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转帖“ 漫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打印本页]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2 20:37
标题: 转帖“ 漫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漫谈“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复制链接]
张驰
       晚唐司空图在《诗品·含蓄》中说:“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语不涉已,若不堪忧。是有真宰,与之沉浮。如渌满酒,花返时秋。悠悠空尘,忽忽海沤。浅深聚散,万取一收。”其中“不著一字,尽得风流”二句,历来称颂者不乏其人,如王渔洋誉为“诗家极则”,又如马位《秋窗随笔》:“李益诗:‘早雁忽为双,惊秋风水凉。夜长人自起,星月满空江。’所谓‘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者耶?”秋风如水,星月满江,游子思妇,辗转不寐,不知天之将晓,偶而举目遥望,忽见南飞早雁成双,触景生情,痛彻肝肠!思念之切,伤心之深,虽无一字直接言及,但却无处不令人鼻酸。”在这里,古人是从语言精警、诗意含蓄、意境深邃等方面来领略“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真谛的。 所谓“不著一字”,简言之就是“无字”或“无言”,同样也只是运用文学上的修辞手法来论诗。这种“无×”句例,古代早已有之。如道家老庄的“无为”,这一“无”字,并不是训诂学上的空无之意,而是“无为而无不为”,所以《韩非子·解老》篇释曰:“所以贵无为无思为虚者,谓其意无所制也。”这就是说,无为之“虚”,并不是不思不想,而是突破了时空局限的“意无所制”,范围更加广泛,可说是无所不思。《淮南子·主术训》释曰:“无为者,非谓其凝滞而不动也,以其言莫从己出也。”所谓“凝滞不动”,就是静止而毫无作为;“无为”之“无”的意思正好相反,是“言莫从己出”之“为”,也就是顺应自然而动之意。关于“无形”,唐刘禹锡《天论(中)》:“若所谓‘无形’者,非空乎?空者,形之希微者也。……古所谓‘无形’,盖无常形耳,必因物而后见耳,乌能逃乎数邪?”所谓“无形”,并不是空无所有,而是非常微妙、适应性广的无常形”,它是因物而见,随地赋形,千变万化,流动不息,同样合于“数”——即符合客观规律。由此可见,古代的“无”另有特殊用法,“虚无”云者,并非空空如也,更不是“凝滞不动”,而是“无常形”、“无不为”,包含了运动、变化之义。司空图的“不著一字”,应作如是解。一张白纸,人们可以东涂西抹,随意“补白”;但艺术“空白”却自有妙用,无须人们妄“补”,因为一旦填“虚”为“实”,把话补足说尽,就会成为大煞风景的画蛇添足。为了破除填实补完的陈腐之见,创造空灵激荡的艺术境界,于是司空图不得不对艺术庸人当头棒喝,把有关艺术“空白”的理论,概括为“不著一字,尽得风流”八字,用醒目的强调语言,来引起人们的深思,说明诗歌语言必须特别精警、含蓄,有的意思可以少写甚至是不写,让人们在艺术“空白”中各自去作丰富的想象并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作者通过“不著一字”的特殊手段,给读者留下了许多可以浮想联翩的艺术“空白”,把创作与欣赏、作者与读者结合起来,共同创造了“尽得风流”的诗歌特殊形象——即余味无穷的深邃意境。于此可见,“空白”不空。
      林希逸说:“盖乾坤之宫商而寓以诗人之口喙,其写情寄兴,多出于玄冥罔象之中,而言语血脉,有不可以文字格律求者。”(见《竹溪?斋十一藁续集》卷八《离骚》)“不可以文字格律求”的无形之象,更能传达出“写情寄兴”的微妙,它与绘画的“无画处均成妙境”(笪重光《画筌》)一样,都是“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绝妙注解,说明了艺术“空白”的重要。但诗人又是怎样具体布“白”的呢?现在让我们从形色(视觉)、声音(听觉)所传达的无形心声,加以举例说明。 先从视觉艺术的形色方面看。现代电影的蒙太奇,有空镜头的艺术。如写烈士牺牲,常是只听枪声响,不见人倒地,镜头摇转,只见青松巍然屹立在画面之中。这是一个空镜头,它对人来说,是一种“空白”,但谁都明白,它象征着烈士坚贞不屈的不朽精神。诗文也常有这种“空镜头”。如杜甫七律《登高》的前四句:“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迴。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它象是一组空镜头,只有景物转换而不见人,但却无处不在写人。尤其是“无边落木”一联,写江边秋景,气象阔大,风格雄浑,悲音慷慨,写尽战乱之后离群索居又不甘寂寞的诗人胸怀,以“空白”的艺术,揭示了心灵的秘密。再如汉乐府《陌上桑》写秦罗敷的美貌:“行者见罗敷,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脱帽著帩头;耕者忘其犁,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但坐观罗敷。”完全避开了“柳眉杏眼”“樱桃小口”之类的正面描写,而作巧妙的布“白”。秦罗敷的身材面貌究竟怎样?是胖,是瘦?是娇小,是修长?是柳叶眉,或丹凤眼?是瓜子脸,还是桃花面?作者一句也没写。妙就妙在作者的不写不说,让人尽情领略“不著一字”的特殊风味。因为从创作与欣赏的角度看,作者、作品与读者,三者总是一定距离的,所以陆机有“意不称物,文不逮意”之叹(见《文赋》)。作者的思想情感,是否能在作品中得到完全的表现?不一定。而作品中的思想情感,又是艺术的深层结构,语言意象是它的表层结构,读者通过表层的语言艺术,是否能百分之百地解开深层结构中的思想感情的奥秘?还是不一定。在艺术欣赏的审美过程中,读者总是以自己的生活经验为基础,继续在作品中驰骋自己的想象,这是读者进行的艺术再创造。作家想到的可以想,作家想不到的,也可以补充发挥,大家从不同角度进行了再创造的想象,艺术作品中那多层次的深刻含义就会日益充实丰富,异 焕发,人人皆知,千古流传。因此,高明的诗人和成功的作品,总是有意无意地留下了许多值得深思的艺术“空白”,让读者自己去补充和创造,以构设读者想象中(而不一定符合作者的预想)的画图。这样,读者就会在“自己的”新创造中得到强烈感染和最大鼓舞,这也就无限延伸了诗歌的活力。《陌上桑》的作者就是如此抓住了艺术“空白”来大作文章。对于人体美的看法,由于历史时代、社会地位、观察角度的变化,人们的审美趣味也各不相同。秦罗敷的相貌既然能让社会上的各种人入迷,那么她的美是肯定的。但是,作者笔下的“美”只是一个浑然天成的总体概念,具体的留待人们自己去补充联想。唐人喜欢雍容华贵的丰腴之美,清人以窈窕秀丽为佳,今天的人们则欣赏健美,这样,秦罗敷的美,因巧于“不著一字”的艺术“空白”,而超越了时空的限制,使不同时代的读者以不同的审美趣味去欣赏,去填补这“空白”,以致人人赞叹,皆大欢喜,从而获得了最佳的艺术效果。相反,我曾见到一张国画,它实实在在地画了秦罗敷的形象,用心颇苦,但效果极差,令人大失所望。为什么?这是因为填“虚”为“实”,破坏了观众的审美心理,所以无不失败。 再从听觉艺术的声音方面看。先谈“无言”、“无语”的艺术。如唐朱绛《春女怨》诗:“独坐纱窗刺绣迟,紫荆枝上啭黄鹂;欲知无限伤春意,尽在停针不语时。”(《全唐诗话》卷二》)这里的“停针不语”,是声音上的“空白”。但“空白”不空,“不语”之中,又自有无尽的潜台词,它把含羞茹怨、性格内向的少女伤春情思及微妙的心理活动,刻划得惟妙惟肖。又如宋代柳永的词是以倾泻情感见长,但也“实”中有“空”,他的《雨霖铃》上阙:“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初歇。都门帐饮无绪,留恋处,兰舟催发。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二句即是。亲朋好友离别,一般总是千叮咛万嘱咐。但柳永一反“常”态,他笔下的男女主人公,却是“执手相看泪眼”,悲从心来,梗塞喉咙,于是自然出现了“竟无语凝噎”这感人的悲剧场面。描写细腻,感情含蓄,感人至深。再如苏轼词《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纵使相逢应不识,尘满面,鬓如霜。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唯有泪千行。料得年年肠断处,明月夜,短松冈。”这是作者悼念忘妻之作。他们夫妻恩爱,纵是生离死别,也是一往情深。“相顾无言”云云,写梦贴切,感情真挚动人,“无言”之后,又有多少话要说呢?在这里,无声的言语,胜过了明白直露的千言万语,富于艺术感染力,因而引起了千古的艺术共鸣。 其次谈“无声”的艺术。白居易《琵琶行》:“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意。……嘈嘈切切错杂陈,大珠小珠落玉盘。间关莺语花底滑,幽咽泉流水下滩。冰泉冷涩弦凝绝,凝绝不通声暂歇。别有幽愁暗恨生,此时无声胜有声,银瓶乍破水浆迸,铁骑突出刀枪鸣。曲终收拨当心画,四弦一声如裂帛。”描绘琵琶音乐,形象非常生动。“此时无声胜有声”一句,道破了“无声”的艺术妙用。在“无声”的停顿之后,紧接着是一场犹如铁骑奔腾、急风暴雨式的音乐。为什么?原来这里的“凝绝不通声暂歇”,是幽怨情感发展的必然,犹如人一激动有时会说不出话来一样,这是一层意思;它还另有一层深意,休止停顿只是一种暂时现象,是为了下面感情洪流的迸发打伏笔、作准备,犹如军事上大决战前夕那死一般的沉默和寂静。这种停顿“无声”,具有节奏上的推进性质,所以人称“推进休止符”。这样的“无声”艺术,又反映出“空白”的不空不静,它是运动变幻、奔腾不息的,使艺术更富于生命的活力,犹如平静的海面深处,寓藏着汹涌的激流,虽然人们视而不见,但它的确存在,惊心动魄,力量无限。凡是艺术,必有节奏,节奏有起有伏,时行时止。再高明的歌唱家,也不可能毫不停顿地一口气唱上五分钟、十分钟。因此,休止停顿的无声“空白”,也是一种必不可少的艺术。英国诗人济慈曾在《古希腊瓶歌》中说:“听到的声音是美的,听不到的声音更美。”这话貌似荒谬绝伦,实是至理名言,它道出了“无言”、“无声”的艺术本质。 总之,不管是创作或欣赏,都要适当注意空灵,而不可完全填“实”。“空白”之中,自有艺术佳境。
       清袁枚《随园诗话》(卷十三)曾把艺术之“空”的妙用说得活灵活现:“严冬友曰:凡诗文妙处,全在于空,譬如一室内人之所游焉息焉者,皆空处也。若窒而塞之,虽金玉满堂而无安放此心处,又安见富贵之乐耶?钟不空则哑矣,耳不空则聋矣。”艺术规律就是如此。只“实”不“空”,则不成艺术;“空”而能“实”,则奥妙无穷。苏轼于此体会很深,所以在《送参廖师》中说:“欲令诗语妙,无厌空且静;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这是具体发挥了司空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的理论,阐扬了静中有动、空纳万境的艺术辩证法,道尽了艺术“空白”的妙用。

[url] | | # |  #注| : #  ]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4-1-2 23:04
好贴,对加强社区理论建设大有裨益。{:soso_e179:}

[url] | | . |  .注| : .  ]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3 19:46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1-2 23:04
好贴,对加强社区理论建设大有裨益。

站长认为好,那就红赏。:)
作者: 无水河    时间: 2014-1-10 16:22
本帖最后由 无水河 于 2014-1-10 16:23 编辑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谓作诗须求含蓄、谓言语、诗文等意未尽露,耐人寻味。有关“含蓄”于诗歌的重要性,有很多争议。实际上,对诗歌含蓄性的认识,是确实需要的。这不随一些诗歌作者的说法而改变。我们说,诗歌的作者,可以不认识诗歌的含蓄性,或者说,不更多地认识诗歌的含蓄性,但是这并不代表所有的人都不再更广泛地认识诗歌的含蓄性了。事实上,对诗歌含蓄性的认识,是没有停止过的。说诗歌的含蓄性理论妨碍诗人,这是说诗歌理论具有规范性质。实质上,好的诗歌理论并不是对诗人的写诗进行规范,并没有强制地影响。好的诗歌理论,是试图对诗歌进行认识,对诗歌的产生发展,有一个比较系统的认知。在这一点上,并不与诗人的写诗构成什么极端的矛盾。含蓄性的诠释即对含蓄性基本特征的剖析我认为中国古代诗歌含蓄性的基本特征是 :形象的重叠、情趣的曲灵、语言的跳跃。而我个人更是认为诗歌的含蓄性理论是该提倡的。问好虫儿版!

{:soso_e181:}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10 19:54
本帖最后由  虫儿 于 2014-1-11 23:17 编辑
无水河 发表于 2014-1-10 16:22
“不著一字,尽得风流。”谓作诗须求含蓄、谓言语、诗文等意未尽露,耐人寻味。有关“含蓄”于诗歌的重要 ...

谢谢无水河老师欣赏解读!
‘含蓄美’是古典诗词的重要特点之一,它与意象意境等同重要。它包括很多方面,比如化景物为情思,托物兴起等,但最重要的是 “背面敷粉,了无痕迹。“(所谓空白)也就是说要从侧面入手,反应正面思想。在现代诗歌中正像您以上解读的那样,也发挥至很重要的作用,所以说每个诗词作者不可不懂,每个诗词读者也不可不懂。
非常高兴您来读我转来的文章,并加以评论。知道现代版任务很重您非常忙。但还是希望老师常来把把关:handshake。顺致问候!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14-1-11 09:32
学习并问好
可否调整下段落格式,后来人看起来会方便很多O(∩_∩)O~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11 23:06
雨霁阳光 发表于 2014-1-11 09:32
学习并问好
可否调整下段落格式,后来人看起来会方便很多O(∩_∩)O~

小盆友,这很考验耐性是吧?:lol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14-1-12 08:08
虫儿 发表于 2014-1-11 23:06
小盆友,这很考验耐性是吧?

O(∩_∩)O~
是啊,本就是说理性的,再凑在一起就闷得慌  
阳光问候
早安
作者: 雨霁阳光    时间: 2014-1-12 08:10
虫儿 发表于 2014-1-11 23:06
小盆友,这很考验耐性是吧?

虫儿姐姐,为什么高级搜索里面也没法搜到您的帖子呢o(╯□╰)o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4-1-12 09:50
好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soso_e179:}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13 20:09
雨霁阳光 发表于 2014-1-11 09:32
学习并问好
可否调整下段落格式,后来人看起来会方便很多O(∩_∩)O~

采纳阳光的意见,调整了段落,但觉得有些勉强。权当满足视觉。:handshake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13 20:15
雨霁阳光 发表于 2014-1-12 08:10
虫儿姐姐,为什么高级搜索里面也没法搜到您的帖子呢o(╯□╰)o

问好阳光!这个得问管理员。:)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4-1-13 20:15
清风 发表于 2014-1-12 09:50
好文!不著一字,尽得风流

谢清风来读:hug: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