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色空句断】连载中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19
标题: 【色空句断】连载中
                                                                               序 言
                                                                                 一
      2015年—2016年近两年的时间里,因诸多因缘,有机会不断读经,尤其是《心经》、《金刚经》等,反思自己在过去日子的言行和我之为我的在,加上现实生活中个人的经历、体验,以及对诸如世界、空性、虚无、存在、实在、现象等问题长久以来的思考,及阅读、领会经典,尤其一些高僧大德的著作,对此有了一些自己的感悟,尤其是《心经》其中的色空句。断断续续写了《心经断处》,主要从自我感受出发,随感随想,结合《心经》及其已有的各种解读的理解,从身旁一切现实的是去认识、体会无处不有的我在及空有两边的等价性,或说空有这种形式建筑材料构建的缤纷之相。越过文字平面意义而深入到事物内在结构去探讨和思考更贴近事物本质的东西,尤其色空句展现、提供的世界结构模型,已经超过这个具体色空句的句式、意义、结构、思想等,为我们设计一条方便之途。

      文字于我作为一个特别的事件而非事实再次降临在我之思,也因近来有是因缘得以继续思考这个有关色空句式结构的主题,偶有所感所得或奇思妙想冒出,于是沿着色空句句式结构的宽阔之途再次出发,对《心经断处》第308条专篇“色空句断”进行重新的全面审视,从语言、文本及句式结构进一步拓展,经长长的一段路途以后,有种别样的感觉:仿佛这个主体始终都在我之中,从未真正完成,只是短暂的搁置一旁而已。我觉得自己有必要捡拾、整理一下色空句式宏大结构下一些被忽视、遗忘的所在,亦或它们正是色空句式结构接近完善的必要补充及有益成分,是一个在其中的我逐渐逼近自我本来的过程,此过程中我之所在渐渐补缺色空句式结构,作为补充材料的我于色空句式结构中悄悄隐去。

      当我再次行于色空句式结构撑起的这片天空下,在所处时代的语言中,我不能将自己离析出来,必须借助时代语言的在场来完成我对色空句的重新认识。一个人陷入世界形式意义的体验中,词语里有传递孤独的神性一般的纯粹,努力剃去阻碍我接近色空句式结构背后那个形式退场后世界的一切。希望从现代语言、句式结构等角度,直指经中的色空句,去深思该奇特的句式结构建立、阐释的世界模型。即:文本意义上的句式结构过渡、外延到其指向的对象世界,由此包括我们自身在内的“对象”世界及其结构、形态过渡到我们所在的世界的存在。换言之,从我们面向的世界,找到包容了我的世界的本然。也就是说,希望通过这个特定的色空句式结构,去发现、找到通往世界本然的在,也就是说一种包含我们自身、表达、工具、思维等在内的世界的一致性。

      词语断裂处即句意的基础,亦即句式结构的起点,我希望于此色空句式的结构性解析、句意的透视和领悟,而从认识上完成对色空句的重构。为此,既要着眼色空句及所在经文,又得走出文本句意,这样才能通过我在的一切走进无我的世界,或说空有这种强以为名的虚无。

      注:2018.5.6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20
                                                                                 二
      由五蕴中取这个具有代表意义的色蕴带来的体验开始,以现代意义的物理、数学、逻辑等提供的知识、方法、手段,及其对世界结构的知识与色空句式结构联系起来作平行认识、比较,尤其它们用符号的方式共同展示的世界结构方面。而不是和我们过去认为的那样:佛学为古老的传统的部分,我们所读到的文本传达的是人文的、文化的、意识的、精神的、行修的思想,仿佛一种与现代思想无关的过去式的存在,至于其间传达的对世界的体验、勾勒、描绘、认识等都给忽略。认识世界的方式有多种,不只是现代术语、概念、公式、定理等唯一指向,因为世界本身不是由这思维产物构建的,它的存在也并不依赖这些思维。虽然,我们可以通过这些构建去认识世界,或说在认识的过程中已经建起一个认识的世界。严格说,二者是不可分割的,离开现象的实在是无意义的,于认识者也不存在这样的实在,世界如是;而离开实在的现象也没有根本,现象不过是世界的显现。一个具体的现象是一个具体实在的表现形式,为我们提供走进世界的方便。

      回到这个五蕴之一的色空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连着写,感受这组回文句子,容易将“色”替代“五蕴”而与“空”对称来理解,不易引起注意,且很难看出一种立体的、形象的结构来。在顺口的感觉中,陷入到口语化表达的日常生活方式意义的浅和平庸,虽然佛教倡导“平常”,但那绝非简陋到庸俗化的吃喝拉撒睡的程度。它有着深刻的越过生活层面的形而上的哲理以及属于信仰的高处的意义。

      色不异空                     空色空色
      空不异色                     即即不不
      色即是空                     是是异异
      空即是色                     色空色空

      而当我们分句断行排列时,无论横排、还是竖排,每次见到这种四字对齐分行整齐书写、排列的“色空”句,心中都会若有所动,惊讶于句式结构的对称及其所体现出来的美的形态结构和深刻意义。从《大般若经》、《金刚经》,到《心经》,由繁至简,到此至简的色空句表达,平行比较于物理定理的方程组表达式、数学公式、矩阵、几何图形、建筑结构等,便令人惊讶地发现,这些图形结构除了各自现实功用的展示外,还有带着共性的我们对世界结构本身的认识、理解、感悟的符号表达。

      基于以上所述的一份对色空句式结构复杂的感受、体验,让我在感受这个结构之是时,不由自主地越过眼前障碍、越过这个结构所示的方便之门,将目光投向形式之门外面。就成了借助形式而越过形式的束缚,而此过程中不断释放的“禅意”,或说这个过程正好是禅本质的体现。较之纯粹文字意义上议禅、论禅则别有深意。

      注:2018.5.9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20
                                                                           三
      去佛甚远,在远离经文产生的时代,依于文本而在的一切成为我们理解经文的主要依据。读时,不由自主地带上曾读过的那些高僧大德的解注(仿佛给出了字句所指的真,且对应于佛典中相应的案例、意义指向,通过对比而存在),带上那种他者通过自我的代入而体验、感悟、解出的意义,感受一份来自时间累积的丰富。

      细细读来很有味道,似有什么在里面,究竟有什么呢?好像又说不出。甚至有时“色”取代“五蕴”,成为我们对世界的直接描述与“空”对仗。本书着重探讨引起我极大兴趣的色空句式结构,以此为出发点,沿着历史轨迹和文本结构的演变逐步打开世界之有。亦即:通过“色”、“空”共同组成句式结构,去探索由此外延、构建世界的结构。

      如何读进色空句式宏大结构内的深广和无尽的藏呢?如果仅平面式的阅读,简单地把日常字词的意思带入,甚或如此方式下带入大量解注又如何呢?既在的资料里未有过“从句式结构到世界结构”去分析、认识的,也很难发现其面向现代语境的立体结构呈现的美及其结构隐藏的意义所在,或说我们这些后来者似乎忽略了色空句更广阔的意指和可能描绘的世界图像。哪怕逐字逐句地读,那些已经习惯了的文字、词语、句子、所谓语法等一切语言表达为我们提供理解手段和固定意指时,也把我们的思维、认识给牢牢固定,其也成了思维的套子,迷而从者莫不为思想的奴隶,谈何有属于自己的感悟?这种僵化的传承恐非佛愿,也使从者不加思考在认识上陷入机械的形式主义。

      而假如我们换个角度、思路去读经,考虑一下环境的变迁,并结合现代语言特点、思想、文化等去解读、认识,而不是老是以同样的方式在原地打转,自说自话,或者以自己的前言解注后语,反之亦然,不过是同义反复罢了,怎能彻底地独立打开一个具体句子。我希望于色空句式结构为例,此于我特别的存在,那些我感受到的物理、数学、几何、逻辑等与色空句式结构关联的无不让我深深觉察到一种微妙的在,仿佛从未觉得它们有谓分别所在。当然,本质上讲一切形式意义的相,不过是基于“我”的幻象。色空句式结构也是文本表达出的另一种形式的相,世界正是通过诸相呈出本身“结构”的在。

      好吧!这色空句式结构在我人生的中途,某“一时”所显,震撼着我。原来流行的色空句还有如此奇妙,从句式结构走向更广的世界、更深刻之思。

      注:2018.5.1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21
                                                                                  四
      在深刻理解色空句之后,我们对自身、对世界的存在也会有进一步的认识和体验。色亦罢,空亦罢;形式也罢、意义亦罢。一切皆是随缘起灭的因果性显现,色空或由是扩展的五蕴、诸世界的存在即是如此。色空句句式结构撑起的是世界空性的本来,将原本抽象的色、空,尤其作为词语的色空从对象的在里抽离出来,物化成另一种特别的存在。其中,空也不过是一种我们“有”或说“实在”的换种方式的表达罢了。通过这样的表达,使我们意识到世界万有(含“空”的形式表达)在本质上的虚无。此处所说“世界”为我们描绘的“我”在其中的世界,而非“我”所不在的他处。

      但是,要想感知、觉察到色空句式结构背后延伸的世界本体,我们还得需要作为形式的载体,需要形式意义的投影效应。用筏(法)来作比喻是非常贴切的,借助某种方式、方法、思路、工具到达目的地,应当注意的是工具本身不是我们想要抵达的对象,虽然可以影响到“对象”属性的呈现,当然这是理想状态,事实上工具为找到、带出的对象属性、意义本身也包含工具、表达及认识主体的我。故而,我们审视色空句式结构及由此通达的外部世界,即可明白色空句式结构这个形式及这种结构表达的重要性,在了知诸现象的形式意义之后,进而弄清这个意义也是形式的、外在的,是我们基于自己所处环境、语言、思想等赋予对象的,不是事物的内在必然,哪怕它符合于观测。要知道,我们所表达的意义属性、观测均来自“我”,来自我们共同认定的知识体系,尽管在方法、手段有谓不同。剖析色空句的过程,为我们了解自心、了解一个人内部的必然提供了契机,也为我们展开世界卷起来的藏提供了方便。如全身心沉浸其中,则会感觉“我”逐渐溶解于此过程,溶解于色空句式结构消融后宁静。只有经历这样的过程,才不至于坠入顽空或执实的愚痴、虚妄之中,才能真正明白世间、世界一切借诸幻象投射的究竟所在。或许,这才是色空句式结构担起的真相及世界之是。

      为此,走进色空句式结构表达,体会色空俱在的最初孤独,而由此扩展开的五蕴与空里,明了形式与意义的空,也就是说这“空”带着形式与意义,而非简单的无,要知道,“空”说出即不在,没有可以说出的“空”,“说出”这个形式如同色空句一般。

      注:2018.5.17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21
                                                                              五
      在形式意义上,色空句式结构完成自我的构建,也就完成了对世界的表达;准确说,五蕴及空为一种更完整的对应于世界的表达,尽管“色”到“五蕴”本质上讲亦只是语言范畴内的区别,对于世界来说则为我们强以为名的类型、范围的差别。而在我们理解、认识、表达的“理性”(所谓理性不过是基于我们思维对对象世界的一种相对感性的简单归类罢了,较之世界本身来说,不过是人思维的产物而已,并无对应世界的必然)世界结构中,意义将我们向上牵引,引向灵魂栖居之处,以体会、感知我在吃世界之中、一切俱在。

      写出色空句这个句子,每写一笔都像在用材料搭建内心神之所在的建构物,而我住在“我”搭建的建构物里,说是“建构物”,其实不过是我们为自己认识、理解色空句及由此指向的世界提供的灵魂暂住的处所,我们总是通过构建作为过渡的媒介物去认识对象,而这种方式如幻网一般帮助我们捕捉对象之是。我们谈论的对象世界普遍意义的在介于可说和不可说之间,成为领略他方世界的桥梁。可说,指如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表达、呈现出来图像、形态及一般意义的认识;不可说,指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所能展现的一切终究是文字、思维、概念等语言中的,局限于语言工具,既说不出语言本身,也无法完全地包容、表达、对应、等价于世界,虽然可以传达对象于此投影、信息等,但它不是世界的必然,更不能全然地打开世界。这注定我们借表达得到的也将失去,惟其如此才能体会世界的纯粹和完整。

      在色空句式结构探讨中,涉及到禅、佛、语言、表达、意义等,如打破这个色空句传统的概念、范畴来看,我们说,中有面向现代的意义,也许这个形式中承载的是精神的自由和灵魂的自在,也可说佛学宣扬的本就是一种越过世俗意的平等和无所住而生的心的自在,往深处讲,是一切同在的平等、自由,是从根本上去除外在赋予的内心安宁,及返回到事物内部的寂静中去。为此,色空句式结构的意义得以展现。

      从事物本质、世界本来看,文字、语言等表达工具在起到表达作用,也产生遮蔽作用。超越色空、超越于一切文字、语言等形式的羁绊,越过实在与虚无的对立面,而无有对立可言,将一切形式结构意义的东西尽抛弃而得其原本的在。就像我们于色空句式的特定结构所作的探讨,以得到广泛的普遍意义的的存在。回头看看,从文本特征、文字、符号及意义的演变考察、分析,我在我的语言中活着,世界在语言中呈现。

      注:2018.5.19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5 23:21
                                                                                六
      愿自己在对色空句式结构的探索中,对语言、文字,对佛理、禅意,对事物、世界有更深的理解、认识。特别是当色空句再次莫名唤起我的兴趣时,一种希望完整、系统地梳理多年来的思考和体会的愿望,或说内心的使命感降临,使我不得不重新拿起笔,走进色空句式结构的宏大场景中。

      鉴于这种朝向现代思想方式的思考,是以带着现代分析、解释的手段的痕迹,但它并不是要去否定或肯定什么。更似一个人在现代与传统经典之间找寻一条可来去自如的路,或把称谓“传统经典”的带着古意的东西拿来放入当下的思想、语言环境里,愿其能释放出更多内涵,也许就是我们所说的藏吧!这样或能打破既在的认识,原来某件事物还有如是广阔的意义。比如色空句,比我们原来认识的要宽广的多,不仅仅固锁于一个形式意义的“佛”,因为此时的“佛”已坠入文字概念的狭隘,并非其原意,至少没有面向世界根本。当然,这只是自己结合现代意义的物理、数学、逻辑等提供的知识、方法、手段等对色空句式结构的思考,旨在将其延伸从而进入到对世界的思索。

      以“禅”来对照说明以上对色空句的探析,注意!这里对“禅”的解析同样建立在现代语境、思想认识的前提下,而非照搬于禅宗典籍里他者过往的经验,假如以典解典的话,无非是在一个圈子里打转。走进色空句式结构,或说在在色空句式结构下审视禅,便会发现:禅通过一种差异化的文字、语言表达,体现的是对文字、语言表象之下本质的揭示,也即,色空句式结构与禅一样只是我们抵达对象的工具而已,尽管在表述形式上不同。

      当说出色空句式结构时,在这个句式结构通往的世界随即亦失去所谓的句式结构、失去这个句子,如禅,在禅的语言形式下没有所谓禅的存在,在“我”借助语言外禅意浓浓,说浓,放回世界中或原本就在世界中,一切都悄悄消融,失去外在形式的负累。经长长的思考后,我的色空句式结构撑起的世界满是阳光和一片寂静。

      注:2018.5.19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8-6-6 07:27
敬佩,学习是一种自我升华,思考令思维更清晰,表达更完美。
作者: 一粟    时间: 2018-6-6 07:48
拜渎。老师论及的深层次的哲学问题,远超过世人所解说的“色即是空”之义。可惜学生才疏学浅,有些深层次的意义,还很难把握。希望有机会再能得到先生的指点。谢谢先生。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6-6 21:15
                                                              第一章 色空句概述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心经》中最为人们熟悉、流传最广、影响最大的当属此四句。即便不知《心经》而知此四句者比比皆是。当然,在它以一般人的口头语方式流行时,其意义则发生了变化,已经不是原本指向世界本来的色与空究辨,而是将此处的“色”错位成生活中的情欲、美貌、姿色、容颜等,将“空”等同于无,尽管这些已然发生、出现的事物同样属于此世界的一部分,并完成其在此世界的角色、形态及意义凭借的现象,可它们在本质上也同样尽属虚无。所以,我们说口头流传的色空句离其作为《心经》中的句子,意思已远也。

      而原本以眼、耳、鼻、舌、身的感受色、受、想、行、识(五蕴)来划分、定义、诠释世界,也只是我们认识、理解世界的一种方式或说认识工具罢了,不是世界本身。它们是我们定义、区分世界的诸多方式、手段之一,与现代物理常有的时空、能量、物质以及极细分的物质组成单元一样,与传统的使用“道”、“气”、“金木水火土”一样,是认识世界,构建我们认知体系的方式、手段而已。而作为五蕴之一的 “色”蕴典型性地拿来作剖析用,也不必其它四蕴有什么特别的优越,否则五蕴构建的是倾斜的建筑。选择色空句也或是某种因缘的体现,也许如一些人找到的“色”蕴的某些更符合、更适宜我们众生的缘由,不过这些因缘、缘由也是一种解释性的存在,且对世界来说不是根本所在,是世界表面上的。

      回到色空句,注意到此句为前一句“五蕴皆空”句义的延续和究辩,从五蕴构成上分解开来,着重以色空为例相互定义、补充、建构,但这并未对建构材料“色”、“空”及色空句式结构进行铺展、诠释,对此句的理解多采用借助该经文外的佛学思想,它自身只是对“此”进行一种不容置疑的定义,使之成为无需条件的自证的结论。即:我们既可将其看作理解世界的初始条件带入理解的对象;又可把它看作本来就这样的自然的结果,由此反观世界,直接从事物本质处出发去理解我们所看到的一切现象。

      至于色空句的翻译版本、表达方式等,并不影响我们分析色空句,因为无论在“色”、“空”之间的连接词怎样变化,哪怕变换成符号也好,都可以按照“色”、“空”本来属性建起色空句式结构,也就是说这些连接词、符号不过是“色”、“空”之间的外在连接形态,在“色”、“空”之间自有其内在的逻辑联系方式,或者说以“色”、“空”为代表的五蕴与空来表征世界结构,在它们接近世界(或它们本就属于世界,就在世界中)的过程中,接近的过程也是对其自身的实证过程,这个过程伴随自我形态的瓦解和融合,当我们真正通过色空句式结构的观察、分析、认识放下。

      五蕴皆空,想想何事不空?何物不空?何理不空?何法不空?包括这个空自身一切亦复如是。由此,是否到了顽空呢?拆开语言结构来看,在语言本质上,那个可说并不意味着必有,那个不可说也不虚无。这样,我们来理解五蕴之一的色蕴与空之关系,或能撬开牢固的既成事实、习惯的认知世界一角,窥见一些不一样来。

      注:2018.5.25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6-7 05:39
推荐阅读。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6-7 05:45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6-5 23:20

      由五蕴中 ...

这种精神,令人佩服。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6-7 05:45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6-5 23:20

      去佛甚远,在远 ...

顶。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6-7 05:46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6-5 23:21

      愿自己在对 ...

太佩服您了,笃实,认真,求真。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6-7 21:29
深刻,富有内涵,需要静心细心品读。欣赏学习,赞。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6-8 19:34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6-6 21:15
第一章 色空句概述

      “色不异空 ...

顶起来。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8-9-11 08:19
造诣不浅,学习了。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9-12 16:24
      一、历史坐标上的色空句

      谈论色空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色空句的演变史,在此不打算纠结于历史过程去详尽重述那些人所共知的事实,也不去反复讨论色空句所在的经文(《大品般若经》、《般若波罗蜜心经》)、文本的所以。仅就色空句本身的简史展开,从而在历史坐标上找到色空句式结构的位置、属性。

      1、文本表面的历史痕迹:
      现存的汉文译本共七种
    (1)鸠摩罗什的译本为“非色异空,非空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2)玄奘、法月、般若共利言、智慧轮四人译本均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是色即空。是空即色。”其中,法月、智慧轮译本前分别有“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空。空性见色”的句子。
    (3)法成译本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色不异空。空不异色。”
    (4)施护译本为“即色是空,即空是色。色无异于空,空无异于色。”

      直接从文本字面上看,好像有所不同。比如:将“色即是空,空即是色”与“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交换前后顺序;又或如法月、智慧轮的译本,在色空句前都有对“色”、“空”本质的互换式判断,如果我们从色空句本身去观察,就会发现法月、智慧轮的译本更像是一种色空句的补充、修饰,以期对色空句式结构及其内部进行加固。但在本质上,色空句式结构并未因此而改变,色空句及扩展开来的“五蕴与空”所指向的世界内部结构并未因此而改变。哪怕看上去这种外部的补充、修饰似乎已然丰富了色空句含义,形式上完善了色空句的结构。

      或,从色空句所在经文及对经文的诠释、演绎、讲解的历史文本中去寻找。包含心经内容的经文去寻找,通常将鸠摩罗什的《大品般若经》与玄奘的通行本《心经》对比,于色空句所在的不同经本去找寻,以区别两部经所涉内容文字上的异同或表达的相似度,从而用各经本里色空句之外的文字、思想、概念、意义等来诠释色空句,使色空句看上去因更多相关内容的连接得以延展,变得丰富;也补缺了色空句表面的窟窿;同时也遮掩了色空句独立性的一面。

      而历代高僧大德对“色”、“空”、“心经”、“般若”等关联性内容的解注、阐释,沿历史轨迹加入色空句的演变中去,成其为我们直观看见、认识、理解的色空句的一部分。不觉地随色空句一道为后来者接受,并成为我们习惯的一部分,也就是说,我们已经觉察不到它们只是附在色空句上面的“外物”。当然,由此“增加”现象的存在,在此过程中仿佛为色空句带入了某种意义的广度与深度,如幻地为色空句披上一层神秘面纱。可这些“带入”能改变色空句式结构本身吗?改变了色空句式结构本身了吗? 特别是“色”与“空”、“五蕴”与“空”作为相对独立的概念构建起来的内部结构。事实上,并没有。正如历史一词本身,对某事物、事件会针对其概念的载体存在一个不断加厚加重的过程,对色空句所在经文进行不断的历史解注、诠释、加工的过程也如是。

      但随着对经文多角度解注、阐释,在渐渐细化、详实的同时,也因一些分析手段的采用,尤其那种由“我”出发的沾染着太多我的属性的解读、注释。细思,我们则会觉察到这种细化有碎片化趋势,详实的现象如沙聚在色空句坚硬的架构上,再于其上罩一张貌似清晰的解析的网。终,朽腐于色空句自身的历史进程中。

      又或,从思想演变角度,对“空”、“般若”等概念的认识在历史发展中逐渐深化、神秘化,经文里说法者角色的变化, 从须菩提、舍利弗、文殊菩萨、释迦牟尼佛至观自在菩萨。究其所以,一方面,对“空”、“般若”思想的理解、发展不断深化,越过一切认识的存在;另一方面,从语言表达的角度看,当表达达到极致时,也存在一种认识上的回归,描绘事实—分析、辩论道理—描述境。历史演绎至观自在菩萨,正是这两方面抵达极致的体现。

      留在文本表面的历史痕迹,也留在色空句式结构表面,也留在此世界之色空。或许,色空句内在结构为我们支撑起了解世界的窗口,其本身也是历史性的存在,我们只有穿越这历史的痕迹才能将世界基于因果性的存在看得更清。

      注:2018.9.12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9-13 07:56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9-12 16:24
一、历史坐标上的色空句

      谈论色空句,不可避免地涉及到色空句的演变史,在此不打算纠结于历 ...

学习。顶起来。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8-9-13 09:36
先生潜心修炼、研读值得学习。问好!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9-15 18:37
版面需要,放弃置顶,楼主如有更新,会自动上浮。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9-18 23:30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9-19 14:37 编辑

      2、越过历史幻相的在
      我们说历史的坐标,历史也暗含了构成色空句的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历史。细思,我们是在用有限历史的词语表达着世界的历史。那么,我们此处探讨的历史既包括了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历史,也包括了世界的历史及具体对象的历史。当我们讲到历史,自然地想到一切事物沿时间轴的历史变迁,想到具体考察对象沿时间轴的历史变迁,沿着其内部因果的变化着,以个体必然展示独特的历史。也可以说每个具体对象独特的历史是对内在必然的一种演绎,此内在必然是此世界一切事物普遍性的在。同样,从历史角度看色空句,或说考察居于历史坐标上的色空句,我们不得不从该色空句的演化过程来理解、认识,既有顺着坐标的时间维度朝向未来的变化,也有指向其内部稳定的结构。着于色空句式结构表达的包括色空句自身在内的世界,无论使用概念、词语的“色”、“空”、“五蕴”与否,一切事物、事件之是(空性与内在结构)越过历史的幻相而在。

     (1)空性
      色及更完整意义的五蕴与空构建的世界,以其在空间累积的历史事相显示着“有”,此“有”覆盖在世界、事物的表面,现象、实物、概念、词语以及居于思之中的我们,无不带着历史痕迹,带着本质上如幻的事相存在于历史深处,哪怕那些指向当下的显现不过是事物沿着内在必然的历史意义的释放罢了。

      以“色”、“空”为例,彼此等价的色与空,二者相互调和、包含,在被定义好的概念下一齐书写着共同的历史,色性是空,空性是色。“色”、“五蕴”、“空”等概念仿佛为我们按照预期锁住了什么,锁住了世界历史意义的在,可一切世界历史意义的在只是“色与空”、“五蕴与空”构建的大厦外表的饰物罢。所有概念所固定的不过是虚无之相,在历史中累积的必会在历史中失去。而事物空性才是不变的在,当然也包括我们说的所谓“空性”本身,而“空性”可以被表达,但不能被锁住、固定于事相中,即使表达也不行。空,是对事物表面历史和假象的剥离,即:剥去历史幻相,去体会时间之外的虚无。

     (2)内在结构
      在表达方面来讲,当选用“色与空”、“五蕴与空”共同组成对世界结构的表达时,无论我们在它们之间采用什么连接词,或在前面加多少修饰,或变换形态,都不能改变二者间内在结构的建立。因为,基于文字、词语意义已然确定的前提下,当我们选定它们来作为一组表达世界结构的概念时,就在这组概念及由此组成句子内部构筑起内在逻辑的句式结构。此句式结构摆脱外在的形式,擦去历史面孔,放回到事物中去,进而看见选定对象内部,属于它们自个的结构的在,它们以历史诠释着五蕴表达、建构的世界对称的空。

      一切事物的流逝中,总有属于事物本来的不变的在。我们在“流逝”所带来的恍惚下,以成为“流逝”这种现象的形态看着眼前的事实。可我们感受不到世界及一切事物“流逝”的形态下内在的结构和空性不变的在。色空句亦然,在历史变迁的过程中,它们为自己演绎着,也穿上词语的盛装为我们的演出一簇簇戏,意义是一件额外的戏服,而戏中,色空句作为包括我们及表达工具在内的对象,其内在的结构和空性越过历史幻相呈现,在。

      注:2018.9.18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9-19 11:05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9-18 23:30
2、越过历史幻相的在
      我们说历史的坐标,历史也暗含了构成色空句的语言、文字等表达工具的历 ...

学习。顶起来。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8-9-19 11:20
“一切事物沿时间轴的历史变迁,使我们不得不从该色空句的演化过程来理解、认识,既有顺着坐标的时间维度朝向未来的变化,也有指向其内部稳定的结构”。依照辩证法,这样的认知将引申到另一个层面......学习了,问好先生!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9-24 22:49
      3、一直指向当下的色空句

      习惯了词语、定义、概念、常识等给出的经验性事实及由此而进行的逻辑推导、联想甚至幻想,当成理所当然的事实、道理的存在。同样,我们习惯于色空句给出的历史画面及幻想中将要发生的场景里种种可能。由色空句历史痕迹以及越过历史的在,我们静心感受:色空句有自己的历史,可它本身并不属于历史,不属于未来,也不属于现在。一直指向“我”在之刻,指向我们认识的当下。一旦明白其指向当下一切时,则显得有些不适。是的,历史画面感的过去凸显一种实在——所有曾经的存在,而未来则是历史惯性给出的对称的幻景——所有基于历史对称的真实。

      其实,我们看见的历史坐标上的一切存在,不过是色空句式结构为基础之一的“五蕴与空”构建的建筑上的存在。其内是“五蕴与空”建起的世界的构架结构,其外是一切事件、现象等共同演绎出的缤纷幻相。是内在结构与外在诸相共同表达出我们可以看见、区分历史事相的在,亦即我们称作历史坐标上的或说包含历史坐标在内的过去形态。换个说法,历史的存在表明了事物内部结构必然的在,色空句历史坐标上的一切存在证明了色空句式结构及其表达的内部结构的在。

      为此,我们反过来思考,世界的历史坐标上究竟给出了什么?尤其从我们自身所处的位置去观察,或说到底是什么为我们建起历史坐标及其上诸相的在?在文字、词语、概念、定义等世界的历史属于自身,此后逐渐演变、呈现为我们“看见”的样子。亦即:色空句式结构为要素之一的“五蕴与空”为我们展示的样子。注意!我们说色空句式结构所在的内部结构,以及“五蕴与空”建起的世界的构架结构,并非简单的文字、词语、概念、定义等所构建的文本意义上的结构,而是通过此文本结构的在指向它们所描绘的对象——世界本身的在——究其所以,不过是自身演绎的历史存在。此世界本身的在不依于我们所使用的文字、词语、概念、定义等而改变,只能说我们一些文字、词语、概念、定义等及其构建历史图像表达了此在,一种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图像。至此,色空句式结构表达、传递的世界历史性的存在图像,且色空句式结构也是世界历史坐标上的。

      当我们被带至世界结构历史的在,我们说色空句式结构完成了对世界的结构表达,而这种支撑历史的结构的在,不是更为基本的本质所在。包括我们表达者在内的色空句表达的历史结构之上,没有所谓“历史”,因为此刻我们与色空句、五蕴与空以及它们所指向的世界同在,世界呈出我们在内的一切。我们说:与我们同在的色空句指向当下,在我们赋予世界的文字、词语、概念、定义等之上,世界的色空句一直指向当下。

      注:2018.9.24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9-25 11:01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9-24 22:49
3、一直指向当下的色空句

      习惯了词语、定义、概念、常识等给出的经验性事实及由此而进行的 ...

学习。顶起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12 14:53
      二、形式意义下的色空句

      1、色空句的过度使用

      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经常可以在不同场合听见形形色色的人引用色空句,该色空句使用率极高,好像谁都可以拿来用,不管理解与否,也不管是否适合。色空句成了不同层次、不同环境、不同事件中的人过度使用而显得庸俗化了,哪怕基于佛之教义的平等来看,这种随意过度使用是对事物各自因果的违背,是对色空句式结构所指向的世界结构的否定,同时把色空句的特殊性结构及其构建、指向的特别存在予以冲淡。我们不能以一种泛滥化的思维对待佛之所说,那样很容易将之推向自己的对立面,而不是平等无差别的相容。

      回到身边,色空句就在我们身边。设想一个对话场景,尤其是当人们在谈话、争论观点相左时,为了回避某种尴尬时,立马有意无意抛出色空句,好像一下子就瓦解对手攻势,将对手置于“执着、固执、顽固、不开化、呆板、迂腐等”的假象中,之所以称为假象,因为色空句的使用是未对应于具体问题而展开的错用,它针对对手而回避于对手观点、问题本身。表面上看把双方论争之势化解,实际上采用的是将对手与对手的观点混在一起的手段,本质上讲这种方法并没有就对手观点而展开,更没有解决自己面临的问题,将焦点转向对手这个人及对手的习惯、语调、动作等,把问题模糊化处理。

      要知道,色空句不是我们逃避现实问题的理由,它本身是不解决问题的,只是揭示问题,拂去问题表面的雾将问题中的存在予以呈现。色空句也不是站在人们现实对立面的,哪怕潜在的现实对应,也不能成为此世界实在的出口。因过度使用而造成色空句基本语意的背离从而脱离文本的在。而脱离色空句文本及一般语意表达功能,将之代入所有的语言环境中,视作无所不能的在,这是对色空句及文本功能的误解。要知道,在语言范围内的一切表达都是有限意义上的,之中获得的是工具的指示意义,它不能脱离表达的主体、指示的对象、使用的工具、环境等而单独存在,那是无意义的,或说脱离表达工具的定义域的表达是对表达意义的剥离。色空句的过度以致泛滥使用正是这样的,以色空句的形式反对色空句的本质,表面捧着色空句,实质上捧着的是色空句意义瓦解后的文本躯壳。

      过度使用色空句,这些使用产生是是而非的消极影响,让人忽略了色空句式结构以及“五蕴与空”构建的宏伟建筑。当然,这种过度使用背后也暗含了一种信息,即:现实的形式意义之上,色空句式结构在其中的“五蕴与空”所建起的世界结构的在。

      注:2018.10.1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16 10:40
      2、色空句并不能替代一切

      作为色空句中的”色”它是五蕴之一,是构建世界的要素之一,五蕴既各自对应于空,又作为一个整体对应于空。单独的色空对应于世界本身来说是不完整的,哪怕色空句具有既在的历史典型性。可许多人并未理解五蕴、色、空等之间的关系,又或习惯使然,把色空句不加限制地使用,仿佛将之当成代替一切语言、行为等的法宝放在事物的终端。基于言说本质用色空句将其它针对性的文字、语言描述挡在事物表面,手段似乎有些巧妙,因为它利用色空句对世界的本质描述去阻挡一般意义上的文字对事物描述的实现,可无法直视这阻挡的真切的在,甚至压根没意识到这阻挡的存在。在语言中,而不能意识到语言的局限,距我们最近的看见——色空句被我们拿来便用。

      又,当我们觉察到色空句的功用,感觉好用,用得也顺手。顺便把色空句视作描述世界的通用语,对那些难以描述的、不愿说出的句语,直接来一句色空句,好像就已经说得清楚明白了似的。同时,色空句一抛出,仿佛说话者自己居于某个认识的高度俯视对手一样,也让对手难以直接应对,除非采用类似禅的方式,避开作为问题的色空句,或说回避色空句的意义指向,将此“问题”导入到“我”的世界里,换句话说也就不用去面对色空句,哪怕色空句原本与主题无关。从应对手段来看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而前者更直接,更普适,从形式上看,有更广泛的替代式,虽然色空句并不能替代一切。

      这些现象,无一例外,没有将色空句与其它文字、语言处于同等位置,或说这种方法其实是将色空句从文字、语言中剥离出来,置于文字、语言工具之上,不再是作为表达工具来对待。是把色空句当作超越于文字、语言工具的更高阶的表达工具,从而具有某种优越性的存在形式,至少在表达者“我”之中如此。不止色空句是这样,其它被我们当作如色空句一般使用的词与物也如此。

      当然,也许有人会说,这只是一般生活的语言环境中的形式表达,并没有真实带出色空句本身的语意,只形式的切换罢了。可怎会有脱离意义指向的纯粹文字形式的在呢?作为文字、语言形式的存在原本就是作意义指示而产生、而在的。为此,注定不能无限扩大具有具体意义指示的词语的使用范围,不能替代其它所有的语意指示词语。换个角度,我们说色空句被当成一切的形式替代语,事实上,任何文字、语言、符号、图像等都不能实质上替代他者,更何况替代一切,像在玩语言文字游戏。这种形式意义上的替代又似乎暗合了色空句式结构对世界的广义描述。

      注:2018.10.15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0-16 19:49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16 10:40
2、色空句并不能替代一切

      作为色空句中的”色”它是五蕴之一,是构建世界的要素之一,五蕴 ...

顶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19 17:06
      3、从色空句式结构到世界结构

      常常,提到色空句式结构或色空句时,我们容易走极端,一方面,有的把色空句当作无所不能的在,或以为色空句表达的就是世界本身;另一方面,仅把色空句视作文字游戏,或一种戏言,以虚无对虚无,连色空句的形式意义也给抹去,剩下无路可去的彷徨、疑惑。其实,我们只需老老实实把作为“五蕴—空”之一的“色—空”,从句意、句式结构到世界结构思考,尤其色空句式结构作深入思考,在过程中借用形式结构继而抵达目标。

      在我们说色空句式结构的“结构”一词时,即意味着此“结构”是世界内指向的,含有对世界的描绘,亦即:世界内的任何描绘亦是对世界本身的描绘。但,结构这个词本就意味着一种对事物、世界的形式说明,哪怕它带有分解事物、世界的功能,看上去打破事物之表,似乎深入到事实中,得到本质的在。可我们应当知道,展示在我们眼前的结构不是最终的内在的,它只是我们通过自己的习惯和熟知的手段去建构的文本形式结构,然后借此获得对象事物、世界的内部组成的信息,也可说是内部结构信息(注意!此处用到结构一词,不过是我们认识过程中,赋予对象的一种标记,就像路标一样,这种办法即是一种方便法门)。在我们获得的信息中,既有对象呈出并为我们的手段捕获的,也有顺着我们的工具、手段流入到信息中的我的知见与虚妄,以及“环境的在和一切虚无”对于我和对象存在事实的覆盖。当然,所有的获得在本质看,亦是显示现实功用的形式意义上的真实。偶尔我们触摸到的实在入手即化,留在手里的是对象的痕迹。

      通过色空句文本结构的痕迹,使我们看清由此产生的面向世界的形式意义,亦即从文本向世界深处的延伸,用文本结构的形式描述打开世界的结构,或者说文本结构亦是世界结构的一种可能形式。色空句作为“五蕴—空”结构的一部分,独立地从“色—空”这样一组概念的角度描述世界,同样具备展示世界结构的作用。也只有把对色空句式结构的理解过渡对世界结构的理解,色空句才更宽广地起到支撑我们认识世界、打开对象世界的作用,“五蕴与空”也是如此。当然,也可以说,色空句也好,五蕴与空也罢,基于世界内出发,必然指向对世界本身的描绘。但应知道,描绘不是对象本身,注定只是形式意义上的。故,文本的色空句到对象世界,是从一种形式结构到另一种形式结构的切换,前者是引领我们走进世界路径、方法,后者是我们始终朝向的目标,这目标也只有为符号所标记才为我们看见,否则只能感知到一种隐藏的与我们关联的在。如此,我们说,形式意义的色空句为我们看见对象世界的形式结构。

      注:2018.10.19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19 23:36

      4、色空句形式意义的出口

      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件留下的作用痕迹,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言说、文字等的表达工具予以擦掉,而应于此痕迹提供的事实着眼点(其实,我们可以事件留下的痕迹看作一道紧锁的门,既阻挡通过,又可为我们提供方便),打开使其变成通往自由的出口并通过。在色空句表达的事件里,其作用留下的痕迹也是这样。那么,我们如何由此痕迹的在,或说形式意义的在,找到搁于我们眼前的“在”这个障碍的出口,然后通过这个障碍呢?那些回避色空句原本语意指向,用转移、嫁接、狭义化方式处理的,是无法擦掉的,反之,会让清晰的痕迹模糊,增加问题的复杂程度。

      须知,所有的痕迹说到根本皆为形式意义的在,在被洞穿之前,形式仍是形式,仍是我们眼中现实的存在,披着现象的外衣出现我们的现实场景中。可,身在其中又有多少人能明白面前虚幻之相的形式意义?相反,紧紧抱住以妄为真的在,仿佛抵至真实之境,握住了世界的真。也许,色空句在现实中给我们的更多是完成表达之前的形态,说给,其实是观察者的我们逃避责任的说法。这么一说,即把不能通过“色空句表达的事件留下的痕迹”看见推给色空句未能表达、呈现出。这倒反映出观察者并未发现通过痕迹之碍的出口。

      处于色空句表达的事件呈现的现象中,作为在场的我们,收获重重事相的痕迹,我们这些未达者于其中又能看见几多覆上尘影的实在?皆作实,则演变为“在”的碍物,此路不通;尽作幻,即无所依托失去我们凭借的工具、手段,无路可通。我们当明白,眼前的“在”这个障碍不过是色空相生的一个相对性存在,作为色空句达到形式意义的表达,完成表达亦即以“色—空”(进一步扩大至“五蕴—空”)为我们撑起对象世界的结构,为我们所看见。明了一切形式意义的在只是事件过程意义上的在,世界演变中的在,它是在世界中的我们的表达,事件的表达过程完成,所谓痕迹已然不真实,留下事相的烟云,遮住我们还抱着不放的顽执之心。看清遮掩的烟云,也就看见了色空句形式意义的出口,而不是另有一个“出口”,由此通往世界自由的在。这也是形式意义下的色空句展现的本性。

      注:2018.10.19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0-20 06:24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19 23:36
4、色空句形式意义的出口

      一件已经发生的事件留下的作用痕迹,我们不能用简单的言说、文 ...

顶来。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10-20 20:02
深刻的认识与认知,读后收益匪浅,欣赏学习,也期待您继续。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28 22:37
      三、色空句在现实中呈现的张力

      1、色空句的在与不在

      色空句到底在不在?在哪里?如何存在?此处说“色空句”是指除其作为文本的色空句,同时也指其意指对象的色空世界——即,色空句的对象原型,我在的为我们所认识的世界本身,这也是我们借助此色空句注定要追寻的,尤其当我们意识到色空句之于“我与世界”之间作用。思及“我与世界”这一主题,对每个想要去追问“我”于此世界在过去、现在、未来的意义及其所以的人来讲,也是在借此色空句追问包括追问者自身在内的世界何以如此。

      一个具体的文本中,色空句如此真实地出现,直接映入眼中,进入到“我”之中,使我感受到文字及原本定义好的意思,于是从我心里储存的信息里找到相关联的内容,还得说此刻我之所居也为我提供某些我未能觉察的影响。如是,使得我们相信眼前的色空句给予了我们一种熟悉的真实,给予了我们此世界的色相,尽管这种“给予”在很大程度上来自自心的构建,如一幅幅图像一样活生生地呈现。从过程看,色空句伴生于“我”这一事件中,它的现与不现,都是作为事件的“我”本身发展情况的反映。想想,这些于我的事件里出现的色空句影像,真的在吗?即使它就在面前一个文本里,就在我眼里,完成其符号意义之后它已经不在是色空句,或说已为更普遍的图像化的东西掩盖。

      世界的结构中色空句在,它以其作为我们认识所需的表达形式而在,其句式结构映对着思之中的结构,它也必然地指向世界的结构。换个说法,它解释性地表达着世界,一切结构性存在的事物、事件、世界中,作为构建其本然的“色空句”都在,虽然我们无法将之直观地取出,但我们却能通过思、通过形式表达予以描绘;而这种描绘——这种为我们认识的解释性的东西都在对象中。携着“我”之中的藏,把我们认识者有限的选择给展现出来,同时也把“我”的有限性给展现出来。也就是说,形式之上,色空句一直在世界中,色空句式结构所表达的一直在世界结构里,与我们一道溶于其中。而于我们不觉者,已没有“在”之处的存在,因为我们在其中。

      当世界逸出认识的范围,世界即为世界自身,一切指向其句子、句式结构均不在,这既是文字、词语的不在,也是思的不在。而这正是色空句导向作用存在的意义,我们可以说是形式,因此形式为我们标出世界之外的在,为我们感受着,也将我们牵引着走向我在的更广大的范围,或说更深刻地认识“我”,虽然并不为我们所描绘。此时,色空句的意义在于为我们显示了认识上的可能,形式结构之外还有“在”。

      通过上面的分析,这里面似乎存在这样一个矛盾:色空句既在又不在。脱离文本形式的色空句,亦即世界本来书写的色空句无处不在,形式意义的表达完成后形式本身也就不在。

      注:2018.10.26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10-29 20:36
有知识,有见解。欣赏学习。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0-31 13:31
      2、在色与空的世界里

      在色与空的世界里,色与空共同构建、演绎着世界的形态,将形态的有与无的变化表现(与此相似的受、想、行、识与空亦如此,五蕴与空交织演绎、表达着世界)。使世界成为我们看见的样子,在“我”的局限、狭隘里,我们看见我们能看见的,世界的在不仅仅是我们看见的,我们的看见是基于自身的存在而发生的,并成为“我”的世界组成的一部分。由此表明,概念世界之前的定语“色与空”是我们观念的赋予,是我们对“我”在其中的世界的有的信息捕获,世界自有其“色与空”的在,我们看见的是属于我们的色空世界,而不是世界色空的在,二者之间有关联,却不等价。因此,我们的所有分析指向的是“我的色空世界”,它反映了我们对所在“色空”世界的了解,也反映了“色空”世界对我们呈现、展开的程度。消去认识者“我们”,世界自身无所谓呈现、展开的程度,也无所谓色空。正是通过色空(扩至五蕴亦然)为材料构建起形式意义上的世界,我们了解我在的对象世界。

      我们,不过是“自己使用来表达世界的”色空的表现形式之一,不比任何作为我们对象的其它色空的表现形式优越,虽然我们常常主观脱掉“色空的表现形式之一”的外衣,表现出居于此色空的表现形式之上,可又怎能真正脱掉呢?我们注定在此色空表达形式中,注定在色空世界中,成为自身表达的囚徒。除非能放下认识主体的“我们”或者放弃对对对象世界探求和表达其形式结构的念头。亦即:将一切形式放回世界的虚无里,让我回到世界中,而不是单独的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予以体现,使自己高于世界平面(或说把世界置于自己的认识平面下)。当然,只是一种文本假设,连着“我”这个形式符号,我无法把“我”从我在的色空世界里抽出,我们在自己表达的色空世界中。

      也就是说,无论是文本意义上的,还是我们构建的“我的”色空世界,较之我在的“色空”世界,都是外在的、形式意义上的,哪怕这些表达、形式构建有助于我们认识世界、确定自己的在,本质上将都归于空,连着“空”这个词、概念。因通过作为材料、工具的“色空”,我们感受到世界的空与在,认识到世界之是。进而,例举一些具体事物、事件的在,也掩饰、改变不了本质的空,它们占据的是表达世界的时间与空间,而不是世界本身。也许,你会说,这些“在”原本就属于色空世界,存于色空世界之中,故这些“在”必然地要且能表达世界。但,细思就会发现,这些属于世界的“在”所谓的对世界表达,并不是文本意义上的为认识者直观地了解,它们的表达就在自己之中平静地呈现,既面向所有认识者,也面向其所在的世界。

      在色与空的世界里,色空句式结构下,我们打量世界的结构性存在,为定位我们自身的存在在找到一种普遍性的工具。一旦觉察到自身的存在,即会发现此色空句式结构提供的方便及展现的宏大舞台。

      注:2018.10.30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3 20:00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31 13:31
2、在色与空的世界里

      在色与空的世界里,色与空共同构建、演绎着世界的形态,将形态的有与 ...

学习。顶。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25 13:00
      3、返回文本的色空句

      如果我们抛开眼前文本的色空句来讨论,虽可引而至上(在完成色空句原初基本表达之后也必然地指向高处),但如果在厘清文本的色空句之前,断然拒绝文本原本的现实存在妄图直接抵达,则无舟可渡。舟有舟的存在意义,或者说舟的存在意义必然地与彼岸意义连在一起的,当然也包含待渡的“我”和我之所在的此岸。同样,拒绝文本必然指向则是浅薄的,且这种拒绝也是不现实的,除非甘愿止步于文本色相的在。

      在文本的色空句之外(其实无有内外,只是基于我们认识者所处认识位置而言),是色空句本然的在,其表达已然融于对象中,认识结构下的意义由此发端。由外而内,亦即带上无形的色空句及其终端意义的示现,完成对对象的表达,同时也完成对色空句自身的表达后,作为“说和意指”功用的色空句给出的语言形态。我们说,这个过程即为返回文本的色空句的过程,既可让我们重新审视文本色空句中我们的投影,又能让现实中的我与文本色空句之间保持一致性的在。而“返回”这个过程对认识者来说,也是认识的必然,认识终端,于“我在”之中的平等无差处,才是色空句的本来表达。

      而我们面对的色空句,在对世界进行双向描述时,在其句式结构展开的世界结构中,我们发现色空句似乎被赋予一种能动的狡黠特性,即:它在表达世界、表达自身时,在文本内外极其自由地切换着角色。再细心体会,就会察觉到这角色“切换”是个动态的,或说相对于认识者指示意义的形态罢了。进一步说,从意指对象返回文本的色空句,是一个反复的过程,不断出发、不停返回,直到我们越过一切形式意义的在,那时我们则说:我就在一个文本形态打开的平坦中。此处,“平坦”一词是我们指对事相展开状况的觉知,感受色空句式结构为我们支撑起的“世界”的平坦。

      反之,我们返回文本的色空句时,见到的仅是色空句文本的在,即:色空句就是色空句。为我们轻易甚至轻率地使用、支配着,这样的返回并非色空句文本与意指对象之间的往返,只是在文本的原地打转的假象,未曾离开文本到达对象,形式上貌似“返回”而已。将一个充满张力的色空句牢牢按在形式的文本上,同时也将“我”牢牢地按在上面。当然,这情形不过是不悟者自我的锁闭,色空句本身并不会为此而停留在文本表面,对抵达对象的返回者来说,文本的色空句依然在我们的现实中呈现出自如的张力。毕竟,色空句搭建的世界结构下,色空句自身又岂能真的束缚于认识者的“我”中。意识到此,我们坦然谈论返回文本的色空句,借此色空句认识“我”,“我”中的色空句将“色空句”连“我”一道抹去。

      注:2018.11.24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25 15:36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19 17:06
3、从色空句式结构到世界结构

      常常,提到色空句式结构或色空句时,我们容易走极端,一方面 ...

顶。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25 15:37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25 13:00
3、返回文本的色空句

      如果我们抛开眼前文本的色空句来讨论,虽可引而至上(在完成色空句原 ...

顶。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7 13:44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12-7 13:48 编辑

      四、色空句所展示的

      1、色空构成我们的在

      我们为自己的色空句表达着,色空为我们的色空句表达着,虽然看上去是我们在使用、驾驭色空句,并以此作尺去量度世界,此时的“色空句”也看起来像一件顺手的工具。可我和世界即为色空组成,为色空的表现形式。当然,说“我和世界即为色空组成”,显然排除了色空句作为表达工具的参与和影响,尤其是作为色空句的使用者亦在其中,而直接截取其意义指向的表达片段。但既然,我与世界同样为我们定义的“色空句”所表达,“色空句”本身也涵盖在其中。那我们说,在表达上是色空句构成了我们的在,通过我们自己的工具,去认识借助于工具显示下的“我们”及“色空构成我们的在”,除此之外,谈论色空构建下的一切存在,则变得无能为力,缺少了类似“色空句”这个表达通道,我们无法通过我们自身不在的工具抵达表达的现场。

      区别在词语表达上的与在语意指向的色空句,我们明白一个指方法、工具,一个指的是认识主体通过工具指向的对象在我们的语言中的形态、特征、属性。特别是后者它反映了我们在语言、思维在世界捕捉的信息,或说指向作为我们探讨对象的色空(此处指色空外在的现象、形态等形式存在,虽然色空句及色空句式结构为我们支撑起世界的结构性的在);同时也通过表达工具将对象显示于语言中。这样,也就是说本质上色空构成我们的在,客观上从“我”出发的一切语言文字给出的概念、定义所能抵至的是色空句及色空句式结构下的在,即:色空句构成我们的在。即便我们说的“色空构成我们的在”里的“色空”同样也是我们给出意图解释我和世界的语言、文字工具表达的存在,是于假象中的我们为自己给出的解码的方便法门(一个假象做成的)。我们于此所谈的“在”正是处于这个方便法门揭示的假象中,色空句及色空句式结构所表达、呈现的。

      反过来看,色空句所展示的“色空构成我们的在”,里面注定包含有“我”和更广泛意义上的“我们”,以及色空句和色空句式结构自身的特性。也就是说,我们所谓的在,是和我们的认识途径、工具以及构成表达的因素相关联的。我们在认识工具帮助下看见自己、与此关联的在,进而扩展为世界,这个“看见”是一种选择性的结果,同样包含于色空中,共同构成我们的在。

      进一步看,“五蕴与空”也如色空句式结构的表达一样,是我们利用语言文字,通过思维活动对自己、对世界捕捉的结果。我们的在,在我们与世界之间连接起来以后予以显现,不是“我”的无关的存在。由“色空”扩展到“五蕴与空”将我们的在更全局地展现出来,但如果我们抓住这个通道工具不放,那我们看见仅仅是工具本身,而非工具指向的对象。这就是色空句所展示的“色空构成我们的在”。

      注:2018.12.6-7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7 15:49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28 22:37
三、色空句在现实中呈现的张力

      1、色空句的在与不在

顶起来。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7 15:50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7 13:44
四、色空句所展示的

      1、色空构成我们的在

顶起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12 23:29
      2、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

      世间诸现象,尤其是我们定义的实物,以参照物的形式,给了我们一种可以真实定位自己存在的感觉,即便凭借“我们的”检测工具予以确认——我们在自己给出的“实物”参照下相对存在。在这感觉里我们察觉作为参照的“实物”真的客观、与我们毫无关联地存在吗?试想:用一种无关的存在来作为参照来确定“我”的存在这显得格外荒谬,因为选择参照正是二者之间存在关联的表现。而我们确定的现象的在,是于其之表的“实在”,不过是色空表达的世界中“我”塑造的假象,这也正是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反映出来的,我们于色空句式结构撑起宽广下更清晰地看见一切相的显现,同时也看清这显现的诸相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包括这个色空句及色空演绎出的一切亦如是。

      细思,我们塑造了“物”牢固地“在”的这个假象,而此假象正是我与对象世界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我在此世界存在的根,否则我即不在。所以,我们说一切现象于我的显现正是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同样“我”也位于诸现象呈出的假象中,也包含于“塑造”这个主观行为中。说“主观”,问题又回到现象中去,回到我们为自己定义世界的假象中。有时候,即使我们明知这假象的在,可还是免不了牢牢地握住,以期用这假象的在来证明我的存在——或许是对自我真实性的体验吧!

      当然,所谓假象也是色空形式呈现的相。否定过头,我们一旦纠结、陷入诸现象“假象”的思维陷阱,本身也就形成“以妄为真”的假象了,即构成对普遍意义存在的全面瓦解,从而导致坠入顽空,如此,与其说是否定假象,不如说是在肯定一切假象的存在。如:如果我们机械将现象定义为空,或用概念“空”去框定诸现象,无疑将“空”也拉入到形式的假象中来,将作为“空”的相对对立的“色”给抹去,而作为一组世界的构建材料“色”与“空”变成一个单一的“空”。为此,单一的“空”构建的世界无法表达自身的存在,一旦表达出来,“色”也就自动出现了。由此可见,根本讲我们无法在表达中抹去“色”,除非我们将这一组材料(色与空)放回到世界中,形式消散处,它们即无声回到世界本然呈现的现象里。

      表达在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到终结的过程中,唯有在其中,表达才更贴近事实。色空句对世界的表达也是这般,故而说我们在色空句式结构下,看见世界结构的在,看见世间诸现象的本来——一种假象。在文本中是一种假象,在文本之外同样是一种假象,文本本身作为工具并不是我们面向的对象,更像是“我”的一个形式版本。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表达的色空如此,扩至五蕴与空也这样,于中展开“我”塑造的种种假象,“我”及“色空”一道产生又一起消失于抓不住的色空中。

      注:2018.12.11-12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13 05:58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12 23:29
2、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

      世间诸现象,尤其是我们定义的实物,以参照物的形式,给了我 ...

顶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21 20:57
      3、无意义的意义

      顺着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支承的世界架构往里走、往深处看,我们越是往微细处瞧,就会发现事物表面的光滑、平整(“平整和光滑”是事物给我们一种基于曾经发生并获得类似体验以致成为经验的感觉,此感觉让我们产生了此“平整和光滑”表面“无”的错觉)似乎变了个样,眼前“事物”之表显出我们经验里的粗糙和凹凸不平,一下从形式上将“无”给擦去,随着事物之表冒出我们可见的“有”来而且越来越多,似乎意义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越来越多的“有”,要把色空结构给撑破似的,因为世界作为被表达的对象始终都在那里,以我们认知的有意义的形态在那里。

      此时的世界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而色空句式结构为我们支起、打开,使我们看见有意义的在——色与空平等的同在,其差别被赋予意义,或说其差别显示出供我们认识的意义,同时这种差别显示的意义回过头来又轻轻抹去我们认知里固有的差别。应注意到:这里的差别的多重意思。既有我们认识中的差别,也有认识对象与我之间产生的差别,对象的存在本身之于认识者也是差别性的存在。在认识中,越过“认识”这个事实形态的色空句,为我们超越认识差别和对象事实形态的差别给出一条通道。

      从外界事物给我们的“平整和光滑”感觉中,或说本质上是在我们思想内部的平坦里,忽略了这给予我们视觉印象的事物本身意义的存在,我们坠入形式的圈套,将感觉、印象、形式作为本质意义的替代品或说一种等价的在。比如色空句,我们总带着“色”、“空”或说我们定义、认为的有意义的“色”、“空”去看待事物、世界,致使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带着“色”、“空”意义的存在。跟我们重返现场,在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支承的世界架构下看见的是不一样的。后者旨在打开遮蔽,让我们看见意义之下的在,或说为我们的意义遮蔽的在。在打开的过程中,伴随着事物、世界的展现,是色空句意及句式结构自身的解构,是“有”的意义瓦解。平常我们观念里那些贴着“意义”的“有”不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事物、世界的呈现。当然,人们会说,哪有事物、世界的本身,对于认识者它们不过是形式意义的在。是的,我们触摸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的投影,本身一词包含的意义即在其中,唯有通过外在形式的在,才能抵达色空形式表达的世界之内意义的存在。

      一切意义都是形式意义的在,而本质上的内在意义不过是一种相对性的在。色空句及色空句式结构展示了事物在“我们熟悉的差别性存在的意义”消失后无意义的存在,即:在“有与无”这组形式概念的表面之下,一切现象、事物、形态原本的样子,在其所在呈出一切无意义的意义。

      注:2018.12.2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22 20:45
      4、最后的回音

      一切相的呈现都是色空的美妙回忆,把属于我们的呈现给我们看。说是回忆,我更愿意用回音这个带有动态效果的词来表达内心所听见的事件——一切相的呈现。换句话说,一切现象的呈现都是色空之相的回音。回音如乐,色空中的美妙音乐,演示着这世界原本的在,回荡于“我”在其间的一个个事件中,使我能感受到自身内部的必然和世界普遍性存在的是,我内部的必然也包含于世界普遍性存在之是。这也是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要给我们揭示,并呈现于我们面前的。

      是否该用时空舞台背景来描绘呢?用上时间维度,使得这个演绎过程的流逝给透出,让我们感受“我”于此世间过程性的在。一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中,倾听着生命的回音和一个人历史的必然。这色空之乐,于世界的在一直回响着,回响着。回响在每一个具体的我的回忆中,回响在世界的宽广和无界的幻象中。好吧!不过是色空之相,尽皆色空之相,而色空之相的呈现,时间仿佛溶解于其中,我们认识里带有维度的空间也仿佛溶解于其中,为我们揭示、展现世界的色空句本身也溶解于其中。我们思维中习惯性的时空舞台背景,不过是我们解释世界、定位自己的工具,不是世界存在固有的,更不是一切相本身,虽然此舞台背景也属/也在色空之相。

      在色空句建构、支承的视界下,我们看见的一切现象都是色空之相的显现,我们听见的一切声音都是色空之相的回音。色空之相的回音——那些消失的事件在虚空泛起一阵阵涟漪,我之中响起最后的回音。

      注:2018.12.22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23 05:22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22 20:45
4、最后的回音

      一切相的呈现都是色空的美妙回忆,把属于我们的呈现给我们看。说是回忆,我 ...

顶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5-23 21:33
第二章 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

      上一章,我们对色空句进行了概略性的叙述,从基于历史存在的色空句、形式意义、当下现实的在及越过文本的色空句所展示宽广、形式意义外的意义等。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五蕴之一的色及由此构成的色空句、句式结构的广阔意义指向,尤其是越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色空句意指对象世界所传达出普遍意义的在。

      接下来,我们将在本章针对一般意义文本上的色空句进行分析,亦即针对具体文本的色空句作一般语意的探讨,放回到《心经》这段场景以及其作为一个事件的世界背景中去认识,包括佛学在内的由语言文字出发走进色空句文本、进而对色空句所指向的世界作出思考,从文本的具体延伸到对抽象思想、世界本身的思索。如此,我们在此考虑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而是在理解色空句这个文字事件现象,以越过文字载体去的承载去认识一切相。

      色空句的四句话阐释了“色”与“空”这组形式对立,而本质深处相互依存和一致性的概念,并推及受想行识,为此而有照见的“五蕴皆空”的结果推演。对色空句在文本方面演绎的诸模型、表达的形式意义,同样可套用于“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我们在文本上探究的意义虽只是对象世界在“我”之中的反映,但由是而建起的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一种基于语言、概念的映射,同样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也把其在的世界表达,这也是我们究竟于色空句意的根本所在。

      为了理解色空句的至上意,我们还得从基本词意出发,去认识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表达的、所支起的事物表面烟雾后的见和所见。

      注:2019.5.23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6-17 22:20
      一、一般语意上的“色”与“空”

      1、“色”在:

      (1)色,广义地将是指有形的东西,即通常指物质空间形态的存在,它遵循着普遍的内在必然上演着生、住、灭,演化自身的历史的同时也演绎着普遍性关联的世界,或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色相的在及其所标向的与我们认识者相关联的意义,尤其是我们对事物的实在性的表达、描绘,如:实物、物质、事相等一切呈现形态之“有”的存在,或说所有我们可以感知的在,于我在的世界真实地存在并为我所认识,此感知、认识里也将我涵盖其间,它包括肉身和作为一个现象的我。如此,无论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还是作为对象的我均在其中。

      抑或,我们以其它分类方式对色进行分类,当这也含着一种对色的定义。如果我们集合其余四蕴来理解,五蕴只是从“我”出发认识、理解世界的分类罢了,表达了此分类下世界的形式意义的在。较之其它四蕴(色域其它四蕴的关系亦即物与心的关系),色是能见、听、触及的这样一些能真实感受到的存在,更多地表达了世界物质形态的一面,即实在。却非恒常的在,不过是因果性的物质现象显现。

      从色的构成元素来划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然,这里的四大元素并非指物理上元素,它象征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简单分类的四种属性,或说是以四种属性来对色所表征的物质世界来进行分类和定义,亦即人们描绘世界的概念工具),因缘和合而演绎出包括我们的色身在内的物质世界的在——随缘显现的物质现象,它为我们的语言所描绘使之成为诸现象现在的样子——难以置信地将物的实在呈于前,通常称之为物的概念实体化呈现。

      或指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即,眼睛可见的形态、现象的在,包含了外在形状、形态及事物表现的现象,及可见的碍障之相。可略分为:形色、表色、显色三种: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表色,凡吾人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动作形态,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注:瑜伽师地论卷一)

      又,其它分类方式,如:《佛学常见辞汇》,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其它:内色与外色;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注:杂阿含经、大般涅盘经、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 )

      通过以上各种分类、定义,我们可看出,色是具有可见的、可显示的物象的碍障,包含物及物的历史演绎过程中的形、色、态在内,是一种有形之在。

      注:2019.6.17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6-25 23:00
      (2)我们容易于“色”的思考中联想到我们自个色身之在。由是思之中色身之在的我,即:把“我”的物质、形态及其变化放置于对象位置,以希替换出我之外的有形的存在,即:用我作为认识者的特殊地位取代他者个体间相区别的在。这种替换看似平等地对待物我,显示出事物普遍意义上的一致性,物我之间基于这种普遍性也确实是一致地存在,这也是“色”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或说不过是形之所碍的显示。

      当然,这种朝向的转变意味着“我”的觉醒,开始思考我们认识者自身,也意味着开始反思对象呈出的“色”这种物质属性的在,即:物资显出的形与碍,既是对象内在特性的显现,同时也是一种随缘显现的现象,是针对我们认识者感受而言的现象。那么,事物朝向我们显示的所谓“物质空间形态和碍”的现象,不过是投影于同样具有“物质空间形态和碍”的我心里的印象与“我”内心原本的“有”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共同组成无差别的存在,亦即:一种从事物内部抽取出来的以个体体现的形式意义的在,说“抽取”只是于认识者而言主观行为罢了,也是对于“色”的表达的基本行为。

      且,这里面似乎有一种示现:色并不是独立于认识者的别处无关的存在,哪怕它显示了对象世界的所谓“色”的属性。我们谈论色,也是在谈论包含“我”在内的我之所见世界物质形态的在,我与物内在关联所展现的外部现象。

      但是,以上过程,由内及外似乎是一个认识的逆解过程,缺乏一种面对对象的直接性的印象,从而造成我不能直接面对对象。换句话说,这之于我可见的、可显示的“色”里,有“我”的色身的在;同时,也可说我们所见的“色”里有作为物象的碍障的“我”在,但我们容易忽略对色的感知、认识过程中“我”的参与,将面前的“色”当作与“我”相隔离,当作与我之间完全屏蔽的在。或说,强调“我”之色在,反过来形成识得碍障。应当注意,物质于空间中的碍也是“我”之中的碍,至少物质之色的形状显示于我眼中时既是对象识别标志,帮助认识者认识、了解、走进对象,亦即为认识对象的凭借或说中间媒介,是过渡性的、暂时的在;也是一种我们心中认识的碍障,阻止我们走进对象、抵达“色”的另一面“空”。

      所有色之所有的可见的、可显示的物象的碍障不过是一种假象,或说诸现象假有,暂时的物质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我”作为“色”的形态存在于对象中时。

      注:2019.6.25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6-26 10:58
学习。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6-26 23:28
      (3)以上探讨的色为我们眼中的及部分思想中的,接下来我们试着探索一下作为表达工具的语言、文字等自身及于表达“色”的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语言、文字等本身及其呈现的一切“有”相之在即为色,包括名“空”的在亦也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且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表达过程其呈出的“色”的外在形态、碍的属性也可能不一样,那么也意味着不同的表达者所感受到的“色”也可能不一样,表达者于语言、文字等表现“色”也会有差异。这表明所谓色表达的物资实在并不是单纯的世界固有的东西。

      当我们提到色时,即包含着对象、表达者、表达工具、环境条件等,我们于此刻、“我”的现场,对对象的物质形态、碍的存在进行捕捉和描绘。比如,我们谈及色、色的属性——有形态和空间占有的碍——亦即:物质有形态的在。我们应当注意到,“色”、“形态”、“空间”、“物质”、“碍障”、“在”等等,这些描绘里面,既有对色的结构性、功用属性的描述,也有对“色”所关联的语言结构、语法、文字属性的展现,二者在表达“色”的过程中,也将自身“色”属性体现——给出一种有形、碍的特征的相。

      从前两节的分析,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色”,应看到用“在”似乎比用“物质”更概念化地体现色的属性,而后者更直观、更具体地示意了色。注意,结合上一段,此“在”表达的不是一种固定属性,而是一种表达者、对象共同在场的某一时的现象特征。在纯粹语言方面,此“在”是一种含有表达特性的“在”,也许严格讲,它就是一种表达意义上的“在”。

      而本书着重探讨也是基于句式结构上色空句,解析色空句的句式结构及其指向的对象内在结构,从而拓展至“五蕴与空”描绘世界的结构的在——色空句以及扩展至五蕴与空句的句式结构支撑世界结构意义的在。

      注:2019.6.26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4 22:23
      2、“空”是:

      (1)空,一般地将“空”解释为虚空、真空,或说是对比于“色”的定义的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是存在的一种本然之相,或许用“相”这个词更能反映出空的“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的特征。反之,我们或会认为“空”是与色无关的另外形式实体,之于它所对应的色所描绘的对象而言的,其实不然,色与空共同指向同一对象——因缘和合而显现的一切事相的在。

      借助他者或与他者共同组成一组描绘对象的概念,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如色与空,通过对对象的形和空间的占有,或说一种实在性(一般指物质、实物)的不同面的定义,来体现色与空,五蕴与空亦然。空与色形成一组概念,等价地构成对世界的物质(或说实在)的描绘,而空与五蕴则构成对世界的完整描绘。空与色同在,它是与色相对应而非对立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不是什么非存在,换句话说,空也是一种“存在”,与色关联地存在。为此我们说空与色互补,共同定义存在或说共同描绘存在,也只有在共同参与到描绘中,才显示出各自意义的在并一起表达出对象完整意义的存在。所谓色,即为显示于空的存在,在空中而非自己之中,色无法于自身说清自己,一切事物亦无法于自身说清事物自己;反之,空亦如此,它是附于色而在。也就是说没有色之外的空,也没有空之外的色,其各自的存在都建立在对方的在,通过反向定义、衬托而显现。

      应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抱住这个“空”相的话,那就并未真的理解空,并体会“空”之是或说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空,只有越过这个有谓相的“空”才真正接近空;否则,我们只是在谈论我们脑袋里名为空的概念,并且这个占据我们脑袋的空更像一种“实在”对某个空间占有。进一步讲,如果真有谓我们可以抱住的“空”或“空相”的话,那么人称代词“我们”和动词“抱住”所指向的对象则如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因为它有形(以空相)占据了“我们”的“抱住”所示意的空间。自此,这占据了空间的有形的空不正合于色的特征吗?当然,我们于空并无什么真的可以抱住的空相,哪怕它借助于所依的对象的实在显出一种相的在,而离于对象之色,空即不能于空自身显现所谓空相的属性,而是通过于空中的实在以显示空的特性——空及其对应定义的色形成一组概念所指向的一切事物的空性,究竟无实。

      又,空及其对应定义的色形成一组概念所指向的一切实在(一般指物质、实物)的空性,即为此实在“空”之所是。再进一步拓展、扩至空与五蕴,这种空性即为世界的“空”之所是,它表现世界朝向我们认识者的一种普遍意义的性质。

      注:2019.7.4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10 21:56
      (2)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佛教经典对空的定义,与对色的定义相似,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诠释等,以达到充分说清“空”。从另一方面说明,很难从单一角度用语句完整定义“空”,故才会有如此多的说明、释义、描绘、分类等解释性的文章、句子。

      《佛学常见辞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又,《佛学大辞典》“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二者均强调“因缘生”、“究竟无实体”两个特征,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事物”而后者指向的是“法”、“理体”。进一步分析,前者更多的是“色”(五蕴之一)的定义,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相与物的在,皆无实尽虚的一种假象的显现罢了,继而延伸及“法”、“理体”,一切因缘而起的存在,或说万有之本体,自然之在,它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即后者范围更广,是将空与五蕴相对应,针对的是世界本身的描述。而色空句中的“空”则根据“色”的定义相应地限制在物质、实物,即占据空间的有形之在,色空句的“空”即是针对“色”所对应的部分的而构建一组结构性的在。当然,即便是色空句中“空”也并非仅限于“色”的对应的表达,否则就坠入“空而不空”的无尽色相中,即:将色空对立互补的一组表达直接变成单一的色的描绘,名色空,而“空”已经色化,其时只有色。由是,色空句的色空(或五蕴与空)均为一种相对性描绘。

      再回到概念“空”上来, 看看其它典籍对之定义、诠释,以得见概念“空”更丰满的义理。如:《维摩经》“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则越过因缘而起的形实之在。《维摩经注》: “肇曰: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色空俱在的“空”方为形式意义上的空之所是,既越过眼前的存在,也越过“色空”这个表达,因为一个抵至对象的表达同样也包含着对表达本身的超越。

      《大乘义章》:“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前一句未越出“辞典”定义范畴,后一句有意思,直说空与理一体,此处关键是“绝众相故名为空”,众相即一切包含“空”在内的事物之在的显示,那么“绝众相”呢?不就是超越于色或更广的五蕴之名后一切的本然显现么?如果不能越过众相困于此,则与“空”相背了。这就从方法上释空。《万善同归集》:“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这里的“不可得”既指同一对象的“空”了无可得,同时使对象得以显现的“色”本质上与“空”一致,这种显示于因缘而现的“在”不可得。

      又,《瑜伽师地论》八十三卷:“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则朝向认识者亦为观察者的“我”而言,谓空之功用,亦即我们抵达空之后,能产生的实际效用;反之,当我们远离一切烦恼,自然也就抵至“空”境,即空。又,瑜伽八十三卷:“所言空者,无常,无恒,无不变易真实法故”,也就是说,空者,没有常态,不会永恒不变,可以远离一切烦恼。

      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的在,尽虚幻不实。我们也可说,一切形实究竟的在,本质上皆为色空结构之表的形式呈现,亦为色空之相或说一种普遍意义的假象的呈现,进一步扩至五蕴亦如此。我们说,此即为“空”之所是。

      注:2019.7.10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7-10 22:13
欣赏学习,祝您夏琪,创作愉快!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7-11 10:24
先生一心专研佛学辛苦了。愿安!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14 16:05
      (3)谈到“空”时,我们认识者处于何处呢?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空”论空或以“色”论空?这里,我们事实上已经触及到“色”,或者说从“空”的一侧触及到“色”。于此思考作为认识主体的我,那么处于此思考位置的色身之我,在何种意义上得以真正抵及空呢?“色空”之空与“五蕴—空”之空(本质上,两处之空为一,只是作为概念对应的解释时加以分开处理罢了)?我们谈论“空”既指向对象,也指向认识者、思想者的“我”,如前所述,我自身也是我的认识对象。基于对我之色身的牢固认识,很难从这种认识里走出,那么为此而谈论“空”的意义何在?或者说于色身中的“我”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清“空”而不至受困于“我”的局限?如果突破“我”的认识局限亦或方明白何者为空。换个说法,要想彻悟“空”之所是,终必得从对外界事相的认识、了悟转向对自我的认识,从“我”这个形式中解放出来,因为“我”也不过是一个形、碍的“在”罢了。突破我身形、碍的“在”也就抵及空。

      如何识破“我”这个形式意义的在或一种假象呢?或者说,为什么谈论“空”时要去识破“我”,识破“我”之假象于我们论及的“空”的有何意义?要知道,当我们讨论的“空”中不可避免地有“我”的加入,其中隐含“我”,因为我们论及的是基于“我”之存在的形式意义的东西,包括“空”,离开“我”,“空”在我们的表达之外,是我们无法言说的,即便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完整地说清。也就是说,这里谈及的“空”是外在的为我们的空的概念所捕获得一切与“我”、“我之中原本的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哪怕我们意识到“我”对我们谈论的问题的影响,且相互借鉴、修正,仍无法干净地滤去“我”之因素的影响。所谓我们的“相互借鉴、修正”,又何尝不是众多的“我”的带入并残留其间呢?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所谓“我”无有真实,与我们讨论的“空”一样都为因缘而生的显现罢了,或说“我”在本质上就是“空”。正因如前两节(1)、(2)所明确得那样:空是一切因缘而生的、无常、无恒、无实的在。此“在”于我们的每个具体的当下,因缘朝向我们显示着形、碍的特征。

      这里,我们看出:空不是一种与我们无关的在。它既是对象世界的属性,也是“我”的属性。与“色”一样,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中。空与色共同构成了一切因缘而生的形、碍的在,狭义地讲构成物质世界的在;而色空句及色、空概念存在于我之中,联系着我与世界并将我们涵盖于其中。我们谈论“空”更像对色空一体的在的描绘。而狭隘地执色、执空而求,何所有“空”?我们即陷入自己设置语言、概念的陷阱中。唯色空断处,空自显现。

      注:2019.7.14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7-14 21:58
认识深刻,见解独到,欣赏学习,遥祝夏琪,创作愉快!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15 22:58
      (4)文字意义上的“空”及“空”之所是。要在语言、文字上充分表达“空”是件困难的事,既要在语言文字描述的这个“事”里说清“空”,又不能停留空。即:说清“空”的意义,“我”也不能停留于此“空的意义”,同时“说清空”这个事和“说”这个行为在表达完成或说随着表达意义的呈出,也自空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对“空”的表达。此过程显示了,在表达“空”时,“我”、“表达工具”、“表达过程”及当下的环境等,与我们表达的对象在一起。“我”在我们表达的空里,如由此而觉知“我”与“空”的一致,那么“我”、“我的表达的行为事件”、“表达工具”、“表达过程”及所指向之“事”也就一同空去,与其说是“说清空”、“展现空”,倒不如说是“我”与 “对象空”一起越过形式意义上的“空”这种形、碍的在,呈露出“空”这种本然的、普遍的属性—— “空”是。

      又,除了上面论及的“空”与我说表达的在,它不是“无”的对照,而且更是基于表达的与“色”一体的在,进一步讲它是越过表达的普遍意义上的属性,将其表达上的自身也包含在其中。当然,此处的表达一词所表征的不过是形式的在,同时也在“空”中。 这种属性反映了色句式结构以及“五蕴与空”结构所构建、支撑的世界结构的特征与结构意义的在。

      注:2019.7.15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20 17:38
      二、一般语意上的“色不异空”

      1、在色空句的起点处

     “色不异空”置于色空句之首,我们于自身所在,直接入眼入心的便是一切形碍的事物,先于此处着手,于我们身边、我们意识里习惯性的一切出发,解决“我”根深蒂固的物及物的观念或说解决“我”之依附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这个“我”依存的在并不可靠,从而推及到“我”,也就看见“我”也同所依附的眼之所见的譬如物一样并不可靠。说“色”,亦即我们所谈论的“色不异空”的“色”,直观地出现在眼前的本然的在,我们沉溺于这种在的“熟悉”的幻觉中,仿佛由此“我”即有了依托而更真实。

      沿着我们的“习惯”的事实去认识世界,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在此过程中,对我们眼前“习惯”的东西进行反思,思考其存在及所谓意义,正是我们朝向我、朝向我思的开始。如对“色”进行深入思考,色之为色的究竟何在?或说色之所“在”的到底在何处?我们得搬开遮眼的“色”之名相,在文字表达处解开“色”相,同时揭开文字“色”所指向的对象。唯是,才能发现被我们的习惯孤立的“色”在,进而思索“色不异空”的道理。换句话说,色空句的起点处,也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它们共同指向“色”这个形碍的存在;同样也是我们通过文本的色空句式结去构构建世界内在结构的基点,故得从“色”开始。

     “色不异空”,着重点是色,此句讲诸色皆幻,说是幻,容易给一种虚无甚至“无”、“不存在”的感觉,其实不然,如“一、1、色在”所述,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多指物质意义上的东西,或说色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性的一面:形体、实在、空间占有形成的碍障等,但究其所以,我们所或可触、见的一切境相、形态、空间所碍的在。而这种依何而显现呢?或色所显示的背景是什么呢?又或有单独的“色”的存在吗?我们说,色只是依空而起的在,是一种因缘的形态和碍相的显示,而这种“形态和碍相”无常、无恒、无实,这不正是“空”的属性么?所以,可说色空相依,是依空而起依空而现。

      为此,说“色”究竟意义上终非实有,其所呈现的为“空”是的一种偶然、一种概率的显现,而当我这个主体出现时诸幻色(将“幻”字加在色之前,似乎更有意思)的呈现、消失成其为带有因果意义的必然。揭开诸幻色之表,色的内核显漏出的仍然是空,或说这一切的显现都为“空”之所是,色和空一直在一起,从未稍离、从不相异。即:我们认定的“有形”、“相碍”的东西,在本质上讲皆“一无所有”,它只不过是我和它们之间的一场际遇,繁花落尽,终究是空。你可见、可触的“有”之于你起于因缘、终于因缘。即便是这作为文字的“色”、“空”之于我们亦复如是,一切本自空来,还归于空。究于来去,则一切无去无来、一切来去无踪,你可以在属于你的途中触见,但途中的这个你同样虚幻,进而一个虚幻你抓不住另一个虚幻的你、抓不住另一个虚幻的你面对的世界。此句说明色之所在即显空之所是,空之所是显于色之所在,且,“是”即为色,“在”亦为空。

      注:2019.7.20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7-20 20:21
老师理论深奥,学习。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28 00:17
      2、“色不异空”展现的时间性特征:

      在习惯里首先面对的是“色”,是我之所触、所感、所见的,自然地引起我们关注的形碍的在,这也就不可避免地成为我们打开“色不异空”事件的开端,由上一小节可知。如是,倒可使我们看见作为一个事件的“色不异空”时间性特征。即:作为一个事件,在时间内“色”如何不异于“空”;或说,如何在时间内实现“色”与“空”的等价性的转换?又,二者本质上一致性地在?从“色”的定义,我们可以看出,“色”所体现的形、碍的在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恒在,不过是一种因缘而起的“在”,且则说明这种“在”的形成、显示及其所表达的意义带着时间性特征,而不是越过时间的存在。

      将“色”与“空”之间的关系(色不异空)看作一个事件,或说我们研究在某个事件中体现出来的“色不异空”的这种世界的属性、特征时,既是对对象事件的观察,也是对“色不异空”的观察,因为后者涵盖了事件发生、发展、结束的整个过程;反过来,事件本身由生至灭的演绎过程中也体现了色空关系——色不异空。每个形、碍为典型特征的“色”的产生、消亡即伴着实在性的无恒、无常的空性的展现,或者进一步说,这因缘而起的“色”的生灭过程本身即为空,那些个短暂显现的形、碍的在本就是空之所是显露,一种位于时间的事件的“色不异空”的显露。要知道,我们谈论的一个事件即是于时间而言的在——即时间事件。为此,我们说,“色”在时间里的一个个事件形、碍的展现,也是“色不异空”的同一过程,伴随着事件而在,起于事件也终于事件,事件的因缘亦即“色”展现的因缘。

      色“在”的展示,即为空“是”的展现,将事件及事件中事物的空性托出,因空“是”即于色“在”之中,伴随着色的,与色有同一个“在”,而不是依附于色“在”的另一种“在”,“色”与“空”并不相异,它们平等地在那里。这个以形、碍展现的“色”并不异于“空”,而概念“空”的范围覆盖了“色”及一切时间事件之所是。拓展到“五蕴与空”,五蕴所演绎的时间事件里,五蕴亦不异于空,亦与空同在,由是则直指向对象世界,尽将“世界”涵盖,构成完整意义上对象描绘。

      再回到“色不异空”这个句子,句子的时间性的在,决定了句子“色不异空”所描绘的对象意义也是时间性的在,而不是恒常的存在。在时间内,作为表达工具文字、语言的“色”、“空”、“色不异空”等表现出来的都是时间片段有限性的值,当然这并不妨碍“色不异空”的表现,即二者作为概念及其指意的对象一致性的在,尽管它们显示为色之形碍的在,亦如表达工具所体现的时间性特征——有限性的存在,我们说,“色”、“空”表达的对象世界,在我们的思维里,一切也是“色不异空”的时间片段有限性的值,一种无恒、无常的因缘而生的形碍的在。

      故,无论是于“色不异空”文本表达本身而言,其显示色“在”本质上的空“是”,即“色不异空”显示时间概念下一致性。而从表达所指向的对象来看,“色”、“空”于时间内展示的“在”无不是时间表达意义上的,二者无二致地显示“色不异空”的空指所是。

      注:2019.7.27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7-28 10:12
逻辑关系缜密慎密,道理深。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8-4 00:14
      3、在句子的构成过程中

      基于时间意义的在,我们说一切时间事件中色不异空,或者说“色不异空”存在于时间事件中。而在“色不异空”这个句子构成的过程中,处处是色,处处显空,没有彼此相异的另一处在;又,同样为“色”的句子如何表达、显现时间意义上的“色不异空”呢?并伴随着句子指向的对象的意义呈现。

      我们写下、指出、罗列的“色”、“空”的形态、意指的在以及表达二者的关联关系时,通过字、词语及对应的语意、概念组成一个特定意指的句子。在语言文字的形态通过特定组合方式构成我们想要表达的意义形式时,既呈出我们称作“意义”的东西,也将特定组合的文字形态的句子及对象予以呈现。如果细思这个所谓特定意指的句子(换成其它任何一个句子也一样)产生及得以完成表达的过程,便会发现:色、空交织其间,共同构成这形式意义的表达。也就是说,在任何一个句子的表达中都含有“色不异空”的普遍属性特征,在句子构成过程中,那些表面上的“色”、“空”的在,不过随缘而现的相,究竟不实。应注意的是,这里的空,既指与“色”形碍相对应的意义表达及其所表征的一切,也指“空”这个形式的在。由此可见,表达也是伴随着形式而实现的,而“表达”本身并不真实,只是我们完成意义指向的工具、手段,如果说有谓什么朝向表达者的意义,那是其在完成意指过程中同时也参与到表达者的对象中。反过来,我们思想里的“空”也在句子形成过程中,以句子的形式展现。两者在句子构成过程中共同显示“色不异空”,或说对象世界“色”、“空”一致性的在,并以此“在”呈现对象世界。

      同样,说“色不异空”,对包含“色不异空”在内的任一个作为表达的句子而言,是一种平等意义之是的体现,句子的“在”也是普遍性的。任何句子完成表达过程中,表达者、对象、思想、语言文字所构成的句子,其过程皆是色空同在的过程,也是一个“色不异空”的过程。

      通过对句子构成的分析、思考,我们意识到,说“色不异空”也含着对“区分”的深刻认识与反思,让我们看见认识中区分的“异”及我的认识局限外的“不异”。其实,在认识中区分的“异”也不过是我之所见的异而已。故,句子构成过程中,“色”所呈现的既有外在形式的“色”、“空”形碍的在,也有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的特征,即:一种内在的、本然的东西。当然,在我们的区分之外,并无所谓“外在”与“内在”,它们只是我们认识的区分,而非对象本身。色空也好,内在外在也罢,它们的不同不过是我们认识过程中区分的在。

     “色”在色的舞台表现着 “空”,色的这个形、碍的属性为我们的句子予以表达时,无论是作为表达对象的色,还是作为表达舞台的色,其间的“空”流露出来;其表达过程中的“空”也就流露出来,因为,原本色与空就不相异地在那里。

      注:2019.8.3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8-6 10:46
深刻的思考,文字很有力度。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8-6 22:52
      4、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式结构的基础

     “色不异空”作为完整色空句的一部分,建起“色”、“空”与在的句式结构及对象世界结构的基础,让我们看清这个“基础”的意义所在。这里,我们从认识者我、语言文字的文本表达到对象表达形式意义的在,以“色不异空”为例,在探讨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所结构的基础的“色不异空”特征时,以完成更为基本的、普遍意义的探索。

      首先,从文本形态、句式结构上看,“色不异空” 是“色”与“空”之间完整关系及由此二元素所构建的色空句结构的部分表达,这个句子及其句式结构是作为完整的色空句句式结构的基础,是“我”之思想的形式的在,或说为广泛接受的、普遍意义的“我”的认识存在。就文本本身而言,文本及文本结构是表达外部对象的形式和结构,同时也随着词语的组合、结构表达及意指展现了表达者内部的“对象”结构,因为它体现了表达者思想的内在结构、意义。作为文本存在的“色不异空”,从单一的“色”开始至“空”,从“不异”到“即是”,至“色空一致”的色、再至“色空一致”的空。故而,我们说文本形态、句式结构看,“色不异空”是整个句式结构的基础。

      其次,从句意上理解,“色不异空”所表达的意思,为我们认识、理解完整色空句之意的基础,我们能在理解“色不异空”内涵的前提条件下把握完整的色空句之意。即:我们认识、理解色空句的语意基础、意义的基础。句意显示出来的有谓意义,亦即反映了认识者我的思想的内在结构、对象形碍等的在,那么此意义到底是什么呢?有三层:
     (1)、一般语意上,句意体现“我在”,这个“我在”即为一种色空不异的形式存在。
     (2)、显示表达者思想中关于对象的在,此对象的在即为色不异空的形态。
     (3)、是一种内在的结构,是句子本身、我及对象相关联的合成结构,从而向他者传递这种内在结构的信息。
      而具体到“色不异空”亦如是,具有以上三层意义。即,“色不异空”描述了所见、所触、所感的事物形碍的在与此在之所以“在”,或说事物之所以能体现形碍的在的“空”,二者作为一个整体的两面。由形碍的“在”到呈现其所以如是的“在”,我们见到的形碍的实在直接地在。

      最后,从对象角度来看这个基础,指“色不异空”是作为色空句结构所指向或说由是建构的对象世界的建筑基础。即,“色不异空”是表达、建构完整的色空句及其对象的基础,或更为完整的“五蕴与空”所建构的世界的基础。应注意,这里的“对象”是指外部的“在”为“我”所捕获后,所加工形成的信息形态,以文本予以表现,是之于“我”而在的外部事物的一种语言文字及由是思想的结构,它表达了对象,准确说是构建了对象结构,使得对象以我们习惯、熟悉的结构化形态呈现,同时其“是”也随着结构化形态的呈现而表现出来。

      所以说,排在色空句首位的“色不异空”,于一般语意表达上为色空句式结构的基础。同样,“色不异空”作为一个认识事件也体现在其自身或更普遍的事件过程中。

      注:2019.8.6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8-7 19:17
欣赏学习楼主的“色不异空”,遥祝七夕节快乐!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8-8 11:08
“色不异空”是表达、建构完整的色空句及其对象的基础,或更为完整的“五蕴与空”所建构的世界的基础。原来如此!先生潜心研究佛学值得佩服。问好!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8-25 22:46
      5、从“色”到“五蕴”所要表达的“不异空”

      前面我们着重探讨了“色不异空”到及完整的色空句,那当我们将“色”的范围拓展到其它四蕴,从完整的五蕴去把握“色不异空”呢?或说五蕴不异空。所谓五蕴,亦即以眼、耳、鼻、舌、身、心等的感受色、受、想、行、识(五蕴)来划分、定义、诠释世界,或说也只是为我们认识、理解世界构成的元素或角度,与“空”配对的概念构成我们认识世界的思想工具,或说五蕴与空为我们共同描绘对象世界,从而构建一个我们认识的世界,而此认识世界反映对象世界但并不等于对象世界。从本质上讲,认识世界并不真实,更何况对象世界原本也空。

      所谓本质,从表现形式而言,它与假象并无差别,不过是一种借助形式的表达,一样地以“形式表达”存在。所谓色与空,从表现形式而言亦与此类似,它与空并无差别,不过是一种借助形式的表达,一样地以“形式表达”存在。同样,五蕴亦如此,而“空”自身亦如此。切换回本质与假象的讨论,我们总希望讲出本质的东西,要知道本质只是借助形式表达的本质,一切皆为假象,或再进一步,剔除假象之名的“假”的遮掩,尽皆为相。从认识角度看,本质就是一种人为的判断、选择、取舍,亦即:从“假象”中选出一个具体问题的临时性答案。没有脱离形式表达的本质,就“形式表达”本身来说,虽“形式表达”显示了有谓本质,但其自身不是什么本质,它就是一种本然的存在。

      也就是说,作为认识者的我们应当明白,概念不属于认识对象,而是属于认识者的我们,是我们建起的表现对象的形式对应的表达。回到“色”、“五蕴”、“空”等概念,在作为基础概念“色”、“五蕴”、“空”的建立过程中,“空”即参与其间,更参与到“色不异空”、“五蕴不异空”的表达中。无论“色不异空”,还是“五蕴不异空”, “五蕴”与所不异的“空”成为一个整体的在。换言之,“色”之表达,“五蕴”之表达,都有“空”义的在,而这个表达形式虽完成对象意义的显示,因为其本身究竟不实。它起于认识者的我们,同时也必将终于我们。

      在语法中,我所说的每一句话都是病句,妄求说出对象、事物的在和是。于此,“色”看上去迥然不同与“空”,五蕴亦如是,也就是说“语法”架起的词语组合、句子、段落、文本,为我们显示了二者之间的差异性的在,显示出一切事物、对象之间差异性的在,显示出本质与假象的差异性的在。而语法在认识的道路上,引着我们走向对象,同时因其选择性的表达也限制了更宽广的在。如果拆开语法的囚笼,作为五蕴之一的色蕴,不过是假象之名的形式存在,空、五蕴皆这般,从“色”到“五蕴”所要表达的“不异空”亦这般。

      注:2019.8.25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9-2 17:42
      三、一般语意上的“空不异色”

      1、空之所在的“在”处

      上一节已经讨论了依着我们的习惯认识“色”,进而探讨了一般语意上的“色不异空”。那么,反过来,“空”又何曾异于“色”呢?同样,基于一般语意,我们试着对“空不异色”进行分析、探讨。

     “空不异色”这话的着重点在“空”,即:世界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存在的一种本然之相。但真有个称作“空”的完全独立于“色”之外的东西吗?或者说“空”这种存在的本然之相能脱离“色”而在吗?比如:基于我之存在及我所对应着的存在之外有一个被称作“空”的东西吗?且,色空彼此能作明确的分离、作界吗?前面我们已经讨论了“色”不异于“空”而在,亦即,没有异于“空”而存在的“色”,它不过是依空而起的形、碍的在的显现。而空呢?空,也并非一种纯粹独立的存在,“空”自身不能显示“空”,就像一个词语无法解释性地呈现自己,而只能由其它语句说出或意指的对象予以显示出,它在与之关联的一切事物、事相、事件的演变过程中,为世界本来的在,即:它就在那里。

      而这个“空”真的在那里吗?这样继续追问、反复追问,你就会觉察到一些微妙,虚无的纯粹里,这个我们认为在那里的“空”不再那么“真实”地在那里;亦或不在一个句子里,哪怕是表达“空”特定句子及其相关的语句。继而你就会想“空”真的在作为感知主体的你和一切有之外绝对地存在吗?如果真有个“空”之所在的“那里”,如巢一般为“空”所入住,好吧!你就守着你的“空”巢吧!但,即便如是,此巢也同样是有,同样在可触见的形色、形式处。如是,它仍是形式意义的有的表现,并没有色、脱离五蕴,没有脱离“空”的形式载体,以纯粹的“空”展现。换句话说没有“空”、“色”两样东西绝对地独立呈现,它们相互依存,在根本处的一致性地存在。所谓“空”不过是通过其不可分割的存在的部分、通过五蕴而显示其特性,我们所能感知的空必然有依附其上的“形式的有”、“假名的空”而显现、揭示出来。这样,我们说,从“空”之形式、表达、本质上讲,当我们说出“空”时,我们所说出的“空”携带着色、携带着有,唯其如此我们才能真正靠近、理解、认识“空”,并于此基础上感知、理解“空不异色”的内涵。同样,也就能理解具有指示意义的“空就在那里”的“那里”所指。

      在空与色的关联、关系中,“空”依于“色”而得以显现,同样依于“受、想、行、识”而得以显现,依于五蕴得以显现。如此,我们才能感受、看见、意识到“空”的存在,我们才说有谓“空”的存在。亦即:空,是不异于色的在,不异于五蕴的在。空不异色,这个句子表明了空、色相依,空与五蕴亦如此,且指出空之所在。

      注:2019.9.2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9-7 10:52
色即是空,空即是色。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9-7 22:49
辩证关系,梳理的透。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0-4 22:22
      2、“空不异色”随时间所积的意义

      在即时的“空”,色从何谈起,空又从何谈起?而我们于此说到的“空不异色”更似从一种时间累积效应去看待,或者说是从时间延续性去看待、审视“空”,通过对对象“空”沿时间维度上效应累积的追踪,使其属性得以于事件过程中由“色”的形式显现而予以给出,我们也可说此“空”的显现的其实是“空”的历史的呈现,“空”不在即时的空,前者是形式意义的显现,是在,是时间效应;后者是色、是五蕴之所是。时间显示出前者,却改变不了后者。换句话讲:色,空的时间累积之相的表达,将“空”之所在积累起来展现,沿时间线的“空”在“色”所显的事件演变过程中展现出来。

      而我们所说得“空”的时间累积,确切地说是指“空”的时间累积产生的“效应”——一种可以“色”的形、碍之相显示的在,同样亦可为以“受、想、行、识” 之相显示的在。从中反映出“空”的历史存在,并由此去认识“色”,认识“受、想、行、识”,认识“空”。亦或,去认识不异于“色”的“空”表现、展示于此世界形、碍的在,“空”之本然。注意!论及“空”,准确说“空”之相的在时,也触及到以形式展现的“色”,于此表达意义上也可说“空不异色”,因为表达一开始或说使用“表达”时,“色”即嵌入时间文本的“空”中。

      当然,说到“空”的时间累积,“色不异空”随时间所积的意义,问题自然延伸到时间这个概念本身。时间,我们思考的对象演绎过程的标尺,或者说为包含我们思考者自身在内的一切事相、事件、存在的演绎过程的标尺,而这个作为标尺的时间本身也不过是我们丈量“我”的对象、“我”的世界的工具罢了,它和我之所见、所感、所处的对象一道呈现于当下的在,亦或是此工具与“我”的世界一道呈现于当下的在。此在既含有无数个即时的存在,虽然它们蕴含在时间累积的连续性的存在里,同时示现了“空不异色”的时间累积的过程性特征。

      为此,谈“空不异色”,亦是在探讨带普遍性的时间尺度下对一种更本质东西进行追踪,以形式载体表达,或说必然地以形式载体表达,通过对我们熟悉事相的显露进行“意义”的追索,以体会、找到词语、概念、定义等当下即断、即空的是。这种内在的“是”通过形式的时间累积效应予以反映。回到空、色关系,我们则说“空”不异于“色”,不异于“受、想、行、识”,惟其如此,“空”才能在时间累积的效应下以五蕴形式显示,并在我们的文本中予以表达。形式表达之外,别无他物,也无所谓“空”的存在,“空”必依附“色”(或受、想、行、识)的表达,同样也必超越于形式本身而在,在表达过程中,以其形式的时间累积表现“空”的“色”也随过程空去。

      注:2019.9.10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0-4 22:22
      3、“空不异色”显示了空的有限性

      在习惯性认识里,我们从一般意义的词意出发去理解“空”,总不由将“空”当作实在的对立面的一种虚无,更进一步将之当作概念“有”对应的绝对的“无”,虚无、无所存在。

      当我们要去说出、描述习惯认识里被当作“空”的“无”时,却陷入困境,很难在借助词语说清“无”的同时而不陷入词语、表达难以挣脱的“有”,无论是形式的有,还是语意的有。当然,广义地说,换作其它任何一个词也是一样,都需要在词语的外围筑起解释性的词语存在,我们姑且称之为被解释的词语的壁垒,它们使“被解释的词语”意义指向凸显。而一旦我们意识到词语“空”周围的壁垒,那些使“空”得以显示的“壁垒”也就消失。换句话说,那些加在词语“空”之前起修饰、限制的形容词、量词等似乎也随之虚化,失去了其基本意思,成为该位置上没有意义的形式的在。

      为此,我们也可以说,“没有意义的形式的在”本身也是一种意义,它显示了存在的空,这里的这个空也是一种意义,既是形式意义,也揭示了普遍性的是。因为形式即存在,存在即含朝向认识者的意义,而这种意义亦即我们认识者与对象之间联系的纽带,而其本身亦是一种形式产物。换句话说,形式于认识者来说即是一种“意义”的在,将认识者和对象都涵于其间。而“形式的在”则更清楚地显示了“空”的有限性,或说一种表达意义上的“边界”,因为一旦“边界”确然地在,那“空”也就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空了,或者说只是相对意义上的空。

      我们进一步将“空”与“色”联系起来,带入色空句式结构里来加以考察,在“空”被形式表达、显示的时候,必然地与“色”联系在一起,也就是说显出了“空不异色”,显示了“空”必不异于“色”的有限性,亦即:“空”不是简单的无,“空”本身也是一种有、一种有限性的存在。因此,不管其以何种形式示现,一经示现即已存在,一种在的有限性即体现出来。这里的有限性,既指表达上的,那些修饰、限制、形容、概括、描绘、定义“空”的词语工具凸显“空”这个事实;也指作为认识对象的“空”与“色”之间的关联性,必然形成“空不异色”,从而形成哪怕是与“色”相对应的“空”也一样是相对性地在的事相,其本身也带有限性的属性。

      如上所述,通过“空不异色”这个句子我们可以看见显示于“色”的空之所在,同样,这话显示了“空”的有限性。我们认识者也在“空色不异”的事实中,演绎、领悟着色、空的构成的在,也活在五蕴与空构成广大世界中,体会自身亦在其中的在。

      注:2019.9.18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10-5 10:38
欣赏学习连续两篇连载,为辛勤创作的您点赞,祝文丰笔健,佳作频频!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0-15 10:45
      4、色空句式结构下“空”为五蕴所阐释

      一切形、碍的存在及其演绎过程,这些形式演绎无不在显示着“空”之所在,或说在阐释着与形式意义对应的“空”,形成形式表征的有与无的概念,并由此概念建起一个完整的建构——之于我们认识者的思想的大厦。如果我们认为此世界即在,即包括我们认识者、认识工具、思想方式、对象及它们之间的联系与内在必然在内的现实世界,那说明我们将认识呈现的思维产物当成了世界本身,或将二者等同,或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单一的为真的对应。可事物间是复杂的多边关系,如千重罗网、光影重重,并无绝对的在亦无绝对一一对应的简单关系存在。正是这种网状关系的存在,使得居于其中的我们才有可能通过不同路径了解同一对象,否则便难有共同认同。比如空,我们正是通过面向的共同属性的色(进而扩展到五蕴)与我们皆有联系的特性去体会、认识、了解与之对应的空,及空与色、空与五蕴所构建的一个完整的整体存在。

      色空句式结构下,我们也正是循着“空”与诸色形态的在以及扩展至五蕴诸形态的在——这种重重叠叠的复杂多边关系,而去了解“空”的在。换句话讲,我们说色通过这种关系阐释着“空”并将这种关系凸显,同样我们说五蕴也通过这种关系阐释着“空”。这里的阐释无疑运用了语言文字,而使用语言、文字阐释的“空”何异于色,更谈何五蕴?因为语言文字自身及其表达即在其间。故,在语言、文字中,我们说出了“空”及其意义,“说出”为我们语言表达里示意的空的意义,这意义也为我们认识范畴的形式存在,哪怕它此刻在文字方面表达了“空”。也就是说,它们在形式基础上展开而显示出不同性质,事实上它们是不能真正割开的,且本质上它们的形式存在都展现普遍的、共同的“空”性。

      反之,离开色、离开五蕴去谈空是没有意义的,没有离开色(五蕴,同)的绝对的“空”的存在,空色不异。即便是色与空(五蕴与空,同)一道演绎之相或一个事件、一个事实等,但于形式之上属性是一致的,因为它们本就是一“体”(此处用“相”或“事件”、“事实”更适合更妥,前者似涵盖后两者,于佛学而言显然选择前者。而用“体”,容易让人想到个体、实体、实物或实在等)两面,也可说是我们认识对象时的两个不同的“看见”的角度,或我们所采用的捕捉对象的一组人为设定的相对互补的概念。见到两个貌似对立的面是因我们将观察者的“我”从与对象的关系中拉开距离,且将原本一“体”的两个面之间联系隔断、分离而产生的一种我见的效应。

      世间万象尽皆“空”之形式表达,或说世间万象尽皆为“空”,哪怕有时它们以实物形式出现时,看上去那么实在,可以触摸到的真实的在,仿佛与它们占据的“空”无关似的存在,亦或正是“无关”漏出了“空”,这“无关”的存在“阐释”着空。为此,我们说,无论是世界本然的呈现还是认识者的表达,这些事件、事实不断地呈出“空”之斑斓诸相,它们以无尽的形态、形式展现空之所在,同时也把世界的空性本然地坦呈。不管“意义”的有无,一切存在终指向空之所是,或说一切存在显示了空性的在。

      注:2019.10.13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10-16 07:07
何为空,为大境界者认识。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10-16 08:07
或许,人到了一定的境界真就是:世间万般皆为空吧。问好老师!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0-26 23:32
      四、一般语意上的“色即是空”

      1、色在之处空无一物

      在前面色空互不相异处,我们触见的是色与空的依存、关联,但潜在地仍有一个“色”和另一个“空”,作为对象它们各自相对独立地存在,也就是说二者并没有完全消除相之差异而成为它、成为一个在,不管我们如何证明其本质上的一致性,哪怕前面“空不异色”也指出二者是“一体”的不同形式显示,可这是基于“不相异”的关系特征而言的,在我们心里仍免不了为两个不相异的同在之物,或说为“两个”相互关联的形碍之在,或更为广义地说为两个相对独立的事物、事件、事实等形态的对象。而所谓“两个”、“一体”、“物”、“对象”、“在”等语皆为对现象的描述和捕捉,且将现象生生地置于以我为参照的语言文字的对象位置上,加以区别、分辨,哪怕我们借助工具对其有谓本质考察。

      当然,说是“它”,其实这个作为我们的对象描述的“它”应包含认识主体“我”、对象“色空”以及二者之间的关系。无论我们是单独面向的“色”、“空”或“色与空”,也是一样的,是包含了“我”在内的作为“我”的对象而存在的。也就是说,这些处于文字对象位置的事实对象并非我们面对的现实对象,而“现实对象”上面究竟有多少脱离“我”的在呢?或者说我所面对的“现实对象”上面即有“我”的投影、我的在,也不等于我之外世界真实的在。在我们的文字对象位置上,色也好、空也罢,都不过是一种表达的形式存在。即便我们所面对的现实对象,不管其显示于色、还是空,也一样不过是一种形式意义的在,本质仍是空,仍是陷入形碍的虚无之在。于此意义上,我们说色之在处,空无一物。

      换句话,回到色空句上来,它的前两句表明色与空二者的无异,不相排斥,方法上是一种由外而内的推寻,未能彻底打开思维的囚笼,从内而外地显示没有二者之别和什么内外的存在,二者就是同一回事。即:我们从事物本质上求证,一切存在之在,本质上是没有绝对性的,或说自性实空且以“空”这种形式而在,唯其以“空”这种形式存在才能表达出“有”的深刻意义——一种虚无之在或说空。套用色空句的说法,色(含“空”的形式)本非实有,色空相即,没有另一个东西。此句告诉我们色的本质意义,色之所是,亦即色的本性之是——空的显示。

      说“色即是空”,我们再仔细分辨一下,这里“色即是空”所显示的“两个”不相异的存在究竟是什么呢?它们在此处等价起来,如果认为这里的“等价”是全部的,那就不对了,它是指事物内在的一致性的在或说本质的相同。而非形式表现方面的,看上去更似不同侧面展显出的现象,亦即我们认为的“两个”或“多个”东西,在本质属性上并未带来别样的,它们更像是一件事物在不同侧面的投影——这些投影给了我们以不同事物的错觉。也就是此处的形式表现是外在的,同样从表现角度看,这些形式、诸相的显现,也反映出它显示色之在处,空无一物。五蕴亦复如是。

      注:2019.10.26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10-27 21:08
欣赏学习您的深刻感悟。遥祝您周末快乐!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10-29 18:59
深奥。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6-12 23:17
     2、色空即处之是

     色空不异,进而色空相即,色空即处有何究竟所在呢?所谓即处,亦即色与空于此世界一致性的在,是一种无相违的存在,同样亦是一种显示,将“一致性的在”显示于世界、显示于由缘而来的我面前。那这个“即处”有什么个东西呢?如果我们回答无,那么前面所言的“一致性的在”、“存在”、“显示”又指向的是什么呢?或说示现于“即处”的又是什么呢?我们说“即处”一语即表明在我们语言中的有谓存在,否则谈何即处?何况“即处”前面还有“色空”。而这里,示现的“即处”在表达里又是怎么回事呢?仅用不存在来回答,既是敷衍了事,也没有真正从本质上回答问题。

     而我们上一节所讲的“色在之处空无一物”旨在指出色本质属性的在。即空,一种对应于色、对应于五蕴的在,同样这也是一种属性的在,在形式表达中越过形式本身的羁绊,完成更为纯粹的表达。亦即:空,并非无,更不是不存在,色与空一样只是表达存在的一种方式,并且于此“即处”越过表达而在。反之,“执于无”就陷入无意义的枯寂中;而我们执于这个“即处的在”也同样陷入看似有意义实质无意义的语言思维陷阱里。

     如果换言之,色空即处有谓在,或说色空一致的“空”的属性的显示,通过形碍之色。那么,此“有”包含或者说指的是什么呢? 由色空相即故,既有色,也有空,因为二者原本就为一,故说即处,只是基于认识者的我而起的分别罢了。基于表达本身给出的,我们说这里有“存在”的事实,即:于表达中存在,也于表达中不存在。否则,我们就没能如实表达“色即是空”或“色空相即”;又或,即便我们于文字上指出了“色即是空”或“色空相即”,但也未能究竟于色空即处将其所表达的意思呈出,即:未能将“色即是空”或“色空相即”表达过程里包含的表达工具、表达及表达者等于表达中所带出的东西,于表达意义予以抹去,也未能指明色空即处的究竟。

     色空即处之“是”又是什么呢?当“即处”一切色空显示出一处, 此“一处”色空共在,无有“二者”溢出,一切都在这里,即“即处”也。“在”所表达为文字语言之上的指向,言说断处,那些透过色空句及句式结构展示出来的色空性相,在其“展示出来”的过程中即显即断、即断即空。为此,我们进一步考察,这即显即断、即断即空的“显”、“断”、“空”指向的是什么呢?终端的“空”到底因何而在,当我们究竟于此“空”,那么什么此过程中就未显未断未空,没有实现色空共在处展示其是,同时也未能究竟空去。只有摆脱空与非空等诸空的纠结,摆脱色空即处形碍的在,将包含色空本身在内的“空”空去,合于如是之理,如是之法,我们则说,这就是色空即处之是。

     注:2019.11.17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6-12 23:17
     3、“色即是空”实现的过程中体现的发散效应

     色即是空,我们说这里的“即是”是一个实现色空等价、一致、无差别的过程,及过程中展现的一切。在实现此在的过程中,也反映出这样一个现象:此过程是一个“色”在“空”中发散的过程(注意!这里的“中”应是色与空双向包含的,而非单纯的“色”在“空”中,它也包含“空”在“色”中,只是为了考究“色即是空”的过程而取之;又或换个说法,不存在“中”这个说法,因为事实上无法取向有谓“中”),我们考究“色即是空”的“即是”,便是这种发散效应的体现。

     尽管前面我们一再强调色空原本就为“一体二面”的存在,可还得回过头来审视一下,在一个句式结构中,如何于认识上实现“色”即是“空”的?应当注意,这里所谓过程,并不意味着一个实在的事件发生的过程,它是一个广义的概念,即从“色”到“空”如何实现“即是”的过程。包含着对象世界的事物及现象发生的一切事实展现的过程,也思想中一念至一念、一个概念至一个概念、一个观念至一个观念、一种认识至一种认识等的实现过程。

     在我们的惯性思维观念里,我们总有意无意地将“色”或将其替换出的“实在”、“实体”、“实物”等概念,应对于“空”的概念,或将前者置于后者之中,有时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完全将之等同于将一个物体放在空中一般,而当这个物体的量不变的情况下占据的空间不断增大时,显现出来的是该物体密度变小,仿佛被稀释一般,也可理解为该物体“物的形态”或说“物的存在”从某个点上向四周发散,当此发散趋向于无穷,无论是对象世界中还是我们思想中,这种极致事件导致的是空,是“无”的代名词。而我们将这里的“物体”换回“色”、将这里空间之意的空换回色空对应的“空”,如是说“色即是空”亦是如此,说“色即是空”的发散效应亦是如此,往往想到某种/个形态的“色”于舞台背景一般存在的“空”不断离析、分解,以一种发散的形式,其“在”也不断变得稀薄,以致于虚无或者色空一体的在。

     由上可见,这里的“色即是空”实现过程中体现的发散效应有三重意思:
    (1)、对对象世界中事相变化而言,一切形碍之在,即色所显现的现象存在,而这种现象存在紧紧地逼近“存在”的本来,或者说这种逼近、突破“一切形碍之在”的过程就是“存在”的本来。“色”即是“空”的实现便是包含“色空”在内的本质化过程。
    (2)、对思维观念中“色即是空”作为一个思想事件而言,念起处之“色”原本就空,此思想事件从起点到终点,其所显示的诸色形态的在并不对应于思想事件的对象,为我之中的思维产物,这产物不过是一种形式意义的在。它是对(1)所表达的本质化过程的思想实践,此思想事件完成“色即是空”的验证的同时,也自空去,或说其自身也融入到“色即是空”这个命题中去。
    (3)、对语言文字描绘的在而言,语言文字正是前两者(1)和(2)联系、实现的工具、手段,而其描述、表达的在将两者展示于认识者之前。此展示只是面向认识者的符号,自身没有实在及实性的,当然这种性质展示“色即是空”也反映出符号形式于“色即是空”的在。
     三者之间,直观的感受看,好像前者展现一种本然,后两者依赖于前者的实现而实现,并未认识者窥见,其实并非如此,三者是必不可分联系在一起的整体,也没有纯粹的对象世界中事相的在。“色即是空”的过程正是三者共同作用下得以完整实现。由是,“受想行识”亦是如此。

     注:2019.11.24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6-12 23:18
     4、“色即是空”所表达的形式意义

     说完“是”与“发散效应”之后,色与空或者“色空”即变得面目全非,于“色即是空”这个句子表达的完成,一切形、碍的在瓦解过程中,形、碍的在本身的性质也释放出来,通过形式表达。而伴随形式存在的表达及其表达的意义终不能抵达究竟,只有完成意指的同时,随着表达形式自身的瓦解,其释放出的意义才是究竟的。

     同时,在我们使用“色”、“空”及完成“色即是空”,不仅使用了语言文字形式存在的“色”、“空”,也使用了作为概念存在的“色”、“空”,当然后者也必然涉及到前者,因其依附于前者而存在。应注意到,我们是在用概念对“我的对象世界”信息的捕获、完成意指的表达。这样的完成属于“我”的世界的,严格意义上讲,“完成”必然指向具体的个体的。此处,哪怕借用普遍意义上的概念来完成个体意义上表达的实现,而实现的是什么呢?色、空概念完成对我及我的对象世界的表述,同时也将概念本身属性呈现。在概念中得到的,也将在概念中失去,包括概念本身。我们往往只注意概念指向的对象,而容易忽略概念自身及其表达、表达工具等形式存在。

     要知道,色也好、空也罢,不过是我们定义对象世界事物的名,一个概念罢了,或者说是我们借以表达、认识对象的假名,本无可得也无不可得。受想行识亦复如是,空亦如是。那些我们帮助建立起形式意义大厦的一切概念、定义、名也同样如此。我们总想越过手段、方法、表达等辅助工具去直接面对对象、面对世界、面对自我,可我们又却在通往的途中携上手段、方法等辅助工具,并必然地如是进行。因为没有所谓离开手段、方法、表达等辅助工具的对象世界的存在,我和这些手段、方法等辅助工具、对象等原本就不可分割地存在,哪怕它们均以不断变化着的形式、形态出现,这也就越发体现“色即是空”所表达的过程意义,即:其间并无实性,亦非无实性,形式意义不存于两端,而在否定的形式结构之上。如果有谓终端,其终端也必指向空。或者说,这里所谓的“过程意义”、“终端的空”也只是一种形式意义罢了。

    “色即是空”所表达的也是这种包含表达、文字语言工具、概念、表达者我、意指对象及这个句子本身的一种形式意义的在,将更为广泛的词语、概念纳入到这个句式中亦如此。比如:受想行识。即便换个其它词语、概念亦如此。

     注:2019.11.26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6
     五、一般语意上的“空即是色”

     1、空在之处诸色显现

     当我们论及、谈起、想到空时,总将词意定格于无所依处,走不出词意的囚笼,哪怕前面我们已经探明有谓“空”之属性的在,且已经了解到色空一体的,不过是同一“在”的不同面的显现,但仍不愿意将“空”视作存在,甚至不愿把已然知晓的 “‘空’之属性的在”视作存在,潜意识中仍视作“无”的代名词,哪怕这种“‘空’之属性的在”就在眼前。

     从“空”出发深入于此在,特别是当我们留意于“空”的属性及属性的在时,如果放下语意既在的指向,细细体会,便会发现,“此在”并非一无所有,因为这种“‘空’之属性的在”就是一种本然存在,一种“有”的显示,而这种“‘有’的显示”里必然有形、碍之在。且,这些“在”以不同形态、类别、方式等显现。即:空在之处不空,这里的两个空,前者作为概念色(或进一步扩大到五蕴)的对应,一种存在的形态;后者为“有无”这组概念中的无而出现。

     那么,空在之处不空,或说空在之处的“在”指的是什么呢?又或,空在之处所展示的“在”的属性究竟是什么呢?它通过什么来予以表现呢?“空”自身不能表现自身,正如世界上一切事物不能表现自身一样,虽然它们可以给出自身的在,但它们的这种“给出”是朝向自个的内在显现,只有依于他者而得以实现朝向他者、朝向世界的显现。对于“空”来讲,正是借于“在”这种形、碍的形式得以直观地显示,而直观地显示的是“在”这种形碍的形式不正是色吗?故,我们说“空”正是借于与之同在的“色”而得以显现,此处可见,“空”本身亦是一种在,说借于他者(如:色或受想行识)也只是表达上的权宜之计,因为任何一种在,都不能于语言表达得以实现纯粹的自我呈现,表达里有作为形式表达的“表达”,它与表达对象的“在”连接在一起。我们看见的“显现”也有“表达”这个形式的“在”在里面。如果我们明白了“表达”的特性,从而避免陷入到“表达”这个形式中去,亦即利用手段和工具的同时,也绕开手段和工具对我们的干扰。更直接地逼近“空色”一体的本来,无论其以何种面目出现。

     我们说空在之处诸色显现,显现的是什么?是一种涵盖自身及其对立面的事相在内的属性——空的存在或空性的在。既有作为对象的“空色”的本来的在,有表达相关的形式的在(如上一段所述),亦有“我”之所在。诸色,或许准确说是诸色显示的空性的在,即此诸色尽显,“此在”随即呈现,而“空”也得以释放出来,“此在”即空,“此在”即是色,空即是色。 亦即:说“空在之处诸色显现”,显现的是什么?是“空”自身的形、碍之在,是存在于“色”的空性或说一种包含了“空与色”一体之在的空性的展现。空与色之间如此,空与五蕴之间的关系亦如此。

     注:2019.12.3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7
     2、“空即是色”随时间所积的意义

      空即是色,空在之处诸色显现,这个显现里除了空色同在,我们还应看见于时间维度上所积之在的显现以及这种随时间所积的意义,尤其是所谓“诸色显现”体现出“空在”的时间累积效应,换句话说因“空”所积得“色”现,由“色”所显得“空”在。即:此诸色更像是一种“空之所在”随时间流逝而演绎出来的,使此“空之所在”在时间维度上得以显示。即:“色”即为“空”于时间维度上的一种累积效应,或说“色”是一种时间积累产生的“空”的显现效果,这种“显现的效果”本身也是空。

     如果这里的显示是即于当下的,可视作在时间维度上缩短其累积的时间长度,这里的“色显”就不明显,“色”也就暗淡了。当然,此“色”的暗淡也将“空”之所在的痕迹予以淡化,“空”在的不易呈现并为我们感知。那么这个即于当下的“空”里有什么呢?是事物另一面形式的色吗?这“色”于当下即在即空,成为时间流逝的某个方向潜在倾向性存在(这里的方向是指向事物生、住、灭演绎进行的),或说它反映出时间轴方向有累积性存在显示的色在,一种内在趋势隐于其间。

     那么,这当下的藏着“有”的“空”还是空吗?由此“当下的空”的可以显示性,从而仿佛形成“当下的空”不空的感觉,也很难于此当下识别出来。我们很可能由此将“当下的空的显示”与“空”形成一组矛盾体,但我们忘了色空原本就一体的在,而“当下的空的显示”不正是色吗?哪怕即于当下其显示的痕迹很淡以致难以捉摸。要知道,“当下”一词只是基于时间所表达的事物生、住、灭演绎的事件过程中,为观察者“我”所强调并朝向“我”的某一处内在必然的在,它本身也属于时间范畴的,“当下”所展示的东西也属于事件演绎的时间累积。故,当下显示的并无碍于我们说时间维度的累积效应。

     回到“空即是色”,当我们着眼于具体的空在之处的在,既可是外在的也可是内心的,前者体现为某种形、碍的在,如某一件实物;后者体现为我们体会、认识、思考“空在之处”心理过程,为抽象的内心的在。一旦着于这“空在之处的在”,色即在即现,沿着“空在之处的在”事件演绎方向看,随着时间所积诸色尽显。空之所在,即为是处,是处即色,是处亦空。而时间方向、长短为二者的转化提供了条件,使得“空即是色”在时间所表达的事件中得以实现。此即为“空即是色”随时间所积的意义。

     注:2019.12.10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7
     3、“空即是色”实现的过程中

     我们再来审视一下本节“空”、“色”二者之间的关系——空即是色。如何从“空”至 “色”,实现这个“即是”的过程?如前讨论“色即是空”时,我们说“色即是空”的“即是”的实现过程时我们说其为“色”在“空”中发散的过程。那么,“空即是色”中的“即是”便是实现与前者逆向等价过程的实践,其“空”至“色”的过程展现的内容里包含了一种收敛效应,通过此效应使“空”显现出其“在”的形、碍属性来。

     应注意的是,出现在“即是”中的空与色不是静止的,而是一个过程性的在,或应将此空色“即是”的实现过程视为一个事件考量,它既是指向对象世界发生的事件,也说是我们每个认识者内在的思之事件,当我们思考色与空关系时,于“我”之中必然地呈现的事件。同样,我们所思及每个主题对于我们来说都是一个内在的思之事件,也是反映外界对象世界发生的事件,或者说是对象世界发生的事件投影于“我”而触发我之所思。

     “空即是色”如何于一个事件演绎过程中实现空、色两者之间的“即是”呢?色空相对处,在色空不异、色即是空的论证下,如上一节所述“空”并非绝对意义上的无、没有、空无所有,它旨在表明我们所临对象的一种的属性、特征。如此,我们说空中充满诸色,浑然一体,互为对方提供演绎的舞台,说“对方”、“彼此”、“有无”等不过是为充分表达、揭示其内在属性和外在形态的相对说法罢了。在此意义上,作为“空”作为一种在,通过收敛作用显示出“色”的一面,考虑到“色”与“空”同在,我们说此过程是“空”收敛使“色”得以显现的过程;更进一步说,“空”于一种“色在”属性的背景或说舞台演绎着自身的在,且应注意的是,“空”自身也是这个背景、舞台的一部分,换个说法,“空”于自己所在的背景、舞台演绎着“空即是色”的事件。亦即:“空”既是事件背景、舞台的组成,也扮演着事件本身演绎的角色。在此事件中,变戏法似的,“空”由一个角色变换到另一个角色,由不显到显,展示出一种收敛性,即:由“空”至“色”实现“即是”的过程。

     又,从上面的事件过程我们可以看出,相对于我们面对的直观存在,应当明白还有与之对立意义的为之提供表达“有“的舞台“空”,至此,我们明白这是“空”在。而这个直观存在的“有”和表达“有“的舞台“空”密不可分地联系在一起,本质对应于前一句“色即是空”。反过来,本质上空性的“空”它所展现出来的一切存在和展示存在的舞台不也是一种有、不也是色吗?更何况空色不异、空色为一,于内在相一致的基础上,它们相互衬托着对方的存在,而非孤立地存在。说二者实现转换,莫如“显现”一词更恰当,它们在不同情况下的显现。

     此句“空即是色”或说作为一个事件的“空即是色”在其演绎过程中告诉我们空的本质意义,表明了空之所是。

     注:2019.12.14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8
     4、对“色”作广义处理后的“空即是色”

     从本章“一、1”对“色”定义的探讨,我们了知“色”的一些特征:(1)是一种有形、碍的在,通常指物质空间形态的存在,它遵循着普遍的内在必然上演着生、住、灭。(2)具有可见的、可显示的物象的碍障,也包含此碍障及其历史演绎过程中的形、色、态在内的有形之在。这里,我们对“色”的主要特征“形”、“碍”、“在”作广义探讨和处理,再来认识、理解“空即是色”。

     在色空句的表达中,如果我们局限于“色”——形、碍的在,或者更为甚者,仅仅关注于“色”的形、碍属性。随即在认识上导致“色”的狭义化,难以与“空”(进一步扩大至五蕴)匹配构建起宏大的色空句式结构及此结构表达的世界。

     我们试着基于以上定义并进一步对“色”作广义化处理,于其性质、特征出发,关于“形、碍的在”,我们往往着眼于“形、碍”,有意无意将“形”作狭义处理,限于“有形”,从而此“有形”便更多地朝向可见、可显的实物、实体化方向倾斜,甚或将“现象”也忽略掉了,尤其加入“碍”的特性后,不知不觉中忘了还有相对于这些实物、实体的有形的其它存在,比如无形的碍在。“空”不正具有这样看似“无形的碍”的特征吗?

     习惯里,“空”是无形的,“有形的在”与“无形的在”正是“色”与“空”之间的区别,在有形无形外,“在”是“空”与“色”共同点,并将它们联系起来。可“空”真的无形吗?当我们具体化某一“空之所在”时,此“在”与“形”一同到场,或说其“在”隐含着某种“形”,也就是说,这里“无形”也是一种形,尤其当此“无形”具体化以后则显。我们即会发现“在”之所示的“空”是有形的,即为其“在”所表达、展示。

     从表达的角度,如果我们再仔细思考一下,“形、碍”只是“色”的定义里的修饰语,其被修饰的主语是“在”。也就是说,这个定义里核心的是“在”,而“形、碍”对“在”的部分强调,非为全然的限制。也许,我们换个角度看,所谓“有形无形”不过是表达中“色”与“空”之间的相对而言罢了,是一个名而已。表达之外,所有的表达形式差别都消失。

     故,除了以形、碍为特征的表现的在表达着“色”,“空在”也同样表达着“色”,尽管与前者形式上不一样。“空在”即是色,反映出色的另一方面的特性,越过平常的习惯性认识,这“空”也是色。“空”之即处,一切形、碍即在。于此世界,每件事物都有“形、碍的在”的属性,也有“空在”的属性。它们共同构成事物的存在,色之所显为前者,而空之所显为后者,前者是后者的表现形式之一,后者才是本质意义上的在。

     注:2019.12.18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8
     六、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意

     在色空句中,尽管“色”与“空”在形式上对立,但二者却相互依存、平等无二地共同构建起“色空句式结构”的宏大。我们于此结构下,结合其一般语意进行更广的探讨,或才能真正释放被囚禁的句意,从而抵达更广阔的世界(也许还是用“境”字,因为本来就在这里,我们随着语意走进的是境)。通过对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探讨,为我们进一步从色空句式结构的表达去认识世界结构的在、形式意义、符号化处理等作好准备。

     前两句“色不异空,空不异色”体现了色空不相异、二者同在,从外向内表明色空之相的异同及色空一体;后两句“色即是空,空即是色”揭示出色空本质上一致性、不二,从内向外表明色空内在之所是。“不异”与“即是”两组句子在递进的过程中相互补缺、共同完成色空句整体意义的表达。同样,“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亦然,代入色空句式结构中进行演绎,进而得出原经文中的“五蕴皆空”。

     而于一般语意上,呈现、停留的色空句意并非一种固定的东西,哪怕看上去这些句意已被我们赋予而存在,如一件确然的事物放在眼前。于其句语断处,或许才能看清“固定”这个假象,不过是我取道了解、认识对象世界的工具罢了。所以,如果明了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的同时,执著于这个色空句的语意,那么我们也就回到原点,并未真正明了此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更为走进其为我们支撑、架构起的结构世界。

     由此,推及“受、想、行、识”,完整地剖析“五蕴”或者说“五蕴与空”一体所构成完整的在,这里“五蕴与空”表达的“在”也只是我们认识者认识和表达对象世界的捕捉和感知。当然这些都是于色空句式及其结构而言的一般语意上分析,揭露出事物的本性和一切事件此在的意义。

     注:2019.12.20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9
                                         第三章 从句式结构上分析色空句(上)

     上一章已从一般语意上分析、讨论了色空句,下面再从句式结构上分析色空句及其对象世界的结构存在,这也是我们将要着重探讨的,通过带上一般语意对色空句式结构进行分析去理解、认识对象世界,或能为我们提供比我们想象中更多东西。我们或将发现在对对象世界的认识中一些结构性的存在;或说是我们以结构性去定义、概念化世界既在的一切,此结构性的支撑帮助我们去认识世界。当然这种我们赋予的结构性并不是世界本身,只是我们权巧方便认识世界的工具。因为,到最后五蕴皆空时,我们就会明白,一切形式意义的在最终都将至于世界本身,包括这个作为“认识者”出现的我。亦即:我与世界之间差别性的消失。

     接下来,我们将针对色空句文本句式结构及基于该句式结构的意义探索,而由思考句式结构所构建、支撑的世界的语言文字结构亦在,换句话说我们认识的世界的在亦在其间,以相若的形态存在。而本章重点探求色空句式结构的基本意义,从句式结构及“色与空”所描绘的对象世界的结构上去解析“色”与“空”深层次结构上相互关系,“五蕴皆空”亦复如是,当然,我们最终要探求的也是“五蕴与空”共同构建的完整的宏大建构。

     由色空句的结构分析为起点,由色空句中“色”与“空”关系来推演“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进而从整体上完成五蕴皆空的论证,而不是从后者解开来理解色空句。当然,从平等性角度讲,在这个句式结构里,原本无什么先后秩序或优先的特别存在,否则就“五蕴”无法平等地“不异”、“即是”于空。因为,在“五蕴与空”所构建的建筑里,五蕴任一因素均是平等地在。推而广之,任何词语都是平等意义与“空”同在,即便作为词语的“空”也是如此。这样,色空句的意义得以延伸、拓展。

     从文本平面、空间结构看上去,色空句式结构更像词的排列组合,广义地抽象了词意,或说由于这种词的排列组合形式打开了词意的囚笼,使包含“色空”在内的词语具有更广泛的意义指向:除了代入某个词语后的具体词意外,这个排列组合形式也具有面向普遍性的词语开放,故而具备一种超越具体词语词意局限的意义。一旦这个句式结构完成具体词语意义的超越,我们说此句式结构在完成“五蕴与空”的意义表达,完成这个句式结构指向的对象世界的表达。

     亦即针对具体文本的色空句,作一般性语言意义上的探讨,继而对包括此文本(指色空句所在的《心经》)之外佛学所在,且包括佛学在内而不仅限于佛学的更广泛的探究。我们研究的不仅是色空句意、色空的在,而是色空句式结构下更广泛意义的在。或者说更似找寻对“色空句式结构”研究、探求的事件窗口里的对象存在。

     注:2019.12.23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29
     一、色空句式结构分析

    “色不异空,空不异色;色即是空,空即是色”,对佛学有些了解的人,对于这句《心经》中最为人所知的色空句。直观的印象是这个句子由色、空两个概念,从句式构成来说即“色、空”的两个词,利用对称布置、颠倒顺序或说位置置换的方式构成色空句式结构,用如下形式(1)排列形式能更形象地将二者之间的关系表达出来。

     形式(1)               形式(2)  
     色不异空,              色不异空   
     空不异色;              空不异色   
     色即是空,              色即是空   
     空即是色。              空即是色   

     如上形式(2)排列方式,如去掉这个句式去掉标点符号的遮掩,尽量剔除标点符号所带来的附加部分,在结构上将“色与空”的对称性结构更清晰地展现,这有助我们从语言结构认识、发现经义内在的深刻。如再进一步将句式结构中的“色”、“空”扩大、变形,或单从结构上作分析,并进一步抛掉不同文字种类的表达隔阂,更超越于文字自身的约束,从而认识我在其中的世界的本质结构。

     从浩如烟海的佛学中提出《心经》里的这个“色空句”,并非这个句子是唯一表达,类似这样的句式结构在《大般若经》中还有很多,我们只是通过对这样一个基本句式作分析并以此作更广泛探讨。在后面我们会一步步抽象、拓展开来的句式结构分析、验证。而本章重点则在“色与空”、“五蕴与空”的单独结构与整体结构上去分析句式、结构及结构意义。

     注:2019.12.26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9 17:30
     1、从排列结构看色空句

     (1)从上面的排列结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色”与“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并列性的特征,为“不异”、“即是”紧紧相连,且始终是并存的,有“色”在处即有“空”在,它们以共融同在的形式组合于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句式结构。它们虽全然组成一体,但应注意到的是:“色空”非色,色非“色空”;同样,“色空”非空,空非“色空”。说完“非”,将前面句子中的“非”换成“不异”、“即”亦如此。即:你既不能因为色空构成一个整体而将之归为单独“色”或者“空”,也不能单独将其中之一提取出来,说这一处是“色”,那一边非“色”,说这一处是“空”,那一边非“空”。同样也不能说色与空在这个句式结构里因这种并存同在,而就说那是“色与空”,或说那非“色与空”。因“色”与“空”这种并列性存在,是在一个表达的整体框架下,作为“建材”组件存在于其中,展现整体特征的同时它们在表达结构中显示出这种并列的结构性的在。

     当然,我们此处使用“边”、“处”暗含了我们对作为对象的“色”、“空”及作为整体的“色空”结构性存在的认同,亦即有谓结构性的存在。而使用“这”、“那”已将我之中“色与空”之所在示现,将其方位、处所予以表达,即:此对象相对于认识者我之在的一种相对性存在,其朝向认识者的位置所在也显示了结构性的属性。介于色与空的并列性存在的特征,我们说此整体结构存在本身也显示了这种并列性,这种并列性整体呈现里有色显空在。

     这里的结构一词,一方面指色空句式结构(一指句子本身的文字、词语的组成;二指句子内在的意义结构),另一面指色空句意所指向的对象结构,并由此延伸至五蕴与空的对象结构及其所支撑的世界结构,在结构表达之上的意义存在。而在佛经文本里,我们习惯偏重于一种直观的语言平面意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言文字的原始意指——一种直接指向对象的、语言和对象之间相对应、关联的表达。却并不太关注句式结构、对象结构及其意义。虽然语言平面意义中,其构成元素依然在,具体到色空句,作为句子元素的“色”、“空”在句子内显示出语意,我们读到、注意到的是与我们学习、识读过的“色”、“空”的原始意指的重逢。当我们意识到句子句式结构、对象结构及其关联时,句式结构下对象结构得以展现。

     此色空句里,从“色”与“空”排列结构形式及并列性存在。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彼此没有一个对方可以/可能回避的区域,更需注意的是此处“彼此”一次的暂时性表达而非对“色”与“空”空间结构上的分离,或者说无分彼此。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这样一个表达形式:色不离空,空不离色,二者不相离异地同在。及此,当明白,你想于其并列性存在中单独提取的、你能提取的是一种痴见、妄见。如此,你才能看清色空句式结构下“色”与“空”作为一个并列性结构整体的在。

     注:2020.1.8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0-7-9 20:53
色空,我们常常想到佛教。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0-7-10 10:38
精心细读,方能解其意。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20-7-10 10:40
精心专研佛学,越来越深奥了。赞!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11 23:10
1、从排列结构看色空句

     (1)从上面的排列结构形式,我们可以看出“色”与“空”在空间结构上具有并列性的特征,为“不异”、“即是”紧紧相连,且始终是并存的,有“色”在处即有“空”在,它们以共融同在的形式组合于一起,构成一个整体的句式结构。它们虽全然组成一体,但应注意到的是:“色空”非色,色非“色空”;同样,“色空”非空,空非“色空”。说完“非”,将前面句子中的“非”换成“不异”、“即”亦如此。即:你既不能因为色空构成一个整体而将之归为单独“色”或者“空”,也不能单独将其中之一提取出来,说这一处是“色”,那一边非“色”,说这一处是“空”,那一边非“空”。同样也不能说色与空在这个句式结构里因这种并存同在,而就说那是“色与空”,或说那非“色与空”。因“色”与“空”这种并列性存在,是在一个表达的整体框架下,作为“建材”组件存在于其中,展现整体特征的同时它们在表达结构中显示出这种并列的结构性的在。

     当然,我们此处使用“边”、“处”暗含了我们对作为对象的“色”、“空”及作为整体的“色空”结构性存在的认同,亦即有谓结构性的存在。而使用“这”、“那”已将我之中“色与空”之所在示现,将其方位、处所予以表达,即:此对象相对于认识者我之在的一种相对性存在,其朝向认识者的位置所在也显示了结构性的属性。介于色与空的并列性存在的特征,我们说此整体结构存在本身也显示了这种并列性,这种并列性整体呈现里有色显空在。

     这里的结构一词,一方面指色空句式结构(一指句子本身的文字、词语的组成;二指句子内在的意义结构),另一面指色空句意所指向的对象结构,并由此延伸至五蕴与空的对象结构及其所支撑的世界结构,在结构表达之上的意义存在。而在佛经文本里,我们习惯偏重于一种直观的语言平面意义,也就是通常说的语言文字的原始意指——一种直接指向对象的、语言和对象之间相对应、关联的表达。却并不太关注句式结构、对象结构及其意义。虽然语言平面意义中,其构成元素依然在,具体到色空句,作为句子元素的“色”、“空”在句子内显示出语意,我们读到、注意到的是与我们学习、识读过的“色”、“空”的原始意指的重逢。当我们意识到句子句式结构、对象结构及其关联时,句式结构下对象结构得以展现。

     此色空句里,从“色”与“空”排列结构形式及并列性存在。我们可以看出二者彼此没有一个对方可以/可能回避的区域,更需注意的是此处“彼此”一词的暂时性表达而非对“色”与“空”空间结构上的分离,或者说无分彼此。当然,我们也可以换个这样一个表达形式:色不离空,空不离色,二者不相离异地同在。及此,当明白,你想于其并列性存在中单独提取的、你能提取的是一种痴见、妄见。如此,你才能看清色空句式结构下“色”与“空”作为一个并列性结构整体的在。

     注:2020.1.8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11 23:14
    (2)在同一个“不异”、“即是”的句式结构里,将“色”与“空”的位置互换,我们可以看出如此排列,显示出“色”与“空”在此排列、此句式结构中的等价性。而此句式结构里显示出的等价性是否外延到我们表达面对的对象世界呢?这也是我们在根本面对、探讨及以期了解、解决的,否则,我们讨论就局限于语言、文字形式表面。

     此“不异”、“即是”句式结构中“色”与“空”二者的等价存在,显示了一种居于一般意义表达之上的等价性。此句式结构体现出包含“色”与“空”二者在内的更广泛概念与“空”之间的等价存在,或者说体现该句式结构下的平等性,不能某个概念优先于他者而存在。为此,我们说这种等价性反映了如下一些特征:

     第一、在语言表达中,即便是那些存在显然的外在差异文字、词语,基于表达本身而言,它们是等价的,一个字、词语并无优先于另一个字、词语的权利或某种特别的优势。此句式结构在变换位置过程中,显示出“色”与“空”的等价存在,进而扩大到“五蕴”与“空”也如此,即便我们将“色”代换为任何一个字、词语亦如此。

     第二、概念之上,在“色”与“空”两个概念同样显示了与文字、词语相同的等价性。即:哪怕是作为两个概念,在此句式结构中位置互换后,二者的等价性反映了我们定义的概念在定义之上无差别的在。换言之,概念之间的差异性是在我们定义之下的人为分别,就像“色”与“空”两个概念,同样是我们拿来分别对象的一种分别罢了。而这个色空句式结构,不过将我们可能忽略的一些东西给还原出来。

     第三、对于我们意指的对象而言,于语言、文字意指的方式,我们似乎已然捕获到了对象差别性的存在,清晰地对对象世界进行构建,一切有序地差别性排列出来,使得我们的世界诸相纷呈。而一旦我们将意指对象放入色空句式结构中,才发现我们熟悉的句语里所表达的意指对象差别在此处消失,这也反映出意指的对象“差别”是针对具体的语言文字而显的。也许原本意指对象并无我们我们语言中的这种差别,所谓差别不过是我们语言工具在表达过程中带入的额外或语言内的一种延伸效果。当然,说“消失”也并不一定准确,也许于此句式结构中显出的是差别的一种极致——一组处于对立位置的等价存在,它们本就是一体二面的表达而已。由此句式结构中等价性的在,我们说,或有意指的一组对象的等价性投影展现/反映于此表达中。

     假如在此色空句式结构中将“色”与“空”区别出来,那么其位置则不能进行互换,我们则说,居于“不异”、“即是”两端的“色”与“空”的等价性消失,此句式结构瓦解,“不异”、“即是”所表达的等价作用失效。如前所述,此差别是一般意义表达的区别,而越过“区别”去对待意指对象,我们就会发现此色空句式结构为我们提供了新的认识方式和手段,尤其是将“色”与“空”扩大至“五蕴”与“空”及更广范围时。

     从色空句排列结构来看,其在一般意义表达之上显示的等价性。这也正是我们通过对此句式结构的研究,要寻求、揭示出一种具备普遍性的东西——根本意义的在。

     注:2020.1.27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11 23:14
    (3)从色空句式的排列结构中,我们还应注意的是,这种排列方式也非仅为“即是”、“不异”所表达,亦非仅有“即是”、“不异”才能表达的“色”与“空”的并列性、等价性的存在。当然,“即是”、“不异”也同样并不仅仅表达“色”与“空”的并列性、等价性的存在,扩展至“五蕴”与“空”仍成立便为明证。

     那色空句式结构这种排列组合方式,在“色”与“空”为“不异”、“即是”表达出的结构展现的同时,莫如说色空句式排列所展现的一种结构性的存在,像在作某种神秘的暗示——此句式结构中蕴含着世界组成的结构或说世界结构性的在。通过我们企图捕捉世界图景的语言思维工具,在二者之间有某些内在关联的东西得以呈现,这也是我们想要通过探讨色空句式结构达到的目的之一。

     无论是前面讨论的色与空并列性的呈现,还是色与空的等价性。都是基于色空句式的结构属性而言的,是对此排列结构特性展开的讨论。从此广泛意义上的并列、等价的存在,我们可以看出,世界的一切在平等意义上存在,并没有什么东西可以凸出于世界而存在。假如在语言中有谓“凸显”,并以我们能清楚区别的方式而显现出来的,也非于此世界中的某种特别的“凸显”,而是为语言工具所摄取、凸出,以致让我们认为这种凸显是世界某个部分的特别存在。进而,将想法扩大化,认为语言中的“凸显”是普遍性的必然。可当我们回到色空句,就会发现,色空句里所显的正是对语言中有谓显示的否定,反过来,色空句将我们带至语言广阔处——平等的在。

     从色空句排列结构看,结构表面是形态的表现,结构之下隐含着我们对对象的判断。并且,正如色空句式结构表面体现的“色”与“空”的并列、等价性的属性,色空句式结构之下则体现出我们对以“色”与“空”为对象的判断。更应注意到,此句式结构下的判断里暗含的平等性。判断对象之间平等一致地在,且判断主体与判断对象之间也平等一致的。在这组句子中,作为我们判断对象的“色”与“空”是平等的,而作为判断语的“不异”、“即是”或哪怕代换为其它句语,它们之间亦依平等,且这些判断语和判断对象“色”、“空”也是平等的,即便将判断对象置换,判断语和判断对象之间也是平等的。此色空句背后的作为判断者的我们亦与判断语、判断对象之间也平等地在。当这种平等性扩大至五蕴,以致更广范围,或说延伸至普遍性的世界一切对象时,我们或可发现世界平等意义的在。

     注:2020.1.3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11 23:15
    (4)我们讨论、研究句排列结构或说色空句,容易在对色空句的强调过程中,陷入到此色空句这个名相的陷阱里,成为我们本欲借助的工具的囚徒。而忘了色空句本身在表达所要起到的目的、作用,将其当作超越于一般语言表达的特别存在,这恐非色空句原本所希望达到的,旨在破除事物、事件的特殊性,以建构起如前所议的平等性的在。

     基于表达来说,没有一个字词优于另一个字词,没有一个句子优于另一个句子。同样,对于我们面向的对象来说,没有一件事物优于另一件事物,没有一个事件优于另一个事件,即便二者在因果关系上有着某种序列先后、由此及彼的内在关联,因为这种序列先后的关联只是相对某个参照的确指,但它也只是众多路径之一,永远指向一种可能——将事件主体及其造成这种序列的过程演绎先后的成因予以示现,也就是说这种显示不过是朝向特定的某个参照的,而非世界本然的序列,对于世界来说它们只是平等地发生、发展、湮没着,无所谓一个优于另一个而存在。对于我们观察者来说,没有一个人优于另一个人,没有一个人的看见优于另一个人的看见。在我与物、观察者与对象之间,在“我”之外,世界本然地存在、世界万有平等地存在。

     回到色空句式结构,色空句本身并没有超越于其它语句的特别存在,纵使色空句式结构的排列方式,为我们揭示出作为对象的“色”、“空”与判断语“不异”、“即是”以及判断者(观察者)之间平等、无差别地在,当这里指的“在”也包括这个色空句本身及其所显的结构性。当色空句扩至五蕴皆空时,这个句式结构排列及意义指向更完整地将世界呈现。此世界一切物无二、无二分,一切法无二、无二分,一切在无二、无二分,一切平等无二地在。由诸物皆空、诸法皆空、诸在皆空、诸空亦空故,于其空处才能完成对世界意义的建构和消散。

     注:2020.2.1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0-7-12 08:32
继续欣赏学习老师佳作,赞。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