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梅花雪月交光处】 [打印本页]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14 13:35
标题: 【梅花雪月交光处】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11-14 14:42 编辑

【梅花雪月交光处】——读《楞严咒》

1、南无萨怛他.苏伽多耶.阿啰诃帝.三藐三菩陀写

      1.1 我把自己放入到世界的宽广中,当我摆脱声色喧嚣的尘世对内在必然覆盖,收拾好眼前诸影子的在。当然,你也可以说影子也是一个事实,至少它能反映他处的存在。好吧!作为普通人,我们都需要影子的温暖,影子为我们说出的真。

      1.2 从一处处狭隘里走出来,你感觉到狭隘对你的伤害,也感觉到自身的狭隘造成的“走出”这种形式,说是形式,你并未离开你之所在的位置。你说:这不过是心理上的走出罢了。换言之,狭隘、伤害、离开、走出也不过是一种心理活动,将我的闭塞、愚痴以及对自我的克服和突破予以体现。

      1.3 烦恼啊!它那么真实,严严遮住阳光,一切看上去既晦暗又令人昏昏欲睡。真实似乎是源自“我”的感受,源自我对外界的反应,同时也把我内部原本放置的东西给暴露。对应于智慧,烦恼的实在感仿佛更靠近身外物,其实不然,我看见我的烦恼及源头,还是阳光晒在身上更真实,尤其是这阴冷的冬天。

      1.4 说礼敬诸佛,似乎很简单,但要真正理解佛意,把自己的全然地投入到世界的本然,理性地看见自己与他者同在,在这之上清醒礼敬皈命一切如来应正等觉,却非常困难的。在我们的理性里面,佛以某种特定的符号形式具体化,同时偶像化地担起我们生命的重。其间蕴含着我们对之的理解、认识及同样包括我们的生在内的态度,不对应于你的思维中构造的图谱,因为它本身不是按部就班的机械制造,不是逻辑推论的产物。也就是说,这种投入、清醒礼敬皈命是一个貌似简单的大前提,并不归结于一个问题是非的判断,只是让我们将自己置于世界万物的一致处。

      1.5 不需要形式所执的高高在上,仰望的高处,还有什么比那些与世界融为一体且代表着世界形式意义的符号,更能反映我们向往的内在精神标识呢?一个与世界完全和解的形象,可以在内外、深浅、彼此之间自由切换,我与自我的矛盾全面和解,超脱一切事相,直达万有诸空的本源。

      1.6 远离文字究竟,不要把自己留在文字中,因为一切究竟不在文字里。佛说自己一字未说,以免人们将影子当成本源,虽然离开影子的本源也就不是什么本源了,只有在影子中才能谈得上本源。而你习惯文字表达者,难免与这种形式同在,终究你在你的文字中。

      1.7 十方虚空,契合于世界本性的佛之示现,没有以“特别”为标注,而是我们远离平常将之视为特别,我们对自然、世界的敬畏中,把我们的生命意义予以体现,妄图以短暂而挥霍行为就变得可笑了。缘起缘落,走过了多远才遇见这般风景,在境中,不同的人看见属于自己的一处风景。

      1.8 皈命一切如來應正等覺、如來、应供、正徧知覺,佛的名号像是对佛这个整体的诠释。这句子里有多少藏啊!皈依佛宝,皈依十方三世尽虚空遍法界无尽的佛宝。此宝虚空否?牵引着迷途的人,走向自我的本源,走向世界的本源。

      1.9 我这是解读此咒么?我不认为自己是在解读,而在感受我的孤独。一个人并不抒情地走啊!寻遍千山,在梅花雪月平等无差中,或说在世界更广泛的、一切事物普遍意义的在,感受一个人的孤独。

      注:2018.11.13-14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14 19:08
我不懂。也没读懂。但我点赞,为好学者点赞。为学习这种精神点赞。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8-11-15 06:46
能静下心读经,有耐心,有定力,还要有自己见解,佩服。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15 19:56
2、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2.1 天气越发阴沉,可视距离越近,从山脚下向上望,感觉明明就在的山被藏起来,是雾吗? “这很简单啊”你会说:“一切可以遮掩东西都可形成这样的效果,这里,雾对我们来说即是障碍”。也就是讲,这里的遮掩是针对“我”的眼睛而言的。换着另一座山而言,彼此默然无语地在,此在从未改变。

      2.2 当我写下“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时,黄昏已临,这意味着“我”皈命一切诸佛无比最胜顶法吗?我知道并没有,或者说只是这个句子本身意谓着皈命一切诸佛无比最胜顶法,即皈依法宝。就像黄昏意指天气渐晚,鸟儿回巢,一个人从白天回来,回到自个的夜晚。当然,在我靠近这个句子,我说“我靠近”、“我看见”也不意味着我理解了这个句子,但我也不能否定“写”的过程中,带有不自觉的内心事实状态的陈述,这种事实状态里“有”我对一切诸佛无比最胜顶法的一种潜在态度。佛法带有对自身形式意义错觉的消减,在它完成每个具体事件、事实、事物的解释和表达时,将自身作为解释和表达的形式意义也给彻底否定,从而推进解释和表达,或说此时才完成了对对象的解释和表达。加深了我们对一切相的认识,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你会冒出一句:“我不过是一个相罢了”。但,在罢了之前,是相引领我们认识自己、认识世界、认识终归是相的相。

      2.3 当我们要经过一座城时,导航系统罗列出一系列线路,自然还有我们可以计算出的其它种种可能的线路。可我们是否明白这些线路的意义呢?也许,很多时候我们思考的是这些线路而非经过这些线路后的抵达。它们功用上是一样的,起点到终点,对于每个路过的人来说,各有属于自己的那一条捷径。本质上,所有的线路对于我们来说都一样的,没有所谓捷径,哪怕是从彼到此的直线路径,也不过是一条碍物、碍我的迂途。

      2.4 八万四千条,你成为你自己的可能性即在其中。如果不能直面自己,在选定的某条道路上,“可能性”则不会显示出本质意义来,即:形式上你的肉身通过,而你的灵魂仍然留在原处。我们说,你通过的是一条歧路。好吧!歧路即非歧路,使你看见通往自我的过程中的诸相“歧路”。

      2.5 选择性似乎具有一种靠近“我”的本然的在,那么每一条选择体现和反映了当下的“我”的一些特性,即:选择是属于内在的我的。刹那间将“我”的特性放回事物普遍的一致性中,放回到世界广义的因果中。一切来自必然的也将回到必然,在法则上是世界本身。

      2.6 夜,从我身旁的词语中冒出,而我的夜不在词语中,在语意之上的寂静里。

      注:2018.11.15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11-15 20:36
安静地阅读,方能生出智慧的文字。欣赏学习,赞。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8-11-15 21:09
静读深思,心明。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16 20:30

3、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

      3.1 在某个时刻,你来到水边,你想起了船筏、想起一苇渡江、想起自己之所以到这岸边,尽管无数次来过,却从未如此刻想到这么多。一个人总设想对岸的山水、风景以可能成为我愉悦的所有,然而一切设想都在“我”之中,时常我以为自己越过了自己、越过脚下的大水,直接到了对岸。但当我需要确定我之所在时,即发现:我并没有越过自己。我问自己:是否只有在场,才能确定“我”之所是呢?好吧!这是由水边的想所作的推广。同样,知识作为一种工具,我们在想的时候往往予以忽略,让此想成为无所凭借的空想。说“它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这话,要小心,你得在你运用这种工具完成表达以后。否则,它只是他者的工具而非你的。在你真的完成表达以后,也许你也就不会在意、停留在工具上了,也就真正意义上实现“它不过是一种工具罢了”。

      3.2梅花开了,这是站在旁边的我说的,梅花什么也没说,它把“绽放”这个形态呈现,用“把”字其实也是我在帮它说出,它需要我帮它吗? 它在它自己的“绽放”中绽放。香,我闻到香时,心里立即出现有关梅香诗句,此香马上变得有诗意。这过程中,“我”赋予了我诗意,通过眼前的梅花;或,梅花的诗意是内在的,体现在世界的平坦处我与梅花本质上的一致性,“一时”我们相遇了,诗意“绽放”出来,我刚好遇见,虽然尘世中的我忘了这一点。

      3.3 菩萨是一个有温度的词语,听上去给人以温暖、柔和的感觉。菩萨的智慧一直在路上,在实践中,从突破面向自己到面向他者、面向世界本身。以对象需要的、适合的方法,于接受者来说刚刚好。很多时候,我们习惯于现实里自说自话,说给自己听,说给我在的环境听。如果凑巧被生公的石头听见,那是你的幸运,避免你“自说自话” 里的“自己”已然走进你的环境、对象中去,你遇见了适合你的“遇见”,一个人每一次奇妙的“遇见”都那么不可思议,满是奇迹和智慧的显示。

      3.4 给一颗树、一株苗浇水,是你感受到它们需要水,即:你只有深切地感受他者,才能从需出发给予他者。而进一步,当这个行为成为一种责任,给予的同时你也得到这个行为的果。南无萨婆勃地冒帝萨哆鞞弊,你一下子感受到远处的你,感受到“我”之中的暗,感受我们普遍意义上的同在,感受一切本来的在。

      3.5 我从“如是我闻”中听到的,是前行者曾经听见的。翻开经文卷册,感觉自己像站在水边待渡的行人,文本上他们的声音依然那样清晰,这个“如是我闻”多么贴切,将我带至现场。

      注:2018.11.16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11-16 20:49
清新的文字,寓意深刻。欣赏学习。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18 14:52
4、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

      4.1 我需要面对自己,我必须面对自己,这似乎比直观面向他者更困难,那些先贤圣哲通过寻求“我”与世界之间在同一尺度下的在,从而追问我及一切事物所以如此的缘由,追问我们面对的世界根本。从现实的不同层面进入此问,历经山重水复的路以致无路,最终来到悬崖前,来到问题的断处,而非迂回以失去解悟明澈之机。觉者无不是经历“我”的种种困惑,经历人所不能的困苦后方抵达,这也就需要追问者敢于面对困惑和困苦,能承受世间足以使我们的一切形式的在破碎的摧毁力。

      4.2 我需要决绝的方式去唤醒自己。对待我以及我的世界,柔和以致柔弱可能导致轻易地放过自己平庸的恶,却毫不觉察。很多时候,我们总是习惯把他者放在自己指定的位置,用“我”的尺子量度,一旦将自己放在同样一个位置,“我”的尺子显示出的是完全符合,这难道不能让我们有所怀疑吗?久之,这个放在“我”的尺子下的自己变得麻木不仁,我们需要去唤醒在假象沉睡者,用决绝的方式。

      4.3 他者表现出你的过去,由此你不断反思、评估已然转化为未来的因的往昔。站在此时,此时的人生流程自然地到来,你感到了自己内心的向往。或,反过来说,这些以他者形式表现的我的过去——我们普遍意义的存在形态更容易被我们看见,也易因常见而被忽略、错过引起深思的机会。

      4.4 冷晴了。冷,真是奇妙啊!一方面冷得人直哆嗦,另一方面似将挂在心间的琐碎给冷碎掉了。这是否是我看见落叶满地的联想呢?觉得每片落叶上都写满事相。一夜的冷,空气中仿佛清爽了许多,园子里草木轮廓变得清晰,地上尽是碎叶和植物们的名儿。

      4.5 扑面而来的生活中,那些短暂的苦正成为我们“心”的牺牲的遭遇。即此遭遇,流露在一个个事件中,我安排自己与自己见面,潜在地。见到自己真不容易啊!我总是问自己,为什么我不能大地深处的寂静之声?尽管我努力去听,喧嚣一浪高过一浪,淹没沉默的浅。罢,在沉默中沉默,前行在俗世迷途,迷途即归途,生命的故乡传来熟悉的鸟鸣声,一声声,拉直了一个人的迂途。

      4.6 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人们带着世俗偏见远离你,将你视作“现实”的对立存在,可是又有多少人真的了解你的初衷,出自理性选择呢?他们不过是沿着习惯的恶远离你,恶是对现实世俗的加固,使一切固有的存在看上去更稳定、可靠。我们需要审视自己、审视我身覆盖的恶。

      4.7 我一直在接受生活文本上的常识,可我难以取道捷径,走回丛林旧路,因为这常识无常,化身诸彩幻,只有通过高于常识的方式去识别遮眼的碍障。一句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想要靠近自己多么困难啊!

      注:2018.11.17-18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18 15:57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15 19:56
2、萨怛他.佛陀俱胝瑟尼钐

      2.1 天气越发阴沉,可视距离越近,从山脚下向上望,感觉明明就在的山 ...

顶起来。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18 15:57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18 14:52
4、南无萨多南.三藐三菩陀.俱知喃

      4.1 我需要面对自己,我必须面对自己,这似乎比直观面向他者 ...

顶起来。支持。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18 15:58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16 20:30
3、南无萨婆.勃陀勃地.萨跢鞞弊

      3.1 在某个时刻,你来到水边,你想起了船筏、想起一苇渡江、 ...

赞。支持。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22 14:56
5、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5.1 孤独的道路上,捧着孤独,我问自己:这孤独的究竟是什么?每每问过后却愈加孤独。看人来人往的街头,多少人活在自己的愚痴里,使孤独的澄明变得浑浊,尘世的喧嚣中,一个人内在的孤独为埃尘一层层遮覆。

      5.2我是否在路上越走越远,谁知道呢?远,到底是什么?假设我通过想象朝向他方完成对远的检测,一种似是而非的感觉里仿佛到了“远方”,当这种体验、感觉紧紧围绕着我时,孤独也紧紧围绕着我,我把自己交给这种体验、感觉,却有一种潜在危险:隐隐暗含要将“我”分裂的趋势,“我”因此可能变得不再完整。

      5.3 在寂静里,你想起栽下的一片林子,想起它们如何在时间的版图上成长,想着想着,时间就慢慢融进寂静。寂静,是一个多么奇妙的词语,一遍又一遍将语言中发生的一切烘托,然后又抚平,我们从语言中看上去的样子有些神秘,而我们在林中看见的满月孤圆则无需词语寂静,当我们把自己的灵魂安放在月光下,孤独褪下词语的外套,成为月光下流淌的寂静。

      5.4 顺着流水而来的流水那么清澈,揣着这本来的清澈,流水里不停思想,在对自己清澈的体会、感悟中完成自己,此刻的流水我们说是完备的,全然不着形于清澈与浑浊。

      5.5 每个人内部深处的宁静里都有一尊辟支佛,使我们努力突破自我的囚笼,努力于身之所系的困境。仿佛一个历劫而来的思想携带者朝向自然,追问自我的过程中,见证囚与所囚皆非事实,或说是突破既在事实的现象呈现。一切现象的底部皆有一处属于在之中的孤独者的寂静。

      5.6 大自然提供给我们的文本上,佛语依然,花开叶落,晨鸟鸣碎一段段色相,一切世间无常亦如是,在我们眼前将事物的“是”给反复显现。可我们更多的关注于这些事相而非事相之是,为事相所缚,于此纷杂的事相苦苦挣扎,普遍性涵盖了“我”和诸相,失之本来,沉溺孤苦和大众化的平庸。

      5.7 礼敬为尘世隐蔽的“我”之中的大辟支佛!园中花果正香,“我”正沉醉其中,香其香。风里有别处正当其时的一个个事件,为闭塞的我打开视听的我眼前园中的香,在花开时显、花落时隐。佛语是一个开放的语系,非凸出于世界表面另外的存在,与世界同在,表达着表达。

      5.8 佛经里说出独觉的辟支佛这件事本身是很有意思的,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佛及佛说的广阔和包容,不是一个封闭体系,对于“他者”的存在给予理性的、合理对待,无差别对待。一切未说之话、未举之例皆于语言中随缘而现,语言尽头,二者本来如一,亦或这只是语言中的不同罢了。

      5.9 时常,我与落叶共飘零,任明月圆缺于空谷,将我身照明然后又暗淡。我与落叶跌落在这空山映月的深谷,于此山谷中激起一阵阵月光的回响。

      注:2018.11.21-22

作者: 一粟    时间: 2018-11-22 20:48
无数山楼老师,很欣赏您的博学,若你能解说得浅显些,那更是功德无量。必竟高处不胜寒,曲高和亦寡啊。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27 19:48
本帖最后由 无数山楼 于 2018-11-27 19:57 编辑


6、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

      6.1 我们容易为一个简单的画面停留,一个确然的相在心里牢固生根,不觉中即将此相当作一件固定的物品,随即翻译、解读为普遍性的存在。可现实中,没有一个不动的画面,这看上去静止的画面不过是连续的画面,准确说相的连续流,在某个时刻为“我”截取下的一个相对于我的画面罢了。它反映出的是“我”的一个画面,并不能阻止外界相的流动,其实我之中的相同样不停地流,只是“我”于某个相的画面停留而已。而这相的连续流的所记载、反映的是事件,是事件的表象。
      
      6.2 譬如阿罗汉尘世的行迹,真的是其之所以然的在吗?周围那些与我们一道的存在,其中也有如是独自行走的觉者,真的可以完全与我们无关、彼此独立地存在么?是否有一种内在的隐秘的在,将我们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在“我”烦恼的外面,一步步踩响我们的孤独、我们的烦恼,为此我们把一些固定的形象强制赋予、定义这些独行者,可这种赋予、定义无法正确描述独行者的行迹,注定留在我们内部,堆积为烦恼的构成材料。

      6.3 走在我们身边的实践者,像世间诸梦幻的事实底版,将尘世的五彩画给托出。我们的烦恼也正是通过这个独行觉者的底板显示给我们看,使我们看清烦恼的本质。这底板显得那样“严肃、孤独、冷漠”,似乎比为烦恼所求的我还要烦恼,以致我们能轻易地发现其烦恼一般无二的“我”的形态。其实不然,当我们循着貌似平常的轨迹前行,或许就会发觉,轨迹之内的秘意,在我们摆脱烦恼纠缠之后,因为此刻已然摆脱外在形式的束缚。于此,我们说独觉者的行迹里有如许深藏的善,默默为我们的选择提供一种世俗面孔下深刻的参照,偶尔钟敲尘影,流水流露出流水的清澈,也流露出尘影蔽遮的“我”。

      6.4 身旁每一件平凡的事例都可能给我们启示。说可能,因每一件事例打开的程度既有其本身的缘由,也有我们自身对其认识、理解的多少。而一个事例的“打开”是指其事相“打开”,由于任何一个事例对于认识者来说都是事相的存在。事相“打开”的程度由认识者和对象共同决定的,“打开”的指向没有如一件实物般清晰棱角和明确边界,实物的清晰、明确是我们在一般生活态势下的看见。本质上,实物也好事相也罢,是事物色空无界内在属性的形式化外显,其作用、影响范围也是有限的。回到事例,一个事例的事相“打开”是针对具体的认识者而言的,与我们同行的阿罗汉仍旧什么也没说,独行在我们的经验之外。

      6.5 苦恼着我们的苦恼,一劫又一劫,尘沙起落,看你沿着地平线走向晨光,走向自己。南无卢鸡阿罗汉哆喃,引领我们一步步走向觉醒,我们的范例在我们之中,可我们毫不知觉,以一个镜框阅读这事例,直到我们事相与之一道流逝,我们才看见自己。

      注:2018.11.26-27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29 05:46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22 14:56
5、娑舍啰婆迦.僧伽喃

      5.1 孤独的道路上,捧着孤独,我问自己:这孤独的究竟是什么?每每问过后 ...

顶起来。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8-11-29 10:42
潜心专研佛学、心理学,得有怎样的修为才做得到啊?真了不起!学习,致敬!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1-29 17:33
7、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7.1看着你一个人沿世相的繁杂逆流而上,行走在我们认识的流之外,你身上的埃尘、惑离你而去。这么说,作为写下这句子的我,仿佛居于全知的镜头之上似的,其实我知道这只是我从我的世界感受文本的孤独和流水奏响的梵音。我感受的逆流更像是面对自我束缚形象化表达,如是让我想起你。

      7.2在须陀洹这个名字里,有谓“须陀洹”的实体吗?那么须陀洹所表达的“入”似传达了内外的处所、位置、概念等的区别,这里仿佛可以拽住一个事相的边子,有了里外的确然分界线。可若是真有这样的“边子”、“分界线”,无异于将须陀洹置于固定的“须陀洹”这样一个语言的陷阱,于“须陀洹”概念、名相中的须陀洹仍在词语的意义中打转,而非词语之上的超越。

      7.3 究竟入于何处、有何所入呢?其实无有场所可入,如《金刚经》中所言是“名为入流,而无所入”。当然,你也许会说:“此处的入,是指入于圣者之流”,是指境而非物。可假如有一个这样实在的境可供出入,那么这个实在的境又置于何处呢?我们说这个实在的境不就是物的世界的一部分吗?即便指的是心中的境,且又抱着“境”不放,又谈何从这个心中固执的存在解脱出来?如此,则说明妄入所谓“境”的人仍在尘世的坚固堡垒中,仍留在我们给出的对世界暂时性描述的在——一种权宜的虚幻里。

      7.4 在一个真正的须陀洹者心里没有一个可得的须陀洹果,哪怕为我们展示的假象,须陀洹果这个可得的假象好似专为我们而设置的,是一种形式意义上的。就像对于抵达彼岸者而言,“彼岸”及其所表达的一切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彼岸”一词已经完成表达,其所表达的意义已然瓦解。换个说法,词语“彼岸”无法登陆彼岸,属于彼岸之外者对其的想象和描绘。

      7.5 熟悉的“流”的日常形象,是否可入?果真有可入的流,也是对于我们常态的“流”的领悟及对“流”的形式的摆脱,对某个固有的结的断除,由此进入世界本身。或许,你会说:“我们在世界中,我们一直就在世界中啊”。是的,我们就在“世界”的相中,这使得我们相信“自己就在世界中”的幻相中,认识到幻相本质,则可说,我们在世界中,我们一直就在世界中。

      7.6 你在你的位置,而不在一个名字里;你相信自己的相信,此“信”是纯粹无染的是,不会受“我”所染,也不会成为他者杂念的储藏室。同时,你也没有我们的“相信”,你不需要我们“相信”的形式,你的“相信”没有形式,你的相信与你俱在。

      7.7 万物皆入于流,我们各自在自己的流中,我们皆在世界的流中,世界也在自己的流中,流也在自己之中。

      注:2018.11.28-29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1-29 18:38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1-29 17:33
7、南无苏卢多波那喃

      7.1看着你一个人沿世相的繁杂逆流而上,行走在我们认识的流之外,你身上的埃 ...

顶。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8-11-29 19:37
内涵与寓意都很深刻,欣赏学习,赞。期待您精彩继续。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8-11-29 20:19
学的深,有自己的见解。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10 16:30
8、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8.1 在虚空中漫步的斯陀含,把我们脑子里的“依托”给解除,使人看清平日里感受的“依托”这个假象,那种实在感源自对“我”的存在的确认。每个这样的神奇都将我们的常见打破,或这种“常见”本身就是事物为尘遮蔽后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态势吧!我们已经习惯于遮蔽后的效果,并将之视作常态,故而称其为我们的常见。

      8.2 我们依于物的实在而存在,同时我们更依于空而显现。否则,我们眼中物的实在是没延展性的,也没有展示其延展性的舞台,也就无法将其自身展现。我们依于物是为了以物的实在为参照从而确定自己的在,而“此在”不在一个“在”中,在“空”中。即:空是在的处所、舞台。却常被我们忽略,观虚空中的斯陀含,为我们提供了一个机会去认识所谓实在不过显示虚空之空的实在性,或说物的实在性不过虚空属性的体现罢了,满足于我们认识者借此确认“我”的真实,我在空中显示出了如物实在般的存在,但如果我们认识到“空”的实在性,“我”的实在性也就空去。

      8.3 同时在两个、多个世界存在,在被发现和确认之前。伴着发现、确认,同时多处存在及不确定的属性消隐,其具体的在予以确认。要知道,我们对这种存在的确认,实际是在作选择,选择一种于我合理的存在,而事物、对象自身的属性并未由此全然呈现,我们说我们对对象的选择确定下来,也可以说只是朝向我们一面的属性为我们展开,并被我们认识。这种同时性的多处的存在似乎暗含了诸世界之间存在一种交叉和重叠效应,或进一步讲确然是交叉和重叠着的,我们所使用的“世界”一词指示意义在这种交叉和重叠效应之中,为其显示于我们的一部分罢了。

      8.4 或许,我们用时间和空间来表征世界的过程中,即含着对世界的遮掩,而世界可不会按照我们的认识存在,它以它自身的方式存在,其存在被我们的认识锁闭,而非它不对我们敞开,因为它一直都以其自在的形态敞开着。

      8.5 有时想啊,我们熟悉的,用来表达的世界属性的“空”和“实在”也具这样特征:它们之间是交叉、重叠的;同时基于诸世界之间存在交叉和重叠,此世界的“空”、“实在”与他世界的“空”、“实在”也交叉、重叠着,尤其是“空”的重叠,显示了同一事物同时在不同舞台背景下存在。由此,说斯陀含名一往来而实无往来,因为他就在诸世界的交汇处,在不同舞台背景下在。斯陀含漫步的空,是于我们看见的空,而非他世界的空。

      8.6 突破尘世缠缚的人,突破我们认识定位的一个具体的在,显出事物本来的同时多处存在的特征。当然,此处表达里的观察者的“我”同样是突破碍障者,如斯陀含位以上者。惟其如此,才能见其所见。我说这话,像在转述或是对自我蒙尘这一事实的觉知。用“突破”一词,含着一种可能,我们潜意识地觉察到自己活在极其局限的狭隘中,既有人之为人的认识局限,也有我们面对的认识环境局限。如何突破局限呢?也许抛弃以强调、显示“我”的存在的一切执是个办法。

      8.7 礼敬斯陀含!你在虚空演绎的对“我”沉重的抛弃以后的轻盈,使我们观见自己的悲伤。你所展示的是我们沉重的因吗?我得问出我的痴妄、迷惑,问出我的种种心。我往返于“我”与世界,你现身之处,是世界共有的在。

      注:2018.12.10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10 17:24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10 16:30
8、南无娑羯唎陀伽弥喃

      8.1 在虚空中漫步的斯陀含,把我们脑子里的“依托”给解除,使人看清平日 ...

顶起来。不懂,但支持!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8-12-10 20:26
潜心研经,有体会,有见解,钦佩。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8-12-29 22:53
9、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

      9.1 你走在你的路上,来与不来,与他人无关,与路无关,只与自己有关。而你,已然越过了“有关”的关,越过了“来与不来”的关。路还是那条路,并不单单指向作好标记的“我”,它向所有的来者展开,也示现去者的方向。当然,此路对于你来说,只具有显示意义,而不再有特别的、具体的指示意义。否则,我们则说,你在“来与不来”的关内,或说,你未抵“不来”之境。好吧!如是这般论及“不来”,不过是我们佛说里寻路而来,见所见罢了。

      9.2 阿那含没有说自己不来,当然也没说自己来,我们这些愚痴也不能于此说中看见。说“来”与“不来”都容易掉进语言的圈套,被叫作阿那含者没有回答我们这些愚痴的问题。好吧!这个问题是我们的,而非阿那含的。即便阿那含回答,答案也只是面向我们的,“阿那含”这个名称已与答案分离。就像须陀洹、斯陀含、阿罗汉一样,我们得到的答案信息是我们的,与他们无关,他们自在各自的在处,他们才不会同我们辩于无休止的“来与不来”呢。

      9.3 无限循环的嵌入式语句,并不是世界给出的样子,而是我们自己给自己设置的思维困境,从语言文字角度看,这也是语言文字工具表达的局限。比如“不来”,如果纠结于文字“不来”的形式,而忘了“不来”所指向的境,反复于来与不来之间,导致“来”与“不来”皆坠于形式的执念中。如果选定其中一个如“不来”,在完成“不来”的意指同时意至语空,那还有什么必要为“不来”这个形式担心呢?反之,假如总是念念不忘于表达形式,前言刚至,表达形式刚要落下,表达者却又转身将意指对象放进表达形式中,从而追问“不来”是否完成表达,即:刚刚厘清“不来”,又陷入“不来”的形式中。构成“否定对否定的否定……”,忘了初衷,忘了“不来”也是一个表达工具而已,抵至即空。

      9.4 “不来”在不来显示的境中,我们只是通过文本的“不来”理解其境。使我们烦恼的一切在烦恼这个形式里沉淀下来,沉入到事相的底部,说是“底部”,可随着事相如幻的湮没,“我”变得澄澈而纯粹。不说烦恼,烦恼已于“不来”置换出来。如果换个词继续往下说,烦恼是无意义的词语。如此,进入一场游戏,究于这无意义的在而带来的一系列说,不小心将认识者自己也给卷进去,再次带出烦恼。

      9.5 礼敬阿那含,让我们看见自己一路飞奔的“来”,也让我们领会“不来”之意。感觉次第登上的石阶,既真实又虚无,山林中猛然跃入眼帘的“门”多么具有象征意义啊!多年来,一直在重复穿越、通过,却从未真正意义上的“进”或“出”,哪怕形式上执于一边的体会。不来就不来,礼敬阿那含!

      注:2018.12.29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8-12-30 06:11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29 22:53
9、南无卢鸡三藐伽哆喃

      9.1 你走在你的路上,来与不来,与他人无关,与路无关,只与自己有关。而 ...

顶。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3-7 18:16
10、三藐伽波啰.底波多那喃

      10.1 走过层层阶梯,你回头时你的自己已不见踪影,不见来时的“我”的一切在。你的脚下微尘自纷扬,扬起尘事的碎。换个词,一切见就“破”去,当我们准备究于“破”事,而你也就过了“破”这个事相。我们说,所有越过“破”者在平坦语意下不来,不来受制于“我说”的此在。

      10.2 或许,“走过”之后,得用“彼岸”这个词了。当然,经过思虑过滤后,思虑本身同样也过滤掉。思虑滤尽后,依于语言、概念的种种显现烦恼的说、想、思等诸相已脱落,“彼岸”也成了表达洞彻诸法根本所是的代名词,被随手置于我们的想的高处。

      10.3 这么多年来,我总想像你一样跋山涉水,经过每个我们当经过的地方,见我之所见。好吧!事实上我们各自经过自个的经过,将内在的必然演绎,只不过一种对“我”之所在的追问,使我们对“我”的历史(此处,并非单指已然发生的,同时也指基于内在必然正在发生和将要发生的)作各种设想,按照已呈现的事实作选择性设想着,以期遇见如我所愿的历史存在,由之而发现自我之中不确定的在,并反过来检视所经过的风景中,山水还名山水否?或我之确然处于怎样的形态。进而深思,这一切更像是在不断地寻找我之存在的意义,或说以证我之存在是有意义的存在,且此存在之态沿一条可预判的道路延伸。

      10.4 思虑即烦恼。尘世烟火里,之为尘世的所有本该如此,何以逃于对未名的我之思虑呢?烦恼,有诸多异名,这些异名也在本质上止于名罢了。看着那些远去的背影,感到一阵阵令人窒息的孤独,甚于烦恼,不能越过名相的孤独也是烦恼,在感知的世界里。我不能不思虑,也不得不烦恼,有谓烦恼菩提,两面或多面的描述构成世相的完整,也只有通过烦恼后的彻悟,完整才得以“完整”态显现出。世界上没有可以忽略掉的过程,我们也无法将自己置于过程之上,也不能紧紧抱住“过程”而成为“过程”的僵尸,走出我们的过程还有什么话可说呢。

      10.5 我常问自己,为什么“说”会如此不经意地说出?每次说出之后总有种来不及的感觉,也就是说,有时“说”先于想指向对象。一念间,草木枯荣。我得接受“说”带来的景象,也许是被迫接受对眼前事物进入我思,并对之进行审视。它们不对应于“说”,暗暗有种力量对抗着外在赋予的“说”,当然此处“力量”似乎是潜在的不同的我之间的平衡,使我觉察到“说”之于我的局限,或我的“说出”的局限,我们每个即在这样的局限中。

      10.6 每组对立的概念里都含有它们共同朝向的同一事物、事件等对象,如:来与不来,它们共同指向升华了的在,停留于原地的“原地”已然不在。烦恼断处,花落果熟,伴随果熟的是“果熟”这个形式一并断掉,它只在形式之外的花落果熟中。

      10.7 礼敬过去、未来、现在诸圣贤众。“不来”这话犹在,“不来”始终都在。如是表达下,烟霞纷呈于我们的礼敬,烟霞自身即是烟霞,灿烂着愿者的愿。

      注:2019.3.7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3-22 23:05
11、南无提婆离瑟赧

      11.1 你之中,妄想渐隐渐没,潜伏于你的山色水流中,你所觉察到的是你与世界平面意义上的有,尽管看上去此“有”并未凸显。一些原本认定的东西在你的视界范围内可靠地存在,像把“想”实实在在地拴在一根石柱上。你感受身边真实的存在,诸如实物,你感受可以拿起一件件思之物。

      11.2 从事物里长出的种种相,而此处我们表达的“事物”不也是相之一种的显现么?相外无相,我们不能把相与另一个“非相”的他者区分开来,没有一个“非相”的在,我们能说出、表达出的“非相”也为相。我们纠结的“事物”与其说长出相,莫如说二者本就在一处,一体二面,相而无相。

      11.3 你觉察不到的地方,有更高维度世界的在。局限于我们所在的世界,你能觉察到的是你所在的范畴内发生的事件。将感知主体与事件联系在一起的不是什么唯心认识论,也许在更高维度下有我们看不见的必然,或原本认识者和世界必然地在一起,惟其如此,世界才是现在的世界,你也才是你现在的样子。而一些现象或所谓事实,事实不过是现象沉积的在,存在于事件演绎中得以体现,我们正是通过现象感受事件这个形式所表达的,感受你在。透过现象之雾,我们同在。

      11.4 感受到的虚无比词语虚无更寒冷,充满于此世界的全部。你不得不回头,想想究竟感受虚无的我为何以“回头”来对抗虚无,可“回头”能避开么?事实上我们也无法“回头”,十方世界尽是虚空。我们只能一层层往上走,走向属于自己的所在。

      11.5 我们守住朽腐的肉身,像守住生命依托的根,仿佛要守住与世界俱在的我,任凭诸天雨下。念念不忘的尘世的烦恼与欢乐,可这怎能让我们走出呢?你抬头望了望天空,一切真的很空啊!哪怕凭空生出无数的奇妙,使得短暂的事物似乎有了某种可以永恒的意义。但理性告诉我们,如幻妙景只是烟花易逝一般的外在显示。

      11.6 想象越不出一个人的轮回。在轮回中,你对自己行为的印证中,你看到世界深处逸出的现象的本源。这么说,好像我知道现象背后另有所在似的,其实我只是基于文本咒语的秘中,你们扔掉肉身后的简单语句导引,使我们明白此世界之外的在,不是我们执此一端于有无的本来。这似乎暗示,你看见你能看见的。我们正是沿着习惯走在路上,对于远方的想以及脚下的在相互印证着。也许,越过轮回的边儿,或者称之为“有”、“存在”、“此世界”的极限,亦即我们想象的极限,不一样的境呈现,居于此境中的“我”得到“有”的解释,而我们的“虚无”或“空”获得“有”的意义。

      11.7 诸天花雨,飘落下我们未抵处的花香和音声。朝向虚空生花的诸天,我们一心称名、虔诚顶礼,惑无所惑、妄无所妄。途中感受这遥远的在。

      注:2019.3.22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3-23 08:45
文字深刻,诗意,耐品,欣赏学习,赞。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3-23 11:01
“ 诸天花雨,飘落下我们未抵处的花香和音声。朝向虚空生花的诸天,我们一心称名、虔诚顶礼,惑无所惑、妄无所妄。途中感受这遥远的在。”禅意幽深。问好!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4-2 23:18
12、南无悉陀耶.毗地耶.陀啰离瑟赧

      12.1 你等候在你的渡口,一个可以让你有所等候的地方,仿若前面有一个你等的他者,但更像迷失者等待真正的自我回归。等,是一件事物缘熟前的自然事态,如青果挂在缘的枝头,它取决于果子内部的因和果子在枝头这个事实及其演变过程所处的环境。一直以来,我们就这样在各自的渡口等待,等待我们果子的成熟,如此说来好像真有某个“果”在那里,为我们所期待。但反观自己,更像是我们由内在必然所推动,以指向未来的态势延续着,最终实现预期的“可能”——朝向等候之态的终点。

      12.2要知道,等并不是单向的,等候者与被等候者之间是一个双向的过程,且等候者与被等候者彼此皆为对方所等对象,无不在体现被等候者将“等候”展示给你看。而此“等候”展示的过程则将等候者和被等候者一并同等意义地展现。

      12.3 我们在各自等待里识别着自我的图谱,每个等待的过程都是一步步朝向并靠近我本来面目的理性过程,且去发现所谓自我,按设想予以修正,为了称之为等待的结果或说下一个等待提供参照的版本,或许此等待即为一个人为自个未来编订参照版本的过程。

      12.4栖居兜率天,你的烦恼被你自己一一抹去,惟其如此才有等候的意义,在你成为自己的同时完成对娑婆世界的审视,从而真正地居于此世界的高处。当你重返娑婆世界时,你才得以超越你自己原本的存在,并将高处的思之在广布,使之普遍意义地契合我们众生的欢乐与孤独。而非简单地成为使兜率天得以被描述和识别的标签符号或类似物,虽可彰显此处的特别,但终究不能完成终极意义的指向。

      12.5 我们无需为自己的“在”寻找、设置记号,因为我们的所有言行都在世界之中,关联着我们的一切关联。没有秘密可言,我们写下的秘就摆在更高维世界的敞开处,为彼世界的他者敞开着。所谓的秘更像是我们对自己、对此世界的遮掩,同时也是此世界对我们不悟者的掩藏,使我们觉得有谓秘密。我们放进世界记忆里的都在世界深处,就像把果子成熟的因提前放置于一棵树的成长里,而我们看到的只是可以察到的显然部分。

      12.6 没有无缘无故的在,而平常的行为中我们总是潜在地对抗形成此“在”的缘由,或者我们感知不到此“在”的必然,将之视作一种没来由的“无缘无故”偶然地出现,或者与己无关的他者的必然。要知道,一旦真的作此想,我们同样又犯了对抗已经与我们联系在一起的事实,否则有怎能划清“有关与无关”呢?况且我们这种判断也不过是基于所处世界的局限判断罢了。一切低维世界的偶然显现都是更高维世界必然结果,有的必然是我们看不见的,敬畏导致可见之果的因。也许,鬼神正是世界有着不同维度、多层次、复杂性的表现,是世界以这样的现象、形式提醒我们。

      12.7 欢乐的中途,你一停下来梅花就渐渐枯萎,你的欢乐也就一份份少了,赶在梅香消散前继续前行,为超越这低版本易逝的“欢乐”,以寻找更大的自在。

      12.8 短暂的诸天“有”形式意义中解放出来。是的,我们明白了这个作为阶段验证的有意义的等待,我之中还有次“有”需要放下啊!礼敬诸天为我们等候的,哪怕以相对参照出现的善恶,惟其它们一并出现时,我们才能越过此善恶及如善恶对立的诸概念、命题、事物、事件等的存在。

      注:2019.4.2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4-3 22:18
“每一个等待的过程都是一步步朝向并靠近我本来面目的过程。”欣赏赞同您的观点,遥握,问好!
作者: yxq一叶扁舟    时间: 2019-4-4 08:41
“当你重返娑婆世界时,你才得以超越你自己原本的存在,并将高处的思之在广布,使之普遍意义地契合我们众生的欢乐与孤独”。超越自我让心灵升华,享受婆娑世界的欢乐与孤独,从此,无烦、无忧、心无挂碍。赞!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4-4 15:39
13、舍波奴.揭啰诃.娑诃娑啰摩他喃

      13.1 庄严且庄严,你的他化自在天有无穷无尽的诸乐,此名庄严来自他者神通或者说这“我”居于其间的庄严不过是一种外界变化。而当我们真的到此时,我们内在的庄严也由此外部条件(形式上他者提供的饰物)所激发,从而真实地感受我在的境。

      13.2 时常区别于“我”之内外,为自己设置一个安稳的我在的处所,可这“我在”真有一个安稳处么?或说有这么个内外的“别”可寻?内外两端皆不可取、皆无可取,因为实无两端的在。当然这里的“两端”也好,“不可取”也罢,同样不可陷入“可取与不可取”之端的边见,唯有这样,我们才领悟内外这组貌似对立的概念所表达的、所支起的对象及其意义;也为无所住的我找到所住,如此想着的时候,我也就无所住而在,此我也顺利越过内外这组概念指向和形式。

      13.3 这些高于一般意义的快乐不是究竟,而是通往究竟途中的片刻场景,让人领略到终极的、语言表达外的另一番景象的是。当你回想过去的种种经历,诸天眷属成了一个提示过往的有意思的符号,让其自身在内的行者不忘初心,不忘我之为我的大事。当然,究竟作为目标所起到的引领作用,明或暗促使我们深刻思考快乐的模样或快乐的终极意义。沿着这种意义导向我们前行,路过身旁的路过。

      13.4 有时候,我们过于设置区分的界限,想要把凡圣愚智严格限定在理想的范畴,为我对世界的认识提供一种概念上的帮助,即:人为地将世界按照我的意志进行划分,世界也似乎在我心中悄然地结构性存在,以完成世界在我之中的样子。与我们对某件事物的描绘一样,形象地完成对此事物的捕捉。可这种区分并不属于世界本身,它只属于我们自己,属于我们每个描绘者自己。即便我们参照自身区分出所谓凡圣愚智,那也只是将“我”从 “凡圣愚智”里面潜在的抽出、隔离而不自知的思维产物,也即将“我”当作标准置于判断对象之上的狭隘认识。只是在认识停留于“庄严”层面,未及“非庄严”,更甭说“名庄严”了。须知,在差异之上还有更高阶的一致性。

      13.5 礼敬诸天先行者,也礼敬我们身边平等的一切在,你可以称之为凡夫,在一个名的狭隘里,你捕获到的只是一个名,名不过是我们要走的路上的坎儿罢了。礼敬诸天之在,你也就越过了一个名的形式意义,越过名之于你的一道坎,因为世界就在那里,并没随你远离或靠近。明白一切原本即在,你也少走很多弯路,你始终于此世界而在,而我们的礼敬像是在擦去途路的坎和弯道的行为。

      13.6 蠲除每个先期行为、意识以及以“我”的存在为前提的态度,站在一个个事物、事实、事件跟前,不要在思想里播下太多杂念,由因而发生的是你可能失去直接面对“真”的机会。虔诚地,我们朝往虚空花雨的如是。

      注:2019.4.3-4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5-28 15:57
14、南无跋啰诃摩尼

      14.1 远离一切染著,我这样说的时候,自己也为“染著”所困,以“远离”来表达一种愿望吧!如此想,这个愿望也就落空了。还得于此染著里往前走,赶一个镜月空花的境,我知道这么多年来,我心中一直藏住“想要逃离此染著”的梦(这件大事对于我们每个人来讲是普遍性的在我们之中),致使坚持着原初以来的某个开始的动力,它促使我前行并贯穿于我的前行。

      14.2 当我读到文本里的一个境时,却不由暗暗为此境而难过,为我读显现的诸所景象中,文字原本的藏呈出,你所想要的事相在那里为语言描绘着。我们用“无垢”来形容的处所和行为者,似乎成为我们自身对自我进行选择性判断的参照,虽然此参照也同样来自于“我”。也就是说,我们在文本中读到“我”,读到无我的成色。好吧!我得读尽“我”之中的那些使我不能看清世界的垢碍。

      14.3 想想,我在此咒中求甚?求通往咒语含遍诸相的空境?或者此咒蕴藏的使我们走向其间的一种神秘力量?倒不如说是我们内心深处对于无所染著的向往,虽然我们也不能确定这内在的促使我们向前的成由,离于附着在身上的沉重、多余,哪怕看上去“多余”正恰如其当地修饰着眼中的见、心之所感。而这“多余”不正是阻碍自我得以显示、澄清的碍障么?且,很多时候我们意识不到看起来自然地在那里的“多余”,反过来一心去求离垢,殊不知此想又多出了一处垢碍。在咒中,我们遵着语言所显示的境,幻亦好、真亦罢,循其本然的启示,不断稀释我想,释放囚于想中的我自己。

      14.4 时常,感受我身沉重,感受此世界系于我身的诸相沉沉。只有在这样的境地,我为外界所标定,才真实地感受我在。同时,又为我在表达的“我”的不纯粹而难过,这真实里的“我”是我在此一大片语境里照见的自我,语中的清净得呈出。而通过他者清净之相的在,得以感知自个中的我所是。

      14.5 离垢,这个想法里似乎暗藏着某种极端意义上的不净,因为“离垢”这个想法已然成为我竭力去回避、逃离的具体事相,其强烈成为自我挣扎的煎熬。我又换个说法“离欲”,并一道打开跋啰诃摩尼的视界,却没有看见“离欲”这样一个在。于是,我静静地注视视界中诸相寂静的风景,语尽花落,感觉自己无话可说,此境如何可以说出。一旦说出,“垢”和“离垢”即出现,在表达完成之前这也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不说“垢”,自然也无所谓“离垢”,在这些概念之上便是我们无垢的风景。

      14.6 礼敬那些已然清净的在,正是这些稍纵即逝的“在”虚无之相,为我们清理干净“我”上面附着的重重影事,削掉“我”的多余,使之更为纯粹显现自身。

      注:2019.5.28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6-2 22:54
15、南无因陀啰耶

      15.1 在我们一步一步走向下一个环节的过程中,或我们所居的事件里,连续性得以实施的缘由是甚?除了我们在其中的事物与相关事物及内部的必然,使得事物朝向某一个属于自己历程的方向倾斜,从而在此世界以一个事件的形式演绎自身;而哪怕那些看来消极思想、行为主体,仿佛在被动地等待内部必然的自然演绎,如一规则下的无意识的演变事件,或自然体一般的在。但似乎还有一种诱使我们认识者朝向未来的东西,比如构造必然得以发生的外部的在,为此而显示出我们作为有意识、思维的认识主体所掌握的自我判断的意义。

      15.2 这里所说的我们走向的下一个环节,是基于当下的存在状态指向未可知未来的演变而言,以此为自己设置某个“有”的东西,此“有”的东西又是那么虚无缥缈,却时刻牵引着我们,更像不知不觉间沉湎于有一个“我”之境的幻觉中。

      15.3 事物的存在不止一个事实,而是诸多事实的集合,准确说是诸多事实之相的集合。且所谓事实不过事物的存在对于认识者的呈露,是我认为的对象事实。对于认识者来说“事物的存在对于认识者的呈露”隐含了一种将主动性推给认识对象的成分,也反过来露出认识者本身对此“事实”的参与,参与到事实之相的集合里。同样,在你眼中,我不是唯一事实,不过是诸多事实/事实之相的集合,偶然一个事实之相投入你眼中,于是你看见这些以事件形式演绎着的虚妄。好吧!我们彼此也参与到这些虚妄,并成为虚妄的一部分。

      15.4而须弥山之上,一切境所展现的真实,为因陀罗作为我的他者形式展现,也就是说,那些我仰望的高处正为往者所标注,成为我前行的参照的在。又,这以我的真实显示须弥之上的真实,是否只是我幻想获救的假象呢?当我在自己的迂途徘徊时。它对于你来说又是怎样的存在?好吧!我们说,或许这些不过是世界朝向我们开放的不同事实之相罢了,我们在各自的不同里挣扎着,以找到可以越过彼此不同的在——那种显示世界一致性的在。我们需要仰望,仰望之上有我们可以摆脱“诸多事实之相的集合”围困的路径,唯如此,方可踏破虚无之梦。而靠着语言来描述、形容的境,并以此“真实”作梦毕竟空虚,不过是我们借以短暂停留的途中风景罢了。

      15.5在一句咒语中,有多少人走远?凭着世间种种方便往前走啊!在世界为我们“安排”的幻景里,我们的幻觉如是真实地感受这幻的世界。感受因陀罗的感受,走在因陀罗给予的相关性的我的下一个环节,而“我”隐身事件的连续性之中,我们习惯地走向冥冥中示现的未来,迎着须弥山飘下的我相之雪。

      15.6 抵达之前,一切宁静的在,都只是世界为我们设置的过滤诸相沉沉的网,使我们相信“我的行为”能实现的在,如露呈出我们的影子。

      注:2019.6.2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6-3 22:41
连载更新的速度很快,欣赏,遥祝夏琪,创作愉快!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6-10 23:30
16、南无婆伽婆帝

      16.1 你在你的自在中,名字之外,你的存在抹去了形式,成为朝向自己、朝向世界本身的存在。走过山前雨的翻飞、风起语出,我才感觉自己的在并不是无关尘世之绊的,还有多少“我”是属于我的?借以展示自身的我们称之为现实世相的一切缓缓地流。有时想想很可悲,这里的额“我”竟然成为现实的碍障,遮住你的自在显示。婆伽婆帝,被强调的“我“到底该如何观于自在,而不再是一件尘世的碍物,我这样想时,我感觉“我”不过是他们自我遮蔽的假象。

      16.2 厕身世间纷繁表象中,看上去,世界赋予我的众多形象全然地呈现了内在属性,这些纷繁之相恰当地表达了于此当下的我。但它们给出的表达更像说明他者的同时完成对其自身的遮掩,这种说明带着普遍性(也许,这种说明的普遍性亦即众多形象的内在属性,将世界诸多事物的在平等地呈现)地的尘世模样,摆在同样作为一件事物的我面前。我们于此短暂的栖息中,如果不能明白此间所以,又怎能真正地自在呢?

      16.3 在你的诸名里,哪一个是我可以通往他方的路?多年来,我怀揣着“你在与不在”的疑惑彷徨于茫茫世间,看一季又一季的容颜老去,落花所表现的衰荣有期里为什么我总勘不破烟云飞渡流水?是处,我一心称名,体会现场“一时”所闻的语说。

      16.4 一些人和事物的出现像是专为消解他者存在的意义,而此意义不过是我们现实中熟悉的表现面向认识者的事物信息罢了。消解他者存在的意义带来的既有彼此共同意义的去除,也为认识者带来消解者自身的差异性的在,虽然此“在”里面意义暗淡,因为世界上的一种存在不是建立在另一种存在之上的,二者在世界面前是平等的一致性的在。

      16.5 当满月从星空投下明亮、干净、皎洁,寂静装饰着四周,把一个人向远处能看见的一切照亮,使我想起他方另一个自己——为我所忘记的存在。只有值此满月当空,我才忽地意识到坠入尘世的我如是这般健忘,枯守的不过是些并不真实的事相。而此刻,你的名字与满月融在一起,成为我们仰望的高处的在,与一段经文所显示的静寂多相似啊!念念向一个人内心的喧哗,展开喧哗里的藏,任月光流淌,点亮痴妄、执见内外相隔的暗。念你的名,你即与我们同在。

      16.6 无所从来,也无所去,自是自在。如同世间万物原本的在,一切原本就在这里,我们把“在”指向这里,指向本来处,与词语“来去”表达上平行地存在,或者说所谓来去亦为存在,亦为世界本来的在,如此即得自在,即为如来之意。

      16.7 我翻开一个文本的事例,希望于形式载体中找到形式所承载的、与其指向的对象相一致的在。时常,不知不觉地读出遥远的声音——那些曾经存在的声音,就像月光如水地流,也把声音播种在大地上,使得每个有缘者可以听见你无处不在的声音。

      注:2019.6.10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7-1 17:34
17、嚧陀啰耶

      17.1 远天之上,那些因我的“看见”而出现云霞,像是为我所持念的句子,将一个人生命的意义呈现于“我”眼中。当然,你会说,这些自然的现象是与“我”无关的存在,它们展现的是其自身,说“展现”已然给云霞赋予了我们熟悉且习惯了的东西。可我们谈论的是“我眼中的云霞”,自然有“我”在其中,否则,谈论的是一件无意义的东西,或者谈论是一件无意义的事。而这显然不是我们远行的初衷,也无法解决“我们在此刻看见云霞”这件事。在途中,还有多少云霞天空的在,一路伴着。

      17.2 总多的形象中,哪个是可以照见自我的究竟?我想着我的“一心”,感觉自己走入歧途,因为我念念不忘“一心”容下的事相,或者说,此名一心,其实乃二心、三心,分别出诸心的困惑。此心是幻,那些相伴一路的云霞也是幻。嚧陀啰耶,我们简单地称名向无尽虚空大悲一叹的孤独。醒,是我们渴望的状态,不至入歧已远。

      17.3 总容易受习惯的影响,我之中那些潜伏的贪嗔痴以习惯的形式,妄图保持习惯相应的态势,保持我们熟悉的我尘世的模样,而不是独自前行以瓦解这些固有的态势。可我知道,所谓保持,里面尽是我的苦恼之源啊!让我迷惑、沉醉。看,我身上所反映出来的一切,正是习惯和持续改变相矛盾的表现。我得接受这一切或能使我惊醒的在,继续前行。

      17.4 嚧陀啰耶,你陪我走在我的路上,从未抛弃孤独的我,就像我终不能忘记渡口的大孤独者一样。多年来,我反复途经渡口,听一曲梵音,叹息声震撼着我和我一般的迷途者。为什么陷入喧嚣的我们时时忘记本来面目,迷失自我,把自身变成喧嚣的存在。在的,一直都在。

      17.5 你计数雨滴,或说雨滴原本就来自你的虚空,来自你内心的“数”,你的为雨滴的未来审视着,草木也好,人物也罢,它们各自都有自己可能遇见的雨。雨润万物,你计着万物生命的在。为此,你的大自在显示于这些生命的个体之上,显示着这些个基于生命存在的一致,同时也显示出这些生命个体承载的差异性的在,你希望这些生命通过克服差异性从而抵达自在。

      17.6 常感疲惫,为行走途中那些与“我”相去甚远的物事,它们在我心翻腾着,搅得人心慌意乱。有时,明知现实物事的存在不过是我通往他方的碍相罢了,可仍然忍不住掀起波浪,一簇相盖过另一簇相,成为我困惑、苦恼的缘由。嚧陀啰耶,那时,我的焰上有雨吗?我走在过往的回忆中,想想能否听见天空的一片云意,或者你不经意的独白,为渡口来来往往的人们。

      17.7 嚧陀啰耶,这个词里有多少不同形态?能翻译出我原本形象么?这样想,似乎我又痴痴坠入“我”深渊,拽着“嚧陀啰耶”这个词。好吧!我们内心的高处,总有嚧陀啰耶守护着一个我独自前行。

      注:2019.7.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0-28 23:09
18、乌摩般帝

      18.1 是风,搅动着空气里的花香,也搅动着我们对香息的感知,也促使我们觉察体内微渺的藏。风仿佛唤醒一个人迟钝的根,由是在我与花香之间建立联系,花香沿知觉末端传来。当然,如果这香息刚好成为我们醒来的因,但如果过浓或不当时,我们可能沉溺于其中。

      18.2 迅猛地,风吹过,衰落的衰落,沉思的沉思,叶子和枝丫就这样在风中拔出自己身上的骨头,连着时间的痕迹。可被拔出的东西里面究竟有什么呢?或说里面究竟有什么使得风过花零,使得衰落、沉思之相得以显现。你可以说此时的风是一场灾难,它把我们已经习惯了的事相的平坦给打破,将其内部的东西凸显,那个原本以为光滑的表面变得凹凸不平,而“表面”这个词所带来的边界意义在此也给打破。也就是说,灾难强制性地修改着认识的模板,也把事相的内部逻辑的存在显露,一种朝向具体个体的因果性的现象出现了、意义也出现了,它属于与此关联的特定的人。

      18.3 我们作为一个存在物的历史片段,在这风中纷飞,坠下一地鸦声如鼓的寂寞。换句话,也许风是为一个人历史的存在而来,吹着无数个我的忧伤,也为不可得的三心尽情地吹。一个人的现在是指向未来的缘由,风于此扬起的是我们昨日的旧,这些个我们如叶飘下,轻轻的。

      18.4 风,时不时撕开我骨头里的暗,似要拔除瞋恚之在,这是“我”招惹的吗?任风吹,走在无人的水边,任风吹老一江流水的喻义,也吹老我色身的疲惫,我可不认为心会老于世相,真的与心无关么!或许是我不愿看见这心的世界慢慢变了模样,将心与对象的在分开来,似乎感觉好一点。是自欺欺人吗?我不知道,我只是静静地走在自己的风中,感受时间对于风、对于我的意义。当风吹脱囚着“我”的意义时,觉得轻松多了,如风吹在生命的故乡。

      18.5 应时而来的风,也应着一个文本里的“一时”,看上去多么凑巧啊!太多的凑巧,使得我们每个人都显得那么特别,仿佛精心设计的一样,也许比“精心设计”这个形式还要完备,因为再完美的“精心设计”也始终无法摆脱“精心设计”行为本身的局限,毕竟它是有行迹可寻的在。

      18.6 烏摩般帝,我在你吹遍山野的林中小径,走一段有神的路,我是感觉神与我同在,也感觉你以风的形态与我同在。所有的你可能到来的地方,都有一个我等在路口,等待你将我从路口的等待里拔出,无所谓猛疾,我的等待里或也有猛疾的在。小径幽深地展向时光的尽头,为生者、也为死者。风,径自吹着、吹着,花香溢满风自己的形象。

      注:2019.10.28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1-1 21:53
19、娑酰夜耶

      19.1 午后秋日暖阳,平衡着季节的寒,也平衡着我们朝寒冷倾斜的想法和姿态。阳光下,那些枯黄的事物仿佛也在“枯黄”的过程中获得某种超越于外在形式的均衡,使之不再是一树单一地朝向冬季光秃秃的生机了无的形象,或说是含蓄地表达着一种“我与环境”适度的存在,呈现在眼前的适度里潜含着感受主体为前提的,否则就谈不上词语适度。

      19.2 暖洋洋的,有什么东西烘烤着秋雨入骨的潮湿,比如火,或者说是一种好天气下的自我调整,将一个人内部的幽暗、冰凉都给晒出。也许,你会说,不过是一场雨过天晴的遭遇罢了。刚好满足念想的自由的维度,可以看见温暖把潮湿的病态蒸发。说病态,却将“我”之中隐藏的狭隘给带出,而“看见”则是温暖烘托出来的幻罢了,未得究竟。或者,一不小心,就陷入到“温暖”这个假象中,成为假象的一部分。

      19.3 继而论及火,在一个概念的一端,你永远无法设想你不在的存在。留恋于火宅的珍宝,最初不觉,当火焰已经显现出将“温暖”这个概念的意义消减,使其成为灾难时,成为我们的痴障。或许,从火中得到的也将在火中失去,因为“得到”本身从一开始就注定在其相对应的概念“失去”遭遇时,完成一组概念的完整表达,想想世间诸相莫不如是。而火焰自身也注定在火焰中演绎其全部,带走我们额外附于其上的一切珍宝和对其本来的伪饰。或许,我们应当看见,对一个概念诠释过头,这个概念也就失去了原本的意义,变成对其本来的覆盖,从而颠覆概念的在,使其瓦解。当然,你也可以说,此新的意指下概念,引领我们登阶更高处的见。

      19.4 在我们每个人内心,都住着一个属于自己的娑酰夜耶。时时燃烧着,温暖或灼烧,是作为果的形式的照亮,还是烘烤内部的潮湿?谁知道呢?看着火焰慢慢增高,高过我愚痴的枝叶,我不知道它是否点着牵扯着向上、向着无尽虚空的枝丫。亦或,念断处,火焰透明了我的暗,枝叶也在这明亮里燃尽自身,那些曼延开去的歧义渐渐消失,消失在火焰中。

      19.5 礼敬我们生命的娑酰夜耶!茫茫人海,所有的基于我们业的碍障,构成前行的歧路。我们遵循内心牵引,遵循着一个人昨日所作的一切,遵循娑酰夜耶的由缘而现的本然,任虚空生出火的玫瑰,千百花林燃起的花香,那些逸出尘世的我相,于此空处燃烧着色身幻影。

      19.6 阳光中心,降临下娑酰夜耶,或者娑酰夜耶为你降下光明。当你走在江边的午后阳光下,感受暖意,也感受娑酰夜耶的力量,烧尽必然里的阴暗,使你在疼痛中朝向他方——光的源头,带着一劫一劫的梦想、希望前行。娑酰夜耶,你的每次降临都燃烧着“我”的歧义——“我”的多重性被曲解而带来的灾难,反之,那才是我们无望的埃尘之重。

      注:2019.11.1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1-7 22:01
20、南无婆伽婆帝

      20.1 我们都在各自形式意义的有,领悟不是对现实世界的简单弃绝,而是通过对身旁既已存在事物的在去洞悉这显现出来的事相本身的寓意,继而找到其本来。应当注意的是,本来不在别处,它就在这里——我们俱在的现场。于一切形式处显示,而超越于一切形式的在,为此,我们说通过“形式”而抵达,而非形式之外的他处,更何况这个“他处”也是形式的在。

      20.2 “拒绝于念想”这个行为本身就是念想,将你枯坐于禅的企图打消,在处即禅,可你看见了吗?于念想中不念,于不念中起念,不贪不执于念,那么这如浪过去的念于我自是无着。譬如满月当空,如果你不能此中天月圆的境,那满月带来只是作为你的枯寂的陪衬。反之,走进这满月之所在所是,你才会体会到我与满月一致的在,连着你的念想一并走进满月,一道成为寂静的存在,无论是我、念想,还是星空满月,都无差别地呈现这境中。

      20.3 风雨道场,几多飘零,一夜漏尽烦恼和以烦恼之名的在。早起的人,赶着匆匆我相,欲把自己对未名世界的藏解开,带着朦胧一念,赶啊!那种强烈驱动自己朝向世界某一方向赶的内在的力,无以言说地在此时坦露。借这力量,将“我”这形式的沉重卸下,可越这般想越是难以奏效,或适得其反。于是,一心称名,婆伽婆帝。我想明白当日走出林中的你怎样地越过念念无休的在,直抵念想之所是。

      20.4 礼敬婆伽婆帝!你让我们透过文本得见一种抵达的可能,之所以说是可能,因为抵达的主体毕竟是我而不是他者,谁也无法替我们完成其过程,抵达不能直接越过过程,抵达即在过程之中。

      20.5 秋深,当熟已熟,在一个句子、一个名号、一句偈语,在在处处,都指向自在之处。说自在,一念方起,自在即非,然后回避于形式之有。念止无事,可这“念止无事”本身也是一件事啊!念之外,别无所在,也涵盖我们追求终结的在,只有在追求的过程中,才能实现我们对结果的超越。也就是说,“无事”是在有“事”中得以实现,否则根本谈不上真正的无事,在念念相续的妄想中实现念无所在、念无所存,从而达到念动无事,任流水过境而无碍,越过尘世平常的在。当然,要达到念动无事,恐怕还得先做到念止无事更为妥当,即将诸相还于对象,再于相无着、于相而空。

      20.6 婆伽婆帝!我想有你无住之相,我想明了文本显示之在,或说我希望一个个文本深处的藏,沉沉我相但自空去,无所住而在。于此在处,使我能从从容容地走我之路。婆伽婆帝!我想于一切寂静的在处感受寂静。婆伽婆帝!你所示现的即是你的在。

      注:2019.11.5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19-11-7 22:02
21、那啰野拏耶

      21.1 在自己的呼吸里呼吸,如流水流过自己形态的存在,当我们如此时,我们也成了流水形态的在。这个形态用以形容念头似乎更恰当,一念接一念,念念相续,有多少停留呢?如果我们纠于念头,则淹没无尽无止的念头中。呼吸自己的呼吸,自由地,这样才能成其为我本来的样子。当然,这个“本来”也同样不值得停留,也无法真的停留。

      21.2 有时候,感觉只有回到水中,我们才感觉自己是自己原本的模样。是啊!从水中来又回到水中,将这个句子拓展套用到其它事物上,我们也许才会明白,“来和去”不过是表达我们对事物发生、发展、消亡这个过程的相对于既在的一种说法。水始终在那里自在地流,我们寄寓其间的“来与去”的想并不属于水,也无法真的来去其中。

      21.3 那囉野!滋润也好,成灾也罢,我们在各自的道路承受着。看,你身旁慢慢游过的鱼,它们的流水清澈而透明,将过去、现在、未来尽透明地摆在阳光下,无所遮拦。你可以用快乐来形容它们,虽然“快乐”一词于此也尽入于流,也就是说鱼和流水以及形容它的快乐都在这流水中。以此为版本,还有什么犹疑的呢?如果注定是一场洪水,那就扫除那些碍眼的虚幻吧!你的鱼注定在清浊之间游走,也只有越过清浊分别的显然,你才真拥有自己自由自在,畅游于水,畅游于“我”的本然,畅游于“我”的呼吸里。要知道,在水中的终在水中。

      21.4 当周围通明了,你想到了空,也感受到无有的在。也可说,明处即空。而在暗里,在我们意识的暗里,总有“我”放在其中的不确定的“有”,以“我”的认识方式存在其中。

      21.5 千姿百态的繁花莫不借助于空而展现,或说虚空花生,当花出现,我们则说“空”有花的形态的在,亦或此花存在于“空”这个形态之中,占据了“空”。

      21.6 我们对空的直观感受即是无,什么也没有,连同所有的形式。相对于形式的有,很容易被忽略。想想,空是另一种形式的存在,这个形式就是没有我们熟悉的形式,或说它可借于一切事物的形式而显示其存在。

      21.7 拏耶!我明白“空”不是一种多余,概念上不是,现实中也不是,你也一样,和我们同在。当我们说“连空也没有了”,那是指“空”作为一种形式存在已然不显,是针对观察者的我或像我一样的人来说的,并非“空”不存在,没有“空”,其对应的实在又从何谈起。

      21.8 礼敬那啰野拏耶!水天一色处,我们遵循着流水、空的属性,以此磨砺掉身上的碍在,使自己无住之身能游入水中,游到无尽的虚空。咦,我原本就能如一条鱼在世界内外的水中自在地游,不是吗?这个念头也已入于流,如果硬要例举它的在,就想想虚空生出的种种相吧。

      注:2019.11.7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11-8 20:34
欣赏学习您的连续篇章,遥祝您周末愉快!
作者: 无数山楼    时间: 2020-7-19 11:49
22、盘遮摩诃.三慕陀啰

     22.1 空中,生命向往的空中总有居于视线之上的存在,吸引着我们前行。说虚空生花,其实生出的何止是花,或者这虚空生出的花里分明带着妙音,尤其它们生长、盛开的声音是如此美妙,直将生命本身演示给你看,给在场的有缘者看,看见仰望的高处的在。

     22.2 一切音声皆是妙音,为虚空接纳着,正如接纳我们烦恼的肉身一般。说接纳是因为虚空有无尽的包容,将诸形态、质地、性质的事物尽纳入其中。当然,说接纳、纳入似乎并不妥当,因为一切原本就在其中,也无“中”可谓,一切存在与空原本俱在(一切存在不也包含空吗),无所谓“中”。故,与其说虚空在某个我在的场景生花、生香、生出妙音,不如说是“我”于某个时刻遇见罢了,原本它们就在各自的必然里,从未稍离,只不过一个得以见的我的到来,而因缘聚显、由缘而散,将朝向我的必然呈现在生命的道场。

     22.3 一切音声皆是生命之音,在这个繁花时节奏响,花草有花草的声音,树木有树木的声音,各自精彩,演绎着生命的华章。石头一直在聆听着,波澜不惊的内心正如鼓敲响,石头表面的青苔正细细地说着什么,说向流水的匆匆,说向两岸远行的春风。

     22.4 你听见春天了吗?鸣窗脆音,影动江水的清凉,晨鸟成群飞过花林抖落下春意几许,栏杆上有一夜好梦的结语,凡此种种。春天是一种别样的语言,开满春色的天空,你读到几行?你的阅读应和着大自然的音声,你即在其中了。

     22.5 那些自在的声音,正唤醒地面凝固的云,正唤醒石壁上的马蹄声,正唤醒我们内心建筑的僵硬。当阳光开始说话,总感觉这些交织在一起,像在歌唱着什么。天暖云轻,草木欣然,一切那么自然地上演着,为听者,为读者、为声音的传递者、也为昔时因。听见一切听见,无论有声的声音,还是无声的声音,沿了你出现的方向传来,或说音声传来的方向即你出现的方向。

     22.6 声音这个词语里似乎还有别样的东西,比如充斥着嘈杂,可以例举出种种喧嚣、尖锐刺耳以及使我们的听见变得难受。转而一想,与声音这个词语无关,也与声音本身无关,这些声音在它们各自的途路中,以它们原初的形态演绎着自身的在,此在不属于闻者,如同妙音不属于闻者一样。可听否?可听是对我们内部音声叩问,让一切喧嚣沉淀,在这沉淀之上妙音依然。

     22.7 春天的如是妙音总令人愉悦的,万物唱出生命之音,它瓦解着尘世的瞋恨、喧嚣、奔忙、拥挤以及我们眉尖烦恼的回音。当我写下以上句子的时候,光线正明晃晃地拍着窗前的青藤,藤叶卸下一季埃尘,仿佛发出一声声清清的细语,也载着应时而现的梵音,妙不可言。

     注:2020.3.4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