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春两个
[打印本页]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3 20:39
标题:
春两个
[i=s]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8-9-17 07:41 编辑 [/i]<br /><br />唤醒山川绿遍涯,鹅黄悄送柳卿家。
桃腮点染胭脂色,细雨东篱淡杏花。
红情绿意不须赊,影漫池塘皱碧纱。
溪谷泉声莺啭暖,悠闲黄牯唤农家。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23 22:20
欣赏学习两个好绝!:handshake
桃腮点染胭脂色,细雨东篱淡杏花。---- 好诗句!眼前一亮!
好像全部在写景~
[b][url] http://www.138583.com [size=6][color=Red] | | ⺪ | ⺪注| [/color][color=Blue] : ⺪ ]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3 22:32
[size=4]读罢,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两个有些不像老师之前的笔锋!
也许是还没来得及润色?
看了半天,总感觉起承转合不得法,或许是因为春诗过多,唯有出新,才有看点?
我并不以为然!
每个人都会有不同的视角,如果能把你独特的视角准确地表达出来,也算是一种成功了!
虽然,诗无达诂,但最起码方圆之内,起承转合之间的脉络要清晰,逻辑要相承!
从老师之前那么[/size][size=4]的[/size][size=4]多好作品可以看出来,我上面的这些话,应该算是多余了!
言归正传,来剖析一下:
第一首,起句,山青;承句,柳绿;转句,不知所云,因为桃腮与胭脂之间的冲突;这样一来,结,也就不知道怎么跟上面的联系起来了!
第二首,起句,大写意,是一种面的描写,尚可;承句,影,缺乏交代,什么影?况且,这里面有两个意象,一个是影,另一个是纱,两者之间有逻辑关联吗?转句呢?又是两个意象,泉声与莺啭,如果两种声音没有关联而扯在一起,就不知所云了!
或许,是我理解的原因?
说这么多,还不知道老师挂不挂得住呢!
我想老师应该不至于这么想吧?:lol万一挂不住,可千万在这里骂我哦,心里面偷偷地骂几声就好啦!
喝点茶,春茶,先苦后甜呢!:handshake[/size]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7:09
[quote][size=2][color=#999999]清风 发表于 2013-5-23 22:20[/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78&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欣赏学习两个好绝!
桃腮点染胭脂色,细雨东篱淡杏花。---- 好诗句!眼前一亮!
好像全部在写景 ...[/quote]
谢谢,问好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7:42
[i=s]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3-5-24 07:46 编辑 [/i]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3 22:32[/color] [url=http://bbs.sijige.net/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880&ptid=1715]http://bbs.sijige.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读罢,有种说不出来的滋味!
这两个有些不像老师之前的笔锋!
也许是还没来得及润色?
[/quote]
首先说一声,我挂得住,对于诗词我还是初手,即便是所谓方家,也有不少“烂”作,何况我辈。
其次,我要说,方子诗友的认真精神可贵,也是作为版块管理不可多得的品质,这里道一声辛苦。
再次回到诗歌本身。起承转合是律绝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但并非所有的律绝都是板上钉钉的进行,这是因为作者必须依据情于景的配调,来组建诗的框架,从而达到言情的目的。这里我也简析一下我的拙作:第一首是总分式,首句总写,后三句从不同角度表现春的魅力。后一首是四句不同角度,表现春意盎然。是的,但从所谓“逻辑”上是说不过去,而这正是春的不同角度的美。古体诗贵有法,更贵有出新。
最后引两首古贤写景的诗作: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唐·杜甫)。绿树浓荫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唐·高骈)
问好。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3-5-24 07:42
[i=s] 本帖最后由 虫儿 于 2013-5-24 15:09 编辑 [/i]
七绝的写法有很多 不仅是起承转合~~四句都写景的诗也可。
春 唤醒山川绿遍崖,鹅黄悄送柳青家。桃腮点染胭脂色 细雨东篱淡杏花。整首诗自然,清新 恬淡。唤醒,送 染 这些动词 用得恰到好处 。春天自然而然 ,不用千呼万唤。淡杏花 ,一个‘淡’字,让读者欣赏到了一幅水墨的春之景色。看得出,楼主的笔法成熟老道~~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7:44
[quote][size=2][color=#999999] 虫儿 发表于 2013-5-24 07:42[/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37&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七绝的章法有很多 不仅是起承转合~~四句都写景的诗也可。
春 唤醒山川绿遍崖,鹅黄悄送柳青家。桃腮点染 ...[/quote]
谢过虫儿诗友鼓励,问好
作者:
草斋风凉
时间:
2013-5-24 07:56
轻灵之笔,怡然之情!
作者:
草斋风凉
时间:
2013-5-24 07:59
诗无达诂!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理解的空间也是必然的,善意的探讨交流可以使我们拉近距离,增进友谊!共同提高!这就足矣!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9:21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书云 发表于 2013-5-24 07:42[/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3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首先说一声,我挂得住,对于诗词我还是初手,即便是所谓方家,也有不少“烂”作,何况我辈。
...[/quote]
你说的对,但我只证明不是所有律绝局限于起承转合的“律法”。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9:31
[quote][size=2][color=#999999]草斋风凉 发表于 2013-5-24 07:59[/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50&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诗无达诂!作者与读者之间存在理解的空间也是必然的,善意的探讨交流可以使我们拉近距离,增进友谊!共同提 ...[/quote]
我肯定方子诗友无恶意,而是为了提高鄙人的诗艺。但如此的全盘否定就不够唯物了,所以他都担心我“挂不住”,可见作为版主的评说对于一般诗友是何等重要?好在网络七八年,练就了一张老脸,否则真的“挂不住”;P没有问题,有话就敞开说,只要不搞人身攻击就好。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09:34
这里我还请其他诗友参与探讨,只要不搞人身攻击。说什么我都洗耳恭听。先谢了。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0:03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书云 发表于 2013-5-24 09:31[/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88&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我肯定方子诗友无恶意,而是为了提高鄙人的诗艺。但如此的全盘否定就不够唯物了,所以他都担心我“ ...[/quote]
问候老师!
您如果对其他网友的帖子多关注一些,就可以知道方子的为人!
前几天,我在民哥的作品里面,包括在现代诗,小说等板块,都喜欢说几句话!
尤其是在对民哥的大作中,直言不讳地道出了我的为人:
方子是性情耿直,似顽童;但方子更是玩童,就像小孩子,对于喜欢的事物,当然包括好的作品和喜欢的诗人,都是爱不释手,而长时间折腾,浑然不觉对象的感受!
这种感觉,不知道先生能否理解!
敬茶!:handshake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0:07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书云 发表于 2013-5-24 09:34[/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91&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这里我还请其他诗友参与探讨,只要不搞人身攻击。说什么我都洗耳恭听。先谢了。[/quote]
很好的提议,论坛本来就是要互动,这样才有气氛!
脑风暴,是一种激发大脑潜能的有效途径,大家不妨试一试!
但是,我特别支持书云老师的提议:千万不要搞人身攻击,甚至骂人!
提倡文明交流,增进诗友情感!:lol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5-24 10:18
讨论的好,一个论坛的理论水平的高低,研究气氛的浓淡,不仅仅在有多少高人,更在于有建设性的意见存在,对作品提出意见和不足也是需要勇气的,但意见和看法只代表一家,大家多讨论自然明白。版主讨论时态度就更重要,我赞赏张书云老师的交流态度,姿态很高。这正是一个高水平论坛所需要的:victory: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0:18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0:03[/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9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问候老师!
您如果对其他网友的帖子多关注一些,就可以知道方子的为人!
前几天,我在民哥的作品里面, ...[/quote]
:handshake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0:18
来看看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其深层次的起承转合妙笔,我说了恐怕不算,推荐诗友们参考以下网摘:
网络地址:[url]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347623724.html[/url]
全文如下:
赏析一
杜甫诗作沉郁顿挫久为人所称颂,而其诗圣创作的艺术手法的多样对诗歌意境的开拓等方面更是为后者所重,诗学杜甫的难计其数,“诗圣”的影响至今不息。杜甫的诗作,除真写关切人世社会的遭遇、变动外,还有不少是通过写景以达情景相生,以抒发自己的情怀的,现在要赏析的这首《绝句》正属此例。
杜甫平生有着“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志向,但由于当朝李林甫等权奸的当道,再加上房官一事,使他的仕途寸步难行,从此永远离开了长安,离开了宫廷,历经飘泊,他始终关心着民生,关切朝廷,但却也长久地受着被投闲置散而愁闷满怀的煎熬。乾元二年杜甫到成都翌年建草堂,使飘泊的生活有所安定。文德二年,杜甫故人严武向朝廷举荐杜甫为节度参谏检校工部员外郎。这首绝句就写在这一期间。
诗歌以一副富有生机的自然美景切入,仿佛给人营造出一个清新轻松的情调氛围。此两句,诗人以不同的角度对这副美景进行了细微的刻画。翠是新绿,是初春时节万物复苏,萌发生机时的颜色。以“鸣”发,黄鹂的啼叫,仿佛给人一种轻脆,悦耳之感。早春时节嫩芽初发的柳枝上,成双成对的黄鹂在欢唱,好一片具有喜庆气味的生机!而黄鹂居柳上而鸣,这是在静中寓动的生机,下句则以更明显的动势写大自然的生气:晴空万里,一碧如洗,白鹭在此清新的天际中飞翔,这不仅是一种自由自在的舒适,还有一种向上的奋发,此着一“上”字之妙。此两句,以“黄”衬“翠”,以“白”衬“青”,色 鲜明,更托出早春的生机初发的气息。两首句还写到黄鹂的啼鸣,对这幅生机盎然,绚丽多 的早春图象就分别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进行刻划,而这种有声有色的手法,就加增了生机之盎然。再者,首句的写黄鹂居柳上而鸣,与上句写白鹭的飞翔上天,前间的空间开阔了不少,由下而上,由近而远,使诗人所能看到的能感受到的生机充盈着整个环境,这样就再从另一角度显出早春生机之盛。
第三句,“窗含西岭千秋雪”,一说凭窗远眺,因早春空气清澄,晴天丽日故可睹西山雪岭。但我却以为此说不甚如意。可否这般理解更好一点:上两句已点明,当时节全是早春之际,冬季的秋雪大概正是欲融未融,这给人就有一处湿润的感受,此句“窗”与“雪”间着一“含” 字,使人生出雪初融之际湿气润泽了冬冻过的窗棂,仿如润含了感受,这不更能写出对那种带着湿气的早春生机的感受吗?而“西岭”则不妨理解为诗人看到带窗前初融的冰雪而想起草堂近旁的西岭,想到西岭山上的长久积雪继而以那西岭上千秋的雪代在窗上所见之雪。但诗人为何以这“千秋雪”代窗上这上年的残雪呢?诗人失落多年的运用,使所表达的意境更广远。上文我已简单述了杜甫写作此诗的处境,当年,杜甫已久离朝廷飘泊多年,而忽而又有效力之机。
这是诗人观物寄情时物物相融之手法,另外“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少年志向历数十年的重重阻扼后终有重展的机会,多年战乱得以平定,这与诗人看到窗前的融雪而想到西岭,并以岭上千年雪代窗上残雪进而给人顽雪消融之感正好相联。但同时,以生此顽雪可融之感,以另一角度来说也表明一种艰难,冰封三尺非一日之功,何况要融此千年秋之雪?于是,在那淡淡的希望之中却有着更深的忧虑。故我以为,这句就不仅仅是对窗前雪的描写了,它有着更深的寓意,而这种对景物的体察,其实早在一二句中就暗含其中了。“两个”、“一行”,数目历历分明,观察仔细,不是因为内心的轻松愉快,而是要排遣心内那久受的投闲置散的愁闷意绪和百无聊赖的心情。这与《小槛遣心》中“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与《曲江》中“穿花蛱蝶深深见,点水蜻蜓款款飞”对景物的体察有异曲同工之妙,同以清新自由之景象以心中百无聊赖的心情。
末句更进一步写出了杜甫当时的复杂心情。一说船来自“东吴”,此句表战乱平定,交通恢复,诗人睹物生情,想念故乡。此解也似不够妥帖。着一“泊”字,实有深意。泊“有停留不开”义,杜甫用的应正是此义。杜甫的多年飘泊无着。虽然他心中始终还有那么一点希冀,但那毕竟已大大消去了。他对自己一展抱负的信心,他自己应该知道自己“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理想在当时实难实现,而且在严武向朝廷推荐他之前,他刚因成都少尹徐的叛乱而在梓州、阆州一带历了一番流亡生活而归,连偏于一隅的草堂也不能安居,杜甫当时心情可知,怀着这样强烈迷惘不定的心绪,又有着这样无着无依和对朝廷虽有所望但却又极感希望渺茫的人生体验,杜甫对严武的推荐是否成功,而即使成功后自己是否真可一展抱负,着实百抱望不大的, “泊”,正好写出此种处于希望与失望之间的复杂心情。而“万里”则暗示了目的达到的远难,这与三句中千秋并举,一从时间上,一从空间上,同写出那种达到目的之难,以示希望之不大。此其一。其二,这只停泊门前的东吴船并非自东吴来,而是到东吴去的。东吴,正是杜甫心中那点希冀的象征。不直言长安而云东吴,原因何在?一则如上述,以成都、东吴间相距之远,路径之难暗示诗人抱负得展之不易;二则,三国孙权善任贤能,西联蜀汉,北抗曹魏,使世成三分局面,自古为不少士人誉之为明主,借东吴代孙仲谋,一则暗示杜甫对当朝帝皇的希望,同时也更应是他那“致君尧舜上”志向的寄寓之所。而以“泊”、“万里”、“东吴船”合而为一句,正是写出那“难”字。而以这种情绪作结,则又可引人再去细品寓于轻快春景之内的余味。
这首绝句一句一景,但又融而为一,其中起联结作用的正是诗人内心的心绪。在表面看来是一切生机,欢快明亮的景象内,却寄托着诗人对时光流逝,孤独而无聊的失落之意,更写出了诗人在重有一线希望之时的复杂心绪,在那希望之外,更多的是诗人对失望的感伤,对希望可否成真的无着、彷徨。以清新轻快之景寄托自己内心这般复杂的心情,正是诗人此诗的主意之所在。(一言)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0:23
补充说一下自己的感受:
其实诗面上的起承转合也不难发现:
黄鹂,翠柳:近景;白鹭,青天:远景;
窗:近;西岭雪,远景;门:近;东吴船,远景!
点到为止!:lol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0:24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0:1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02&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来看看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quote]
很好的文章,所谓逻辑不能只看表面,必须深入下去,句与句之间的关联有时一清二楚,有时需要读者去思索。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0:25
[quote][size=2][color=#999999]李听圃 发表于 2013-5-24 10:1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00&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讨论的好,一个论坛的理论水平的高低,研究气氛的浓淡,不仅仅在有多少高人,更在于有建设性的意见存在,对 ...[/quote]
:handshake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0:26
绿树浓荫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而这一首的起承转合更是接近于浅白了,只需稍加分析,就可发现!
其中的逻辑关联更是一环扣一环的!
大家可以鉴赏一下!:lol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24 10:40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书云 发表于 2013-5-24 07:09[/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5925&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谢谢,问好[/quote]
接着进来看交流,继续学习!受益匪浅!这种交流方式很好,能让我们这些外行至少知道诗词到底为什么这样写!:D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5-24 10:43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0:1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02&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来看看杜甫的这一首绝句:
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quote]
原来这首诗意义这么远,以前真没理解的这么细。学习了。好文章!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0:52
[i=s] 本帖最后由 张书云 于 2013-5-24 11:03 编辑 [/i]
为便于大家的理解,再从拙作的结构逻辑和主题思想上做一个介绍:
唤醒山川绿遍涯,鹅黄悄送柳卿家。
桃腮点染胭脂色,细雨东篱淡杏花。
这是一个总分式的结构,首句是总提,二句是写柳色出现(递进),三句桃花(柳之后,递进),尾句杏(桃后,递进),这实际上是按春的脚步声,以时间先后作为内在逻辑的。桃腮是在点染之后才有胭脂色,不矛盾吧。
红情绿意不须赊,影漫池塘皱碧纱。
溪谷泉声莺啭暖,悠闲黄牯唤农家。
这个结构和上首基本同,首句是总写(盛春季节),后三句是并列(这个与上不同),二句是视觉,三句是听觉。尾句也听觉,从不同角度写春的美好。皱碧纱,指的是风起涟漪,比喻。这首诗的内在联系就是人视觉与听觉的转换,展现春的美丽。
两首诗以春最富特征的景物的特点,展现春的生机和活力,春天带给人间的希望,抒发作者对于春天到来的喜悦与希冀。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1:16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书云 发表于 2013-5-24 10:52[/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27&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为便于大家的理解,再从拙作的结构逻辑和主题思想上做一个介绍:
唤醒山川绿遍涯,鹅黄悄送柳卿家。
桃腮 ...[/quote]
或许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吧!
但是,桃腮,粉红;胭脂,朱红!
不能站在作者的角度去理解作品,实属遗憾,特表歉意!敬茶!
究其中原委,还是因为心直口快,且又技穷,曲解诗意,再歉!
然,固然于此,却能抛砖引玉,实乃不幸之中的万幸也,善哉!
三杯茶,略表!:handshake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7:41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1:16[/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4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或许是每个人的视角不同吧!
但是,桃腮,粉红;胭脂,朱红!
[/quote]
首先说明一下,先生和我只是就一两首诗而进行的正常交流,不存在道歉问题,如果那样就是去了交流意义。
其二,不管对错与否,敞开心扉,畅所欲言,哪怕是错了,总比口是心非,或满口的奉承好,就这一点,你也不必道歉。
其三,我总觉得先生有时过分相信经验或一些现成的法则,当然这只是感觉,如果说错了见谅。比如你说胭脂是朱红,其实词典的解释是:“胭脂亦作“臙脂”,亦泛指[color=Red]鲜艳的红色[/color]。胭脂是面脂和口脂的统称,是和妆粉配套的主要化妆品。古时胭脂又称作燕脂、焉支或燕支,关于胭脂的起源,有两种不同的说法:一说胭脂起于自商纣时期为是燕国所产得名。另一说为原产于中国西北匈奴地区的焉支山,匈奴贵族妇女常以“阏氏”(胭脂)妆饰脸面。”再说古人就用胭脂来形容桃花和美人容颜:窗前[color=Red]桃蕊[/color]娇于倦,东风泪洗[color=Red]胭脂面[/color](见纳兰词)
以上所说,只是交流,辛苦先生。顺颂夏泰。:handshake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4 17:47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0:26[/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0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绿树浓荫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quote]
是呀,但并非可套入“起承转合”;P:handshake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3-5-24 18:38
[i=s] 本帖最后由 虫儿 于 2013-5-24 18:42 编辑 [/i]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0:26[/color] [url=http://bbs.sijige.net/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006&ptid=1715]http://bbs.sijige.net/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绿树浓荫夏日长,池塘倒影入楼台。
水晶帘动微风起,满架蔷薇一院香。
[/quote]
方子兄:虫儿既然参乎进来了,就跟您说几句,您把概念混淆了。所谓的起承转合,是指律法(或写法)是方法论。其他还有递进,并列等 它不是指诗词的内在逻辑,但它需要内在逻辑的保证~~楼主的那首一是递进的一种‘ 一拖三递进’,起承转合也是递进叫做‘转递’。杜甫的那首就是‘并列’了。虫儿浅见 仅供参考~~
作者:
方子
时间:
2013-5-24 18:41
[quote][size=2][color=#999999] 虫儿 发表于 2013-5-24 18:38[/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141&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方子兄:虫儿既然参乎进来了,就跟您说几句,您把概念混淆了。所谓的起承转合,是指律法(或写法)是方法 ...[/quote]
感谢虫儿提醒,受教了!
敬茶!:lol
作者:
虫儿
时间:
2013-5-24 18:45
[quote][size=2][color=#999999]方子 发表于 2013-5-24 18:41[/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147&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感谢虫儿提醒,受教了!
敬茶![/quote]
你这一笑,把我都弄糊涂了~~
作者:
张伯元
时间:
2013-5-24 22:09
这个贴我一直在看,很好,有争论。
诗无达诂,是说诗好诗不好没有一加一那么简单而统一的答案。
个人认为,好诗是圆的,每一句都围着圆心转,浑圆而不晦涩。
不好的诗是不规则的四边形,疙里疙瘩,看完了不知所云。
好诗没有赘语,每个字都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内容有机统一。
春二首的结论大家都看到了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5 06:35
[quote][size=2][color=#999999] 虫儿 发表于 2013-5-24 18:45[/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152&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你这一笑,把我都弄糊涂了~~[/quote]
再次感谢虫儿诗友和方子诗友的参与,书云奉茶。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5 06:35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伯元 发表于 2013-5-24 22:09[/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20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这个贴我一直在看,很好,有争论。
诗无达诂,是说诗好诗不好没有一加一那么简单而统一的答案。
个人认为 ...[/quote]
谢谢伯元兄的参与,问好。:handshake
作者:
草斋风凉
时间:
2013-5-25 08:43
[quote][size=2][color=#999999]张伯元 发表于 2013-5-24 22:09[/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206&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这个贴我一直在看,很好,有争论。
诗无达诂,是说诗好诗不好没有一加一那么简单而统一的答案。
个人认为 ...[/quote]
附议:我们的目的都是好的,我们都不是专家,我们都是诗词爱好者,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在交流中增长知识,然后反过来提高我们的创作!这是好事!
作者:
张书云
时间:
2013-5-26 20:31
[quote][size=2][color=#999999]草斋风凉 发表于 2013-5-25 08:43[/color] [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16285&ptid=1715]static/image/common/back.gif[/url][/size]
附议:我们的目的都是好的,我们都不是专家,我们都是诗词爱好者,通过交流互通有无,在交流中增长知识, ...[/quote]
正是,再谢。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