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伯道无儿”及其他
[打印本页]
作者:
平原君
时间:
2019-12-7 10:00
标题:
“伯道无儿”及其他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19-12-7 10:01 编辑
“伯道无儿”及其他
“伯道无儿”这个典故虽非僻典,但也不是人们耳熟能详的。这里略作解释。晋邓攸在永嘉之乱时曾被石勒的军队所掳获,后来趁着一个机会带着妻子、儿子和侄子逃了出来。开始用牛马载着妻小逃难,半路上牛马被贼人抢走,只能徒步挑着两个孩子步行。“度不能两全,乃谓其妻曰:‘吾弟早亡,唯有一息,理不可绝,止应自弃我兒耳。幸而得存,我后当有子。’妻泣而从之,乃弃之。其子朝弃而暮及。明日,攸系之于树而去。”“攸弃子之后,妻子不复孕。……时人义而哀之,为之语曰:‘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兒。’”(《晋书•邓攸传》)历来人们以此赞赏邓攸舍弃己子以保全弟子的高尚品德,《世说新语》也以此事入德行篇。唐代韩愈《游西林寺题萧二兄郎中旧堂》:“中郎有女能传业,伯道无儿可保家。”用的就是此典。
但我每当读《晋书•邓攸传》及《世说新语》所记此事时,总有一种令人不舒服的感觉,一点也产生不出敬佩之意。邓攸舍己子保弟子的想法或无可非议,但一定要舍弃自己的儿子吗?而对待自己儿子的手法却又何其残忍!
现在我们试想一下当时的情景,就不免有几点疑问;
1,邓攸夫妻二人带着两个孩子逃出敌营,固然会遇到不少艰难。但是在还没有遇到危险情况的时候,一定要非要预先把自己的孩子丢弃吗?为什么不是在遇到危急的情况时再想办法,哪怕宁可舍弃自己的儿子?
2,从“其子朝弃而暮及”可以看出,这孩子最小也有六七岁了,甚至更大一些,不然怎能早上舍掉,走了整整一天的路,到晚上就能追赶上父母了呢?如果计算一下时间,邓攸与其子同样是朝发夕停,那么孩子走路的时间和速度应该跟其父母相差不多。既然孩子自己能跑路,为什么不带着一块走,非要舍弃?
3,两个大人(甚至可能还有其弟媳或其他人,见附注)携带两个孩子,起码他自己的儿子是能跑路的。弟弟的孩子多大,能否走路,没有明确记载。假设比较小,不能自己走路,需要抱负。夫妻俩领着一个抱着一个,再互相帮扶一下,也是完全可以一起逃难的。何必先丢弃一个?
4,更不可思议的是,当儿子追赶上父母的时候,儿子该是何等的激动和欢喜,难道作为父亲的邓攸就不感动,甚至感到愧疚吗?恰恰相反,他怕儿子再次找到自己,竟然在第二天早上出发时把孩子绑在树上,弃之而去。如果把儿子丢下就走了,孩子或者还有个生路,比如饿了渴了自己找点可以吃的喝的东西,甚至或许遇到别的逃难者(或其他人)的救助,总之一时是死不了的。但一个几岁的孩子被绑在树上,其结果不是饿死就是被猛兽蛇蝎伤害而死,必死无疑!我不知道邓攸当初这样做的时候想到其后果没有?难道一个父亲亲手杀死自己儿子的时候就没有一点良心上的愧疚和恻隐之心吗?
5,从史传的记载看,邓攸一家从敌营逃出后,除了刚开始被抢走牛马,以后也没记述邓攸遇到什么危险和困难,而是顺利地逃到目的地。
当然千载以上的人与我们现代人在思维方式、道德观念上有所不同,但人无不爱其子,这一点古今中外是相通的,人性使然——岂止是人,即使禽兽也爱其幼崽而保护之。而邓攸的作为实在是有悖人情天理,其子之死是其亲手造成的,怨不得天地!更没有什么值得歌颂赞美之处!所谓“天道无知,使邓伯道无兒。”其实是“天道有知,使邓伯道无兒。”
现在再来说与此相联系的另一件事。我们先看《世说新语》德行篇第28的记载:
“既过江,取(同娶)一妾,甚宠爱。历年后讯其所由,妾具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也。攸素有德业,言行无玷,闻之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
邓攸南渡之后娶了一个小妾,竟然鬼使神差的是其外甥女!这也令人感到奇怪。高官富贾纳几个小妾,在封建时代是很正常的现象。可是要娶妾,总得问清楚女子是何方人氏,家庭背景如何,父母是什么人?为何卖身?这应该是最基本的条件了,因为古代娶妾也有一些法律规定,如不准娶世家大族的女子为妾,不准娶私自逃亡的良家女子等(历朝不同)。总不能见到一个小美女什么都不问就纳之为妾吧?奇怪的是既然此妾甚受宠爱,怎么“历年后”才“讯其所由”,从而知道“乃攸之甥也”也?难道这一年多来邓攸与其宠妾只有闺房之乐,没有任何语言上的交流沟通,形同露水夫妻?过了一年多才询其出身?这对邓攸来说简直是一件荒唐而龌龊的事,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一件大丑闻!即使邓攸因此感到“哀恨终身,遂不复畜妾”,也算不得什么“德行”。邓攸最后如何处理这位宠妾即外甥女,史无明文。(笔者为千年之前的邓攸代筹一策:公开认下自己的外甥女,为之置妆奁陪嫁,找个好人家,明媒正娶地嫁出去。不知邓攸是否有此胸襟?)
有意思的是这件事在《晋书》上的文字与《世说新语》稍异,却似乎有深意存焉。《晋书》本传上是这样的:
“攸弃子之后,妻子不复孕。过江,纳妾,甚宠之,讯其家属,说是北人遭乱,忆父母姓名,乃攸之甥。攸素有德行,闻之感恨,遂不复畜妾,卒以无嗣。”
《晋书》这条资料显然是采自《世说新语》(《晋书》编纂者多采用《世说新语》及孝标注,四库提要已说明),但有两处重要改动。一是,特意在“讯其所由”之前删掉了“历年后”三个字,这样一来对于邓知道妾是其甥女的时间就变得很模糊了,好像纳妾后立即就“讯其家属”,了解了她的身世。虽然也说“甚宠之”,但毕竟时间短,不知不为过,过而能改,善莫大焉。勉强也算是德行吧。二是,《晋书》的文字把纳妾这件事与邓攸无儿合为一个整体来处理的,即因为此事邓攸而宁可绝嗣再也不蓄妾,故“伯道无儿”也。(与《世说新语》单独记述此事不同)这样一来丑闻也就变成了德行。大概是为尊者讳之意吧。
最后简单说一下邓攸其人,邓攸在《晋书》中列入良吏传,在官场上还算是顺水顺风,有点小挫折,没影响官运。作过吴郡和会稽太守,《晋书》称其为“刑政清明,百姓欢悦,为中兴良守。”最令人佩服的是在吴郡太守任上,“时郡中大饥,攸表振贷,未报,乃辄开仓救之。”没有朝廷批准,擅自开仓赈民,这在古今都是大罪,甚至死罪,一般没有人敢作。后来虽因此被人弹劾,朝廷并未予处分。最后官居尚书右仆射(相当于副宰相)。封建时代官要作得亨通,除了个人品德、能力之外(有时候这些并不重要),重要的还得会在官场周旋应酬,大概邓攸颇通官场之道。本传云:“性谦和,善与人交,宾无贵贱,待之若一,而颇敬媚权贵。”官场上除了少数像董宣、海瑞那样的刚直、强项者,哪个不都是敬媚权贵,而正史上除了佞幸之臣,很少对此特写一笔。但在邓攸本传中却特书“颇敬媚权贵”,此一笔也算是春秋笔法,说明此公在这方面表现尤为出色吧!
另外,邓攸与魏晋人士一样,喜欢邀名养望。本传记载其年轻时“尝诣镇军贾混,混以人讼事示攸,使决之。攸不视,曰:‘孔子称听讼吾犹人也,必也使无讼乎!’混奇之,以女妻焉。”这真是魏晋风度,凭此一句大话,马上把女儿嫁给他了。这与东汉陈蕃之“有室荒芜不扫除,曰:‘大丈夫当为国家扫天下。’”(《世说》德行1孝标注引《汝南先贤传》)有异曲同工之妙。其舍己子,抑或邀名乎?
附注:
陷于胡人营中时,是只有邓攸夫妇和他的儿子及侄子四人,还是还有其他家人,记载不一样。按《晋书》记载:“攸与胡邻毂,胡夜失火烧车。吏按问,胡乃诬攸。攸度不可与争,遂对以弟妇散发温酒为辞。”也就是说同在胡营中的还有其弟媳。按《世说》孝标注引邓粲《晋记》云:“胡人失火烧车营,勒吏案问胡,胡诬攸。攸度不可与争,乃曰:‘向为老姥作粥,失火延逸,罪应万死。’”是老姥做粥(“为老姥作粥”可有二解:是老姥作粥;给老姥作粥。此取前者意)时不小心失火。老姥即老妇,此老妇是指自己的妻子,还是他家的其他老妇(如仆妇之类)?虽是在敌营为俘虏,但似乎是各自为炊,此老妇是自家人无疑。虽是托词,说明很可能除了邓攸四人外,还有其他人(弟媳或老妇)。这样他们逃出敌营时就不仅仅是他们夫妇俩和两个孩子了。史无明文,记以待考。
作者:
平原君
时间:
2019-12-7 10:02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19-12-7 10:03 编辑
题外的话:
记得上世纪80年代有一短篇小说,写60年代大饥荒时,一位农村党支部书记,不忍心眼睁睁看着村民饿死,于是带领一部分人抢了县里的粮库,然后自首,承担全部责任。作者姓名、小说的篇名以及最后结局如何都已忘记,只隐约记得这位英雄主人公名叫李铜钟。故独对邓攸敢于擅自开仓放赈表示敬佩。
作者:
苍穹
时间:
2019-12-7 11:16
赞赞
作者:
我就在水一方
时间:
2019-12-7 11:22
难懂?
作者:
白水
时间:
2019-12-8 21:46
释疑解道,增长知识。赞,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9-12-12 11:03
文字引经据典,分析阐述得清晰,逻辑思维严密,同意您的观点,欣赏,推荐阅读。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