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岳飞《满江红》的真伪(6-4-5)
[打印本页]
作者:
呼正林
时间:
2021-2-13 08:19
标题:
岳飞《满江红》的真伪(6-4-5)
[align=left][b][font=宋体][size=7][color=red]岳飞《满江红》的真伪(6-4-5)[/color][/size][/font][/b][/align]
[align=center][b][size=7][color=red]朱氏之:《须江郎峰祝氏族谱》,[/color][/size][/b][/align]
[align=center][b][size=7][color=red]是伪作吗?(续四)[/color][/size][/b][/align]
[align=center][color=#000000][size=6]本文来自网络/呼正林[font=Calibri]·[/font]抄录、编辑[/size][/color][/align]
[align=left][size=6][color=#000000] [/color][/size][/align]
[align=left][b][size=6][color=darkred]五、断定《乞保良将疏》为伪作的根据不足[/color][/size][/b][/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朱先生(即朱瑞熙)大作第四部分断定《世谱》中署名祝允哲的《乞保良将疏》为“伪作”的理由有两条。[/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第一条是说《乞保良将疏》头一段中有“以复二帝”一句,而其时徽宗已死,说“以还二帝”是“笼统”而不确的。朱先生引了一些当时的议论文字,例如张戒提出“故地、梓宫及渊圣必无可归之理”(注:“梓宫”是徽宗的棺材,“渊圣”是钦宗),以此论说当时说话作文都应该把死、活分开,“笼统”就“显然是不熟悉这段历史的人随意编造的结果”。[/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朱先生第二条理由是说当时的政治形势之下,如果祝允哲真的上《疏》以全家七十口保岳飞,肯定是当时轰动一时的大事,因而“主要史料”中一定会留下痕迹。而因为“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所以“不能不使人怀疑‘祝允哲’其人其事纯属子虚乌有”了。这两条理由,依笔者的观点,仍然是根据不足的。[/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首先,“死帝”、“活帝”都是“帝”,“以还二帝”虽嫌“笼统”,却不能说是错误的说法。单凭此句便说《疏》是伪作,未免太过武断。从逻辑上讲,就算有一百个像张戒那样的人把“梓宫”和“渊圣”分开说,只要朱先生没有证明所有史料中都是如此,就不能推出“事实上”都死活分开说的结论。而即便“事实上”徽宗死后南宋人都把死帝、活帝分开来说,也不能推出“理论上”必须死帝、活帝分开的结论。因此,朱先生的推断是不合逻辑、根据不足的。[/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如上文所说,朱先生的论证逻辑有误,笔者本不需要举出反证。为了不让读者认为笔者是“徒逞口舌之辩”,咱们来看一个朱先生也许没有注意到的反例。《建炎以来系年要略》卷119记载了绍兴八年左宣义郎王之道的政论文字,原文关键文字如下:[/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时左宣义郎王之道亦遗矼书……乃若和议则有九不可而一可。父母之讎,不共戴天。自徽宗皇帝、宁徳皇后上仙,虽云厌世,其实杀之……今金诚欲还二帝、六宫、与祖宗之故地……”[/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从这段引文可以清楚地看到,绍兴八年的时候,王之道前面说“徽宗皇帝”“上仙”,后面却还是说“今金诚欲还二帝、六宫、与祖宗之故地”!王之道把已死的徽宗和活着的钦宗合称“二帝”,“还二帝”三字连用,正与祝允哲《疏》相同!这“笼统”是“笼统”了,但王之道的这些议论不仅《建炎以来系年要略》有,《宋史全文》卷20、《三朝北盟会编》卷203也有,难道朱先生也会断定它是“伪作”吗?[/color][/size][/font][/align]
[align=left][font=宋体][size=5][color=#000000]其次,咱们来说一说朱先生的第二条理由。朱先生提到赵士儯、范澄之、韩世忠等人营救岳飞,于是成为“新闻”,史料上留下痕迹,而祝允哲却是“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因此断定无“其人其事”。这样的推论,也是根据不足,很难说得通的。赵士儯之所以传下营救岳飞之事,是因为他是宋朝宗室,有人替他写下传记;范澄之是因为岳飞的孙子岳珂记下了他的文章而留名,而韩世忠则是南宋名臣……总之,历史上发生的事件很多,记录下来的是少数。祝允哲只是区区一个“制参”,他做的事情能保存在“家族记忆”中已属万幸,因为“有关记载却皆付诸阙如”就断定其为“子虚乌有”,如此武断,何能服人?按照朱先生的逻辑,是不是除了现存史料上所记的可数几人之外,就没有人有过营救岳飞的举动?[/color][/size][/font][/align]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