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周处与京剧《除三害》——读《世说新语》札记之二十九 [打印本页]
作者: 平原君 时间: 2022-1-15 09:01
标题: 周处与京剧《除三害》——读《世说新语》札记之二十九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22-1-15 09:06 编辑
周处与京剧《除三害》——读《世说新语》札记之二十九
喜爱京剧的朋友大概对传统剧目《除三害》都很熟悉,讲的是三国东吴义兴周处改过自新的故事。故事源自《晋书·周处传》,《晋书》基本上采录了《世说新语》的记述。现在我们来看《世说新语》的原文,并略作解读。
自新篇1云:“周处年少时,凶强侠气,为乡里所患,又义兴水中有蛟,山中有邅(zhān)迹(一作白额)虎,并皆暴犯百姓,义兴人谓为三横,而处尤剧。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处即刺杀虎,又入水击蛟。蛟或浮或没,行数十里,处与之俱。经三日三夜,乡里皆谓已死,更相庆。竟杀蛟而出。闻里人相庆,始知为人情所患,有自改意。乃自吴寻二陆(指陆机、陆云兄弟),平原(机曾任平原内史)不在,正(只)见清河(云曾任清河内史),具以情告,并云:‘欲自修改,而年已蹉跎,终无所成。’清河曰:‘古人贵朝闻夕死,况君前途尚可。且人患志之不立,亦何忧令名不彰邪!’处遂改励,终为忠臣孝子。”
周处是东吴名将周鲂之子,因幼时父亲早丧,母亲纵溺,失于教训。青年时期凶暴强横,为祸乡里,乡人把他与南山猛虎、河中之蛟共称为“三横”,“而处尤剧”,即周处尤其凶恶。“或说处杀虎斩蛟,实冀三横唯馀其一。”有人劝说周处去把虎和蛟杀掉,其真实用意是,周处是不可能把虎和蛟都杀掉的,至多是周处和其中的一个(虎或蛟)同归于尽,这样就剩下一害了。周处用了三天三夜的时间与虎、蛟搏斗,乡人以为三害皆亡,故互相庆贺。没想到周处竟然活着回来,他听说乡亲互相庆贺,才知道自己是如何地被乡人所痛恨,从而决心改过自新。于是到吴郡寻找陆机、陆云兄弟,陆机不在家,只见到陆云。他讲述了自己的情况,并说:“自己想加强修养,改过自新,可是岁月虚度,年龄不小了,恐怕不会有什么成就。”陆云告诫他说:“古人重视朝闻道夕死可矣,何况你还年轻,前途还远大着呢。一个人就怕不能立志,何必担心令名不彰!”于是周处便改正错误,励志好学,终于成了忠臣孝子。
周处在东吴时,于公元278年前后仕为东观左丞。孙皓末,为无难督。“无难军”是东吴的一支精锐部队,负责京城宿卫,且在各大战场上也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无难督即是无难军的统帅。
280年吴亡,周处入晋。拜新平太守,转广汉太守。入为散骑常侍,迁御史中丞。297年(元康七年),出任建威将军,朝臣恶处强直,命其前往关中,讨伐氐羌齐万年叛乱,被陷害战死于沙场。追赠平西将军,谥号为孝。东晋太常贺循评曰:“(周)处履德清方,才量高出;历守四郡,安人立政;入司百僚,贞节不挠;在戎致身,见危授命:此皆忠贤之茂实,烈士之远节。”周处不仅是西晋一代名将,而且有文才,勤于著述。著有《默语》三十篇、《吴书》及《风土记》,尤其是《风土记》对后世影响很大。
最后需要补充两点:
一是“或说处杀虎斩蛟”,“或说”即有人劝说。是谁劝说周处呢?《世说》语焉不详,而且劝说的目的似不太光明磊落,“实冀三横唯馀其一”,有点借虎、蛟除掉周处的意思。京剧《除三害》中说是义兴(即今宜兴,宋人避太宗讳改“义”为“宜”)太守觉得周处虽横暴乡里,却是个可造之才,于是微服加以教训,使之改邪归正,并没劝说他去杀虎、蛟,更没有借此除掉他的意思。这位义兴太守名字早期的剧本作王晋,后改为王浚,后又改为时吉。查《三国志》均无此三人(注),剧作者为什么用这三个名字,是杜撰抑或另有根据,不得而知。写历史,没有明确史实资料,可以缺如,不可杜撰。写剧本,出场人物总得有个姓名,不然没办法“自报家门”,至于是杜撰或者移花接木,艺术家可以自由发挥。我们不得把艺术作品的人物当作史实来看,正如不能拿《三国演义》来解说三国时期的史实和人物。
二是周处见陆云,史无其事。周处生于236年,陆云生于262年,其兄陆机生于261年,周处长二陆二十五六岁。也就是说,周处20来岁时,二陆尚未出生;周处30岁时,二陆尚是四五岁的孩童,所以不存在周处向陆云求教的可能。《世说》及《晋书》皆误,此事史家早有考证。今“百度”仍沿用旧说,实属误人。
附注:
《三国志》有王浚其人,乃西晋破吴的将领,而非东吴的官员。
2022.1.10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2-1-17 21:22
真是世说新语,读老师的文章,知道许多历史事迹。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2-1-26 16:36
感谢姜教授分享的历史知识,读后增长了见识,遥祝您新春快乐,万事如意!
作者: 克谐 时间: 2022-2-28 09:47
问好姜前辈!
两年多,少有光顾此处。各种原因一言难尽。
关于传统戏剧,学生时代至今,间或关注甚至痴迷。与其说一直涉足不深,毋宁讲不得要领。尽管曾经用力一段时间“元曲”,主要受益于高中老师的宣教熏陶,但尚属浅尝辄止,至今耿耿于怀。或许待退休后,更多用心之。
去年秋,偶见民国齐宗康先生《观剧建言》一书。因其文体尚多古文语式,仅从个人强化繁体字学习角度,一边逐字敲打,一边随笔感受。但中间电脑更换系统,未再用心去找寻那个影印版本,所以半途而废。然而,从中颇能体会并回味民国大陆期间,尤其抗战之前,起码在京都戏剧的社会风貌,及其舞台上下的艺术研讨氛围。
过去三五年,重试学生时关注的甲骨文,随之转向商周铭文,再到战国古文等。之所以用心于此,根本还是在于读习“四书五经”中,有太多自觉不合逻辑、不合道理的字词解说……总之,眼下颇感近些年脚步过疾,像今古文尚书,费时一年多释意后,一直没有反省思过!并在接触其他信息资料中,已然发现太多想当然的错误。加之,当下网络论坛起伏不定,反观“四季歌”确乎“这边风景独好”。所以,重新归队,旨在严谨整理文字,还望前辈老师不仅指教!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