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杂文] 由关于《西游记》的某个评析看国人的猎奇心理,又看国人的好“斗”性情 [打印本页]

作者: 陈智扬    时间: 2014-7-6 16:57
标题: [杂文] 由关于《西游记》的某个评析看国人的猎奇心理,又看国人的好“斗”性情
本帖最后由 陈智扬 于 2014-7-7 16:21 编辑

    前些日子在QQ空间上看到一篇自命为深度解析《西游记》的日志,点赞量与转发量大得有些吓人。
    凡是被人民群众追捧的东西自有它的理由,怀着这样的心情,我从头到脚地对这篇日志顶礼膜拜了一番,事后唯一的感觉就是太敬佩作者本人了,倒不是文采有多么出众,更多的是作者深知怎样让这篇日志获得较大的阅读量,换言之亦是其空间的访问量。事实证明,他的的确确地成功了。贯穿整篇日志的主体就是一个阴谋化乃至政治化的“西游”,而对此类话题,国人总是乐此不疲,从宋词的“多少六朝兴废事,尽入渔樵闲话。”到“幼不读《水浒》,老不读《三国》的论断”;从“笔记小说”到坊间张家长、李家短的闲聒;从怀古诗词到茶馆评书,看热闹、听热闹的猎奇心理一直在延续着。而听又往往不如看,原因是其间少了一份内在的真实性,“耳听为虚,眼见为实”直到今天还顽强地代表着一种行事作风,于是乎,先睹为快、一饱眼福也从侧面反映了看热闹的重要性。
    再回到那篇堪称神作的日志,在这里,释、道两家成了面和心不和的敌手;唐僧及其之前的十世成了释家众神维持寿命的灵丹妙药;悟空成了在棋盘上蹦跶来蹦跶去的卒子。试问,这样的逻辑安排又怎会不吸引人,放到闲聊中又怎会不是一个好谈资。在“真理往往掌握在多数人手中”的多数思维习惯下,一句在“空间”上被很多人点赞的前缀或后缀即可成为其坚挺的理由。况且只要这谈资本身有趣儿,是否被点赞也并不重要了。
    看热闹不仅于你我这等平民白丁之间,历代文人墨客想来也不能概外。只不过热闹升级到了文雅层面就不再是柴米油盐的鸡毛蒜皮了,而是对历史事件之类的伤春悲秋。诚然,历史的确具有以史为鉴的重要作用,在注重经验论的文明体系中,果真不带一丝看热闹的猎奇心理吗?某国某朝的君王昏庸无道、听信奸佞,愤慨的激情以怜悯的笔法流于字里行间,换做乡坊闲话,这和李家的男人在外包了小三,张家的儿子和人打了一架又有多大的区别。
    讲过猎奇,再看看国人骨子里的好“斗”性情。这好斗绝非于自身,恰恰相反,是好看别人相斗。这又难免不流俗于看热闹的行列,在与己无关的大斗小斗中,诸如虚拟类的游戏中间,斗的勇气得到了抒发。引申到现实中间,不敢斗又成了此类勇气的代表。从械斗到宫斗,近几年来,斗的荧屏题材不断更新,这也表明了人民大众在构建“河蟹”社会的内在凝聚力及欣赏力的不断提高。据闻,热播美剧《纸牌屋》的主要定义即中国观众,以至于还专针对中国观众喜欢什么类型的影视剧进行了调查,结果是这整个儿一“华府版的《甄嬛传》”嘛。
    不仅如此,诸如众多的窝里横、欺软怕硬也是这种好斗的一种变相发泄。举例来讲,前年的中日钓岛之争又有多少人打着抵制日货的名义对自己的同胞狠下毒手。现今两年过去了,却鲜闻这些所谓的爱国志士真正敢登上钓岛。
    而冷静地看待这些现象,举凡此类事件最终怕是还要归结到“家庭”制度的一些负面影响之上,举梁漱溟先生在其《中国文化要义》中的观点,即是由“家文化”构成的中国传统文化个性极强。因而其内部的个人之于家庭亦势必使得个人在扩充其有限的生存空间内所必须做出的努力和牺牲。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4-7-6 23:38
中国戏剧主张戏剧矛盾,有看点、吸引人,推而广之,国人把改编古典变成 戏说系列,不知糟蹋了多少经典和人们心目中的艺术形象。文学和市场毕竟不同,这是需要搞清楚的。
作者: 陈智扬    时间: 2014-7-7 16:20
李听圃 发表于 2014-7-6 23:38
中国戏剧主张戏剧矛盾,有看点、吸引人,推而广之,国人把改编古典变成 戏说系列,不知糟蹋了多少经典和人 ...

老师所言极是,感谢老师提读,问好您。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7-9 21:27
揭示了劣根性。
作者: 陈智扬    时间: 2014-7-10 08:17
侯诗杰 发表于 2014-7-9 21:27
揭示了劣根性。

感谢老师提读,问好您。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