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转】散文的气味、语言、状态与虚构 [打印本页]

作者: 章关培(劳燕)    时间: 2014-7-12 18:37
标题: 【转】散文的气味、语言、状态与虚构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4-7-12 18:39 编辑

散文的气味、语言、状态与虚构
周篷桦
中国作家协会 文艺报
2013年10月25日




    散文气味      
    好散文的气味应该像青草一样好闻,当一场细雨过后,青草的气味老远就能闻得到,让人产生沁人心脾的感受。这个气味不是随意调制出来的,而是来自作家灵魂深处的东西,与其学养、阅历、审美、兴趣、性格、观察事物的视角是密切相关的,有人说写同一种题材的作家气味相似,不是这样。比如普利什文写森林与湖泊,宁静温和、草木茂盛的画面,生长蘑菇的树墩,给人以身临其境的现场感;而同样写湖泊的梭罗,其笔下的瓦尔登湖却散发另一种气味,是一种近乎冷峻的色调。显然,前者与自然界贴得更近,写小花小草都亲切生动,而后者不过是想进行一场试验,是以体验的姿态来到湖畔的,因此在体验了2年零7个月后,他就离开了湖畔。
  当下,有自己独特气味的散文不多,互相仿制的痕迹明显,看到哪一种写法或探索成功了,便一窝蜂地追上去。翻开各地的报纸副刊,文章的取材、内容都极其相似,围绕着吃喝拉撒、旅游观光、公公婆婆一类的陈词滥调打转。这种写法和腔调,已经写了60多年。写故乡,必然写到村前的小河,小河边的老柳树,以及爷爷养的老黄牛、祖母喂大的老母猪,这就让散文从头到脚地散发出一种陈旧腐朽气味,和词语用完江郎才尽的味道。全国那么多报纸,但副刊上散发气味相同的文字,这无疑是一种资源浪费。那么,怎么才能让散文散发新鲜的青草味?或者树脂与植物味?我个人认为,一篇好散文之所以好,一定是整体的好,从形式到内容都出新意,这需要从细微的具体入手,比如,给散文取一个好标题,也能达到一种满目新鲜的效果。去年到长白山采风,回来想写写山下的河流,但河流被人写滥了,接连几天,我在大脑里搜索与河流有关的意象,几乎全是被人用过的残羹剩汤,大而空洞的比喻,什么母亲啊,哺育啊,感觉不好写,不容易出新。
  许多想法在脑海翻滚,却不知从何下笔,这是母鸡下蛋前的痛苦折磨。如何出新?黄昏散步,天空突然打下一道闪电,一个意象涌现了,我喃喃自语:“河流,一个闪光的预言”——这个意象启发了我,就立即决定用这个句子做标题,像在古堡前找到一把钥匙,接下来的全篇创作一挥而就,文字也延续了标题的空灵、自由与诗性气味。好的标题是定海神针,有了它,剩下的问题都会迎刃而解。

  语言:精品意识
  什么才是精品?行文结实沉稳、有思想分量,把某一问题挖掘得深刻极致,因而唤起大面积的共鸣。还有,就是经得起时间的检验和反复阅读,这是个衡量精品的硬指标。当我们回头阅读上世纪三四十年代作家的作品,会有一个惊人的发现:许多当时红极一时的作家已经过时,不能读了,会读出笑声。但你读鲁迅、沈从文、梁实秋和林语堂,却没有过时感。即便是鲁迅的杂文,至今读来还是那样犀利解气,许多话好像是说给当下,而这正是精品的力量。
  我每构思一篇新作,都咬紧牙关,在心下暗暗发誓:给自己的文字增加难度,写别人没有写过的题材、故事、角度等等。当然,这很难,因为世间万物都被高手写过了。那么,就从一句话一个词入手,力争写出一毫米的独特。做有理想有英雄主义情结的写作者,下笔前运足长气,有强烈的渴望和冲动,超越一般概念的业余写手笔下的小制作、小轻松和小俏皮。这里,我特别强调散文语言的新意,不管你写什么物景,表达何种情怀,都要用从原野上采撷而来的带着露水的语言,新到一个比喻,一个词语,新到从头到脚,像童年的乡下春节,木门上的大红春联那样新鲜夺目。
  从众多的陈旧故事中找新鲜感,所谓“旧瓶装新酒”,狠狠地挖掘和打磨,反复修改,但这远远不够。我有一个做法,就是把新写的作品先存放起来,不急于发出去。放多久为宜呢?答案是最好放一年到两年。当下的时代日新月异,生活每天都被复制,花样叠出地拼接和粘贴,许多人为出名不惜手段。而忍受寂寞,拒绝约稿,让自己写出的作品锁在抽屉里两年谁能做到?这需要勇气。但这是接近精品的惟一可能。


  状态:强大的内心
  是哪些东西可以帮助你保持上述状态和力量?我个人的体会是要有一颗强大的内心,不受外部世界的干扰,有甘于孤独享受孤独的能力,同时宽容和包容,让自己的心比大海还要明亮开阔,伏下身就可做文字的国王。第二点是要为自己的生活做减法,该扔掉的扔掉,不计较小利益。放下丑陋才能纯粹地和美的事物待在一起,就会让你的心灵始终保持诗意和单纯感。在单位,我从不关心无聊的琐事、空穴来风的八卦,满天飞的谣言更与我无涉。为自己的生命做减法,激发自己潜伏的正能量。我知道有的人散发出的东西全是负能量,好事也往坏处猜疑。一个好好的人经其联想加工,就变得不堪入目了。试想,当他满脑子里装满了现实的垃圾,还能写出清澈的美文吗?看人多看对方长处,把人性的弱点减少到最低。嫉妒,爱背后贬低他人,习惯于僵化的直线思维,惺惺的自恋之态,这类人越来越多,最好远离。
  我几乎不参与不必要的社交,但该参与的社交一定要有。比如和优秀的文友聚会,既能获得鼓励又能学到东西,比如文学沙龙聚会,高手互相交锋,及时对你的得意之作指出不足。这样一来,你会不断地迫使自己改变写作的路数,挖掘出最大的潜能,不断地腾跃和上升,而不会沉溺于微小的成绩沾沾自喜。反之,没有与更多的高手交流碰撞机会,生活的琐碎和负担会慢慢地磨钝你的个性和棱角,年龄的增长和身体的衰老会削弱你原有的勃勃雄心,到最后你就会变成一个在大街上缓缓走动的老人,一年年地向生活妥协,向时间举手投降。
  对作家而言,重要的不是生活经历,而是心理体验。重视感受,尽可能每年都有外出旅行,多见世面,这对散文写作有利。见得多了,心胸就会变得开阔。见得多了,更容易准确地理解人和世界。
  喧嚣和热闹,让作家更加浮躁不安,严重脱离生活,长期不接地气,眼高手低,根本写不出好作品。
  在多年前,我本人一度是很焦虑、狂躁和脆弱的,但近年来逐渐安静,信奉健康、快乐、简约……和文学一起完成着自己的修为。


  虚构的底线
  散文能否虚构?这在整个散文界是个争论不休的问题。这里,我只说出一个事实:没有细节虚构的文字,能够组成一个完整的文本吗?不能。我甚至固执地认为,绝对真实的记录是没有的,包括日记。日记还有个人化的误解、误识和误差,何况一篇艺术性强的散文。但我同时认为,散文的虚构是有底线的,我不妨举例说明:去年我曾读到一篇怀念刚去世的母亲的散文,是一位熟识的朋友所作。他把当了一辈子农民的母亲写得高大完美,说他母亲是村里的养蚕能手。我读后立即给他打了个电话,让他节哀顺变,说了一堆安慰的话。但没想到他在电话那端大笑起来,说:“纯虚构。”我听后愣怔半天,很快明白了什么。要命的是,直觉告诉我,他在为自己的“纯虚构”感到得意。我在心里轻轻说了声“罪过”,就厌恶地挂断了电话。我决定自此不再联系他。

    这就是我要说的散文写作的虚构底线。



作者: 三叶草    时间: 2014-7-12 20:22
写作需修为、修炼。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4-7-12 20:23
学习!{:soso_e179:}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4-7-13 01:37
好经验,收藏了。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7-13 23:02
有价值。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