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忆高粱(散文) [打印本页]

作者: 田采三    时间: 2013-6-14 10:19
标题: 忆高粱(散文)
[i=s] 本帖最后由 田采三 于 2013-6-14 10:23 编辑 [/i]

[align=left][size=6]          忆高粱[/size][size=5](散文)
[/size][/align][align=left][color=#000000][size=5]                                         潘永修
[/size][/color][/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很多年没见过高粱了。莫言的诺奖又勾起我对高粱的记忆。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高粱的种植区域从长江以北到三江平原,从陕甘宁到胶东半岛,大半个中国都可种植。由光未然作词的《黄河大合唱》有这样几句歌词:“风在吼!马在叫!黄河在咆哮!河西山岗万丈高,河东河北高粱熟了。万山丛中抗日英雄真不少,青纱帐里游击健儿逞英豪!……”那时候,华北漫无边际的高粱地作为青纱帐,为八路军打游击杀鬼子立下了汗马功劳。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高粱性温味甘,富有营养。它的用途极广,自古以来就是酿酒、造醋、提取淀粉、加工饴糖的重要原料。我国从古至今酿造的酒,不论是茅台、杜康、五粮液,还是景芝、兰陵、杏花村,林林总总,所有粮食名酒的首选原料无一不是高粱。足见高粱对我国酿酒业的贡献是首屈一指的。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至于农家对高粱的吃法,更是五花八门、名目繁多。地方名吃,最著名的是东北的高粱米,把高粱脱皮后蒸煮成干饭,吃起来香甜爽口。它与苞米馇子齐名,同属于东北的两大美味主食。中原地区对高粱的吃法就更多。最普遍的是窝窝头,以高粱、黄豆为主料磨面蒸成圆帽形,吃起来既劲道又香甜。俗话说:“高粱豆,吃不够”,“高粱高,越吃越上膘”。流传甚广的《窝窝赋》就是特意为它而作。如果高粱面加入小麦面,以酵母发了,做成馒头、花卷,吃起来暄腾、软和,又是截然不同的味道。还有的以白面和高粱面分开和面,摞起来擀成饼,撒上葱花油盐,再卷成卷揪成团,捏成窝头,外看是白的,里面一层套一层,农家称它为咸窝窝,也有说它是拧的窝窝或包皮儿窝窝,吃起来别有一番滋味。高粱面还可用白面包裹,擀薄了烙成大饼,抹上黄酱、辣子,卷上大葱,“嘎嘣”咬一口,嚼起来,有一种斩钉截铁的豪迈,令如今吃惯了细米白面的俊男靓女们羡慕死。黄河流域还有一种名吃,俗名叫饸饹(河捞)。做法是把和好的高粱面团,投入特制的饸饹床,上面用活塞状物加压,迫使面剂从下方的一簇小圆孔内漏出,直接落入沸汤锅里,煮熟后配上各种调料做浇头,或打卤食用,方便可口,风味鲜美。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高粱的生长季节较长,从种到收大约要半年多,既耗时又费力。农谚说:“杨叶拍咣咣,满地里耩高粱”,那是在农历三四月间。如果墒情好,播种后四五天即可出苗,长到两寸多高时定墩,长到一拃高时定株。株距行距都要在一市尺左右,不可密植,否则易倒伏。一旦倒伏,会大面积减产直至绝收。如果雨水及时,高粱的长势很猛。农谚说:“麦子掉了头,高粱漫过牛”。整个麦收季节,是农家最忙的时候,从割麦到打场,到入仓,其间还要兼顾玉米、棉花、地瓜等作物的苗期管理。等忙完这些,腾出手来,那边高粱已齐腰深了。高粱虽然耐旱涝,但也不能过分。尤其是六七八三个月,老天必须有足够的雨水。到抽穗验花的时候,切记打乌霉——一种传播性极强的霉菌病毒,长出的高粱穗却成了黑色的霉菌(俗称乌霉花子)。如果不把它除掉,任乌霉菌扩散,那么明年播下的种子,生这种乌霉病的会更多。到高粱晒青米红米的时候,雨水勤,空气湿度大,地势低洼处甚至汪着水。这时候为了通风透光,要及时擗掉根部的老叶。擗高粱叶是件最耗时费力的活儿。擗叶子时恰值三伏天,酷暑难耐,脚下蹚着水,落一身高粱花子与虫蚁,忍着浑身的剌痒,还要把活儿干好。高粱叶要擗两至三茬,擗到最后一茬,只剩下顶端两三片叶子就够了。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到农历八月末梢,高粱日渐成熟。那红彤彤、亮晶晶的高粱颗粒饱满、成实,那沉甸甸的高粱穗齐刷刷地随风摇摆,远远望去,像一片红色的海洋。它给人们带来了丰收的喜悦,它是农民多半年辛苦劳作的结晶。看着那成熟的红高粱,人们不禁喜上眉梢。高粱在人们生活中占有那么大的比重,一直到现在,人们仍然喜欢用“顶一头高粱花子”、“像一株熟透的红高粱”来形容男子汉的敦厚、质朴与豪爽。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砍高粱是所有农活中技术含量最高的一项。衡量一个人是否合格的庄稼汉,首先就要看他会不会砍高粱。真正的老把式,会穿一身短打,戴顶草帽,手握板镢子,岔开腿,弯下腰,左臂忽喇喇把五六垅高粱往怀里一揽,右手抡开板镢子,“啪、啪、啪、啪”,左右开弓,一大片十几株、二十几株高粱应声离地,紧接着用胳膊一夹,加脚一踢,去掉泥土,再往地上一蹾,码齐就地一放,一拉溜摆开。待整片地里的高粱撂倒之后,大地显得豁然开朗。这时候,如果你想躺在高粱秸上小憩一会儿,一边感受着高粱秸的沁凉,一边闻着那浓郁的泥土芳香,心中该是何等的惬意!瞧,那边女人们正手握钎刀,动作娴熟地钎着高粱穗子,左一刀,右一刀,钎下来的同时已把高粱穗一颠一倒码得像花儿一样,一穗咬着一穗,一铺铺放好。后边的人把几铺合成一坨,由男爷们手脚并用,用秫秸拦腰一捆,这捆好的高粱穗,有个好听的名字叫高粱头。一个高粱头足有百多斤重,全靠男爷们的铁肩膀,扛起来,往牛车上一放,装得尖山冒柳,拉到打麦场里,一边晾晒一边翻倒,待三五天干透了,套上牛拉石磙,慢悠悠反复碾轧。轧好了,把秫穰清出来,剩下的就该归堆扬场了。扬场同样是一手技术含量极高的农活儿,没有三年五年的历练休想当一个合格的扬场手。最后,将通红闪亮的高粱装入布袋麻袋,上秤过磅,该交公粮的交公粮,该入仓的入仓。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高粱的品种很多,依高粱穗的形状分为大散把、狮子头、黑壳子等。高粱的产量不高,亩产也就百十来斤。为了高产,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大面积推广杂交高粱。杂交高粱的秸杆矮,抗倒伏,可以密植,因此产量高,但食用起来味道就逊色多了,只能作饲料,或用于酿造业,后来干脆就不种了。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高粱与农家的生活息息相关。除吃食之外,高粱秸(俗称秫秸)是农家做饭的首要燃料。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以前,农村还不兴烧煤炭,家家户户烧锅做饭主要靠秫秸。其次是盖屋。农家盖屋一般是平顶泥巴房,房梁上铺了厚厚的秫秸、麦草,再封上厚土。这样的房子,下再大的雨也不漏,而且冬暖夏凉。此外,秫秸可以打成簿,用以铺床、夹隔间。秫秸还能扎鸡笼、碗栈、鸽子栈。把秫秸破成篾子,能工巧匠们会编成各式各样的席子、篓子、雨搭、草帽。如果再用红杆高粱的篾子搭配,还可以编出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各种图案的花席,用这样的花席作床围子,美轮美奂,一用就是一两辈子。高粱杆最上端连着穗的一截,称莛子。莛子可制作箅子、筐子、篮子、锅拍子、蝈蝈笼等。高粱穗脱粒后,成为秫穰,秫穰是生火做饭最佳引火草,农家拿它倍加珍惜;而完整带莛的秫穰稍加捆绑即成扫帚,制作简单又美观耐用。那一茬茬擗下的高粱叶,枯黄的可以织蓑衣、打苫子;青叶晒干后储存,是牛羊牲畜过冬的最佳饲料。还有那小小不起眼的秫秸裤,它也是农家妇女做布鞋底的绝好楦料,另外,还可以打绳子、编篮子、拧蒲团、织草鞋。就连扬场剩下的高粱壳子也不舍丢,与谷糠掺在一起,磨碎了作猪饲料,三年困难时期,人也用它来充饥。

[/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久违了,已经好多年没见过高粱了。去年回山东老家,到地里寻了半天没找到一株高粱,只在哪家地边上见到几株喂牛的茭草,虽然也长得高高,但那纤细的秸杆,窄小的叶子,与高大、粗壮、厚实的高粱棵比起来显得寒怆又滑稽,而那顶端几支散乱轻飘的茭草穗儿,与沉甸甸的高粱穗比起来更是大相径庭。但它好歹也算是高粱的近亲吧,勉强勾起我对高粱的回忆。

[/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呵,昔日的红高粱,我真的好想你![/color][/size][/font][/align][align=left][font=新宋体][size=5][color=#000000](于北京龙潭湖畔向阳居)[/color][/size][/font][/align]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13-6-14 13:24
[size=4]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不同的地方种不同的庄稼,不同的品种有不同的作用。关中人种麦子,我就对麦子、麦秆、麦地有别样的感情。小时候能吃上白面馍就是幸福;春暖花开麦子返青,约上同伴提上篮子蹦蹦跳跳去麦地里挖野菜;长大点拾麦子、割麦子;掐麦秆编工艺品;看着父亲磨镰刀、碾麦子、扬麦子;最后把麦草摞成草堆。一庄庄一件件都如同电影般从我眼前闪过。
问好楼主!希望看到你更多的精 。[/size]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6-18 00:40
田兄的这个作品写得好,如数家珍的把高粱说透了,这是一位农家活上的行家里手才能写得出来的文章,显得亲切自然,欣赏了。
作者: 飞上枝头变蝴蝶    时间: 2013-6-18 15:04
田采三好!

拜读您的佳作!

支持独行老师的优秀处理。

欢迎您常来!散文版因您而精 !

:handshake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