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打印本页]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14 12:36
标题: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在三省夹缝中的一方净土----郎木寺
             一: 深藏在白龙江源头的一块福地
释尊一帽降金盆,留下千秋遁世门。
青藏高原余脉在,唐蕃古道路碑存。
三千佛座梵天净,六百余年香火温。
郎木寺名传海宇,至今鸟葬度残魂。
这一首“过甘南游郎木”的七律、是前些年到青海湖,和当时名燥一时的天镜(盐湖)游后。返程从兰州直下甘南时,路过郎木寺时写的。究毕这里是安多藏区唯一开放的天葬场地,对游客的猎奇心有很大吸引力。何况早就听说这南边陲、白龙江源头处,正是青藏高原与秦岭南北坡交接的过渡带甘、青、川三省交界地。从历史上看,在唐朝时便是与吐蕃对恃的边界区域。为茶马古道与唐蕃古道的交汇地带。穿越郎木寺镇中的小溪、其实就是嘉陵江的源头白龙江。别看如今还是条小溪河、仅因江源就在前面几百米纳摩大峡谷的溶洞中,到这才刚好和第一条支流桑溪河交汇。从地理上说此河作为川、甘两省的界河自西向东穿过郎木寺将小镇一分为二北岸甘肃省碌曲县管辖,南岸属四川省若尔盖县辖下的回民村。虽同为郎木寺镇名、但一脚踏两省,这只是一个地名、各行各的政。再者从气象学角度说,白龙江的意义非同小可。其位置正好处在中国典型的南与北的分界线上,成了中国西部北亚热带与南温带主要的划分依据。所以很早吐蕃王朝就渗透进入这一带,传播藏传佛教。算是典型的倚寺成聚落,因寺兴镇。从最初单一的寺院及为其修生活服务的居住点,逐渐形成甘、川、青三省交界茶马古道上的商贸驿站。当时究毕藏族居多、也懒得管你这界、那界的划分,最终成了藏区大概念中、与康巴藏区并列的安多藏区的一部分。
纳摩大峡谷究毕太狭窄,其后寺址的选择自然就落定在离谷口里许已汇桑溪河的南岸。这里无形中恰藏着一块风水宝地,稍有养者均能一眼看出的福地。阴阳师谓之“金盆养鱼”。总体看来、四周群山绕,一河镇中流。东南方有一长列嶙峋光秃的石崖,当属丹霞地貌、阳光照耀下呈赤红色。民间称红石山,后因寺兴隆改名卧佛山。西南面是林木森森、江源所出、四季常青的纳摩大峡谷。正西系高原余脉的连绵丘山,北方假秦岭余势巍峨高叠、雄伟壮观各方交汇、丘山合围之略显狭长的河谷隐隐趋领导之位。据北而尊,正应了此地其后的发展。犹如先前一个毫不起眼的帽式小山,却预示了这佛地梵天的形成。吉祥必为天佑、福地必引人聚,五行俱、七彩全。登高四顾:佛殿宇辉煌流金;林园院落苍苍古木;清流银波长流逝水;夕阳丹岩赤光如火;更有处处生机勃勃的七彩沃土。几百年间、竟然成为三省间的世外仙乡,众人向往之地。
现在郎木寺有了两座佛教格鲁派寺院一座伊斯兰教的清真寺和一个隔河的礼拜堂虽然这里并不算很富有、但中国人的面子,特别还是省际之间。攀比之心、人皆有之,你有我有、大家都有才是好哥们。最终不同的文化在这里汇聚,藏、回、汉等民族在这里和睦相处。真是印证一句话:越是贫穷落后之地,宗教的力量越强大。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4-14 23:13
景美有源头,问题有原因,喜欢老师写作风格,景与情、行与思同行。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17 00:1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4-17 00:16 编辑

谢谢首版的鼓励,先前准备发的,主编不同意作改动。就没再发出来。好消息到有一个,在本栏目创作的长诗体游记:迷失在吴哥窟的微笑中已经在格律体新诗第二十五期作为开篇全文发表。近日编辑事多,这一篇游记是第一次往电脑上搬,我打字的速度太慢、要好几天才能搬运一节上来。先前那些是我将书稿寄去后,编辑用电脑传回的清样。所以上传很快。我一般是宁肯用稿纸写也不愿打字的。暂定一周完成一章吧祝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20 16:2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4-20 16:27 编辑

二:追本溯源话今昔
   究毕这里仍属青藏高原,虽然看似深山河谷地带中的一块小盆地。但海拔也到了三千四百八十的高度,古时地广人稀、应是块三不管的无人区。从有历史记录的起源来看,最早是明朝永乐十一年(1413年),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苦行大师。来白龙江源头的达仓郎木修建了一座小型隐修寺。他被后来四川格尔底寺(亦称达仓郎木寺尊为第一世活佛。这也是现在说、郎木寺是一个有着600多年历史的古镇,是真实的、茸青大师就是此镇的鼻祖。人口依佛寺同生同长,随着扩大、佛寺也移到了现在谷口外面的开阔地方。可说是典型的因宗教朝拜引动商贸交流逐渐扩大发展起来的、但推本溯源仍得归结到虎穴仙踪引来的圣僧。但随着三百多年后、在江源左岸甘肃一方,噶丹山又来了位名气极大的赛赤坚赞桑盖大师、创建了达仓郎木赛赤寺,直呼郎木寺

   虽然同出一门、但显而易见,其后来居上、一来就连名字都霸了。当然这是红尘俗界、把传教也看成做生意的说法,实际上我看到很可能因行政划分所致。而且全名叫达合仓郎姆赛赤寺,其中达合仓郎姆,汉语意为“虎穴仙女”,首先也承认了是前辈虎穴仙女的隐修圣迹之传承。即是文化溯源、最多算隔江借景,实际上也只是个小溪河而已再者郎木寺藏语全称“郎木寺噶丹雪珠皖嘎昭吾林”,汉译为“郎木寺具喜论修白连花解脱洲”。估计是准备来此建设天葬场有关。究毕这"赛赤"为藏文音译,即有"金色的宝座"之意。因为从文献看清乾隆十三年(1748年)郎木寺由第五十三任噶丹赛赤活佛创建和护持”。赛赤寺的第一世活佛聪慧过人,德行高超,具有至高无上的学养。获得了佛学界的最高学位和荣誉--赤哇,俗称"赛赤"。在安多藏区更是名声显赫据说在藏区活佛中地位仅次于达赖和班禅。

   所以尽管刚来初时、一切从简,信徒依然不少。仅几年时间时间、便建立了上密续部学院,开始逐渐地扩建寺院。其后经历几代活佛的经营,已开设闻思、续部、时轮、印经、医学等五个学院。建有大经堂、金瓦殿等殿堂囊欠近二十座,静修院两处。加之寺庙主要建在镇中心、最醒目的北高峰半山腰,依山贴岩、层次分明。更兼装金嵌宝、着意张扬,一副贵气逼人之势。按现在的行话、应是打了个大广告,将俗界势利眼和慕名初到者全引到半山腰来。当然因天葬台在其后山、有这样一张王牌,自然香客不断、教众分布到了全安多藏区。

   当然四川一侧达仓纳摩格尔底寺也称格尔底纳摩寺。究毕传承久远、老香客多。且占尽南岸有利地势、苦心经营几百载,一直打的亲民牌、木瓦木楼的僧舍显得即传统又朴素。当然也不甘落后的建有雄伟瑰丽的四个大殿,分别称闻思院即大雄宝殿主殿)、医学院、时轮殿和护法殿。只是不特意张扬而已,如今仍算康巴藏区格鲁派规模最大、最具影响力的寺院之一。何况他的最大底牌是所有藏传佛教寺院中,唯一拥有活佛肉身舍利至今已达二百多年的寺院。所以世俗客眼中的豪华气派、地盘大小、财富多寡都不足道其实明白人都知他们并无高下之分。只是各自定位不同、给世人更多的选择而已。反正除了特殊的劫难,几百年来香火未绝也是事实。至今早成三省同尊的宗教朝拜,也是安多藏区唯一存在的天葬场地。

一盏佛灯照亮了一片蛮荒
一方净土成就了一个和尚
*
莲师点化的虎穴仙女
早被供奉为郎木老祖
*
地母恩赐的白龙江源
绿玉清潭有不绝圣湖
*
人类文明靠宗教快速传播
梵天佛国借慈爱扩大版图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4-21 13:50
源头有因缘,写得精彩。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4-22 21:42
欣赏学习老师精彩新作,遥祝您创作愉快!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29 19:28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4-30 22:12 编辑
白水 发表于 2024-4-21 13:50
源头有因缘,写得精彩。

谢谢首版,近日沿江、河上、下,游了一周让大家久等了!抱歉!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29 19:30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4-22 21:42
欣赏学习老师精彩新作,遥祝您创作愉快!

谢谢云管鼓励、支持!问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29 19:3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4-29 19:35 编辑

三:《西藏的地平线》助力郎木寺扬名海外

   同时值得一提的是,据说在赛赤寺加盟中兴后又一百多年甘肃和宁夏的回族商人也将业推进郎木寺。开初也就几个人在此落户生根,近百年后这些信仰伊斯兰教的回族、东乡族、撒拉族等渐成村落,1943年终于在郎木寺格尔底寺的旁边,修建了清真寺。从此在藏传密宗浑圆的佛塔旁,伊斯兰高高的叫楼耸立。只是这入乡随俗,虽然也高高耸立、但却是我国的亭子样式。走近一看像几个亭子叠罗汉,这中西结合搞来还真别有风味。我走那么多地方、大大小小的清真寺也见多了,这样式也算首次见到。真有些佩服我国工匠的智慧,姑且称为亭楼吧。总之有这西洋的真主一加入,郎木寺的宗教气氛更见浓烈。

   此时已到抗战后期、正是洋人很吃得开的时代,美国传教士罗伯特·埃克瓦尔写了一本《西藏的地平线》他的父亲是一个早年来到中国的传教士,他就出生在这个地方。其后又两次来到郎木寺生活,成年后、继承父亲的事业。并以自己的亲身经历,记录了作者一家在郎木寺长期居住的生活情景。特别真实的描述了藏族人的生活、习俗、情感、信仰,具有很强的人类学意义。成书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向世人介绍了这梵天净土的自然和人文景观让更多的西方人知道了青藏东缘郎木寺这个奇妙的地方。不过他这真实的纪录,反不及英国作家詹姆斯·希尔顿、根本没有到过香格里拉,仅参考友人的照片和日记虚构创作出来的小说《消失的地平线》就引起全世界都掀起了寻找香格里拉”的热潮。
据说他这书在国内正式出版,已是在国内开发旅游热以后的事了。但完稿后在国外出版过。只是他记叙式的写作方式,肯定无法和专业作家相比。但他却真实的向海外介绍了又一个,地处我国西南部和香格里拉、有着百分之九十以上相似的净土。同样充满祥和、宁静、永恒和神秘色彩的藏族生息地。也有深草成茵的高山牧场、白雪皑皑的丛山峻岭,峡谷、溪河、奇峰怪石一样不缺。离奇、刺激、怪诞、惊险的民风民俗大同小异,完全等同作者心中美丽的理想王国。何况这是一个真实的存在,看得见摸得着的地方总之这对提高扩大郎木寺在海外影响力,加快世界对郎木寺的了解和关注是功不可没的。
   当然郎木寺依然是郎木寺的客观存在,永远不可能像真正的香格里拉。就如大家争抢,现实中香格里拉的地名一样,毫无意义。因为香格里拉其实就像西方版的“桃花源”,是现实社会永远不可找寻的神秘理想国。人类在面对世界可能来临的灾难时,希望寻到一条逃生的出路是正确的。但现代的诺亚方舟需要人类去创造,不是幻想一方净土就能够拯救世界的。

   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大名扬,虚幻的香格里拉在全球爆响。
   西藏的地平线推出了郎木寺,真实的一方净土在海外上榜。
    *
   虚幻的香格里拉被到处搜寻,真实的郎木寺镇才刚刚觉醒。
   原本东方桃花源西方伊甸园,忽见个真实偶像更令人深省。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4-29 20:42
一个地方兴盛有历史原因,欣赏老师专研精神,不仅仅来过看过,而是究其发展背景,如此文章有分量,读来印象也深。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4-30 16:45
读老师的文字增长了知识与见识,欣赏学习,赞,遥祝您五一劳动节快乐!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30 22:20
白水 发表于 2024-4-29 20:42
一个地方兴盛有历史原因,欣赏老师专研精神,不仅仅来过看过,而是究其发展背景,如此文章有分量,读来印象 ...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我是想从一些典型的发展中,来寻找一切积极因素。哈哈……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4-30 22:25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4-30 16:45
读老师的文字增长了知识与见识,欣赏学习,赞,遥祝您五一劳动节快乐!

谢谢云管鼓励,这一个长假提前耍了,到是可以就近休闲、不去挤热闹了。顺问安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4 23:55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5 00:25 编辑

四:我非有缘人难见肉身佛

   我这一生按理说、已经有两次,可以见到肉身佛的机会。但总是阴错阳差的错过了。曾经从安徽池州九华山脚经过,因团队行动、未能登上大名鼎鼎的东南第一山。失去了瞻仰地藏菩萨道场和供奉肉身佛最多的地方,已很觉遗憾。这次来到格尔底寺,供奉着第五世格尔登活佛肉身的大殿。本来以为和汉传佛教一样,终于有幸能见到金身佛了。很早就听说过佛教的高僧大德圆寂坐缸,如肉身不腐三年以后开缸,就用漆涂抹,装金供奉。所以也被国外,称作中国的“金身木乃伊”。但藏传密宗应该有些不同,到布达拉宫时也曾拜谒过历代活佛证果后留下的灵塔。只听说均藏有许多稀世珍宝护体、但并未说明和汉传的金身佛一样,是自然形成。反而从其所谓珍宝充填护体一说,使人感到有些类似埃及人制作木乃伊一样。至于是否成功、结果怎样、好像都没说,意思是装好后就没有打开过、任你去想是怎样就是怎样。

   格尔底寺虽说将五世格尔登活佛作主佛供奉正殿里,却依然是安放在灵塔内的。虽然介绍五世活佛出生于1681年,于1775年圆寂,享年74年。其肉体真身历经二百多年至今仍栩栩如生,令海内外游客叹为观止云云。除了去磕了几个头,还是什么都没看见。只是在民间的导引中、传说却是花样百出。有好几个版本、唯一相同的是前后时间到是很一致,说明事情的确发生过。不同的仅是过程和偷埋的地点,最普遍的说法是也是最含糊其辞的:文革期间藏民为了保护活佛灵体,将其埋入草原18年。到1981年再挖出来时肌肉还有弹性,无丝毫损坏、后请回格尔底寺。只是先前指甲和头发都呈现神奇的生长状态,寺内高僧大德还要为其理发、修剪、现在头发和指甲已不再生长。另一种说法是文革期间肉身佛已被红卫兵运到了若尔盖县城,被几个信教藏胞发现后、偷埋在县城的达龙沟山上。更有一种带有灵异和传奇的说法,更显荒诞:说事前有僧人得活佛托梦,说佛家是不可和天兵天将斗的、三十六计走为上。几个僧人带着肉身佛、仓皇逃到了红石崖下,心想这里本名卧佛山、或许能暂避劫难。好在那里已属甘肃管辖,为避免省际派别之争、暂时没有直接抓人尚在双边协调之中。但隔溪水列阵围困、眼看无路可逃,为免活佛肉身受辱。众僧只好将肉身焚烧,谁知烧了近三天三夜、肉身都烧不着。一直到三天后,从西藏传来电文:说那边有尊活佛肉身化了。这格尔登活佛的肉身才忽的自燃、烈焰冲天,倾刻火尽、留下舍利。其弟子泣诉:活佛不愿更多的人受牵连迫害,而自己选择化掉的。

   我对什么先前指甲和头发、都呈现神奇的生长状态,这一点是根本不信的。不如干脆说活佛没死,一种类似植物人存在的精神或说灵魂状态。不过对后来的几种传说,我更相信后一种最荒诞的说法。这一尊肉身佛已经被焚烧成了舍利,这已是最圆满的解脱……我国历史上灭佛已不是一次、两次,佛是斗不过皇权的。

礼拜金身佛得十四行

佛陀涅盘在四月十五的夜半,梵天从此开启了佛历的纪元。
世间这唯一无神的神秘教主,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八万四千。
*
他以自身这永存的圣骨舍利,证实释家的解脱路绝非虚传。
首尊金身佛菩萨是六祖惠能,汉传禅宗的创始人法身永现。
*
九华山始供金身佛地藏道场,汉传佛扎根在华夏功德方显。
一代代高僧大德们承继不断,到如今与时俱进的谱写新篇。
君不见当世晋级的悦殊菩萨,正携手弥陀大愿居士黄玉兰。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5 19:07
附录:注释资料:
        
注释:*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被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血脉的第三十三代祖师爷。于(公元713年)入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之肉身舍利,至今已经历1200多年,不腐变,不枯槁,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其肉身舍利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为中华佛教文化的精神宝藏。
*肉身舍利不同于“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时代,殡葬简单,只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肉身舍利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科学至今还无法解释,佛法不可思议。
*佛教供奉肉身菩萨的风俗来源于唐代地藏大师。唐贞元十年夏(公元794年),地藏大师金乔觉在九华山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将大师遗体装殓于石棺中,三年后开启,容颜如生,遂认为他是“地藏菩萨”降世,将肉身敷金供奉。供奉其肉身舍利的九华山,由于菩萨的灵气,从此被尊为“地藏菩萨道场”。成为佛教圣地,成金身佛最多、香火兴旺,绵延至今。
*九华山的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曾是富家千金,生活富足,却选择落发为尼。曾参加过朝鲜战争,在前线战地救助伤员。慈悲为怀,悬壶济世,潜心修道。1995年10月21日、85岁坐缸圆寂前告诉弟子:已受封悦殊菩萨。不埋不烧、肉身三年不腐,成为声名远播的首位女性金身菩萨。
*当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黄玉兰居士,一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于二ΟΟ一年阴历六月十五,念着佛号,面带微笑,安详自在,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终年六十一岁。在家庭自然环境下,未经过任何处理,至今肉身不坏,依旧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念佛无有间断,呈现出“紫金色身”,成为佛门的肉身舍利,创造了人类生命的奇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5-6 15:43
欣赏学习,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6 19:47
佛界神秘事多,有缘了,自见真身。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7 18:29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6 15:43
欣赏学习,感谢老师精彩分享。

谢谢鼓励,其实我也在写作的过程中,更加深了对藏传佛教的了解。学到了很多新东西,对这个唯一没有神的宗教,多了更多的认识。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7 19:24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7 21:03 编辑
白水 发表于 2024-5-6 19:47
佛界神秘事多,有缘了,自见真身。

哈哈,是呵,这个自称无神的宗教。偏偏又特别多这些神秘的事。看来还是无缘的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9 18:3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9 18:33 编辑

五:溯源而上探江源

   藏传佛教寺院和汉传明显不同,本来并不特别高大的主殿居然还分成了两层。一楼大殿除了供有五世活佛的肉身灵塔外,还塑有历代活佛坐像。以藏传密宗的规矩、自然在他们的底座上,都毫无例外的装饰着各色珍宝。能辨别的不过是些蜜蜡、玛瑙、琥珀、珊瑚、天珠、绿松石、黑曜石、象牙玉等,多是藏地出产和藏民喜爱之物。要说有多值钱,可以说无价之宝,认真说来又像也没多大的实用价值。据说二楼还供奉有很多佛像,因光线不是很好、我们也分不清是些什么菩萨,便懒得登楼。出门径直顺河边土路探寻白龙江源头去了。

   虽说明知道眼前这条小小的溪河,最终流成了一条一千多里长的白龙江。但眼前究毕只是一条不到两米宽的溪流而已,且流水清澈、河滩较宽、地势平坦,男儿一个纵跃即可跨越。女子涉水而过,也不担心会有什么危险。而且不少地方有人为的、在水中安放的几块石头,如搭成了便桥、免去了脱鞋涉水的麻烦。爱玩的年青人、甚至有意时东时西、时南时北的在两省的地盘上穿花嬉戏。本来没啥景观可看的河滩到也多了几分生气。加上寺里早课已经结束,河边坡上到处都有三三两两的僧人散落着在从事各自分配的工作。只有几个八九岁左右的小僧人在岸边戏耍,虽然身着僧衣、仍不能掩饰其儿童爱玩的天性。成了游客取景的最好配景。在藏民家庭里,这种情况很寻常,一般孩子多的,他们就会选出一个来寺庙里学习和生活,虽然这些孩子长大后也可以选择还俗。不过实际上那种可能性极低,基本上都是终身为僧的。

   仙女洞就格尔底寺的根本,这条沿河路的仅几百米、并不太长。路尽头、就是郎木寺镇传说中最受民众尊崇的老祖母,郎姆一直居住的洞穴。别看这里有两个寺归两省管,前文就说到了、甘肃赛赤寺全名叫达合仓郎姆赛赤寺,其中达合仓郎姆,意为“虎穴仙女”也是虎穴仙女的圣迹而兴文化溯源和根基。所以说这里才是郎木寺总的源头和根基,这块净土中的圣地。我们这一路前面有几个青年、有个女孩唱了一首较长的歌。开始唱得比较小声,只断断续续记了几句。后来她同伴起哄让她唱起来,又多记了几句。整理出来编辑了一下:

   圣湖尕海斑斓梦幻虎穴仙女梦的牵盼神龙河水流淌着祝愿
   经幡列列风在呼唤锅庄舞动豪情悠然郎姆遗踪如巍峨雪山

   可能辑录不过原曲的五分之一,从斑斓梦幻虎穴仙女可知她是在唱郎木寺。据说是歌手唱的、加了些衬音,总算把基本意思保存了。这时已经可以清楚的看到纳摩大峡谷谷口,仙女洞前原开山活佛茸青更登降参所建隠修寺处现在有一座佛塔、对面谷口有一座老虎塑像虎视眈眈的紧盯着洞口的佛塔。可惜都经幡哈达层层包裹,不经人提点、或仔细辨别,简直看不出来。一座简易小桥横架溪上、极待修缮,来的人看来并不少、道路设施跟不上。听说旅游部门已准备插手,今后肯定会改变现状的……

   仙踪虎穴任探寻,活佛当年铸道心。郎木寺终成净土,大师点石已成金。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11 23:47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14 17:20
白水 发表于 2024-5-11 23:47
佛教之地,一片祥和。

的确,虽然巴掌大的地方、同门同教两个大寺院至少面子上一片祥和。哈哈,问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14 17:2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4 17:25 编辑

六:首游天然仙女洞

   说实在的自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好几十年没进这样的溶洞游览过了。就如开车的都知道,没人收钱的路不好走。而没人收钱的景点、本来就不能说是游览,算是搜奇探险了。可见当年真是地道的苦行僧来开发的。好在现在的手机有照明功能、加上洞不太深,勉强尚可在导引的指导下看见。如果一、二人来最好放弃算了。不然也就等作好照明、防身工具准备再说。

   仙女的洞不大、也不规则,看起来很低。人一入洞、常下意识的腰走几步,实际上一般人直走也碰不着头。当然个子高的最好委屈一点,常言说人在矮檐下,弯下腰防意外好。有两个是离此不太远的当地人,他们懂的规矩多、先是直接走到一处石壁前手捧着向上伸出,作虔诚礼拜状。近前方见是一缕如线的水从石壁上无声无息的流下他们一人用手接一捧清水了、据说可治百病的圣泉。然后又到前方略斜的一处神圣的岩壁上叩首,可能是经常的人来抚摸的缘故、岩壁上也光滑到有了厚厚的包浆。另外还有岩壁还有一个突出的石笋其效用类似针灸中的“呵是穴”哪痛有他们这一带头、一路来的男女老少都跟着仿效,一时嘻嘻哈哈、洞中到热闹起来了。

   我自持走的地方多、喝过的圣水也多,不敢太贪心、好资源还是留给需要的人吧。只一门心思在找纳摩仙女,可惜还没找到。只好去请教那两个熟客,结果才知道原来就是洞内角上一柱钟乳石。主要是仙女的头部已融入洞顶上部基本看不出了。而下面又是已经钙华的石幔,实际上经指点后发现、这是一尊自然形成的菩萨坐。在历史上的某个时期、曾经是非常标准的虎穴仙女。你如果仔细去瞧瞧她留下的身姿,胸部、双肩、肚脐清晰可辩,甚至有亲身去触摸了的青年说、她那像肚脐的眼中还浸润着滴滴甘露。冰肌玉骨、栩栩如生仿佛一位青春美貌少女天然酮体原来藏胞给她取的名字叫“华尔旦纳摩”,汉译就是仙女的意思。纳摩大峡谷也是因她而存在的仙女大峡谷。由此我已经可以断言:六百多年前应该是仙女坐姿最完美的时候,作为宗喀巴大师的七大亲传弟子之一茸青更登降参是受师祖之令、师父之托来此建寺以便弘扬佛法。当时正值十五世纪初、宗喀巴大师发动了宗教改革,以噶当派为基础改成格鲁派。正拟大兴寺院、全面布局、扩充实力,宏扬本教宗旨。在创建格鲁派的第一座祖寺,甘丹寺之时茸青根登降参就是宗喀巴的得力助手。当时曾派他到其经师朗卡坚赞处请示修建甘丹寺的相关事宜,临别时师祖嘱咐他、在修完甘丹寺后,到嘉绒地区去寻地建寺。茸青返回后向宗喀巴如实陈述,宗喀巴听后当即指点道:东方有一月牙沟,其中有一座状似皇冠的山崖,有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寻到具有这些特征的地方建庙,定当弘扬格鲁派。

   寻根至此、大家可能已经明白,茸青能在当年人迹罕至、野兽出没的原始森林中,寻到白龙江源、绝非偶然。或许教中前辈专司勘探的苦行大师,早已来此光顾、方能给出如此精确的描述。哈哈、难怪胜迹名山,僧道多占呵!

   开宗立派岂寻常,圣迹仙踪擅胜场。点化山君先入道,何愁圣教不隆昌!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5-15 21:11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17 23:56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15 21:11
神奇的仙女洞,欣赏学习,赞,问好老师。

可能很快就会开发出来,那时将会更加精彩。谢谢关注,问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17 23:58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18 00:06 编辑

七:关于仙女洞的传说

    据《安多政教史》记载,先前这里为一片茂密的原始森林,虎狼出没,危害众生。茸青大师在此草创隐修寺,至此方有人烟。说到这里必须要简略介绍一下藏传佛教和汉传佛教的区别和共同点。从文献看一般认为佛教是在西汉末,新朝时和东汉前期时由印度经西域传入的。根据记载,汉哀帝元寿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卢出使大月氏,其王使人口授《浮屠经》。正是大乘佛教开始兴起后(佛教以前的原始佛教和部派佛教称为小乘)属像法时代初期。而藏传是经尼泊尔直接传入西藏,而且是七世纪以后,大乘一部分派别同婆罗门徒混合形成密教。婆罗门徒其实就是现在的印度教,所以包含了佛教各期的精髓。

   所以尽管汉、藏佛教同属大乘,在根本教义看没有什么不同。都是导人向善、诸恶莫作,发大慈悲、众善奉行。究毕汉、藏文化背景与语言差异太大,传承、修行方式、特别是教义有所不同。汉传以大乘显教为主,大多师徒形式传承、重视禅宗、净土、天台、华严等派别的理论研究和禅修实践,如诵经、讲经、禅坐等。藏传则是大、小乘佛教并重、(即显教菩萨乘和密教金刚乘合二为一)以血统、法统传承、特重金刚乘(密宗)修持,如灌顶、本尊观想、咒语念诵、坛城供奉等密法修行。所以无论饮食起居、习俗礼仪,艺术表现、造像、佛寺风格都不同。汉传受儒家影响,在绘画、雕塑、建筑及书法上,风格倾向于淡雅、写意。而宗教仪式相对简洁,日常礼佛拜忏等活动比较普遍。藏传受印度教影响、有强烈的象征主义色彩,唐卡、曼荼罗、金铜造像多珍宝豪华、富有神秘色彩和装饰性。宗教仪式更丰富多样且复杂,如磕长头、转经筒、悬挂五彩经幡、献哈达等独特的地方习俗。尤其是因为文字和语言关系,有必要先认准几个主要人物:入藏弘法、创立西藏首座寺院的莲花生大士,被认为是阿弥陀佛、观世音菩萨、释迦牟尼佛等身口意三密之金刚化身。格鲁派开派祖师宗喀巴是智慧佛和文殊菩萨的化身。达赖喇嘛是观世音的化身,班禅是阿弥陀佛的化身。为大众熟知的仓央嘉措是达赖六世灵童等……

   话说莲花生大士当年入藏传道、四方巡视,一路降妖伏魔至此、被猛虎化仙女调戏。因势利导、以莲师八变现释迦狮子,度化山君虎女为佛用。顺便将那些山精水怪,全部收来拘于洞中作护法听用。虽说这种传说也太简单,但现在洞中的情况使传说得到些应证。虽说这洞最高处也只四、五米,但面积也有三、四百平方米吧。岩壁上有一块岩石也被称纳摩仙女,看来不很像、据说藏胞命名不是因外貌形似。而是按岩石部位对应于仙女五脏,哪有病摸了就好。这是莲花生大士请来坐镇这块福地的吉祥天母,专一护佑吉祥安康,常常显灵的。洞中还有一个离地一米处岩壁内陷,形成的一个类似通道的小洞名“中阴洞”。约两米长、洞口有石如象和石如意,或说如一柄石灵芝撑着岩顶。传说能从通道一头钻入、从另一端钻出,就可以完成前世到今世的转变。同时可以祛病延年,去祸增福。不过罪孽深重之人,永远过不去的。可惜我们这一群人,没有一个去尝试。

   我感觉这是一个发育不太完善的溶洞,岩壁上凸出的奇形怪石太多。有的光洁湿润、有的灰暗粗糙。环视洞壁,还是有很多地方,被绘满了佛像以及藏文的六字真言。保留原始的地方、错杂嶙峋中生出各种异像,似山精树怪、恶禽猛兽。仿佛真是当年莲花生大士拘来的护法,真是千姿百态、神形兼备、想啥有啥。何况民间还流传一个说法:拜一圈仙女洞,便能洗去今生的罪孽。来此朝拜的规矩很讲究:一定要按照顺时针的方向,从洞口右边进、从洞口左边的出。

   仙女何方寻,眼前幻影深。疑心生暗鬼,但觉阴森森。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19 12:53
文字的魅力,美文。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19 23:45
白水 发表于 2024-5-19 12:53
文字的魅力,美文。

谢谢首版鼓励,其实大自然的魅力才真是征服人。不少奇迹让人想都想不到,而且往往还解释不明白。哈哈,夏天又来了,保重!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0 20:24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0 20:27 编辑

八:虎穴镇江源

   出仙女洞、方正式步入峡谷,谈不上大、寻常小山沟而已。沿着倚山滨水的简易步道溯溪行不过数十、有心人就发现了异常。只见这条溪流从峡谷两壁间的岩石缝隙和均有几处泉水而出,很像自然温泉、只是没有氤氲的热气而已。但有水泡水流涌现、汩汩流出、似觉有欢乐之声,很快就见到已汇聚成截窄长溪潭。石壁上有前人下的,用汉文和藏文写的“白龙江源”几个字。泉水在这里汇集成白龙江最初的模样。真如宗喀巴祖师所预示,如一潭似绿松石的尕湖。虽说小得可怜、但确有那么一丝意味,当地人称为“乃溪”意为圣水。据说也着实神奇:严寒时四周铺雪也不冻结、大旱之年未干枯、暴雨之时不会淹没、冬暖夏凉,四季清澈。不少人用手掬起“圣水”品尝,均赞清凉甘甜,一副志得意满的表情。我想幸好还没被农夫山泉发现,不然被买走了经营权、小白龙一天就不知要瘦多少斤两。

   目睹江源这小小的清潭,真令人感叹大自然造化的奇妙。也更佩服这些为自己的信仰,为弘道而开辟蛮荒的大师。为了让世人信服皈依,竟然发掘出了这么优秀的自然资源。别说古代人、就连现代从小就受德先生、赛先生教育的当代青年不也感到很难理解,很奇妙吗?我不是一开始也没想到,就这几眼小小的泉水,竟成就了养育无数的生灵的滔滔大江。更别说几百年前那些生活在这种艰难困苦、气候变幻莫测、人命生死无常的高海拔环境中的山民,能不在这种种圣迹面前立马皈依我佛。作为终身精神和灵魂的寄托,这也是不少人不知道藏族对宗教信仰为何会表现得那么死心塌地的原因。而且这江源潭虽小、还是有点长度,更有块巨大的岩石伸入潭中、其内侧显然还有空间。洞虽不至于有、但有个洼岩腔的可能很大,同时那里也可能是当地人的洗浴之地。因为我们隔着岩石,也能听到里面小孩子们戏水的喧闹声。再走几步水潭就算走到底了,大有山穷水尽疑无路之感。当然这峡谷尚未到头、只是要走一旁小路向上爬几步,再顺沟前行、据说还十多里路呢。

   另一个让藏民视为圣迹的、在这片出水口的崖壁上,还高悬着一个溶洞、为护法神先前留下的虎穴。这个洞虽不深、但是洞前极为陡峭,上下都需要拉着绳索牵引攀爬何况那导引绳索也是凑合的,有几节是用几根哈达绞结连成的。要爬一、二十米才能进入洞中,有点令人望而生畏大多没有去爬,有几个青年上去看了一下,说里面很黑、进入洞口就感觉入虎口了。也有人说、那洞深不可测,人进不去而已。同时也有一个传说、刚好和这江源有关:从史料看《禹贡》称“桓水”,《水经记》称为“垫江”,唐称羌水。《明统一志》称为“白龙江”。而这正好和唐三藏取经、功德圆满后师徒受封有关。其中白龙马被封为八部天龙,揭谛引去灵山后崖化龙池边,推入池中。须臾即退毛皮,换头角,浑身上长起金鳞,腮颔下生出银须,一身瑞气,四爪祥云,飞出化龙池,盘绕在山门里擎天华表柱上,诸佛赞扬如来的大法。只有小白龙心内叫苦、如此封印拘束与死何异?已是恳求师父以脱困、旃檀功德佛也觉悲悯,乃恩请留壳离魂法以释、佛嘱可择元宝山前。小白龙隐身云中、在华夏探访三日三夜、终于坨坨山的上空。只见一丝涓涓细流似在元宝下流入高原草甸间、蜿蜒曲折向,穿山越岭、吞溪并河、在崇山峻岭间成就一条浩浩荡荡的大江劈开千山万壑江水咆哮奔腾汹涌澎湃气势磅礴一泻千里。江两岸奇峰秀岭绵延不断林海苍茫松涛翻滚。野林木漫山遍地、峡谷陡峭间断连续,开阔地甚少、更显极为幽静适居。便欣然从此洞钻入地心湖中,就此安住,只遣护法镇守门户。从此世人方改称羌水为白龙江,并为此地命名为:镇江源。

     白龙归隐地,镇江源。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21 20:54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5-22 14:21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2 21:14
白水 发表于 2024-5-21 20:54
读老师文章有一种轻松愉快感觉。

谢谢首版一直的支持,问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2 21:17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5-22 14:21
老师的文字让人心旷神怡,欣赏学习,赞,遥祝您夏琪。

谢谢云管、你的鼓励也是我写作的动力。问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3 16:11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3 16:17 编辑

九:不见出口不回头

   本来走到江源、就应该回头,但大家似乎并不甘心。究毕在郎木寺景区里,最具挑战性的一项活动就是“徒步白龙江峡谷”。导引也说这沟最多有八公里一般从地理角度看、峡谷谷底可能有升降。但应该有水流通过,而过了江源、就再不见水流和湿润的痕迹。继续顺着峡谷前行、两侧的山石、山势亦渐露峥嵘,有时已如如石对峙时又如同犬牙交如石笋、石自然的泄洪通道到一直是有保留,但落水坑中也依然是滴水不见。感觉像是当地人因势利导、人为收拾过的的一条通道,且一直在随山势的坡度上升。时缓时陡、当通道逼仄到、似乎令人快要喘不过气的时候,突然出现一片开阔的山间草草地上还有野花绽放,和错杂的灌木丛、有一种未经装扮的自然美。这时我凭曾多年在山区浪迹的经验,已经明白的感觉这峡谷之名、确是前人因谷口到江源那一段短短溪流造成的错觉。这是高原边缘地带的一种,不规则台阶式的丘原地貌。俗话说的七沟八岭九道梁,就是一条山沟、也算是山民们翻山的捷径。便辞别向导、决定不在前行,以免拖青年人后腿。约好下午再等他们同往后山,我便居高临下择景拍了几张照片。折腾了这么一阵子、好像根本没走几步路,刚才爬过的地方、似乎平缓得很。往上看好像不远就是山顶,可是向导说还有十多里。

   这个话我信从平板上、早已查到:碌曲县志记载:“白龙江发源于郎木寺乡以西之结格扎干庾山南麓,海拔4078米,于郎木寺三道河以下入四川境内,在县境内流经长度14公里……你想还有几百米的垂直高度,换成缓坡前行、该还有多少距离?后来据几个年青人回来说,他们整得很恼火、路虽然不很难走。一直时松时紧、看着好似要到头,走拢依然一场空。后来向导又说现在暑假时,正是绿绒蒿开花的时候,鼓励大家碰下运气。我知道这种被洋人、吹上了天的花朵,这里确算是其原生地。所称先前他还专门接待过、来这里寻找“喜马拉雅蓝罂粟”的洋人。西方人喜欢这花、是别有心思,可谓醉翁之意不在酒。因为它与人们熟悉的罂粟、虞美人是近亲、在植物学中同纲同目同科。系高海拔地区特有的植物。一般生长在海拔三千米以上、五千米左右的高寒地带,所以很多人一生也难见到。给其的花语定义:顽强的生命,给她的雅号:荒野丽人、离天最近的花朵、几乎被捧为世界名花。我对其这么熟悉、只因我一直是集邮爱好者。本世纪初、大概是零四年吧,曾出过一套《绿绒蒿》特种邮票。中国水彩技法、展现出其四大最具代表性品种。花分紫、蓝、红、黄,下部以绿色衬出叶果。真是五色俱全、美轮美奂,令人爱不释手、曾经收藏了一套。听他们说都是在走得筋疲力尽,爬上峡谷最后一块开阔地的草甸时才发现的。听其描述、和从照片看来就是甘、青、川一带常见的全缘绿绒蒿,但颜色呈暗赭色、显得并不鲜艳且也较短小。不过好歹也算圆了他们心愿,也没多的抱怨。并说终于看到山垭口了、虽说并不是近在咫尺,但峡谷也不再明显、似乎消弥在那块高山草甸中。并发现一块岩石上,刻有:海拔4000。

   我很遗憾他们没登上垭口,去看看山那边的风景。有个书生气十足的年青人悄悄说:向导还特意问我们想不想寻宝,山那边有废弃的矿坑、先前有运气好检到南红宝玉的。食宿工具都好办,他可以保证作好一切安排。我们看时间不早了、更怕财没发到反被卖了羊儿,便也就回来了。看来真是命中注定、我们这个临时组合团,大家都没走到出口。那是什么峡谷,大山阳面的一条山沟吧了。其实向导也没说错,从地方志的记录看:坨坨山,俗称(卧佛、财宝山 )。此山遍布宝藏、奇珍异宝即南红美玉,并非缪传。

   绿绒蒿

不怪天生的命运不公
不怨母土的贫瘠荒凉
       *
岂恋俗世的浮名虚誉
只为生命的尊严荣光
几度轮回中坚韧积蓄
一次爆发出柔美绽放
        *
幸得原草甸的爱宠
终在雪山幽谷里留香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23 20:49
见多识广,少受冤枉。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4 22:11
白水 发表于 2024-5-23 20:49
见多识广,少受冤枉。

哈哈,当年文革真还有人因这种花被冤枉,新世纪出邮票或许也是为其正名吧!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6 22:00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6 22:07 编辑

十:达仓郎木赛赤寺

   其实所有人一到郎木寺,必然首先就注意到了。这个寺院以绝佳的地理优势、极奢的豪华排场、霸道的站位风格,成了这个小镇自然的中心。现如今气势更大、就在那仅短短几米的界河桥头,煞有介事的修起了牌坊。先前进山门口的藏式佛塔依然矗立,接受大众的礼拜。两侧各有公路绕寺而行、西侧可盘旋至晒佛台,东侧顺坡依寺向东绕向后山、可直通天葬台。据说在安多藏区是最原始、最古老、最大的天葬台,于今也有四百多年的历史。寺内最重要的建筑,无疑是大活佛讲经的大经堂。除了门柱、廊厅装饰特别认真、华丽外,并供奉着历代活佛和精美的唐卡。从依序铺满了整个经堂的坐垫,也看得出讲诵经文时的规模和盛况。

   我们参观的时候才发现香客和游人都极少,除了重要地方几乎连值殿的僧人也难看到。更不见杂役、甚至连清扫僧也未见,但到处正正堂堂、整整洁洁,通道、殿宇间仿佛连植被都少见。更不像汉传佛寺中,古木奇葩、瑶阶碧草、清幽怡人。更重要的是了解相关历史介绍后,发现先前自己主观印象,真还是大错特错了。藏传佛寺的传统风格在这里显得十分突出,正如在俄罗斯、你如果问城里那个建筑最华丽奢侈,人们会告诉你是教堂。在藏地就该是寺庙了、这具有浓厚地方风味的华美而庄严的建筑和饰物,让你真真切切的体会到什么是梵天佛土。面对着满眼的褚红明黄、白壁金顶、黑框红格,鲜艳明亮的殿堂、走道,一层层的递进,顶着一层层厚重晃眼的黄金、简直像喘不过气来。

   这时从相关介绍和其他人的交谈中,我们早已明白:如果说达仓纳摩格尔底寺,是靠资历和肉身活佛立世。这达仓郎木赛赤寺则靠人才成名。究毕金色的宝座(赛赤)很难坐上,第一个坐上'赛赤'宝座的,是藏传佛教格鲁派创始人宗喀巴大师。很多年后、出生在甘南地区(今碌曲县双岔乡境)的出家人降参桑格,才以其无量的功德、出类拔萃的学问在西藏甘丹寺坐上了赛赤宝座。成为甘丹寺第53任赤哇(总法台),达到佛学界至高无上的荣誉。公元1747年、他七十岁时应家乡人再三垦请、经第七世达赖喇嘛格桑嘉措的允准,返回故里弘扬佛法、即创建了赛赤寺院。嘉参格桑活佛于1756年9月5日两手合掌、跏趺而坐,示现圆寂。至此之后、已成转世灵童制。郎木寺历世活佛继承弘扬、第一世赛赤活佛弘法大愿,致力佛性修炼,学问通达,业绩显赫,在整个藏传区影响深远。最近这位龙仁桑盖1938年7月生于四川省若尔盖县,1941年被认定为第五世郎木赛赤活佛,1960年1月至1980年4月,任碌曲县政协副主席、州政协委员;1980年4月至2003年5月,任州政协副主席;2003年至今,任州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并先后担任中国佛教协会常务理事,甘肃省佛教协会副会长,第四、五、六、七届甘肃省政协委员,第八、九、十、十一届甘肃省政协常委。2016年9月18日在州军区总医院抢救无效圆寂,享年78岁所以仍将这冠以“赛赤寺院”。

    笔者一生编外、但也进过几天政协,知道这些都是一种荣誉。也就是可以多铸几间金屋顶,多漆几间房的黄墙壁而已。但从寺院历史的介绍中、的确知道在上世纪红羊劫中,赛赤寺院曾彻底覆灭。香火的确断了十几年、因为我发现了这么一段记录:…… 在“十年动乱”中、这里未能幸免,被彻底摧毁化为一片废墟。前述寺内存藏的大量圣物和珍贵文物全部毁于一旦 1980年,始准许重新开放兴建。是年九月二十二日,三十余名僧人在原寺址废墟上支起一顶帐篷,作为临时诵经堂、举行了开光诵经仪式,拉开了重建序幕……

   装金添彩又如何,缘起缘终渡孽河。莫笑凡僧争意气,劫灰散尽剩心魔。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27 21:08
一座寺庙,一段历史,天下事,天下人知,问好老师。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8 00:03
白水 发表于 2024-5-27 21:08
一座寺庙,一段历史,天下事,天下人知,问好老师。

人生短暂、岁月悠悠,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活法。只有多些宽容、多些理解,都能真正享受到生活和精神上的快乐。顺问夏安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5-28 21:58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5-28 22:01 编辑

十一:见识了一次盛大的宗教游行

  登上大经堂看后、听了几个香客的谈话后才明白,现在这样的一个又一个金顶、层层叠叠、高低错落的布局是在香客的推动下形成的。原因是在藏区的寺庙中被破坏得成废墟的少有。因之在修复时时带了点发泄的心态,本来在在藏传佛教中,金顶包含黄色都意味着无上尊贵甚至专业书籍中、常用金顶的数量来判断寺庙的等级、比如扎什伦布寺才不过四个。虽然这种说法不绝对、但是通常只有大经堂后殿,或供奉了释迦摩尼或弥勒等主尊及大活佛寝宫与灵塔等殿上才会使用金顶。这座寺庙依山而建,最大的特色,仿佛到处都是金顶。金光灿灿的不止十余处吧,按其说法就是本寺大活佛多、本该享受的殊荣而已!

  我们连登几个层台阶,看了个大概后便从东侧门出寺了。外面正是通向天葬台的公路、一个小山岗,还有一片长势不错的冷杉林。究毕登了那么多台阶、多少还是有些疲累,我心里知道更混有高原反应。一般人、在这里稍有较剧烈的运动,这是很正常的现象。心中正准备下山时、隐觉有鼓乐之声传来,正诧异间、己见从天葬场方向出来的山弯处转过一路人来。好似神兵天降、遥看旌旗列队伞盖随行,居然排出了寺院中行大法事时的仪仗。这时在这小山坡上的游客也有十余人,大家都来了精神纷纷准备好手机、照相机,等着摄影。这山坡刚好高出公路一、二米,正是看热闹的理想位置。一个年青人说刚近中午就到了、看街上没几个人,寺里更清静、我还以为走错了地方。谁知是有大活动,人都跑山上了呵!这时色彰队的僧人们高举胜利幢、柱面幡,已经快到眼前。由手持香炉、黄伞的高僧及吹海螺、骨笛、铜号、唢呐及各式锺、鼓、铃、铙、钹、锣、法乐队导引。居然形成四路纵队的序列、奏起佛乐,人人穿着光鲜、头戴高高的鸡冠形黄色法帽。装金挂宝、气宇轩昂,各个手持法器,身披长长的黄色法衣、显得最是威武健壮。这个我到早听说过:这套装备是格鲁派最常见的法事配备。遇重大场合,规定人人佩戴。这种法帽法衣不论修持深浅,凡本派本寺僧人都有资格、有如礼服。而“色彰”队就如军队的仪仗队,自然对形体外貌有一定的选择。何况那些法器中,大多是人皮、头骨、肢体骨做的呢。

  其实真正有资格的:是走在队列中那些戴着黄色桃状或莲状班智达法帽的人,班智达是智者之意从印来的。这是要有大学者资格、至少通晓五明和十明的十明即大五明和小五明之合称还有戴五佛冠的主持大师,就是西游记唐僧戴的那种、因上有五智如来而得名。也称毗卢帽、至于悟空、悟能戴的那毗方帽也称元宝帽藏区基本看不到。不过其五佛冠上、常以梵文或藏文字母书写种子咒代替佛像,功能名称都是一样的。再者其学士藏传佛教地区戴时看似平顶帽铲形类似鸭舌帽前端突出。这很有高寒地的地域特色,即保暖、又遮阳瞧、据说主要可防止冬天雪地反射对眼睛伤害,可说非常实用

  同时身上是否裹有袈裟,袒露右肩,下穿僧裙。加披黄色法衣、身上系坠净水瓶袋等宝物。脚登的是牛皮、毛毡或锦缎的长靴,也可区别身份高低。当然人人带的念珠更是最大讲究、单从材质讲就有菩提子、金刚子、莲子、水晶、珍珠、珊瑚、琥珀、玛瑙、玻璃、象牙、海螺、檀木、人头骨多种针对,教外人辨别都困难。只须知道、珠数均为108颗,断108种烦恼、证得108种三味。而且庞大的队列中、特别是后面,很多明显就不是出家人。难怪有人说搞得好像在过

  亮宝节,男子们身着华丽藏服、高举各种彩色经幡、唐卡。妇女们则从头到脚显示出珠光宝气,光彩照人、恨不得将最值钱的宝物亮出来大家欣赏。难怪有懂行的说看开头的排场、像是在迎送上人,面现在看似乎今晨有大善信去世天葬。请了大法事,才有部落集体参与。果然有人发现了队列中有战神亮相,是一个很彪悍、健壮的男子,头戴古时“藏王”军队的“将军帽”。手握“长矛”、耳朵戴着硕大金耳环、脖子上挂满玛瑙珍珠项链、腰佩长长藏刀并挂着精致弓箭。在一大群执着刀矛、幢幡、华盖的精干勇士,和簪璎戴珞手捧花笼靓女的簇拥着从容前行、似乎在表演一场大戏。前后竟然排了长达一、两里,在游行队列后还跟了不少手捧着哈达、香盒、或手摇嘛呢轮、挥着嘛呢旗自发跟随的群众又达数十米。

  藏胞们这种转山转水转佛塔,敬天敬地敬大佛。一生辛苦无所怨,只祈平安来世福。这种单纯的虔诚礼敬、表达了他们包括面对严峻生存自然环境和俗世权势的敬畏,和对来世对幸福生活的祈盼、向往、热诚。真让观者感佩。赞曰:

  佛家仪仗阔空前,骨笛阴森唢呐喧。伞盖幢幡连梵宇,直通极乐大花园。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29 20:18
细节处都是知识底蕴,欣赏。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6-1 17:28
好一场盛大的宗教游行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欣赏,问好老师,遥祝您夏琪。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3 21:08
白水 发表于 2024-5-29 20:18
细节处都是知识底蕴,欣赏。

不行了,记忆尽管还可以,但我打字习惯五笔,他们用的道具里生僻字多,有时打一个字很费力。哈哈,加上又应邀到厦门和阳朔去逛了一趟。还得几天才能结束。让大家久等了,抱歉!顺问夏安!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3 21:59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24-6-1 17:28
好一场盛大的宗教游行啊,看得我眼花缭乱。欣赏,问好老师,遥祝您夏琪。

是呵,可能是他们传承了印度大量的法器、法事,加上本土宗教的一些怪异法事、法器。所以可能是宗教里法事、法器规模最盛大的了。加上他信徒的虔诚度,没有那个宗教能比拟吧?比如磕长头……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5 17:18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5 17:22 编辑

十二:藏寨的篝火联欢晚会

  本想先转到山口、看一看天葬的地方,但看样子也并不太近,想到已经和向导约定明天同去,便决定不如早点下山去养精蓄锐。不过发现其实这小山坡的位置就很不错,听说还是寺院的夏林。因格鲁派黄教有规定,藏历四至六月间、僧侣不能外出。主要怕杀生害命、认为那时天气变暖,草木滋长,百虫惊蛰、万物复苏。如果僧人外出活动、难免踩杀生命,有违“不杀生”之戒律。因此戒律规定藏历四月至六月期间,喇嘛们只能在寺院待着、关门静静地修炼。称为“雅勒”,意即“夏日安居”,直到六月底解禁。因这林内凉爽清静正好作为打坐之处。而从相关图片上看、特别是冷杉成林后酷似一帽,或许就是传说中的僧帽山吧?

  爬上山顶、站在树林边沿向前远眺,可以居高临下俯瞰整个郎木寺小镇。遥望前方更是一幅绝佳的山水画,这金盆养鱼的格局、真还是盛名之下无虚景。四围的丘山林木合围着一片狭长河谷,纵横错杂、沿溪河牵出几行错落的民居。灰瓦白墙掩映在河谷中,主要中心大多是寺院方面的建筑。郎木寺镇风格独特、左侧有如近在咫尺的财宝山、在阳光下更显红艳,远处那在淡淡晴岚妆点下的青翠丘山、正以优美的曲线层迭起伏。不因背后峻峭的高山、刮来阵阵带有寒意的天风,使我记起正处雪域高原。这些看起来还算平缓、优美的小山坡,至少也在海拔三千五到四千米的高度。我心中大概也要深信什么东方小瑞士的美誉了。

  待到晚饭后、天一黑,虽也满镇灯光、但外面的行人也就少了。究毕高原地区日夜温差大,特别是风大、向导也找来安排明日的路线。同时要陪同我们去参加今天的最后一个项目,藏寨篝火联欢晚会。本以为要动车或走点路,谁知他领大家出后院,顺一条机耕道转过山嘴、不到百米便是一个天然的山弯草甸。靠山有几幢藏式民居,平了个有一、二百平方米的大坝。在机耕道的尽头、立了几根高杆,两排木栅,象征性的设了个寨门。依山牵了些经幡、挂了些风马旗、堆有几个大大小小的玛尼堆,说是藏寨未尝不可以、只不过明眼人都能看出就是个娱乐场子。当然该有的礼仪一点不缺,迎客献哈达、敬寨门酒、导引入席。虽然简陋、却也周到,大人小孩、男女老幼一齐上阵。估计也就一、两家人的生意,挂个达巴藏寨的名头、同内地各种农家乐差不多。我们被主人延请到贵宾席就座时发现,在那马架式的长案桌后就坐的客人、约摸已有四十多人。晚会早开始了、唱的歌很老套,都是现城市歌厅早已换代的设备。现在只要通了电气地方,随便装上一套组合音响、喇叭一叫、自然满场动感音乐晃荡。
有个看来身材相貌相对漂亮的女歌手正唱着:一座座山一座座山川一座座山川相连,呀啦索……这在唱青藏高原!向导说:这还是老板从九寨沟那边挖回来的台柱子。这时她已经开始在唱:一条条巨龙翻山越岭,为雪域高原送来安康……这天路到是新一些,不少人已经轻轻跟着哼起:从此山不再高、路不再漫长……果然后来好又唱了神奇的九寨:她有着森林绚丽的梦想, 她有着大海碧波的光芒…谁的呼唤,那样真真切切…人间的天堂, 你那温情的灵光,洒遍山岗…… 

  在这期间、我们面前的长案桌上,已用一次性托盘摆满了、藏家秘制烧烤的烤鸡烤羊串。尝来的确鲜嫩可口,配上主打的私家秘制青稞酒、也算是绝配。不喝酒的、有藏族待客的传统饮料酥油茶,那口感真叫独特、咸咸的特适合忌讳甜食的病人。这种用酥油、茶叶加盐制作的工艺很烦琐,配上糌粑、就是藏族主食。对客人献上是尊重,是一种高能量饮料、但不宜多食。比不得青稞酒、是按内地制作糯米酒的酒曲发酵制成,只要能饮酒的就无大碍。当然喝酒如不懂他们的规矩,也要被灌醉。按向导所说一般情况、只是迎宾敬酒,可以随意。上桌后如是有侍者、陪着主人亲临敬酒,就是贵宾礼遇。一定要看清主人的手势、如果他举杯时沾酒,对空弹洒的动作连做了三下、表明向你敬的“三口一杯”酒。意即要连续喝三口、每喝一口,侍者就给你添一次酒,当添完第三次时、就必须全部喝干。而且你得牢记、凡是这样的规格,招待完饭菜之后,要给每个客人逐个儿敬一大碗酒。这叫“饭后银碗酒”凡动过酒的都不能谢绝,否则主人会罚你两大碗、当然规矩仍是“三口一碗”。很多酒客都栽在这一关呢!其实你真不吃酒的、反而没关系,只消用右手无名指尖蘸点酒,举手向右上方弹三下,主人就不勉强了。

  在这天然草甸、星光、篝火构成的自然舞台上,在现代灯光、音响的辅助、指导下。几支歌、几个小型舞蹈、依然让我们感受体验到了,藏族歌舞文化的韵味。舞蹈中蕴含的深沉、浑厚的宗教意味,使人沉浸在一种神圣、肃穆的气氛里。高吭豪迈的歌声,在充满热忱的自由中肆意挥洒!舒展的长袖、舞动出了一个个美的精灵。很快篝火联欢就进入了互动阶段、游客中的文艺爱好者出场献艺,在那遥远的地方、康定情歌也相继唱响。最后在祝酒歌中、大家一起手拉着手、肩靠着肩,围绕着篝火、载歌载舞一起欢笑一起欢叫……


寨中篝火早已经熊熊点燃
迎宾鼓点正咚咚急切召唤
     
歌声唱响在高原雪域
锅庄健美舞动了佛土梵天
西倾山脉延伸出原生希望
白龙江源流淌着能量祝愿
    
今宵无眠让激情回荡天地
生命有缘愿欢乐满溢人间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6-6 16:43
算是深入基层,体验民风。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7 18:40
哈哈,本来就属于共和国最低的一层,到不须深入了。不过能够放心的走进民族地区寻乐,到时要感谢现在国家的安定和谐了。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11 21:09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1 21:54 编辑

 十三:夜话天葬

  藏区究毕不如外面城市,向晚的活动都结束得早。向导利用这机会,给我们介绍天葬的真实情况和注意事项。据藏文史籍记载、天葬之俗是在十一世纪末,由在藏区创立希解和觉宇两教派的著名印度僧人唐巴桑杰带来的。他在西藏传法时,大力提倡、亲自到天葬台为死者超度。因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因而这一葬法,逐渐在藏区流行成为风俗。天葬的核心理论是灵魂不灭和轮回往复,认为死亡只是不灭的灵魂与陈旧的躯体分离,成为在异次空间的不同转化。

  但从藏族本土文献看、天葬习俗的历史可追溯到公元七世纪以前。远古的西藏、就出现过,“原始天葬”或“自然天葬”。最早的本土文献《红史》记载:古代苯教把世界划分为天、地、地下三个部分,天神占有重要的地位。吐蕃的第一代赞普和他以后的六个赞普,都是顺着天梯降到人间的天神之子。并且在完成天神授意的人间事业后,又顺着天梯回了天上,这是藏族史上记载的“天墀七王”。天葬之说就更加值得探究了,这可和古印度的“林葬”、“野葬”风俗毫不相关。到是和西藏大部分时间为冻土层、坚硬难掘,且树木稀少、难以制棺埋葬。便因地制宜、结合自然天葬(如水葬)采用了天葬形式。而藏传佛教从印度输入后,发现天葬与佛教教义相吻合。“布施”本是佛教信徒的根本、布施的最高境界就是舍身,佛经中有“舍身饲虎”的经文。按佛教教义:人死后、灵魂离开肉体进入轮回,尸体成无用的皮囊,若将尸体喂鹰,算是人生最后一次善行。因之大力推动、将天葬仪式化、使这种殡葬制度化,让西藏人推崇、信仰佛法。心甘情愿用“皮囊”喂食兀鹫、作最后最尊贵的舍身布施,以求达到、大乘佛教波罗蜜的最高境界。

  天葬亦称“鸟葬”,是藏族先前较为普遍的一种殡葬习俗。主要用于广大的农牧民和藏族佛教信徒。僧人是“荼毗”(即火葬)、另外还有两种人:一是公认的坏人、二是中毒而死的人,是绝不能天葬的。藏民对天葬寄托着一种升上“天堂”的愿望,每一块藏地都有天(即天葬场)、有专人(天葬师)从事此业。人死后先盘尸、把头屈于膝部,合成坐的姿势。一般用白色藏被包裹、置放在门后右侧的土台上,请喇嘛诵经超度。再择吉日、请背尸人将尸体背到天葬台,所以好久有天葬、至少提前一天就知道了。而想看一场完整的天葬仪式、除了运气好碰上了,就得和他们提前预约。郎木寺最神秘和吸引人处、就是这天葬台,甘南地区的天葬只在这里进行。并且经家属同意、可允许游客参观。当然这一切向导都会为你办好,关键是起码凌晨四点钟就要启程过来。天葬台是半夜两三点钟、就要开始煨桑,就是燃放起拌了酥油的松枝、召唤鹫王率秃鹫群从雪山上飞来。虽然从镇上到天葬台只有一、二公里的车路,但不准乘坐车辆上山、以免惊扰逝者灵魂。加上高海拔区、行动困难,一般观礼人到达时、诵经超度的法事已经完毕。随着黎明鹫群的到来、天葬师也开始盘腿而坐,诵念经文作最后的祈祷。同时摇起卜朗鼓、吹起人骨号,使静伏于周围群山之中的、鹰鹫们应鼓号声腾空飞来。纷纷盘旋于天葬台的上空,陆续降落在天葬师周围、围成一个圆圈。人群禁止走动、全都静静地目注天葬师的一举一动。当裹尸包打开、天葬师将尸体脸朝下置于天葬台上,先用哈达固定头部在石柱上、便从背部下刀。先竖三刀、后横三刀,表达出“安息吧”。其下刀极虔诚、视为善业功德,刀纹讲究按袈裟的条格、每一刀都视为对死者的加持和超度。当肢解完四肢、割成小块、取出内脏、处理停当后,即向周围的鹰示意。鹰鹫纷纷上前争抢、转瞬所有肌肉和内脏便被吃干净。接下来就是被说的很血腥的场面、天葬师把余下的骨头砸碎,拌以糌粑拿捏成团团。再粘上台面血水、扔给周围的鹰鹫,直到场面上没有遗漏。当然精神身体有病、心理承受能力不强的人,建议最好不要去观看。

  看来这里的情况和先前在拉萨,了解到的情况大同小异。这样的天葬看来费用也不低,特别是正规的天葬场所。下午看到的那种大型法事、就不像普通人能够承担得起的。如果没有点有身份、没有一定数量积蓄的人(按规定去天葬的人会把所有的财产捐给寺院),是无法享受天葬这无比荣耀的待遇。当然如在交通闭塞的偏僻地方、则省钱、省事,程序很简略、据说也不少的藏寨也有。虽然不一定有很专职的喇嘛、天葬师,但那才是藏族的传统,普通人都能得到的……

煨桑袅袅散松香,鼓号声中见鹫王。
生死辱荣终幻境,去来清白舍皮囊。
新陈代谢原根本,果报轮回佛道场。
宇宙苍茫规则在,哪分俗世与天堂。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6-12 21:16
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在,这就是天葬的意义吧!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12 22:00
白水 发表于 2024-6-12 21:16
佛教认为把遗体献给鹰、是一种功德,能赎回生前罪孽、更利于灵魂转世在,这就是天葬的意义吧!

是呵,其实从世界角度看,有这种或相似的葬法的民族、还是很多的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13 20:13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3 20:14 编辑

十四:参观郎木寺天葬台

 虽然明知没有天葬仪式可看,但大家依然兴致勃勃跟着向导上山。当然也不用赶早、从容吃了早餐后,八点过才出发。看来这向导也有很大的关系网,又搜集到了十多个游客。今天特意改变路线,先去天葬台参观,然后直接去白龙江源。我们顺大路可以自己返回了。大家都表示满意,究毕去那种地方、人气越旺越好。其中有两个十来岁的小孩,很直接的问道:能看得到吃死人的老鹰吗?牠咬不咬人呵?“一般在后山都能看到的、但很少、偶或一、两只在天上飞,平时遇到几只一起都很少的。他们叫兀鹫、是我们这里的神鸟,不但不抓人、连活的小动物都不抓、只吃死了的尸体”向导很耐心的回答。

 由于大家多少都有点高原反映在,这短短的二、三公里还是走了一个多小时才到达。其实爬上半山后、转过山塆还有些上坡路,两旁有些藏族民居。过去才是山地草甸、逐步路便成了草原上的土路,远远就可看到下面,贴近山根处有一个、比较缓的山坡平地。有一片到郎木寺后见到的巨大经幡,挂了很多彩色和白色的经幡条。因为每葬一个人、就得先添加上一条,远远看上去很像草原上的牧家乐。当然它招待的不是四方过客,迎接的是空行母、鹫王的大军。真正看到这天葬台时、我还是有点惊讶,除了一个要仔细观察才能看出、是曾经简单垒砌而成的石台、别无可令人居住的建筑。乍一看就像是在这漫山遍野草原上,出现了一小块平整、不长草的石块地呢!

 这天葬台呈长方形、东西朝向,由一块块厚实的、各形不规则的石块组成。只是中间有几块较大、较平整,另有几块厚厚的像磨盘状的圆形墩子石、有一块中间还特意凿了个,洗脸盆大小的圆窝。还有些漫不经心的设计、如西侧有一根碗口粗的石柱,上面还系着一条残存和哈达、这石柱据说就是开始时固定死者头颅所用。东侧似乎不经意的两砣高出天葬台一、两尺的天然石头,则恰到好处的可以走到遮挡围观者视线的妙用。说实在的、这里一切都显得很自然,如果没人带领、讲解、我根本就看不出这里是早已沿袭了几百年之久的天葬台。只是对那些刻意留在现场的刀、斧、大锤、利刃之类天葬时使用的工具、以及煨桑炉和残骨、遗物焚烧炉留下的残渣,现场散乱的碎骨、器官等、我想应是为了吸引游客作的现场置景吧?究毕那些尖刀、利刃、铁斧、大锤、之类,大多都是装的不锈金属柄,可以任由日晒雨淋、风雪冰霜的。而残骸碎骨的陈旧新鲜,别说我一个医生、其实不少人都能轻易判断的。只是限于当时那种场景、自动接受了眼前现实,加之那种长期渗入石缝和泥土中的血腥恶臭气味、没去多想而已。我是单从卫生管理角度、和天葬师的职业道德角度,来察觉这个问题的。大家可以想一想如果工作场地都不收拾干净、兀鹫不吃或没吃完的骨骼不焚烧。那能叫享有最高荣耀的天葬吗?这样的天葬师寺院能包容吗?何况施舍者的亲人、朋友全在现场,他们能容忍吗?真是这样、还能存在四百多年,可能吗?

 但现场场景的确如此、好在当天是阴天,据说气味还不是太大。我尽量站在上风头、对这种刻意营造的阴森、恐怖气氛,到并没有多大感觉。只是看着那些铁斧、大锤,心里很不舒服。在藏区走动次数多了后,对他们的风俗也有些了解。就葬俗来说至少也有:塔、天、火、水、土、树、六法,最高级的塔葬、只限于大能、活佛圆寂后。最简单的树葬,仅限于周岁内夭折的婴儿。天葬虽是藏族人推崇的最好葬俗,但没兀鹫的地方无法开展且也有禁忌。土葬为藏族嫌弃,多用于恶性传染病、被毒害者及强盗、罪犯。剩下的水葬算天葬的一种变形、一直是下层民众最佳选择,但为世俗界瞧不起、但至今仍为边远区主要丧葬方式;最文明的当然是火葬,先前主要是用于僧侣、上层人士、如今的公务员等。这是现在推广和最易普及的。当然天葬这种形式,很可能作为非遗保留,究毕几种天葬鸟也早列入被保护名单、断了天葬也等于断了牠们的口粮。我想随着人类文明发展定进程,未来这里说不定、会出现一座伪装成山体的大楼,游客们正通过隐蔽的窗口、安然的观看着眼前天然剧场中,藏族葬俗文化中最神秘的天葬现场的实景:漫天的高山兀鹫争得首先进食权后、夺得一口便便横空飞走。周围硕大的秃鹫正鹰视眈眈,时刻准备冲上作第二轮填补;至于偏爱吞大骨的胡兀鹫还在远远的山坡上观望,显然现在还不是牠们登场的时候……当然现代文明、也不会再出现那种动刀、动斧、动锤、砍砍砸砸的场面,欣赏的是鹫鹰聚食的狂舞……
    高山兀鹫
世界第三极天之骄子
青藏高原的光辉荣耀


尊享俗世敬畏之战神
突破星球极限的飞鸟
净化自然环境之卫士
促进生态平衡的英豪


珠穆朗玛峰向你致敬
喜马拉雅山为你骄傲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6-14 08:01
不是死法,而是葬法,我们想象是毛骨悚然,却不知藏民认为是最高阶别最荣耀的方式。叙述的如身临其境。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15 00:05
白水 发表于 2024-6-14 08:01
不是死法,而是葬法,我们想象是毛骨悚然,却不知藏民认为是最高阶别最荣耀的方式。叙述的如身临其境。

从人类的感情角度看,绝大多数和你一致。理性的看这和捐赠遗体,完全一样。这的确需要一个去理解的过程。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18 16:58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18 17:01 编辑

 十五:安多藏区的一颗明珠

  回到镇上虽然快到中午,但我们也无心再在这里用午餐。十年前游完青海湖,经兰州返回时,踏上了这条所谓的捷径。当时半下午才从兰州出发,一般走新的路线、都要慢一些,可以顺便看一看风景、以便留下一个印象。开了几个小时后宿于一个三岔路口、地方不大没几间房,但老板说规划设市、正准备修新城。也从他的介绍中初步了解到郎木寺,当时郎木寺镇离省道还有几里小公路。知道这一路到阿坝的红原都再无城镇经过,便决定顺道去郎木寺打尖吃午饭、顺便看看。

  那时郎木寺几百户居民总四、五千人,还包括寺院的僧侣。据说寺院便要占三分之一,因为两个寺院就有将近一千多。都是进入新世纪以,国家加大旅游业的开发力度。郎木寺的宗教寺院、起死回生才逐步恢复起来的。前来朝山的信众也逐渐增多迎来了逐渐增多的国内外游客。使这一度无人问津的古镇焕发生机、不但重新恢复了往日的荣耀、更迎来了新的发展机遇在传统的宗教服务商贸交流基础上,旅游服务逐渐成为当地的支柱产业。客栈、导、餐饮、土特产销售等服务设施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因为这里是一块传统的梵天净土,所以国家的旅游部门尊重当地习俗、为避免和宗教界的矛盾并未直接介入。所以当地的聪明人、抓住商机产生了很多,自发性的为游客服务的项目。比如当地妇女在为游客梳编藏族花辫,租借民族服装、化装、摄影、给摄影师当力夫、导引等各种服务。旅游带热了郎木寺这小镇吸引许多外地的经营者来到这里投资业,带来丰富旅游服务形式。使这里为适应来自国外和各地的旅客的不同层次,不同习惯的需求、让各种不同文化风格逐步渗透在这个独特的高原小镇。现在你来这里看到的,已没有一点当年寺毁、香消后的残余景象。镇上对外连接的公路,已经全部标准化,高速公路已在离镇不远处通过。临近的夏河、临夏、合作、玛曲等地城市都有直达郎木寺的班车。老旧的房舍随着镇街的扩建,早已旧貌换新颜。更新增了不少的楼房、宾馆、酒店,这十来年的变化、按向导说几乎相当一个世纪。虽然原始的风情略显淡薄、但这么一个边远的所在,竟然常常出现外宾,俨然让人感到像一个国际化的社区。

  看来当年苦行大师、茸青更登降参的愿望,是真的实现了。尽管受时代局限、他一心只为佛门开疆拓土,但事实上六百多年后、这里真正变成了一块人间乐土。而且在这块安多藏区信教群众、向往的最后回归圣地,来访者在亲临天葬这种独特的藏族丧葬文化后、各自也会得很大的收获。死亡似乎也变得没有每个人臆想中的阴森恐怖、相反在这里来看了以后,不管你先前有无什么信仰、都会慢慢的得到一丝明悟。当然有的人会暂时的更加迷惘、但无论如何、对尘世执念越多的人越有好处。至少你总算看到了、什么叫赤条条来去无牵挂!这就是高山兀鹫给们的教育。只要你来、天葬我不保证你真正看到,兀鹫只要进入藏区的人很难看不到的。这种猛禽看到过的人都知道上,没有人会怀疑一般人能斗过牠的。但偏偏牠只吃腐食,别说人、活的小动物牠都不伤害的。天生注定就是这世界一切生命的超度者,是为促进这个世界的生态平衡、和保持这生态环境的洁净来的。无论你来时是达官贵人、富商巨贾、还是穷家贫民、裸身乞丐,全都是彻底的最后施舍。待一切结束、尘归尘、土归土,一切照常运行。这就是自然法则、不是有谁能改变的,你还放不下吗?

  车轮飞转、转瞬已进入若尔大草原的花湖景区,生活仍在积极的进行。珍惜今朝、珍惜生命,珍惜生活中已经获得的一切。以愉悦的心态去争取去经历未来的一切。才是人生正常的态度。我不由望向西北、祈愿安多藏区的这颗明珠,明天会愈加美好。

人生就好像一场旅行
随时更换着不同场景


尽管有一个共同方向
依然含多条特殊进程
可能你只能原点转圈
也许他将要宇宙纵横


珍惜各自的经历体验
无愧这一世修炼灵魂


       全文完、谢谢阅读!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6-20 16:14
看清天下事,事事有因果。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21 21:12
白水 发表于 2024-6-20 16:14
看清天下事,事事有因果。

谢谢首版支持,本章结束。夏日炎热,等几天再发点随笔吧!顺问近好!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6-29 18:04
本帖最后由 编外人 于 2024-6-29 18:48 编辑

十六:附录:
香生格律诗郎木寺行吟卷
过甘南游郎木寺
释尊一帽降金盆,留下千秋遁世门。
青藏高原余脉在,唐蕃古道路碑存。
三千佛座梵天净,六百余年香火温。
郎木寺名传海宇,至今鸟葬度残魂。


郎木寺
         
一盏佛灯照亮了一片蛮荒
一方净土成就了一个和尚
*
莲师点化的虎穴仙女
早被供奉为郎木老祖
*
地母恩赐的白龙江源
绿玉清潭有不绝圣湖
*
人类文明靠宗教快速传播
梵天佛国借慈爱扩大版图


两本“地平线”

消失的地平线希尔顿大名扬,
虚幻的香格里拉在全球爆响。
西藏的地平线推出了郎木寺,
真实的一方净土在海外上榜。
*
虚幻的香格里拉被到处搜寻,
真实的郎木寺镇才刚刚觉醒。
原本东方桃花源西方伊甸园,
忽见个真实偶像更令人深省。
              

礼拜金身佛得十四行*

佛陀涅盘在四月十五的夜半,梵天从此开启了佛历的纪元。
世间这唯一无神的神秘教主,圆寂荼毗后得舍利八万四千。
*
他以自身这永存的圣骨舍利,证实释家的解脱路绝非虚传。
首尊金身佛菩萨是六祖惠能,汉传禅宗的创始人法身永现。
*
九华山始供金身佛地藏道场,汉传佛扎根在华夏功德方显。
一代代高僧大德们承继不断,到如今与时俱进的谱写新篇。
君不见当世晋级的悦殊菩萨,正携手弥陀大愿居士黄玉兰。
  
*相关资料:*中国历史上出现的第一尊肉身菩萨是:佛教禅宗六祖惠能大师,是唐代著名的佛教改革者,禅宗的实际创始人,被认为是佛祖释迦牟尼血脉的第三十三代祖师爷。于(公元713年入定二十余天,和四众告别,说偈坐脱,留下金刚不坏之肉身舍利,至今已经历1200多年,不腐变,不枯槁,神态安详,栩栩如生。其肉身舍利现供奉在广东省曲江县南华寺,为中华佛教文化的精神宝藏。
*肉身舍利不同于“木乃伊”。在埃及前王朝时代,殡葬简单,只在沙漠上挖个浅坑掩埋,由于沙漠气候干燥,遗体接触到热沙很快脱水,细菌被杀死,自然作用而形成木乃伊。肉身舍利未经过任何药物处理。这种奇特的“肉身”现象,科学至今还无法解释,佛法不可思议。
*佛教供奉肉身菩萨的风俗来源于唐代地藏大师。唐贞元十年夏(公元794年),地藏大师金乔觉九华山无疾而终,弟子们遵其所嘱,将大师遗体装殓于石棺中,三年后开启,容颜如生,遂认为他是“地藏菩萨”降世,将肉身敷金供奉。供奉其肉身舍利的九华山,由于菩萨的灵气,从此被尊为“地藏菩萨道场”。成为佛教圣地,成金身佛最多、香火兴旺,绵延至今。
*九华山的仁义师太俗名姜素敏,曾是富家千金,生活富足,却选择落发为尼。曾参加过朝鲜战争,在前线战地救助伤员。慈悲为怀,悬壶济世,潜心修道。1995年10月21日、85岁坐缸圆寂前告诉弟子:已受封悦殊菩萨。不埋不烧、肉身三年不腐,成为声名远播的首位女性金身菩萨。
*当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黄玉兰居士,一生专修专弘念佛法门,于2001年阴历6月15日念着佛号,面带微笑,安详自在,圆满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终年六十一岁。在家庭自然环境下,未经过任何处理,至今肉身不坏,依旧面带着慈祥的微笑,念佛无有间断,呈现出“紫金色身”,成为佛门的肉身舍利,创造了人类生命的奇迹,被誉为二十一世纪现代弥陀大愿(肉身)菩萨。

郎木寺寻根得绝句四首
仙踪虎穴任探寻,活佛当年铸道心。
郎木寺终成净土,大师点石已成金。
开宗立派岂寻常,圣迹仙踪擅胜场。
点化山君先入道,何愁圣教不隆昌!
仙女何方寻,眼前幻影深。
疑心生暗鬼,但觉阴森森。
白龙归隐地,虎穴镇江源。
龙水生万物,圣人早预言。

绿绒蒿

不怪天生的命运不公
不怨母土的贫瘠荒凉
*
岂恋俗世的浮名虚誉
只为生命的尊严荣光
几度轮回中坚韧积蓄
一次爆发出柔美绽放
*
幸得高原草甸的爱宠
终在雪山幽谷里留香

游郎木寺有感
装金添彩又如何,缘起缘终渡孽河。
莫笑凡僧争意气,劫灰散尽剩心魔。
佛家仪仗阔空前,骨笛阴森唢呐喧。
伞盖幢幡连梵宇,直通极乐大花园。

藏寨篝火晚会
寨中篝火早已经熊熊点燃
迎宾鼓点正咚咚急切召唤
     
歌声昂扬唱响在高原雪域
锅庄健美舞动了佛土梵天
西倾山脉延伸出原生希望
白龙江源流淌着能量祝愿
    
今宵无眠让激情回荡天地
生命有缘愿欢乐满溢人间
                                                   

观郎木寺天葬台
  
煨桑袅袅散松香,鼓号声中见鹫王。
生死辱荣终幻境,去来清白舍皮囊。
新陈代谢原根本,果报轮回佛道场。
宇宙苍茫规则在,哪分俗世与天堂。


高山兀鹫

世界第三极天之骄子
青藏高原的光辉荣耀
尊享俗世敬畏之战神
突破星球极限的飞鸟
净化自然环境之卫士
促进生态平衡的英豪
珠穆朗玛峰向你致敬
喜马拉雅山为你骄傲

人生

人生就好像一场旅行
随时更换着不同场景
尽管有一个共同方向
依然含多条特殊进程
可能你只能原点转圈
也许他将要宇宙纵横
珍惜各自的经历体验
无愧这一世修炼灵魂

甲辰夏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24-7-1 18:31
感谢老师的详细描述,让我们看到了很多以前没有看到和了解的藏族的生活习俗与文化特点,老师辛苦了,遥祝您夏琪,创作愉快,期待您的下一篇作品。
作者: 编外人    时间: 2024-7-4 17:58
谢谢云管支持鼓励,顺问夏安!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