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随笔【记忆许昌】《那美丽的护城河》(5、6)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4-8-16 11:00
标题: 随笔【记忆许昌】《那美丽的护城河》(5、6)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4-8-17 20:13 编辑
(5)
《那美丽的护城河》
2014-03-19
1966年的一天傍晚,我们许多人在省汽修大门南边的一堆机井水泥管子上聊天,这时有两个八技校(河南第八技工学校,现在是市技工中专)的女学生,每人的左臂带红袖章从我们面前走过。我们这个人堆里的明白人说:“这是红卫兵,文化大革命开始了!”
后来文化革命如火如荼,红卫兵铺天盖地。厂大门前摆了许多茶水站,来自全国各地的,背着背包一瘸一拐的,徒步长征路过的红卫兵络绎不绝。
我们这伙好事的孩子非常羡慕,就幻想也有一个红卫兵袖章。听说有的中学5角钱可以买一个,于是我们跑到当时的二中、五中、一高、师专,结果都不买给我们。
无奈,我们就想:干一件能立功的光 事,或许就会特许我们加入红卫兵了。于是我们就在北关的城河里找,那里正在挖藕,我们就在烂泥里找啊找,还真找到一颗诺大的日本鬼子的战争遗留物。我们几个小伙伴兴高采烈地把这东西送到了位于天平街的市武装部,谁知武装部的人只轻描淡写地说了三个字:
“搁这吧”……
那时候城河上有一座南北走向的人行木桥可以来到顺河街,城河里长满了莲藕,夏季时节满河都是盛开的莲花,美极了!文革期间我领着父亲为躲避批斗时常来到顺河街,父亲进澡堂去洗澡,我可怜巴巴地在河边的大柳树下等他,从未进过这个澡堂,只见沐浴过得男女从里边走出来一个个满面红光的,特别是沐浴过的女人,每个人一手端个盆子,另一手边走边梳着湿漉漉的长头发,很美!
也有时候父亲进去洗澡,给我5分钱,让我买3分钱的豆腐,1分钱的盐,1分钱的酱油。等他洗完澡,我们爷俩就钻进小西湖(城河的一部分)西边的那片苗圃里躲了起来,饿了就吃拌豆腐,直到天黑才钻出来悄悄地回家。
在苗圃里呆着也很无聊。那时我的脚上长了好几个鸡眼,我爸没事就用小刀给我挖鸡眼,每次挖得露出鲜肉,流出鲜血了,我爸就用事先准备好的烟灰儿往我的伤口上一按。
挖鸡眼是痛苦的事。但是每逢我爸与厂里的“保皇派”接头,就成了一件美事儿。因为他们接头的地点有时选在灯塔城河桥上的“水上饭店”“水上冷饮店”……
【链接】
A、许昌西湖公园的湖水算是许昌的西城河了。与西湖公园毗邻的西北大操场是当年运用频率最多的地方。大操场的北面就是市里的苗圃,面积很大,一直连到现在的安装公司(原市鱼塘),当年凡是有什么活动,全市各单位的人都集中到西北大操场开会。特别是宣判大会,就在大操场开,同时死刑就在主席台后边的墙根底下执行。
B、当年大街上没有卖馍的。买主食得要粮票,买豆腐不要粮票,所以买豆腐可以顶饥。
(6)
《那美丽的护城河》
2014-03-19
许昌人很早就有浪漫的基因了。
许昌的水上饭店至少比省城的水上饭店早上5年的时间。1966年前后,许昌市南大街的城河桥上,东面是一间全市唯一的冷饮店,西面是一间水上饭店。
吃冷饮时可以从窗口欣赏东边的城河;吃饭时可以从窗口欣赏西边的城河,可谓是各有千秋。
这个冷饮店为全市供应冷饮,冰糕。夏天来冷饮店消夏,首先印象最深的就是制冷机那隆隆的声音。经常看见拉着保温桶来拉冰水,来这里批发冰糕的人。
那时候做的冰淇淋里面好像是放的鸡蛋黄。在冷饮店门口经常看见有成堆的鸡蛋壳,还有便宜卖的用大盆子装的鸡蛋清。
冷饮厅里有座位,来消夏的可以坐在那里慢慢品慢慢吃,颇有一些潇洒(没有一次性包装,全用小碗小碟)。当然,当时许昌人的消费水平有限,来这里消费的人相应的还是不多。
西边的饭店就热闹多了。文革期间我爸和“保皇派”有时需要“接头”,地点有时选在冷饮店,有时选在水上餐厅。
那时我是他们的“联络人”相当于现在的“电灯泡”,不管他们之间谈了什么,往往我能搂上一顿好吃的,不亦乐乎。
在城河水上餐厅吃的印象最深的是炒面,那油汪汪,黄莹莹的色,那焦焦脆脆筋筋道道的味,成了我心中的永恒。
【链接】
A、当年许昌还有一个消夏的好去处,那就是文化宫、电影院。那
里是用防空洞里的冷风降温的。许昌的防空洞一直通到十几公里外的水道杨大队(名噪一时的:小车不到只管推——杨水才)。市内的地道纵横交错,其中文化宫、电影院随时就可以疏散观众。往往看电影时坐在出风口那一溜的人被吹得冷飕飕的,未对着出风口的人还热得大汗淋漓。冷风一吹,声音很响,满大厅都是地道里的梅湿味道。
B、许昌城河的水上餐厅存在了很长时间。刘兰芳说《精忠岳飞》的时候我还印象很深:每天12点走到这里的人,先在饭店门口的电线杆子底下听完说书才各自回家吃饭去了。
【未完待续】
现在我常感叹:
——时间都去哪儿了?不觉之间就老了!
——无限感慨、无限留恋、无限回想、无限憧憬!
——现在人老了,坚定一个信念:要为1942逝去的先人们立块儿碑,碑不在大小,但是这块儿碑我们河南人我们许昌人的心中要有。
现在我常喃喃自语:
——王老汉哪王老汉!58年得开悟,36年磨一剑!
现在我常扪心自问:
——1942的儿孙们都去哪儿了?
敬请看《四季歌文学社区》我的【日志】:
——【我的梦-让更多的河南人看《1942》】
——【我的梦-为1942三百万亡灵建园、立碑、过节】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8-16 21:10
源于生活,高于生活。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