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易水河畔忆荆轲 [打印本页]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5-31 15:47
标题: 易水河畔忆荆轲
本帖最后由 白水 于 2024-5-31 15:50 编辑
易水河畔忆荆轲
顺着岁月长河顺流而下,我漂泊到易水河畔。那高耸的门楼,那高挑的黄色灯笼,那长长的木板桥,那悠悠的河水,仿佛还停留在两千二百多年前的战国时代。这一切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样子,似乎在等一个人的归来。那四处张望的游人像是在寻找一个人的身影,渴望一睹那个不怕死的壮士风采,问问他对自己的壮举有什么感想。
流水送走一代又一代人,只有青山不老,见证江山是秦王朝遗留下的江山最妖娆锦绣。
在历史的长河中,总有一些人物和事件,如同投入水面的石子,激起层层涟漪,引人深思。其中,荆轲刺秦王的故事,以其悲壮的色彩和深远的影响,成为了我们心中不可磨灭的记忆。那句“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悲歌,不仅是对荆轲命运的写照,更是对那个时代、那种精神的咏叹。
公元前227年,秦国灭赵国之后,兵锋直指燕国。燕太子丹万分惊恐,正面交锋不是对手,决定派刺客荆轲入秦行刺秦王。为保证事情能够成功,荆轲要求太子丹用秦叛将樊於期的头和燕督亢地图去进献秦王。太子丹不忍杀害樊於期,荆轲便私下告诉樊於期行刺秦王实情。樊於期深明大义,自刎而死,成全了荆轲。至此,荆轲肩负太子丹的嘱托,手持燕督亢地图和樊於期首级,作为献给秦王的礼物,踏上了前往秦国的道路。临行时候,面对送行的太子丹,易水河畔,他留下了那句千古绝唱:“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这不仅是对自己命运的预知,更是对家国情怀的深沉表达。
入秦后,秦王在咸阳宫隆重召见了荆轲。荆轲交上了樊於期头颅,献督亢图时,用夹在图中匕首行刺秦王,结果没有成功,反被秦王所杀。荆轲失败了,不但搭上自己生命,也加速了燕国的灭亡。盛怒之下的秦王,调兵谴将,于易水西大败燕军。
我们无权评价荆轲的行为,历史证明了他的对错,但有一点是毋庸置疑的,那就是谁违背社会发展规律,注定会失败的。荆轲,喜欢读书,也是一名剑客,处事有胆有谋,为人行侠仗义。结识燕太子丹后,为了燕国的利益,勇于赴汤蹈火,不惜牺牲自己生命,足见他侠肝义胆和性格的偏激,在秦王统一国家进程中,他无疑是一块绊脚石。从历史的角度来看,荆轲的思想局限了他。在大是大非面前,他选择了以个人的力量对抗整个秦国的统一趋势,这在一定程度上,确实违背了历史发展的潮流。
荆轲凭自己的能力,本可以选择投靠秦王,或为秦王出谋划策,或在前线冲锋陷阵,开疆拓土,成为秦国统一大业中的一名英勇战士。然而,他却选择了另一条道路——谋害秦王。这一选择,不仅让他个人陷入了悲剧的境地,也让燕国在秦国的强大攻势下更加岌岌可危。如果荆轲能够站在更高的历史视角上,看到秦国统一六国、结束战乱、实现和平的必然趋势,或许他会做出不同的选择。
荆轲的故事,如同一面历史镜子,映照出我们每一个人都会面临人生抉择与挑战。遇事要沉着冷静,要有自己的思想看法,不被别人思想胁迫,做别人替身。在复杂多变的现实生活中,我们不是圣人,无法预知未来,都可能成为那个时代的荆轲。因此,我们需要不断学习、思考、进步,以更加宽广的视野和更加深刻的洞察力,来审视环境、认清自己、把握机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社会发展中,找到自己的方向,实现自己的价值。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6-4 08:48
好的,这篇文章智能软件发挥的不错,详简得当,史观也很客观。代表智能文化的一个特点。推荐上年刊。
作者: 白水 时间: 2024-6-4 21:17
谢谢李站。使用智能软件,主题提示很重要,润色也不可忽视,尝试总结经验。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6-6 23:09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