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漫议“唇亡齿寒” [打印本页]

作者: qiuhuang    时间: 2014-8-18 06:14
标题: 漫议“唇亡齿寒”
“唇亡齿寒”,意思为嘴唇没有了,牙齿就会寒冷。比喻相互依存的双方利害相关,荣辱与共。语出古代历史散文《左传·僖公五年》,说“晋侯复假道於虞以伐虢。宫之奇谏曰:虢,虞 之表也;虢亡,虞必从之。谚所谓‘辅车相依,唇亡齿寒’者,其虞虢之谓也。
       “唇亡齿寒”流传了两千多年,几乎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嘴唇对牙齿具有十分重要的保护作用。可现实生活中,稍有留心,你就会发现,适得其反,往往是“齿亡犹唇”,也就是说牙齿不在了,嘴唇还保持完好。一个含义可谓深刻的成语故事,怎么和现实生活大相径庭背道而驰呢?让我们回过头来,再仔仔细细推敲一下“唇亡齿寒”这一故事发生的背景。
       正如宫大人所说,“虢,虞之表也”。从当时的地理位置来看,虞国处于虢晋之间。对于晋国来说,要想攻打虢国必须经过虞国;对于虞国来说,虢国在虞国的外围,好比是嘴唇,具有无形的保护作用;一旦虢国为晋所灭,虞国就好像牙齿失去了嘴唇一样,孤零零的暴露了出来 。说理真可谓切中要害,生动形象,恰到好处。只可惜当时虞公受利益迷惑,没有采纳宫大人的谏言,最终留下了“假道伐虢”的成语,让后人思索。
       那么,“唇亡齿寒” 与现实生活的矛盾,问题到底出现在哪里呢?仔细一想,你会发现,“唇亡齿寒”在故事中不过是一个假设,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虚拟语气,而不是生活实情。它是宫先生为了讲明厉害关系,临时引用了当时流行的一句谚语而已。然而就这句谚语来看,也采用的是一种文学手法,是随即打的一个比喻罢了。
       “比喻” 是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它通常
是用本质不同而又有某种相似点的事物来描绘另一事物或说明道理,也叫“譬喻”。它的作用主要是通过具体生动可感的形象,引发读者联想和想象,增强语言的表现力和感染力;或者用浅显易见的事物描述深奥 的道理,化繁为简,化抽象为形象,帮助人们深入的理解事物。比喻是临时打的比方,只求某一点相似,具有很大的局限性。譬如说“共产党像太阳”这个比喻,就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共产党给人民带来了光明的道理,至于“太阳黑子”像不像共产党中的腐败分子,那是另一回事了。
       明白了这个道理,好多事就会迎刃而解。生活中的事理很多是逻辑规律问题,而成语故事大多带有某些文学成分,思维和表达原本应该相统一,但有时候为了突出某一方面,也会出现一些意想不到的事情。据说晚唐诗人杜牧曾经写过一首《江南春》绝句:“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多好的诗啊!而明代才子杨慎在他的《升庵诗话》中却说,“千里莺啼,谁人听过?千里绿映红,谁人见过?”,让人苦笑不得。
       回过头来,再让我们看看生活中的"齿亡犹唇"的现象。坚硬的牙齿,柔软的嘴唇,然而无论从出身的早晚和谢世的前后来看,坚硬始终胜不过柔软,牙齿很难与嘴唇比拼。虽然牙齿有时候啮咬一下嘴唇,甚至可能到出血的地步,嘴唇还会慢慢好起来,而牙齿一旦受损或掉落,想再恢复原样谈何容易。哪怕你再有钱,哪怕你再爱牙齿,最终也无可奈何。当今爱牙已经 成为社会关注的话题,大街小巷,也悄然出现了很多牙科医院,但真正起作用的还是良好的生活习惯和生活方式。
      “唇” 不能亡,“齿”不能寒,但“齿”也不能过热。热天,少吃些冰冻的东西;什么时候也不要急着吃热,心急吃不了热豆腐,做事还是悠着点好!朋友,你说呢?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4-8-21 00:35
小故事大道理,以浅喻深,读来长知识。
作者: qiuhuang    时间: 2014-8-21 05:46
谢谢站长的点评,一点联想而已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4-8-22 22:12
旧成语,赋新意。
作者: qiuhuang    时间: 2014-8-23 05:58
谢谢老师点评!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