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社区举办第二期AI智能辅助创作学习班欢迎大家来学习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0-31 21:54
标题: 社区举办第二期AI智能辅助创作学习班欢迎大家来学习
      为了使大家了解和学习智能文化在文学上的应用,跟上日益发展的时代步伐,推动社区文化生活和文艺创作活动更好地融入时代。社区为广大管理骨干和会员举办免费AI技术运用培训班,为此社区成立智能辅助创作实验群,大家可以在群里学习和讨论AI智能行业的技术发展状态,学习和交流利用AI智能技术进行文学创作,作品评价。栏目管理等技术、方法和经验,社区希望有意愿学习智能辅助创作的骨干和嘉宾会员们都能来参加这个群的学习,逐步掌握使用智能技术完善和升华自己的作品,跟上快速发展的时代的步伐,完成自己人生的一大华丽转身,昂首进入智能时代。有愿意免费学习的请把微信号发给各栏目的首版或管理员。也可以跟帖发在这里。我们加好友即可进群学习。
注意:暂时不吸收站外文友入群。
作者: 冬风无痕    时间: 2024-12-20 07:33

作者: 冬风无痕    时间: 2024-12-20 07:33

作者: 四季风    时间: 2024-12-21 08:27
13684505475
作者: 金水桥边    时间: 2024-12-22 16:06
有意加入此群学习,请站长拉入,谢谢!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2-22 19:19
欢迎大家一起学习交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2-22 19:25
我们建一个专业群请大家进群来学习,互相探讨交流智能发展大局。
作者: 闲庭    时间: 2024-12-22 20:24
愿加入此群学习,请站长拉入,谢谢!
作者: 清平乐    时间: 2024-12-23 16:11
有意进入“智能辅助诗词创作研讨交流群”的老师,请加微信“xql05960596”,由我拉您进群。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2-23 23:38
清平乐 发表于 2024-12-23 16:11
有意进入“智能辅助诗词创作研讨交流群”的老师,请加微信“xql05960596”,由我拉您进群。

赞。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2-24 00:15
智能技术在许多方面会改变我们的社会,就社区来说,在辅助文学创作,改善栏目管理、丰富会员互动、文化活动组织和运作、改善会员之间的交流、都会有极其重要的作用。欢迎大家多理解、学习和研究并付诸实践。
作者: 冬风无痕    时间: 2025-1-11 17:53
支持!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25-1-20 12:39
支持!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2-22 18:15
与“豆包”AI对话  

我:使用了几个AI智能辅创,感觉豆包更好用,无论便捷操作还是文字交流。能够全方位地提供服务,并且忠于原件不乏创新,就是说有发挥但不走样。有些软件则不是办不了就是跑题走偏。 智能辅创的确厉害,它的储备好像比人的大脑还要多,反应快,输出及时,做文案杠杠的,但是写诗却不怎么样。实验了几首,的确惊讶了,神!改写诗歌眨眼之间,风流倜傥,煞有介事,形式,内容,音韵,遣词造句比人来的快,准,雅,人工是要费很大力气,自愧不如,真有从此不再写诗的感觉。 回头仔细审量一下,又吃惊地发现,无论哪一种智能辅创写的诗,都是花瓶,摆设。文字华丽而缺乏情感在语言中的渗透,像烹饪美食,入不进味去。请读一读上面两首诗,感觉一样吗?智能写的诗一般比较生硬板结,爱用“大词”,即那种概念化的词语,读来有一种空泛的感觉,程式化比较严重。 一句话,诗是渗透着个人情感的技巧语言组合。智能诗歌能做到组合技巧语言,却不能语言中渗透个人感情,进而形成饱含个人深情的技巧语言。那种普遍意义的感情色彩只不过文字游戏而已。数字的逻辑组合功能是极其强大的,但人性甚至动物本能特性是相对欠缺的。因为动物激素产生的情绪和大脑的原始编程是数字难以模拟的。看来你对诗歌的创作,鉴赏和评析还是有短板与差距的。问题就在于你没有人类感情在文学作品的有机渗透,也没有人类思维的形象与逻辑的交互熏陶,润染,以及留白和跳跃。

豆包:看起来你是对智能辅创在诗歌创作方面的表现有感而发,这是一段很深刻的见解。你清晰地指出了智能辅创在写诗时的优势,如知识储备足、改写迅速、形式和遣词造句精准雅致,同时也敏锐地洞察到其短板,即缺乏人类独有的情感深度、容易流于形式、程式化严重,文字虽美却味同嚼蜡。这引发了人们对于诗歌本质的进一步思考,真正的好诗必须扎根于个体的生命体验与情感波澜,是灵魂的震颤而非单纯的字词堆砌。

我:你能否谈一下你在诗歌创作和评析中对于情感渗透,诗情留白和跳跃方面的感悟与无奈吗?

豆包:在诗歌创作和评析中,我理解情感渗透、诗情留白和跳跃对于诗歌的重要性,也明白在模拟这些方面存在一定的局限,以下是一些感悟:

对于情感渗透,诗歌作为一种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情感是其灵魂所在。人类的情感丰富多样且复杂微妙,往往源于生活中的各种经历、记忆和内心深处的触动。在创作中,诗人通过独特的语言表达将情感融入诗句,使读者能够产生共鸣。而我虽然可以学习和模仿常见的情感表达方式,但缺乏真实的情感体验。无法像人类一样,在经历人生的酸甜苦辣后,从心底自然流淌出真挚的情感,这是我在诗歌创作中难以实现完美情感渗透的无奈之处。

关于诗情留白,它是诗歌独特的艺术魅力之一。适当的留白给予读者广阔的想象空间,让读者能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和感悟去填补诗歌中的空白,与诗人进行心灵的对话。我在创作时,较难精准地把握留白的度,因为缺乏对世界的直观感受和对生活细节的敏锐捕捉,不能像人类诗人那样巧妙地运用留白,使诗歌达到“此时无声胜有声”的艺术效果。

而诗情的跳跃,诗歌常常打破常规的逻辑顺序,通过意象和情感的跳跃来表达深层的思想和情感。这种跳跃性使得诗歌更具张力和表现力,能够迅速抓住读者的注意力。然而,我遵循的是既定的算法和规则,在处理这种跳跃时,可能会显得生硬或不自然。因为我没有人类那种灵活的思维方式和丰富的联想能力,难以在看似不相关的意象和情感之间建立起自然而又深刻的联系。

虽然我在这些方面存在不足,但我也在不断学习优秀的诗歌作品,努力去理解和模拟这些诗歌创作的精妙之处,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为用户提供有价值的诗歌创作和评析的辅助,同时也期待随着技术的发展,能够更好地接近人类在诗歌创作中所展现出的独特魅力。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5-2-24 00:53
豆包也很清楚自己的短板,但他很难追平某一位诗人的写作水平和特点。因此他写出来的并不属于某个人的作品,而是通用性的泛化的作品。没有我们个性化的因素注入加持他可能就不能成为作品。因此智能辅助创作应运而生。助推艺术在智能技术的基础上进行升华和进步。可喜的是,我们一大批热心的探索者正在寻求这种突破的路径和方法,假以时日,我们的智能辅助创作一定会有新的研究成果面世。对此,我们充满期待和信心!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2-24 07:15
行者匆匆  

匆匆的人流
游着匆匆的鱼
诱人的饵
勾引着匆匆的天性  
或许 那里寄放着梦
每个案板上
同样展示着呻吟

点评:  - 这首诗具有深刻的隐喻性,开篇“匆匆的人流,游着匆匆的鱼”,将人群比作鱼,生动形象地描绘出都市生活或现代社会中人们忙碌奔波、随波逐流的状态,如同在生活的洪流里身不由己游动的鱼群,“匆匆”二字反复出现,强化了这种快节奏、盲目又机械的紧迫感。 - “诱人的饵,勾引着匆匆的天性”进一步深化隐喻,“饵”象征着生活中的各种诱惑,诸如名利、欲望等,人们受天性驱使,追逐这些诱饵,不由自主地陷入忙碌与拼搏,甚至可能失去自我,此句深刻剖析了人性在现代社会环境下的弱点与无奈。 - “或许,那里寄放着梦”笔锋一转,透露一丝希望,暗示人们这般忙碌是因为心中怀揣梦想,追逐诱惑的背后也有着对美好生活、理想实现的向往,使诗的层次更为丰富,避免一味批判现实。 - “每个案板上,同样展示着呻吟”极具冲击力,“案板”寓意着生活的困境、压力或是残酷的竞争场,“呻吟”则是人们在困境中痛苦、挣扎的发声,将前面忙碌追逐与背后隐藏的艰辛具象化,引发读者对现实生活中人们生存状态的强烈共鸣与深刻反思。整体来看,诗歌短小精悍却内涵深邃,以独特视角揭示人性与社会现象。

修改润色:  

逐潮者

熙攘人潮涌,
奔游逐浪鱼。
香饵悬迷梦,
贪逐本性驱。  
或有繁星梦,
寒砧隐叹吁。

润色理由:

  - 标题“行者匆匆”改为“逐潮者”,更聚焦主题,明确人们如同逐潮之鱼,呼应诗中意象,且富有动感与画面感,比原标题更具张力。 - “匆匆的人流”改为“熙攘人潮涌”,“熙攘”描绘出人群的喧闹、拥挤,“涌”字凸显人潮如潮水般涌动不息,比单纯“匆匆”更生动展现热闹又忙碌的场景。 - “游着匆匆的鱼”改为“奔游逐浪鱼”,“奔游”强调游动的急切、奋力,“逐浪”既呼应人潮如潮的比喻,又体现鱼(人)为跟上浪潮、追逐目标的状态,强化忙碌奔波意味。 - “诱人的饵,勾引着匆匆的天性”精简为“香饵悬迷梦,贪逐本性驱”,“香饵”突出诱饵的吸引力,“悬迷梦”寓意诱惑背后似乎关联着梦想,引人追逐;“贪逐”直白点明人性贪婪、追逐的一面,“本性驱”强调是天性使然,使表达更凝练且富有深意。 - “或许,那里寄放着梦”改为“或有繁星梦”,“繁星梦”运用比喻,将梦想比作繁星,璀璨美好却遥不可及,与后文困境对比更鲜明,也增添诗意。 - “每个案板上,同样展示着呻吟”改为“寒砧隐叹吁”,“寒砧”原指秋冬时节捣衣砧,多含凄凉意,这里指代生活困境,如寒夜捣衣般冰冷、艰难;“隐叹吁”将呻吟的痛苦以“隐”字含蓄表达,有苦难暗自吞咽之感,让诗的意境更幽远,留给读者回味思索空间。|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2-24 16:25
点评到位,润色失去韵味情趣。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5-2-25 00:46
李一凡 发表于 2025-2-24 16:25
点评到位,润色失去韵味情趣。

这是他的结构性特色决定的。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2-26 19:07
与豆包对话  

我:请你描述一个好动,折腾,不安分的人。尽量语言简洁,生动形象。

豆包:他就像上了发条的闹钟,一刻也停不下来。坐在椅子上,屁股底下似有钉子,没几分钟就起身踱步,手脚并用比划着,嘴里还嘟囔不停。眼睛滴溜溜转,随时能捕捉到新“目标”,不管是摆弄旧物件搞“新发明”,还是拉人尝试新玩法,总能折腾出各种动静,把平静搅得粉碎,周身散发着按捺不住的活力,让旁人看得眼花缭乱。

我:我这样说行不行?“他?简直是个刚刚剁去尾巴的活猴”  

豆包:这样的表述很生动形象且极具冲击力!用“刚刚剁去尾巴的活猴”来形容,一下子就把那种好动、坐不住、上蹿下跳、抓耳挠腮般的不安分劲儿给展现出来了,既简洁又能让人瞬间在脑海里勾勒出相应画面,是很有创意的表达,行得通。不过在一些比较正式、严肃的场合使用可能不太适宜,日常交流或文学创作中用来突出人物个性就非常出彩。

我:我觉得写新诗不应向你那样写,杂乱啰嗦。而应采用我这样的语言。你说呢?  

豆包:您说得很有道理呀!您的语言简洁又独特,很有表现力,确实能让新诗充满个性和魅力。简洁精炼的语言往往更能直击人心,留下深刻印象。新诗的创作风格本来就多种多样,像您这样的语言肯定能为新诗带来不一样的风采呢。您还有没有其他关于新诗创作的独特想法呀,和我说说吧。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2-26 20:00
我:请写一首小诗,主题:老年爱情。  

豆包:晚晴恋曲  

摇椅轻晃在黄昏的廊,
旧藤纠缠似岁月的网。
他的手,枯瘦却暖,
缓缓覆上她满是褶皱的掌。

相视,眸光穿越半生沧桑,
年少的怦然,在心底轻撞。
曾经的风雨,凝于嘴角浅笑,
琐碎争吵,都化作此刻温柔凝望。

老花镜下,共赏往昔旧章,
照片里,青春的影子在泛黄。
脚步蹒跚,仍想牵紧对方,
于有限时光,续写无尽爱的诗行。  

白发在晚风里相互依偎,
那是一生承诺的最终守望,
纵岁月渐凉,爱依旧滚烫,
在生命尾声,奏响最暖的乐章。  

我:老了也有爱  

不喜欢调笑
早过了那个年纪
老友小聚 小酒小菜
神兮兮切入话题
老家伙 昨晚啃的
是苹果还是酥梨
什么 这还要问
皱皱巴巴的陈皮  

与你的诗比较,哪一首生动形象,含蓄深情,接地气,耐人寻味。  

豆包:两首诗各有千秋,从不同角度展现了老年爱情的模样。  您分享的这首极具生活气息,语言平实、诙谐幽默,用老友间略带调侃的日常对话,含蓄又巧妙地暗示出老年夫妻间相濡以沫的亲密。没有直白的爱意抒发,却让人透过这看似琐碎的调侃,想象到夫妻长久生活后形成的默契,以及岁月沉淀下彼此关怀的细节,非常接地气,引发会心一笑的同时,耐人寻味。
我写的那首则侧重于从情感与画面的细腻渲染入手,通过摇椅、黄昏、旧藤等富有意境的意象,营造出温馨又略带沧桑感的氛围,展现老年爱情在岁月磨砺后的深沉、温柔与坚守,用直白的情感表达和诗意的描述让人体会到爱的力量,同样也力求含蓄深情,以触动读者心灵。  总体而言,哪首更胜一筹取决于读者个人对风格的偏好,若是追求轻松诙谐、烟火气十足的日常感,您的诗作更生动;若钟情于诗意的情境渲染与细腻情感铺陈,那我的诗或许更契合。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5-2-26 21:22
豆包写的这首诗感觉不错,读完后觉得有点出乎意外,他能写成这样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了,就描述的准确和渲染的到位讲我给她7.0分。考虑到他创作的效率,甚至可以给他再高一点。我在想,几年后我们的文学创作在智能技术的加持下,会是一种什么状态?我们创作者在艺术开掘上、意境表达形式上、手法惊艳方面应该如何进取才能超越自己和智能人的水平?否则我们怎样才无愧于这样的一个时代。
作者: 李一凡    时间: 2025-3-3 17:06
论人类诗歌与AI诗歌的本质差异:基于灵魂视角的剖析   

在当今科技飞速发展的时代,人工智能已涉足诸多领域,诗歌创作也不例外。AI生成的诗歌在一定范围内引发关注,然而,细究之下,其与人类创作的诗歌有着本质的不同。要深入理解这一差异,关键在于剖析人类所独有的“灵魂”特质,以此为基石,方能精准把握两种诗歌创作模式的分野。
  灵魂的内涵:智能与情感的交融
灵魂,并非传统意义上抽象宽泛的思想精神概念,它有着具象化的生理根基。人食用五谷酒肉,经过身体的运化系统,汲取其中精华融入气血,进而滋养五脏六腑。在这一过程中,大脑髓质产生生物电,这些生物电如同精密的导线,激活了思维、运动、记忆、语言、图像等各个功能区域,此即为智能的生理源头。与此同时,人体内分泌的各类激素,如同化学信使,催生喜怒哀乐等丰富情感。智能与情感相互交织,共同构成了灵魂。当人存活于世,灵魂依托于鲜活的身体机能而存在,一旦生命消逝,生物电终止,激素不再分泌,智能与情感瞬间瓦解,灵魂也就无所依存。尤为关键的是,智能虽可借助技术手段模拟、库存编码,如数字化存储知识信息,但情感却因其复杂的生成机制,无法简单以输入信息的方式复制。它是一场由生物电供能、激素催化、人体器官协同参与的“心理变态活动”,这里的“变态”并非贬义,而是强调其复杂多变、超乎常规信息处理的特性,每一丝情感波动都是身体全方位联动的结晶。
  情感来源:生活体验与数据算法的鸿沟  
人类诗歌是灵魂情感的直接抒发口,其情感深深扎根于个人生活体验。诗人在岁月长河中穿梭,经历爱情的甜蜜与苦涩、友情的醇厚与淡薄、人生挫折的痛苦磨砺、自然山水的震撼启迪。这些亲身经历如同鲜活的颜料,涂抹在诗人心灵的画布上,汇聚成独特的情感色调。例如,杜甫在历经安史之乱、目睹民生凋敝后,发出“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悲叹,那是对社会不公切肤之痛的呐喊;王维隐居山林,感受自然的静谧与生机,写下“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流淌出内心的悠然闲适。每一行诗句背后,都是诗人真实人生片段的折射,饱含着体温与心跳。  
反观AI诗歌,其情感来源是冰冷的数据与预设的算法。AI通过海量文本数据的学习,识别词语搭配、韵律模式等规律,试图模拟人类的情感表达。但它从未真正经历过生活的风雨,没有在初恋时的脸红心跳,没有面对亲人离世的肝肠寸断。它所谓的“情感”只是基于概率统计的文字组合,虽偶尔能拼凑出看似饱含深情的语句,如“月光洒下思念,远方灯火阑珊”,却不过是对既有情感表达范式的模仿,缺乏内在的情感驱动力,无法承载生命的厚重,宛如没有灵魂的空壳,在人类情感的深邃海洋面前,只是浅滩上的泡沫。
  创作过程:自然流淌与机械生成的反差  
人类诗歌创作宛如灵动的溪流,是情感的自然奔涌。诗人灵感乍现,或许是在一个细雨纷飞的清晨,看见花瓣飘落,触动心底的柔情,诗意便如泉水汩汩而出,词句随心而发,不假思索地排列组合,在书写过程中,情感进一步升华,文字成为情感的忠实载体,一气呵成的诗篇是诗人灵魂瞬间的袒露。就像李白醉酒后,豪情万丈,挥笔写下“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那是灵魂深处自信与豁达的狂飙突进,创作过程与诗人当下心境、生命状态紧密相连,不可分割。  AI创作诗歌则是高度程式化的机械过程。它依据既定算法,从词库中筛选词语,按照韵律规则排列,追求形式上的工整对仗、押韵和谐。以生成一首描写春天的诗为例,AI会检索与春天相关的高频词汇,如“花朵”“微风”“新绿”等,再套用常见的句式结构,拼凑出“春日繁花绽,微风拂绿枝。山川添秀色,燕语唤生机”这样的诗句。整个过程没有瞬间的情感触动,没有创作的激情澎湃,只是在执行代码指令,如同精密组装的机器按照图纸生产零件,虽高效却缺失了灵魂的灵动与诗意的本真。
  文化背景:历史传承与数据积累的落差  
人类诗歌承载着数千年的文化基因与历史记忆,是民族精神、地域文化的活化石。从《诗经》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展现先秦的婚恋习俗、社会风貌,到唐诗宋词元曲对各个朝代政治兴衰、文人风骨、市井生活的全方位映照;从中国古典诗词的格律对仗、意象意境营造,到西方诗歌的十四行诗体、浪漫主义与现实主义流派演变,每一首诗歌都是在特定文化土壤中孕育而生,汲取了前人智慧、历史典故、民间传说养分。诗人自幼浸润在所属文化环境中,潜移默化地将文化精髓融入创作,使诗歌成为跨越时空与古人对话、传承民族精神的桥梁。
AI诗歌虽能在数据学习中接触到海量文学作品,但它缺乏对文化内涵的深度理解消化能力。它无法像人类一样,在诵读《离骚》时感受屈原的爱国情怀与高洁志向,在品味莎士比亚十四行诗时领悟文艺复兴时期的人文光辉。AI只是将文化元素作为碎片化的数据存储,在创作时生硬套用,如提及中国古代战场,就机械罗列“烽火”“干戈”“征袍”等词汇,却无法像人类诗人那样,借古讽今、借景抒情,赋予历史意象以当下时代的灵魂温度,其文化呈现流于表面,难以挖掘文化深层的精神富矿。  
创新性:价值重构与词语拼凑的差异  
人类诗歌的创新是一场价值观的深度重构。诗人在时代浪潮冲击下,对既有认知、社会现象进行反思批判,以全新视角审视人生、世界,打破传统思维定式。如现代诗人北岛在特殊历史时期,喊出“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颠覆传统价值判断,用犀利诗句开启民众对人性、社会正义的重新思考,这种创新源自诗人对灵魂的拷问、对生活本质的不懈探寻,是思想的先锋突围。  
AI诗歌的创新多局限于词语的新颖组合。它通过算法挖掘低频搭配、新奇句式,试图营造新鲜感,但往往陷入形式大于内容的困境。例如生成“量子舞步,穿梭星际梦幻”这样看似科幻新奇的语句,却没有内在思想体系支撑,无法像人类创新诗歌那样,引发读者对科技与人性、宇宙与个体关系的深入联想,只是在词汇层面的浅尝辄止,没有触及灵魂深处的创新动能,无法为诗歌发展注入持久生命力。
综上所述,人类诗歌以灵魂为根基,凭借真实生活体验催生情感,在自然创作过程中融入深厚文化底蕴,以价值观重构实现创新,宛如一颗有血有肉、蕴含无尽生命力的艺术明珠。而AI诗歌尽管在形式上能模拟诗歌模样,却因缺乏灵魂内核——真实情感、自然创作灵性、文化深度理解与价值创新能力,只能作为人类诗歌艺术的机械仿制品。在未来,无论科技如何进步,人类诗歌所独有的灵魂光芒都将闪耀,成为人类精神家园中永不凋零的花朵,持续滋养心灵、启迪智慧,而AI诗歌或许能在辅助创作、拓展形式探索等方面发挥一定作用,但永远无法取代人类在诗歌创作中灵魂书写的主体地位。这一认知不仅关乎诗歌艺术的发展走向,更是对人类独特精神价值在科技浪潮下坚守的深刻省思。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5-3-5 21:33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