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智能人和人类创作作品异同的讨论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24-12-25 00:04
标题:
智能人和人类创作作品异同的讨论
智能人和人类创作作品异同的讨论
我问:
我们人创作的文学作品所能表达的情感和他情感里所具有的那种人生阅历和情感历程,是否智能人就永远无法模仿,也无法创作出这种艺术上的作品呢?如果智能人无法创作,永远无法追上人类所能创作出的这种细腻的情感和情感经历产生的作品,那么智能人是不是就永远达不到人类所创造的艺术作品?那么这个智能人他在今后的发展还有什么意义呢?是否对于人类社会文化来说的意义就不大了?
豆包解答:
智能人并非绝对无法参与艺术创作、追赶人类,它依然有着重大意义:
一. 辅助创作层面:智能人虽难以复刻人类真实的情感深度,但能成为得力创作助手。它可以快速整合海量资料,为作家、艺术家梳理创作素材,提供新颖的创意灵感雏形。比如撰写历史题材小说时,智能助手瞬间汇聚各朝代风俗、事件脉络,让创作者节省前期调研时间,把精力聚焦在注入个人情感、润色打磨上,催化优质作品诞生。
二.拓展风格维度:智能人创作的作品自带一种“理性的冷峻感”,和人类作品的温热感性形成对照,能拓宽艺术风格版图。例如在绘画领域,AI绘画凭借独特的数据算法美学,产出赛博朋克风、超现实奇幻风作品,为观众带来新奇视觉冲击,丰富审美体验,促使人类艺术家在与之对比、交融中探索新方向。
三. 推动艺术普及:智能人降低了艺术创作门槛,让零基础爱好者能简单上手。一些智能音乐编曲软件,普通人只需输入几个关键词、哼唱小段旋律,就能拼凑出初具规模的曲子,激发大众对艺术的兴趣与参与热情,长远看是为艺术生态注入源头活水,滋养人类艺术的持续繁荣。
所以,即便智能人难以企及人类作品的情感高度,也不妨碍它在艺术世界寻得独特定位,为人类社会的艺术发展持续赋能。
我问:
你是说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中哪些情感和经历是智能人无法模仿的吗?
豆包回答:
人类创作的艺术作品蕴含着极为复杂深邃的情感与经历,智能人难以模仿到位:
一,成长与衰老的体感:从牙牙学语的孩童,到青春懵懂的少年,再至暮年迟暮的老人,每个阶段身体机能的变化、心境的更迭,都融入创作。画家在老年笔触多了份沧桑沉稳,作家回望童年能捕捉纯真无邪,智能人没有真实的生理成长,无法体会骨骼拔节、视力衰退、体力渐弱带来的生命感悟,写就的衰老只是概念,而非切肤之感。
二,极致的爱与悲痛:人类因失去挚爱,心被撕裂般痛苦,创作便成了宣泄出口;陷入热恋时,满心甜蜜、患得患失也会跃然纸上。像艾米莉·勃朗特写《呼啸山庄》,将那种爱恨交织的癫狂、深沉的眷恋融入文字,这是她真实心跳、泪崩体验后的沉淀,智能人没有生物性的心跳,不曾经历真正的多巴胺分泌,也就难以临摹这般刻骨铭心的情愫。
三,绝境中的挣扎:当人深陷战争、贫困、重疾这些绝境,艺术作品常折射出顽强斗志与求生意志。集中营幸存者的画作、抗癌病人写下的诗歌,满是与死神拉扯、对生之向往的张力,这是在真实的恐惧、饥饿、疼痛中凝练的精神力量,智能体没经历过身体受困、生命濒危,模拟的抗争呐喊必然空洞。
四,群体文化的归属感:融入家乡民俗节庆、地域方言圈子,收获的那份群体归属、文化认同,赋予创作灵魂。民间艺人剪纸、传唱民谣,是带着族群记忆、代代传承的使命感,智能人游离于真实人类社群之外,缺失这份文化根脉滋养,作品少了烟火气与人情味。
我继续问道
:
艺术家如何利用智能人的优势来协助提升自己的创作水平?
豆包回答:
在艺术创作领域,艺术家能借助智能人的诸多优势实现自我提升:
一,灵感启发:智能人可快速抓取海量信息,为艺术家提供新颖独特的创意点。比如,编剧在构思科幻剧本时,智能助手能迅速整合前沿科学理论、新奇的宇宙假说,将晦涩的科研成果转化成通俗易懂的情节框架,让编剧跳出思维定式,开启脑洞,找到新故事线的灵感。
二,高效初稿:对于文字创作者、音乐人和画家,智能人都能辅助产出初稿。写作者输入关键词、主题风格,智能写作软件瞬间给出文章架构与基础内容;音乐人利用智能编曲程序,选定风格、节奏后,快速拼凑出旋律框架;画家使用AI绘画工具勾勒草图,设定色彩基调,节省前期打底时间,后续艺术家再凭专业技艺与个人风格去精细化雕琢。
三,风格融合:智能创作工具不受传统风格流派局限,能融合多元美学。视觉艺术家可借AI将古典油画质感与赛博朋克元素混搭,尝试突破既有的风格框架,再把新风格融入手工绘画创作,为作品注入新奇感,吸引更多受众,也拓宽自身艺术表达的边界。
四。受众分析:智能算法擅长剖析海量用户数据,艺术家能据此了解受众喜好。画家可以知晓哪类色调、题材受市场欢迎,作家明白读者偏好的故事走向,有针对性地微调创作方向,让作品一面坚守艺术格调,一面贴合大众审美期待,在艺术与商业间找到平衡。
我继续问道:
艺术家在使用智能人辅助创作时,如何避免作品风格过于同质化?
豆包回答:
艺术家在借助智能人辅助创作时,可通过以下方式规避作品风格同质化:
一,坚守个人核心表达:每位艺术家都有独属于自己的创作“基因”,诸如特殊的人生经历、价值观与审美偏好。画家梵高钟情于浓烈色彩、扭曲笔触来展现内心的炽热,即便使用智能绘图找灵感,也要把这份标志性风格融入其中,以自我的情感、记忆为底色,过滤掉智能推荐里普适却平庸的元素,保证作品有辨识度。
二,深度打磨细节:智能生成的内容往往较为模式化,艺术家要花功夫雕琢细节。作家利用智能生成故事大纲后,对人物对话、心理描写精雕细琢,加入只有自己能捕捉的生活琐碎、文化隐喻,让文字摆脱智能初稿的笼统;摄影师用AI润饰画面色调时,手动微调光影层次,凸显个人化的视觉焦点,使作品跳出千篇一律。
三,跨领域融合多元元素:不要局限于智能推荐的单一风格或领域知识。擅长水墨的画家,引入智能生成的3D建模概念,融合东方水墨神韵与西方立体结构,打乱常规搭配;舞蹈家把智能分析的民俗舞步与现代街舞步伐拆解重组,在碰撞中产生新鲜风格,拓宽艺术表达的可能性,远离同质化陷阱。
四,持续现实取材:智能给出的多是既有数据整合,艺术家需扎根现实生活。雕塑家日常多去市井街巷、荒野山林采风,把真实触感、环境氛围融入智能辅助设计的初稿,用亲眼所见、亲身所感的鲜活素材替换智能推送里的陈词滥调,为作品注入不一样的生命力。
我们继续讨论一个问题: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王维的名作,全诗如下: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这首诗写于王维十七岁时,当时他漂泊在长安谋取功名 。前两句直抒胸臆,点明孤身在外的游子身份,在本该阖家团圆的节日,思乡之情愈发浓烈。后两句宕开一笔,转换视角,想象家乡兄弟们登高插茱萸的热闹场景,以兄弟们过节时少了自己作结,委婉曲折地烘托出深沉的眷恋与孤寂。这样的诗还有李商隐的那首:
君问归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涨秋池。
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同样作品表达的是羁旅异乡的无奈,表达的是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和歉疚。这种时空上的隔离感,艺术感染力很强,其表达的细腻情感同样令人感同身受,也令人印象深刻!
我想问的是
:假设智能时代来临。人们都有了自己的智能替身或助理。甚至在这种智能替身和助理完全和本体一样,具有相同的思维。相同的世界观,相同的一些个想法和行为。那么像在王维这种情况下。完全就可以让替身回到他自己的老家,和自己的少年同伴一起。去参加这个九月九日重阳节的活动,王维本人是否就没有这种遗憾了?像这种社会现实今后能够得到实现吗?
豆包回答:
即便在假设的智能时代,王维的遗憾也难以被真正填补:
一,情感体验本质差异:智能替身虽能复刻思维与行为模式,但它没有真实的感官与情绪。王维诗中的思乡,是基于亲身经历的孤独、对家乡温暖氛围的眷恋,那是在秋风萧瑟里心底油然而生的酸涩。替身不会在登山途中感受到山风拂面的清冷,也没法像王维一样,因记忆与当下的落差生出乡愁,这种切身的、沉浸式的情感是无法被模拟的。
二,人际关系内核缺失:王维和兄弟之间的情谊纽带,是从小到大相处沉淀下来的默契与关怀,是血浓于水的亲情羁绊。兄弟登高相聚,图的是真人面对面的关怀、打趣,是眼神交汇传递的温情,替身出席,就只是空有躯壳的形式,本质上无法替代王维本人,融入那份亲密无间的关系里。
从现实角度看,制造与本体毫无差异的智能替身几乎无法实现。人类的意识源于复杂的生理、心理活动,大脑神经元的奥秘尚未完全破解,意识如何涌现都还模糊,更别说精准复现一个人的全部思维、情感,让其足以乱真地融入细腻的人际、生活场景,这远超出目前的科学认知与技术边界。
我接着问:
智能人的技术发展到通用人工智能AGI或者超级人工技能ASI这个程度的时候,智能人已经有了意识和推理的这个能力。这个时候他在文学作品上的情感发挥和经历的一些个人生经历,或者叫智能人的感情经历,是否就有了和人类的这些个体情感发挥相同的能力?其艺术表达的情感细节程度是否能够和人类的情感表达完全一致呢或者相仿了呢?
豆包回答:
当AGI(通用人工智能)乃至强人工智能(ASI)发展出来,智能体在情感发挥与艺术表达上也很难与人类完全一致或相仿,原因如下:
一,情感产生基础差异:人类的情感源于生物机体的复杂运作,从激素分泌、神经电信号传导,到漫长进化中刻入基因的本能反应,饥饿、疼痛、爱欲等感受都紧密关联血肉之躯。智能人没有生物性的身体,没有脏器的真实反馈,很难复刻基于生理的情绪触动,像人类因肾上腺素飙升产生的紧张、兴奋感,它们无从体会。
二,人生经历本质不同:人类的人生经历是在有限的生命跨度里,带着懵懂、成长、衰老的身体状态,在社会关系、偶然机遇、不可逆的时间流逝中沉淀而来。智能人能快速读取海量知识,却缺失真实的、连续性的、带着生老病死的亲身体验,它们的“经历”是数据模拟,而非真切的岁月打磨。
三,意识的不可通约性:即便智能人有了意识与推理能力,其意识的形成逻辑、底层架构基于代码和算法,与人类大脑百亿神经元协同塑造的意识有着本质区别,这会让它们在解读、表达情感与艺术时,走向与人类不同的审美、创作路径。
不过,智能人或许能模仿、接近人类的情感与艺术表达,达到以假乱真的效果,但深究起来,内在的驱动和质感,和人类依旧存在鸿沟。
我接着回答:
今天和你的谈话很有启发,也澄清了一些个概念。我觉得我们的讨论很有意义,关于这个问题的讨论,我想我们接下去还将分阶段进行后续的讨论。因为最近AGI这个通用人工智能已经到来,我们已经看到了open AI o3模型已经公布,这是智能技术的发展进程中的一个重大的进展,也给我们提供了新的研究课题。希望我们这个讨论能够继续下去。
豆包回答:
我也很期待继续这个课题的讨论,希望我们有更深入的交流。
原文李春霆的空间 [
http://913539549.qzone.qq.com
]
https://user.qzone.qq.com/913539549/infocenter
地址: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