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白香词谱 (81-90)雨梦词谱版 [打印本页]
作者: 潭州雨梦 时间: 2014-9-6 00:47
标题: 白香词谱 (81-90)雨梦词谱版
白香词谱 (81-90)雨梦词谱版
清.舒梦兰
目 次
八一 鹧鸪天 聂胜琼
八二 人月圆 吴激
八三 望海潮 折元礼
八四 玉漏迟 元好问
八五 点绛唇 曾允元
八六 满江红 萨都拉
八七 念奴娇 萨都拉
八八 陌上花 张翥
八九 东风第一枝 张翥
九十 摸鱼儿 张翥
图标说明:
1.■为仄,◆为本仄可平,●为押仄韵或协韵,▲转押另部仄韵,◎迭仄韵。
2.□为平,◇为本平可仄,○为押平韵或协韵,△转押另部平韵,⊙迭平韵。
八一、鹧鸪天.别情 聂胜琼
〔题考〕 【填词名解】:“﹝鹧鸪天﹞,一名﹝思佳客﹞,一名﹝于中好﹞,采郑嵎诗:‘春游鸡鹿塞,家在鹧鸪天。’”按鹧鸪为乐谓名,许浑【听歌鹧鸪】诗:“南国多倩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郑谷【迁客】诗:“舞夜闻横笛,可堪吹鹧鸪?”又【宋史 乐志】引姜夔言:“今大乐外,有曰夏笛鹧鸪,沈滞郁抑,失之太浊。”故鹧鸪似为一种笙笛类之乐调,词名或与﹝瑞鹧鸪﹞同取义于此。至元马臻诗:“春回苜蓿地,笛怨鹧鸪天”;则似已指词调矣。
〔作法〕 本调五十五字,实由七绝两首合并而成;惟后阕换头,改第一句为三字两句。通体平仄,除后阕首、次两句有一定,及前阕首尾,后阕末句之第三字不能移易外,余均与七绝相通。但应仄起,不得用平起。
玉惨花愁出凤城,
◆■□□■■○
莲花楼下柳青青。
◇□◆■■□○
尊前一唱阳关曲,
◇□◆■□□■
别个人人第五程。
◆■□□■■○
寻好梦,
□■■
梦难成,
■□○
有谁知我此时情。
◇□◆■■□○
枕前泪共阶前雨,
◇□◆■□□■
隔个窗儿滴到明。
◆■□□■■○
八二、人月圆.有感 吴激
〔题考〕 宋驸马王晋卿【元宵词】有云:“华灯盛照,人月圆时,”即本词所采以名调也。又以本作末句,取白居易【琵琶行】语:“江州司马,青衫泪湿,”遂又名﹝青衫湿﹞。(见【填词名解】)
〔作法〕 本调四十八字,通首以四字句为主。第一句为平起仄收之七言句,不用韵。第二句为平起平收之五言句,起平韵。第三、四句,句法与﹝忆秦娥﹞第四、五句同,不用韵,惟亦有用对偶者。第五句四字结,平仄一定。或有以第三句为豆,而第四、五句相对者亦可。后半同前半,独末句第一字可仄,不若前之不能移易耳。
南朝千古伤心事,
◇□◆■□□■
还唱后庭花。
◆■■□○
旧时王谢,
◆□◇■
堂前燕子,
□□■■
飞向谁家。
◆■□○
恍然一梦,
◇□◆■
仙姿胜雪,
□□◆■
宫鬓堆鸦。
◆■□○
江州司马,
◆□◇■
青衫泪湿,
□□■■
同是天涯。
◆■□○
八三、望海潮.凯旋舟次 折元礼
〔题考〕 望潮,本为海中蟹属,小如膨螖,壳白;潮欲来,举螯如望,不失常期,俗名招潮。见【山堂肆考】及【临海异物】志。又【蟹谱】:“蟹之类,随潮解甲,更生新者,故字从“解”。又蟹名有望潮者,解甲之征也。”可知本词初为咏望潮而得名也。
〔作法〕 本调一百零七字。首、次为四字对句,不用韵,“地”“韩”可平可仄。第三句六字起韵,第一、三两字平仄不拘。第四、五句亦为四字对句。上句为平仄仄平,第一字可仄。下句为平平仄仄,不能移易。第六句六字协韵,句法与第三句同。第十句为五字句,与﹝水调歌头﹞第二句同。第八、第九句,亦即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上应作上一下四,与下不啻四字对句而加一豆。此处“阵”“截”“霜”三字,俱可平可仄。第十句四字,不用韵,第一字可仄。末句七字协韵,作仄平平仄仄平平,与通常七言句不同,乃系定格也。后起六字,与前阕第三、第六句均同,惟平仄不能动。次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与前第八、九句同。以下句法,全同前阕,惟末句十一字,上六下五,与前七字句异;而第一字可用平。
地雄河岳,
◆□□■
疆分韩晋,
□□◆■
潼关高压秦头。
◇□◆■□○
山倚断霞,
◇■■□
江吞绝壁,
□□■■
野烟萦带沧洲。
◇□◆■□○
虎旆拥貔貅,
◆■■□○
看 阵云截岸,
■ ◇□◇■
霜气横秋。
◆■□○
千雉严城,
◆■□□
五更残角月如钩。
■□□■■□○
西风晓入貂裘。
□□■■□○
恨 儒冠误我,
■ □□◇■
却羡兜牟。
◆■□○
六郡少年,
◇■■□
三关老将,
□□■■
贺兰烽火新收。
◇□◆■□○
天外岳连楼,
□■■□○
挂 几行雁字,
■ ◇□◇■
指引归舟。
◆■□○
正好黄金换酒,
◆■□□■■
羯鼓醉凉州。
■■■□○
八四、玉漏迟.咏怀 元好问
〔题考〕 【琴曲谱录】,古琴曲有﹝玉漏迟﹞;宋僧居月【琴书类集】,列于下古琴弄名中。【宋史 乐志 鼓吹】:“真宗【封神六州】‘良夜永,玉漏正迟迟。’”本调系宋词,固取当代庙堂乐章新义,合诸古代琴曲,以创斯名也。
〔作法〕 本调九十四字。首句五字,为五言仄句,第一字须仄。此句他家多不用韵,惟本作起仄韵次为四字豆,与下合成八字句,上四下四,协韵;而“投”字可仄。第三句四字,仄起平收。第四句六字,仄起仄协;与﹝锦缠道﹞起二句同。第五句六字,仄起仄收,不用韵,与﹝河满子﹞后阕第五句同。第六句七字,上三下四,与﹝祝英台近﹞结句相同。第七句三字协,为平仄仄,系定格。第八、第九句均四字,句法与本调第二句同;但一则上四字为豆,一则为句耳。后阕换头。首句六字,上两字可作平。若第一字用仄,第二字用平,则第三字平入亦可不拘。次句五字上一下四,亦不用韵,而第二字可平。以下均与前同;惟结句改为六字,第一字可用平。
浙江归路杳,
■□□■●
西南却羡,
□□■■
投林高鸟。
◆□□●
升斗微官,
◆■□□
世累苦相萦绕。
■◆■□□●
不是麒麟殿里,
◆■□□■■
又不与、
■◇■
巢由同调。
□□□●
时自笑,
□■●
虚名负我,
◇□■■
半生吟啸。
■□□●
扰扰马足车尘,
◇◇■■□□
被 岁月无情,
■ ◆■□□
暗消年少。
◆□□●
钟鼎山林,
◆■□□
一事几时曾了。
◆■■□□●
四壁秋虫夜雨,
◆■□□■■
更一点、
■◇■
残灯斜照。
□□□●
清镜晓,
□■●
白发又添多少。
◆■■□□●
八五、点绛唇.闺情 曾允元
〔题考〕 毛先舒云:“江淹诗:‘白雪凝琼貌,明珠点绛脣’;本词采以名。”按此名甚艳,盖谓女郎口脂也。故又名﹝点樱桃﹞。至更名﹝南浦月﹞、﹝沙头雨﹞,则取作家词中语耳。
〔作法〕 本调四十一字。首句四字,不用韵;第一句虽可用平,但以仄为宜。次为七言句,起仄韵;然第一字以去声为佳,第三字亦以仄声为当。(【词律】论之甚详)第三句亦四字,第一字亦宜用去声。第四句句法,与﹝生查子﹞第二、第四句同。后阕第一句同前阕首句。第二句同前阕第四句。第三句三字协,为上二下一,用平平仄,乃定格也。第四、五句复与前阕第三、四句同。
一夜东风,
◆■□□
枕边吹散愁多少。
■□◇■□□●
数声啼鸟,
■□□●
梦转纱窗晓。
◆■□□●
来是春初,
◆■□□
去是春将老。
◆■□□●
长亭道,
□□●
一般芳草,
■□□●
只有归时好。
◆■□□●
八六、满江红.金陵怀古 萨都拉
〔题考〕 【词学全书 填词名解】:“唐【冥音录】载曲名﹝上江虹﹞,后转二字,得今名。”按万氏【词律】,引【冥音录】作﹝上江红﹞。但“上”谐作“满”,音殊不类。考【本草纲目】有“满江红”水草,为浮游水面之细小植物;一名芽胞果。想唐宋时,民间已有此种名称之水草,随取入词,未可知也。或以董谷【碧里杂存】载有“满江红”为江淮船名;则故事始自明太祖,当非词名所本也。
〔作法〕 本调九十三字。首句四字,不用韵,与﹝锦缠道﹞首句同。次句七字,起韵,上三字为豆,第一、三字可仄,下四字,第一、三字平仄不拘。第三、四句为四字两句,上加三字豆。“空”“怅”二字可仄可平;“山”“形”二字亦平仄不拘。其句法与﹝潇湘夜月﹞前阕末句相同;惟一为仄协,一为平协耳。第五、第六俱七言句,上句仄起仄收,不用韵,下句平起仄韵;宜用对偶。第十句八字,句法上三下五,实即平起平收之七言句,上加一字豆也。末句三字,作平平仄,乃定格;而语气须与上句相贯。后阕换头。起四句皆三字仄句,第二、第四句协韵,第一句第二字,第三句第一、二字,俱不拘平仄。此四句既可一、二两句自为对偶,亦可以上二句对下二句。第五、六句亦为两四字句,上加一豆;上句“荒”字可仄,下句协韵而平仄不可移易。此八字宜用对偶。以下均与前阕第五句以下相同。
六代豪华,
◆■□□
春去也、
◇◆■
更无消息。
◆□◇●
空怅望、
◇◆■
山川形胜,
◇□◆■
已非畴昔。
■□□●
王谢堂前双燕子,
◆■◇□□■■
乌衣巷口曾相识。
◇□■■□□●
听夜深 寂寞打孤城,
■◇□ ◆■■□□
春潮急。
□□●
思往事,
□◇■
愁如织。
□□●
怀故国,
◇◆■
空陈迹。
□□●
但 荒烟衰草,
■ ◆□□■
乱鸦斜日。
■□□●
玉树歌残秋露冷,
◆■◇□□■■
胭脂井坏寒螿泣。
◇□◆■□□●
到而今 只有蒋山青,
■◇□ ◆■■□□
秦淮碧。
□□●
八七、念奴娇.石头城 萨都拉
〔题考〕 元微之【连昌宫词】:“力士传呼觅念奴,念奴潜伴诸郎宿。”自注:“念奴,天宝中名倡。每岁楼下酺宴,万众喧溢,不能禁,众乐为之罢奏。明皇遣高力士大呼楼上曰:‘欲遣念奴唱歌,邠二十五郎吹小管,遂看人能听否?’皆悄然奉诏。”又【开天遗事】:“念奴有色善歌,宫妓中第一,帝尝曰:‘此女眼色媚人;’又曰:‘念奴每执板当席,声出朝霞之上。’”词曲之名,有所昉矣。本调异名最伙,以调都百字,故又名﹝百字令﹞、﹝百字谣﹞。以东坡【咏赤壁】有“大江东去”及“还酹江月”句,故又名﹝大江东去﹞、﹝酹江月﹞、﹝赤壁词﹞。更有﹝大江西上曲﹞、﹝壶中天﹞、﹝无俗念﹞、﹝淮甸春﹞、﹝湘月﹞、﹝大江乘﹞等名,不暇遍考。
〔作法〕 本调一百字。起句四字,不用韵,平仄一定。次句九字,上三下六,起仄韵;第三、四字平仄不拘。本句亦有作上四下五者,不足法也。第三句七字,不用韵,与﹝满江红﹞第五句同。第四句六字,与﹝双双燕﹞第六句同。第五、第六为四字对句,不用韵,与﹝换巢鸾凤﹞后阕第四、五句同。第十句五字,与﹝烛影摇红﹞第四句同;惟第三字不可用仄。第八句四字,与第九句六字,亦可作上四下六之十字句。上四字作豆,第一字可平,下六字协韵,第一字可仄。其语气自需一气呵成。后阕起句六字,仄起平收,不用韵;第一、三字俱可作平,与﹝玉漏迟﹞后阕起句同。第二句九字,上四下五,与﹝青玉案﹞结句同。然亦有作上五下四者,不足法也。以下句法,全与前回。
石头城上,
■□□■
望天低、
■□◇
吴楚眼空无物。
◇■■□□●
指点六朝形胜地,
◆■◇□□■■
惟有青山如壁。
◆■◇□□●
蔽日旌旗,
◆■□□
连云樯橹,
□□◆■
白骨纷如雪。
◆■□□●
大江南北、
◆□□■
消磨多少豪杰。
◇□□■□●
寂寞避暑离宫,
◆■◇■□□
东风辇路、
□□◆■
芳草年年发。
◆■□□●
落日无人松径冷,
◆■□□□■■
鬼火高低明灭。
◆■□□□●
歌舞樽前,
◆■□□
繁华镜里,
◇□◆■
暗换青青发。
◇■□□●
伤心千古、
◆□□■
秦淮一片明月。
◇□□■□●
八八、陌上花.有怀 张翥
〔题考〕 自吴越 钱鏐有“陌上花开缓缓归”之句,越俗遂以“陌上花开”为游子归来之词。里谣巷软,浸成曲调。苏轼有﹝陌上花﹞之咏;其自序云:“游九仙山,闻里中儿歌﹝陌上花﹞含思宛膊,听之凄然。”是本词调名,创自宋代,而渊源于民间俚歌也。
〔作法〕 本调九十九字,集﹝玉漏迟﹞、﹝离亭燕﹞、﹝琐窗寒﹞三调而成,即所谓犯调也。首四字仄句,第一字可仄,不起韵。次句八字起韵,上四字作豆,与﹝玉漏迟﹞第二句同。第三、四句,合之为十字句,亦与﹝玉漏迟﹞第三、四句同。第五句七字仄收,不协韵,即为七言仄句。第六句六字,仄协,第三字可平;与﹝离亭燕﹞第三、四句同。结三句,为十三字句,亦即四字三句上加一豆也,与﹝琐窗寒﹞前阕结句同。然亦可作上九下四句法,一气呵成,与﹝琐窗寒﹞之可作上七下六句法少异耳。后阕首句五字,句法上一下四,为仄平平仄仄,定格也。次两句,亦为上四下六之十字句,与﹝琐窗寒﹞第四、五句同。以下与前第三句以下同。
关山梦里,
◇□■■
归来还又、
◇□◆■
岁华催晚。
◆□□●
马影鸡声,
◇■□□
谙尽倦邮荒馆。
□■■□□●
绿笺密记多情事,
◇□◆■□□■
一看一回肠断。
◇■■□□●
待 殷勤寄与,
■ ◇□■■
旧游莺燕,
◆□□■
水流云散。
■□□●
满 罗衫是酒,
■ □□■■
香痕凝处,
◇□◆■
唾碧啼红相半。
◆■◇□□●
只恐梅花,
◆■□□
瘦倚夜寒谁煖。
◆■■□□●
不成便没相逢日,
◇□◆■□□■
重整钗鸾筝雁。
□■◇□□●
但 何郎纵有、
■ ◇□■■
春风词笔,
◆□□◆
病怀浑懒。
■□□●
八九、东风第一枝.忆梅 张翥
〔题考〕 词名系指梅。唐德宗【中和节】诗:“东风变梅柳,万汇生春光”。朱熹诗:“今日清江路,寒梅第一枝。”又:“横出天香第一枝”。张雨诗:“袖得瑶台第一枝”综上各诗,东风即春风,第一枝为梅花;春风所被,第一枝头,梅花先放,故曰东风第一枝。词名义本于此。
〔作法〕 本调一百字。起为四字对句,与﹝琐窗寒﹞起句同。第三句六字起韵,句法与﹝声声慢﹞第三句同。第四、第五为六字对句,“阳”“红”二字可仄。第六句四字,不用韵,第三字可用仄。第七句七字,协仄韵;句法上三下四,第二、三、四字俱可平仄不拘。结为六字两对句,而冠一“是”字以领之;“斜”“花”“外”三字俱可仄可平。后阕起二句,亦为七字对句,句法俱上三下四,而平仄不能移易。以下句法,与前阕第四句以下相同。
老树浑苔,
■■□□
横枝未叶,
□□■■
青春肯误芳约。
□□■■□●
背阴未返冰魂,
■□■■□□
阳梢已含红萼。
◇□■□◇●
佳人寒怯,
□□◆■
谁惊起、
◇◇■
晓来梳掠。
◆□□●
是月斜花外么禽,
■■◇◇■□□
霜冷竹间幽鹤。
◇■■□□●
云淡淡、
□■■
粉痕渐薄。
■□■●
风细细、
□■■
冻香又落。
■□■●
叩门喜伴金樽,
■□■■□□
倚栏怕听画角。
◇□■□◇●
依稀梦里,
□□◆■
记半面、
◇◇■
浅窥珠箔。
◆□□●
怎时得 重写鸾笺,
■□◆ ◇■□□
去访旧游东阁。
◆■■□□●
九十、摸鱼儿.送春 张翥
〔题考〕 “摸鱼”即捕鱼,为宋代俚语;儿或子,为摹仿乐府曲名,故本调又称﹝摸鱼子﹞,来源已无考。又名﹝陂塘柳﹞,则取晁无咎词:“买陂塘,旋栽杨柳”句也。是以又有﹝买陂塘﹞一名;而“买”字音谐,又爱作﹝迈陂塘﹞,均同出一源耳。更有﹝安庆模﹞一名,则已无自知所从始。
〔作法〕 本调一百十六字。起句七字,上三下四,不用韵;第四字可平。次句六字起韵,第一字可平。第三句七字,为七言仄句,但第一字不能仄。第四句六字,协仄,第一字可用仄。第五句三字协,为平仄仄,定格也。第六句十字或作上五下五,或作上三下七,均可。此处如作上五下五,则上五句法为上一下四,下五句法为上二下三;上下第一字俱可平。第七句四字协,第三字必用仄声。第八、九句系四字对句而加一豆,“狂”“王”“有”三字均平仄不拘。末句五字协,第一字平仄可不拘,而第三字必须用仄。后起为三字句,不协韵,平仄有一定。次句六字协,句法与﹝离亭燕﹞后阕次句同。以下均与前阕第二句以下相同。
涨西湖、
■□□
半篙新雨,
◆□□■
麴尘波外风软。
◇□□■□●
兰舟同上鸳鸯浦,
□□◆■□□■
天气嫩寒轻暖。
◇■■□□●
帘半卷,
□■●
度 一缕歌云、
◆ ■■□□
不碍桃花扇。
◆■□□●
莺娇燕婉,
□□■●
任 狂客无肠,
■ ◇■□□
王孙有恨,
◇□◆■
莫放酒杯浅。
◆■■□●
垂杨岸,
□□■
何处红亭翠馆。
◆■□□■●
如今游兴全懒。
◇□□■□●
山容水态依然好,
□□◆■□□■
惟有绮罗云散。
◇■■□□●
君不见,
□■●
歌舞地、
◇■■
青芜满目成秋苑。
□□◆■□□●
斜阳又晚,
□□■●
正 落絮飞花,
■ ◇■□□
将春欲去,
◇□◆■
目送水天远。
◆■■□●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