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寂 寞 思 陵 冢 [打印本页]

作者: 晨之风    时间: 2013-7-1 18:02
标题: 寂 寞 思 陵 冢
寂 寞 思 陵 冢
   “煮豆燃豆萁,豆在釜中泣。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这首曹植的成名诗多年来一直缭绕在我的心头,挥之不去,促我几多感慨。
    号称建安才子的曹植七步成诗,显示了其无以伦比的才华,可短短的《七步诗》又蕴涵了曹植太多的无奈。在巍巍如山的兄长面前他的作为和感情都是苍白的,因为他没有黄袍加身的福分,所以他的感觉里少了荣耀。于是他只能在苦闷里一个人悲情当歌,不如意的现实促使他好一段时日只能关起门长歌当哭。他有了感情却只能抑而不发,充满杀伐的时代给了他太狭小的发展空间,他不能尽情地过把抒情瘾。也正是这种长期悒郁的情感迸发了他的千古一叹,也正是这看似不经意的一叹,道出了人世间几多的炎凉世态。
    纵观古今历史,面对世事冷暖变迁,庸人只会一味昏昏沉沉,任由自己成为尘世里飘然而逝的过客,像阿斗辈。但曹植是清醒的,在权和利里长大的他看透了威权下的阴谋,他更洞悉朗朗乾坤里的罪恶。他似乎天生就不喜欢皇权笼罩下清规戒律的束缚,他梦想在红尘作伴下过一种潇潇洒洒的生活,他很向往个性完全得到张扬的生活。尽管曹植如此地讨厌权利,但刚开始他还是天真地萌生过从政的愿望。这次他真的想错了,因为他只会用一种中国文人惯用的幼稚心态观察世态人情,他不知道当时的政治是不接纳文人的,更谈不上欣赏了。自我感觉良好的文人在政客们眼里充其量只能是花瓶或者是字画而已,需要时摆挂出来,做做样子装潢一下门面;不需要时,随时都可以打碎或烧掉,更不用说甚而“打翻在地,再踏上一只脚”了。出身官宦的曹植情感原本是丰富的,专注于一点是可以达到痴情的地步的,生活中的他敢于大胆放肆地追求自己心中的至爱,以致在别人眼里他乱了伦常,因为他竟然向自己的亲嫂子甄氏示爱,据说还写了传世诗篇《洛神赋》,他把甄氏比作了梦中的女神,以此表白自己狂热的心迹,可惜当时的情势是不会让曹植遂愿的——可以说曹植在官场里情场里碰够了壁。
     曹植在碰了好一阵子壁后恍然大悟,他顿悟了自己不是从政的料儿,于是他有了自知之明。他彻底懂得了他少时怀有的“兼济天下”的宏愿是不可能在朝廷得到实现的,他在朝廷的重压下显然活得很累。他便萌生了寻觅一个安静的地方涵养心灵的想法,因为他感觉到他高洁的心灵一不小心落上了灰尘,他必须寻个静寂的地方做做清洁工作,或者说他要放飞属于自己的性灵。于是他不再和他的兄长理论是非曲直,主动请退,他的兄长曹丕当然心照不宣,巴不得他这样做,他很欣赏弟弟的知趣,但也顺势做了个人情,赐给了曹植一班老弱随从。于是曹植从千里外繁华的帝都来到古拙的陈地,做了看似显耀一方的陈王。初来陈地,他暂时忘却了烦恼,他寄情原野蛮荒,与历史深处走来的远古对话;在太昊伏羲墓,他潜心入定,与伏羲交谈;他游遍陈地的遗迹,陈地遍野的风物让他大发怀古幽思。于是他感慨陈胜吴广的惊世创举,他感慨生前活得轰轰烈烈而死后却若“走狗良弓”下场的韩信,在与风物的交流中他借酒消愁,他的久囿的心暂时得到了慰藉。
     可一旦西北风吹过来,曹植就会依风北望。他遥望京都,不能不想起那些个不堪回首的往事。他仍在怨恨他的哥哥——当朝的皇帝曹丕,他仍隐隐地思念甄氏,他断不了这个让他终生刻骨铭心的念头。尽管在有些人眼里甄氏和几个男人共过枕,在一些人眼里她也许是货真价实的荡妇淫妇,但他还是丝毫不嫌弃地爱着这个半老徐娘,他一直把她当成自己的第一个女人。他明知这种爱不会有什么好的结果,但他割舍不掉这份说不清的情思。曹丕让他远离京都,也有断了他这门心思的用意。可曹植心里更明白:你尽管皇权在握,可你左右不了我的心。距离的存在反而加剧了他的思恋。从京都到陈地,曹植从云端恍若掉进了凡间,理想的远大和现实的残酷造成的落差使他沮丧过,更令他伤心的是他的面前少了心上人的影子,他当时的悲情是可想而知的。好在让他安慰的是他的心上人——那个辗转了几个男人之手的甄氏,为了他,也常有戚戚,因相见难,最后郁郁而终。曹植来陈后由于仍排谴不掉心中的郁结,英年便殒命陈地,葬于了陈城之南,朝廷念其才思敏捷,谥号“思”,其墓地便自然地成为了思陵冢(一说为曹植的衣冠冢)。
     我是同情曹植的,也一直想静下心来拜谒他的陵冢,更想读懂曹植复杂的内心。一个风中飘落叶的季节,我终于从公务里解脱出来,选了一个日子,去了曹植的陵冢。田野里曹植的陵冢兀然而立,一如曹植的文才卓然不群。可在越来越逼近的建筑群落里它又显得是那样的不打眼,就像曹植低调的人生一样。千百年来它就这样默立在陈城南三四里处,以致当地百姓称之为“四里冢”,孰不知这里长眠着一代文人的精魂。也许在一些人眼里,曹植的陵墓是高大巍峨的,香火注定繁盛,因为他有八斗之才,要知道天下文章才一升;或者陵墓旁一定有古木参天,并伴有名人的祭文和华贵的祭品装点。而他们想错了,现实中活生生的曹植墓却在一片荒郊野外,在它的附近竟然见不到一棵很有古意的树,一切都是绝对原汁原味的自然态,说白了,就是几个馒头样的大土堆,外人来了还以为是土窑呢。陵墓不远处仅有一条不太繁忙的国道为此增添些许喧闹,除此之外,这里成了被遗忘的角落。可从另一个角度看这恰恰正是曹植生前的需要,他活着时见惯了芜杂的世相,为情所累,现在真的该一个人享受这静寂的世界了。
     对于思陵冢,我心有感慨。自古至今,文人的墓地除孔庙外似乎都很清寂,有些清寂得近乎使人寒心。曹植尽管贵为皇族,但也不能例外。君不见杜甫墓,“唐宋八大家”之墓,虽其作品声振寰宇,影响及今。可众所周知的一个事实,他们的陵墓是远没有一些官僚政客或者是当今的大款暴发户阔绰的,所以到过南京的人大都有这样的感慨,名妓李香君的故居游人如织,繁华远比对面的魏源故居,据说魏源故居已到了临近湮没的地步了。又听说过去一直被国人称为“窃国大盗”的袁世凯的出生地,如今其家乡人也列出了远景规划要发展旅游业,也要大兴土木整修袁宅了,这世界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真的一言难尽,细想一下,太有戏剧意味了!可历史是不容改变的,前一阵子有人打着行为艺术的旗号,让跪了千把年的秦桧站了起来,听说出发点是为了光复人权,可是民众不答应,网上的民意调查明显对出此下策者不利,最终造此创意的人以草草收场了事。然而曹植又是幸运的,因为到此瞻仰他的人可以不受时空的限制,大不必付昂贵的门票费就可以任意驻足凭吊,这里没有围墙,没有院宇,没有香案,所以这里是嗅不到铜臭味的,这也许正适合了曹植的好恶。
     中国的庙宇似乎总是以香客的多寡作为其兴衰的标志,但曹植墓似乎例外了点,它以冷清幽静出名,应该说是一个另类。来此的人用不着燃香烛,因为陵墓周围既没有缠着不放的香贩又没有香案。来此地的人不用担心香贩的干扰,尽可以放心扼腕墓道,尽可以静心倾心参悟曹植的浮世苦味,然后带走的是一种全身心的解脱。政客们和商人们是不愿到此的,他们在这里是找不到升官发财捷径的,他们来这里只能遗憾而归,而孤寂落寞之人不来这里似乎也是一种遗憾,因为曹植可以带给他们好多启示。曹植生前是清淡的,他没有留下万贯的家什,他留下的是光耀千古的诗章,他留下了文人墨客评品不尽的话题。尽管如此,他的陵墓还是成了一些饕餮之徒的垂涎物,一座原本无利可图的坟墓竟招来了好几次盗墓贼的光顾,结果当然都是失望而归,有些人还为此还落得个锒铛入狱,想一想更不划算了。原因很简单,因为他们看错了对象,他们是不懂曹植的。
    秋风斜阳里,思陵冢寒雀点点,枯枝败叶零落出一片荒凉。此时此景,我心有所悟,曹植吞吐成章,皆因时世排挤所致,文人信奉动口不动手,唯以此抒胸中块垒。回顾历史,似乎有惊人的规律:成就越大的文人,命运似乎也就越多舛。屈子大夫、李谪仙、曹雪芹,哪一个不是如此?曹植内心原本高洁,可以说尘世里他基本保住了自己的圣境,可他又是不幸的,他没有守住心里的最后防线,他的脑海里闪过了做为一个文人不该有的念头,他想建功立业,这一点他不如稍后一点“不为五斗米折腰”宁愿归园田居的陶渊明,而这对于曹植几乎是不可能的。
     因为曹植是文人,是文人就要安心自己的领地,是文人就不要参与到政治中来,除非具有超绝的驾驭能力,否则就会成为牺牲品,这是已被事实证明了的结论,这也许就是曹植人生悲剧的根源。

作者: 独享独行    时间: 2013-7-1 23:54
历史的教训不能忘记,人各有志向能真正把握自己也不是件容易的事。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