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在水一方>修改稿 [打印本页]

作者: 2361308819    时间: 2015-1-4 21:14
标题: <在水一方>修改稿
本帖最后由 2361308819 于 2015-1-4 21:16 编辑


                                                                                       在水一方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自古人类逐水草而居,河流与人类的关系无疑最为密切。作为岷江支流的南河、西河、羊马河、金马河、杨柳河都是成都新津人的母亲河。山有水而媚,土得水而沃。五河汇聚润泽了水一样文化气质的新津儿女。作为在西河边长大的新津人对生养我的母亲河,我了解并不多。年少时,因在新津县城求学,也曾沿西河堤坝从文井走向县城,可惜走过了顺江乡的吴店子之后,河堤不再能行,对西河顺江段的了解也就此搁浅,对西河与其他河流如何汇聚更是不得而知。这于我一直是一个未了的心愿。冬至前夕,正是白露为霜的季节,带着这一心愿,我和妻子开始了西河与金马河的两河之行。
吊桥悠悠
                金马河全长72公里,古名皂江、皂里江,又名寿阝(寿阝合为一个字,音“筹”)江,为都江堰外江,属岷江正流,为都江堰至新津三渡水这一河段,在新津境内全长14公里。一路反复播放着《在水一方》的旋律,我们首先驱车到达了兴义乡的广滩村。将车停靠在金马河大堤下的道旁,据说这里是广滩村的边沿,距离两河交汇处尚有几里。登上河堤,迎面便是宽阔的金马河,由于是寒冬季节,河水并不大,水面在宽阔的河床中只占了一小部分,望向河面,大大小小的挖沙后的遗迹满河皆是。河对岸是花桥乡,记得到花桥要经过一座吊桥,可忘了在哪里。碰见一老者,上前询问,得知从此地开始一直沿河行走可到两河交汇处,再走到西河龙王渡大桥,一大片都是广滩村。老者形容广滩村像一个巨大的皮球,西河、金马河就像两只大手臂把广滩村紧紧抱在怀中,有如两条蛟龙护着广滩村这一宝地。以航运为主的年代,这里曾是远近闻名的造船中心,新津传统龙舟赛所用的龙舟就出自这里。前方不远处曾有一个繁华的渡口,吊桥就在河对岸一个金马河的支流上,由于陆上交通日趋发达,渡口已经废弃。“没得搞头,摆渡的人就不干了噻。”老者如是说,而吊桥也被拆掉了。说到吊桥,我眼前立刻浮现出一幅美丽的乡村戏水画卷:一条清幽幽的小河,两岸绿树葱茏,一副吊桥,宽约两米,长约二三十米,晃晃悠悠地横跨小河两岸。时值流火的七月,河面上有许多大大小小的男孩子在游泳、戏水,岸边有光屁股的小孩跑来跑去,有的男孩子干脆直接从吊桥上以不同的动作跳入水中。现在听老者说吊桥已经拆除,小河作为金马河的支流,河水只在洪水季节稍大一些,平常几乎断流了,只有牛尿大的一股污水在河中游走,树木、杂草在河道中肆意生长。听此一言,我真希望老者是在道听途说,而原准备在看过两河交汇后再去看看吊桥的打算只好就此放弃。就让那份美丽留在二十多年前吧。
寻找奇石
                  告别老者,我们沿河堤前行,堤上两旁不时见有新栽树苗(第二天从《成都日报》得知,这是新津政府对域内河道的专项治理措施,从去年开始全面铺开,预计到2016年完成)。堤上偶有羊粪出现,奇怪却一直没见到羊。河堤左侧为河道,右侧为广滩村大大小小的林盘。金马河到此形成了一个大的转弯,河面尤显宽阔,河堤下有大遍的鹅卵石。遥看河床中有两人在低头找寻,估计是奇石爱好者。我大声问他们,有收获吗?其中一人起身回答:“还没有”。出于好奇,我们也顺一坡道下去,只见道旁停有一小型越野车,想必便是此两人的座骑。下到河床,遍地鹅卵石,我和妻立刻就融入了万万千千的鹅卵石中,低头找寻起来,暂时忘记了自己寻找两河交汇的目的。
               约半个小时过去,除看见两三个稍微有点图案的石头外,我们并无收获。河风很大,吹得头皮发冷。我在妻的劝说下告别那两爱好者,撤离了河道,回到大堤上继续我们的寻找两河交汇之旅。
                 当两个多小时后,我和妻子已找到两河交汇处,匆匆返回寻找停车点的途中,发现两人已停止搜寻,蹲坐在河堤下一稍微背风处,似在用餐。我又大声询问他们是否有收获,他们还是回答没有,同时热情邀我们用餐。其中一人站起来,高举手中酒瓶,“来,喝两口!”其情其状真可谓“把酒临风!”。我停下脚步,堤上堤下多和他们交谈了几句,得知他们是大邑县人,常常开车沿河行走,有时收获颇丰,有时空手而回。不一味渴求收获,只为追寻一种怡然的生活。告别两人后,我在一很不起眼且石头并不多的小斜坡上,不经意捡到了一个有点韵味的石头:青石,海碗大,上有一个如鸡蛋般大小的白色圆点,圆点下方有几条白色交叉条纹。欢喜之余,我为之命名为“八千里路云和月”。相较二人的辛苦,这可真是得来全不费功夫,又或者是众里寻它千百度。
清撒沃土
           从满是鹅卵石的河滩重新回到堤上,一路前行。约半个小时后,河道更加宽阔,估计就要到两河相汇处了。河流逐渐到了对岸脚下,此岸的河道内侧出现了陆陆续续的小块菜地,后来逐渐在河堤内侧形成了一条宽约二三十米,长则连续不断的蔬菜地。一个五六十岁的农妇刚从地里上到河堤,手里拿着几根新拔的葱。我问她,这些菜地在夏天会被洪水掩掉吗?她说去年就淹了的。我说那你们不是白辛苦了?她说没事啊!洪水退去,我们又种,反正也是开荒,洪水淹过土地更肥沃。言谈中毫无担心或后悔,却自然流露出对土地的热爱。回想一路走来,在河堤两侧下方,甚至河堤上,都不时见到农民种的大大小小的菜地,大的有几十平米,小的甚至不到一平米,或者就只是零零星星地种了几棵油菜或白菜。可见这种热爱已像蒲公英的种子从农民的房前屋后,飘到河岸荒滩,可喜地发芽,翠绿地生长。土地在农民的心中的位置由此表露无遗,更多关于土地的保护与伤害的语言已属多余。
双龙交汇
            告别农妇,我们继续前行。不久便见到了西河与金马河的交汇处。没有期待的惊涛骇浪,或是泾渭分明。就这么静静的,不知是什么原因,什么力量,还是使命,让两条原本毫不相干的河流,从远处,从不同的方向向着同一个目的地流淌。养育我的西河和养育妻子的金马河安静地走到了一起。站在河堤高处,连阡累陌,尽收眼底,驰目骋怀,河水宁静平阔。河滩上有几群人在野炊,不时有三两只白鹭飞过水面,也有人举着相机在拍照。滩头、堤上长着一丛丛的笆茅。远处是成乐大件路上的岷江大桥。金马河在此与西河相汇后,穿过大桥,在两公里外与从蒲江方向来的南河、从温江方向来的杨柳河完成五河汇流,向西南流至彭山江口,与都江堰内江汇合,继续灌溉眉嘉平原。河流、白鹭、浅滩,大桥、炊烟、嘻戏的孩童,组合成一幅完美的水乡图画。望着这宁静而生动的图画,尤其是画中青云直上的炊烟,忽然感觉平常空虚的心灵有了一丝柔软,一种诗情画意。空气中也仿佛飘着一种迷醉的氤氲,那是系在炊烟上从远处飘来的乡愁,这炊烟以更远处雄伟的大桥为背景,相得益彰,更有了对传统的守望与回归的意蕴。隆冬的旷野因为这炊烟而有了盎然绿意,一丛丛枯黄的芭茅也因此而显得多情而美丽。此时,我的心情异常地宁静,但又觉得这宁静之中渐渐地涌动着什么,心跳开始一下比一下强烈,我似乎听到自己心跳的声音,感到自己心底涌起一股波涛。我不停地按动相机快门,想要平息这股快要淹没自己的汹涌。
            我们走下河堤,站到河滩无水处。脚下的流水清澈灵动,义无反顾,水底的鹅卵石颗颗浑圆,富有韵味。正抬头凝神大桥时,勿见一群大雁向南方飞去,约有二三十只,排着不太整齐的人字形队伍。可惜飞得太快,未能拍下它们美丽的身影。这是我第一次在真实中所见的大雁,惜乎背对大雁飞行方向,到发现时,只留下他们远去的背影。大雁顺河飞行,既能正确辨别方向,又能凭气流飞翔。“好风凭借力,送我上青云。”薛宝钗在作这诗句时或许有着诗人的浪漫,而鸟儿的与风相拥,却是生存的需要。人说雁过留声,其实并不一定正确,这群大雁就并没有边飞边鸣叫。过了好一会,有三只大雁缓缓飞来,没有队形,是什么原因掉了队吧?但愿它们能迅速赶上自己的伙伴,顺利飞向温暖的栖息地,明年春暖花开再飞回来。
回望广滩村,果真如一个巨大的绿色圆球被两只巨大的手臂揽在怀中。河流就这样承载着生命之源,哺育了千千万万像我们夫妻,像广滩村村民以及地球上所有的生灵。虽然我们暂时还不需要像“南水北调”那样的工程来支持,但是农村众多的水井早已干枯,各户自己的压水井也不断往地下的加深。二十米,三十米。甚至河边居民的水井也在不断的向地下延伸。
              或许,有一天,当人类陷入绝望时,唯有这清澈的河流能够可以作为我们的依靠。但,如果有一天,南方的河流也断流了呢?
龙王神庙
             见证了两河交汇,带着说不清是伤感还是愁怅的心情,我们告别金马河逆西河而上。西河发源于崇州市苟家乡的火烧营山,古称文井江,与金马河一样同属岷江支流。西河是新津人的生命源泉,新津自来水水源地便在离两河交汇不远处的上游方向,再往上便来到连接新津与崇州的必经之处——龙王渡大桥。由于时间关系,我们将在大桥处告别西河。离大桥不远处有一座不起眼的小青瓦房孤零零的矗立在河堤不远处。虽是三个开间,却似乎比一般农村人家的平房矮小一些,外墙上画了一些人物图案。凑近一看,大门(其实也不大,还不如一般村民的院门)两侧画了两个人物,左边似乎像西游记中龙王的造型,右边是一文官服饰的人物,看不出是哪个朝代的文官。正奇怪时,发现门楣上大书三个字,“龙王庙”。我虽不懂书法,却也知并不好看。妻子对书法略比我懂,告诉我“龙王庙”三字属草根水平。不禁好奇。再看两副图画,是直接画在门两侧的白壁上,为了画人物,两侧专门粉刷白了,没图的地方要污暗的多,可见图画是建房很久后补上去的。大门前方有两级台阶,上面一级上摆着一个小香炉。有一些香烛燃烧后残留的竹签,数量并不多。可见香火并不旺盛,与人们常见的老君庙,观音庙的香火相比,龙王恐怕是很没面子的。大概庙里的香烛供奉是保佑自己家人,朋友,而龙王是要保佑芸芸众生的,单个人家没有这个义务来供奉吧。由此也可看出开展公益事业的艰难。
             龙王庙前的河床上布满大大小小的沙坑,无疑是龙王身上的伤口。作为河流的守护神,众神家族的一员,龙王无疑是最迷惘的一个,纠结最多,痛苦最多,苦苦支撑且最觉寡助的一个。若真有龙王,伤痕累累的他还会一心保佑两岸的生灵吗?对河道的保护与合理开发,倘若能用科学来合理指导,固然是好。若不能,真希望这龙王庙的香火旺盛,那些贪婪或企图征服河流的人们有了信仰,至少会因为丁点敬畏之心而有所收敛吧!
渔歌绝唱
            沿两河河堤行走了五六公里,出人意料的竟未看见一条渔船。回想沿途倒是见过两次渔网出现在路边,可都作了竹篱的用途,被几根短竹干支撑着,围了一小片菜地和院子。这些闲置的渔网,有如空巢老人一样,静守着岁月,独自回味短暂一生的美好,在眷恋到心痛的回忆中消磨剩下的时光。
直到走到新龙王渡大桥,才在桥下不远处发现一只小渔船和一个打鱼人。本想拍几张“渔舟唱晚”的照片,可惜天公不作美,没有太阳。天阴的厉害,似乎要下雨,便想到“斜风细雨不需归”。而打鱼人既带没有戴青箬笠,也没有披绿蓑衣。静看渔者不停的动作,一会撑船,一会停下,蹲下又站起,似乎在整理鱼网。远远看着,想必收获不错吧。河风很大,我和妻子不由得紧了紧衣服,再次后悔没戴帽子出来。可看渔夫也没戴什么斗笠之类。好容易等到渔夫将船撑行岸边,赶忙上去攀谈。只见他年龄约六七十岁,满脸的皱纹,皮肤又黑又皱,似老树皮一样。双手指节坚硬,十指瘦而有力,手背上的皮肤已经出现了许多斑点。再看船上,只有一些小鱼,和一些垃圾。鱼大概约有两斤重吧,垃圾倒有一大筐。从交谈中得知,老者一辈子在附近河段捕鱼,一生捕鱼无数。过去一般每天都有几十斤,有鲤鱼、石斑、黄辣丁、白条子、清波……等多种鱼类,最大的一条足有十五斤重。说这些时,老者脸上满是骄傲与幸福的回忆。问及现在,老者不由叹了一口气,沉默了几十秒钟,只有手中的纸烟在风的助力下快速的燃烧。“很不容易打到一斤重以上的鱼了,它们是在躲着我吧!”可一辈子捕鱼,一辈子在河里穿梭,也不知现在该做什么,能做什么,也不愿再做什么。所以依然每天一如既往的出门,下河,下网,收网。最近两年随着河道管理、治理的加强,情况略有好转。“也许哪天会有大鱼出现也说不一定”。说这话时,老者脸上有了些许微笑。这微笑或许既是对未来的希望,也是精神上一种达观表现吧,它使我心里有了一种感动在滋生和蔓延。
             回家的路上,看见两只木船装着大大小小,不同种类的鱼在路边售卖,以显示自己卖的是野生河鱼。什么时候开始,木船由运输和捕鱼工具变成了售卖的道具了呢?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5-1-5 21:07
修改后,文学色 增加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5-1-6 00:21
拜读,赞赏认真的写作态度。{:soso_e179:}
作者: 2361308819    时间: 2015-1-6 09:23
侯诗杰 发表于 2015-1-5 21:07
修改后,文学色 增加了。

谢谢候版的再次关注,鼓励!问好!
作者: 2361308819    时间: 2015-1-6 09:25
李听圃 发表于 2015-1-6 00:21
拜读,赞赏认真的写作态度。

李站您太客气了,谢谢您的关注、鼓励,问好!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