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古镇、老街及其它 [打印本页]

作者: 梅影m    时间: 2015-4-23 08:31
标题: 古镇、老街及其它
本帖最后由 梅影m 于 2015-4-23 08:33 编辑

      在百度上搜索“古镇”二字,首先跳出来的是这样的解释:“古镇,一般指有着百年以上历史的,供集中居住的建筑群。”再看列出来的古镇数目有数百之多,眼熟的名镇都在里头,真是赫然在目,震惊在心,不由瞪大了眼睛。
      我只去过湖南的凤凰和苏州的木渎。去过这两处之后,竟从此对游古镇失去了兴味。理由大概跟有些人感受到的差不多:一是景物大同小异——青砖灰瓦白墙,小桥流水人家,还有沿街吊挂的大红灯笼——不知怎的,我看到此物这样频繁地被挂满大街小巷,心里总感到不大舒服,这样的张灯结 ,这样的热烈招摇,与小镇的古朴雅致、清新隽永相去甚远,就像两个永远融入不到对方世界里的男女,貌不合神亦离。日常生活于此的先民们根本是不挂这个的吧?二是如蚁的游人充塞了几乎每个角落,嬉笑的脸孔、空洞游离的眼神,无论到哪里,边吃边逛的风格,和肆意的一切,让我感到无地以自容的尴尬。不都是这样,可是真的不少。三是过于浓重的商业氛围,和那份红色的热情挑逗一起直使人生逃离之心。
      Mr张提出寻访丹徒宝堰古街的时候,我欣然同意。虽然从网络里获取的图片看起来,古街规模不大,也不规整,并且比较残破,脏得有点不能接受,但是,那里没有大红灯笼,没有痴吃傻笑的人群,没有,巷道里一定没有吆喝着死盯住你的买卖人。Mr张说,我们就当是走走,散步,走走就好。在一个春日的周末,于久蛰于办公室的人,出去走走就很好,又何必在意是哪里呢?我十分的赞同了。
      悠长的小巷,长条的青石板铺路,下砖上木的两层小楼——不知道,那是不是称作楼。的确,是古镇的形貌式样,但,不是典型的那种,如同一件旧袍子上打了一些新边角料补丁,宝堰老街这件长袍已经很旧了,残破了,有些人家已经将屋子内外做了翻新装修,甚至已经完全推倒老宅,在旧基地上建筑了全新的新式小洋楼。但是,这件老袍的形意仍在。在一长串的民居之间,突见一处独立的两层全砖大宅,约有6到8间门面那么宽。解兄、赵兄都说,那不是老宅,是比较新的屋子。再看,果然,虽然墙缝里已经长出了凤凰草。大门已经用水泥抹实,封起来了。正疑惑这宅子的出身和用处,旁边老宅里出来一个大妈,衣着头脸都光鲜得令人喜悦,大妈见到我们仿佛更加喜悦,满面笑容地冲我们说:“这是老街,以前很热闹的。这个大房子是百货商店……”未等她说完,我们都相视而笑,面对着这所大宅感叹起来,沧桑之感愈甚。一路行来,有高龄的白发老人坐在门口,无言地看我们走过。一位大爷站在门前,右手绑了石膏,也眯着眼看。我们向他打探附近可玩的地方和好吃的饭店(Mr张问的,过后我笑她好不近人情,人家一辈子可能没自己到饭店里吃过饭),大爷不吭声。我们关心起他的手臂和身体,他不但脸色和缓,且滔滔不绝了。他告诉我们,这里的年轻人都搬走了,另建新屋去了,只留下一些老人还守着。……这里的房子也都破了,之前被日本人毁掉了不少,后来又拆掉了一些……大爷跟着我们边说边走,直到我们出了巷子。Mr张说,这里的人,真淳朴。一点不错。在公交上,坐在我后面的中年男士,一听说我们是去宝堰寻古街,立马告诉我们在哪下,后来干脆说,你们就跟着我走,我就是宝堰镇上的。下车后就一直带着我们,我们一行人多,队伍拉得长,他就走走,停停,等我们。我不好意思老让他等,赶紧紧紧跟着他。他一直仔细地给我们指明了路后才离去。
      老街上保存最好的是史家老宅。史家老宅占地720平米,建筑面积580平米,共四进,始建于清朝雍正年间,清朝末年后世子孙再建,历时170年。1938年,部分毁于日本人战火。2010年史氏子孙做了修缮。老宅将徽式与苏式建筑的风格融为一体,在当时应该是属于高大上的富家之作了。
      街东新四军四县抗敌总会纪念馆也用了此建筑形式,因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古朴中更显庄严。因为不在入馆时间,我们未能进入参观,稍有遗憾。
      我在想,我们为什么会对古镇有着如此浓厚的兴趣与情结?在现代生活的空余里访古探幽,只是对一种建筑艺术、园林艺术形式之美的激赏与贪恋?那缓缓流淌的河水里,那幽深雅致的庭院里,曾经有过的宁谧悠悠的生活,正是我们所向往的,可是,我们根本不可能抛弃我们现有的生活,所以我们在窥探与感叹先人的生活里获得一时的惬意,以消除确也可以暂时消除我们在现代生活里的疲惫。在宝堰的老街里,我有了另一层震动,古街,老宅,是我们的血脉之源,在这里,在这些保留下来的古建筑里,曾经住过的那些人,他们的才情,他们的审美,乃至他们的喜怒哀乐、悲欢离合,点点滴滴,是这样的触动我们的心。这里是他们曾经生活过的痕迹。张爱玲说及她未谋面的祖父母时有言道:他们只静静地躺在我的血液里,等我死的时候再死一次。我们的祖先借我们的身体活着,我们却要藉由他们留下的这些建筑来获取他们的信息,也是我们的来源。而不只是一些美的形式。据说,有关部门有意再建一座古街,Mr张说,如果不要、没有这些老人,那么,古街还有什么意义呢?我深以为然。
                                                                                                    2015年4月18日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5-4-23 08:44
文化保护在哪都是个问题,过度开发、保护不力同时令人遗憾。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5-4-23 09:08
赞同观点。学习问好。{:soso_e183:}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5-4-23 09:19
文笔老辣,沉淀深厚。{:soso_e183:}{:soso_e160:}
作者: 战鹰    时间: 2015-4-23 10:26
文笔细腻,体会颇丰。读出了古文化兴趣和憧憬。古城当有特色,太喧闹太商业太张扬就失去了韵味,过于单调和冷清也会让人失去兴趣。因为太多的利益驱使,感觉我们的文化经营有很多方面值得借鉴欧洲。
作者: 梅影m    时间: 2015-4-23 10:52
谢各位老师!{:soso_e160:}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5-5-6 16:39
流连笔下的时空,还有精准的感触。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5-5-6 20:37
深厚的语言功底!精准、凝练!喜欢!欣赏学习!{:soso_e163:}{:soso_e183:}
作者: 梅影m    时间: 2015-5-7 11:56
{:soso_e160:}{:soso_e121:}{:soso_e183:}
作者: 梅影m    时间: 2015-5-7 11:58
侯诗杰 发表于 2015-5-6 16:39
流连笔下的时空,还有精准的感触。

谢谢点评,共同提高。
作者: 踏雪闻香    时间: 2015-5-7 14:22
古镇,让人回忆,栩栩如生。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