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太平村之太平 [打印本页]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16 22:02
标题: 太平村之太平
太平村之太平


深秋的时候,庄稼收完了、大地变得光秃了的时候,站在山东平原的任何一个地方的田间小路上,借了沉沉的暮色四望,隔着远远近近的农田,映入眼帘的是一团团灰黑色的村庄。那一团团的,当然不是房屋,而是村里的树。树叶落了,树冠上大大小小的枝杈,架着暮气,笼护在房屋的顶上,连成片,整个村子就显出一片安详的寂静。


当这样望着,太平村就可能也映进了视线中。太平村是个非常普通的村子,普通得过于宁静。但近距离看,它也有着自己的故事,有着自己的历史,自己的个性――一样也不少,但它最明显的特征,就是它的太平宁静。


太平村的平静,就像在暮色下的远望。人们都说,这是因为名字取得好啊――太太平平,把一切不寻常的风波都镇住了。有年纪的人也说,太平村真的是名符其实。是的,种地为生的人,太平是最重要的的,他们并不愿意兴风逐浪地赶什么时髦。


战争年代,中华土地几乎到处硝烟弥漫,但最近的战场也距离太平村也有十几里路。所有的土匪、军队仿佛故意地绕过这儿,使这里平静的像是大海的深处。人们只记得不多的几次过队伍。村里人纷纷下到井里藏身。最惊心动魄的一次,在一个深夜里,队伍来了,几个年轻人藏在一个大井里,有人向他们喊话,他们也不敢出来。后来,外面用烟熏,那几个人就再也没出来。于是在我小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见到几个身份神秘,脾气古怪的寡老太太。——虽然死了人,但终是没有炮火轰鸣,没有流血的场面,村里人觉得,这也算是太平。


太平村不远处的一个村里,就出过土匪、还乡团。据说,一夜之间,还乡团就活埋了众多的乡邻。太平村的老人们衔着旱烟管说,兔子还不吃窝边草呢。语气里满是不屑。但还乡团从名字上看,好像就是吃窝边草的吧。


土改时斗地主,也是轰轰烈烈的事,周围的村子都热闹极了。太平村也有地主,但土改前就消失了,大概是外逃了吧。所以村里就只是分了他们的房产和土地。青砖青瓦的房子,贫农住进去了,也不见踏实的神情,总是小心翼翼战战兢兢。好像那房子天生有一种拒人千里的气质。后来,那房子空出来,一直空着。再后来,在日益多的新建筑中,那房子就显得越来越破旧,暗淡。年轻的人每每会问:还“大”地主呢,就住这个呀?不理解他们“大”在何处。


邻村对地主却曾有血淋淋的整治。据说,那一家男的带着孩子跑掉了,只留下一个女人看家。自古以来,历史就是男人的历史,但在危急时候,女人总被拉出来,或敷衍责任,或承担罪名。那个看家的女人就承担了这样的角色,被翻身的村民绑到马尾巴上,在秋天割完玉米的地里拖着跑来跑去地折磨。人性的残忍由此可知一斑。知道了这个故事,我一直不愿走到那村子的边上,怕那些泥土里,仍有那女人的血。


现在听说,那地主的儿孙在外面,各各很是发达,或经商,或做学问。但他们没有回过家乡。


太平村就没有这些血淋淋的故事,太平地度过了那一系列的运动。


忆苦思甜是当时经常举行的革命教育活动。首先是吃野菜、草、谷糠做的忆苦思甜饭。吃过了,有人问,感觉怎么样,好吃吗?慢慢的,人们发现,这不是个好回答的问题――如果说好吃,那就是不认识现时代的好处,有反党反社会主义的倾向;如果说不好吃,那就是忘记过去。而“忘本”也不是好戴的帽子。于是,人们只皱着眉头往下咽,然后哀哀地唱:天上布满星,月儿亮晶晶――把不好说的话代替了。


然后就是从村里找曾在地主家干长工的人,让他控拆地主对他的剥削。一次,乡里从太平村找了个一无所有的老人上台发言。那老人本分极了地说:“我们村里的地主啊,和我是本家。我很小时,爹娘都死了,是那地主的老婆把我奶大的。她同时奶着我和她的大儿子,一人吃一个奶――”他还没说完,组织者就让他下台了。查了他的历史,是根正苗红的八代贫农,不具有复辟的任何条件,此事不了了之。


太平村就是这样一个没有特点的村子。也许正是因为缺少了那刀枪见红的历史,才显得特别迂徐从容。村子规模很大,人丁兴旺。早早晚晚,岁岁年年,青年老人,男男女女,各守着平静的表情,做着同样的活计,过同样的年岁。他们一辈辈,一代代,延续下来,从没起过改写历史的作用,但却是时间长河中幸福的分子,跟在时代的脚边上,太平地过他们的日子。





作者: 浪淘沙    时间: 2015-6-17 05:17
欣赏好文!问好!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5-6-19 22:21
结尾精 ,这么宽的面估计写小说可以,但您却把握得很好。赞赏文笔,功力。问好雨的声音。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5-6-20 17:51
。他们一辈辈,一代代,延续下来,从没起过改写历史的作用,但却是时间长河中幸福的分子,跟在时代的脚边上,太平地过他们的日子。{:soso_e179:}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5-6-20 17:55
文章按照时光的脉络娓娓道来,一部太平村太平的历史若隐若现.太平村似乎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事实,平淡即太平,太平即幸福!
问候前辈端午吉祥!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5-6-21 05:43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5-6-21 05:45 编辑

先生的文章,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写了太平村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村民,虽历经历史风云,而依然波澜不兴,太平如故。写作角度很好。
只是有一些问题,我想和作者探讨;
我觉得还应该写现在,你觉得呢?如果不写现在,会弱化主题的。
另外,点上的细节还是有些少了。文学不同于历史之一就在于,历史重概括,文学重细节生动。所以,点面结合很好,但点上的内容再多一些,会更好,
还有几句话,我有一些理解:
隔着远远近近的农田这一句,将隔着改为漫过怎么样?因为隔着给人以具体实物阻挡的意思,而漫过使目光有一种动态感,像潮水一样,用过田野,而田野正如一江秋水,这样,文字的美感就出来了。你说呢?
于是在我小的时候,就莫名其妙地见到几个身份神秘,脾气古怪的寡老太太。——虽然死了人,但终是没有炮火轰鸣,没有流血的场面,村里人觉得,这也算是太平。这句话的意思,我怎么不明白。破折号前后是什么关系?很不好意思,我这个人就爱实话实说。文学本身就是在争鸣中成长的。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22 15:15
浪淘沙 发表于 2015-6-17 05:17
欣赏好文!问好!

谢谢来读,问好。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22 15:16
老党 发表于 2015-6-19 22:21
结尾精 ,这么宽的面估计写小说可以,但您却把握得很好。赞赏文笔,功力。问好雨的声音。

谢谢美评,问好,祝老师夏安。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22 15:17
单衣 发表于 2015-6-20 17:55
文章按照时光的脉络娓娓道来,一部太平村太平的历史若隐若现.太平村似乎告诉我们这样的一个事实,平淡即太平, ...

前辈不敢当,在这里我是后学呢。谢谢美评,问好,夏安。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22 15:18
单衣 发表于 2015-6-20 17:51
。他们一辈辈,一代代,延续下来,从没起过改写历史的作用,但却是时间长河中幸福的分子,跟在时代的脚边上 ...

问好:handshake
作者: 雨的声音    时间: 2015-6-22 15:20
王根生 发表于 2015-6-21 05:43
先生的文章,具有一种历史的厚重感,写了太平村淳朴的民风,善良的村民,虽历经历史风云,而依然波澜不兴, ...

先生不敢当,在老师面前是后学。
老师的建议很中肯,也是我的弱点哦。以后一定努力。
也请老师多来指教。再谢,祝夏安。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5-6-22 20:03
雨的声音 发表于 2015-6-22 15:17
前辈不敢当,在这里我是后学呢。谢谢美评,问好,夏安。

那一同学习,问好您!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