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暂别老家 [打印本页]

作者: 江春华    时间: 2015-8-2 08:56
标题: 暂别老家
[i=s] 本帖最后由 运涛 于 2015-8-5 07:44 编辑 [/i]

[font=宋体][size=4]    好久没有回老家了,早上包了车,一路上看到过去那些熟悉的房屋和路被树木和野草遮挡完了,啥子都看不到,摆在眼前的全是密不透风的浓绿山包。
[color=#000][backcolor=rgb(255, 255, 255)]    车子刚到院坝边,妈和老汉儿眼泪汪汪地跑出来:“我等你好久了,你说想吃包谷汤汤,我们早上打起电筒扳回包谷,用粉碎机磨得懵懵细,给你煮好了冷起的。”我一手抱着妈,一手拉着爹:“哭啥子,我好好的,你们也好好的。”爹和妈几乎同时说:“你娃儿晓得啥,高兴呀。”跑进厨房看到黄灿灿的冷苞谷汤汤,我柱子(筷子)都来不及拿,端起就咕噜咕噜喝起来,糊得满脸满鼻子都是,妈和老汉儿拍着我的背:“幺儿,慢慢吃,别呛倒了,锅里还有。”走的时候在路边小吃店吃了两个包子,喝了一碗稀饭。现在又喝了朝思暮想的包谷汤汤,肚子胀得隐隐作痛,但不好意思脱口。
     喝完后,母亲拿来新面巾、端来热水叫我洗洗,父亲拿来他在外头给别人帮忙挣的香烟,叫我挑选,说:“我吃旱烟,纸烟吃起不上瘾,把贵的选出来卖钱,便宜的若能卖了变成现钱更好。”母亲使劲推了父亲几下,板着脸说:“啥子事嘛,等娃儿歇口气噻。”拿起蒲扇摇了过来。小时候常常坐的门槛,还没有腐烂,我蹲了过去,父亲端来长木板凳,母亲说:“坐过来,别弄脏了裤子。”
瞧瞧二老太阳晒得黑黝黝的布满皱纹的脸,看看他们干瘦如柴驼背的身材,喉头梗阻了,好想抱着他们大哭一场,说声:对不起。但又说不出口。我强装笑脸陪他们聊磕。
      劝二老放下地里的农活,跟随我到城里。母亲很不满意,说:“你娃儿晓得啥,我们家的田地出食得很(粮食容易高产),人家想得不得了,我才舍不得白白拿给人家,自己做得就做,做不得了再说。”“我们在农村种的都是绿色食品,吃起来放心,山清水秀,车辆少,灰尘少,噪音小,空气好,延年益寿。”父亲抢着说:“我们年纪大了,记性差,走路不方便,车子多,一晃就到了跟前,万一惹到麻烦,别人遭殃,自己还挨痛。”母亲的话更多:“你娃儿去看看,我仓里那么多粮食,好多年都不怕挨饥饿。万一哪年天干雨霖,庄稼没收。依靠国家补助或依靠别人捐助,那日子过得多没意思。”“古谚:少时夫妻老来伴。我们两个都在,年轻时为了养活你些娃儿吵吵闹闹,现在我们可清静了,也很自由。”父亲开起玩笑来:“你妈呀,年轻时长得不错,因为家里穷没钱打扮,我在家头,天天用草给她编戒指,用藤藤给她做项链,既便宜又实惠。”母亲不好意思:“老头子,重孙都有了,还不正经。没的说得了哈。”老爹呵呵大笑:“不说就不说,现在到城里去肯定去不成。天干,红苕晒得快死了,要引水。坡上包谷也[color=#000]扳[/color]得了,谷子也在顿庖了,去年把打谷机整烂了,还没修,粪桶也遭耗子啃烂了,果树要打药,鱼塘要砌保坎儿,还要整屋基,活路多得起捧捧。”“放心,我们在屋里活路多,但不会累倒的。”“你们有时间就回来拿些蔬菜和粮食,也节约两个钱,供娃儿读书用。你们房贷还那么多,不晓得啥时才能还清。”“过日子不要跟人家攀比,千万不要搞歪门邪道找钱,在单位上班搞好自己的工作,钱虽然少,细水长流,天干雨霖保收成。”“隔好久给我们打个电话,报个平安。教育孙娃儿要放节约点。好好读书,现在的大学生多,没有真才实学,毕业了混口饭吃难。”“不要去赌博,有句口头禅:赌博赌博越赌越薄。自古以来没得哪个赌博兴了家发了财。人情事路又多,节约些,存两个钱,万一有个生疮患病的,也好应个急。”两个老人滔滔不绝。我插不上一句,只是点头答应。
       驾驶员鸣笛示意时间不早了,催促我走,母亲赓即起身,拿起镰刀就往坡里跑,父亲背着背篓追上去。我上了个厕所过来,父亲已经弓腰爬背背了一背篓南瓜、丝瓜、茄子、葫芦、玉米棒子,真可谓动作神速, 我帮着父亲放下背篓,可母亲把我推到一边,过去我来,别把你的衣服弄脏了。然后全都装上车,二老吩咐驾驶员:“司机,开慢点。有时间跟那些娃儿来耍。”再吩咐我:“你把菜给司机一些。人家辛苦了。”
      车启动了,父亲母亲摆着干瘦的手道别,我挥手后,关上车窗,泪再也止不住,滚了下来,像小时候那样哇哇哭了起来,司机也跟着泪流满面:“我也好久没有回老家去了。”

[/backcolor][/color]

[/size][/font]

作者: 亮剑    时间: 2015-8-2 09:56
俺在外打工,最少一月回家一次,也有同感
作者: 江春华    时间: 2015-8-2 10:58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67399&ptid=55649][color=#999999]与时俱进需亮剑 发表于 2015-8-2 09:56[/color][/url][/size]
俺在外打工,最少一月回家一次,也有同感[/quote]

:handshake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5-8-2 19:20
感动。问作者好。
作者: 运涛    时间: 2015-8-5 07:44
把字放大
作者: 一二一二一二    时间: 2015-8-15 17:10
情在言中,也在言外。很有蕴味的文字!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5-8-16 21:29
口语韵味长,亲情永不忘。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5-8-23 06:27
[i=s]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5-8-23 06:36 编辑 [/i]

[size=4]      [font=宋体]口语描写人物,非常精 ,这是你的文章一大亮点。我给你提一点建议:你还可以用环境描写烘托一下人物。另外,抓住人物典型的神态细节描写,如果这些都考虑,你的文章,会大不一样的。[/font][/size][font=宋体][size=4]      还有,题目是《暂别老家》,暂别的意思是暂时离开,比如出去一个月等等。在文中,这个“暂别”怎么没有体现出来?父母见到自己能这么高兴,说明自己好久都不回来。——我是这么理解的。如果是你常回来,那么你的描写就有些过头了。
    下面,是我阅读时,插入的一点眉批吧。
    “给你煮好了冷起的”这“冷起的”是不是方言词?
    "古谚:少时夫妻老来伴。我们两个都在,年轻时为了养活你些娃儿吵吵闹闹,现在我们可清静了,也很自由。"这个“古谚:少时夫妻老来伴。”我怎么觉得,不像口语,它是较浓的书面语。即使一个有一定文化的人,在聊天的时候,在这种环境下,也很少这么说话。在我的感觉中,这样说,往往是写文章陈述时候用,或者是教学语言。也许,你的父母亲的确这么说的,如果这样,那就要有一定的铺垫,让人知道父母亲这么说话的内在原因,那么人物形象会更加丰满的。
    “不说就不说,现在到城里去肯定去不成。天干,红苕晒得快死了,要引水。坡上包谷也扳得了,谷子也在顿庖了,去年把打谷机整烂了,还没修,粪桶也遭耗子啃烂了,果树要打药,鱼塘要砌保坎儿,还要整屋基,活路多得起捧捧。”这一段话,看得我流泪。这就是农民对土地的感情。也许累了,也会骂土地的,但骨子里对土地的感情,那是融入血肉,成为生命一份子的骨柔情。感人至深!
    “不要去赌博,有句口头禅:赌博赌博越赌越薄。自古以来没得哪个赌博兴了家发了财。人情事路又多,节约些,存两个钱,万一有个生疮患病的,也好应个急。”从口语角度讲,去掉“有句口头禅”这几个字,是否更好?[/size][/font]

作者: 江春华    时间: 2015-8-23 08:49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380957&ptid=55649][color=#999999]王根生 发表于 2015-8-23 06:27[/color][/url][/size]
口语描写人物,非常精 ,这是你的文章一大亮点。我给你提一点建议:你还可以用环境描写烘托一下人物 ...[/quote]

谢谢细读,斟酌.方言\口语农村人的语言表达习惯,我都注重了,父亲母亲是三十年代出生的人,有着不同的生活和语言习惯,加之在城市又生活了些时间,所以.......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