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1
[打印本页]
作者:
红松看世界
时间:
2015-8-15 15:20
标题:
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1
现在的生活,真的是很幸福,什么都有,什么也不缺,就连我这最普通的老百姓,也感觉犹如掉进了蜜罐子,心里甜极了;那么,在几十年前我们能想到有今天这样的好日子吗?反而是在今天,什么都不缺的情况下,想起了过去那些衣·食·住·行的穷日子······
记得那是在我读小学一年级的时候,我的家很穷,只有父亲一个人微薄的工资收入,我的两个大哥,大姐都到外面去打工,维持生计去了,(哥哥在铁路上,每个月还能跟家里寄一点钱回来)家里就我和两个哥哥读书,好在那时候的学费不贵,每个人也就两三块钱,但这样下来还是很吃紧,母亲每天都要帮人洗衣服,做针线,拿回一些小钱,贴补家用。那个时候的我,没有一件像样的衣服,只有穿哥哥姐姐们穿不了的旧衣服,没有颜色,没有式样,打着补丁,大框框的罩在身上,很是难看;但我管不了那么多,因为我要去上学,要去面对老师和同学呀。我还记得那穿在身上的裤子,是松紧带的,很松的腰,当裤子要往下掉的时候,我就要往上提一提裤腰,一个本来长得非常好看的女孩,穿着破破烂烂的衣服,还时不时地要做一些这样的小动作,那情景自然是十分的滑稽和可笑了。
有一天,实在是没有衣服穿了,妈妈拿出了她的衣服给我穿,那是一件蓝色的包襟衣服,一个八九岁的孩子去穿成年人的这种衣服,它又长又大,穿在身上就把我整个人罩住了,只有头和脚露在外面,我又哭又闹,高低不愿意穿它。母亲一边骂我,一边哄我,我还是不愿意;最后,母亲找出了一块长长的布条,把我的衣服在腰上束起来,打了一个花蝴蝶结,又把我的袖子挽了又挽,告诉我,这样穿着像裙子,才算勉勉强强的答应了。那天,我是流着眼泪去上学的,到了学校,我忍受着老师和同学们诧异的眼光,呆在自己的座位上,不敢乱动;那时候,虽然大多数人的家庭并不富裕,可像我这样穿着母亲的衣服去上学的孩子,却只有我一个!
今天的孩子都是家庭的宝贝,春夏秋冬,一年四季,哪个孩子的衣服不是多得穿不过来?我羡慕今天的孩子们,他们一出生就掉进了幸福的蜜窖子里,我也庆幸自己赶上了这趟幸福的班车,在晚年比我的父母辈们幸运和幸福;我更感谢我们伟大的祖国,伟大的党,没有他们的改革开放,励精图治,我们今天是过不上这样幸福的好生活的。
!
深切怀念印章的制作者,那辙老师。
原作于2013.12.2发表在新浪博客空间
作者:
红松看世界
时间:
2015-8-16 19:13
现在我们的生活是掉进了蜜罐子,普通老百姓的餐桌上,天天都是鸡鸭鱼肉换着吃,时兴的蔬菜水果也是喜欢就买,从不管它贵不贵。
可是,在我当小孩子的时候,却是连饭都吃不饱,更别说有蔬菜和水果吃了,记得最深的一件事就是妈妈带我到姐姐那里去,那时候姐姐已经卫生学校毕业了,分配到我们县的一个乡卫生院实习,那是离我们家大约有十五里路的地方。
那天的中午,吃过午饭后,妈妈高高兴兴地牵着我出了门,说要到姐姐那里去看看。我们走啊,走啊,十五里的路程大慨到下午就走完了,可姐姐在哪里呢?问了路,有人告诉我们,那个卫生院还在山上,要从那条山路上去,不远。于是,妈妈又牵着我走上了山路,可就是那条路,让我们娘俩绕啊绕,绕到天都黑了,还是找不到医院,看不见姐姐,我们的肚子都饿得呱呱叫了,又没有地方可去,怎么办?妈妈无奈,只好去到路边的一家农舍里,给他们讲好话,请求在那里住上一晚。那家的主人勉勉强强地答应了妈妈的要求,我们终于可以在房子里住下了,可他们却不是要我们住在他们的屋子里,而是要我们住在他们家的牛圈里!
牛圈怎么能住人呢?妈妈好说歹说,说你看我孩子还这么小,蚊子又这么厉害,我们又是两个女人,怎么能住牛圈呢?说着,妈妈拿出了准备带给姐姐的一点礼物,两个面包,那是我们娘俩的口粮,另外还给了他们一些钱,究竟是几块钱,我不知道,他们才算答应我们住进屋子了。
过了一会儿,主人家的人都回来了,他们开始做晚饭,妈妈还帮着他们烧火,一边和女主人闲聊,心里想着我们可以有一点东西吃了。他们做的晚饭是玉米糊糊,比较稠,但做好以后,他们家的人一个一碗,却连对我们提一下“吃饭了”的话都没有说,我们娘俩眼睁睁地看着他们吃饭,自己却没有任何东西可以充饥,面包已经给他们了,包里空空的,只有几件换洗衣服。
那个晚上,我饿的睡不着,老是喝水;第二天天一亮,我们就赶快动身,想早一点找到姐姐,早一点吃到东西。可不知道是怎么走的,老是在那条路上转,走到这里也不是,走到那里也不对,到了中午才终于找到医院,当我看见了姐姐,细弱地叫了她一声就倒下去了······醒来后,姐姐告诉我这是饿昏了,说昨天晚上你要是有一点东西吃,也不至于这样。
从这件小事中就可以看出,那个时候人们的生活是多么地糟糕,多么地无奈!对一个投宿的人来说,倾其所有地拿出了自己的东西,但主人家却没有丝毫的怜悯,连一口也舍不得施舍!回家以后,我的祖父听见了我们讲这件事情,说:你要是再找不到你姐姐,就可能要饿死在那山上了!
那时候,我的祖父已经得了严重的黃肿病,没有多久就去世了,记得在他出殡的那天,家里拿不出任何东西来吃,只有给抬棺木的人煮了一些清清的苋菜稀饭,他们吃过饭,冒着细雨,把祖父送上了山,听说在路上,抬棺木的人还差一点倒下去,可见那时的人是多么的虚弱,多么地营养不良。
作者:
红松看世界
时间:
2015-8-18 21:01
现在的城市,处处是高楼大厦,人们居住的环境,都普遍得到了提高,再不是过去那种小瓦房,大杂院了。就拿我们来说,两个人就住着一百多平米的三室两厅两卫的大房子,明亮而宽敞。
回想起过去,由于我们家没有住房,父母就到处去租房住,但那时候就是那低矮破陋的小瓦房也不容易租到,因为县城里的房子太少,太有限了;就是租到了,过不了多久,房东也要找理由,催你搬家,是他要涨房租,还是嫌我们家贫穷,孩子多,就不得而知了;反正是小小年纪,就随着父母搬了好多次家。记得有一次搬到了一处大院子里,那是一个大的四合院,院里的两头还有两个小的四合院,里面都有水井。院子里住着好多户人家,而这家房子的主人却因为政策的原因,一家人都被下放到乡下去了,他把房子租给了我们。
在这个大院子里,我过了十岁的生日,并且在那里住了十一二年,我已经长大了,下乡了;满以为可以在那个房子里住得长久,因为在那个时候我们才知道,我们不是没有房子,而是有房子,还是门面房,楼上可以住人的,楼上楼下一共有一百多平米。我在原来的文章里说过,我的祖父是一位成功的商人,他用挣来的钱买了几间门面房,还在乡下买了很多的田土,可惜······祖父把门面房分给了他的几个儿子,我的父亲分到了这一处房产,但是却被公家收去经租了;房管所的人说拿我们现在住的房子给我们换,也就是说,我们可以长久地住在这里。
可是,政策也是在不断的变动的,房子的主人因为政策的变动,一家人重新回到了县城,他当然要回到自己的房子里居住,但我们又住哪儿呢?一时间,房管所的人答应他们先住下来,住在楼上,我们住楼下,他们马上给我们解决住房。于是,两家人就住在一起,可我们并没有想到要赖在这里,而房子的女主人呢,却天天摆脸色,在我们吃饭的时候,有意无意的在楼上扫地,将灰尘扫下来,我们也只有忍气吞声,敢怒而不敢言。
终于有一天,房管所的人通知我们搬家了,原来是县医院搬迁到新地方去了,留下的旧房子就改成一小户一小户的,安排给一部分缺房户住。我们家被分配到最角落,最差最差的地方(太平间)!虽然他们重新给它粉刷了墙壁,但那阴暗潮湿的样子总使人生畏,父亲不愿意,再三找房管所,得到的就是一句话:只有这个房子,要就搬,你不要,别人还望着呢!无奈,一家人只有搬到那里去住。
这是一间长方形的拐角房,有十几个平米宽,安了父母的床,安了哥嫂的床,就没有多余的地方可以再放床了,烧饭也只能在房檐下;考虑到我虽然在乡下,也要 地回家看望父母,于是,哥嫂又在父母住的斜上方的房架下搭了一个小支架,铺上了被子,踩着小梯子爬上去;我回家归我睡,我没有回来,就归两个小侄子,侄女睡。但我在上面睡的次数实在太少,因为支架床的对面就是哥嫂的床,夜深人静时那床上的吱呀声让我觉得难为情。
我只好在院子里借宿,借宿得最多的是好姐妹杨家,还有小华家。但在杨家,也只有三个女孩挤在一起睡,里面是她们的父兄睡,那只是一个隔间,没有门,用一块布帘子挡着就算是门了。晚上能听到里面的人起床时的咳嗽声,撒尿在马桶里的唰唰声,也使人尴尬。
在小华家借宿是最好的,因为她是一个独女,她的父母住在外面的那间,虽然也是没有门,但却觉得好很多,没有了住在杨家的那般不自在的感觉。可由于小华她已经开始谈恋爱了,我也只好很自觉的少去打搅。
今天,写到这些,心里还觉得沉重,难过······
作者:
红松看世界
时间:
2015-8-20 22:17
我每一次回到故乡,同学和朋友们都要相邀游玩,玩的最多的就是儿时上山打柴的地方。那个时候,县城里烧的是煤,但家家户户都有一个烧柴火的灶头,为了节省一点煤钱,很多人家的孩子,甚至是大人都会上山去打柴火,我们叫“找柴”。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从县城出来有几条通往山上的小路,每到早上,那条条小路上都是人,去时,女的是空手拿一把竹篱笆,像猪八戒用的那种,背上再背一个空背篼,里面放了一根绳子;男的是空手拿一把柴刀,肩扛一根竹芊,上面也挂两根绳子。下午回来时,就见着一背背的柴草把女人的头都冒过了,那是在装的结结实实的背篼上再装上结结实实的一捆捆的柴草,用绳子捆起来再背上;男的呢,就用那根竹竿挑着两大捆用绳子捆着的半干的树木枝桠,大家都淌着汗,奋力往家赶,因为都饿着肚子呢。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一个县城里有多少户人家?还加上农村里离山比较近的农民,大家都到大山里去找柴火,那山上即使再有枯树杂草,也禁不住人们去捞呀,生生地,很快就使山上的树木和草都光了,处处露出了红红的泥土。还有那上山的路,有十几里,去时,大家说说笑笑的,还不觉得什么;可回来时,身上负重,肚子又饿,淌着汗,连一口水也没得喝,又是下山的路,使人腿脚发软,精疲力尽,连话都不愿说。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如今,这一幕也不再上演,那条弯弯曲曲的小路虽然还在,但在小路的另一边却修了一条盘山的公路,宽敞的大路上行驶着来来往往的汽车和公交车,只须二十几分钟,就能从县城里直达山顶;山上,满是郁郁葱葱的树木花草,当地的农民在路的两旁修起了很漂亮的房子,搞起了农家乐。而且,他们烧的是煤和煤气,烧柴草的时候也很少了。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这条小小的山路,我见证了它艰辛变化的过程,那只是淌着心酸的汗水而已,而我们县城里的另外一条路,一条横跨长江的水路,却流淌着人们的泪水和血水,甚至付出了生命······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我们的县城坐落在长江边上,那个时候的交通落后,两岸的人想做什么事,都必须坐船去。最开始是木船,用人工划,从岸的这头渡口,高高的,远远的,待坐满人后,船工就开始把船划出去,沿着水流缓缓地冲向对岸,因为是顺风顺水就很顺利。但回来的船是逆水而行,也只能是先让船顺水漂过去,到了对岸,船工们再用力地往上划,要划很久的时间才能划到渡口。那一年的那个夏天,一个守渡口的老人,在那个小窝棚里,被人乱刀刺死,惨不忍睹,至今都没有破案!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后来,手工划动的木船又改成了机动船,这样的船就方便多了。那是一艘很大的木船,在船的中间舱位,装上一台机器,待船上装满人后,就发动机器,那船就“突突!突”!地冒着黑烟,开了出去,很快就驶向了对岸。一般一艘船能装几十人,在逢场天,机动船再挂上一艘大木船,一趟能载上上百人,那个时候的船是属于集体单位的,每个渡口都有几个船工在轮流值班。也就是这样的多装和超载,在一九九八年的夏天,悲剧发生了,那是一个周末,也是一个逢场天,那一天,江两岸都站满了要过江的人。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长江涨水了,天空也低低的,压着一层黑云,江对岸的人们都有点着急,想早一点回家。于是,都往船上挤,连船头,船尾和顶棚上都挤满了人,船老板也没有考虑到这样严重超载的后果;这个时候的船老板已经是个人搞承包,挣多挣少都属于他自己了。也许是想多装一点人?也许是仗着自己有娴熟的技术?他把这满满的两船人开了出去,船在江里行驶着,摇晃着,使人胆战心惊,但还是顺利地到达了对岸;又沿着江边往上行驶,眼看着平安地快到渡口了,忽然,一个浪头打来,那船一下侧翻,满满的两船人全都倒进了江里!一时间,江面上人头涌动,哭爹叫娘,江两岸的人都傻了眼,来往的船只和岸边停靠的船只赶快加入救人的行列,可再怎么快,也快不过涌动的洪水啊。船老板的老婆吓坏了,感到事态严重的她当场就跳了水,随着那些无辜的人一道去了,船老板跑掉了,但后来还是被抓了。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此事惊动了中央,在新闻联播中提到了这一事件,但却是这样说的:四川省某某县在长江里发生了一起严重的翻船事故,据该县主管交通安全的付县长某某讲,事故中救起五十多人,失踪了十几人。
那两船人究竟有多少,没有人说,捞起来多少,也没有人实际地报数,总之,那是一个报喜不报忧的年代和一个只会说假话,邀功请赏的地方政府。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那一个事件过后的那一天夜里,倾盆大雨挟着电闪雷鸣,整整地下了一夜!那惊雷,声声震耳!那闪电,划破苍空!那大雨犹如从天上倒下来一样!也许是天公在发怒?也许是那些死去的冤魂在呐喊?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
如今,全国各地的交通已经起了天翻地覆的变化,飞机,火车,汽车,到哪里都方便。我们那里,一座人车通用的长江大桥已架设在县城的两岸,人们来来往往,汽车穿梭不息,显出了繁忙,保证了平安;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过着富日子,想起了穷日子 <wbr>四但我忘不了,忘不了那一年因为交通不便而遇害的守渡人,也忘不了因为交通的落后而溺亡的那些无辜的,可怜的人们······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