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山下有个大村,秦腔唱得在方圆几十里都很有名气,也出了几位秦腔名角。逢年过节就会演好几天戏,周围村子里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都会成群结队赶来看戏,我也就从小跟着母亲去看热闹。 小学二年级时,我转到这个村子里来读书,这个学校很多同学都上台演戏。我们班上的同学几乎也都爱看戏,也会唱戏,演花旦的这位女同学天生丽质,扮相艳丽、唱腔婉转甜美,将《铡美案》里银屏公主的雍容华贵、仪态万方演绎得惟妙惟肖,也正如秦香莲所唱:“梳妆打扮多妖艳,前呼后拥好威严”。在当时真可谓是红极一时,不知吸引了多少观众;演胡子生的这位同学后来去了新疆一个专业剧团。
课间休息时,几位喜欢唱戏的同学会情不自禁的,你一句我一句的唱起来,连说话,开玩笑多半都是戏中的唱词或者对白。每个人几乎都有一个戏中人物的绰号。我也就从那个时候开始成了戏迷。
上中学时,经常晚自习都不上,偷偷跑出去看戏。高考前夕,还跑到距学校6华里的县城里,看名角洪秀云演的《白玉楼挂画》。看完戏差不多11点左右,一个人摸黑走回来。
从小学到高中我看了很多戏,除了刚解放时演的《血泪仇》《兄妹开荒》《王贵与李香香》是现代戏外,大部分都是古装戏。如《铡美案》《法门寺》《游西湖》《三娘教子》《王宝钏》等等几十部戏。
最初看戏只是看热闹,看故事情节,喜欢看那些拉板胡,打板的乐师在台上摇头晃脑自我陶醉的神态;也喜欢看那些旦角华丽的戏装。后来就喜欢上秦腔唱腔,对秦腔曲牌有种特殊的兴趣。不知不觉中也学会了很多唱段。像老剧本《断桥》里白娘子的大段慢板唱词“白云仙在中途自思自叹……”;《杀庙》里的唱词“猛然间想起事一端,昔日里孤雁心意乱,一心想奔极乐天……”等。五六十年过去了,这些唱词依然能唱出来。
戏看得多了,不知不觉人就入戏了,人生观、爱情观也就随之改变了。当年谈男朋友,明知对方有病,却不顾家人的反对,义无反顾和他结了婚,尽管他未能陪伴我多少年,而我却无怨无悔。
先生也酷爱秦腔,还上台演过戏。也经常在家里唱《打镇台》里的唱段:“皮鞭打气得人满腔怒火,七品官在公堂我无法奈何。李庆若上了气公堂打坐,凭总镇欺压我实实可恶”。这段唱腔也是先生个性的写照:直言不讳、疾恶如仇、不曲意迎合,不人云亦云,不趋炎附势。他这样的性格,在过去的历次政治运动中,其遭遇可想而知……
“四人帮”垮台后不久,离我们单位两公里的县城里放映电影秦腔《火焰驹》,我们牵着大儿子,抱着小儿子去看了这场电影,这是我们离家10多年后第一次在他乡看到的家乡戏,激动的心情不言而喻。后来,宁陕有个秦腔剧团来我们厂演出,晚上一场不落的去看,白天请演员来家里聊天,真是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
先生长期在家养病,有一天我下班回来,看见他满脸泪痕一言不发在那里伤心,只是暗示我坐在他身边。在我再三追问下他才抽泣着告诉我:他在家从收音机里,听到了任哲中唱的秦腔——《周仁回府》里的“哭墓”一段,我全明白了,这是一段祭奠深明大义亡妻的唱腔,感人至深、催人泪下。戏中唱到:夫妻们分生死人世至痛,一月来把伤情积压在心中,今夜晚月朦胧四野寂静,冷凄凄荒郊外哭妻几声……”。此刻,独有我理解他的心情,他触景生情,为我对他无怨无悔的付出而涕零落泪,遗憾自己来日不多……
先生离我而去的漫长岁月里,我买了很多《秦腔》唱片,听《秦腔》成了我疗伤的良方。那些忧伤,哀婉,舒缓的情调正好与自己的心境相契合。
纵使触景伤情泪如雨下,却感到畅酣淋漓。2006年大年初一,因不慎摔倒致腰椎压缩性骨折,身在异乡,肉体上的痛与心灵上的痛交织在一起,苦不堪言。后来儿子很快给我快递笔记本电脑来,当时我还不能翻身,只能咬牙打开电脑,浏览、听歌。偶然搜索到陕西台正在播2005年《秦之声》大赛决赛,就这样连续听了几天,直到大赛结束决出了冠亚军。其间,常常会被演员声情并茂的演唱感动得泣不成声,却又觉得是一次难得的享受。在我最痛苦的时候,乡音给了我精神上的慰藉。
我对秦腔的喜欢真可谓是如痴如醉,《白蛇传》里白娘子的故事在我的脑海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为此我特意去了西湖和峨眉山,凭吊白娘子的遗踪,感悟那“西湖山水还依旧,憔悴难对满眼秋,霜染丹枫寒林瘦,不堪回首忆旧游”的悲戚。
看戏时,我的情绪往往会随着剧情的演绎而大喜大悲,会把自己完全融入剧情之中。每当这时,会因主人公的命运而哭而笑,而伤心而开心。其实,我人生的大舞台,何尝不也演绎着一幕幕的生离死别,曲折坎坷吗?当初义无反顾地与身患急症的先生走一起;在他最难熬的日子里与他同甘共苦,矢志不渝,品尝了各种各样的滋味,同样刻骨铭心的哭过笑过,伤心过高兴过。最终不也是承受了失去挚爱的巨大悲痛么?真正是应验了“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秦腔——我永远挥之不去的情愫!
生为三秦人,唱我家乡韵。
踏遍天涯路,独钟秦之音。
2015-10修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