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转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江文波的一组诗评 [打印本页]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0:55
标题: 转贴著名诗人文学评论家江文波的一组诗评
江文波:诗歌总是被认为是文学艺术中的精品,而“诗人”则是那些以“诗”为职业或事业,并写出优秀作品,具备一定天赋和修养的人,少数特例除外。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特别是互联网的普及,我们不知不觉地进入了一种“泛诗歌时代”。有许多爱好者,还有不少需要表达心灵声音的人,开始用诗歌的形式书写自己,与社会沟通。诗歌呈现多元化的趋向,我们没有必要着急,诗歌的主流总是在默默地前行,而“泛诗歌”也是一种社会文化的风景。
    凤凰诗社,风光万千,目前我们需要的还是欣赏,或者说主要是欣赏。
    不管诗歌对你是否重要,但你在发贴的时候,一定要保持心灵的自由。千万个汉字,我们共同拥有,只有按照生命的体验舞动汉字,才能感受那无穷的魅力。
    用瞬间的幸福,呵护生命。


[url] | | あ |  あ注| : あ  ]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0:56
江文波:其实我的“子弹”还没上膛,“冷铜声”就先来了一颗:“看你的子弹先向谁飞,呵呵”。本来还要斟酌一下,现在,那就是你了——一块冷铜,救了我一命。
选择有点随意,但接下来读他的诗,我还是认真的,因为自己的原则。现在,我要说的是他的《那个酷夏》(外一首)。在冷铜打造的作品中,就艺术而言,可能还有其它更优秀的作品,但我的目光为什么会不由自主地在他“酷夏”里停留呢?何况合肥的天气已经炎热。
    有一定诗歌创作背景的人,可能都有这样的认识,诗歌由于她特定的艺术形式,更擅于抒情,更擅于面对山川万物,因为在我们的集体潜意识里,“太阳”、“月亮”、“鲜花”和“雨水”,本身就是诗意的符号,本身就是诗人的语言。而面对“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生活,我们可能会捉襟见肘,我们的身后是农耕社会的背景。
    而读冷铜的“酷夏”与“打工”,使我在瞬间抛弃了个人,也可说是“集体”的喜好,深圳的“酷夏”以及打工者的“自白”,使我心灵震撼:
“我和我的兄弟姐妹,被生存呕到
午后死寂的大街上
中暑或者流感
咬紧牙关
顶住黑暗人性的击打
“看见太阳的脸上布满紫色的星斗
她倒伏,如八月北方金黄的麦杆”……
                   ——《那个酷夏》
“大太阳底下我追问一叶小草的意义
深夜灯光中我拦住一只只奔忙的蚂蚁
我向它们打问明天的路径”……
                  ——《打工》
    “打工”者悲苦与挣扎的命运,隐痛在诗里行间,体现出诗歌的艺术力量和人文精神。我甚至怀疑作者就有类似的经历,这种情感的深度不是仅靠技巧就可以完成的。
    当然作者表现的技巧显而易见。
语不惊人死不休”。诗歌是追求“表现”的艺术,以创造性的独特表现,显示诗人的个性体验,或者理想、精神、情怀、思考、情绪等等,几乎是古往今来一切优秀诗作的共同品德。
    如何更好的表现,成为专业诗人必然会经历的一次又一次痛苦。天才的表现力,是诗人的梦想。
    蓝色空间的一组诗生活中的元素》,在诗的表现上,我感受到了他的禀赋与追求。现实生活中的“镜子”、“玻璃”、“照片”与“小说”,人们已司空见惯,也可说平淡无奇,但这些枯燥的生活符号,进入蓝色空间的生命意识之后,一切都发生了变化:
时间深处的镜子就像一口秋天的井
它吞下青草、落花、流水和石头
我们无法奏响水银深处的奥秘
就像我们无法在镜子面前重返从前

                   ——-《镜子》
    他的“镜子”是“秋天的井”,或者说他用“秋天的井”来表现“镜子”,它可以“吞下”许多曾经的事物,并隐藏着许多“无法奏响”的“奥秘”。
    所以这个“镜子”,通过艺术的表现,彻底变形,成为属于蓝色空间一个人的“镜子”。再如:
那些把阳光碾碎的玻璃
那些使人高山仰止的玻璃
那些把贪婪的目光拒绝在一尺以外的玻璃


                          ——《玻璃》

    诗歌里的“玻璃”,可以“把阳光碾碎”, “使人高山仰止”,可以“把贪婪的目光拒绝在一尺以外”,这样的玻璃才是充满表现力的诗的“玻璃”,有深度的“玻璃”,这样的深度使我们的联想成为可能……诗歌是这样炼成的。
     最后向蓝色兄弟提个小建议,组诗的总题目再斟酌下……
诗路花雨:重在别有一味
    诗歌是生命的咏叹,生命丰富多 ,诗歌的艺术自然也不可能整齐划一,多样性构成了大千世界。在诗歌的宝库里,有各种风格的艺术精品,浪漫的,现实的,雄浑的,幽婉的,含蓄的,明朗的……
    读过“江南丹橘”的短诗《春天》,我想起一则源自《晏子春秋?内篇杂下》寓言:“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那么生于江南的橘子,应该给人们带来什么样的诗歌芬芳呢?先看作品:
我爱温暖的春天
因为 我希望
守望无边的绿色与新鲜
大地 被装点得无限灿烂
所有的伤痛 也因
春天的美丽而散如云烟
不要抱怨生活中的种种失落
更不要计较道路的泥泞与窄宽
人生 总有数不清的缺憾
露珠虽微 闪烁在草尖 晶莹耀眼
小溪曲折 却能一往无前 奔向天边
而陡峭的山壁 最适合勇者攀岩
听 春风在耳畔轻轻嘱咐
人啊 只有追随隆隆远行的太阳
他的生命 才能被激情点燃
    “春天”作为我们母语的一个符号,她的所指是丰富的,跳动的,也是清晰的。作者以“春天”为起点,沿着自己心灵的春风,探索并书写着人生的意蕴……象、情、理融成一炉,形成了一首题旨清晰而不直露、单纯而不单薄的一首好看的小诗。
      那么,我想,这样的一条诗路,是否适合她呢?——简洁、纯净,意象清丽,蕴涵一些人生的理趣,还有女性的那些思考,那些情愫,那些隐秘……好读、好懂,但经得起玩味。
    品尝过无数的水果,但江南的丹橘,或许别有一味。谁又能确定呢?
诗的长河:真情长流
——读意随风《思怀》
悲曲断肠万古愁,
亦恋亦痴独登楼。
残云冷月沧桑客,
风雨无情水不流。
梦回惆怅声声漫,
寒亭孤酒忆君柔。
长叹今世钗难舍,
意随风转晚归舟。
      诗有多解,我在这里先提出一解:
      “悲曲断肠万古愁,亦恋亦痴独登楼”:诗作起首便以“悲”、“断肠”、“愁”、“恋”、“痴”等表现情感的词,连续而密集地出现,渲染出作品浓厚的情感环境;“独登楼”是诗中主人公(也可说就是诗人自己)的现实形态,一个“独”字,是写“形”,也是情;
     “残云冷月沧桑客,风雨无情水不流”:“沧桑客”承接上句的“独”字,点明了抒情主人公的身份,也为诗意的推进奠定了基础。“残云冷月”、“风雨无情”“水”是“意”中景,也是“情”的渲染;
    “梦回惆怅声声漫,寒亭孤酒忆君柔”:“寒亭孤酒”,是诗人行为的进一步延伸,也是全诗动态描写的核心。“忆君柔”是上节情感描写的转折与进一步深化,也为点明诗的题旨埋下伏笔;

    “长叹今世钗难舍,意随风转晚归舟”:点明主题,诗意达到饱和,收笔。
  

  “悲曲断肠万古愁”,运笔大气,横空而来,直击题旨,奠定了全诗“悲”、“愁”的基调,接着逐层推进、深化,以“情”—— “亦恋亦痴”、“ 沧桑”、“惆怅”……和 “形”——“独登楼”、“寒亭孤酒”、 “晚归舟”……以及“景”——“残云冷月”、“风雨无情”、 “寒亭”……的有机交融,相互烘托,营造出这样的一个意境:
    冷月残云、凄风苦雨之中,一个饱经人世沧桑的天涯羁客,“亦恋亦痴”地走进寒意逼人的酒楼,在无限孤寂与惆怅之中,借酒浇愁,长叹悲情,特别是已经随岁月远逝的那一段恋情,更使人肝肠寸断,不思归去……情感浓郁,意境古典,是一曲人生的咏叹和恋情的悲歌!
    如果要提点建议的话,就是有些诗句似乎还可以再炼炼,如:风雨无情水不流。

[url] | | ㈧ |  ㈧注| : ㈧  ]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07
yhb资江
请文波老师指教!

春之断简
    3月11日
这首诗从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
角度诠释春天。
   1、立春
仿佛如约呵
噗的一下
一粒火种在天地中爆裂 复燃
大地上的坚冰哦应时融化

一声亮丽的鸟啼
划破沉寂的世界
宣告了新时代的到来

2、雨水

从天堂里飘来的
琼浆玉液呵

滋润着
每一个干渴已久的
  灵  魂

也濡醒了
大地沉睡的梦
   
3、惊蛰

惊动了
蛰伏在大自然海底的
   灵   蛇

大地上的众精灵哟
正蠢蠢欲动

看呵
新的一轮开始了

4、春分
这一天
光明终于冲破了黑夜的
樊  笼

从此呵
光明引领着万物
飞一样
   前 进

5、清明
淅淅沥沥  
沥沥淅淅
这是飘逸了两千年
剪不断的无边思念呵

站在阴阳的界线上
蓦然回首
那蓬勃生长的万物哟
隐藏着永远猜不透的
生 死 之 秘

  6、谷雨        
这是人的吉日呵   

五千年里
在生生不息的土地上
播下的无数的希望
开始生根 发芽

听呵  大地上
永远流淌着一支感恩的歌

诗歌创作:向难度挑战

    江文波:我对“yhb资江”诗友本人以及他的诗歌创作状况没有了解,只能就诗作本身谈点自己的读后之感:
    一、资江选择“天人合一、万物和谐”的角度,进入诗歌的工作,我不知道他是出于自己的顿悟,还是受到某种理论的影响,但他的这句见解,确实使我为之一震。“天人”本来就是合一的,人类只是大自然的一部分,如果我们能够将生命的个体与大自然“接通”,以人文的情怀体验宇宙万物共同的脉动,那是迄今最有难度的写作,你在向现代诗的难度挑战!愿继续前行,至少将自己的尝试坚持下去,或坚持一段时间,一定受益非浅。
   二、自从有现代诗以来,一直有人提倡写短诗(其实你的《春之断简》,是由六首短诗组成的)。这样的呼吁是有道理的,诗歌与其他文体最大的区别之一,就是简短、精粹。只有一句、两句的短诗,也被人接受甚至奉为经典,如朦胧诗的代表人物之一的顾城,就曾有一首只有两句的短诗:“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追求光明”(仅凭记忆—下同),就风靡一时。其实即便是《诗经》和三百首唐诗,能被多数人记住的,可能也就是那些经典的句子,如:“窈窕淑女,君子好逑”、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红杏枝头春意闹”、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等。
      问题是,短诗反而难写,它要求在有限的诗行里,表达一个完整的诗境,一般(我说的是一般——下同)是以一个完整、新颖的意象,表现诗人的一个感受、一种情感或理念,最多的是一种哲理。这样它就就容不得一点“水份”,要象写古诗一样炼字炼句,提炼“思想”,更重要的是有一点缺点就暴露无遗。所以你又在向现代诗的难度挑战!看的出你正在努力。
      三、在传统的诗学理论里,有“题材”这个概念。就按照这个概念说下去吧,现代诗的选材,我们常见的有山水、风物、生活、情感等等,还可以列举下去,但一般都是现实或接近现实的题材,是可以触摸和感知的,有无限舒展的空间,而你选择的是非常抽象的文化概念,中国传统的“节令”——这个东西既“虚”又“实”,在人们的印象中太深刻了,已经形成了非常固定的文化印迹,诗歌的翅膀便难以飞翔,所以同样存在写作的难度,你在历险。
    但每一次创作都是历险。
    换一个场合,我会说,我赞成有难度的写作。
    如果就说这么多,不知你是否满意?写诗的人都是聪明和智慧的,点到为止,当然,如果你希望我就你的作品,谈得更深入一点,那下回继续!明天就是端午了,遥祝快乐!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11
风轻云淡:
看了文波老师的点评心悦诚服,我也来凑一下热闹,贴上一首拙作请老师点评。谢谢了!

《赠独舞的罂粟》
当我得知这一切是真的
泪滴 雨滴 飘落胸前
在这沥沥的雨夜
我感叹生命的脆弱

你曾在阳光最饱满的季节绽放
诠释生命的美丽与绚烂
今天 阳光还未退去
你却在风雨中摇曳 飘零

我祈求上苍
让命运的春风
再次给你吹来 叶绿花红
让生命的滚滚车轮
载你 继续勇敢前行

在这哭泣的雨夜
遥对夜空 我
默默的为你送上真诚的祝福
独舞的罂粟 与命运抗争  
你 一定会战胜病魔 战胜死神

江文波:“赠诗”:人间至美的歌声

          ——风清云淡:《赠独舞的罂粟》,

     赠诗,简单地说,就是诗人为传情达意,赠送给朋友、亲人或相关人物的作品,如果有赠有和,又并称酬赠诗。在古往今来的诗歌园地,赠诗可以说触目皆是,并有不少传世的佳作。很多广为传诵的爱情精品,也可以说就是赠诗的花朵。
      人们之所以特别喜欢赠诗,我想是因为诗歌本来就重传情、达意和明志,而赠诗一般都是送给亲近(现实的亲近和精神的亲近)的人,诗人的笔下更容易流露出真挚的情感,以及心底之“意”、之“志”等。人性总有相通的地方,所以就更能打动人心。
    风清云淡的《赠独舞的罂粟》,是作者在一个特定的背景(诗友们都已了解,不赘)下,创作的一首典型的赠诗。作品不到20行,是一首短诗,分为四节:
     第一节:在一个细雨沥沥的夜晚,“我得知这一切是真的”,泪水如注,无限感叹——写在什么环境下,发生了什么事,引发出“我”什么样的情感震动;
     第二节:写“独舞的罂粟”在我心目中的美好形象,她如一朵“诠释生命美丽与绚烂”的花蕾,刚开始怒放却遭遇无情的“风雨”——承下启下,承上:为什么我会如此悲伤?启下:转入我对“你”更深的情感表达,以及真诚的祝福……
     第三节:我要为“你”“祈求上苍”,“让命运的春风,再次给你吹来叶绿花红”——真挚的情感表达之中,体现出悲悯的人文情怀;
     第四节:我在祈祷上苍之后,给你送去我“真诚的祝福”:“你一定会战胜病魔/战胜死神”……在美好的心愿里完成诗篇。
    这是一首内容和形式都相对完整的短诗,在结构上有中国古体诗的“启承转合”之妙,精短、纯净、流畅、优美,特别是感情真挚,令人回味……当然,如果作者能够在诗中给我们带来一些更新颖的意象,更有新意的人生与情感的思辩,诗的品质或许就更加令人赞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15
雷南子
《孤狼》

荒凉寂寥的大漠
跛奔着一头孤狼
血红落日
映照着牠疲惫的残躯
戈壁滩上的砾石
刺痛着迷惘的脚步
觅不到归去的路
仰天长啸
晚风、狼嗥…

先生雅正!問好!

江文波
诗歌:象征的技巧
评雷南子:《孤狼》

      诗歌,历来被认为是更重视技巧的艺术。本来诗歌是敲击人们心弦的东西,传达情感的精巧方式,几乎是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也就是说不能被定义,被技术化的,每首诗都应该是一只“孤狼”,我们除了欣赏,不需要做别的了。
        然而,古往今来就有不少人硬是在这方面做出了“学问”,比如说古典诗词的音律、曲调等,连哪个字的位置,用平声还是仄声,都给你定死。看来唐宋时代一定养了不少的闲人。现代诗也一样,研究者只要折腾,就肯定能找出一些“条条”,写成书,成为理论,使大学的中文系有了新的教材。
    在这些教材里,有一个东西叫“象征”,被大小诗人津津乐道。当下你如果说自己不知道什么叫“象征”,不如说你不是诗人,甚至连票友也不够格。其实未必,但遗憾的是,有不少的东西已经写进了我们群体的心理结构之中,成为文化了。撼山易,撼文化难。
    什么叫“象征”呢?简单地说,是一种修辞手法,指诗人借助某一个,或一组具体可感的事物,以这些事物的某些特征为基础,通过形象的描写,来曲折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以及相关的内容……基本说明白了,可以将它派上用场了。
    雷南子诗友在《孤狼》这首短诗中,主要运用的就是象征的手法,象征的本体,是一只孤独的“狼”,它落入“荒凉寂寥的大漠”,以“疲惫的残躯”,艰难地行进在“血红落日”之下,“戈壁滩上的砾石”之中,终于无路可归,长啸于悲凉的“晚风”之中……作者通过对“孤狼”的一个典型境遇的描绘,显然是有着象征意义的,可能是一种悲壮的人生际遇,也可能是对一种人生命运或一种人文精神的喟叹。
    如果这首诗在形象的构造上,更丰富更有新意一些,或许就能给我们带来更多更深的联想,诗意也就更加浓郁。我说的是可能。
    但愿我的这个评点,不是“捧杀”也不是“棒杀”,只是诗友间的一次真诚的交流,或者用冷铜声的话来说:取取暖吧!
    忙,迟复,请谅。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18
yhb资江
再请江老师指教!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沃野呵氤氲着油油的绿香。
燕子声声是年年的春色,
红红的太阳呵多么安详。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柔风呵轻轻地把大地荡漾。
美丽家园哟是古老的摇篮,
那里沉睡着呵千年的梦想!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摇篮里低回着呵久远的吠声。
月儿呀月儿呀在温柔地注视,
吠声哟吠声哟是甜蜜的梦境。

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永恒的宁静呵亘古的乡村。
古老的家园里已没有歌音,
遥远的大海呵在浪声滚滚!

江文波
回复 #79 的帖子:
评《蓝蓝的天空中有一朵白云》

yhb资江:

      你好!“凤凰诗社”也是一片“蓝蓝的天空”吧,你为她带来了一朵“白云”。所有真诚的劳动都有权获得赞美,所以首先感谢你,以及与你一样的诗友,通过自己辛勤的耕耘,不断为这片诗歌园地,增添新的风景—纯净的风景。
     诗人是大地的歌手,歌唱祖国的山水,美丽的家园,是诗歌永恒的主题;古往今来,有许多优秀的诗人,为我们奉献出了传诵的佳作。你在这篇歌颂山河与家园的作品里,以蓝蓝天空上的一朵白云,作为构造意境的焦点,也是抒情的主线,为我们展示出一个优美的境界:沃野的绿香、燕子的春色、荡漾的柔风、古朴的摇篮、久远的吠声……这些都是让我们倍感亲切而温暖的文化“符号”。
    这首诗节奏舒缓,流畅、和谐,色调亮丽,似抒情的慢板,心灵的牧歌!诵读之下,能给人带来美的感受。如果要进一步要求的话,内容的深度还可以进一步发掘,在语言和修辞上,也还需要做些努力,力争出新……不知以为然否?握手,晚安!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21
MQ-LC :
《心中的栀子花》

醒了么 温柔纯洁的花
你听 暮春的雨在远去

清润的枝丛里 你仍惺忪

我总想 你在悄悄的绽放 是么
再让风儿带着怡人的甜蜜与沁人的芳香
飘过深巷 穿过围栏
溜进那些寂寞的窗子
送一帘 栀子色的人生

你又 忽然怒放了 像千百万苏醒的精灵
穿着绿烟的裙裾 戴着雪羽的花冠
沾满晶莹的露珠 含笑在暮春与初夏

你又满山遍野 升起袅娜的绢梦
陶醉了倦在旅途的人们

哦 美丽纯洁的仙子
我总能读懂你

你并非怕那冰雨与炙阳
你爱暮春 藏着你的心意送她
你恋初夏 谦恭着你的姿态迎接她

你徘徊在春之谢幕与夏之绚烂
令人难忘

我悄悄落泪了 淡雅脱俗的花
大地间 你静默深情

假如 老师像米兰 母亲像康乃馨
那么 你就像——洁白无瑕的栀子花
还原生命的本真

无悔的芬芳
无求的呵护
只留下一段铭刻的馨宁岁月

请文波先生雅正!谢谢!

江文波:
回复 #85 的帖子
诗人的心中:芬芳荡漾
——读MQ-LC《心中的栀子花》
   

    读过MQ-LC诗友的作品《心中的栀子花》,我首先想到的是这句话:诗如其人。
    这是一句为我们所熟知,也为绝大多数人所认可的经典名言。先有诗人而后有诗,欲做诗先做人。这句话并不“古老”,可能是永远的真理,它已经被无数事实证明并将继续得到证明。真正的诗人,都是热爱生命、热爱家园、热爱山河,胸怀人类的普遍理想、忧患意识、人文精神,不断追求和思考的歌手。即使在尘世中,他们会经历挫折,遭遇冷漠,甚至饱受苦难,或无路可走,但他们一旦与诗神、与生命对话,那种与生俱来的“使命感”与诗歌精神便油然而生。诗人的生命,在这时候是真正的光 夺目——做诗,是他们生命存在的一种方式,富贵于我如浮云。
      所以,真正写出好诗的人,不是掌握诗歌技巧最多、最好,而是与“诗人”灵魂最为接近的人。他们的心中充满阳光,鲜花四季开放,或许每一个诗人的心中,都种植着一朵或一片自己终生喜爱的花朵。
    那美好的诗意,就是他们心中的花香。
    MQ-LC诗友以真挚的情感,诗意的笔触,浅唱低吟着“心中的栀子花”:
   “温柔纯洁”、“ 淡雅脱俗”、“洁白无瑕”,“ 穿着绿烟的裙裾/ 戴着雪羽的花冠 /沾满晶莹的露珠”,在“暮春的雨”里和“清润的枝丛里”,散发着“甜蜜与沁人的芳香”……
    好一朵美丽迷人的栀子花!然而,在作品里这还是浅层的诗意,外在的形象,或者说这只是“花容”,作者深度挖掘的是“栀子花”的“花魂”:
    为“那些寂寞的窗子/送一帘 /栀子色的人生”,为“倦在旅途的人们”,带来梦想与“陶醉”;在大地间“静默深情”,爱着暮春,恋着初夏,无怨无求,保持“生命的本真”……
   “花容”与“花魂”的和谐统一,便绽开一朵优美的诗歌之花。
      我想,这朵“栀子花”的“花魂”,也就是这首诗的“诗魂”吧!拥有这样的一颗美丽的“诗魂”,作者一定能够把他心中的诗歌之花,栽培得越来越个性,越来越精美,越来越蕴藉——从而给我们带来更多的阅读的喜悦。
     真诚地祝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24
回复 #86 的帖子
谢谢文波老师指点!这是我早期的习作。评诗不仅要懂诗理,还要知诗心,并不容易,老师辛苦了!这么晚了,还复帖,注意休息哦!再发一首早期的习作,敬请指教!
        狼

在广袤而漠然的苍穹下
在一望无际的原野上
有一只孤独的
野 狼

天  是那样地辽阔那样地高远
    高远得无路攀缘而上
地  是那样地宽广那样地荒凉
    荒凉得只见无际的天边

仿佛刚从另一个世界中走来
这里的一切使它茫然陌生
于是它不安地四处漂寻
灰暗的身影成了大地唯一的点缀

也许由于失望  悲哀  怅惘
它凄然地走向仅有的制高点
伫立着  久久地
   久—久—地—
俯视那荒凉而浩远的一片……

¬——慢慢地  慢慢地
它的头  昂起来了
昂着  高高地
高高地  向上昂首
仰向上苍  茫然地期望

似乎在期待着天宇的回音
抑或寻觅一个熟悉的眼神
依稀一缕轻烟飘逸于天外
空空然已失它袅袅的倩影

又恍惚若有朦胧的隔世
再也回不到那从前的柴门
听不到那温馨熟稔的吠声
(恍恍惚惚
一丝余音若隐若现……)

(隐隐约约
万物不息地前奔
悄然地远离
不留一丝迹痕)

就这样
一只孤独的野狼
与漠然的苍天沉寂地对视

¬——对峙着  雕塑般的
眼  孤寂
  凄  凉


江文波:
回复 #88 的帖子:
诗的“狼性”力量
  读yhb资江的诗作:《狼》

      在古往今来的诗歌海洋中,写“狼”的作品不在少数,特别是现代的新诗更甚,为什么呢?读过yhb资江诗友的《狼》,我首先面对的是这个问题。
     “狼”,在人类的精神世界里,应该是这样的一个形象:勇猛、孤傲、坚强,特别富有团队协作和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经常陷入绝境却自强不息,它那凄清、惨烈的嚎叫令人震撼,甚至它还拥有人类的温情,“狼孩”就是很好的证明……这或许就是“狼性”,狼的精神。正好,这种品性与精神,与诗人灵魂中的某种孤寂、苦痛、奋发、挣扎与执着,有了一定的共鸣,所以诗人在抒写“狼”的形象,实际上在完善自我。
       在遥远的过去,我们来自同一个地方,但人类的生命里,“狼性”在渐渐流失,或许只有诗人,还在为“狼性”唱着悲凉的挽歌……这是一个正确的命题,现代诗需要增添“狼性”的力量,去振醒那些正在萎缩、委琐的生命。
      所以,看到资江诗友给我们带来的这只《狼》,我首先感受到了这种力量,这就非常可贵。所以我不准备这样说:你的表现手法、修辞手法、语言锤炼,还存在多少“不足”——我要从这个角度说,除非我想彻底推翻这个作品,但我不会,我尊重从每一个生命里流淌出的真诚与歌唱,更何况,所有都“足”了,或者自己认为都“足”了,极有可能是一个废品。学写新诗,我不提倡从技巧开始,因为诗歌需要生命!——不是机器人,是有血有肉的生命。
    接着我要说的是“立意”,我认为这首“狼诗”,有其一定的独到之处:
作者给自己的“狼”,放进了这样一个意境:“广袤而漠然的苍穹”之下,“一望无际的原野”之上,它是“刚从另一个世界中走来”,可那一个温暖的世界已经遥远,如今它已是孤立无援,且无路可走,这时它身上的“狼性”开始显示力量,放出光芒——


      它凄然地走向仅有的制高点
      伫立着  久久地
      久—久—地—
      俯视那荒凉而浩远的一片

      ¬——慢慢地  慢慢地
      它的头  昂起来了
      昂着  高高地
      高高地  向上昂首

    最后,作者依然以遒劲、冷峻的笔触,给这只“狼”的形象,开掘出有一定震撼力的深度——孤独的野狼,与漠然的苍天沉寂地对视,在对峙中成为一座精神的雕塑,它孤寂、凄凉的眼神,象一个特写令人动容。
    写到这里,我想到的是四个字:
    野狼问天……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27
江文波:
诗歌创作的构思
读来自山区的夜猫:《以溪流的名义》
所有的艺术创作,都离不开构思。诗歌,要在有限的篇幅里,完成一个完整的形象与意境的塑造,所以历来重视构思,其中最基本的要求是:新颖、精巧与完整。
诗歌的构思,即指诗作者在孕育(酝酿)诗歌作品中所进行的一系列思维活动,包括物象的选取、表现的方式、内涵的指向,特别是诗歌形象的“焦点”,也就是“构思点”等等。
“来自山区的夜猫”的诗作《以溪流的名义》,其构思点简单地说
,就是“溪流的名义”,或者说一条“溪流”奔向大海的过程。围绕这个构思点,诗作是这样展开的:
   故乡与远山培育的一条溪流,告别母亲与明月开始远行,经过了一段徘徊、不安的岁月,在“兄弟”情谊的呵护下,终于走过“九九八十一道弯弯”,在远方“爱人”的守侯与搀扶下,终于带着自己的歌声奔向大海……完成了一条溪流的使命。
那么,这首诗所要表达的人生内涵,应该就不难理解。
应该说,这首诗的构思是完整的,但在新颖与精巧方面,希望作者在今后的创作实践中慢慢注意:
一、新颖
1、在诗歌的历史上,别人没有或很少以这样的构思,来表现一个游子的故乡之情、人生际遇、生命理想等;
2、以这样的构思来表达这样的主题不算新颖,但我在很多细节的处理上有自己的特色。
二、精巧
所有优秀的诗歌作品,在构思上都有自己的精巧之处,不同凡响,建议多读一些经典作品,慢慢理解。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30
江文波:贺顿诗友看过我的《诗(三首)》之后,发了一贴,全文如下:

     发表于 2011-6-17 16:43   

    诗人的这种不温不火、不卑不亢,放眼自然,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显得很有文化素质,故,诗作的生命力自不在话下。正所谓中庸之道,方为长久。
    但我想提一点看法:现代诗歌的主体还应该是激情的产物,“中庸”是否不在提倡之列呢?而过分的山山水水、闲云野鹤也是否更是现代诗歌的大忌呢?借题发挥,恕在下冒昧!

      贺顿诗友的这个短贴,提出了两个观点:
1、        现代诗歌的主体应该是激情的产物,“中庸”应该不在提倡之列。
2、        过分的山山水水、闲云野鹤,应该更是现代诗歌的大忌。

    以下是我的回复,可能也有借题发挥之处,能激发别人“发挥”,也并非易事,所以先谢谢你,并请谅解!

题外话:
     
    我对现代诗的理论,在十多年前就基本失去“激情”。现代诗,或说新诗的历史还非常短暂,不说她还在吃奶,至少还在童年,我们的教育大环境又如此不堪,作为家庭成员,我们应该让她快乐地成长,合理地引导,而不是急于设置条条框框(此处为借题发挥—下同)。诗歌创作,是非常个性化的生动实践,因此诗学理论体系的建立只能滞后,因此现在为新诗设立评价的系统标准,还为时尚早,将来能不能建立还是问号。


     记得上个世纪九十年代以后,中国的诗坛进入浮躁的年代,好不热闹,无数有志青年扯起“大旗”(自封的“大旗”),什么潮流,什么主义,应有尽有(其实有些人缺乏基本的理论和写诗的功底,就洋洋万言,好象发现了什么似的),而且争论的一塌糊涂(当然是理论水平很低的,很有功利目的“吵架”),最后呢?浪费了中国无数的纸张和网络资源,剩下的几乎就一个海子,千万“潮流”和“主义”,成为一张被时间轻轻翻过去的废纸。不说完整的诗学著作,就连一篇论文,可能也成不了经典。
   
    我赞成对一个诗人、一类或一集、一篇作品进行评论或讨论,在有大量积累的基础上,也许新诗的真正理论专家就应时而生了,并被人奉为权威——它来自时间,而不是一个或几个人的幻想与折腾。
    目前,我提倡实践——个性化的创造性的生动实践,以及对实践的总结。摸着石头过河,一个国家尚能如此,何况诗歌乎?

关于第一个问题:

一、        关于“现代诗歌的主体应该是激情的产物”:你这里的“主体”概念是什么意思?权作这样理解:现代的诗歌,主要应该是激情的产物。那么这句话就非常模糊:
  1、“激情”,如果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是指诗人创作时的情感状态,如果从这个角度来说,因为缺乏大量的实证,我们不能得出这样的结论,诗人一定在激情的状态下,才能写出优秀的诗歌。
  2、“激情”,如果从诗歌风格的角度来说,这个观点显而易见难以成立。现代诗,不可能只有一种风格。更要命的是,“激情”这个东西,我们无法找到一个衡量的标准。
二、关于“中庸”应该不在提倡之列:你可能对“中庸”这个概念,没来得及研究,它是为人处事的哲学,多半属于道德范畴:
    中庸之道的主题思想,是教育人们自觉地进行自我修养、自我监督、自我教育、自我完善,把自己培养成为具有理想人格,达到至善、至仁、至诚、至道、至德、至圣、合外内之道的理想人物,共创“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的“太平和合”境界。
       如果作为诗人修身养性的一种思想,我想,这应该提倡吧!如果是从诗歌的内容与形式的角度来说的,把“中庸”作为一种诗歌的美学概念(权当能够成立—取其“大意),也找不到“应该不在提倡之列”的理由啊!
    综上所述,“激情”与“中庸”,都不是严格的诗学概念,也不是一个范畴的东西,所以不存在取舍的关系,好比是:
       我们应该提倡穿红色的衣服,而不应该提倡留胡须吧?

关于第二个问题:

    你认为:“过分的山山水水、闲云野鹤,应该更是现代诗歌的大忌。”至于是否“过分”,是否可以称为“大忌”,我们姑且不论,但作为一种诗歌现象是存在的,我理解你在思考什么,以下就我对你这句话的理解,谈谈我的看法:


一、这个诗歌现象的存在,我认为有正常与合理的成分:

1
、诗歌是情感活动的结果。我们与唐朝虽然已经相隔千年,但我们这个民族的情感心理,并无本质的变化,对山山水水、闲云野鹤的迷恋,我们与古代的诗人并无本质的差异。一个群体心理结构的改变,那是非常漫长的过程,就象DNA一样代代遗传。

2诗歌创作,是诗人生命自我完善的一种方式。诗人逃避现实,可能就是对现实的反抗;寄情山水野鹤,可能就是对生命缺失的补偿。其实写什么可能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写,比如大海、太阳与美女,诗人们可能要永远写下去,除非共产主义实现了!

二、这个诗歌现象的存在,也确有值得商榷的成分:

1
、要做一个优秀的诗人,肯定要有“使命感”,要胸怀理想,关注现实,关爱生命,我们的眼睛不能一味地停留在真实的生活之外;

2、能够流传下去的优秀诗作,肯定都具有时代性的。我们毕竟是现代人,在抒写山川风物时,应该有现代意识,应该以自己真实的生命体验与美学思想,完成作品的创造,而不是自觉或不自觉地模仿古人。模仿才真正是创作的“大忌”。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33
东方儿女:也评析一下我的新作吧

江南纪行之——画中人





当雨滴不可避免地
飘入风景
那可能意味着
江南的梅雨季节正在来临
看似一场
无法回避的低落心情
谁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
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还有黑底红花的裙袂
映入清澈的镜头
谁都以为这里
已经有着千年的守候
蓦然生动的精灵
氤氲徜徉着
幽幽不灭的古韵

谁都不愿错过
这因了伊人独立
而绝美的风景
尘俗的喧嚣
慢慢回归在雨巷的清宁
那因悸动而微抖的双手
把窈窕的丽影
一再模糊得无法辨认

我承认心海已经
沉寂了几个世纪
伫立河边心如碧水
无法不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



江文波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一)
我们首先从习惯的平面上,来分析一下东方的这首近作:
一、环境与人物,或说情与景的构成
   (一)、境与景:
       江南古镇,梅雨季节,细雨蒙蒙
  (二)、人物:
      “画中人”: 窈窕的丽影、宁静的眼神、生动的精灵
   “我”:诗人自己,或说行吟的诗人
二、诗绪的流动,或说诗歌形象的构成
(一)、 江南古镇,梅雨时节,雨水纷纷,诗人心情低落,“不曾料想画阁的木窗里/会传来那么宁静的眼神”, 诗歌的形象因子全部到场,全篇开启→
(二)、我不由自主举起镜头:“画中人”的全景展开:“黑底红花的裙袂”,在雨季里如一个“生动的精灵”,使江南小镇的古韵更加浓郁,莫非这是一个“千年的守侯”?→
(三)、诗人的心情开始深入:“画中人”使这幅画更加美丽动人,清幽绝尘,于是我“不愿错过”,灵魂悸动,双手微抖(我控制着自己,但双手还是微微抖动,使“镜头的窈窕的丽影/一再(反复拍摄)模糊得无法辨认” →
(四)、模糊的丽影,在我“已经沉寂了几个世纪”的心海里,幻化成涟漪一片……
      诗歌之外,我开始进入情感的雨季……
三、诗歌的艺术手法
(一),以景衬情
        江南的梅雨、小镇、河水……,有机地衬托了“我”由低落到惊喜、激动至迷恋的情感过程,营造出一种浓郁的,也有一点忧郁的,有一点古典的情感氛围。
   (二)、烘托
1、诗作主要不是从正面描写“画中人”的惊人之美,而主要是从“我”的动作、心情的描写,烘托出江南小镇美女的震撼力;一动一静,相互衬托……
2、具有鲜明江南特色的全部风景,都是在烘托画中的那个美若天仙的少女……
3、“我”低落的心情,烘托着后面的迷恋与激动,一抑一扬,形成波浪涟漪……
(三)、结构
           作品具有古典诗歌“起承转合”之妙……
诗的追寻:精神家园
读东方儿女:《江南纪行之——画中人》(二)

     四、诗歌精神的解读
    那么这首诗的内涵,该如何解读?
    从平面的纬度来看,我们会把它当作一首情诗。当然这没有错,可能它首先是一首情诗,虽然这种“情”还很朦胧,是一方对一方的倾羡与欣赏,但是,文学作品中的“情”,往往不是孤立的,它总是与时代和社会的现实环境、与人的背景、个性及命运密切相关。那么我从这首诗里,还能读到什么呢?或者说,这首诗歌的形象,还能说出些什么吗?
    试想,江南小镇,“画阁的木窗里”,那“宁静的眼神”,为什么能使我的心境蓦然生动?那“窈窕的丽影”,“雨巷的清宁”,为什么能使“尘俗的喧嚣”,瞬时落地?还有心海为什么沉寂经年,此刻却能“随双桨泛起阵阵涟漪”?诗中一个关键的句子,给了我们一个指向——
“蓦然生动的精灵/氤氲徜徉着/幽幽不灭的古韵”。
   “古韵”是什么?
     我想,应该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那种国画的韵味和典雅的意境,是那种自然、纯净、闲适、美丽的生活与风景……对这种文化意境的亲切与认同,是漫长农耕社会留给中华民族共同的心理情结。因此,一个在现代都市忙碌、疲惫、空虚,甚至带着虚假面具的生命,一旦与这“生动的精灵”、“幽幽的古韵”蓦然相遇,怎能不腾卷起诗情的浪花?
    因为那是我们一路呼唤的精神家园,也是诗歌永恒的主题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40
诗人:我说了什么?

红尘中人1
发表于 2011-6-14 17:20   

大海

一片晴空,你是蔚蓝。
阴云密布,你是灰暗。
月亮升起,你激情澎湃。
月亮落下,你潮退潸然。

你是多变的情种!
与太阳恋爱,又和月亮偷情。

-----------------------
忘了是哪一天,脑子里冒出了这几句,也不知道要说什么。老师有时间给分析分析吧。谢谢。


江文波:以下是我的回复,仅供参考:

     一、 “不知道要说什么”,这不是关键:

    1、从诗歌创作心理学的角度说,因为诗歌是靠形象“说话”,所以作者在创作中,处于一种模糊的状态,是允许的,甚至是常见的,这不影响作者创作出一首好作品,甚至更有可能让作者写出一首好诗。
    2、只要作者按照诗歌创作的基本规律,将作品写出来,那么诗歌的形象就一定要说些什么,当然这不一定是一个非常具体的“主题”,可能是一种精神、思想、情感、意念等的指向,就是说作品会读者提供一个合理的联想的指向与空间。
       比如你的这首短诗,给我带来的联想是:

       第一层:以象征与拟人的手法,表现人类的情感现象,贬斥“朝秦暮楚”……

         第二层:诗中的“你”,可能指向社会、人情、命运……就是那些变幻无常、把握不住的东西。
               
                 你这首诗形象的关键词是:变幻。

    二、关键是“怎么说”:

          诗歌说话,有自己的方式,所以她才不是散文,不是小说……这是她被称为“诗歌”的理由。
      这是一个很长的话题,我会慢慢展开,如果愿意,欢迎常来坐坐,一起讨论!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45
红尘中人:回复 #126 的帖子:谢谢江老师。感觉您的分析很有道理,自由体诗歌不常写,希望能从您这里多学习一些知识。问好。
再贴一首,有时间给指点一二。
春天三问
我问春天你为什麽来迟了?
春天吻了我一下,
化做一阵清风。

我问春天你要去哪里?
春天向我招一招手,
化做满枝的翠绿。

我问春天你要待多久?
春天一转身,
化做了姑娘身上的花裙子。

回复 #127 的帖子
红尘中人1《春天三问》
     小诗以“我问春天”作为构思的主线,以拟人化的修辞手法,描写出春天的清新、翠绿与蓬勃的生机,表现出作者对美好事物的赞美。诗作清新、灵动,有一定的韵味。今后要努力使诗歌的形象与内涵,能更丰满、更新颖一些,建议多读一些优秀的诗歌作品,逐步感悟新诗写作的艺术。



【新作】 Lover Zombie
                  ——沙坔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你典当了美丽
只留一身骨皮
蒙蔽的人们逃之夭夭
蔬菜瓜果也不了解你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你追求着智慧
唯有一腔固执
贪婪的人们诡计多端
蔬菜瓜果雇来劫杀你

Oh, my lover Zombie, what a pity Zombie
前仆后继
矢志不渝
人们的脑子
其实就是一团肉泥
愿我有魔法
让你不再痴迷

What a pity Zombie
愿我有魔法
让你不再痴迷
你要吃他的脑子
他怎能不杀你

Oh, my lover Zombie
是谁的咒语
让你迷失了心智
是谁的慈悲
安排了这场血腥的游戏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如何才能拯救你


    ——最近儿子迷上了Plants VS Zombies——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僵尸拼命地要吃玩家的脑子,玩家就指挥植物屠杀僵尸。全部通关后,植物与僵尸双方有一场摇滚派对,舞蹈、音乐、歌词均深情款款。儿子不会玩,鼠标也不熟练,就要妈妈帮他玩,实际上就是看着妈妈玩,自己也觉得过瘾。对里面的角色、功能、阵形、情节,津津乐道。

我很骄傲呀

发表于 2011-6-8 22:43  76

诗人应该把难懂的东西说清楚

----终于等到有评新诗的了!!!  江老师辛苦!!!

----新诗难评,条条框框少些!!!

----江老师不嫌弃的话,辛苦您把我的东东也大刀阔斧地砍一下,  当然咯, 捡您觉得值得一砍的。

----麻烦您下手狠点儿,  我就进步快点儿!!!

----先谢谢您,  您辛苦了!!!


发表于 2011-6-9 22:54  

【新作】 Lover Zombie 胆小不宜!!!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Lover Zombie
——沙坔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你典当了美丽
只留一身骨皮
蒙蔽的人们逃之夭夭
蔬菜瓜果也不了解你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你追求着智慧
唯有一腔固执
贪婪的人们诡计多端
蔬菜瓜果雇来劫杀你

Oh, my lover Zombie, what a pity Zombie
前仆后继
矢志不渝
人们的脑子
其实就是一团肉泥
愿我有魔法
让你不再痴迷

What a pity Zombie
愿我有魔法
让你不再痴迷
你要吃他的脑子
他怎能不杀你

Oh, my lover Zombie
是谁的咒语
让你迷失了心智
是谁的慈悲
安排了这场血腥的游戏

Zombie, Zombie, my lover Zombie
如何才能拯救你


    ——最近儿子迷上了Plants VS Zombies——植物大战僵尸游戏。僵尸拼命地要吃玩家的脑子,玩家就指挥植物屠杀僵尸。全部通关后,植物与僵尸双方有一场摇滚派对,舞蹈、音乐、歌词均深情款款。儿子不会玩,鼠标也不熟练,就要妈妈帮他玩,实际上就是看着妈妈玩,自己也觉得过瘾。对里面的角色、功能、阵形、情节,津津乐道。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52
诗歌:行进的步伐

读 “我很骄傲呀”诗友新作《Lover Zombie》



     中国的诗人,历来都是入世的,满腔热血的,有使命感的,诗歌的主流总是与时代同步的,甚至是超时代的,凡能传世的杰出诗人,都是时代性很强的诗人,如屈原、杜甫、艾青乃至北岛、顾城、海子等,尽管他们的诗歌,在折射时代、现实的方式上各有不同,但你最终还是能够发现他们是属于某一个时代的,是那个时代的“夜莺”。

    近一、二十年来,由于多种原因(不再展开),诗界出现了远离时代、远离现实的“潮流”,在一些人那里,诗歌成了躲在象牙塔里摆弄技巧,自恋自赏,或在小圈里互相“吹棒”的文字游戏。或把古人的东西变成“加长版”,或把西方的东西改头换面,或在玩弄意象、修辞,一去不返,或用“身体”、“口水”写诗,诗歌的“灵魂”丧失甚至丧失殆尽,我想很快会成为一堆“垃圾”,谁也阻挡不了。你不承担责任,那谁需要你呢?


     在这样的语境下,我读到“我很骄傲呀”诗友的新作《Lover Zombie》,确实一阵兴奋。作品以网游“植物大战僵尸”为书写对象,描写了游戏中的角色、情节以及规则等,将虚拟的空间“现实化”,重要的是表现出“我”在现场的感悟,诗的结句“如何才能拯救你”,能给我们带来一定的联想与启迪。

    “网游”作为一种最新的生活方式,是信息时代的东西,作者能从中发现“诗歌”,并将作品写得凝练、流畅、自然,不失诗歌的本质,我认为难能可贵,从中我依稀看到诗歌与时代、社会并肩前行的脚步。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54
红尘中人:
魂灵吟
壮年贫病老容颜,
背井谋生宿露天。
阔路新城曾献力,
薄衣破被怎安眠。
洋房别墅灯光暖,
桥洞路边月影寒。
冬夜夺人无处去,
离魂空吼庙堂前。
--------------
再贴一首。打扰了。没时间就不要回了。

回复 #146 的帖子:

   江文波: 你好,在这里相会非常高兴,这就是缘。
    你这首小诗,给我的第一感觉是凝练、流动、跳跃,表现出对人生的一些感悟,主要是对人生旅程况味的体验,岁月匆匆流逝,但我们总有自己的喜爱与追求;前行的路上虽然孤寂,但也会听到“同行者的声音”;另一个季节到来的时候,心中的莲花总会开放……感觉的表达有虚有实,诗意似觉模糊,但可以把握,     有点“意识流”的特色。
   诗作跳跃性很强,有国画似的留白,如最后一节:
   一束莲总会开花
   在一个季节的来到
    在河边的清晨
  句句跳跃,给读者留下了联想的空间。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1:57
蓝冰说梦
草的四季,草的忧伤
——一个草民关于草的随想
1
草的苏醒缘于大地的一声惊雷
缘于白居易的一首诗歌
缘于六畜和昆虫们生的渴望
当春风未动,天气犹寒
草们彼此传递一个眼神
春天的消息就在草尖上流传了

春天的草是安静的平和的
无论白天还是夜晚
它们守着自己的秘密一言不发
看着自己的愿望一天天成为现实
它们也只是矜持地笑笑
这世界太大,让草应接不暇

2
面对这个世界,草总是心怀忐忑
它所能做的不多,更多的是凭天由命
当然,一株草不管多么小心
也还是容易受到人们的忽略
但是,一大片草人们是无法忽略的
因为无法忽略,那些第一次看见大片草地的人们
往往像第一次看见大海:惊叫、呐喊,大口地喘气
这时候,草就在人们看见它的时候
进入到人们的呼吸
而草海、草浪、草原等名字就这样被记住了

3
无论在草原,还是在农田
无论在山坡,还是在沟渠
所有的草都是朋友、都是亲戚
为了证明这一点,也为了表明身份
它们穿着彼此相似的衣服
在刮风的时候步调一致
在下雨的时候泪水相同
有月亮的夜晚,它们倾听星光的心跳
无风的早晨,它们高举手臂朝圣太阳
整个夏季,它们汲取营养、收集露珠
低调地度过每个日子,而它们卑微的愿望
就是抚摸头顶上的蓝天

4
这些微不足道的草啊
和草民有着相同的命运
孱弱、渺小、坚韧
屡遭杀戮却又生生不息
总是紧紧地彼此依靠不弃不离
因为对它们而言,一棵草的力量永远是不够的
所以,一棵探出头,另一棵也跟着探出头
这样,春天就在它们的身后了;
一棵走向远方,另一棵也走向远方
这样,秋天就跑在它们的前头了

是啊,秋天到了,秋风的磨刀石
把天空也打磨得发亮
草们身着黄色的衣衫掩饰着内心对寒冷的恐惧
叹息着互相安慰着避免谈论生命的意义
而后,它们义无反顾地在大地上
放下攥了一个夏天又一个秋天的秘密
故作安心而又心事重重地走向冬天

冬天,是大雪的世界
草们扔下狼籍满地的尸体
逃往大地的深处
寒冷不是力量
躲藏也不是怯懦
草们坚信,冬天的背后
一定会有更精 的故事
所以整个冬天,草的沉默
让大地一片荒凉

5
大地的四季是春夏秋冬
人生的四季是生老病死
而草的四季是盛衰荣枯

没有草的春天是单调的
没有草的夏天是绝望的
没有草的秋天是灰暗的
而没有草的冬天是真正的死亡
我见过那些冬天里饥饿的牛羊
雪原上,它们用滴血的蹄子刨开坚硬的雪
哭着喊着去寻找一棵草一片草
它们比我们更怀念草

理解一株草并不困难
草是善解人意并与人为善的
草和所有的动物、昆虫做朋友
草隐藏它们的身影使它们免受攻击
供养他们吃食、住所
草,就是他们的家啊。。。。。
为了这些同是大地的孩子
在夏天,草们一夜夜的举着迎接黎明的露珠
既是祈祷又是困惑
既是希望又是泪水
没有人知道,一棵草的叹息
真的比一个人的叹息还要多
没有人知道,一棵草的泪水
比珍珠还要珍贵
而一棵草比一个人
更知道饱经风霜的含义

6
草儿虽然渺小,但是它们的感恩是巨大的
当旱魃肆虐、河流干涸、大地焦渴令人沮丧
大地的灰褐与龟裂刺痛人和动物的双眼
一场大雨过后的山坡一下子弹出所有的草

它们唱啊、跳啊、疯狂的舞蹈啊
它们一点也不掩饰内心的狂喜
它们的绿色是它们所有的感激和爱
这时,还有谁会说草的态度是模棱两可的呢

7
在周而复始的四季轮回中
草,感受着不同的风霜雨雪
草,经历着相似的生死荣枯
草们知道,不管它们怎么变换姿态
它只是一株微不足道的草一片谨小慎微的草

草的一生是短暂的,甚至来不及思索
一切就都结束了
但草的意义简单、完整、纯粹
不管是活着在雷雨中颤抖
还是死了在风暴中奔跑
一棵草总要完成一棵草的使命——
生儿育女、结识朋友、美化大地、奉献一切
是啊,一棵草的分量往往轻如鸿毛
但一棵草的价值是无法替代的
真的,就是昏聩的皇帝
也知道草民一旦愤怒
一个城池一个国家都将是一片火海


年年岁岁草草生长
岁岁年年草草死亡
和所有的草民一样
有时草们不得不错认他乡为故乡
真的:没有人的悲伤比得上草的悲伤

8
一棵草是渺小的
十棵草是温馨的
一百棵草是渺小的
一片草原是伟岸的

我怀念草,那生生不息的顽强的草
多奇怪:我走到哪儿,它们跟到哪儿
仿佛是我的影子,时长时短寸步不离
草啊,顽强的草、弱小的草
我们同病相怜生死相依
而以草为伴,我的心是多么安宁!

9
当我们觉得强大的时候
请尊重一棵草的秘密
当我们实现理想的时候
请理解一棵草的愿望

10
一个人的一生会和草结缘很多事情
童年时以草为伴,接触草认识草
青年时以草为友,理解草懂得草
壮年时以草为屋,热爱草关心草
老年时以草为邻,尊重草呵护草
当我们化作泥土,青青的草啊,
就成了我们自己——
通过草的筋脉我们伸展向上的愿望
通过草的眼睛我们眺望外面的世界
那身旁一棵一棵的草啊
说不定就是我们的祖先和亲人

啊,以大地为舞台
草们的舞蹈就是我们的舞蹈
草们的歌唱就是我们的歌唱
在感情和思想都很贫乏的时代
一个草民终于找到了自己的故乡

就教于文波兄。。。。支持文波兄评诗!!!

江文波
诗歌:感性与理性融合的结晶
——读蓝冰说梦:《草的四季,草的忧伤》


    纵观中国的文学史,以“草”为表现对象的文学作品,我们都知道为数不少。无论是悬崖上的几棵枯草,还是春风吹生、芳草连天的景象,总是能够打动诗人的情怀——弱小,但是美丽,特别容易触动我们心灵中最柔软的部分,于是诗歌开始表现。
    现在,蓝冰说梦诗友又给我们带来了一首“草”的颂歌,激情而忧伤,温暖而隐痛;诗的形象在自然流畅的抒写中逐步丰满,诗人的情感在没有斧凿之痕的修辞中跌宕起伏,诗的思辩在意象的承启与衔接中巧妙完成;一棵小草,从诗人的心灵走出之后,就成为洋洋千言的文化风景。诗作风格大气、清朗,游刃有如,不难看出蓝冰兄深厚的文化底蕴、创作的功底以及胸怀的诗歌精神。
    从创作心理学的角度来说,一般更提倡这样的观点,诗歌是形象思维(即感性思维)的花朵,逻辑思维(理性思维)会束缚我们想象的翅膀,冲淡诗意,使作品丧失美感……但理论都是灰色的(人文活动总是在渴望理论和排斥理论的过程中前行),实践之树常情,在成熟、优秀或杰出诗人的创作实践中,也总是伴随着理性的活动,或在创作中同时调动感性与理性的思维(如想象与思辩结伴而行,可能想象的翅膀飞在前面,思考随后……),或在他们非常有“经验”的感性活动中,理性会自然地参与进来,和谐地“合作”。从这个观点出发,我认为蓝冰先生的这首作品,是感性与理性融合的结晶。
    我们首先触及的当然是诗人的形象思维,不然小草就是小草,一株植物而已,不然就不会成为“草民”的“象征”,就不会通过比喻和拟人,如此生动起来,它有了眼神和语言,有了情感和思想,更重要的是,有了一种我们熟悉的生存环境和生存状态——因此在小草的形象在逐步丰满的过程中,始终与诗人的“当时”(也是久远)情感息息共鸣,这样的情感最终到达我们读者的心灵。
    同时,我感到这首诗的形象,是建立在一个基础之上的,这就是诗人的理性活动的结晶。请看,诗中的“小草”,一年四季有不同的生存环境(成为全诗的一条主线,也可说辅线,并以此建设起作品的完整结构),面对不同的环境,“小草”也以不同的音色,歌唱自己的希望,以不同的方式,与命运抗争……并且诗人还不时地直接“介入”,参与作品环境中的“思考”。这样,全诗才有了自己的深广。
    不然作品就可能流于平庸。一个有经验、有功力的诗人,他知道怎样“营造”一个特定的作品,才能使她更有价值。
    当然,面对一个成熟的诗人,我觉得有必要提出一点商榷的意见:诗歌的副标:“一个草民关于草的随想”,以及诗中一些直接点题的关于“草民”的诗句,是否需要?在新世纪的现代诗的语境中,一般不这样表现了,比如“蓝色空间”。
    一家之言,权作参考,常交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2:02
duwudeyingsu:《黑瓷》、《一本书》

            黑瓷

新的生命,从一颗星星的呼唤开始
一声哭泣,成为水中最坚硬的石头
谁也没有在意石头的温度

和鲜花有关的童话
写满月亮的额头
即使雨已经淋湿了故事梗概

掩埋所有种子
咀嚼透明的泥土
风的腥味,水晶一般沉默。

一些影子从身边掠过
我不知道要走多久
才是最后的结局

跪在荆棘上,双手合十
等待着天堂门前的最后一劫
默念天空中游荡的雪花

当神驾驶的马车走过
我将拥抱着朝阳入梦
梦里,一片空白

一本书


       一本书

在一所房子旁睡着了
蓝色的秀发披散在赤裸的肩头

冰山融化的声音
雪莲绽放的声音
此刻都沉默下来
只有均匀的呼吸似纤细的手指
在夜色中画着圆圈

于此同时
在寂静而黑暗的墨迹深处
土地开始变得肥沃
曾经种下的草已经成熟
晾晒它们需要太多的阳光

于是文字开始用力挣扎
试图摆脱月亮的周期
等着为我收尸吧
记忆在声嘶力竭的呼喊
风声灌满了老旧的矿山

不得不坦白
当你无法诠释世界
又无法说服自己的时候
温柔就成了利器
一点一点把灵魂割伤
沉默和疼痛
其实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一本书
静静的躺在那里
谁也不知道,她是否还会醒来...

诗的温度:生命的气场
    ——评duwudeyingsu:《黑瓷》、《一本书》

  “生命气场”,在诗学中算是新的一说。我之所以要把它引进楼里,不是为了买弄“时尚”,而是因为,这个概念能够给我们提供一个更好的方向,让我们进入duwudeyingsu的《黑瓷》、《一本书》这两首作品,更有利于我们把握现代诗的魅力。
    诗学里的生命气场,是指读者在一首诗里,不仅能够感受到作品形象所蕴涵的思想情感,而且能更深一层,或说在此以外,我们还能透过字词蕴含的信息与能量,鲜活地感知到诗人的呼吸、气韵、血性、情绪,甚至生存的状态。反过来说,只有这样充满生命意识的作品,才能给我们带来完美的诗意世界。

    我认为,duwudeyingsu的《黑瓷》、《一本书》,称得上这样的作品,至少接近。试看:

(一)、

和鲜花有关的童话
写满月亮的额头
               ——《黑瓷》

蓝色的秀发披散在赤裸的肩头

只有均匀的呼吸似纤细的手指
在夜色中画着圆圈
             ———《一本书》

    这里是质地很美,而且纯洁的生命气息,诗人对美有着特殊的敏感,爱读那些美的文字,甚至是小人书,她的灵魂里时常开放着洁白的鲜花……

(二)、

一些影子从身边掠过
我不知道要走多久
才是最后的结局
            ——《黑瓷》

温柔就成了利器
一点一点把灵魂割伤
沉默和疼痛
其实是对自己最好的尊重

一本书
静静的躺在那里
谁也不知道,她是否还会醒来...
           ———《一本书》

   我们不难感受到,这是一个温柔的、内敛的生命,她时常有着深沉的忧伤与悲悯的情绪……她应该经常仰望蓝天,目送流云,还有那些形形色色的背影……这时候,她有一点点幸福。

(三)、

新的生命,从一颗星星的呼唤开始
一声哭泣,成为水中最坚硬的石头

跪在荆棘上,双手合十
等待着天堂门前的最后一劫
默念天空中游荡的雪花
            
——《黑瓷》

于是文字开始用力挣扎
试图摆脱月亮的周期
等着为我收尸吧
记忆在声嘶力竭的呼喊
风声灌满了老旧的矿山
               
———《一本书》

       然而,这又是一个有着坚强生命力的人,虽然她在命运面前,显示出无可奈何,但她又在挣扎,又在呼喊——声音似乎有些嘶哑,但她心跳和血流加快,她想拥抱美好的未来……诗歌,救救我!

       诗如其人,一首好诗是用生命写成的,只有真切地投入,写的激情澎湃,或义愤填膺,开怀大笑或泪流满面,作品才有温度,才有“生命的气场”——简单说,在诗歌的境界里,一个有血有肉的生命,“在场”。
       有“生命气场”的诗,才能使人心存敬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36
江文波:
雷南子诗作《长河》评点

躺在
荒凉的高原
仰望着
廓廖穹苍
倾听
神秘兮天籁
诉说那
万古之寂寞

阳光
轻吻我
冰清玉洁
的身躯
春风捎来   
大海的呼唤
浩瀚是
永恆的归宿

经过
花香鸟语的草地
穿越了
曲折险阻
两岸猿啼
留在身后
我自奔流到
母亲的怀抱


    雷南子诗友的这首短诗,构思完整,语言精练,立意尚好,特别在动词的使用上很有特点:
    第一节,        以“躺”、“仰望”、“倾听”、“诉说”等一串表现动作的词汇,表现出“长河”的行态,进而概括地描写出她的源头、胸襟、恢弘与神奇;
    第二节,        以阳光的“亲吻”、春风“捎来”的“呼唤”等动感的诗句,进一步描绘她美好的形象与精神的向往;
    第三节,        以“经过”、“穿越”、“奔流”等,表现“长河”的历程与永恒的归宿。
    诗歌通过一系列动作的描写,完成了“长河”形象的塑造,表达了诗的内涵。感到不足的是,作品的形象、立意的表现方式,似觉陈旧,不够新颖。
    诗歌贵在创新。一家之言,仅供参考。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37
缘分的天空
一本书在屋后的茅房里蹲过
熟读过的字里行间
锤打成一首首小诗
在江南五月的风雨里
垂询梅子是否熟了

行走在江南的雨季
带着一段段古诗词的墨香
带着栀子花开的淡雅
踏梦而来
徽州老街琳琅的古风
歙县古城那对明八脚牌楼
休守县的状元城呀
黟县的画里乡村
让我又读到了许多古朴
许多懵懂

带上二两五
就着江南五月的醉意
抿上一小口
我想和衣而卧

江老师,刚靠在您的墙脚下半醉中就的一首小诗.请指点!

江文波:
致缘分的天空:

             你的这首短诗,清新、亮丽、晓畅,表现出作者在五月的江南、古老的徽洲,那种流连、沉醉的意绪,有一定的感染力。不过诗歌的意象,似乎表面化了一些,缺乏深度的感悟,请酌。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40
本年度夏天依旧清冷 :<点击复制本贴地址,推荐给朋友>

一只白色的夹克,飞翔在城市上空
以沉郁的声音诉说
本年度的夏天依旧清冷
我们开始面对失去美感的风景
   
阳光的热量,那些爱情的誓言
已在半夜逃亡,留下一块雨布
覆盖着蘑菇般的屋顶
屋顶下面,躲着一些哆嗦的想象
雨水很凉,雨滴的体内
    藏满深冬的雪花

偶尔来城里上班的鸟雀
纷纷在郊外筑巢,那里温度相对偏高
遮风挡雨的树木,匍匐在地的野草
他们的生命,还储藏着几片
    昨天的阳光
暂时温暖原野和道路的希望

雨水不断,给这个夏天
印成一张晚报的形象
那些栏目,如曲曲折折的雨巷
记载了太多冷色的苦痛,让人司空见惯
而且错别字太多,满地的雨点
    让人失去修改的力量

我们黑白分明的眼睛
开始新的使命—
       观望灾难

问君知否:
一只白色的夹克,飞翔在城市上空----有些怪异。为什么是“夹克”呢?
屋顶下面,躲着一些哆嗦的想象----这类的手法却可以理解。

江文波
谢谢问君知否的推敲,现代诗比较重视诗人独特的真实的想象与感觉,重视营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本语境。在诗人的感觉里,楼房可以弯曲,石头可以飞翔,但不是为了怪异,而是为了表达,同时要合理——在这首诗里要合理,要与整首诗的表达相关。因为衣服与天气相关,夹克在夏天应该暂时退伍,然而它却成为城市的形象……夹克,在这里是个与生命、环境相关的符号。这是个人的看法,与你交流下,再次感谢光临!

本年度夏天依旧清冷:
一只白色的夹克,飞翔在城市上空
以沉郁的声音诉说
    本年度的夏天依旧清冷
我们开始面对失去美感的风景
   
阳光的热量,那些爱情的誓言
已在半夜逃亡,留下一块雨布
覆盖着蘑菇般的屋顶
屋顶下面,躲着一些哆嗦的想象
雨水很凉,雨滴的体内
    藏满深冬的雪花

偶尔来城里上班的鸟雀
纷纷在郊外筑巢,那里温度相对偏高
遮风挡雨的树木,匍匐在地的野草
他们的生命,还储藏着几片
    昨天的阳光
暂时温暖原野和道路的希望

雨水不断,给这个夏天
印成一张晚报的形象
那些栏目,如曲曲折折的雨巷
记载了太多冷色的苦痛,让人司空见惯
而且错别字太多,满地的雨点
    让人失去修改的力量

我们黑白分明的眼睛
开始新的使命—
       观望灾难

问君知否:
一只白色的夹克,飞翔在城市上空----有些怪异。为什么是“夹克”呢?屋顶下面,躲着一些哆嗦的想象----这类的手法却可以理解。
江文波:
      谢谢问君知否的推敲,现代诗比较重视诗人独特的真实的想象与感觉,重视营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本语境。在诗人的感觉里,楼房可以弯曲,石头可以飞翔,但不是为了怪异,而是为了表达,同时要合理——在这首诗里要合理,要与整首诗的表达相关。因为衣服与天气相关,夹克在夏天应该暂时退伍,然而它却成为城市的形象……夹克,在这里是个与生命、环境相关的符号。这是个人的看法,与你交流下,再次感谢光临!
问君知否:
    这正是我对“现代诗”不理解和需要学习的地方,所以,我来取经。但是疑问还是要解开的,我也就在此说个人看法了,请文波兄别介意,并帮我解惑为好。
一,“现代诗比较重视诗人独特的真实的想象与感觉,重视营造具有独特风格的文本语境。”
-----“真实的想象”,是否可以脱离现实的基础?什么样的想象算是“真实的想象”?真实二字,是仅凭诗人确实“想到了”为依据,还是以符合客观的审美习惯为依据?某种没有现实基础的“真实的想象”带给诗本身了什么?
    比如这句“一只白色的夹克,飞翔在城市上空”,肯定不会使人联想到“天气”,因为这句的主要表达出来的意思应该是“在天上飞”这动作本身。而“夹克”在天上飞翔,只能让人联想到“龙卷风”的存在,呵呵,别的情况几乎是不可能的。还有,夹克本身是衣服,我们说起夹克来,肯定不会以“一只”来论的,这样不符合习惯的量词的使用,是笔误还是有意设计?这点我也不很清楚。如果是有意设计,会带来什么效果?是增加诗的美感还是带来深层的思考?
二,“夹克,在这里是个与生命、环境相关的符号。”
----为夹克本身赋予“生命、环境”这样的寓意,非常勉强,但是可以理解,也能理解。但是通过让夹克在“天上飞”这样的表述来描写,则确实令人感到怪异了。更重要的是,夹克在第一句“飞翔”之后,后面就再也没有它的影子了,哪怕是与它相关联的意象也没有,这也说明了它出现的突兀性。这也是我没法理解的地方。
三,个人以为:
关于想象和夸张,关于比喻和比拟,这类的修辞手法,其实都是需要以“合理”为基础的,这与任何文学体裁的形式是无关的,不论是古典诗词、现代诗歌亦或抒情散文等其他文体。人们常说的那句话是“情理之中,意料之外”。意料之外是想象、是夸张、是令人想不到的一种奇妙的效果。这种效果的奇妙之处,其实是体现在它的前提“情理之中”。 也就是“意料之外”的奇妙价值所在,是依托“情理之中”的,没有这前提的存在,所有的“意料之外”都是毫无价值可言的。这是我的一般性认识,现代诗是否可以超脱这种认识规律?这点我尚不得紫。如何看待现代诗歌中意象的离谱(怪异)表现,对我来说一直是很困惑的问题。在此诚心求教。

江文波:
问君,你好!先生研究的非常认真,而且你的意见可能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如果不介意的话,近日,我将移至“让子弹飞……”的帖子里,回复并与你交流。我知道你是真诚的,没关系,我们朋友式的、学术式的讨论。给你上茶!

复问君知否先生

    问君知否先生在读过我的诗作《本年度夏天依旧清冷》之后,提出几个问题(见本楼161层),希望与我交流,我当然欢迎。为避免咬文嚼字,给沟通形成不必要的障碍,我想先从宏观一些的层面,谈谈个见:

一、        生命体验的变化

    我们所说的 “现代诗”,主要是指在上个世纪80年代崛起的“朦胧诗”及至当下的主要以表现个体生命体验为主要内涵的新诗作品。“朦胧诗”主要创作于“文革”中及“文革”后期,那时侯的诗人,心理投下了浓重的“文革”阴影,他们要反思悲剧的源头,呼唤人性的回归,表现对民族前途的忧患……但在当时特定的政治气候下,他们只能以更“隐蔽”的方式,表达他们真实的思想情感,这样他们就自觉或不自觉地开创出中国自由诗的新时代。
    “朦胧诗”通过主流媒体公开发表之后,引起了非常激烈的争论,长达好几年之久,争论的焦点之一,就是关于“懂与不懂”的问题。其实今天看来,那些优秀的“朦胧诗”没有什么“不懂”的,无非有一些独特的想象,用了一点象征、暗示、比喻而已。所以几年之后终于尘埃落定,“朦胧诗”的地位在全球华语文学圈内,得到了确立。
     九十年代后,社会环境开始发生急变,新一代的诗人所体验到的东西,与“朦胧诗”出生的时代,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他们需要寻找新的方式表现自我,虽然一时并没有找到很好的方向,经典与经典诗人不多,但以“朦胧诗”为代表的现代诗的语境开始瓦解。进入新的世纪以后,价值多元化、生活方式多样化的社会开始呈现,世界一体化的进程加快,80后逐步成为社会活跃的群体,人们的个性意识更加强烈。生命体验的“内涵”,也包括审美意识,发生巨大改变,诗人必然要探索新的方式,来表现自我。
    已经出现了一些引起诗学界和读者关注的诗人,目前我们处在期待之中。

二、汉语与诗歌语境的变化

    进入新的世纪以后,特别是随着互联网进入人们的生活,以及在新的时代(生活相对改善,思想相对自由)环境中长大的一代、二代走向社会,汉语的语境迅速呈现开放、活跃与柔软的氛围,语言创新的速度明显加快,比如,一些语言只要在网络窜红,很快就进入主流媒体与人们的生活,如我们熟知的“给力”、“神马都是浮云”等。当下语法规则明显松动,只要社会喜欢和接受,“神马”都行!关键是,这些“被”人有意或无意创造出的语汇,确实很有生命力与表现力,如“我爸是李刚”……
    由于以上所说的种种变化,现代诗的语境也与过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同时不仅在网络里,就是在“体制内”,人们(包括拥有文学和诗歌话语权的人士),对诗歌的创新都表现出极大的宽容。诗歌回归本体,一首诗就是一个生命的独特体验,是一个自在的世界,我们要走进这个世界,感悟它表达的方式和它的“所指”,语言的“能指”在很大的程度上,已经不被关注,新的表现技巧、新的修辞手法都在出现,我们过去认为必须遵守的规则,已经变为不一定要遵守的东西了。

问君知否:   谁要你遵守呢?语言只是工具,但在诗人的笔下,要有个性,要有生命

其实,我非常喜欢“咬文嚼字”,并且认为那是行文者必须要做的课程,善于“咬文嚼字”是一个文学作者的美德。我反而不喜欢看那些大形势的分析,也从不操心诗歌的命运。中国诗歌即使再发展,它也发展不到西洋去,至少,它需要用汉字并遵守汉语语法和规则,按中国人的审美习惯而写的。不管什么流派流向,也不管什么变化,至少,我坚持认为,汉语不会变,汉语的基本法则---包括字义、文法及语法也不会变。“时尚”不等于方向,“必须遵守的规则”如果被忽视、轻视或者践踏,那只能是“忽视者”的悲哀。诗人的个性,首先要依托的是诗的存在,若诗不成其诗,那诗人的个性会在哪里呢?而诗所以为诗,它是文学的精华,脱离文学本质而张扬的所谓个性,其实已经算不上个性了,只能是胡闹!诗歌的生命意义,首先在于它是诗,然后再说其他的。皮之不存,毛将焉附?
江文波:问君知否先生:你好!你在有关方面很有造诣,你来访、畅谈是我的荣幸,我应该以礼相待,不能让先生动怒。所以,这次的讨论是否可以暂停?
问君知否:对不起,其实我一点都没怒,是我语气习惯不好。我道歉。不过这个问题是很大,三言二语说不完的。有机会我们单独切磋。谢谢你的款待和宽容,在此深深一谢!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46
另一种死亡
\东方儿女

幽空陷落 繁星般的眼睛 没有掌声
衬托虚无 如黑夜 穿过无穷辽远
看不见尽头

拯救 在拯救中死亡 死亡在死亡中
神伤 只有鹅卵石、小草、清流、

在记忆里熠熠生辉 在百花盛开的
小径 在风雨纷扬的草原
穿行着

无数的过往 物我相忘 物我相忘在
低低的山岗 任季风吹拂
风筝飘向远方

手握卷云 梵音滴落史前月光

战马久久休憩 白桦林酝酿芬芳
风帆已经沉淀 谁都无法
回避预言的力量

江文波:    无论是中国,还是西方的现代诗,在其发展的过程中,总伴随着“懂与不懂”的争论。
    其实也不奇怪,这可能与诗歌这种特定的艺术样式有关,她更需要个性化的体验,更隐含的表达,以有限的语言表达更丰富的意蕴,在不确定中显现多纬度的指向——一种联想的可能,感悟的方向……
    我们阅读诗歌,获得的可能不是某种情节、说明和介绍,而是联想、感悟与启迪。因此不要面对所有的诗歌作品,都先入为主地问:“你表现了什么主题”?一双少女的明眸,可以瞬间打动我们的心灵,我们会在那双眼睛里去寻找主题吗?
      但是,很多人如果在诗歌没有轻而易举地找到一个“主题”,就会说“不懂”了。其实一首诗歌,是在读者感悟与联想之后,才真正完成了它的旅程(因为我的时间实在紧张,故不作展开,请诗友们谅解)。
      我之所以说了这段题外话,是因为我想,东方的这首作品,可能也不是所有人一看就“懂”的。这首短章通过丰富、跳跃的意象,断续有致的艺术结构,洗练、干净的语言,表达了诗人对“另一种死亡”的体验,或者说是“另一种死亡”给诗人带来的感悟:
    诗人这样描绘“另一种死亡”的景象:“//幽空陷落/ 繁星般的眼睛/ 没有掌声//衬托虚无/ 如黑夜 /穿过无穷辽远 //看不见尽头//……//拯救 在拯救中死亡 /死亡在死亡中//神伤”……这是一种不可拯救的死亡,只有死亡的意象不断叠加。
      面对“死亡”,生命不由自主,深情而忧伤地回望“无数的过往”:“ 鹅卵石、小草、清流、//在记忆里熠熠生辉 /在百花盛开的//小径/ 在风雨纷扬的草原 //穿行着//”……美好、新生的景象,与“死亡”形成强烈的对比,渲染着悲剧与苦难的深重……
      而这“另一种死亡”,是早被“预知”的:“//谁都无法//回避预言的力量//”,这就更加令人心灵震撼。“手握卷云/ 梵音滴落史前月光”——生命在无法回避的“死亡”逼近中,寻求灵魂的升华,给作品抹上了一缕崇高而永恒的亮色。
      我想,解析到这里,诗人笔下的“另一种死亡”的形象,已经浮出水面——但它到底是什么,这只能交给读者了。不过可以肯定的是,“死亡”在诗歌的语境里,从来就不是专指生命的消失,何况这是“另一种死亡”……当然,如果不是专业研究,一首诗读到这里也就可以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54
江文波:
简评红尘中人1:《魂灵吟》


壮年贫病老容颜,
背井谋生宿露天。
阔路新城曾献力,
薄衣破被怎安眠。
洋房别墅灯光暖,
桥洞路边月影寒。
冬夜夺人无处去,
离魂空吼庙堂前。




一、        这首古体诗,用的是现代的语言,标准的音韵,表现出现代人的情感,现代人的意识。我个人不喜欢现代人刻意地去写“唐诗宋词”,其实这个道理,稍有文学常识的人,想一想就可以明了,不说了。那样写肯定是没有出路的。
二、        关注民生,是当下社会的群体意识。作者以古体诗的形式,表现出“民工”和相关人群的生存状态,体现出作者的人文情怀,难能可贵。
三、        这首作品既有创新,也有继承,如:“洋房别墅灯光暖,桥洞路边月影寒。”就使我想起杜甫的“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的名句,强烈的对比,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四、        有些字句似乎还要再炼一炼,如:宿露天、阔路新城等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55
江文波:
玄思:这个可以有
——评yhb资江:《哦蚂蚁,我的小兄弟》

我随意蹲下看一只蚂蚁
突然间不由得陷入沉思
天地是那样地苍茫无际
而蚂蚁呵卑微得难以思议

如果说在无限的宇宙里
地球永远是看不见的一滴
那么它哟 在广阔的这一滴中
也永远是看不见的那一滴

哦蚂蚁  我的小兄弟
今生何以幸会于此
浩瀚的宇宙无穷无尽
我们的邂逅呵堪称奇迹

不知我们缘在哪一世
才有了这相遇的良机
此刻我正默默地注视你
你却辛勤 不知要去哪里

下一次再遇不知在何时
那时兴许是我被你注视
而我也懵懂 浑然不知
就象现在四处奔忙的你

或许我们这样相遇过多世
但总是这样无奈地错失
近在咫尺却又悬隔天地
无法交流更无法相识

呵蚂蚁   我的小兄弟
愿我们有朝一日同体
在一刹那的灵光对视中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

(此刻我也许是另一只“蚂蚁”
另一个“人”正将我注视
而我也全然不知
噢 世界总是那么玄妙离奇)


    西方有一句古老谚语:“我们从迷惘开始,在更高的迷惘上结束。”无论是面对无限的宇宙,还是生命本身,我们有太多的迷惑,人类总是一代又一代的思索着,寻觅着,其中有一种超越理性和人们常识,有些玄妙的遐想,被称为玄思。由于诗歌创作心理活动的特殊性,或许诗人拥有更多一些的玄思体验,所以古往今来表现生命玄思的诗歌作品不在少数。
    yhb资江诗友的作品:《哦蚂蚁,我的小兄弟》,显然是一首玄思之作。诗作以作者“蹲下看一只蚂蚁/不由得陷入沉思”为“构思点”,这也是全诗“玄思”的起点:在这浩茫的宇宙,“哦蚂蚁/我的小兄弟”,我们为何相会,缘自哪里?是“前生”还是多世?下一次我们将再遇哪里?那时我会不会也成为一只蚂蚁,被你默默地注视?……在一串令人晕旋的遐想之后,作者将自己的玄思进一步推向极至:
    呵蚂蚁   我的小兄弟
    愿我们有朝一日同体
    在一刹那的灵光对视中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
    在作者的神思里,“我”与“蚂蚁”,在来世还有可能同为一体,而且在同一个生命体内,我们还可能有“一刹那的灵光对视”, “这一切能被深情地忆起”。想象已非常奇特,作品也可以收笔了,但作者犹嫌不足,最后一段将读者带向了更为诡秘、玄幻的意境——
      (此刻我也许是另一只“蚂蚁”
       另一个“人”正将我注视
       而我也全然不知
       噢 世界总是那么玄妙离奇)

   这是一首想象新奇、玄思细密、意境开阔、表现细微的诗作,体现出人类对时空和生命的真相与价值的终极追问,蕴涵着浓厚的人文情怀。
  这种复杂、离奇的想象,可能给作者带来了表现的难度,因此作品的叙述成分稍嫌重了点,个别诗句的语言尚需提炼,这是美中不足之处。近期很忙,迟复为谦!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8:59
缘分的天空:江老师,您的诗评章章经典,在下佩服!发束拙作一首,望不吝赐教!

活着的样子
从远古的披肩士走来
带着满脸的杀气
和脏兮兮

男人是北京猿人
和着半坡时代的女人
腿短臂长
头部前倾
无需腰带
无需半遮半掩
一群以狩猎的方式生活
生活就是活水煮鱼
无需点剥和剥削
无需添油加醋
无需在男人或女人面前
开或关门

江文波:
拙中见巧”之美
——评点缘分的天空:《活着的样子》

     老子《道德经》里有这样一句话:“大巧若拙”。近三千年来,这句经典不仅影响了中国人的行为哲学,更深刻地影响了我们的艺术美学。巧与拙的辩证关系,一直是美学界热衷的话题,同样拙中见巧,也成为作家、诗人和书画家追求的境界之一。
      读过缘分天空的诗作:《活着的样子》,我脑子里之所以很快跳出这个美学观点,想必作者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自觉或不自觉地在寻求着拙中见巧的境界吧!首先诗的语言有一种“朴拙”所在,如:

带着满脸的杀气
和脏兮兮

生活就是活水煮鱼
无需点剥和剥削
无需添油加醋
无需在男人或女人面前
开或关门

     同时,仔细阅读这首诗,我们能够感觉到整体的流畅,但在流畅的线条中,时有“顿挫”,就像列车靠站之前,车轮与铁轨的碰撞……步步深化着作品之掘。当然如果仅靠这些还是不够的。
    重要的是,作者在这首作品里,要表现和呼唤的,恰恰就是一种很“拙朴”的人生态度和生活方式——古朴的甚至是有些原始的,率直的甚至是有些野性的,简单的甚至是有些生猛的……

活着的样子
从远古的披肩士走来

无需半遮半掩
一群以狩猎的方式生活

活着的样子
就是把脑袋拴在自已的脖子上……

    形式与内容达到和谐统一,或者说,当“拙”成为表现的需要时,方显“拙中见巧”之美。
    所以诗歌创作不必拘泥一招一式:条条大道通罗马——有,就是无;无,就是有。我们需要的是:出神入化……

活着的样子
就是把脑袋拴在自已的脖子上
皮肤黝黑
星星点灯
日升而出
日没而入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00
MQ-LC:请文波老师点评这首小诗。谢谢!

《早逝的母亲》

明月生辉 大地寂静
我也轻轻入梦
夜的深处是母亲
依然 年轻美丽的面容

梦若轻舟 触岸而醒
真想永远沉浸梦中
让母亲月亮般的柔光
伴我 思念浓浓

江文波
诗短情深
——评MQ-LC诗友:《早逝的母亲》


     “早逝的母亲”,一见这个标题,就让人心里一酸。大凡我们一读到写母亲的文学作品,就很容易联想到自己的母亲,从而产生心灵的共鸣。
        母爱,是人类最伟大、崇高、无私的情感。古往今来,歌颂母爱的文学作品不计其数,但我们总是百读不厌,看到一篇新的写母爱的作品,还是最容易令我们为之心动……
        MQ-LC诗友的这首短诗,以几近现代“格律诗”的形式,简洁、晓畅的语言,表现出作者对“早逝母亲”的深切思念:
        作者在“明月生辉”之夜,梦见早逝的母亲;梦中人还是那“年轻美丽的面容”——可以想见,梦中的儿女是多么欣慰与温暖……梦醒之后,却是幻境——给“我”留下多少惆怅与失落,所以,我希望——
“永远沉浸梦中
让母亲月亮般的柔光
伴我 思念浓浓
        作品以情景交融,以及以“月光”烘托母爱的艺术手法,以梦中与梦醒、“年轻美丽的面容”与“早逝”现实的强烈对比,表现出对母亲的深深怀念之情,给读者带来了共有的感动。

        如果把这首诗放在更大的诗歌语境里看,“以梦思母”的构思就似嫌一般,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诗歌情感力量的营造。
       祝福诗中“早逝的母亲”在天堂安乐!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02
江文波:

读宁波夏天的雨荷:《我娘家门前的河流》


我是你娘家门前的一条河流
我的脸已从碧绿变成褐色
虽然我仍在流淌
孩童已不会再像你小时候那样在我身上游泳玩耍
我已不再快乐

请宽恕我的丑陋
你能见证我曾经的纯洁美丽
而命运却让我承受肮脏
我知道你对我已从小时候的喜欢变成厌恶
你的眼神你的嘲笑以及你的唇早已说明
  
可我除了存在别无选择
谁还能恢复我从前的面貌
我的心已耐不住寂寞
将一个个吻涌向夕阳  


     所谓悲剧,往往就是美的毁灭。而表现悲剧的意识,是古往今来许多优秀作品的主题。人类只有一个地球,自然环境的污染,当然是当下最深刻的悲剧。雨荷的诗作《我娘家门前的河流》,是一首“主题”诗作,表现的就是对这一悲剧的忧患。
    说:诗歌创作主要面对的是两大课题:写什么和怎么写。雨荷的这首作品,“写什么”是明确的,是直击环境污染这一社会发展的悲剧,具有积极的现实意义,体现出作者的使命感与责任感,无疑值得提倡。但作为诗歌作品,“怎么写”非常关键,它对一首诗的艺术质量,具有决定性的作用。而这首诗在“怎么写”方面,也有可圈可点之处,说点主要的吧!
    作品在构思的角度上,有独特之处。她选择入诗的不是一条一般的,或是共有的,或是抽象的一条河流,而是非常个性化的“娘家门前的河流”——在一个女儿的心灵里,这就是一条母亲河,是一条更加亲切、更加美丽、更加难忘的河流。而且,小时候在这条河里“游泳玩耍”的记忆,使这条河就更具情感的深度,美好的价值。因此,这样的一条诗歌的河流,由“碧绿”变成“褐色”,由“纯洁美丽”变得“丑陋”、“肮脏”,就更有打动人心的情感力量。
    另外,在表现与修辞技巧上,作者也有所努力。如拟人、对比手法的运用,特别是第一人称的使用,都明显增加了诗歌的表现力。
   
    两点商榷意见:
一、
我个人以为,现代诗也要讲究视觉的美感,就是诗歌结构的那种空间的感觉。这首诗歌中有三行显得过长,是否可以调整一下;
二、
有些诗句的形象性还有点欠缺,诗歌的最后两句,意思可以,但表现不够自然。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04
江文波:我的读诗随记

墨指含香
发表于 2011-7-20 《那条形而上的河流》

     墨指含香的诗,承袭了上世纪80年代末以来一些优秀女诗人的特质,她们诗歌的视角,主要面对女性生命的深层体验,而不是那些共性的“社会层面”。
    比如这条“形而上的河流”,其实就是作者意识的“流”,那些似断实联的意象,是沿着自己的意识、情绪跳跃的,流动的,表现的是一个思绪的“过程”,放弃了“结局”与“完整”。可能对很多读者来说,读起来还有点“隔”,因为诗作的“象”大于“意”, 所以墨指含香目前还要忍受寂寞。

宁波夏天的雨荷
发表于 2011-7-20  《做蛋糕的人家》
   做蛋*糕的人家

母亲说:“把我们家的蛋*糕做大,这很重要。”
于是乎,弟兄们都动手做起了蛋*糕。
母亲召来老大老二说:“分蛋*糕的事就交与你俩吧”。
老大老二高兴之余对下面的几位弟兄们说:
“分蛋*糕的事,你们小兄弟不用操心,有我们呢,你们专心做蛋*糕好了”。
于是乎,小兄弟们弯着脊梁做蛋*糕,把做成的蛋*糕交由老大老二去分。
老大老二当仁不让将百分之八十的蛋*糕归为已有,
下面的那么多小兄弟就只剩下这么点了,
小兄弟们很郁闷很无奈只能忍气吞声。
作者以朴素、直白的语言,似乎在说一个家庭做蛋糕、分蛋糕的故事。但“诗”在哪里呢?在“弦外之音”,而且寓意较深……写好这首诗,雨荷一定很兴奋,我猜……

有时候三水ok

发表于 2011-7-20  《 撕去所有的日子》

一首值得一读的小诗,凝练,留白较多,生命的体验较为独特,有一定深度。


两半山
发表于 2011-7-20  《浣溪沙●中秋》

作者古诗词的功底不错。词句精心打造没有瑕疵,“小情小景”被写的意境浩阔,值得一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09

ah君心可晴


什么是惊鸿一瞥

什么叫一见钟情

当我温情注视

你始终开在我的望眼欲穿里



关于蓝天,关于白云

你更钟情于水里的淤泥

淤泥里做梦的鼾声,鼾声里的深呼吸

及一声宋朝的太息



当所有人都相继离去

噙不住两行长长的泪滴

只有我,看见风吹

那些露珠轻颤的轨迹

你的惊艳让我假寐

你的高贵让我不敢一步到位



铺开所有的宣纸

我始终找不到一句禅语的钥匙

原谅我,拼尽一生的偏爱

我决意以青灯为伴,一生清苦

为你   守身如玉


呵呵,江老师,不要吝啬子弹哦


江文波

洗尽铅华始见真
——读ah君心可晴诗作:《莲》


    莲,以其高洁的风姿,历来受到文人墨客的钟爱,因而写莲的文学作品,包括诗词,古往今来不胜枚举,所以要写出新意,画出一枝独特的莲花,并非易事。君心可晴的这首《莲》,从内涵上来说,虽有一些自我的体验,但并无令人惊喜的突破,可是我以为这首小诗仍然值得慢慢地品味,原因何在呢?
    诗歌是一种特定的文学体裁,有时当一首诗完整地呈现在读者面前的时候,她的形式与内容就无法分割了,当形式上有所突破、有所成就的时候,照样给读者带来新鲜的品味,这时“形式”就成了读者分享的“内容”。因此诗歌怎么写,有些时候可能比写什么更重要,特别是表现那些“共性”主题的时候。
      君心可晴的这首诗作,几乎没有非常新颖、奇特,或者繁复、跳跃的意象,语言上也没有过多地使用修辞,可谓“洗尽铅华”,但却能让读者以阅读诗歌的习惯,感受到作者的真情、真诚甚至真知,如:

你的惊艳让我假寐
你的高贵让我不敢一步到位

原谅我,拼尽一生的偏爱
我决意以青灯为伴,一生清苦
为你   守身如玉

   当读到这些几乎直白的句子,我们获得的仍是诗的感受。为什么呢?因为作者在“洗尽铅华”之后,仍然给我们创造出了一个诗的意境,一个如莲花一样纯净、无暇、优美的意境。为什么呢?原因当然是多方面的,比如情感氛围的营造,内在节奏的把握与语言的流畅等,我在这里想重点提及的是,其实作者在这首诗里,在炼字炼句方面是有点火候的,比如:


      什么是惊鸿一瞥
      什么叫一见钟情

        如果这样写:“仿佛是惊鸿一瞥,我们一见钟情”等,比较一下就知道了,那是完全不同的感觉。作者采取这种设问句的方式,意在其中而没有直接说透,给读者就提供了联想的空间,或阅读的情味。再比如:

关于蓝天,关于白云
你更钟情于水里的淤泥

    如果这样写:“你热爱蓝天,热爱白云”等,同样诗意显然就大打折扣了……
    因此“洗尽铅华”是一种有难度的写作,更讲究炼字炼句。作者有较好的诗歌创作功底或者感悟,祝一路走好!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14
古铜子海
飘临头顶的鸟群
  (组诗8首)

飘临头顶的鸟群
这思绪中的雨,优柔织亮目光
动感的风景

久久注视,你姿肆的飞翔
飘过钢筋、水泥铸就的森林
飘过霓虹、音乐摇滚的喧嚣……
一道亮影飘过
优雅的孤线,划破寂寞
时间生动如花

飘临头顶的鸟群
我想成为你们中的一只
无论憩息或飞升
都能站在另一种高度
看看山川与大地
看看城市与乡村
看看律动的车河、 色的人流
和黄河故道边
人类文明的走向

然后,飞进写字楼
写下自己,成“人字”型的
飞行日志……

  都市有鸟

有鸟的都市
人们留恋的目光
总会晶莹如水

总有葱郁的愿望
等待栖息
等待嘤嘤鸟啼
啄破寂寞的阴影
和不知名的
叹息

总有上升的渴望
等待飞升
等待自由的翅膀
划出生命之誉的
亮痕

都市有鸟吗
像花朵般的孩子一样
在我们心灵的空间
欢乐的蹦跳
快乐地飞行

  流 水
  ——如果思想能够流动,是否也会像流水一样掀起美丽的浪花?

鲜花中寂然开放的月光
秋波闪烁
透明的水浪汹涌着巨大喘息
是要浸润我思想的枝叶
还是要吞没
我的灵魂?

鸟群将至,金色的光羽
要划开今夜的秘密,就像船
永无休止地刺破流水
在墨绿的芦苇边休憩
倾听鱼儿神密的歌吟……

飞鸟的祖国和大地啊
今夜,我就在这蓝色的风暴中心
蹀躞,啜饮鲜花无涊的泪水
做一个平安的守夜人

  鹰 影
  ——你真美呵,请停一停,自由的土地上生活着自由的人民!
                                         
                                —— 浮士德
分割天空的
翅翼,分割视线的
鹰影,你真美呵

贴近空气,阳光和雨水
自由空气中飞翔的
鹰,你真美呵

掠过城市和楼群
扇动无限欲望的
鹰影,你停一停

铮铮铁骨,翔动一片坚毅
风暴雷霆中,刚劲优美地剪开
如墨鸟云的鹰
请停一停

我要看清你的眼睛
我要让心随你流浪
划出生命
晶丽无比的亮影

  黄金国度

被红裙召引,进入水域
落叶散尽,才知
步入深秋

被黄金召引,车轮飞奔,深藏
春天的微笑,罪恶的雪
覆盖玫瑰的刺芒,夜
泊在一双旧鞋里

我,伸手撕下一角
亮丽的云
包扎鲜花四溅的灵魂
而天空流下泪水,月亮
布满贫困的伤痕

我,在掏金者庞大的阴影里
找不到
回家的路

  假 面

音乐序曲中,暮色四起
神秘、性感明星轶事
烟头一样,在
嘴角闪烁

世界,被罩在雪茄和
咖啡的的雾霭中了
假面丽人被音乐包围
被目光吞噬,钻戒
在男人手骨节上,闪着狼的幽光

而这时,我看见
“一条昏黑的街所具有的道德观
正急不可耐地要占领世界”

在这些虚幻的影像面前
我真实的声音
无法感动音乐
就像我精心包装的语言
无法令高贵的诗歌钟情

  情 人

广场、鸽子、教堂的尖顶
富有魅力的钟声
刻骨铭心

你是广场,比广场
更具弹性
你是鸽子
比鸽子更温顺
你是钟声
嘹亮了时光的虚荣和寂寞
你是世界的一半,是
火焰、黄金和瓷
是另一半
拨剑的理由
动枪的佐证

肮脏,属于白昼的尘埃
夜晚,属于月亮的神圣

  男人如茶

生在寂寞的青山,
茶,更多是代表一种精神,
疏野中透着韧性。

男人如茶,在滚热的水里
翻卷狂放的灵魂
和生命的香馨
女人若水吗

刚直、粗野、雄建,苍绿黝碧的
快乐的叶子,谁能看见
温馨、雄放、孟浪,浩气乾坤的
品性的风貌,谁能看见

唯有水,晶莹透亮的目光
越过春秋,最强大的柔情
有着击穿黑夜的力量
它能看见茶的模样
像惠特曼在路易斯安那
看见活着的橡树
正在孤独地生长

男人如茶,我看见铜枝铁杆上
开出的花朵
馥郁在橡树的叶子中间
温漫又雄放



象”与“诗”
——评点古铜子海《飘临头顶的鸟群》

   什么是诗?我们可能拿不出一个公认的概念。两千多年来,中国诗歌一直在发展之中,而诗歌理论,特别是近三十年来,更是莫衷一是。但无论如何,我想有些基础的观点,是无需争议的,比如:诗歌创作主要依靠形象思维,经验直觉,要创造成功的艺术形象,通过艺术形象来表现诗人的情感与思想,而一个完美艺术形象的创造,离不开“意象”的营造,而“意象”打造的基础,是“物象”与“事象”。
     因此诗歌创作离不开“象”,以“象”达“意”,是诗歌最基本的特征。因此一个诗人造象的能力,对其诗歌创作质量高低,有着最关键的影响。
        
        读过古铜子海的组诗:《飘临头顶的鸟群》,明显感觉到作者诗歌创作的功力,对“诗”与“象”的关系,把握得比较娴熟。就以《飘临头顶的鸟群》这首诗,来做个简要的解析吧——
       在这首诗里,作者借用的主要“物象”是鸟群,主要“事象”是“鸟群”的飞翔,并以隐喻、拟人等修辞手法,将两者融合成了贯穿始终的鸟群“意象”:它“飘临头顶”,如“思绪中的雨”, “姿肆的飞翔”,如“动感的风景”,飘出“优雅的孤线”, “站在另一种高度”……构建出充满诗意的完整形象。
       这个诗歌的形象,能给读者带来什么联想与感悟呢?这里有个关键的“钥匙”:鸟群是“象”,那“意”是什么呢?可以有这样一解:“飘临头顶的鸟群”,就是“我”心灵(精神、心绪、联想……)的寄寓。这是一颗充满自由、关怀、追求等人文精神的诗人之魂,它超越城市的钢筋、水泥等物质的囚控,飞翔在思想的天空:

              无论憩息或飞升
              都能站在另一种高度
              看看山川与大地
              看看城市与乡村
              看看律动的车河、 色的人流
              和黄河故道边
              人类文明的走向

               然后,飞进写字楼
              写下自己,成“人字”型的
              飞行日志……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诗人的精神、情感与良知,特别是诗的最后一节,水到渠成地表现出人性的呼唤,能深深地触动读者的情怀。
      当然,如果作者在意象的营造过程中,能进一步把握好单纯与丰富、清朗与深厚的那个“度”,这组诗或许能给我们带来更多阅读的喜悦。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16
缘分的天空:《问候江老师!辛苦了!贴上近作一首,望指点!

凌晨的影子

凌晨的影子
钻入我的每个细胞
清醒是一盏发条上紧的时钟
满屋子明亮

这样的凌晨和黑夜无关
露天的月光烤晒大地
无所谓风和风花雪月
无谓的白天又撕下一片日历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昨天
想到了我的一些师傅
一群文人骚客
书画的 文学的
还有禅和佛教的

我有时候提着昨曰的手提袋
在古街巷的深处
元明时的青花
唐宋的釉面狮
辽代的茄皮紫
进进出出
真真假假

江文波意识流:流出诗歌的浪花
——评缘分的天空:《凌晨的影子》

       意识流文学,是西方现代派文学的一支重要流派。它强调面向生命本体,表现人的下意识、潜意识乃至无意识的内心世界,直接呈现人的意识流动过程。
       有人批评中国的现代文学,包括现代诗,几乎是西方现代派的翻版。其实这是不合事实的,西方的“意象派”,是从中国的唐诗吸取营养的,而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早就有“意识流”的现象,只是没有提出这个概念,没有人把它当做一个“派别”而已。当然一个是有理论、有实践的提倡,一个只是作为一种创作手法,区别还是有的,比如,中国人基本上是以理性来对待“意识活动”的,西方人更重还原“意识活动”的本身……
      诗歌强调抒写生命个体的体验,所以一首诗即使将意识活动的描写,作为作品内容的全部,也无可厚非。而且人的意识流动,一般是没有逻辑性、主题性的,因此诗人在呈现自我意识活动的过程时,如何“剪辑”,就与个人的诗歌美学原则以及创作功力有关。

         缘分天空的诗作《凌晨的影子》,可以(仅说“可以)看作是一首“意识流”的作品。作者描写的是“我”在一个特定时刻—“凌晨”的意识流动:
      
这时候我又想起了我的昨天
想到了我的一些师傅
一群文人骚客
书画的 文学的
还有禅和佛教的

我有时候提着昨曰的手提袋
在古街巷的深处
元明时的青花
唐宋的釉面狮
辽代的茄皮紫


       “凌晨”,可能是诗人意识最清醒,当然也可能最模糊,应该说是最活跃的时候,“文人骚客”、 “禅和佛教”甚至“元明时的青花/唐宋的釉面狮/辽代的茄皮紫”等纷纭的意象,从诗人的意识里一一流过……从唐宋至今,从文物到文人骚客,世态万象、千奇百状纷至沓来。
        作品就给我们描绘了这样一个意识流动过程,诗意似乎没有明确的指向,但其实我们从作者流动的意识,应该可以揣摩出“我”的纷乱、茫然与隐痛的生命状态,而这种生命状态,不仅与个人更与当下的社会现实密切相关,特别是最后两句:“进进出出/真真假假”,就更能使我们感受到诗人意识流动的方向了……余下的,由读者联想和品位。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19
江文波:在一个帖子里,看到许版主的一段话:
    “凤凰诗社不过是诗歌爱好者的一个平台……每个人的作品发在这里,有不同的反响很是正常。诗社不是刊物,不是报纸,诗社近似于诗歌沙龙,可以嗮自己的作品,也可以为诗歌交流,是更具人情味的所在……”
     因为共鸣,所以引到这里。凤凰诗社之所以有今天这样浓浓的“人情味”,与版主的辛勤耕耘分不开的,同时,我感到,也因为这里的绝大多数诗友,都有着非常好的心态,使我大有“人以群分”之感。我们欣赏美女诗人,但纯爷们之间也相互鼓励,我们高兴地阅读诗友的新作,也关注诗友的人生;诗友过生日,我们送上祝福,一个诗友要离开,我们含泪挽留;我可以不喜欢你的诗,但可以欣赏你的为人;诗歌风格各异,水平有高有低,都不妨碍大家友好相处……我们来这里不仅仅要交流诗歌,更不存在要比赛创作,还要收获一份友情,一份温暖……
      大家都以真诚、友善的心态,对待诗友,以敬畏的心态对待诗歌。我们可能无法崇高,但要善良;可以张扬自我,但不要恶意攻击他人;可以不满足现状,但心态需要平和;可以揭露黑暗,但不要背离民族共有的情感,特别是对我们的历史人物,也留点“口德”吧!甘于寂寞,才能成就事业,甘于平凡,就是一份伟大。
    诗歌不是可以用来玩的游戏,也不可能成为沽名钓誉,或企图谋求一己私利的工具——当你在利用诗歌的时候,诗歌就必然会离你而去——古往今来,没有一个品质低下、心理阴暗的人,成为优秀的诗人,因为诗歌就是心灵之声。
    诗歌——是写给自己生命的情书。你爱自己吗,那么,请你珍爱诗歌,珍爱凤凰诗社——
    特别是诗友们的友善与宽容。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22
抽空跑上来看一眼,这么多要评的诗,那就先给诗友们评吧!我的不急,慢慢来。评诗真的是件辛苦活,看一首诗容易,但较真来评,就难了。说实话,这些诗拿给我,我是评不来的。我读诗只是作简单快速判断,这是不是诗,是不是好的诗,如此而已。跟踪到底,认真学习。为你点评方便,我还是把我那首《我和时光在一天里流过》一诗中的《夜半》贴出来,省得你去翻找了。这首诗让我很纠结,别地有诗友说此诗需凝练,此地诗友似乎也不怎么喜欢。但最初我是很看好这组诗的,后来被人家一说,我就怯了,想修改,可是改来改去,越改越没味,不如不改了。
冷铜声

        夜半

我等的那个人还在路上
她走在路上,应该是这样
既然她未到来,她不在路上又在哪里呢
即使她不在路上,我也要创造出这样一个情节

我等得很不耐烦,灯光发出
焦糊的气味
我屁股下的椅子也忍耐到了极限
寂静喘息着
祖先们从坟墓中纷纷坐起来
我的等待让他们不安

为什么非得等那个她
为什么非如此不可
问题总是先于答案而存在
并且可以无限期地独立存在下去
这是上帝的赐福还是魔鬼的伎俩

我仍在等,等那条路把她送到我这里
等那条我创造出来的路把
我创造出来的那个她
送到我的黑夜里

这并不是幻像
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亮起来
夜半之后是什么时候
我站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
都站了起来

荒诞与真实
——评冷铜声的诗作:《夜半》

       第一次读到冷铜声的诗作《夜半》的时候,我就有眼睛一亮的感觉,特别是作品中的荒诞性,激起了我阅读的兴奋,同时也感到作者正在诗歌创作的道路上认真地探索着,并且确有诗歌创作的潜质。
       荒诞派文学,是西方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的重要流派之一,强调采用荒诞的手法,表现出人类生存状态和生存环境的荒诞性;作品的情景看上去是荒诞不经的,但却揭示出更本质的真实。1969年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荒诞派文学的代表作家贝克特,有一部闻名于世的戏剧作品《等待戈多》,剧情是这样的两个流浪汉不停地说话,不停地找些事情做,日复一日地等待戈多,等待这个不知道是谁,也不知道会不会来,什么时候从哪里来到哪里赴约的戈多先生……

      把荒诞作为一种艺术表现手法,包括中国其实都是古有有之,在现代诗里,包括当下一些优秀诗人或人气诗人的作品里,也时有所见。冷铜声在创作这首诗的时候,未必有意识地,但确实使用了这种艺术手段,我们先直观地来看一些诗句:
             灯光发出/焦糊的气味/我屁股下的椅子也忍耐到了极限/寂静喘息着/
             祖先们从坟墓中纷纷坐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都站了起来
        再看诗作的“情景”:“我”在一个特定的时间——“夜半”,等“她”——但“我”不知道是否有这个“她”,是否正在来的路上;或者由一条路把“她”送来,也不知道是否真的有这样的一条路;重要的是 “我”甚至不知道“为什么非得等那个她”……同时,时间、灯光、椅子甚至坟墓中的祖先,都参与了这次梦呓般地、自言自语地等待——诗作给我们带来了这样一个荒诞的,但又似曾熟悉的境界。
      作者创造出的显然是一个有着象征、暗示意义的情景,能给我们带来什么样的意义指向呢?这个“她”应该不是实指的,而是抽象、模糊的指代。社会转型时期,处在重荷下的生命,总是伴随着茫然、焦虑、失落、忧郁等不良的情绪,存在感、安全感严重缺失,在一些特定的时刻和环境下,心灵深处就会出现或明或暗,或大或小的等待,这种等待有时是莫名的、惶然的,或空虚的、本能的……可贵的是,作者在作品的最后,水到渠成地给这种“等待”抹上了希望的亮色:
        这并不是幻像
       一切都会在某个时刻突然亮起来
       夜半之后是什么时候
       我站起来,大地上凡是长腿的
       都站了起来
       诗作给我们表现出的就是这样的一种生命状态与信息,这种状态与信息,不仅从一个角度,揭示出我们生命更深刻的真实,而且折射出我们所处的时代环境。

       分析到这里,作者在表现手法上的追求,以及在作品内涵上所要努力抵达的深度,我们就不难感知了。我认为这是一首可以继续打造的优秀作品,建议适当再凝练一点,个别诗句可适度柔化些,作品的内在节奏也可再推敲下,参考。

感谢江文波老师点评!真诚地向您道一声辛苦!
最近两个月,在对诗的创作与探索上,是我的苦闷期也是觉醒期。很苦闷的,我一直在自问,我写的是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现代诗。我甚至想对自己的一些诗做个大清洗,我想推翻我以前的作品,否定自我,重新再来。以前也有过几次这样的冲动,但是我找不到推翻、否定自己的理由。这两个月中,通过从论坛,包括从您这儿,还有一些诗理论著作,还有一些已有定评的优秀诗人的作品中,我终于捅破了那一层一直蒙在双眼上的朔料纸(自我感觉,呵呵,见笑),找到了推翻、否定自己以往多数作品的理由。我从来没有像现在这样“无情”地对待自己的诗。随着这种清洗工作的进行,我也尝试写了一些诗,《夜半》是其中之一。当然我没想那么多,我只是依一种感觉把它写出来。说句实心话,我没想到您的点评会这么精细、深入,简直像有透视眼一样,窥到我写这首诗的动机和隐秘。我觉得您的点评比我的诗更精 。我会依您的意见进一步修改。没错的,还要精练,要用更少的话表达更多的内容,要让词与词之间产生更多的磨擦。那味道才够好。从您的评诗中看出您是专业的,不是泛泛而评。最后再一次向您深深地表达我的谢意和敬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27

江文波;诗歌,还能做出什么样的“蛋糕”?——评宁波夏天的雨荷:《做蛋糕的人家》

  诗的生命在于创新,新的体验,新的内涵,新的表现方式,新的意象和修辞……每一首诗要成为“这一个”,不雷同他人,也不重复自己。所以要寻找诗歌的位置,只有一条路,那就是探索与创新。你不能给诗界带来新的东西,诗界就不需要你,无论你如何操作,如何呐喊,如何痛苦……
一、        虽然“口语”入诗,古已有之,但大约到上个世纪90年代以后,便成为一些诗人的探索与自觉。语言是动态的,他们要从生活中找到那些鲜活的语言,冲击诗歌语境的僵化,创造出新的诗歌语言形象。其中有一些诗人受到诗界的好评,至今他们还在行走。
二、        中外诗歌的主流,一直强调诗歌形象的塑造,而完美诗歌形象的形成,依赖的是意象,意象的基础主要是“物象”,山川万物,雨露阳光……大家走在一条路上,就难免碰撞,千篇一律,使诗歌的语境迟钝下来,于是又有诗人在探索以“事象”来塑造诗歌的形象,其中也出现不少受到好评甚至传世的作品。所谓“事象”,简单地说,就是诗人通过描绘一个故事,一个情节,并以这个“事”作为整体的形象,来达到象征、暗示,激发读者联想的目的。
       当然,上面所说的“口语”,并非真正的日常口语,而是经过诗人的提炼并进行艺术整合的貌似的“口语”。而“事象”也并非纪实作品中的故事,尽管细节可能很生活化,但实际上是诗人虚构出的寓言或童话似的故事。

        接着评析雨荷的这首诗,就方便了。作者以朴素的“口语”,似乎在说一个家庭做蛋糕、分蛋糕的故事,我们一看就懂:


母亲说:“把我们家的蛋糕做大,这很重要。”
于是乎,弟兄们都动手做起了蛋糕。
母亲召来老大老二说:“分蛋糕的事就交与你俩吧”。
老大老二高兴之余对下面的几位弟兄们说:
“分蛋糕的事,你们小兄弟不用操心,有我们呢,你们专心做蛋糕好了”。
于是乎,小兄弟们弯着脊梁做蛋糕,把做成的蛋糕交由老大老二去分。
老大老二当仁不让将百分之八十的蛋糕归为已有,
下面的那么多小兄弟就只剩下这么点了,
小兄弟们很郁闷很无奈只能忍气吞声。

       描写很是“真实”,但这却不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是作者打造的一个有象征、有寓意的诗歌情景。首先我敢说,雨荷的这首诗是“这一个”,是独特的,既没有刻意的模仿,也不会有不自觉的“撞车”现象出现。
       作品的寓意是深邃的。透过这首诗的情景,我们最容易联想到的是,利益分配不公的社会现象,还有社会体制内人际关系的不平等,以及底层“小兄弟们”的命运……当然,还可以深度解读,雨荷的这则寓言,给我们揭示出社会有史以来的最深层的奥秘——人的层级构成、相互的关系,物质财富的形成、不公的分配等等……
        雨荷诗友需要继续努力的,我认为是怎样找到更有诗意的口语,将自己作品中的“事”,打造得更生动,更形象,使读者在阅读时更为流连,使诗的本身更具魅力——做出更多更好的“蛋糕”!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31
江文波;评江南丹橘:《听蔡琴怀旧》

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
久远 香醇
隐没了激情
萌生了恬淡
宁静如水的夜晚
星辉 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
   桂风中的轻灵

今夜 静室一隅
橘灯
   犹亮
我独享
清流蜿蜒的波动
竹柳摇曳的和弦
故人
    絮语
穿越遥远时空的诉说
优雅在云中感伤

浑厚的阴柔之美
不经意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沉缅
   低吟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之一:沉潜安静的写作
   随着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进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这是当下诗歌,特别是所谓的“网络诗歌”的重要背景。随着写作、传播、反馈方式的一些列改变,导致诗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权威与门槛消失,自由写作、自助传播、瞬间反馈等,是最明显的特征。
      因此我们便看到诗歌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不仅优秀的专业诗人,在网络上开博客,发作品,更有大量诗歌爱好者,以不同的姿势进入网络诗坛,扩大了诗歌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诗歌的创新与多元化态势的逐步呈现。但与此同时,浮华、浮躁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我注意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焦虑,他们认为,无数写诗或所谓写诗的人,忘记了诗歌的灵魂与本质,瞬间写作,瞬间上传,大量的伪诗甚至是垃圾文字,充斥网络诗坛,似乎优劣莫辨,处处是“王”。这就给很多初学者,特别是年轻爱好者带来了很大危害,认为写诗很容易,我这就好诗,是某某“派”,某某“体”,井底之蛙,天下第一。还有不少人,“功夫在诗外”,通过网络炒作,制造事件,企图引起注意,一举成名……不一而足。
        我无意在这篇短评里,对目前的网络诗坛,做全面的评述。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所有花花绿绿的,只要是泡沫,就终归要破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诗歌的主流还在顽强地前行,诗歌的生态在阶段性地纷乱之后,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和谐。
    无论诗歌的历史,将来怎样筛选这一段诗歌的岁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歌终究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文学中的精品,任何时代的优秀诗歌作品,都不是轻易所得。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都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诗歌创作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即便是现在,那些优秀的诗人,包括把诗歌当成事业和生命组成部分的“先锋诗人”,仍然在艰辛地劳作,有的为了诗歌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的甚至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才是诗神缪斯虔诚的信徒。
           诗歌特定的艺术范式,要求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在浮躁、世俗的社会环境里,能够守护一片精神的家园,沉潜安静的写作。诗歌是发自心灵的声音,很难想象,一颗完全沉沦在滚滚红尘里的心灵,能够创作出诗歌的纯粹,只有在心灵里留住一片净土,才能生长出绿色的诗草。
     读过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我感受到作者沉潜安静的写作状态。那简洁、淡雅的语言,那浅伤、怀旧的旋律,月色、桂花的意象,清流蜿蜒的心绪,恬淡、悠远的意境,都远离那些纷乱、躁动和世俗的气息,使读者能感受到的,是那份“宁静致远”的情怀和淡漠利禄的境界。
                                            之二、诗歌的写作范式
    什么是写作范式?我认为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主流或者大多数写作者共同认可的写作理念、准则和方法等。
中国诗歌的每一次“革命”,特别是“五四”时期、朦胧诗时代以及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总是伴随着对前人或他人的反动。如反对文言倡导白话,发对口号倡导意象,发对经典倡导口语,发对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倡导个体体验,发对共同情感倡导瞬间意识……其实,我在本文要提出一个真正的“个体”观点,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想说的是——
     中国自从有诗歌以来,其写作范式,或者说根本的写作范式,并无本质的变化——它一直在那里,左右着我们的创作与阅读心理。
    不少的“革命”,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触动的只是局部现象,甚至就是“皮毛”。诗歌的发展,很多是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是渐进式的变化。
比如:
构思:千余年来,中国的诗人就讲究构思,力求新颖、独特,完美和谐,新人耳目。那么直到当下,谁能把“构思”“革”掉吗?
立意:中国的诗人历来富有使命感,强调诗歌立意的深邃、高远,具有久远的价值,事实上流传至今的诗歌杰作,还是那些具有深厚内涵和思想积极的作品。
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都重视炼字炼句,使中国诗歌的语言精粹、新颖、生动、优美,珠圆玉润。
结构:古往今来的诗歌,主要都是分行排列的,并追求一种空间的美感,也称“建筑美”。这是诗歌的特定的形态,今后也没有突破的可能。
音韵:中国古典诗歌,对音韵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格律诗。即便是现代诗,即使不一定要严格押韵,但实际上,诗人在实践中还是注意作品内在节奏的把握,追求音韵的基本和谐。
形象:诗歌以描绘形象,来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唐代是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一座高峰,成功的现代诗,可能没有一首离开“形象”而成为精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卓越的诗人都是创造诗歌形象的大师。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追求,一首好诗,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完美、深远的意境,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从而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此外,还有情感、意象、修辞等诗歌的美学范畴,也没有本质的破坏,由此可见文化的坚固。
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应该说是遵循了相对规范的诗歌写作范式。作品构思精到,立意较好,语言洗练、优美,结构相对工整,节奏和谐,特别是作品的意境,充满“恬淡”、“香醇”的美感。
之三、美,诗歌的生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说,诗无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写作范式下,诗人可以自由创造,不拘一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诗歌必须要美,美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衡量诗与非诗,或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创造美,是诗人的使命。
    诗作《听蔡琴怀旧》,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基本具备了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形象美等,本文主要简析一下作品的意境美,而意境美,是诗歌美学的最高追求。
   我以自己的感受,再现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我静默在闹市的一隅,在一盏“橘灯”的陪伴下,让蔡琴那些经典的怀旧的歌唱,从我纯净的心灵缓缓地流过,如同品尝“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是那样的“久远、香醇”;如倾听故人的“絮语”、“ 低吟”,使我“穿越遥远时空”,触及到那份“优雅在云中的感伤”……
   美丽的音乐,如“星辉、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桂风中的轻灵 ”、“ 清流蜿蜒的波动/竹柳摇曳的和弦”……在不经意之间: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诗歌的“境”,充溢古典的情韵,优雅、恬静、悠远,如一幅水墨丹青;而其中的“意”,是作者心境与音乐的交融,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深沉的怀旧情怀,生命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那种心弦的美丽律动……

    这种美好、纯净、蕴藉,略带感伤与向往的意境,吻合我们的审美心理,必然能使我们流连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之一:沉潜安静的写作
  随着传播技术的突飞猛进,网络进入了平常百姓的生活,这是当下诗歌,特别是所谓的“网络诗歌”的重要背景。随着写作、传播、反馈方式的一些列改变,导致诗歌生态发生巨大变化。权威与门槛消失,自由写作、自助传播、瞬间反馈等,是最明显的特征。
      因此我们便看到诗歌创作呈现出前所未有的活跃状态,不仅优秀的专业诗人,在网络上开博客,发作品,更有大量诗歌爱好者,以不同的姿势进入网络诗坛,扩大了诗歌的交流与传播,促进了诗歌的创新与多元化态势的逐步呈现。但与此同时,浮华、浮躁的现象,也确实存在。
   我注意到一些专家、学者的焦虑,他们认为,无数写诗或所谓写诗的人,忘记了诗歌的灵魂与本质,瞬间写作,瞬间上传,大量的伪诗甚至是垃圾文字,充斥网络诗坛,似乎优劣莫辨,处处是“王”。这就给很多初学者,特别是年轻爱好者带来了很大危害,认为写诗很容易,我这就好诗,是某某“派”,某某“体”,井底之蛙,天下第一。还有不少人,“功夫在诗外”,通过网络炒作,制造事件,企图引起注意,一举成名……不一而足。
       我无意在这篇短评里,对目前的网络诗坛,做全面的评述。时间是最好的裁判,所有花花绿绿的,只要是泡沫,就终归要破灭在历史的长河里。诗歌的主流还在顽强地前行,诗歌的生态在阶段性地纷乱之后,一定会走向一个新的和谐。
   无论诗歌的历史,将来怎样筛选这一段诗歌的岁月,但有一点可以肯定,诗歌终究是人类的精神之花,文学中的精品,任何时代的优秀诗歌作品,都不是轻易所得。唐朝诗人卢延让《苦吟》诗云:“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 著名苦吟诗人贾岛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的佳句,都受到历代诗人的推崇。诗歌创作的艰辛,由此可见一斑。其实即便是现在,那些优秀的诗人,包括把诗歌当成事业和生命组成部分的“先锋诗人”,仍然在艰辛地劳作,有的为了诗歌放弃了待遇优厚的工作,有的甚至过着苦行僧般的生活—他们才是诗神缪斯虔诚的信徒。
           诗歌特定的艺术范式,要求诗人全身心地投入,在浮躁、世俗的社会环境里,能够守护一片精神的家园,沉潜安静的写作。诗歌是发自心灵的声音,很难想象,一颗完全沉沦在滚滚红尘里的心灵,能够创作出诗歌的纯粹,只有在心灵里留住一片净土,才能生长出绿色的诗草。
    读过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我感受到作者沉潜安静的写作状态。那简洁、淡雅的语言,那浅伤、怀旧的旋律,月色、桂花的意象,清流蜿蜒的心绪,恬淡、悠远的意境,都远离那些纷乱、躁动和世俗的气息,使读者能感受到的,是那份“宁静致远”的情怀和淡漠利禄的境界。
之二、诗歌的写作范式
   什么是写作范式?我认为就是指在一定时间、一定范围内,主流或者大多数写作者共同认可的写作理念、准则和方法等。
   中国诗歌的每一次“革命”,特别是“五四”时期、朦胧诗时代以及所谓的“后现代”时期,总是伴随着对前人或他人的反动。如反对文言倡导白话,发对口号倡导意象,发对经典倡导口语,发对群体意识、社会意识倡导个体体验,发对共同情感倡导瞬间意识……其实,我在本文要提出一个真正的“个体”观点,可能会遭到一些人的反对,我想说的是——
     中国自从有诗歌以来,其写作范式,或者说根本的写作范式,并无本质的变化——它一直在那里,左右着我们的创作与阅读心理。
   不少的“革命”,或者只是停留在口号上,或者触动的只是局部现象,甚至就是“皮毛”。诗歌的发展,很多是自身规律在起作用,是渐进式的变化。
比如:
构思:千余年来,中国的诗人就讲究构思,力求新颖、独特,完美和谐,新人耳目。那么直到当下,谁能把“构思”“革”掉吗?
立意:中国的诗人历来富有使命感,强调诗歌立意的深邃、高远,具有久远的价值,事实上流传至今的诗歌杰作,还是那些具有深厚内涵和思想积极的作品。
语言: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从古至今,优秀的诗人都重视炼字炼句,使中国诗歌的语言精粹、新颖、生动、优美,珠圆玉润。
结构:古往今来的诗歌,主要都是分行排列的,并追求一种空间的美感,也称“建筑美”。这是诗歌的特定的形态,今后也没有突破的可能。
音韵:中国古典诗歌,对音韵的要求是非常严格的,特别是格律诗。即便是现代诗,即使不一定要严格押韵,但实际上,诗人在实践中还是注意作品内在节奏的把握,追求音韵的基本和谐。
形象:诗歌以描绘形象,来含蓄地表现诗人的思想情感。唐代是诗歌艺术形象塑造的一座高峰,成功的现代诗,可能没有一首离开“形象”而成为精品的。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卓越的诗人都是创造诗歌形象的大师。
意境:是诗歌创作的核心追求,一首好诗,必然会呈现出一个完美、深远的意境,激发读者的联想与共鸣,从而带来思想的启迪和美的享受。
此外,还有情感、意象、修辞等诗歌的美学范畴,也没有本质的破坏,由此可见文化的坚固。
江南丹橘的诗作《《听蔡琴怀旧》,应该说是遵循了相对规范的诗歌写作范式。作品构思精到,立意较好,语言洗练、优美,结构相对工整,节奏和谐,特别是作品的意境,充满“恬淡”、“香醇”的美感。
之三、美,诗歌的生命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我们又可以说,诗无定法。也就是说,在一定的写作范式下,诗人可以自由创造,不拘一格。但有一点可以肯定:   诗歌必须要美,美是诗歌的生命,也是衡量诗与非诗,或质量优劣的主要标准之一。因此创造美,是诗人的使命。
  诗作《听蔡琴怀旧》,从诗歌美学的角度来说,基本具备了语言美、结构美、音韵美、形象美等,本文主要简析一下作品的意境美,而意境美,是诗歌美学的最高追求。
   我以自己的感受,再现一下这首诗的意境:
   在“宁静如水的夜晚”,我静默在闹市的一隅,在一盏“橘灯”的陪伴下,让蔡琴那些经典的怀旧的歌唱,从我纯净的心灵缓缓地流过,如同品尝“一杯岁月珍藏的美酒”,是那样的“久远、香醇”;如倾听故人的“絮语”、“ 低吟”,使我“穿越遥远时空”,触及到那份“优雅在云中的感伤”……
    美丽的音乐,如“星辉、月光 /绿荫下的倩影/桂风中的轻灵 ”、“ 清流蜿蜒的波动/竹柳摇曳的和弦”……在不经意之间:

沁润了无雨的秘境
情思破土
爆开姹紫嫣红的记忆
……
那如梦如烟的往事
像风
慢慢吹醒
我风华无限的憧憬
我心海绚丽的幽蓝
   诗歌的“境”,充溢古典的情韵,优雅、恬静、悠远,如一幅水墨丹青;而其中的“意”,是作者心境与音乐的交融,是对岁月流逝的感叹,深沉的怀旧情怀,生命深处对美好事物的憧憬,以及那种心弦的美丽律动……
  这种美好、纯净、蕴藉,略带感伤与向往的意境,吻合我们的审美心理,必然能使我们流连其中,获得美的享受,引起心灵的共鸣。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39
江文波:
意象,诗人的苦痛与幸福
评小萧风阁:《秋》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在谁家门口
旋转的花伞  和着车轮碾得人心做下一个开头

荡荡空旷 一叶叶散尽让点滴心绪连接天空的眼眸
舒平了山峦 瞅红了枫如酒

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
我想匐在地上 倾听年年的覆叶
哪一片正在远走 哪一片无声和泪流

     
     短诗因为短,就必须精粹。短,是短在篇幅,而不能短在诗意、内涵上,要“纸短情长”。
     如果主要以“意象”来完成一首短诗,那么在意象的营造与处理的技巧上,就需要一定的匠心。
     小萧风阁的诗作《秋》,通过意象的塑造,特别是“跳跃”、“组接”的艺术,完成了一首值得一品的短诗,一起来看:

●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在谁家门口
         旋转的花伞  和着车轮碾得人心做下一个开头

    “风点 雨稠  夏炎的第一片落叶”,秋风秋雨落叶,描写秋的意象,本来比较一般,但作者一笔荡开:“在谁家门口”——这个秋天的第一片落叶,飘落到了谁家的门口?这一主体色 浓厚的设问,激活了全句,使一个本很平常的意象,有了富有“禅韵”的诗意。

    “花伞 ”与“车轮”本是两个不相干的“物象”,但作者以“旋转”的意念,一步跳跃,将它们直接对接;也可以这样理解,这就是两个关于“落叶”的隐喻,飘飞的树叶,在诗的语境里,就像是一把把花伞,一只只车轮……
    接着在作者的笔下,形成了这样的一个有撼动力的意象:旋转的花伞,旋转的车轮,从人心碾过—一个“碾”字,状写出季节更替,时空沧桑,在生命里留下的深刻印痕……
    “做下一个开头”,同样使全句生动、丰满起来,这是时空布局的一场“除旧布新”,山水大地,或者我们的心灵深处,下一个轮回开始了……

    ●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
     我想匐在地上 倾听年年的覆叶
     哪一片正在远走 哪一片无声和泪流

     通过第二段的铺垫——作者的“心绪”,已经与“天空的眼眸”相连接,到这里作品便异峰突起,“依然的世界 不知它来了多久”:这样的追天问地,是所有生命共有的,更是历代诗人最浓烈的情怀。我不禁想起这个千古名句:“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在这种终极追问的情怀之中,作品的最后一个意象,蕴藉着充满诗意、情感浓郁的内涵:
    我多想趴在地上,倾听那些连年落叶的脚步,看看哪一片正在远去,那一片正在静默,那一片正在泪流满面……
    这就是诗人的禀赋与情怀:沉思、大爱、悲悯……而这深邃的人文情怀,之所以打动人心,离不开意象的塑造与巧妙组合的艺术。
    记得诗社里有位诗友写过一首诗,题目是(大意):意象,诗人的情人。是的,如何对待这个“情人”——选择、塑造和相处的方式,影响我们的幸福指数和生命的质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0
意随风:路。天涯

雾绕深山小树林,
廿年潦落五更临。
寒鸦绝塞哭霜雨,
逝水天涯更泪今。

日暮宿寻孤店在,
悲歌关月透窗侵。
欲随花语风己渺,
无悔今生痴慎心。



    诗作以一组深含伤感色 的意象,表现出对一种人生际遇的深切感怀。
  “雾绕深山小树林,廿年潦落五更临”:在时代或命运的“雾锁”之下,“我”被迫走进二十年潦落的生涯,如今已进入夜色沉沉的“五更”的时分;
   “寒鸦绝塞哭霜雨,逝水天涯更泪今。日暮宿寻孤店在,悲歌关月透窗侵”:以“寒鸦绝塞” 、“逝水天涯”和投宿孤店、月下悲歌等一组意象,渲染出几乎“山穷水尽”的人生羁旅和孤寂、悲切的心情。
   “欲随花语风己渺,无悔今生痴慎心”:虽然生命里还有些许美好的冲动,但面对现实已是万般无奈,但即便如此,“我”对今生的“痴爱”仍然无悔。
  作品情感深浓,意境沉郁,能打动人心。如果作品的意象,能打造的更有新意,作品就更加令人回味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2
江文波;从个性化的真实体验出发     ——评缘分天空:《一个人的行走》


一阵喧嚣之后
无边的静谧
如同暴雨般的掌声
回响在午夜的星空下


行走是一种站立的方式
远行需要引领自已的灵魂
放开或者放松自我
人,有时左右为难
躺着是一个思考者
而匆忙可以忽略自已

问一个人的心智
快乐是否是许多人的事
为什么看不见有你在我身边
一个人的行走
由近到远
终而到那山的后面


    网络诗歌,可谓纷纭万状,各种风格、形式、写法的诗歌或标为诗歌的文字,泛滥如潮,各种“主张”或自称为“主张”的东西,也是触目皆是,鱼龙混杂。对于一些还没有建立起自己诗歌美学思想的作者来说,陷入其中就可能无所适从,下笔迷茫。
    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要倡导的是,与其跟风,为了“先锋”而“先锋”,为了“时尚”而“时尚”,甚至为了“出名”,而不顾诗歌基本的范式别出心裁,当然还有大量的模仿和抄袭,不如选择真正符合诗歌创作规律的道路,这就是——从个性化的真实体验出发,写出有自己特色的作品。
    一首诗,只有表现出个体生命的真实体验,才有可能具有生命力。

    “缘分天空”的诗作《一个人的行走》,我不想说这首作品如何“先锋”,是什么“派”、什么“体”,我想说的是,作品表现出作者的个性化体验,因而这就是他的作品。诗作表现的是“一个人”的“行走”,是一个独特的生命状态:孤独或独立地“行走”在人生的旅途,在这个“独行者”的意识里:

行走是一种站立的方式
远行需要引领自已的灵魂
放开或者放松自我
人,有时左右为难
躺着是一个思考者
而匆忙可以忽略自已


他把不断地“行走”视为生命“站立”的方式;
他深知生命匆匆远行,容易迷失的灵魂需要引领;
“自我”是否需要“放开”或者“放松”一点,现实与理想的冲突让人“左右为难”;
即使途中小憩,生命躺在那里,也要不停地“思考”——精神依旧劳碌;
只有让生命“匆忙”,高速运转,才能忽略“自我……

    我们感受到一个独特的生命形象,他是独立独行的,清醒而迷惘的,坚强而彷徨的,不断向前的,昼夜辛劳的,甚至我们还能读出生命深处的那种孤独感、不安全感……作品因此有血有肉,给我们带来新的体验,作品不是完美的,但是独特的。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3
江文波:评热情的锤子:《熏衣的小草》

熏衣的小草儿

你呢嫩的熏香

赐我以恬淡的梦儿

还有脉脉的忧伤

那疾驰而去的好时光

还有我随岁月而流泪的衣裳

都被你  都被你

我美丽的熏衣仙子

悄悄的熏香。。。。。。

    熏衣,是我国古代贵族上层社会的服饰风俗,而薰衣草则是一种紫蓝色小花,散发略带木头甜味的清淡香气。锤子的短诗《熏衣的小草》,抓住薰衣草的形态特征,以及与人亲近的文化渊源,以拟人化的手法,描绘出“熏衣的小草”的可爱、可亲的形象。
    作品中的“我”对 “小草”喃喃诉说:熏衣的小草,你“呢嫩的熏香”,给我带来了“恬淡的梦”和“脉脉的忧伤”;那些流去的生命时光,还有浸透泪水的衣裳,都被你这“美丽的熏衣仙子”, 悄悄的熏香。。。。。。
    作品中“薰衣草”的形象,显然是一种象征,我们可以将她解读为一个朴素而美丽的女子,也可理解为生命中的一个平凡而美好的事物……作品清新、流畅,有一定的情味。如果要进一步锤炼,重点要选择、营造一些新颖、精准的意象,进一步丰满薰衣草的形象。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5
江文波:关键的决战:找到自我   ——复“热情的锤子”

   来诗社以后,你发的文字,我大都或深或浅地看过,印象最深的是,你感到自己在艺术上还有一段路要走,所以从来没见你自称过“诗人”,或者别的什么,但我从你的文字里,能感受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在呐喊,在思考,在咏叹,在抒情……也就是说,我能感受到诚挚的心声,生命的气息,生活的热情。你的文字,真诚,不假,不矫揉造作,更没有模仿他人……看你的文字,感到是在和一个健康、阳光、真诚、热情的生命,在贴心的对话。
    你的文字,有自己的体温。
    诗如其人!只有拥有一颗美好的心灵,才能写出美好的诗篇。“汝果欲学诗,功夫在诗外”,这诗外的功夫,主要是做人。
    就艺术而言,你还在摸索,所以你的作品,风格、题材、形式等就显得多样,四处出击(探索是痛苦的),还没有形成相对统一的风格和明确的方向。我想说的是,建议你努力地找到“自我”。
    千锤百炼出深山。期待你假以时日,锤炼出一个优秀、独特的“自我”。

   
    显而易见,唐代只有一个李白,一个杜甫。当时肯定有无数人模仿他们,追随他们,但历史没有选择,也不可能选择第二个“李杜”。同样现代的诗坛也不会出现第二个艾青、舒婷和海子。
    艺术作品,只要不是真正从自己的血管流出来的,只要有模仿的痕迹,就一定是平庸之作。
    优秀的艺术家都是独立的“这一个”。
    地球上没有两片相同的树叶,更没有两个相同的人,即使两个形象酷似的双胞胎,他们的心理结构也有细微甚至很大的区别。人的个性、禀赋、思想、情感特征的先天差异,以及后天的教育、生活、经历等背景的区别,因此在审美心理、情感心理以及对形象、语言的感觉等方面,都各不相同。因此必须找到“自我”——

      最能激发自己创作激情的题材领域;
      最能使自己游刃有余的构思方法;
      最能使自己进入写作状态的环境;
      最有感觉,能任意裁剪的“物象”;
      情感特点、表现形式、语言风格……
      因此,优秀的艺术家,一般都是在找到“自我”以后,才开始优秀—卓越—伟大……
      在没有找到“自我”以前,应该说还是在“习作”阶段——是个过程,在这个过程,最好要“高筑墙、广积粮、缓称王”……如果真想获得成功的话。
    因此,对于有志于从事艺术创作的人们来说,找到自我,才是决定成败的关键一战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6
巴河流水
请江老师指导!
三声爹娘
一轮明月
缓缓地升起
巴山的臂膀
托起悬空的力量
渠水悠悠
洗净脸庞
二十载的漂泊
二十载的张望
二十载
我不知道
是否依然着模样
我坚信着

永远永远
只有故乡的那轮最圆最亮
又是中秋
又该牵肠
又得遥望
泪水在诉说思念
内心在凝结忧伤
山岗
还是那道山岗
年年今日
岁岁凄凉
总是岿然横亘在归程的方向
年迈双亲的身影
在山那边蹒跚
无奈的游子
在山这边彷徨
喊一声
爸爸…妈妈…
任泪水盈眶
我知道
永远只能停留在山这边回荡
虽然是徒劳

还是要再一次呼唤
我要用深情
融化凝结二十载的冰霜
爸爸…妈妈…
不肖的孩子无法侍奉左右
请你们宽宏
求你们原谅
泪水浸透了衣襟
模糊了月光
我嘶声力竭
爸爸…妈妈…
不肖的孩子无法报答
只有内心最深的
最深的祝福
祝福你们永远健康
福寿绵长……


情—诗歌的源头活水
—读巴河流水:《三声爹娘》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与其它艺术品种相比,历来以抒情见长——情,是诗歌的源头活水,也是诗歌的生命。一首诗,如果缺乏真情实感,就不可能有长久的生命力。
   有一定创作经验的诗人,都承认创作“状态”的重要性,这里指的主要是情感状态,当你不在状态的时候,就缺乏写诗所需要的那种饱满的情绪,这时候就不要硬写。
   当然毋庸讳言,我们也常常发现一些貌似诗歌的文字,只要用专业的眼光一看,就知道或是信口开河,或是修辞操练,或是老生常谈,或是用一堆意象,掩饰情感的苍白——那些文字多半是“工具化”制作出来的,味同嚼蜡,难以卒读。
      当然,我们说诗歌重在一个“情”字,但这个“情”,必须是真实的,善良的,美好的,而那些虚伪的、自私的、丑恶的情感,只能玷污诗歌的神圣。
    写诗,只有用一颗真心,才能写出真情。

    巴河流水的《三声爹娘》,语言质朴,行文流畅,给我最深的印象,是蕴含在字里行间的那种诚挚、浓烈的父子之爱,母子之情。作品虽然没有分段,但就情感的推进来看,似可分为三个层次:
        第一,        情感的起源:巴山之巅的明月,又一次缓缓升起,在我“二十载的漂泊/二十载的张望”之后,故乡的一切是否依然?但无论沧桑巨变,在游子的心中,故乡的明月永远是最圆最亮……
        第二,        情感的推进:在这个中秋时分,远方的游子,“ 泪水在诉说思念/内心在凝结忧伤”:
山岗
还是那道山岗
年年今日
岁岁凄凉
总是岿然横亘在归程的方向
年迈双亲的身影
在山那边蹒跚
无奈的游子
在山这边彷徨
   游子思亲的情怀,以及蕴含其中的忧伤与歉疚,已经开始拨动读者的心弦。而那一道横亘在归程上的“山岗”,显然不是仅指自然的屏障……
  第三,情感的高潮:“三声爹娘”的呼喊,发自肺腑,泪水横流……人同此心,自然会引发深深的共鸣。
   巴河流水的《三声爹娘》,是一种真切的美好情感的咏叹!在这强烈的咏叹里,给我们带来的还有更多的感受,比如游子的无奈与艰辛,年迈双亲晚景的孤寂,而这一切又能使我们联想起,社会现实的种种不尽人意……
   建议作者今后在诗歌语言提炼,意象和诗意的营造方面,再下些功夫。祝福创作出更多更美的作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48
黄耀武  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如果说宗教对人类心灵起着一种净化作用,使人对宇宙、对人生产生一种神秘感和美感,对自己的同类或其他生物表示体贴的怜悯,那么依著者之见,诗歌在中国己经代替了宗教的作用。宗教无非是一种灵感,一种活跃的情绪。中国人在他们的宗教里没有发现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那些宗教对他们来说只不过是黑暗的生活之上点缀着的漂亮补钉,是与疾病和死亡联系在一起的。但他们在诗歌中发现了这种灵感和活跃的情绪。
    诗歌教会了中国人一种生活方式,通过谚语和诗卷深切地渗入社会,给予他们一种悲天悯人的意识,使他们对大自然寄予无限的深情,并用一种艺术的眼光来看待人生,诗歌通过对大自然的感情,医治人们心灵的创痛;诗歌通过享受简朴生活的教育,为中国文明保持了圣洁的理想。它时而诉诸于浪漫主义,使人们超然于这个辛勤劳作和单调无聊的世界之上,获得一种感情的升华,时而又诉诸于人们的悲伤、屈从、克制等感情,通过悲愁的艺术反照来净化人们的心灵。它教会他们静听雨打芭蕉的声音,欣赏村舍炊烟缕缕升起并与依恋于山腰的晚霞融为一体的景色。它教人们对乡间小径上的朵朵雪白的百合花要亲切、要温柔,它使人们在杜鹃的啼唱中体会到思念游子之情。它教会人们用一种怜爱之心对待采桑女、被幽禁被遗弃的恋人、那些儿子远在天涯海角服役的母亲,以及那些饱受战火创伤的黎民百姓。最重要的是,它教会了人们用泛神论的精神和自然融为一体。春则觉醒而欢悦;夏则在小憩中聆听蝉的欢鸣,感受时光的有形流逝;秋则悲悼落叶;冬则〝雪中寻诗〞。在这个意义上,应该把诗歌称作中国人的宗教。......

   
窗外 三首

   窗外.夜空

树梢,
停在夜空,
纹丝不动,
鸟儿都睡了。

有几只蟋蟀,
叽、叽、 叽、
在树丛里,
空鸣......


   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窗外. 周日

一树黄花郁郁,

满山翠竹青青。

林中蝉鸟齐唱,

谁家钢琴共鸣?
--------------------------------------
文波老师好 刚看到你转来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哈哈 这帖我是一字一字用手写笔抄下来的〔别见笑 我上网4年没学打字〕 这段文能引用在此帖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谢谢!
我住深圳翠竹公园旁边 公园的小山树林在我窗外50米 自己常想为能有这美好的环境而唱唱赞歌 哈哈----自我感觉良好!〝窗外 三首〞是我近年对自己家窗外3个景象的直述 〝周日〞是两年前写的 另两首是今年写的 平时写作的灵感常有 但文学基础知识没学好 有请老师给予修改意见 谢谢!!!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51
诗歌,最简洁的语言
江文波  
   ——评来自山区的夜猫:《痛》

妈妈的头发 散在枕头上
我小心地
撸了撸后
死命地 盯着那面
白色的墙



    文学都是语言的艺术,而诗歌历来被称为是文学中的精品。一个“精”字,就要求以最简洁的语言,塑造形象生动优美、内涵丰富的意境,给读者在联想中获得美的体验。

    夜猫诗友的《痛》,即使超越凤凰诗社来看,也可称的上是一首优秀的,可以选入“中国年度短诗选”的作品。诗作表现的是儿女面对病重的母亲,那种发自心灵深处、难以言表的痛感,但作者在写作时,却“过滤”掉所有背景、环境、过程等生活情景,甚至心理活动和情感本身,只精心选择了三个典型的细节,便完成了一首精粹、耐读的作品:
    “妈妈的头发/散在枕头上”: 这是个令人心灵一颤的画面,读完全诗,就感悟到“妈妈”病了,她睡在床上,头发散乱——可能,她已是形容憔悴,表情痛苦……
    “我小心地/撸了撸后”:“我”帮助“妈妈” “撸了撸”散乱的头发——虽不着一字,但我们通过这一温馨的生活化的细节,不难感受到母子的亲情之深……
   “死命地/盯着那面/白色的墙”:“我”几乎不敢再与“妈妈”对视,“我”情不自禁,死命地盯着那面白色的墙,内心的苦痛无以言说;而在“白色的墙”这句诗里,作者特地突出“白色”,其中暗示的意义不难理解……
   
    作者按时间的先后,“剪裁”出这三个细节,其中留下了大量的空白—因为这样的生活与情感经历,一般的读者都有体验,所以不难自己“补白”,这就是大量“留白”的主要依据。而读者“补白”,就是联想与引发共鸣的过程——在读者体验诗作意蕴的过程中,最后真正完成一首诗歌作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55
理闻:

冒昧恭请江老师不吝赐教……
---------------------
【老孩流浪】两极信


晨雨淅沥游车停,
“抱歉驴友们稍等,
我要给家寄信,
纪念旅游加报销凭证。”

“最简单的平信,
也得两元八一通。”
两支各一元的鸟票,
一个超大号的信封。

框内填572006
海南三亚市区河东;
收信人写大字,
要对老伴尊敬;
黑龙江漠河北极村,
165803编码签名。

招来旅友照相,
把信塞进邮筒;
溜达访亲回家,
已过半月行程。

莫非见了鬼?
昨晚海祭亲宗;
还是见了鬼!
归来鱼雁传情;
屈指一算
二十一天整。
诗歌的写实——评理闻:【老孩流浪】两极信

    新时期的诗坛,对于诗歌要不要“写实”(直接书写现实),如何写实,一直是有争议的,一说诗歌必须面对现实生活,要有生活气息;二说诗歌必须离开生活表象,有的甚至不屑一顾……众说纷纭,不一一列举。
但我们应该承认一个事实,古今中外的传世佳作中,写实的诗歌,都占有一定的比例。即便当今诗坛,也仍然有一些写实佳作,受到好评。

    理闻诗友的《两极信》,显然是一篇写实的作品,甚至有可能就是作者的亲身经历:
    “我” 在黑龙江漠河北极村旅游,给在家(居海南三亚市)的老伴写了一份信,但在“我”回家一周后,这封信才完成这次从北到南的旅行,总共用去21天……
     诗作以一个荒唐的实例,揭露了我国邮政系统的弊政,语言朴实、流畅,音韵和谐。

    相对而言,叙事确实不是诗歌所长。理闻的《两极信》,引起我对诗歌如何写实的思考。我觉得在新的诗歌语境下,诗歌写实要注意“选材”,要尽可能选择那些与生命息息相关,能激发人情感、联想和思考,本身就富有诗意的“情节”和细节。另外,要有深度的发掘,并以诗的方式表现出来,虚实有机结合,要留些“空白”。

多谢老师不吝赐教!
学习领会中……
-----------------------------

就邮政官商事故说个故事:
1997年春节前夕,我工作的银行经办的一批43笔国际光票托收,超时限全部丢失!
涉及这些等待美国亲人汇款的顾客们,非常焦虑亲情关系并追索责问我行经办……
我行组成专门小组去美国挽救补办,历时三个月才实现这批业务。
邮政系统也查出是国际函件分拣中心滞压并丢失。
我去和邮政有关领导交涉索赔和诉讼时,人家一句“不可能赔偿”并展示一批法院判决书:
“你看清楚我们邮政赔过谁?输过谁?”
我行只好认账吃个哑巴亏。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57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一)

      诗歌,是生命的歌唱——它动人的音符,便是情感的浪花。
      诗歌,是抒情的艺术——情感,便是诗歌的血液。
     没有血液的花朵,无论多么好看,也是塑料与纸做的,没有生命,没有体温,没有感人的魅力。
      只有具有真情实感的诗,才是活生生的,饱满动人的,才能打动读者心灵的琴弦。

      人有“七情六欲”,而真正的爱情,历来是人类“七情”中最激烈、最动人、最美丽的部分,她与生命最近,与心灵最近,与欢笑与泪水最近,甚至与死亡和再生最近——因此,她与诗歌最近。
      天地万物,离不开阴阳的和谐,有白天就有黑夜,有阳光灿烂就有风雪雷鸣;遍布大地的植物,有雄就有雌,动物的大千世界,每天都不可思议地上演着,感动人心的爱的活剧!
      爱,可能是天地运行的法则;爱,是生命繁衍与伟大的动力!
      诗歌,是人类情感的历史,精神的花园——多姿多 ,风景万千,韵味无穷。人类文明的历史,就是一部令人荡气回肠的史诗!
      诗歌,是人类的骄傲。
      情诗,古往今来,就是诗歌园地最鲜艳迷人的花朵——或激情四溢,或委婉回环,或春光烂漫,或清莹如水……如果没有情诗,人类的歌唱,会是多么地单调乏味!
古今中外,有多少情诗创作的大师,多少流芳百世的杰作,丰富了我们的情感世界。特别是在那些青春岁月,多少人吟诵着美好的爱情诗篇,放飞自己爱的向往,走进爱的天堂!
      因此,热爱生命和诗歌的人,都会喜欢情诗——一个人无论如何贫穷,只有拥有一份真正的爱,就会容光焕发,充满生的希望;一个人无论多么富有,如果生命里没有一份真情,那也是了无生趣,心境苍白!

    君心可晴给我们带来的情诗,在我的眼里,是我近年来很少看到的优秀的爱的乐章!读过她的近十首情诗,我联想到的意境是,一条潺潺流动的小溪,或一道奔泻不止的洪流,或一片幽兰静默的湖泊——这是她情感的流水,而水面上,是一片片纯净的月光,或一朵朵散落的花蕾,或一阵冷风,一瓣雪花——这是她作品的意象;她笔下的意象,是情感流出来的,流出了一个个诗的意境:纯洁美好,婉转低回,打动人心,甚至催人泪下!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58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二)



      君心可晴的情诗,最鲜明、最重要的特色,就是真情实感,诗性地流露。而这恰恰是情诗的灵魂——没有真情实感,一首情诗就失去了存在的价值。
我们强调真情实感,这里涉及四个诗学问题:
一、        怎样才能有真情实感?一般来说,诗者要有直接或间接的,类似的情感体验,特别是在创作时,心灵要沉浸在这种情感的氛围里,那种“空灵”、“通透”的状态中……
二、        怎样表现出真情实感?当然要诗性地表现,最重要的是,你的表现方法要与所要表现的情感内涵相和谐……
三、        要表现什么样的真情实感?不是所有的情感,只要是真实的就可以入诗,诗歌作为人类文化的精品,她所要表现的情感,应该是崇高的,美好的,至少是健康的,真切的。
四、        如何判断一首诗是否具有真情实感?除专业人士外,一般读者在阅读一首诗时,他总是带有自己经验的和情感的评价,是真情实感,还是虚情假意,是不难判断的。
   
      君心可晴的情诗,在情感表现上的主要特征,主要有如下几点:
一、        诗作基本上都是以第一人称的手法书写,直接表达“我”对“你”爱,具有鲜明的典型的情诗特色。她的作品多半一开始就进入爱的咏唱。

如《为了更安静于你》:

        再下一场雪
        我就可以变得比你更安静   还冷淡
        玲珑的雪精灵穿行于你我的灵魂之间
        曼妙起舞
        舞出了一片爱的洁白

如《为你写诗》之一的开篇:
       灯火阑珊
       照亮沉沉幽幽的每一寸黑暗
        淡雅的樟树香携着对你的思念
       弥漫在我触手可及的
       每一个夜晚

二、        作品所表现的情感状态,是丰富多样的,有的强烈,有的缠绵,有的执着,有的徘徊,有的幸福,有的忧伤,有希望的憧憬,也有失望的隐痛……是一部丰韵、华丽的情感交响乐。
      如《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诗者为抒情主人公假设了一个特定的情境:“失忆”——“我”的灵魂深处,有着一个刻苦铭心,永难忘怀的相思,但“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诗者将“我”放入了生命的“绝地”,但即使到了这里:
        假如有一天,我真的失忆
        迎面而来的你我
        擦肩后背离
        当我转身,回首
        你的笑容陌生而熟悉

        你相信吗?
        即使真的想不起来
       想不起来在哪里见过你
       我也一定会义无返顾地
       再一次爱上你
       作品将一种强烈、执着的情感,表现得多么淋漓尽致,令人心弦颤动。

再如《为你写诗》之一:

        当你沉睡时
        我正徘徊在记忆的巷口
        渴念着对你的爱和忧伤
        并且
        在深深浅浅的泪痕里
        轻轻地
        抚着你不变的容颜

        总会有一天
        你会在这其实很孤独的灯下
         翻阅我依然疼着的眷恋
…………
         在这里,诗者为我们呈现的情感状态,是深沉的,含怨的,仿佛是从一双美丽的眸子里,无声滴落的点点泪光……
        三、君心可晴的情诗,所表现出的情感内涵,虽然忧郁甚至苦痛,但都是纯洁的、美好的,感动人心的,如《为了更安静于你》:
               为了更安静于你
               我任由雪花的层层覆盖
              任由刺骨的寒冷一寸一寸冰冷我的肌肤
              僵硬我的躯体
              厚厚的白雪在我痛苦的挣扎中
             一点点的融化
         为了“你”的“安静”,“我”宁可忍受寒冷与痛苦的挣扎,这是一种无私的,富有奉献精神的情爱,充分体现出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读后让人动容。
        还有《痛》:
            我知道所有的爱情
            再也  再也回不去
            别了  我的爱人
            让我再看一眼你熟悉的脸庞  

           流着泪儿对自己说
           用一生的时光
           忘记你
           忘记你......
       虽然这样的“忘记”痛彻肺腑,但生活不能重来,“我们”已经承担了各自不同的责任,就只有牺牲自己,成就生活的和谐。
        君心可晴的每一首情诗,都闪耀着中华传统道德的光芒。因此她的作品是美好的,温暖的,具备一种高尚的品格——这就是人格在作品中的反映……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09:59
  真情如歌
      —评君心可晴的情诗 (之三)

       情诗,一个是“情”,一个是“诗”。我们已经简析了君心可晴诗作的“情”——她的作品,表现出了浓郁、丰富、健康、美好的情感状态,守望了中华情爱文化中的传统美德。但情感的价值并不等于一首诗的质量,如何诗性地表达,仍然是创作成功与否的关键。
     君心可晴的情诗创作,在艺术上已经初步形成了一定的特色,并且正在走向成熟。读过她在诗社所发的诗作,感到最主要也最难能可贵的艺术特色是,作品基本都是因情而生,依情而作,无论是意境和意象的塑造,艺术结构和艺术风格的选择等,都根据“表情达意”的需要,因而能一气呵成,自然和谐,没有刻意雕琢之痕。因而读过她的作品之后,你只会为“情”所动,甚至感觉不到“写”的存在——真正的艺术,是在“无形”之中。
一、        开放的艺术结构。可晴的情诗,虽然也有“构思点”,如“假如有一天我失忆”、“读你”和“为你写诗”等,但这都不是具体的物象或事象,不会对诗的内容产生一个“预先”的“规定”,因此她的情诗呈现出一个开放的结构,诗者可以相对自由的抒情,完成了一段情感历程,全篇就自然收尾。
二、        由情感主宰“意象”和语言。在可晴的情诗里,时有新颖生动,令人眼睛一亮的“意象”,但你读起来,会感觉这些意象,是随着诗作的情感自然流出来,就像情感的河流,时而激起的浪花,鲜活自然:
                  当你悄身隐去,在我的世界里久未出来
            你会看见一朵牵牛花,
            点亮一丝不挂的眼神,敞开翠色欲流的细胞
            憋出一生的语言
            朝向一个人的天空
            温柔的咆哮
                    ——《为你写诗》之三
           这节诗里的主要意象,是“一朵牵牛花”“朝向一个人的天空,温柔的咆哮”,更简洁地说,是“一朵牵牛花”朝一个人“咆哮”—— 根据人们的一般阅读习惯,到这里很有可能发生“梗阻”,但由于诗者根据情感的流动,层层推进——点亮眼神,憋出语言,然后“朝向”,最后“温柔的咆哮”……这样就使得我们在自然流畅的感觉中,接受了这个“意象”所带来的浓厚诗情。
            更值得一提的是,这段诗的情感推进,仔细品味一下,就感觉到非常符合人的心理规律,这就是真情实感的力量。
            同样,可晴诗作的语言,也是随着情感的流动自然而出,所以显得清新、生动,别有韵味:   
                        还能写些
               怎样的诗句给你呢
           这个秋天承载不了太多的别离
           我的文字哽在落叶的枝头
           摇曳着
           一树秋日里的花语
                        ——《谢幕》
三、        由情感律动的节奏感。现代诗没有韵律的硬性要求,但我认为还应该有一种韵律美,有内在的节奏,符合人们的阅读习惯,读起来流畅和谐,能获得某种看不见的音韵美感享受。可晴是根据情感的律动来书写诗歌,因此读起来起伏有致,张弛有度,语境和谐。

    我对可晴的情诗创作前景十分看好,希望作者进一步开阔视野,将爱情放在一定的历史和现实的背景下,进行深度的感悟,充分发挥现代诗的长处,不断写出形式更新颖,内涵更丰富,更有个性特色的情诗力作!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03
窗外 三首

   窗外.夜空

树梢,
停在夜空,
纹丝不动,
鸟儿都睡了。

有几只蟋蟀,
叽、叽、 叽、
在树丛里,
空鸣......


   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窗外. 周日

一树黄花郁郁,

满山翠竹青青。

林中蝉鸟齐唱,

谁家钢琴共鸣?
--------------------------------------
文波老师好 刚看到你转来摘自 林语堂《中国人》---- 哈哈 这帖我是一字一字用手写笔抄下来的〔别见笑 我上网4年没学打字〕 这段文能引用在此帖让我感到非常开心!谢谢!
我住深圳翠竹公园旁边 公园的小山树林在我窗外50米 自己常想为能有这美好的环境而唱唱赞歌 哈哈----自我感觉良好!〝窗外 三首〞是我近年对自己家窗外3个景象的直述 〝周日〞是两年前写的 另两首是今年写的 平时写作的灵感常有 但文学基础知识没学好 有请老师给予修改意见 谢谢!!!


听觉里的大千世界
            ——简评黄耀武的诗作:《窗外》(三首)

       诗情来自我们的心灵,但我们心灵的诗情,又来自于大千世界在我们心灵的沉淀。人类以视、听、嗅、味、触等五觉感知世界,因而世界才显得丰富多 ,玄妙动人;因而我们的文学艺术,才显得千姿百态,美不胜收。
     因为人类主要习惯于以视觉观察世界,因而在诗歌艺术中,对视觉形象的描写,历来占据主要的位置,但对听觉世界的再现,也是不可或缺的部分,因此在每一个诗歌时代的作品中,都有描绘听觉的传诵佳句,如“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月落乌啼霜满天”等,甚至有以描写声音为主体的不朽杰作,如白居易的《琵琶行》等。
     声音,在人类的感受里,是有情感色 的,或兴奋,或沉郁,或喜悦,或忧伤,甚至是有色 的,有温度的……打开我们的听觉世界,并巧妙运用“通感”等修辞手法,会使我们的诗歌意境,更显得有声有色,丰满生动。
      
        因为黄耀武诗友具有良好的音乐修养,想必也具有一副音乐的耳朵,对声音的感知就可能更敏感,更深切,更有形象感。他的组诗《窗外》,写“夜空”“清晨”和“周日”的风景,主要表现的是鸟鸣和虫吟,如《窗外.清晨》:
      
      你总是那么勤快,
      在幽幽的黑暗里,
      一声, 两声, 三声,
           ----悦耳的啼唱。

       你总是那么准时,
       在密密的树丛中,
       一点, 一片, 一面,
            ----满山的共鸣!

        天空开始发青, 发亮,
        生出一天的清白。

        啊!
        你唱醒了黎明!

    “天色”是这首诗的视觉背景,从“幽幽的黑暗”到“发青, 发亮”直至泛白的黎明,树林里的鸟鸣,也由“一声, 两声”到“ 三声”,再由“一点”到“一片”、“一面”,直至满山的共鸣。
      时空的转换是由远及近,由暗变亮,鸟声是由少至多,由点到面,视觉和听觉的变化和谐,层次清晰,能给人带进一个充满自然风情的意境之中;特别是最后那百鸟齐鸣、唱醒黎明的景象,能让读者的听觉,生出无限的美感。在当今的生存环境中,这种天然、纯净的山水画,无疑令人神往。
     这首短诗,运用的主要是白描的艺术手法,语言清新、简练,但如何做到既简洁,又能使作品意象饱满,诗意深厚,这是一个需要努力把握的尺度。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04
-22 23:36
435楼 解读江文波《荒芜》(四首)
荒庙

一些亡灵随秋声凋零
时间三缄其口,寒雁恸哭
我们的神庙渐入荒芜
千里之外,那些骨头失重的人
迷失在现实森林

梦境高远,雁影孤单
我们的上方,忧伤漫天而下
古旧的城墙上
魂灵正在找寻归家的路途

荆棘丛生的古道
一些字迹模糊的石头
指向的地方
启明星依稀闪亮
燃一柱檀香
三月就会随雨水降临

解读:坍塌的地方,始终有那些神圣的种子在顽强地生长。

   做梦的木头

一堆木头正在沉睡
它梦见绿色的春天
丰盈得滴出水来
相思鸟开始对唱
云 从天空飘下
聆听生命拔节


斧头和火柴是一丘之貉
夜晚与印章密谋
在阴暗的角落里
将梦想付之一炬


那些远去的梦境
一路泣不成声
无法抗拒的过程
我们有理由相信
那些灰烬将作为大地的见证
万木齐喑,疼痛越堆越高
将成为埋葬一切秘密的坟墓

解读:事物就想是弹簧,重力越大,反弹也就越大。在大地面前,所有的秘密终将无所遁形。人还在,梦就在。

      草帽

生前的故事,就像那片无名的树叶
在山坡上悄无声息地腐烂
更多的叶子将它掩埋
血汗的气息,烟消云散

弥留的时候,是谁沧桑的容颜
在守护花季的芬芳?
荒年的风霜与焦土上的烈焰
组成了朴素的思想

黄土坡埋藏了多少岁月的风雨
一顶行走的草帽历经灾难
遍地的禾苗在汗水里连接远方
午夜的星光组成汉字,沉思冥想

解读:悲悯的乡土情结如鲠在喉。存在的价值不会被漠视,都会被文字记录,包括那些微不足道的树叶。因为,我们知道,只有树叶才可以组成森林。

       芦笛

一根芦苇被秋风折断
正好碰碎了诗人的忧伤
沉睡的湖水依然清凉
秋风吹起了点点泪花

一只芦笛复合了死去的植物
面对萧瑟的原野
悲悯的歌声掩埋了芦苇的一生
诗人在寂寞里细数芦花
秋风秋雨成为一个季节的晚餐

前世的苦难是一枚种子
将在来年的春天里从新发芽
那些飘荡的芦花载满希望
一个诗人艰难地收集着散落的阳光
他最终也要入土为安

解读:生命在轮回中充满痛苦,但生生不息的令人世间有了希望,有了温情。我们可以采用某一种方式作为生命的见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05
简说现代诗的解读


真正诗学意义上的优秀现代诗,如何做到“优秀”的解读?这是一件很困难的事,但我们又不能因为困难而望而止步,只能探索前行,个人的体会是:

一、
明确解读的目的

解读一首或一组(集)现代诗,主要是为了:
1、分析作品的优点和不足,帮助作者进一步提高创作水平;
2、总结创作实践,分析成败得失,为现代诗的创作积累经验,进一步推进现代诗的发展;
3、引导读者阅读,提高读者的鉴赏水平,更好地理解作品,促进作品的美学功能和社会作用的发挥……

二、
现代诗解读的困难

现代诗的创作范式,整体上并没有远离诗歌的创作规律,但在创作方法和表现的内容方面,与传统诗歌相比,确实有了一定的变化:
1、诗作所体现的内容和主旨,不一定象传统诗歌那样具体、直接,比如,可能是呼唤人文精神,表现生命的悲悯意识,对人类未来或文化的终极探寻……就是说,可能是抽象的,模糊的,甚至是不确定的——因为生命的体验,经常是不确定的。
2、诗作的表现方法,可能主要以意象和修辞语言来表达,其意象和修辞语言,更可能具有个性化的体验特色,不像传统诗歌语言那样直白,意义那样单一,需要读者的感悟、联想,即第二次创造,其中免不了存在一定的障碍。
3、优秀的现代诗,虽然每首都应该有主旨和内涵,但并不是每一个意象,每一个诗句,都直奔主题,在情感与意识流动的过程中,局部可能是暗示、烘托、隐喻等,意义上可能就有某些不确定性,甚至游离于主题的附近。这种创作的特定性,也给解读增加了困难。

三、
如何解读

明确了解读的困难之后,我们就可以有针对性地克服困难:
1、不要按传统的阅读方法,一定要在每首诗里,找出一个具体的主题,如:爱国、爱家、爱情,批判什么……等等,没有找到就认为没有读懂,不是的;
2、诗歌给我们提供的是一个形象,一个意境,那我们就发挥自己的想象,去感悟她,我们只要获得一些美感,一些体验,一些共鸣,对一般读者来说,就可以了,不要认为自己没有读“懂”。
3、对于专业的解读来说,我认为自然不要解读过粗,过粗可能就达不到解读的目的,但也不要过细,过细就可能使诗意流失,败坏了读者的胃口。


没有模糊,就没有艺术。
“诗无达诂”,是中国传统的艺术欣赏的主流美学原则之一,并且已经流传千年,几乎没有异议。今天,我们还需要讨论吗?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08



多少诗情月中来—— 评巴山秋叶诗作:《敬月》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张若虚《春江花月夜》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苏轼《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一轮明月,美丽皎洁,如诗如画,高挂苍穹,受到全人类的喜爱,但相对而言,由于东方的文化特征,可能中国人对月亮更有着一份特殊的情感。古往今来,表现月亮的诗词散文不计其数,并留下了许多千古传颂的名篇佳句。在中国,稍通文墨的人,几乎没有人不知道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苏东坡的《明月几时有》,至于李白的《静夜思》,夸张一点说,几乎家喻户晓。现代作家写月的作品,也是名篇迭出,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一直脍炙人口。月亮文化,是中国传统文化宝库中的丰富宝藏。
巴山秋叶诗友的作品:《敬月》,以拟人化的手法,怀着敬畏和崇敬的情感,诗意地演绎着月亮文化的内涵,以及中秋之夜,作者对月亮的那一份感怀,如:

不知有多久了
你 伴随着我 一步步走出 远古的华夏
不知从何时起
你 细数着我 一程程游历 沧海与天涯

着眼浩远的时空,表现月亮文化的深远;以“我”对“你”倾诉“的方式抒写,蕴藉着亲切的情感。
圆融时
你 静听 人间的合家欢喜
弦影下
你 侧看 世间如雨的泪花
    描写月亮文化已融合进华夏民族的生活、情感,特别是中秋的习俗之中;阴晴圆缺,悲欢离合……
你 启示天堂的信使
  传递着 远来的音讯
你 嘱托人间的神灵
悄悄 收发着 心与心的问答
    进一步开掘诗意的深度,表现月亮文化中那些神话传说,以及相关的美好内涵,赋予诗作更深刻的内涵。
巴山秋叶的《敬月》,主要特色是表现出民族的优秀文化和美好情感,内涵比较丰满,语言相对洗练,结构完整,具有一定的美感。但年年中秋,岁岁写月,在诗的构思、形象和内涵上如何出新,是我们面临的共同课题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14
老师辛苦了!

贴上近作一首,请老师给点评一下。不着急,待老师空闲时


相逢是首歌

海诚楼里话真诚,

议论诗词赋比兴。

缕缕云烟一缕雾,

青青世界满青藤。

悠悠曲水恋悠情,

淡淡香茶倚淡评。

不觉夕阳西下晚,

依依惜别望君行。


歌唱美好的情怀
——评轻轻山风:《相逢是首歌》
诗歌,是从心灵深处流出的声音,免不了有孤寂、彷徨、幽怨、痛苦或愤怒……但是,人类从自身的前景出发,还是一直提倡人们要热爱生活,珍惜生命,这是人文精神和普世价值的核心内涵。因此,诗歌的主流任何时候都不会放弃歌唱美的生活,美的生命。
大千世界,芸芸众生,成千上万的人每天都在擦身而过,而真正能与我们“相逢”的,确实是少之又少,不说是前世姻缘,至少也是今世的修炼。
因此每一次相逢,都是生命的节日。
对于每一个有缘相逢的人,我们都要心存感恩。
心怀感恩的心情,每一次相逢都是一首感动的歌声。
在当今世风如下、物欲横流、人情淡薄的现实环境下,如果以“诗歌”的名义,诗意的相逢,无疑就是美好的盛会了。轻轻山风的现代古诗《相逢是首歌》,以清新的笔触,喜悦的心情,为我们描绘出一次令人神往的诗人聚会:
海诚楼里话真诚,
议论诗词赋比兴。
作品的开篇两句,简洁地描绘出这次相逢的人物身份、聚会的内容与地点,“真诚”一词,表达出作者对这次诗人相聚的高度评价——在这个真诚失落的社会,诗人在捍卫真诚。
缕缕云烟一缕雾,
青青世界满青藤。
悠悠曲水恋悠情,
淡淡香茶倚淡评。
作品继而展开了这次相逢的情境,在“缕缕云烟”、“青青世界”、“幽幽曲水”的诗情画意之中,诗友品茶谈诗,淡淡交流,其情浓浓……
不觉夕阳西下晚,
依依惜别望君行。
酒逢知己千杯少,话语投机不觉迟。转眼就是夕阳西下,诗人之间依依惜别……这样纯洁无暇、充满诗意的聚会,是生命的芳华,生活的乐章,总会令人依依不舍,回味悠长。
作品给我们带来了诗人相聚所体现出的那种美好情怀。同为诗人,读过作品之后,心中总有那么一种无言的感叹,以至于不想再找出艺术上的瑕疵,怕影响了诗作给我们带来的那一份好心情——
海诚楼里的真诚,
青青世界的悠情,
品茗谈诗的优雅,
诗人惜别的身影……
————————————————————————
附:


江文波:
耀武,海诚楼是个什么样的地方,与青青世界是什么关系?我在看轻轻山风的那首诗:《相逢是首歌》……
黄耀武:
海诚楼在深圳南山区南海大道中段 那现是高层及人口密度世界第一的路段 有两诗友住那附近 那天我约了几个深圳诗友在那喝中午茶吃广东茶点,青青世界是南山区南山山下赤湾港边上一深圳很好的一景点 我们一帮诗友下午转去那游玩吃晚饭。
可参看我的《相聚》帖。
南海大道诗话长
青青世界飘花香
鹏城诗友喜相聚
悠悠南山恋夕阳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6 10:17
缘分天空江老师,久未谋面,握手!送上小作一首,望老师雅正!    徒:黄晔 于午夜

秋的思量
像叩门的声音
在寂静的午夜
我站在你的门前
以蹦蹦跳跳的方式
扣你的心门

夜己封门
我只在想象着你
及你的情人
热烈中带着热吻
在赤裸的秋风里
无需加热
无需冰镇
钟点一分一钞的走过窗头
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

这个时候
我看见
有羊群们啃着枯草
有西风落叶
有收获的夜场
“这一个”秋天
—评缘分天空《秋的思量》
    或许时空的变化与转移,更容易触动诗人敏感的心弦;或许是诗歌的创作,更多需要借助自然的景象,所以古往今来,描写季节的优秀诗作便比比皆是。秋天,是收获的季节,也是万木飘零的时令,有九九艳阳,也有瑟瑟的西风……我们在品尝新一季的果实,但远方已开始下雪。秋天很容易拨动诗人的情怀。翻开唐诗宋词,或现代诗歌的历史,我们就可以发现到处是秋风秋雨,秋夜秋月,秋天的吟诵,秋天的感怀……




    诗歌独特的艺术规律,决定了很多“题材”被描写千年,比如写秋天的作品就是汗牛充栋,那么后人的创新从何处找到出口?江山依旧,秋色常在,我们从自然界的本身可能难有新的发现,“月亮还是那个月亮,星星还是那个星星”,但不同的是人的心灵,每颗心灵走进秋天,都会有不同的体验与感受。



   真正从自己的心灵出发,才能够找到与众不同的“这一个”秋天。






   缘分天空笔下的《秋的思量》,是一首有一定个性特色的诗作。由于作品跳跃很大,特别是缺少一定的过程与“交代”,所以有不确定的因素,因此我的解读只能是一个“角度”,当然我希望是最好的角度:



像叩门的声音
在寂静的午夜
我站在你的门前
以蹦蹦跳跳的方式
叩你的心门




    在寂静的秋天的午夜,我以“蹦蹦跳跳的方式”,敲叩着“你”的“心门”,恍惚中我似乎听见了那“叩门的声音”。


    这节诗并不难理解,关键是“你”是谁?这影响到全诗的解读。这里有多种可能,但我从诗歌本身出发,认为“你”显然不能指秋天,也不能理解为生活中某个具体的人物(即使作者在创作的时候,可能有一个具体的对象),但诗中的这个“你”,因为过于抽象,只能解释为是一个抽象的指称,甚至就是作者的另一个“自我”。


面对寂静的秋夜,作者一个人在敲打着自己的心魂。
夜己封门
我只在想象着你
及你的情人
热烈中带着热吻
在赤裸的秋风里
无需加热
无需冰镇
钟点一分一钞的走过窗头
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



这个秋夜,作者脑海中呈现出的意象是:与“情人”在“赤裸的秋风”中“热吻”,这一份“热烈”,不是太热,当然也不是太冷,就像秋天的温度,平和适宜——人至中年那一份醇和、高远的情怀:“赤红的意象漫山遍野”——这是秋天的景色,表现的却是深度的激情,为人生带来的那一片成熟、热烈而醇厚的风景……


这个时候

我看见
有羊群们啃着枯草
有西风落叶
有收获的夜场

    秋天,作者感受到“羊群们啃着枯草……西风落叶”的苍凉、萧瑟,以及蕴含其中的那份悲切、悲悯的情怀,但另一只眼睛也看到“收获的夜场”,这里有生命的欲动,欣慰、快乐与满足,但那斑驳陆离的色 ,也含有忧郁、失落和无奈的情愫……


    作者对秋天这一份感怀,其实就是对生命与人生的一次感悟,这应该就是这首作品的主旨与内涵。当然,如何表现的更好——这是诗者永远需要努力的课题,同时也说明作者的创作,还有很大的腾挪、上升的空间。


作者: 清风    时间: 2013-4-26 11:04
抽时间慢慢品~:handshake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09:47
                                                 馨月华音
                                       《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背过岁月镂空下的白
                                        与一个昨日之日说一声再见
                                        且再去与离别道一声珍重
                                         明天,我将悄悄启程
                                        我将披风而去,踏晨曦杳星的启明
                                        翩飞


                                        当所有黯淡都已黯淡过了
                                        就让风雨把那些泪落的圆荷
                                        一一折起,在七月
                                        在与诗与酒与明丽都无关的
                                        岁月之外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卷了,有海托着
                                       可海倦了呢?心倦了呢?


                                        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背过所有为梦想为执着而纯粹着的眼睛
                                       头也不会的,走
                                       走向黄昏里的故乡
                                       走向梦中母亲安详的
                                       -----微笑.


评读馨月华音的诗作:《那一刻,我背过身去》

    生命很短暂,又很漫长,因为生命都生长在一定的环境里,而环境不可能是完美的,同时因为生命本身都有与生俱来的弱点,所以人生的旅程不会一路阳光,总有风雨坎坷,陷阱泥泞。因此告别昨天,走向明天,仿佛是一个宿命的轮回,总是与人生相伴。
    诗歌,是心灵的声音,生命的历史。因此“挥挥手,不带走一片云 ”的信念、情怀或类似的主题,也就在古往今来的诗歌作品中,留下了声声咏叹。馨月华音的诗作:《那一刻,我背过身去》,以一个痛苦而执着的“转身”,再现出这样的生命情境。
    作品的第一段,直接进入主旨:“那一刻,我背过身去”,与昨日说声再见,道声珍重,我将走向明天,然而我是“悄悄启程”,体现出一份轻淡、优雅的情怀。但诗歌进入第二段,读者便能感悟到这一次的人生之别,所蕴含的那一份苦痛与失望:
        当所有黯淡都已黯淡过了
        就让风雨把那些泪落的圆荷
         一一折起,在七月
        在与诗与酒与明丽都无关的
         岁月之外
      这是一段“黯淡”的日子,泪水如雨水中的荷叶,这一定有一段梦想破灭、情感惨烈的经历,让人联想。第二段结尾的几句,新颖生动,耐人寻味:
云倦了,有风扶着
         风卷了,有海托着
         可海倦了呢?心倦了呢?
     作品最后一段,以“黄昏里的故乡”、“母亲安详的微笑”等意象,表现出生命的再一次追寻和对未来的美好憧憬。
      全诗结构完整,首尾呼应,情思细腻,蕴含也较为丰富。不难看出,作者是用心创作这首诗的,希望达到自己所想象的艺术境界,但在创作中一定也遇到了难度,因为诗作的主题常见,如何在语言、修辞和意象等艺术方面,更加出新——这是诗歌创作永远都会面临的难题。
    比如最后一段,能否能超越常规,创造出更新的意象呢?

馨月华音
谢文波老师品评。
结尾似归宿,也似梦幻。难道真的能背过一切苦痛,难道追寻真的又有结果。顾城一样清澈的孩子...............
但那又怎样,那又怎样。一切都已烟云,生活还得继续,是苦痛,是挣扎,是无可奈何,是绝望,是逃避,是憧憬..................
就让最最绝望的故事在美好里收束,因为有些生命还卑微的活着,有些什么还没被放下。

另外就是我驾驭语言的能力还不自如,没到想表达就可以达,信手为诗歌的地步,很是惭愧。所以也许文中意向的张力还不够。

再有一个很重要的问题想请教,就是我的诗歌很倾向于表达。而表现方面被忽视。我总先入为主,以强烈的情感示人
烘托主题。而且我认为诗歌,与写作更多的是情感的表达。这样很纯粹,但会失掉很多意想的张力与空间,我可能受
台湾的诗歌影响较多,也不太知道该怎么写。请老师指点下,老师辛苦。

有人说杳星指黄昏,这里用错了。请老师分析下

江文波:
反省自己,能如此坦诚,非常难得。
你可能是在有情感冲动、有思想需要表达的状态下开始写诗,本身这是良好的创作状态,但如果“先入为主”,直奔主旨地写下去,出来后可能未必是一首好诗。
用诗歌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情思,首先就必须是诗,诗歌需要形象和意境。所以,在构思一首诗的时候,脑子里要有仿佛触手可及的形象,然后展开形象思维,完成作品的创作。
这可能与你自己的创作习惯以及创作、学习经历有关,那只有试着改变,从形象入手,或从情感、形象同时入手……改变,很难,需要一个过程,贵在坚持。
你提出的问题,可能具有普遍性,今后我还会继续讨论,如有兴趣请继续关注本贴。

至于“杳星”的问题,翻下词典就可以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09:51
象征主义诗歌:《候鸟和空巢》      
                  诗妖剑公子
       候鸟      候鸟在温度计上
   努力地拔取一颗针


   它相信
   女人的头发
   会刺痛另一个女人


   在风雪来临之前
   狐狸已经躲起来了
   候鸟很无奈


   候鸟拍打狂风
   风无所谓
   远方很远
   近的距离
   在翅膀之间


   很多时候
   候鸟看着风筝
   悄悄地落泪

      空巢    一直渴望
   冷在外边
   暖在里边
   于是,巢
   画地为牢


   掌控温度的
   不是人
   而是气候


   一只觅食的鸟
   永远存在
   翅膀上那颗针
   一直隐隐作痛


   摄影家说
   空巢之美
   是等待
   空巢之丑
   是空

这是一组象征主义诗歌,也许先生可以详细解读。为了跟大家交流,以后我将逐字逐句给大家解释。这里非常想听听先生的高见。首先致谢,辛苦了。问候金安,遥祝快乐。创丰。

诗妖本人对诗作的诠释:
      《候鸟和空巢》释义

   一:候鸟。一种迁徙动物。为了生存,候鸟不得不被迫地适应环境,随季节迁徙。这里喻指我国数目庞大的民工潮。他们为了家庭,为了父母,为了妻儿,背井离乡,却不得不往返于故乡和他乡之间。
     首句: 候鸟在温度计上 //努力地拔取一颗针
       其实是说:没有一个民工是愿意这样像 候鸟一样飘泊不定的。他们需要改变现状。所以,要拔掉那颗“针”。而这颗“针”就是现实制造的障碍,就是这种迁徙的距离。而这种距离,就像一颗针,时刻刺痛着他们牵挂的心灵!
     第二段的句子是这样: 它相信 /女人的头发    /会刺痛另一个女人
      这里我变化了叙述的主体,让诗歌的主体更加明确了。也就是说,这是一个来自男民工心灵的声音。家乡还有妻子在苦苦等候自己。虽然打工的生活很艰苦,很寂寞。但必须坚持对家庭负责,对爱情负责。否则,女人(指情人)的头发会伤害另一个女人(指妻子)。
     第三段:在风雪来临之前 /狐狸已经躲起来了/  候鸟很无奈
     这里进一步扩大诗歌的视角范围;既然有候鸟(底层弱势群体),当然也有上层的强势群体。那些贪官污吏就像狐狸一样贪污了人民的血汗钱,在没有被抓(暴风雪来临)之前,已经叛离祖国,到国外逍遥去了。作为一个底层的民众,对这个社会多么失望,多么无奈啊。
     第四段:候鸟拍打狂风 / 风无所谓 /远方很远  /近的距离 /在翅膀之间
    释义:打工的生活充满困难和坎坷(狂风),候鸟需要付出血与汗的代价与狂风对抗。当然,狂风是不会迁就这些卑微的民众的。(所以风无所谓)。远方很远:指打工的路途多么遥远,多么艰难,然而,我们这些打工者都会依靠自己的力量努力争取幸福的生活,百折不饶。因为我们坚信,美好的生活是通过我们努力奋斗最终获取的。这就是“近的距离,在翅膀之间。”
     诗歌第五段:   很多时候 /候鸟看着风筝 /悄悄地落泪
     其实这一段是非常简单明了的:候鸟和风筝都有共同的命运。所以会同病相怜。风筝始终有一条线牵着它。就像我们这些打工者,遥远的故乡和遥远的家就是拴着我们的一条线!看着风筝在风中挣扎的命运,我们有什么理由不为之动容,为之流泪呢?
      这首诗歌真实呈现了当今中国民工们的生存状态。它将作为历史的见证。本着一个诗人的良知和责任感,使命感,我们有责任从我们文字贴近现实,反映社会。
      下面那一首《空巢》是指中国当今的空巢现象,与我前一首《候鸟》有千丝万缕的关系。这里不再一一解释。说穿了就太没有意义了,还是给喜欢我诗歌的朋友们一点思考的余地吧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09:55
回复 482楼  的帖子:

评诗妖诗作《候鸟和空巢》暨本人“自评”

  自从开贴评诗以来,我基本上以激励为主,着力挖掘诗友作品的优点,我个人感到需要商榷的地方,一般点到为止。之所以这样,主要因为:对于写诗经历不长的诗友来说,以激励为主,效果可能要更好些,不足之处,很多诗友自己也清楚,点到即可。
更何况,诗有百解,见仁见智的现象历来存在。
这次遭遇诗妖的诗作《候鸟和空巢》以及他对自己诗作的评析,我商榷的意见,可能要多一些,主要原因是:
1、        诗妖本人:是相对成熟的青年诗人,但有可能正在走到某个拐点上,更高层次的批评,对他可能更有益;
2、        逐步推进诗社科学、良性的批评之风,促进诗社专业水平的逐步提升。

一、“象征主义”与象征

    象征主义:是二十世纪前后,兴起于西方的一种文艺思潮流派,最先出现于十九世纪八十年代的法国……
    象征:艺术创作手法之一。指借助于某一具体事物的外在特征,表达某种富有特殊意义的事理的艺术手法。运用象征表现手法,我国诗歌古已有之。
    诗妖在诗作前贴了一个标签:“象征主义诗歌”,感觉不太妥当,但对于诗人来说,这是小节,可能他要表达的是:这是运用象征手法创作的诗歌,提示一下,方便诗友阅读。
    既是小节,我又要提出来,实际上我想说的是:诗歌就是诗歌,不是特别需要,尽量不要前面加标签,后面加注解……诗歌是一门讲究纯洁的艺术。

   (临屏写作,待续。在本次评论未完全出来前,请诗友们暂不要跟帖,以保持贴面的完整性,方便诗友阅读。)

我的评点:

就《候鸟》这首诗歌的文本来说,虽然如诗妖其他作品相比,不算上乘之作,但在网络诗歌中,还是一首不错的,值得一读的作品。但经作者的自我一评,我却感到需要讨论一下:
诗人用“候鸟”的形象,象征在我国数目庞大的民工,将“狐狸”象征贪官污吏等等……我感到有点牵强。
将一物象征另一物,以及读者由此及彼的联想,是需要一定的文化和心理基础的。在这首诗的语境里,作品没有任何铺垫与引导,要使读者将“候鸟”想象成“民工”,将其中的“狐狸”想象成“贪官污吏”,将诗中的“一个女人”想象”成民工的妻子,除了猜测以外,没有足够的诗学基础。
联想需要可能,这就要求诗人在诗中做足功夫。
诗妖兄弟在创作中,如果实际上是按照这个思路去创作的,建议调整创作方法……
另一首诗《空巢》,我在下一节里,拟按照诗歌的文本进行评点

三、评点:诗妖诗作《空巢》
   巢,鸟雀的窝,动物的穴,也可联想为人类的居所——从形而下的层面上来说,巢就是安放、庇护生命的场所。从形而上的层面来联想呢,大地可是海洋的巢,天空可是日月的巢呢?是否,万事万物都有一个巢呢?包括我们的灵魂,我们的文化……是否,万事万物彼此为巢呢?
  但诗妖给我们带来的却是一个“空巢”,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空巢呢?请看:
        一直渴望
       冷在外边
       暖在里边
       于是,巢
       画地为牢
      在寒冷的环境里,便生长出一个长久的渴望:让寒冷在外,温暖在内……这是本能,也是梦想,于是,巢,不经意之间,“画地为牢”,几乎走到它的反面。
         掌控温度的
          不是人(巢)
          而是气候
     在理想与现实之间,现实不服从理想,气候无法掌控,巢,依旧寒冷;巢,在画地为牢之后,可能就成了“牢”……
       一只觅食的鸟
      永远存在
      翅膀上那颗针
      一直隐隐作痛
    那些离开窝巢,外出觅食的鸟雀,一直在承受苦痛,就像飞翔的翅膀上,被命运扎进了一颗针,一直没有拔出,所以只能在苦痛中轮回……
       空巢之美
        是等待
        空巢之丑
        是空
   巢,是空的,但始终在“空”中等待,始终承载着美丽的梦,和失望的忧伤……

   所有的生命,为了生存,都有需要离开巢穴的时候,去承受生存的痛苦和无家的孤寂,而那些“空巢”,一旦进入诗人的灵魂,可能是找到了最终的温暖。

诗妖:关于江文波先生对《候鸟和空巢》的解读,我的回复:
     首先感谢文波诗兄对拙作的精读精解。您辛苦了。问候金安,遥祝快乐。
     非常遗憾是事,这个帖子我早就回复了,在发表成功后,转回来我居然是游客身份,帖子被吞了,所以今天不得不再写一遍。真是郁闷啊。

     毕竟,江诗兄是诗坛精英,一眼就看出我的《候鸟和空巢》不是我的上乘之作。在这里,我解释一下我这首诗歌的写作背景吧。

     当下的纸质诗歌(主要是官刊)由于粉饰生活,远离人民审美情趣已经走向没落。而网络诗歌百花齐放,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但我觉得网络诗歌中质量普遍不高,大多以娱乐为主,离拯救当下荒芜的精神,流失的人性和良知,引导一个正确的世界观的社会责任感和历史使命感的主旨相去甚远。所以,作为一个宿命的诗人,我不得不尽一份微薄之力,竭力用文字呐喊,还原社会原貌和人性的真实。从这一点来讲,《候鸟和空巢》是具有重要意义的。

    由于我力求在艺术上全面发展,所以,我在写作小说,随笔,古典诗词,歌曲的同时,亦尝试各种风格的诗歌写作。象征诗歌,是我初次涉猎的范畴,所以还不能得心应手。这正好印证了你的“没有足够的诗学基础”的说法。我从来不是一个讳疾忌医的人,所以我能坦诚接受您的意见。但是我的对象征主义的理解是:两种在某一方面具有相同意义的事物,可以通过具象达到互通的。

    江诗兄在诗评中说:“作品没有任何铺垫与引导,要使读者将“候鸟”想象成“民工”,”感觉有些牵强。我觉得这个观点推翻我诗歌中的形象证据不足,起码,两者都属于因为适应生活而不得不漂泊的,本质上是相同的。现在的网络中新名词层出不穷,比如:啃老族,月光族,闪婚族,隐婚族等等。把民工族称作“漂泊族”“候鸟族”亦未尝不可。我觉得一点也不牵强。但是把“狐狸”象征“贪官污吏”这里的确是不妥当。因为“狐狸”只是“狡猾”哪有“贪官污吏”的凶狠和残忍?这里确有商催之处。     

   象征主义诗歌一般都写得比较隐忍的。正是这样,我在《候鸟》的文本中加大了意象的断裂,删除了一些可有可无的意象粘连。这是我惯用的手法。我觉得,很多诗歌枝叶太多,反而遮盖了诗歌的内核。适当放宽意象之间的距离,可以扩大诗歌的意境和读者的想象空间。诗歌本身就具有朦胧性模糊性。但是,江诗兄的“联想需要可能”确是金玉之言,愚弟必将铭记在心,并深表谢意。

   江诗兄对《空巢》的解读是比较到位的。基本上与我的构思和主旨是一致的。中国的“空巢现象”对我有切肤之感。在西部农村,简直是十室九空。为什么呢?这得请教中国的社会学家了。不过,看来中国是一个缺少社会学家的国度。“候鸟现象”和“空巢现象”是一道中国独特的风景。不管我的诗歌是否会流传下去,但我毕竟忠实地记录了社会,我已经尽到自己的责任!

   最后,再次感谢辛苦解读的江文波诗兄以及凤凰诗社的诗友们。是你们,在引领中国网络诗歌的潮流。所以,我们应该为诗歌,为我们的后辈留下一些值得纪念的文字。共勉!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04

541楼 白云甘做无名氏--敬答江文波先生书

文波先生大鉴:一种思想加上另一种思想,就是两种思想,一种思想碰撞另一种思想,就有可能产生二三种思想.........乃至无数种思想,因为思想碰撞出来的火花,谁也不能预知它的数量与方向.
白云感动君子高论,几乎拜读过君子专栏中的所有批评文字;毫无疑问,文波先生是新诗批评领域里的的权威,行家里手,写诗评诗,一身而兼数任,是那个时代杀出来的诗坛黑马,仍然不满足于曾经创造出来的辉煌,乃至时至今日,同感文化倾颓,忧心道德沉沦,孜孜不已于诗歌文学事业,这是大情怀,大观照,大视野...........这一份不迷失于商业时代的人文情怀,即是从事寂寞痛苦乃至贫穷的精神生产事业的人们手里之大本钱,直接指向未来,并一定预示着某种可能性的.自然包括奇迹的发生与出现...............
在我们中华民族这片苦难的土地上,千年传统文化,文心诗心一脉,薪尽火传,绵绵不绝,中华文化的自生力--生生不已,历久弥新,乃世界文化系列中之少有者.即如现在之物欲横流,道德沦丧精神流放审美失常,娱乐时代裸体时代权力时代金钱时代..........仍然肯定有一批精神担当文化传承沿革革故鼎新,道德重荷民族更生不灭奇迹辉煌光耀者.像蚯蚓一样默默地耕耘于黑色的泥土之中,以它们在黑暗的地下王国里默默生产的精神产品,经过沉潜,窖藏,过滤........然后提炼升华,沸腾,飞跃于人类智慧之星空,以它们永恒之质地,给后世子孙以永恒之精神之光耀,道德洗礼,灵魂升华,艺术审美,和全新的灵魂能量,与作为灵魂载体的诗歌样式,以及德才学识美之五宗,浪漫理想以及现实人文之享受的...........
至于在那闪耀的精神星空中,后人们即我们的孝子贤孙们究竟看到了谁的辉煌与光耀?则几乎是可以忽略不计的.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厥初生民,多少人未能留下他们创造的名字,他们成了中华民族的伟大的无名氏!文波先生,就让我们携手并肩加入伟大的无名氏之行列吧?古诗19首乃文人五言诗,无名氏集体创作,谁能否认它的伟大呢?我们寂寞,我们贫穷,我们孤独,但我们快乐,我们富有,我们感应中华民族后人美丽的眼眸,含泪的理解,会心的微笑,砰然心动以及楚楚动人之脉搏..........这就足够了;这就足矣!除此之外,夫复何求?每个诗歌子,除了诗歌,夫复何求?岂有他哉!也许,这份伟大的人文情怀,这个甘于寂寞,坚守贫穷的人生角度,正是一切文化艺术生产者生产精神粮食的沃土........只有默默无闻的辛勤劳作,才可能有伟大的令人大吃一惊的丰收!当代谷神袁隆平先生的人生也许就是对此之最好之阐释........佛云,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也许,在宇宙万有中,不是有,而是无,佛中之空,空,才是最高和最后之境界吧?
先生留言中之观点,不才白云或许不尽相同,君子和而不同乎?容后再叙.如切如磋,如琢如磨,此正乃吾辈所盼,不亦古君子之乐乎哉?!真乐乎?真乐也!
白云遥祝文波先生文安,著安!
不才白云白.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06
石一 :   读诗,要建立正确的阅读理念,阅读方式和阅读习惯 诗歌,本身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我们首先要感受形象 不是逻辑分析 不是每首诗歌,一定要有个具象的主题 诗歌,可以表现具象的主题 像巴河的三声爹娘 表现对父母的亲情  但也可以表现抽象的思想 比如人们对天地万物、生命价值、我是谁的感悟 自己的体验、感受、思考,有些可能是形而上的 诗歌的逻辑,不同于形式逻辑 首先,一首诗歌,他建立了一个独特的语境 如何阅读诗歌,对自己诗歌的写作很重要
我在这里说的是现代诗 以上,我说的意思,可以这样概括 我们可以试着改变一下方式、理念,去读一些诗 我们可以先以肯定的心态去读 每个人的阅读,是有习惯的 我们可以不依赖这个习惯 阅读一旦形成习惯 写作就会僵化 至少可能 然后按自己的习惯,看自己的作品 大家,都是在自我否定中成长的 是否可以,有时否定一下自己
肯定一下别人 海纳百川,方成大家 不断吐故纳新 一切就会改变 写作,不仅是技巧问题 还有心态、理念、学习等综合因素 可能你改变一下,就感到天高地阔 可能你基础很好,知识丰厚…… 但一个理念,一个心态,一个方法,一个习惯,就可能使你的才华 不能很好的发挥 我们有个词,叫“点拨” 就那一下子,一个转变,一个转身,你看到就是新的风景 而他一直就在你的身边
是江老师讲的课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08
热情的锤子 :文波兄长好  弟子  呵呵  突发奇想  譬如诗可否研究出来个  情感体什么的   干脆就是情感的喷薄
妄图摆脱文法和修辞的束缚和局限  又主题鲜明  不藏着掖着  让人一目了然   适合今天迅速的生活节奏


江文波:回复 500楼  的帖子:
突发奇想,智者常有;忘乎所以,诗者状态。
锤子老弟是否想表达这样的意思:创造出一个名为“情感体”的诗歌,以相对直白、好懂的语言,直接抒发的艺术方式,表现浓烈的情感和鲜明的主题。
我的看法是:
1、        名称叫“情感体”需要推敲,因为所有的诗歌,原则上都是要表现情感的;
2、        你所说的这种“不藏着掖着”的表现方法,过去、现在都有,也有一些作品在一定的时期产生了很大影响,但这些作品,一般都有自己的某些特色,在比较直接的方式中,实际上也有自己的艺术技巧。
3、        诗歌历来讲究含蓄,所以“藏”一点、“掖”一点,给读者留下联想与回味的空间,是必须的。一般来说,一首诗,如果读者看一遍,就完全掌握,根本不需要再去看第二遍,或者回味回味,那至少不是上乘之作。

我理解你的未尽之言,你可能是想找出一种适合自己的创作风格,但是,我建议兄弟把这件事放在以后……

    问候锤子!远握。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13
江文波:最近,有位在诗歌创作上颇有成就的诗友,给我发了一个短信:

“江老师,最近有些彷徨,不知道能不能这样写?是退步还是进步了,还是在原地踏步?……有时对于诗歌的理解反而更加迷惘了。”

读过这短信以后,我有点诧异,但思考、分析之后,觉得不仅正常,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所以放到这个楼里,来做个简单的讨论。诗友提出的问题,主要有两点:
一是已有一定创作经历和成就的诗者,对自己的创作方向与成果,难以做出令自己肯定的价值判断;二是,正因为如此,对诗歌的理解出现迷惘,说具体一点,在当下的诗歌语境里,到底什么诗才是好诗?
这实际上是两个有关联的问题,为方便表述,我先讨论第二个问题。

一、        到底什么诗才是好诗?

特别是自上个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社会思想文化思潮和诗歌内在动力的驱动,我国的诗界逐步出现多元化的倾向,特别是本世纪以来,网络诗歌阵地的大量涌现,出现了令人眼花缭乱的“主义”、“流派”和什么什么“体”,主流诗歌仿佛缺失了,确实容易让人迷失,好像没有了评价标准。那怎么在这“乱象”理清自己的思路呢?
商业化的大潮,无疑对文学产生了很大的冲击,也就是说文学也出现了商业化的倾向。但一种“主义”、“流派”和什么什么“体”,即使艺术质量不高,但只要获得一定人群,特别是已经习惯“文化快餐”的人群的欢迎,传统和网络媒体,就会以不同的方式,不同程度地去迎合,以争夺这部分的“眼球”,作者也可能因此“成名”。还有一种是因为体制内文学界的某种阶段性“需求”,也给某些读者提供了“成名”的机会。这类的作品,多数是泡沫化的,生命力一般不会太强,一段时间以后,就会被慢慢淘汰,但作者可能比较容易获得当下的“利益”。
实际上,主流的诗歌价值,一直还在那里。这类作品沿袭着两千多年中国乃至世界诗歌文化的优秀历史,反映出诗人生命的真实体验和真诚的心灵之声,燃烧着人文精神乃至普世价值的火炬,在艺术表现手法上,体现出诗人高尚、严肃的探索和追求,不断给诗歌宝库增添新的智慧财富。这类作品可能具有超越时代的生命力,但在当下有可能默默无闻。
所以,诗者应从这样的高度和角度,去理解什么是好诗……

二、        如何判断自己的创作?

如果解决了上面的问题,如何判断自己的创作,就有了一定的诗歌美学基础。当然,诗歌创作与鉴赏是有区别的,一个优秀的诗歌批评家,自己的创作未必惊人,同样一个优秀的诗人,未必擅长诗歌的鉴赏。特别是对自己的创作,可能说不出一个子丑寅卯,这也是常见的现象。
诗友不要把阶段性的迷惘,看的太重,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与探索,慢慢形成自己的诗歌美学思想,或者是一种感性的认识,这种情况就会逐步改变。同时:
1、        对自己暂时把握不好的作品,不要急于拿出来,可以先放一放;
2、        多听听他人——你认为能够帮助你做出判断的诗人或诗评家的意见。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18
读 馨月。华音《相心》



                                     总是顾盼你的侧影,小心翼翼的
                                     凝望   像悄悄开在夜里的莲
                                     晨曦又轻轻闭合起,那每一瓣
                                     藏在心底的羞怯。

                                     总是期盼你回眸的浅笑,寻寻觅觅的等待
                                     一些被不经意伪装的
                                     交汇
                                     仿佛与整个花季里的梦  
                                     相遇又别离

                                    总是想起你,在陌上花开的季节里
                                    在一个五月   格桑花曾静静地开满你洁白的裙裾
                                     想黄昏飘过,像那朵美了整个下午的云
                                    就让我默默地伫立,把所有的相许以心
                                    都眺望成
                                    一个相逢的昨日。

                                   想你,总是轻轻的
                                   在咖啡色夕阳沉落的暮色里     想你
                                   想你是雾,是暖,是流过人间四月天
                                   是悄悄划过我窗帷的
                                  ——————忧愁。


       这是一首情诗,作者似乎在表现“我”情犊初开的情感状态——“我总是顾盼你的侧影”,“总是期盼你回眸的浅笑”,“总是想起你”;炽热的思念之情,几乎占满了我的心怀,可谓是朝思暮想……这种青春期的情感,很朦胧,很美,也有迷惘和忧伤。作者通过这种情感的抒写,也勾勒出一个纯洁、美丽的少女或姑娘的形象,字里行间,读者不难感受到一个女性的魅力。
      或许这就是作者真实的情感体验,但诗歌不是一般意义上的情书,她需要更诗意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在构思、语言和意象等方面,要追求创新和表现的技巧。希望作者能象追求爱情一样,精心追求诗歌的表现艺术。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19
读热情的锤子:《泪水》

一滴饱含诗意的泪水
独立于夜色茫茫中
双脚浸润在彻骨的冰冷
喉咙吟唱着咸涩的滋味
寒风来袭之际
化为一颗璀璨的冰花
可爱的冰花哦
心向大海
梦里于浪花丛中旋转而舞
醒来时
它向黑暗用眼睛来描绘光明
春风乍起
万物苏醒之际
冰花轻轻掸了掸弄脏的衣衫
拭去浑身的泪水
悄悄的  悄悄的
哼唱着歌儿
随风而逝

    诗的开头很给力,有点奇峰突起的味道:“一滴饱含诗意的泪水/独立于夜色茫茫中”——一滴泪水,包含诗意,独立于茫茫夜色之中……虽然全诗未能撑起这个卓然、有力、生动的意象,但读过这首诗,是会被这两句诗所打动的。
    这是一滴富有丰富意蕴的“泪水”,在寒冬里化为一朵冰花,向往着大海和光明,最后融化于“春风乍起、万物苏醒之际”……作品以象征、借代等表现手法,体现出一个思想者的形象,以及不屈不饶和勇于牺牲的精神。如果诗歌的语言更加创新、句式组织更加灵活,作品的质量就更上一个台阶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4-27 10:19
江文波:读巴河流水;《搖燭之光》

  
       深深的夜晚,囚禁了心灵,茫然无措在等待
  沙哑的风,已经没有了气息,安静中是那么恐惧
  昏暗的灯光,在竭力着熄灭前的挣扎
  孤零的身影,被包裹进了层层寒意
  伤心绝望的人,被淹没在泪水苦涩
  呆滞的目光,掠过一丝渴望,充斥着对生的强烈欲望
  
       菊花远去了馨香,腊梅迟迟不愿开放
  赤身裸体的枝条,诉说着无限凄凉
  腐败的落叶,散发出浓浓恶臭
  凝结的空气,堵塞了鼻腔,凝结了整个世界
  无法寻觅的道路,前程一片迷惘
  写下了文字,鸿雁却断了翅膀
  撕碎的纸屑,落下一地悲伤
  
       一张冰冷的床,躺着一具残喘的尸体
  紧紧闭合的眼睑,滑落下点点冰霜
  心在微弱着跳动,已经失去了节奏
  游丝的气息,已经没有了温度
  只有脑海在翻腾,挣扎着最後的回忆
  欢乐与痛苦,反复着重新梳理
  温馨与甜蜜,祈愿重新踏上足迹
  还未停止跳动的心,依然在期待着晨风送来的黎明

——————————----------------------------------------------------------

    以生命与自然融合的意象,层层深入地表现出在窒息、死寂、恶臭的寒夜,生命的迷惘、忧伤与绝望,以及对死亡的体验和渴望新生的挣扎。感悟细腻深入,内涵厚重,能给人带来深刻的联想。
    根据这首诗的语境,我感到,如果适当增加一点意象间的转承与互动,句式适度变化,这可能就是一首很不错的现代诗了。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3-5-1 21:08
提请大家来读此贴,并作为诗歌理论教材
作者: 骆驼铃声    时间: 2013-5-1 21:50
欣赏 受益良多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