苍山不暮 张艳庭 朋友打电话来问,这个炎热的夏季,去哪里玩最好。朋友的选择是水上世界,清爽而刺激的水上游戏,与水完全的肌肤之亲。但我的选择却似乎暮气重重:去大山之中,在自然的山水中寻觅清凉。这样的选择不够刺激,与水的接触也无法那样直接和彻底,似乎与青春相去甚远。当代作家王跃文曾在书中就说过,他喜欢山也许是因为他有很深的暮气。中国自古有在山水中隐居的传统,那些古代的隐士们所找寻的也是精神上的清凉。与古人相通,趋向于精神层面,似乎有一种暮气的暗示;与时代相通,趋向于身体层面,似乎正与青春同义。然而我这个青春尚未老去的人,还是在这两者之中选择了前者。也许我身上真有了些许暮气? 居住的城市在豫北,太行山和黄河形成夹角,把它包在其中。曾经听到很多人评价它,到过大城市或从大城市来的人总是说它压力不大、竞争不大、生活安定,这一系列的形容词之后,得出的结论往往是适合养老。似乎年轻人就应该在竞争充分、机会较多、流动性强、也有较大压力的大城市里寻觅自己的天地。我大学毕业或将要毕业之时,也有过这样的想法,但未能完全实施;在这个城市居住,也曾厌恶过它这种“适合养老”的暮气。从一定程度上说,这种暮气,也许可以称为是一种“稚气”,因为它的发展不健全也不完善。但后来渐渐发现了它的好处,它依山靠水,能给我们更多自然的滋养,它的人际关系也不像大城市人与人的冷漠与疏离。即使午夜在大街上散步,也不用担心安全。记得一次山水旅游节上,我对从北京来采风的大诗人说,这样的小城市是很宜于生活的。当时还套用了书上看到的话语:真正宜于生活的是十万人的小镇。后来,我对这个城市的结论是:宜于生活,但不宜于工作。但书本上的结论又一次改变了我的观点。那是《南方人物周刊》所做的一组关于小城市生活的报道。写到许多从事文学和艺术创作的人士离开大城市,到小城镇去生活,甚至定居,由此得出:小城镇有着宜于艺术性智力创造活动的环境。在这个信息时代,小城市并不代表着落后,稳定的生活、和谐的人际关系、优美的环境、较小的压力恰恰成为它的优势,为精神性的创造提供了得天独厚的土壤。于是,我为这个适合养老的城市找到了适合发展的理由。 从精神层面上来说,对自然山水的喜爱与亲近,也并不代表着暮气十足。当我们面对一座万古长青的山,时间似乎就隐遁,我们的青春,甚至一生,都显得太过短暂。一座山在审美层面上,引导我们超越了年龄的界限,甚至我们自身生死的界限;当我们面对山间潺潺流动的水,我们也似乎看到了一切的初始。不仅因为水是生命之源,在形态上,它的纯净透明也像我们的童年;它的流淌跳动,雀跃而下,也像是我们发自内心的欢乐。此时的清凉是内心的真正清凉,因为去除功利和世俗杂念的心是清凉的。而在山水之间得到身体的清凉,也与心灵有关,因为这是大自然的清凉,它所给予我们不仅仅是身体的感觉,还有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在,相依相亲。 |
熊荟蓉 发表于 2016-4-15 20:18
言之有物,文以载道。不错!
侯诗杰 发表于 2016-4-15 21:03
细致缜密地分析,有理有据。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