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渔父》(听课摘要7) [打印本页]

作者: 张垣王爷    时间: 2016-4-19 21:57
标题: 《渔父》(听课摘要7)
     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渔父》唐·张志和
     这首词也算流传广泛,喜欢它的人不少,并且有好多人早就会背这首词。但是,有两个字还需要说一说,一是“父”,一是“鳜”。
     “渔父”的“父”,与“父亲”的“父”意思不同,”渔父“之”父“,意为对上了年纪的男子的尊称;声调也不同,“父亲之”父“是去声,”渔父“之”父“是上声。写在纸面上,二者看不出有甚区别,说到嘴上,声调不同。用声调区别词义是汉语的一个特点,
      再举个例子。“正”在一般情况下是去声,在特定情况下是平声;如农历一月叫正(zheng 1)月,是为了避秦始皇“嬴政”之“政”而改为平声的。
      声调不仅用来区分词意,而且还用来区分词类;如“王”,平声是名词,去声是动词;“王(wang 4)天下”,意为“称王天下”。“军”,平声是名词,去声是动词;“沛公军(jun 4)坝上”,意为“刘邦驻军坝上”。
      这种现象前人谓之“读破”。早在《庄子·盗跖》中就有,“冠枝木之冠”;前一个“冠”去声,动词,”戴帽“的意思;后一个“冠”平声,名词,“帽子”的意思。西汉《史记·滑稽列传》褚少孙补作的《西门豹治邺》中有“皆衣缯单衣”;前一个“衣”去声,动词,”穿“的意思;后一个“衣”平声,名词,“衣服”的意思。这种保持原来的音读,词意的作法,叫“如字”。
      魏晋南北朝以后,“读破”日益发展。那些为古籍作注的人,对“读破,如字”的分辨更加严格。后来的读书人也遵从这些规定,并且在读书时用一定的符号来标记,这就是前人所说的“读破法”,也叫“圈发之法”。
       (待续7)




作者: 红尘散逸    时间: 2016-4-20 11:26
一堂十分有意义的课,学习了,问好王爷!
作者: 细雨敲窗    时间: 2016-4-20 12:23
前来学习,向老师问好!
作者: 张垣王爷    时间: 2016-4-20 14:02
红尘散逸 发表于 2016-4-20 11:26
一堂十分有意义的课,学习了,问好王爷!

谢谢谬夸。知识是所有人的,拿出来让愿意看的人看看,也是应该的。问好,致敬!
作者: 张垣王爷    时间: 2016-4-20 14:07
细雨敲窗 发表于 2016-4-20 12:23
前来学习,向老师问好!

谢谢品评,千万不要叫老师,咱们是同一栏目的哥儿们。问好,敬茶。
作者: 直言人生    时间: 2016-4-20 23:04
学习、赞赏佳文!飘红高亮引赏!问好“张垣”兄!

作者: 张垣王爷    时间: 2016-4-20 23:16
直言人生 发表于 2016-4-20 23:04
学习、赞赏佳文!飘红高亮引赏!问好“张垣”兄!

谢,多有支持。问好,致敬!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