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淮韵悠悠 (交换)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4-24 04:31
标题:
淮韵悠悠 (交换)
淮韵悠悠
文/徐学平
在苏北里下河地区,每当晚霞烧红落日的黄昏,五里一村,十里一镇,高音喇叭里传播的淮剧唱段便会相互交织起来。我与淮剧有着说不清道不明的缘,这可能与小时候听家乡戏有关。
记得儿时村里还没有通电,炎炎的夏日,村头的砖拱桥便成了村民纳凉的绝好去处。暮色降临的时候,劳作了一天的人们在美美地冲个热水澡后就纷纷聚到桥上,唠唠家常,谈谈庄稼。最活跃的还得数那些半拉子的淮剧迷们,摇着蒲扇来一段清板唱,那是最受欢迎的了。小河深处飘来淡淡的荷香,淮剧的唱腔总是徐徐的、很温和的、很淳朴的、很容易让人接受的。你唱罢来我登场,唱完《赵五娘上京邦》唱《孟姜女送寒衣》,唱得精 时就报以热烈的掌声,唱错了词儿也便一笑了之。没有灯光,没有伴奏,只有幽幽闪烁的萤火虫混杂着田野里浅浅的蛙鸣。
偶尔公社剧团也会送戏下乡。村里早早地在村头空地上用板凳和木板搭起戏台,为安全起见往往得用草绳固定,因此俗称之为“搭草台子唱大戏”。村里唱戏,家家户户像过节一样清扫屋子接待客人,四邻八乡的乡亲们都赶来看,小孩更是少不了。随着一阵激烈的锣鼓声响,戏开场了,台下人头攒动,一盏高压汽油灯把乡村照得如同白天。孩子们虽不懂什么戏,但也不纯粹是看热闹来,台上的演员唱得字正腔圆,孩子们便聚在场子后边的空地上一招半式地现场模仿起来,倒也算是有板有眼。
贾平凹在《秦腔》中说:山川不同,便风俗区别,风俗区别,便戏剧存异;普天之下人不同貌,剧不同腔。生长在江淮大地,经历了童年的熏陶,爱上淮腔也该是一种自然。几年前,我在剧院看过《斩黄袍》,生旦皆着戏服上场,也许是吸取了徽剧和京剧的唱腔、做功和道白,戏中多用二胡伴奏为演员托腔,自然要比清板唱美妙了许多。正是那些不经心的接触使我爱上了淮腔,爱它充溢着水乡的灵韵,自然、清新,很细腻很轻盈的那种韵调,和乡村里自家酿制的米酒一样,弥漫着泥土的气息。
也许是淮腔中浓缩了太多的乡土韵味,所以无论是生硬硬的京蹦子,还是软绵绵的黄梅调,一旦沾上了乡土乡音,就会除去了执拗,除去了惰性,只剩下一点淡淡的清香——那是一种属于根的清香。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6-4-24 13:31
本帖最后由 一方 于 2016-4-24 13:34 编辑
一方水土一方人,一方几乎没有听过淮剧,读完徐先生文,似乎,那灵韵,踏水而来,袅袅娜娜……就像湖南花鼓戏,乡韵乡音最醉人。
作者:
青山多妩媚
时间:
2016-4-24 14:54
江南好,梦里是江南,好文。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6-4-24 21:34
淮韵悠悠,岁月悠悠,这情怀也悠悠。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