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雁落塞外成青冢(交换)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4-30 19:31
标题: 雁落塞外成青冢(交换)

                                雁落塞外成青冢


                               □沙 金


    参观完昭君故里之后,我的脑海中不时浮现出:茫茫戈壁上,黄沙飞舞,落叶飘零,马嘶雁鸣,一队人马逶迤北上,一个漂亮的姑娘坐在马上,拨动琴弦,奏起悲壮的离别之曲。空中南飞的大雁听到这悦耳的琴声,看到骑在马上的这个美丽的女子,一时竟忘了摆动翅膀,于是跌落地上。这幅画面是何等的苍凉和凄美,犹如铺陈眼前,撼人心弦。后来“落雁”一词成为四大美人之一王昭君的雅称。

    其实,当初在三峡参观时,并没打算去昭君故里,但在当地导游十分自豪的炫耀和撺掇下,怀着对美人出生地的向往与膜拜,于是,在秭归拜谒了屈原祠后,我们又踏上了兴山县的昭君故里。

    车出宜昌后,山路逶迤,云雾缭绕。沿途绿色梯田天光山色,一级一级直铺上山顶,盘旋公路曲折缠绕伸向远方。有炊烟的地方就有修竹、鲜花、垂柳、细杨,偶尔还有清脆婉转的鸟鸣,衬托出山间的幽静。经过四个多小时的颠簸,终于看到了被溢翠浮香的橘林拥抱着的美人故里。

    昭君故里面临香溪水,背靠纱帽山,群峰林立,崖壑含翠,如此秀山丽水,还真不愧是出美女的好地方,难怪后来许多文人墨客纷纷前来探花寻香。连“诗圣”杜老夫子也不辞辛劳,慕名而来,写下了“群山万壑赴荆门,生长明妃尚有村”的诗句。而昭君宅的精致玲珑和汉代建筑的特色,给后人对王昭君当年的生活背景,提供了广阔的联想空间,一个冰清玉洁、倾国倾城、端庄淑静、飘逸秀慧的佳人形象始终萦绕在人们的脑海之中。

    行走在昭君故里,闻听王昭君的故事,她的为人及生平境遇,让我们感慨万千,除了为她感到不平、叹息、悲摧之外,更多的是对她的敬佩之情。

    公元前38年,王昭君因才貌出众被选为宫女。当时,皇帝都是凭画像挑选宫女的,许多宫女为早日得到皇帝的宠幸,争相向画师行贿,以求将自己画得更美些。传说王昭君生性耿直,自恃貌美,不肯随俗,被宫廷画师毛延寿怀恨,在其画像的眼角点了一颗克夫痣,丑化了形象,以至被汉元帝贬入冷宫三年,无缘面君。笔者不由感慨,两千多年前的古人们就知道利用贿赂获取好的出路和功名,现代人能深谙此道,且成为了“潜规则”,就一点也不奇怪了。

    值得庆幸的是,王昭君并不安于“锁在深宫人未识”的境遇。公元前33年,匈奴来汉和亲,失意的王昭君主动请行。临行前,元帝见王昭君如此美貌,心中不舍,意欲留之,而难于失信,只好忍痛割爱,予以成全。在那个时代的背景下,确实是一个可圈可书的亮点,这不仅是昭君人生中一个重大转折点,也表明了一个封建女子不甘屈服、敢与命运抗争的非凡勇气。另一方面,王昭君能够如愿地走出宫闱,倒也显示了汉元帝颇有胸怀和气量,为了国家的和平与安宁,抛弃私念,没有因红颜一怒而失信于人,实乃国之幸焉。

    王昭君出塞功德无量,汉匈两族团结和睦,国泰民安,半个世纪以来“边城晏闭,牛马布野,三世无犬吠之警,黎庶亡干戈之役”,展现出欣欣向荣的和平景象。后来,王莽夺取西汉政权,建立“新”。匈奴单于认为其“不是刘氏子孙,何以可为中国皇帝?”于是边疆战火再起,祸乱无穷。

    眼看自己创造的和平岁月毁于一旦,33岁的王昭君在幽怨凄清绝望中死去,厚葬于大黑河南岸(在今内蒙古呼和浩特市旧城南9公里处的大黑河畔)。据说,入秋以后塞外草色枯黄,唯有王昭君墓上草色青葱一片,所以叫“青冢”。后来提到“青冢”的诗句有很多,如白居易的“不见青冢上,行人为浇酒”;杜牧的“青冢前头陇水流,燕支山下暮云秋”;杜甫的“一去紫台连朔漠,独留青冢向黄昏”等。

    我想,假如当初王昭君被召进宫时没有被画师毛延寿丑化,她得到了皇帝的宠幸,那么,王昭君也就不会怀着怨艾之情远嫁异邦,历史上也就不会有“昭君出塞”这段佳话传于后世了。命运的造化,让王昭君最终雁落塞外,化为一处青冢,让世人铭记于心。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5-1 16:54
全文流于公知材料,情感发挥受到限制,流于一般。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6-5-7 21:51
作者的题目以及字里行间,处处流露着凄美与赞美。再读四美之一王昭君的典故,伊人想到一句话,“性格决定命运”。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