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古文今译亦大不易 [打印本页]
作者: 平原君 时间: 2016-5-29 16:01
标题: 古文今译亦大不易
本帖最后由 平原君 于 2016-5-29 16:09 编辑
古文今译亦大不易
把古文翻译成白话也非易事,需要的不仅仅是懂得文言的词汇、语法结构,还要有比较丰厚的文化底蕴,才能把原文翻译的准确。把外文翻译成中文,讲究的是信、达、雅,把古文已成白话,也应如是,当然最重要的还是要“信”。我在《古文今译得笑话》中,讲了一则今译中的明显错误。在此再举一例。
东晋时,王敦起兵造反,其堂弟丞相王导率同族兄弟子侄二十余人每天到宫门外待罪。有人力主尽除王导诸人。但是周顗(字伯仁)在晋明帝面前极力剖白王导的忠诚谋国,救了王导。但王导并不知道这些,反以为周顗对自己见死不救,心存怨恨。后来王敦攻进建康,对如何处理周顗,向王导征求意见,王导始终三缄其口。王敦于是把周顗杀掉了。在《晋书》中他们的对话原文是这样的:
(王敦)问导曰:“周顗、戴若思南北之望,当登三司,无所疑也。”导不答。又曰:“若不三司,便应令仆邪?”又不答。敦曰:“若不尔,正当诛尔。”导又无言。
二十四史全译之《晋书全译》的译文是:
(王敦)问王导说:“周顗、戴若思是南北有名望之人,应当位登三司,使众人不生疑惑。”王导不答。王敦又说:“如果不任三司,便应使他们做奴仆吗?”王导还是不回答。王敦说:“如若不然,当把他们杀了。”王导依然无言。
这里把“令仆”译作“使他们做奴仆”,是完全错误的。把“令仆”解作令其作仆人,是望文生义,而且也不符合文言文的语法,
其实,这里的“令仆”是尚书令和仆射的省称。魏晋时无丞相之职,三公(司徒、司空、太尉)虽品级最高,但大多并无实权。尚书令名义上是总领政务的官员,但在魏晋时品级低于三公。尚书令的副职是仆射,亦称尚书仆射。真正执掌朝政者,是由实权人物如大将军之类“录尚书事”,只有“录尚书事”者才是真正意义上的丞相。
故此,王敦才问王导,让周伯仁任三公(即三司)怎样?王导不答。王敦又问,让他任尚书令或尚书仆射怎样(即比三公低一级任用)?王导还是不吭声。最后王敦于是把周顗杀掉了。王导后来检查档案文书,见到周顗解救自己的奏章,情辞十分恳切,后悔不已,说:“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幽冥之中,负此良友!”从此“吾虽不杀伯仁,伯仁由我而死”(或简略为“伯仁由我”)就成了因没能搭救朋友而深感愧疚的典故。
如果译者能够参考一下《世说新语》对此事的记载,当也不会发生这样的错误。《世说》尤悔篇第6则云:“(王敦)问丞相曰:‘周侯可为三公不?’丞相不答。又问:‘可为尚书令不?’又不应。因云:‘如此,唯当杀之耳!’复默然。”
这里王敦的第二问“可为尚书令不?”也即《晋书》中的“便应令仆邪?”说的更明白。
上面这个翻译的错误,显然是译者不懂得“令仆”一语,是文化知识的欠缺造成的。令人遗憾的是,不仅《晋书全译》是这样错译,我在一本史学随笔集中的一篇文章(书名及篇名恕我失记)中,也看到是这样解释“令仆”的。因为这套二十四史全译是由著名人士主持的,不少人觉得有一定的权威性。是史学随笔的作者参考了《晋书全译》而把这个错误延续下来,还是《晋书全译》的译者参考了那本史学随笔,还是两者之所见略同,不得而知。老实说,不管多么有名望的学术权威人士主持像二十四史全译这么浩大一项工程,他不可能把每一部书稿从头至尾地审阅一遍。由于执笔者的水平参差不齐,其中的错误是难以避免的。作为读者,切莫以为由权威人士挂帅主编的书籍,每一本、每一篇也都是权威水平。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6-5-29 16:36
先生舞文弄墨,让我辈大长见识。问候!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5-30 08:43
深广的文化功底,佩服,学习。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6-5-31 16:49
伊人拜读、学习了。问候您!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
Powered by Discuz! X3.1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