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瓦屋
[打印本页]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6-23 04:28
标题:
瓦屋
本帖最后由 老党 于 2016-6-23 04:31 编辑
瓦 屋
□周文英
窝在房间看书,书中提到了“瓦库”,这个“瓦库”不是存放瓦片的仓库或博物馆,而是一座精致的茶楼。于是,我的思绪飞扬,就跑到乡下去了。村子里土木结构的老屋和砖木结构的楼房各占半壁,皆人字脊,顶着灰蓝的瓦片,陶瓦作为屋顶材料,该有数百年历史了。灰蓝,是泥土煅烧后的本色,质朴庄重。
三十年前,村南头有一座砖瓦窑,只烧瓦不烧砖,因为附近村里有一个机砖场。那里生产的机砖表面粗糙,硬度大,成本低,市场广阔。瓦用在屋顶,太厚增加梁柱压力,太薄容易损坏,为防水需要,瓦不能有裂纹或缝隙。纯手工制作,产量不高,辛苦,但利润还行。
邻居的叔叔在砖瓦窑干活儿,中午回来后,婶子端了一碗捞面递到叔叔手里。奶奶总是劝出苦力的叔叔多吃点儿,让婶子炒菜时要舍得多放油。每每这时,叔叔总是平静地与大家说笑着,看不出有多劳累或烦恼。
我问奶奶在砖瓦窑干活儿辛苦吗?奶奶抬起头来指了指天:“你看天空碧蓝,没有一丝云 ,恁红的太阳,在屋里啥也不干都热,你叔叔天不亮就去窑场,从早到晚脚手不停,一般人吃不下那个苦。”
下雨天,叔叔可以歇着了,但他不盼望下雨,做瓦活儿最好的季节是夏天,夏天并不漫长。汗水里装着叔叔一家的希望与光景。
一场秋雨,天凉了,窑场全面停工,到第二年,土窑一角坍塌,维修价钱没谈拢,瓦窑就废了。
据说,近几年商洛市所用的屋瓦都是山西产的,成本自然不低,汶川地震之后,农村人盖房大多选择抗震较强的砖混结构。这样长期下去,只怕不久的将来,瓦屋会从视野里消失。不经意中,代表城市精神的混凝土就取代了蕴含乡村情结的土木瓦屋。
婆婆和大姑子在客厅里聊天,声音从门缝里灌进来。
“周末我和你爸回老家,给厕所安个门,咱放那的瓦被隔壁拿了不少。”婆婆说。
“用了就用了,不值几个钱。老屋迟早要倒的,你们每年回去拾掇,只是让它迟倒几年而已。”大姑子劝说。
“咱的瓦可是山西出的!邻家买了盖新房的瓦,后来楼顶打成混凝土,自家有瓦不舍得用。”公公有点生气地说。
婆家的老屋在山腰上,院子里七八户人家陆续搬到城市里,几座房子其实成了公海孤岛,大家偶尔回去,给院子栽几棵树,种几苗花,好比在南极插上国旗,宣布主权和存在。
感叹这堆远道而来的陶片,本想置身屋顶俯视主人,不料闲置多年就成了废物,连主人的脸色都难以见到,未免可惜。
娘家地盘建设美丽乡村如火如荼,左邻右舍翻新旧屋热情高涨,母亲每次回乡,总有邻居追问啥时盖房,弟弟不热心盖房之事,母亲总是怅然,三番五次地说前院邻家拆房时,屋瓦全填了地基,咱家以后要把院子垫高才行。
替那些从屋顶跌落的瓦们感到疼痛,它们几十年如一日的坚守,为主人抵风挡雨,而今身子骨依然硬朗,只是失宠了,就被当成废物抛弃,埋葬。
于是,我就教唆母亲,再有人问盖房的事,就说娃子还没考虑好盖十层还是二十层,景区发展好了,直接盖成家庭旅馆,母亲被我的大话逗乐了,不再自卑没有新房的事。
作者:
李听圃
时间:
2016-6-23 08:49
农村的变化很大,景区的发展也很快,新房小楼比比皆是,地区发展的多样性令人欣慰。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6-6-23 15:03
哥哥家盖房前,我和侄子商量盖一间小平房,在乡村,在宽阔的屋场里,一定别有一番味道,最终,还是没能如愿。似乎楼房,才是一点身份的象征。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