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凉坨坨儿】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6-7-3 15:13
标题: 【凉坨坨儿】
本帖最后由 王振江38307 于 2016-7-3 15:14 编辑

【凉坨坨儿】

2016-7-2

  1993年初春。
   我刚下海回到河南许昌。把厂建好了,主要原材料是植物油,那年植物油市场价格特高。有朋友拿来一张报纸,上面写着山西省的五寨县积压大量植物油,于是我决定亲自去一趟。
   那时候的交通还很落后,走一趟很不容易。
——我从许昌上火车——到新乡(住一夜);
——第二天早上坐新乡发往晋城的火车到晋城(住一夜);
——从晋城坐火车到太原(住一夜);
——从太原至坐长途公共汽车到岢岚(住一夜)
——从岢岚坐长途公共汽车到五寨。沿途已经打听过了,那个植物油信息是年前的,过时了,油涨价了,和河南的一样。我没必要再继续了解了,于是我决定从山西入境陕西,回咸阳我的家。
——从陕西省的五寨坐长途公共汽车到陕西省的府谷,临近黄河桥,堵车,天渐黑,问离府谷远不远?说不远,过去黄河,有20公里左右的路途。于是我决定下车徒步走过去。走到黄河大桥上的时候,已经是晚上21点多的时辰了。
   下面黄河水滔滔,桥上无车无人,我手里握着一块石头防身,放开两腿大踏步地走着,桥正中间一对恋人,一个站在山西,一个站在陕西,正在拥抱亲吻。很是浪漫,很是奇特,很是害羞。
——在府谷住了一夜;
——次日坐长途公共汽车向延安挺进,晚上来到延安。次日去了王家坪、杨家岭、枣园,住了一夜;
——坐上延安到西安的长途公共汽车,在窝窝头一样山坳坳里转啊转啊。
——这一路没吃好,在山西的乡间路上,都是支上一口大锅,有需要的话给你下方便面。在府谷的那一夜看见路边,铺上块塑料布,猪头肉摆在塑料布上,馋得我转了好几个来回没舍得花钱买着吃。在延安,看着那炖羊肉的招牌饭店不敢进,囊中羞涩啊!
   汽车到了一个不知名的地方,休息,吃、喝、拉、撒。什么也没有,唯有一个老汉,推着一辆自行车,车子后边挂着两个大箩筐,箩筐里放着红薯粉子砣砣,一坨有二两左右,现吃现用小刀把手上的坨坨一条一条地切下来,放到碗里,放上蒜汁、辣椒油。也没有更多样的调料。
  你如果饿了,别无选择吃凉坨坨!那个季节,那个地点,那个饿劲儿,我要了两份儿,吃得很香!记忆很深刻。
  这东西在现在市面上不好看见有卖的。但是那样的旅途当中,那样的陕北的山旮旯里的凉坨坨,我买得起,我吃得起,于是大大方方地买了,大大方方地吃了。那味道,美得!会让我记忆一辈子!去年我上网查看了做法,买回来了红薯粉子、洋芋粉子,做出来碗坨坨,放凉,拌上蒜汁、辣子油,味道美得很!

【搜狗百科】
碗坨 编辑
碗坨,是一种陕北榆林与山西汉族传统面食,在方言里又叫做“碗团”。碗团是用荞面同水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浇上醋、蒜、特制不辣辣椒,再将它用小刀划开,即可食用。
天津蓟县也有碗团,碗砣在蓟县一带非常有名气的小吃,大街小巷都有卖碗砣的商贩的身影,许多游客在蓟县游玩时都会吃上一碗。碗砣由石勒发明于西晋初年,可冷食或者热食。用荞麦仁加水渗透碾压,渐渐加水,掺成糊状,过滤去渣,稠度以挂勺为宜。而后将粉糊盛碗入笼,旺火蒸熟后晾凉,从碗中脱出成,故名碗砣。其色浅灰,食时切片,状若柳叶。调拌汤汁用盐、醋、油泼辣子、花椒粉、姜粉、蒜泥、香菜、芝麻等加水勾兑而成。
中文名 碗团,碗砣 类    型 传统面食 位    置 陕西榆林/山西/天津蓟县 民    族 汉族
碗坨
碗团一般置于阔口浅底碗里,做好的碗团是一层银圆薄厚略发乌色的面结晶,吃时用钢锯条磨成的小刀,把碗里那浅浅的一层面食割成自己喜欢的形状,拌以辣椒油、陈醋等佐料,入口咬嚼,柔韧、滑腻、筋道、香辣,霎时间酸甜咸辣味溢满口腔。细品,似乎还有点点苦味
种类编辑
榆林碗托
榆林麻辣猪肝碗托
榆林麻辣猪肝碗托
碗托在陕北是很常见的一种民间食品,走在榆林大街上,许多卖碗托的都打着镇川碗托的招牌,好像只有这样自家的生意才能红火。
陕北普遍产荞麦,尤其是定靖一带。于是,陕北老百姓便在几千年的岁月里不断摸索荞麦的吃法,荞面碗托就是其中的一种。它观之晶莹光亮,粉白微青,质地精细、柔软、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百吃不厌。
榆林碗托的最佳配料——麻辣猪肝
榆林人吃碗托时,会添加精心制作最佳配料麻辣猪 肝。麻辣肝子的做法也简单,但要选好炒肝子的油,这样炒出来的肝子才香。“ 我们现在用的油是最好的菜籽油。”周亚东说,炒肝子的调料有蒜、生姜、葱、辣椒等。
猪肝子炒好后,把碗托切成又长又薄的条状,再把麻辣肝子浇上,一碗光滑细嫩、清香利口、风味独特的镇川碗托就做好了。
一碗碗麻辣肝子碗托,虽然表面上又麻又辣,但多嚼一嚼,就能品出荞面特有的清香了。[1]
承德碗托
碗坨是用荞麦面同猪血揉到一块儿,加热熬成粥糊状,晾凉以后即成。食用时,将它切成薄薄的三角块,在油锅中煎透,盛入碗内,浇上芝麻酱、蒜汁、陈醋、盐、味精等作料,用竹签扎着吃。这与北京的灌肠极为相似,只是原料不同。据说清廷在避暑山庄时曾专门打发人到街上买回来尝这口鲜呢![1]
平遥碗托
平遥的碗托由清光绪年间城南堡厨师董宣首创,距今已有100多年的历史。光绪二十六年(1900年),慈禧太后西逃西安途经平遥时,品尝这种食品后,赞不绝口。当场赐予重赏。于是,碗托名声大振,成为一种地方名吃。
平遥碗托的制作方法是将白面用温水调成糊状,再加以一定比例的盐水、大料水和菜子油,由稠调稀后盛入五寸小碟内上笼蒸15分钟左右,蒸熟凉切后即成。
平遥的碗托有冷调、热炒两种食用方法。冷调是切成面条状放入人后加醋、蒜泥、芝麻、大料水、辣椒末、香油等即可。食用时有一种凉爽、清香、光滑可口的感受。热炒是将炒瓢内入入熟猪油,加入葱蒜后,将切成条状的碗倒入,加山药蛋丝或豆芽菜,再加大料水、酱油、醋等调味品。炒熟后香味四溢,诱人馋涎欲滴
保德碗坨
保德县盛产荞麦,所制荞面碗坨,观之晶莹光亮,质地精细,清香利口,风味独特,为忻州地区汉族风味小吃之上品。现保德碗坨分为肉碗坨和素碗坨。[2]
记载编辑
承德盛产荞麦,《承德府志》载:“荞麦于山田尤宜。《广群芳谱》曰:‘北人日用以供常时,农人以为御冬之具’”。这足见当时北方及承德一带农人是以荞麦做为主要粮食作物的。宋代诗人陆游还曾有“荞麦漫漫连山路,豆荚离离映版扉”诗句,极言荞麦之盛。
二仙居一带,碗坨做得最好的要数人称“碗坨王”的王老三。他从清末起就以制碗坨为业,他制做的碗坨选料精,工艺新,煎得透,器皿也很考究。民国年间,他曾被热河督统汤玉麟召到督统府专门传授制碗坨技艺。他去世后,这门手艺由他的后人传了下来。直到现在,二仙居的碗坨仍然深受国内外游客的欢迎。
《承德府志》有这样的记载:“荞麦于山田尤宜”。承德地处塞外,多山地丘陵,加之气候较寒,无霜期短,适合产量低、成熟期短的荞麦生长。
制作方法编辑
碗坨就是以荞面为主要原料,制作方法是:用荞面、杂豆面(绿豆最好)各半(豆面也可适量少放点),配上少许五香粉、花椒粉,像熬粥一样熬熟(汉民也可加猪血),倒入碗内晾成坨,而后打块上铛煎透,吃时放麻酱、蒜泥、醋等佐料。这道小吃味道鲜香,是颇受群众欢迎的大众化食品。
历史故事编辑
建国前夕,由于交通不便,承德人很少能吃上一顿白面。做小生意的买卖人,就在当地的特产——荞面上打起了主意,这些人以骆驼为交通工具,从周边各县驮回荞麦,加工成碗坨。
当时,承德的闹市区二仙居一带,开起了多家以荞面为主食的饭店。周围还有十余家打地摊的小贩也售卖碗坨。因其地点在二仙居,所以老承德人都习惯于叫“二仙居碗坨”。
清代,康熙、乾隆等七帝,每年都要来承德巡幸狩猎,并在避暑山庄驻跸,时间多至半年。那些王公大臣、后妃宫女们也随行前来。起初,住在山庄内的妃嫔宫女门,得知二仙居碗坨好吃的消息后,就托太监出去购买,后来,又叫卖碗坨的小伙计往宫里给送。一来二去,二仙居碗坨身价随之大增,成了很有名气的一种小吃。
至今,承德市还流传着“二仙居碗坨——煎(尖)透了”的双关俏皮话。其意不仅说煎透了的碗坨好吃,还说卖碗坨的人会做生意。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6-7-6 20:58
这个凉坨坨真不知了,倒是想按照您说的逐个都吃上 他一回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6-7-6 21:23
单衣 发表于 2016-7-6 20:58
这个凉坨坨真不知了,倒是想按照您说的逐个都吃上 他一回

这可以自己做。
作者: 单衣    时间: 2016-7-6 22:32
王振江38307 发表于 2016-7-6 21:23
这可以自己做。

大工程,这个得提前下决心。
作者: 王振江38307    时间: 2016-7-9 17:42
单衣 发表于 2016-7-6 22:32
大工程,这个得提前下决心。

问好!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