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读论语先进篇第四章之见我:“捧"到底才有力量
[打印本页]
作者:
宝贝小菩萨
时间:
2016-10-19 17:33
标题:
读论语先进篇第四章之见我:“捧"到底才有力量
[i=s]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16-10-19 22:31 编辑 [/i]
《读论语先进篇第四章之见我:“捧”到底才有力量》
【原文】
子曰:“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
【白话】
孔子说:“颜回呀,他与我是没有什么裙带关系,私下也没有什么交易关系的人吧。他对我讲的各门文化知识,都是深信不疑的。”
【笔谈】
品读《论语》章句,要眼读、口读、心读、以心读为上。读《论语》,着力情理、逻辑,它是心读的一把钥匙。本章孔子说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今天,我们从字面上读并十分难懂,大多数学者解读是:孔子说,颜回对我没有什么帮助,但是我的话颜回没有不喜欢的。这样解读也对,找不出多少理由说他们不对。不过我感到读起来有点别扭,这样解读好像孔子在利用颜回突出自己,而且有点想用颜回听话的理由在压其他不听话的弟子。学生要听老师的话理所当然,但老师厚着脸皮公开对学生说,一定要喜欢他的话,恐怕这样的老师在古代不多,在现代也不多。读书,上学要听老师的话这应该是父母或第三者才能说出的话,由老师亲口说不适合,不高明,也不符合情理逻辑。
情理逻辑是个好东西,有了它可以推理、演绎,可以理顺事非曲折,可以揭示某一种现象的本质,可以领悟几千年之前的古人当时说的到底是什么意思?虽然不能保证百分百的准确性,但是因为有了逻辑情理,百分之九十以上应该说没有问题的,八九不离十,可以接近于真实,可以接近原意,可以接近真情,可以接近教育规律。孔子这样一代先师,好象不会在学生面前说:我的话句句是真理,你们应该人人喜欢。假如真这样的话,孔子的师质水平可能没有真正的到位,谈不上千古先师,更谈不上对他有万世师表的评价。
解读本章如何更接近于孔子的愿意呢?我弄了一个“花招”,也许是画蛇添足,我把孔子说的“回也非助我者也,”推理到颜回不是与我有什么裙带关系和私人交易关系的层面。
这样解读孔颜关系的好处:
一是割断孔子与颜回有什么裙带关系,因此而受孔子特别关照;
二是割断孔子与颜回有什么交易关系或者受到颜回的什么好处,从而孔子对他特别器重。
在一个学校里某个学生的特别出名,并受到校长、老师的表扬,往往被人猜疑,是否这个学生与校长和老师有什么裙带关系或交易关系?一人走红,大家生疑,这不仅在古代而且在现代都有这样的问题。
颜回在孔子心中这么红,其他弟子会有生疑的,为了避免一些不必要的误会,孔子特地说,颜回这么优秀,是他自己努力的结果,我与颜回没有任何裙带关系或交易关系。原文“回也非助我者也”也许就是这个意思。
孔子说:“于吾言,无所不说。”
“说”是“悦”,这是常识。现在我把孔子的“吾言”扩伸到“各门知识”或者叫“各门学说”,这样“吾言”的视野更大一些,可以更接近孔子的文化战略意图。
我认为,孔子培养学生不是放在听话或不听话的问题上,而是主要放在道德、学问和技艺上的进步与否。学生有了道德修养,不必担心他听话还是不听话。学生有了学问修养,不必担心他会离经叛道。学生有了技艺能力,不必担心他学无所用。孔子最关心的他的学生是否把“六经”文化和“六艺”学到手。因此,我把孔子的“吾言”从文化德艺上切实,突出仁德,这样可能更符合孔老夫子的本意。“于吾言,无所不说(悦),就是说颜回对孔子创立的各门知识没有哪一门不喜欢的,对孔子说的各种道理没有哪一个不喜欢的。
孔子挺颜回,说清他与颜回有关系,其目的是要挺他的文化战略方向。
孔子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文化战略家,又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教育战略家。说他是文化战略家,他定“六经”几十年不变。说他是教育战略家,他有弟子三千、贤人七十二。孔子还说他整理的文化大系可传百代,孔子一点也不吹牛,直到今天中国仍有数以万计的人在阅读他删定的书和他说过的话——《论语》。
《论语》自孔子死后又是一部千年的传世之作,它对中国几千年、世界几百年带来了不少的温暖。
孔子文化和孔子语言的最大特色是温暖世界和温暖人心。
孔子虽然处在春秋末战乱时期,但他的文化和语言没有打打杀杀,没有老谋深算,没有穷兵黩武,只有朗朗的读书声。粗看他好象没有与时俱进,实质上他不愿与乱世俱进。他高瞻远瞩的看到中国和天下的未来,他主张用先进文化淡定天下。
自孔子之后的百代以内,确实没有一个文化人能与他挑战,并超越他的。孔子就有那么一个气魄,那么一个眼光,那么一个自信,那么一个力量,那么一个精神。
现在有人在说“文化中国”,我看首先要说好“孔夫子文化的中国”。
现在有人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这很好呀,不过我还要加一句,当今中国应该还要搞好“孔夫子主义”现代化。
中国是孔子的故乡,只有把根留住,才有新枝绿叶。鼓吹《论语》,就是扶植“绿色文化”;笔谈《论语》,就是耕耘新的文化;别裁《论语》,就是保护良种文化;心得《论语》,就是开发良知文化;点评《论语》,就是推行价值观文化;话说《论语》,就是弘扬大中华文化;阅读《论语》,就是不忘老祖宗文化。
作者:
宝贝小菩萨
时间:
2016-10-19 17:34
[i=s] 本帖最后由 宝贝小菩萨 于 2016-10-19 17:37 编辑 [/i]
孔子在弟子面前挺颜回,是想用文化改变他们的人生,尤其是想用文化改变他们的贫困地位。
一个人有文化不能当饭吃,只有用文化才能有饭吃,而且有好的饭吃。一般的说来,一个人有好的文化修养,他有好的饭吃的机会较多。
中国古代虽然是一个文明大国,但在民间真正有文化的人又不多,有高文化的人更少。中国古代文明最大的问题之一,没有形成文化产业,有文化的人大多是自娱自乐,从民间进入官场的文化人极少。
在古代读书做官一条道,几乎把读书人挤垮了挤疯了。颜回在孔子门下是最有成就的读书人,他的智慧超群,但他终身没有挤进官道,他又不会经商、种田、领兵打仗,始终没有改变贫困的地位。
我们读《论语》,不要忽略孔子的一个重要思想,即改变贫困的思想。孔子说过他讨厌贫困,贫困是人生最大不幸,但他又提倡贫而乐道的精神。
贫而乐道什么意思呢?就是说有文化的人在贫困面前,不要改变气节,不是说越贫困越光荣,也不是说为了改变贫困不讲正气和道义,不讲做人的基本底线。
孔子一生极力向君主推荐颜回,但颜回始终没有被朝庭选用。什么原因呢?很有可能看上去他有点呆气,他不善于言语,缺乏交际和行政能力。孔子很想改变颜回的贫困地位,始终没有如愿。
孔子起家是反对贫困起家的,他一手抓文化,一手抓教育。他抓文化是他的实业本事,他抓教育是他的实位本事。有实业有实位是致富的门槛。
本章孔子这一次用颜回例子对弟子们进行谈心教育,他内心希望他的弟子们个个都像颜回一样杰出,对他设计的文化组合深心不疑。不过,孔子说的不是教育颜回,而是教育其他弟子。孔门学府是最平和的学府,几十年的历史证明没有发生过严重问题而分裂,但小矛盾小风波应该说是不断的,有的小风波直接对准孔子。
本章,孔子说的“回也非助我者也,于吾言,无所不说。”我认为就是一场小风波引起孔子的感叹所发。
弟子们对颜回有的“嫉妒”并非无中生有。孔子对颜回特别看重,孔子在各种场合只要有机会就“鼓吹”颜回,说颜回是他众多门生中最最好的学子,他还说找不出第二个有颜回那样的好学的弟子。这样的话,必然会引起其他弟子的不满意。既实当时好学的并非是颜回一个,如子贡、子游、子夏、子张等都是好学者,不亚于颜回,并且在有的学习领域里可能大大超过颜回。但颜回那么贫困能坚持学习,而且有独到的见解,确实与众不同。
《论语》中颜回的言行极少,但孔子说好颜回的又特别多,没有第二个弟子有比颜回这样高的评价。颜回这个人从孔子评价中确有四个优点:一是耐贫;二是好学;三是崇师;四是聪明。
学子耐贫应该是一种美德,即使家有千金,但在学府不能摆阔,挥金如土,应该保持与大多数学子差不多的消费水平。学子好学文化应该是一种责任也是一种天职,今天的好学是为明天走向社会的一种责任。学子崇师应该是一种道德,在古代有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的说法,今天到大可不必,但也应该一日为师,终身敬重。学子聪明,应该说是一种天分,不过聪明是相对而已,门门都是优秀的学子,不见得工作上样样都聪明。颜回的四个特点与众不同,比优秀的学子更优秀,对此孔子特别感动和喜欢。这样差距就来了,别人以为孔子对颜回有什么特别的关系,在孔门背后有闲话。
孔子这个人有一个特点,他不怕官话,就是怕闲话,他说过人言可危。人言可危就是闲话。在社会上官话信不信由你,而闲话一传十,十传百,人人都相信。似乎闲话的力量比官话的力量更强大,还会咄咄逼人。社会有时很“邪”的,往往正道的不听,而小道的都当作有那么回事。又则,传正道的不多,而传小道的特别起劲,这可能是自古以来中国社会的一个怪僻,怎么消灭都消灭不了,而且越想消灭它,人们越相信。但是不理睬它也不行,传了一千遍就是“真理”。
孔子是对颜回有“偏爱”的,但俩人关系是清白的。他的这句话就是为自己和颜回关系力洗清白,抓好舆论导向,纠正制止弟子中的闲言碎语。
孔门学府是知识分子成堆的地方,而且他们拜孔子为师都是专修高深学问的,有的是专修“博士生”, 颜回就是跟孔子修“博士生”的。孔门学府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学府。孔门学府解体后,一直到民国前后才有大学出现,几乎中断了二千五百多年。
中国的传统文化没有正规大学学府教育,都是靠零打碎敲传播下来的。中国历代帝王、政府都没有想到办大学,我国有悠久的文化历史,但没有悠久的大学历史。中国古代的优秀人才都是靠私家培养的,靠自己努力自学成才的。
孔门学府是个大学校,虽然有孔子撑在那个地方,但孔子也不能一手遮天,弟子们“自由主义”有很大空间,他们跟孔子学道总有相互聊天的时候。他们看到颜回那么红,心里总会不舒服,于是会猜疑、妒忌,甚至和颜回较劲,这些都是不奇怪的。
我们应该知道,古代中国没有“自由制度”的传统,但有“自由主义”的传统,“自由主义”的传统把一个个王朝给灭亡了,中国是一个自由主义的“王国”。从中国人的人性来看,大老粗有“自由主义”的劣根性,大知识分子也有“自由主义”的劣根性,他们都会把现象当本质,在人与人之间容易产生误会,孔子就是被他的弟子误会的。孔子对颜回特别好,大家认为不公平,在这种情况下颜回不好出来说话,他只能吃进,不能吐出。这件事情要摆平,只有孔子站出来说话,因为他是矛盾的主要方面,他把话说明白了就不是他的责任了。有的弟子要钻牛角尖,孔子也没有办法。世界上有的人就是喜欢钻牛角尖,怎么给他解释他总是转不过弯来。知识分子最要面子,往往不容易转变,这大概古代和现代差不多。
孔子站出来说话,这是一种正面舆论力量,可以击破一些闲言碎语。舆论导向是师长的责任,他出来说话可以大大的消除一种不必要的误会,消除无理性的猜疑,消除内心不正当的妒忌,同时也为他自己和颜回力洗清白。
一帮师长如果不能清白自己,这个学校没有存在的必要。作为师长自己都不能清白自己,还有什么学问可以传授他的学生呢?师长清白自己是最高责任,也是学校存在和发展的先决条件。孔子自己洗白了,颜回自然而然会洗白,他们两个人洗白清楚了,这个学校又有奔头了。孔门学府几十年不散,几十年不弱,可能与孔子不断地洗白自己有关。师生之间难免有“私情”,但把话说明白了,没有什么了不起的问题。少数人钻牛角尖可能是有的,但大多数人会理解的。
保护颜回,就是保卫孔门学府,保卫孔门文化。
孔子一生虽然没有政治权力,但他的言论力量是很大的。个人的言论在上“转”就变会舆论了。
言论是自己的,舆论是社会的,言论到舆论是言论质的飞跃。孔子既无政权力,又无兵权力,但他有舆论的导向力:对内可以教育门生弟子,对外可以按抚黎民百姓;对上可以影响诸侯冶国决策方向;对下可以开导天下的能人贤士。
孔子自从创办了孔门学府后,他几乎天天在创造新的言论,他的新的言论经他的三千弟子的传播,成为社会上不可小看的一股舆论力量,直至影响到诸侯、大臣。孔门学府在当时的天下实质上是天下舆论制造的“工厂”,孔子是天下语言的“总工程师”, 颜回是“副总工程师”,孔颜搭档成为社会舆论的“总导师”。
孔门学府最紧密的一对“铁哥”是孔子与颜回,他们俩人不能分裂,如有对他们俩有不利的言论和舆论,会直接影响到孔门学府的“生命”安全。他们俩人是棋盘中的“将相”,他俩不乱,全局不会乱。
孔子这个人是很精细的,他能注意弟子中的言论动向,凡涉及到牵一发而动全身的问题,他是抓住不放的。他知道他和颜回的关系有了非议,会把整个孔门学府的名声全搞坏了,会把他周游列国的说道精神全“流产”了。师生关系的平等公正是孔门学府的支柱,它比太阳还要光辉,它比月亮与大地还要有情份。
这次不知是什么场合,他语重心长的把他与颜回关系向弟子们说清了,意思是他口口声声表扬颜回,是颜回自身努力的结果,他与颜回没有私情关系,颜回对他是没有私人帮助的人,他看重颜回是出于公心,并非有什么私人之间的原因。孔子亲自出来理清和理顺他与颜回的关系,这说明当时在孔门学府中发生了一场不小的风波。
作者:
宝贝小菩萨
时间:
2016-10-19 17:36
[quote][size=2][url=forum.php?mod=redirect&goto=findpost&pid=583710&ptid=88977][color=#999999]宝贝小菩萨 发表于 2016-10-19 17:34[/color][/url][/size]
孔子在弟子面前挺颜回,是想用文化改变他们的人生,尤其是想用文化改变他们的贫困地位。
一个人有 ...[/quote]
“捧”到底才是力量,就是方向。
孔子一生领了三千多弟子,但孔子一生“捧” 颜回最多。他不是故意跋高他,而是名副其实。“捧”是树旗子,树立榜样。
我们说人才难得,但在孔子看来杰出的学子更难得。一个学校办了几十年或上百年,有才的学生可以排出很多,但要排出杰出的学生可能未必有一、二个。教师也是这样,有才的教师可以排出不少,但杰出的教师未能排得出来。
在孔子看来,颜回不管是生前还是死后,他始终是孔门学府的一面旗帜。在众多的弟子中,只有颜回能悟到他提出的“仁”道。孔子办教育,不仅要学生懂诗书礼乐,有文化有才能,更要他们悟到人生之道、天地之道、做人之道、做官之道。“仁”是通向各道的核心。在孔子看来,天下只有一个“道”,就是“仁”。“仁”是正道、天道、心道。悟到了“仁”,不管悟什么道都不会悟到邪道上去。
孔子是用“仁”的标准点评他的弟子们的。
孔子点评颜回,“其心三月不违仁”。其他的弟子只能坚持一日或一月就不错了,有的离“仁”的边还没有碰到呢?
孔子点评子路,“好勇过我”,能治“千乘之国“,但不知他能否用“仁”来治国。
孔子点评子贡,比喻“瑚琏也”。意思是说子贡有智慧有才干,但不如颜回,没有达到“仁”的境界。
孔子点评闵子骞,是一个难得孝子。孝是“仁”的具体行动。
孔子点评公冶长,公冶长虽然冤枉坐过牢,但对他的仁德还是很信任的,将女儿嫁给了他。
孔子点评南容,南容政治头脑很清醒,“邦有道,不废;邦无道,免于刑戮。”孔子认为,不是国君选人才,而是人才选国君,南容做到了这一条,真是了不起。
孔子点评漆雕开,漆雕开有境界,先考虑修好学问再考虑是不是出仕做官。
孔子点评冉雍,“雍也,可使南面。”孔子认为他有仁德之心,从政做官做君主都很放心。又说他是“犁牛之子”,神灵也会喜欢他。
孔子点评子贱,谁说鲁国没有君子?子贱就是鲁国的君子啊!
孔子点评申枨,申枨看上去很刚强,但欲望太多,不合乎“仁”的道理,无欲则仁。
孔子点评原思(子思),原思为孔子管财务,孔子给他俸米九百他推辞不要。孔子一定要给他说用不了可以救济乡亲们。这里告诉我们,孔子讲“仁”,不是不要应得的报酬。
孔子点评子华(公西赤),公西赤出仕齐国是好事,但不知他能不能做到“仁”。
孔子点评冉求,冉求可以做小邦国的总管,但不知他能否做到“仁”。
孔子点评宰予是一个朽木不可雕的人,再批评他没有用。
孔子点评冉伯牛,冉伯牛生病快要死了,孔子觉得太可惜,说他是一个有仁德的人。
孔子点评子张,子张有点过激。
孔子点评子夏,子夏有时过分保守。孔子认为过激和保守都不符合“仁”。
孔子点评子游(言偃),子游在鲁国小城武城做长官,到处都是“弦歌之声”。孔子去巡视,子游说:“君子学道则爱人”,孔子认为他做得好,自我纠正了“割鸡焉用牛刀?”的戏言之说。
我的结语:能清白自我,能清白关系,又能教育他人。这是孔子的做人为师之道,也是《论语》妙门法则之一。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6-10-20 06:19
这样有思想,有见地的文章,实在难得。继承和扬弃是客观对待历史遗产的科学态度,而学习和了解是入门的大前提。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