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进城 [打印本页]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8 10:32
标题: 进城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8 11:35 编辑

周日进城去,沿街缓步行。
衣店数女子,当门笑相迎。
其中红发女,态度最敬恭。
敷面脂粉厚,袭人香气浓。
其貌殊不扬,其笑难比花。
笑虽不如花,口才令人诧。
夸物语滔滔,妙口若悬河。
意如友人真,情比亲人多。
旋又两人入,应是父与儿。
其父或农夫,衣劣又态疲。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低头眼含泪,其状怯还乖。
其父絮絮诉,土语辨言难。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吾欲出门去,女子强欲留。
夺门而离之,莫顾百般求。
果然好座城,珍奇尽可寻。
遍地雪是银,落叶皆黄金。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16-11-18 16:16
喜欢先生的诗,生活气息浓厚,娓娓道来,写出了市井生活的无奈。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8 17:12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6:16
喜欢先生的诗,生活气息浓厚,娓娓道来,写出了市井生活的无奈。

剪烛西窗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在下最近较少写“古风”,确实想知道各位的真实感受,所以还是想请您多提意见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16-11-18 19:42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8 17:12
剪烛西窗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在下最近较少写“古风”,确实想知道各位的真实感受,所以还是想请您多提 ...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面来说,古体都比近体容易。http://bbs.zhsc.net/thread-5335077-1-1.html
但是也有一位诗友跟帖说:“如果单从技法上谈,肯定是近体诗更难一些。但是有法可依的,有现成模子可用的,现代人写起来相对容易。无法可依的,现代人写起来会不知所措。这就象很多人,成套的拳会打,一旦与人交手,就不知如何过招,被人揍得十分狼狈。
他们两位说的都有道理。先生不妨参看。
我自己写诗是先从近体下手的,先写七律,然后是五律、七绝、五绝,最后写古体。我觉得古体的难在于两点:
一、没有了限制,弄不好就会出现大白话,与全篇不协调,败人胃口。
二、因为篇幅长,如果章法不好,就不容易吸引人。这方面,我觉得先生这首还好,从头至尾都能吸引人读下去。
从这两方面看,先生这首算是满好的。如果说不足,我粗浅的感觉是末尾几句:果然好座城,珍奇尽可寻。遍地雪是银,落叶皆黄金。含蓄是够了,但是对于亲情的缺失似乎还可以点一点。问好!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8 20:33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8 20:34 编辑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9:42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 ...

非常感谢您真挚的惠评!这也正是在下看重您的意见的原因!实际上,对于自己拙作的情况,在下当然也会有一个基本判断,然而,大家的真实看法究竟是怎样的,一定程度上也意味着自己的想法是否较为成功地表达了出来。很多网络上的评论,问题也在这里,同一个作品,在不同的场合,不同的人,评价是不一致的,有时候差别会很大。当然,这种现象的原因,应该是非常复杂的,应该能反应很多问题。在下觉得评论还是客观为好,您客观地讲出您的真实感受,态度上就是贡献了您的真诚,而且,那样的评论,才会是有效的,有价值的,对于作者的判断真正会有所帮助。至于写作方法问题,各人觉得怎样合适就可以了。对于这个拙作的后面的部分,实际上在下本来还有别的想法,经过您的指正,在下会认真考虑修改的问题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8 21:38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8 19:42
先生好!
中华论坛大有同人先生有一个帖子《试论“近体难于古体”》。他认为,从格律、词句、章法三个方 ...

又看了两遍,觉得在文字上还需要改进
作者: 晓风轻送    时间: 2016-11-18 23:16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11-18 23:21 编辑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低头眼含泪,其状怯还乖。
其父絮絮诉,土语辨言难。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个见:这女人就算再可恶,她对孩儿与丈夫的态度,总会有所区别的吧?前一“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最好能改下。“果然好座城”用语也太现代了些。
又:诗中有故事。欣赏。遥握。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16-11-19 00:17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8 21:38
又看了两遍,觉得在文字上还需要改进

下面晓风老师的意见有道理。我很尊重您,因为您的作品贴近生活,而且您很谦虚又实事求是。
作者: 杨门小玉    时间: 2016-11-19 05:54
生活故事在诗中,品赏。问好!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7:33
本帖最后由 豌豆角 于 2016-11-19 07:39 编辑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晓风轻送先生好!谢谢您的鼓励和指正!您的意见非常对,这个拙作确实还很不成熟,在下重新看的时候,也觉得其中的部分表达很成问题,对于这个拙作,在下虽然也经过了反复修改,在发的时候还是没有做到精益求精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7:37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9 00:17
下面晓风老师的意见有道理。我很尊重您,因为您的作品贴近生活,而且您很谦虚又实事求是。

谢谢!在下很在意各位的意见,就是因为网络上较少会有人提出如此客观、具体而有价值的意见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7:38
杨门小玉 发表于 2016-11-19 05:54
生活故事在诗中,品赏。问好!

杨门小玉老师好!谢谢您的鼓励!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7:49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事实上,“这女人”对待他们就是那样的态度!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7:58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8 23:16
子见红发女,呼母笑在颜。
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
子但能会意,转身投父怀。

拙作既然是“古风”,用于反应城市生活现实,违和感是很大的问题,那么,您们总体上的感觉究竟如何?违和感很强吗?
作者: 晓风轻送    时间: 2016-11-19 08:42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7:49
事实上,“这女人”对待他们就是那样的态度!

相信你所说的。但这也只是个表面现象。你写这诗的目的更是要提示人性的吧。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提炼下,使其更合理些呢?遥握。
作者: 晓风轻送    时间: 2016-11-19 08:54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7:58
拙作既然是“古风”,用于反应城市生活现实,违和感是很大的问题,那么,您们总体上的感觉究竟如何?违和 ...

个见。既然是古风,那么就得古朴些,不必用什么饰语。你这首诗,四句一转韵的,很好。个别句可以再改改。遥握。
又:我也写过一首八句式的古风,因未转韵,近似于律诗了(有称通首不对的八句诗为散律的)。附于此处,聊博一笑吧。
古风(题戈壁)
(2009年于开化)
环顾绝花影,
亦无草木踪。
西来云一片,
何以抵秋风?
时见两三骨,
跳沙响若蛩。
古今多少事,
淹没此声中。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9:45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9 08:42
相信你所说的。但这也只是个表面现象。你写这诗的目的更是要提示人性的吧。 既如此,为什么不能提炼下, ...

虽然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却基本是事实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9:47
谢谢!拜读大作,向您学习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09:48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9 08:54
个见。既然是古风,那么就得古朴些,不必用什么饰语。你这首诗,四句一转韵的,很好。个别句可以再改改。 ...

谢谢!拜读大作,向您学习
作者: 晓风轻送    时间: 2016-11-19 11:06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09:45
虽然一般人可能会觉得难以置信,却基本是事实

相信这基本的事实。但笑有不同的呢。对孩儿的笑,如果是惨笑而不是冷笑的呢?那其中的苦衷,如因怕被孩儿拖累,而不得不决绝的,或许更能让人理解和接受。无论这个女人多么可恶,对自己的孩儿总不至于冷笑的,冷笑用于其夫可以,但用于她自己的孩儿显然是有问题的。遥握。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11:31
晓风轻送 发表于 2016-11-19 11:06
相信这基本的事实。但笑有不同的呢。对孩儿的笑,如果是惨笑而不是冷笑的呢?那其中的苦衷,如因怕被孩儿 ...

实际上的情况比拙作所表现的还要不堪,只是考虑到创作上的把握,没有写得更多,当然应该是比较少见的,所以印象较深,同时,拙作可能还有意要表现另外一些意思,可能还是表达上的问题,让各位忽略了
作者: 晓风轻送    时间: 2016-11-19 13:06
本帖最后由 晓风轻送 于 2016-11-19 17:22 编辑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11:31
实际上的情况比拙作所表现的还要不堪,只是考虑到创作上的把握,没有写得更多,当然应该是比较少见的,所 ...

抛夫弃儿的情况多有。如对夫是无视和轻蔑,但对儿只是怕被拖累才不得不做得决绝。用不同的方式来表现其对夫和对儿的态度,或许效果更好。又:“女报一冷笑,更无一语还。”重复使用,也未见好。遥握。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16-11-19 13:42
我的几点意见:
第一、楼主用古风描写现代城市生活,故事叙述很清楚,大家都看懂了,有感受了,没有什么违和感。其实,要叙述一个故事,古风还是很好的手段。
第二、相信楼主所描述的是所见的真实情况。事实上,女子因为嫌貧等等原因厌弃丈夫甚至儿女,也是存在的现状。但是,我也赞同晓风先生的意见,作为文学作品,重新塑造一下女子形象,区分一下她对待孩子和丈夫的态度,其效果也许更加可信感人。
第三、对晓风先生所说的两点意见:首先,古风不一定要转韵,一韵到底也完全可行。其次,古风不一定没有修饰语,入律古风同样是很美的。问好!
作者: 豌豆角    时间: 2016-11-19 14:33
剪烛西窗 发表于 2016-11-19 13:42
我的几点意见:
第一、楼主用古风描写现代城市生活,故事叙述很清楚,大家都看懂了,有感受了,没有什么违 ...

谢谢!如果违和感并不成为问题的话,在下会更多考虑文字以及细节上的调整,您们提到的情节上的问题,在下也会认真对待
作者: 剪烛西窗    时间: 2016-11-19 16:24
豌豆角 发表于 2016-11-19 14:33
谢谢!如果违和感并不成为问题的话,在下会更多考虑文字以及细节上的调整,您们提到的情节上的问题,在下 ...

先生有功底,看了您的不少作品,相信会越写越好
作者: 梦萦海曲    时间: 2016-11-20 08:14
赏学佳制。极见学养。评诗论诗,气氛良好。向诸位学习。周日快乐。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