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上山下乡3知青轶事(回忆短文) [打印本页]

作者: 上下游    时间: 2017-2-25 14:17
标题: 上山下乡3知青轶事(回忆短文)
                                                                                


  我亲历的上山下乡运动,已经过去46年了,可许多往事好像还发生在昨天一样。
    1968年秋天,文革还在如火如荼地进行,对我而言则是初中毕业何去何从的问题,继续上学是不可能的了,就在此时,传来要求上山下乡的消息,既然是党和国家的号召,咱就积极响应吧!此时,离毛主席号召上山下乡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的指示还早二个多月呢!
    咱是内地小镇知青,没有到兵团、农场集体安置的资格,全部实行就地分散插队,即按当时区革委会分配给各公社指标,由个人到公社了解指标分配情况,自行到生产大队和小队寻找插队点。
    我姐姐是67级初中生,我是68级生,都在上山下乡范围之列,起初愿望是姐弟俩找一安置点,起居饮食有个照应。寻找安置点,看者容易做者难,还颇费周折呢!选了几个点,都没能落实,最后还是公社何金奇书记推荐——姐姐去了旱涝保收的石高嘴生产队(红军长征四渡赤水青杠坡战役遗址地),我却去了贵州省农业学大寨先进单位尖山生产队(青杠坡战场左侧山顶)。
    我插队的尖山生产队也犹如大寨一样,自然条件恶劣,位于云贵高原贵州北部下降到四川盆地剧烈切割带赤水河中游,赤水河两条支流托起中间连绵不断的山峰,河与耕地既远落差也大,农业与生活用水困难可想而知。好在咱南方年降雨量不赖啊。
    在当时,农业学大寨不是流行这么一句话“战天斗地”吗!在前边不是说到尖山生产队是农业学大寨的先进单位吗?咱就来说说这先进是怎么得来的。
    尖山生产队位于孤立的连绵起伏的线状山峰尾部,是一个十分缺水的地方,而水则是“农业生产的命脉”,唯一的水源来源就是靠老天爷下雨。原本50%坡度地形,雨一停水就没了,这农业与人畜饮水咋办啊?!
    你还别说,尿是憋不死人的,人类的生存能力是异乎寻常的,为了生存人的聪明智慧是无穷无尽的。尖山子人祖祖辈辈就明白一个道理,要生存、要吃饭,就得设法把雨水留下来。如何把水留下呢?首先得把水集中起来,最重要的是如何将水储存起来。这不“高田坎、拦山沟、屯水丘”这九个字就浓缩了战天斗地的全部内容。
    “高田坎”——有谁见过近二米的田坎,这田坎就是专门为了秋冬季蓄水而设置的。这蓄起来的水是为次年开春(季节已到雨季未到或干春年份)打田插秧准备的。放完水这田并不影响当年种植,待大季收割完后又开始蓄水。而这秋冬的蓄水却是异常艰难的——这就是随着蓄水位的升高,农民得赤身裸体挖取田泥来加高田坎形成的。
    “拦山沟”——是为将滴水贵如油的雨水收集起来,而将每座山系上多条“腰带”亦即“拦山沟”,以此将雨水收集引导到“高田坎”田内和“屯水丘”(山塘)内蓄存。
    “屯水丘”——则是设置在二山头间的蓄水塘,这塘蓄水量较大,一般作为常年专门蓄水与养鱼,用以补充稻田缺水,除非大旱之年才进行补救式耕作。
  尖山子如此作法,解决了半山干旱地区作物缺水难题,并非来自学习大寨经验,而是当地人祖祖辈辈勤劳智慧的结晶,农业学大寨先进不过牵强之词。
    在当知青之时,我所在的安置点,吃水就十分困难,饮水卫生就更不用提了。
    首先,饮用水井是一口望天水井,位于山沟傍边,下雨这水井就有水,十天半月不下雨就是一口干井。在我的记忆中,这口水井的水从来就没有清亮(干净)过一天。其次,生产队粪池和道路泥浆也常常流到水井里去。这水挑回去后也没进行过任何消毒,最多也就作短暂的沉淀,有时间时将这水烧开了喝,没时间也就直接饮用,久而久之也就习惯了。
    现在城市人,还嫌自来水不卫生,还要将自来水通过所谓净化器后饮用,更有甚者专门饮用瓶装水。想想当知青时,在地里劳作,没有时间、没有条件,口渴了怎办,就喝田里的水吧。尽管这水撒过粪水,尽管这水还十分浑浊,尽管这水还能见到密布生物,但抵挡不住生理对水的需求......。在这里,在这种情况下,这田里的水就是你唯一的选择。
    66个月的知青生涯,我已经习惯了那里的普通农民的生活,已经成为一名真正意义上的农民,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歇,习惯了粗茶淡饭,习惯了饥餐渴饮.....。这时我已经22岁了,到了农业“大学”毕业的年龄。
    1974年4月中旬,我得到了入学通知,高兴之余还要面临最后的验证,就是拿着队长开好的证明到生产队21户农民家中签字盖章,以证明我这66个月“再教育”合格不合格,假如有一户不给你签字,这读书的事就得泡汤。现如今,我这张珍贵的证明或许还静静地躺在档案袋里呢!
    这事不知不觉间过去了40年,40年间我一路走来,从学校到矿山、从矿山再到学校,从学校重新回到矿山,又从矿山调到工厂;从地方企业到省属企业;从央企到省企再到央企;从技术员到工程师,从技术干部到企业多个管理岗位中层干部.....。直到2012年到点退休。
这是我写的第三篇有关知青的回忆短文,首先重申写这短文的真实性;其次是强调这短文属本人的亲身经历与切身感受;三是回忆短文没有任何政治目的,不存在对上山下乡运动的褒贬;四是回忆短文不为粉饰个人经历,更不是为换取稿费生存。仅此四点,有不同见解者咱可交流,有不同观点的各自保留。各人有各人经历,各人有各人感受,不强加于人,不强求认同。

(作者:承上与启下)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7-2-25 15:16
顶,继续。曙光在前头,胜利向您招手。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7-2-25 15:55
经常有一句话叫做:“穷山恶水”,读您前面的文章,知道山不穷,水真还不咋地,不过感觉比黄土高坡的苦水井要好。

您说得非常好,我们喜欢文字,写文字,根本不是有些人的想法,我们纯粹是和我们自己的灵魂对话,愉悦自己。所以根本不用管别人的——爱咋地咋地!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7-2-25 15:59
老党 发表于 2017-2-25 15:16
顶,继续。曙光在前头,胜利向您招手。

老师,这句话很经典啊,有点耳熟好像是一句歌词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7-2-25 16:01
46年的往事,您记得这么清楚,可见那段日子丰富了您的青春岁月。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7-2-25 16:09
老党 发表于 2017-2-25 15:16
顶,继续。曙光在前头,胜利向您招手。

哪部外国电影的歌词,我给篡改一下。那时候下乡知青,能通过什么渠道回城,就是人生的一大胜利。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7-2-25 16:19
老党 发表于 2017-2-25 16:09
哪部外国电影的歌词,我给篡改一下。那时候下乡知青,能通过什么渠道回城,就是人生的一大胜利。

经您这一说,好像是 “南斯拉夫大桥”? 前面是:啊朋友再见,再见吧,再见吧……后面我就记不住了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7-2-25 16:21
老党 发表于 2017-2-25 16:09
哪部外国电影的歌词,我给篡改一下。那时候下乡知青,能通过什么渠道回城,就是人生的一大胜利。

应该是。
作者: 老党    时间: 2017-2-25 16:27
图片来自360搜索。
作者: 上下游    时间: 2017-2-27 11:49
一方 发表于 2017-2-25 15:55
经常有一句话叫做:“穷山恶水”,读您前面的文章,知道山不穷,水真还不咋地,不过感觉比黄土高坡的苦水井 ...

谢谢您!
是的,在写作上,我不就是一个小学生吗,所写东西不就是想什么就记述什么吗!是的,在键盘上敲打就是为条发无聊的时光,去回忆已经走过的人生,和人生中难忘的过去。写点东西不是为了赚取稿费生存,也不是为了出书扬名。仅此而也!
作者: 上下游    时间: 2017-2-27 11:58
老党 发表于 2017-2-25 16:09
哪部外国电影的歌词,我给篡改一下。那时候下乡知青,能通过什么渠道回城,就是人生的一大胜利。

“关于通过什么渠道回城”,部分人是“拉关系”“走后门”,什么路径都有,什么手段都耍。而对绝大多数知青(包括我家下乡的四子妹)而言,则像水中树叶一般,随波逐流,任由老天安排,每人有每人的不同归宿。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