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7日晨,起早从高崎坐大巴往漳州。8:20到,骑上自行车,去漳州城西看林语堂纪念馆。
按照地图的指引,地点叫天宝镇五里沙珠里村。下主公路后往东拐,村口的小卖部里买瓶水,打听为什么纪念馆不在平和的坂仔而在芗城天宝,答曰这里是林语堂原籍。本村人都姓林,林语堂的父母都埋葬在对面的山坡上。林语堂父亲去坂仔传教,林语堂出生在那里。
文革时只看得到鲁迅的书,由此及彼,知道了林语堂。后来看了林先生的《京华烟云》、《吾国与吾民》、《生活的艺术》,才知道大师岂止鲁迅一人,凡是当年贬斥的,都各有高妙,如胡适之、梁实秋、俞平伯。老毛不喜欢,大家只能紧跟并反对,人云亦云说人家臭。
这儿最大的看点是满山的香蕉树,走在木栈道上嗅花香,有一些出世忘机的感觉;最美的感受是在林语堂的祖籍地,他的作品、遗墨、照片、遗物等等,集中映入眼帘,视频里播放他的优美、闲适的文字,体验这位幽默大师的风格,似乎抓住一点孕育这文学巨人的渊源,想:天才的天赋、秉性和才华和家乡的山川地理是一种什么样的关系呢?在对自己的思想和经验做分析时,林语堂觉得,对他影响最大的一直都是童年的生活:“在造成今日的我之各种感力中,要以我在童年和家庭所身受者为最大。我对于人生、文学与平民的观念,皆在此时期得受最深刻的感力……如果我有一些健全的观念和简朴的思想,那完全是得之于闽南坂仔之秀美的山陵。”
这话我同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