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季歌文学社区

标题: 常回家转转 [打印本页]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7 10:14
标题: 常回家转转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7-4-17 10:16 编辑

             清明节,我带女儿回到老家给父母上坟。
        刚到家门口,就见到我的堂弟媳妇,我们很热情地聊着。女儿看到她,也打招呼:“阿姨好!”还未等我指出女儿称呼的错误,堂弟媳妇笑着批评女儿道:“咋又叫阿姨了?到底叫啥呢?”女儿的脸一下子红了,不好意思地用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然后向我瞥来求助的目光。 我赶紧给女儿说:“快叫娘娘,你看你,我给你说的几次了,总不记。”女儿忙改口道:“娘娘好!”堂弟媳妇哈哈一笑,打破孩子的窘态,打着圆场说:“没事没事,娃不常回来嘛。”
       我不止一次地在家里给孩子们唠唠叨叨地聊老家左邻右舍和我家的关系,我告诉她,咱斜对门的你军安大是我的亲堂弟,他的父亲我叫四大,我你爷爷的同胞弟弟;咱东隔壁的那个强强他爸利利,你叫哥,他是我的亲堂侄子,他爸你叫二伯,是我的亲堂哥,你利利哥的爷爷,是你爷爷的同胞哥哥;咱西隔壁……。好几次回老家的路上,我就给女儿理一下这个关系,可女儿好像似听非听,总会闹出称呼错的的时候。就比如这次,我在路上忘了提醒,这不,又闹错误了。
       至于我们家别的亲戚关系,比如,婷姐的大女儿俊妮,我的亲外甥女,过年到我家来,我告诉女儿该称呼姐姐,女儿礼貌性地叫了一声姐姐好,算是打过招呼。然后得空把我拉到一边,问俊妮和我们是什么关系,我就给她说了关系,听完后,她吐了吐舌头,点了点头。可再来时,依然会忘了称呼。至于外甥女的孩子,那对我孩子来说,简直关系太远了。 这些年人都忙,亲戚为了生计,平时不太走动,只是过年时候,大家你到我家,我到你家,一些重要的亲戚,比如我舅的子女,我姨妈的子女,我姑的子女,他们都是我的亲表哥表姐。可因为我舅、姨妈、姑姑早都不在了,所以我过年也很少去他们家,常常打个电话问候一下,有时候,竟然连人家的电话都忘了。就是偶尔去人家家里,本来想带着女儿,可又一想, 你平时不去,大过年的,带着个孩子,让人家给你孩子压岁钱,太不好意思了;再说,我就是叫孩子跟我去,她也不去,嫌人太生,所以即使去这些亲戚家,也是我一个人匆匆而去,到一家里放下年礼,坐不到半个小时,还没寒暄几句,又匆匆赶往另一家。看到表哥表姐的孙子,我都不知道他们是谁的孩子,更不知道他们叫什么名字。好像只是为了完成送年礼的一个任务。我深深地为自己的行为而自责。其实,无论怎么忙,过年期间,你也该走走老亲戚,他们不是外人。如果我舅、我姨妈、我姑姑、我父母都在的话,你说我能不去吗?他们可是我父母的同胞姊妹呀!我要过年不去,那还不让父母给骂死!
       本来很亲密的亲戚,可离开了长辈,我们就来往的少了;关系,就渐渐地淡了。难怪我的孩子们,不知道我的亲戚关系。
       去年正月初七,女儿完灯,我不想给谁说,只是招待她舅舅家、她姨妈家的来客和我的同胞姊妹就行了。可年前,我又遇见了我大伯的儿子,我的大哥,今年八十岁了,还身体硬朗。他问我是不是过年给孩子完灯,我只好说了具体日子,并叮嘱他别再给谁说。他说,你别管事,我会安排的。 说起大哥,他可是我们家族中的老大;我们的长辈都不在了,堂兄弟九个,我属于老八,我们都听大哥的话,他就是我们家族的族长。他说一句话几乎没人不听。 听大哥这么说,我本来在景义酒店只包了三桌,现在想到老家可能来人,又加了一桌子。我估计来不了几个人,象征性的代表一下老家人罢了。
        初七早上还不到十点钟,我的堂侄渭利给我打电话:“大,你在哪里给娃完灯呢?”
        我一听,我的堂侄子的电话,心里一下子紧张了:他要给我打电话,那可能就来的多了。我赶忙给他回复过去: “我在景义酒店完灯,你们咋知道的?我本来没给你们说呀?”          “大,你是害怕我们吃你的吗?咱家来的人多,你多准备点,我们一会到。”
        听到堂侄的电话,我的头一下子木了。赶紧联系景义酒店再加三桌。好不容易托人说话,才硬是额外加上了。
       我们赶紧到酒店的楼下,我老家的人也刚下车。真是邪火,整整来了四桌:我的唐哥们除了在西安工作的一个没到,都来了;我的堂侄子们、侄女们以及他们的孩子也都来了。让我想不到的是,我的七十多岁的三哥也来了,他有脑梗病,走路颤颤巍巍的,嘴角有时还在留着哈喇子,也在堂嫂的搀扶给我孩子完灯来了。 我赶紧说了包间,招呼他们乘电梯上楼,我的一位堂哥拉着我的手说,温和地批评我道:“兄弟,咱大咱娘都不在了,咱就是亲人,你有啥事,要给咱弟兄姊妹们们说呢。别生分了。”我只是一个劲的点头,连声说是是。这暖暖的话,让我格外感动,又格外自责,复杂的情感,让我得差点要流泪了。我亲爱的兄弟姊妹们,我只是想到怕给你们添麻烦,却没想到我 实在是见外了。自家的兄弟姊妹,谈什么麻烦不麻烦的,添麻烦有时候恰恰是一种亲密。过分怕麻烦亲戚,反而显得自己和自家姊妹疏远了。我的兄弟姊妹们,我对不起你们!
       亲戚,是要走动的,不走动,再亲的亲戚,也显得疏远了;逢年过节走动走动,拉拉家常,再远的亲戚,也会亲近的。你走动,孩子们才会亲近,你不走动,孩子们难免不会疏远。家族的根,民族的根,不就是这样代代联络着才得以传承吗?人常说,出门靠朋友,在家靠亲戚。其实,我们只不过在外面工作而已,我们的灵魂永远没有脱离那个家,那些可亲可爱的亲戚们。
       不说了,逢年过节,带着老婆,带着孩子,常回家转转,多走走亲戚。


                             2017年4月17日于临潼


作者: 青山多妩媚    时间: 2017-4-17 14:40
常回家看看。
作者: 一个放羊娃    时间: 2017-4-17 18:41
请问,“完灯”是什么意思?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7-4-17 20:35
一个放羊娃 发表于 2017-4-17 18:41
请问,“完灯”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完灯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支小蜡烛,孩子们在正月十一到十五的晚上挑着灯笼玩耍。送给孩子的灯笼要比原来送给女子的灯笼小一点,以便于孩子提携。一般还要送花馍,表示对孩子的祝愿和保佑之意。直到小孩12周岁时,外婆家最后一次给孩子"送灯",即"完灯",也是最隆重的一次送灯,此后就停止了年复一年的送灯和馍馍,同时也标志着孩子从童年进入少年,送灯、玩灯到此终止,故称为"完灯"。

旧时因医疗条件很差,小孩长大成人很不容易,常常中途夭折。大人为了孩子健康成长,只好依求神灵保佑,有的还把自己的孩子出生,说成是哪个送子娘娘赐下的。到完灯开锁时,还要到娘娘庙里跪拜还愿。因之,有的亦将"完灯"称为"赎身"等。

"完灯"在渭南最为流行。——网上搜到的,我也是疑惑才去搜,看您提问,便代回了。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7-4-17 20:39
您家孩子困惑是普遍的,现在亲戚间走动少了,的确就陌生了很多。我们这里的说法是:一代亲,二代表,三代四代认不到。看看现在的发展趋势,一点都不假。常常走动人与人之间才会亲密。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7-4-17 22:30
是的,亲戚多走动,说说话,哪怕只是拉家常,心里也感觉是温暖的。
作者: 思绪微漾    时间: 2017-4-18 00:11
本帖最后由 思绪微漾 于 2017-4-18 00:13 编辑

学到很多知识。对于亲戚的走动,我也是少之又少,称呼也是迷糊的很,而且一些习俗也是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地方太多了。
作者: 一个放羊娃    时间: 2017-4-18 05:53
一方 发表于 2017-4-17 20:35
什么是完灯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 ...

哦,原来如此!和我们这里的“送羊”差不多。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8 06:09
青山多妩媚 发表于 2017-4-17 14:40
常回家看看。

感谢阅读,的确应该常回家看看。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8 06:14
本帖最后由 王根生 于 2017-4-18 06:19 编辑
一个放羊娃 发表于 2017-4-17 18:41
请问,“完灯”是什么意思?

一方老师解释的很好,这是在西安渭南一带的民间流传的一种风俗。孩子出生后,舅舅家要每年过年期间,给孩子送灯笼,寓意为给孩子照亮道路,让孩子少受病痛灾难折磨。一直送到十二岁,标志孩子童年结束,少年开始,就算送满了。这一年春节,家里约一个日子,招待送灯的孩子舅舅家的人,这个招待仪式就叫完灯。可到现在,这个仪式变大了。变成了主要亲戚都来给孩子庆贺。谢谢你阅读我的文章。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8 06:17
一方 发表于 2017-4-17 20:35
什么是完灯

等到女儿有了孩子以后,娘家便把这样的礼物转送给女儿的孩子了,给每个孩子送一个灯笼和10 ...

一方老师懂得真多。本来我应该对这个词做解释的。感谢你阅读我的文章。其实我是感慨很快有那么一天,我们的孩子,连他们的表兄弟姊妹都不认识了,这是多么可怕呀。你想想,我们同胞姊妹那是多亲的,可孩子们疏远到不认识的程度,想想都让人不寒而栗。我现在深深意识到家族的威力有多大呀。谢谢一方老师阅读我的文章。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8 06:17
云上云上 发表于 2017-4-17 22:30
是的,亲戚多走动,说说话,哪怕只是拉家常,心里也感觉是温暖的。

亲戚要多走动,这就是家族的根,我们不是一直在寻根吗?这个根可不敢断了。
作者: 王根生    时间: 2017-4-18 06:18
思绪微漾 发表于 2017-4-18 00:11
学到很多知识。对于亲戚的走动,我也是少之又少,称呼也是迷糊的很,而且一些习俗也是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 ...

还是一首歌唱的好:找点空闲,找点时间,带上爱人,常回家看看。谢谢你阅读我的文章。
作者: 侯诗杰    时间: 2017-4-18 09:51
血脉亲情地延续,确实是与当今大流动快节奏生活相矛盾;处理得当,是生活的艺术。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7-4-18 16:18
一个放羊娃 发表于 2017-4-18 05:53
哦,原来如此!和我们这里的“送羊”差不多。

哎,我们这里就不完灯也不送羊,哦,不对,我们这里有出童关的说法,就是这。
作者: 一方    时间: 2017-4-18 16:23
王根生 发表于 2017-4-18 06:17
一方老师懂得真多。本来我应该对这个词做解释的。感谢你阅读我的文章。其实我是感慨很快有那么一天,我们 ...

看来根生老师没有看完我的回复啊?我是在网上搜的。根生老师现在变得这么客气,还有点不习惯呢。我们这里说:爷亲叔大,娘亲舅大。血脉相连呀。
作者: 云上云上    时间: 2017-4-18 20:24
王根生 发表于 2017-4-18 06:17
亲戚要多走动,这就是家族的根,我们不是一直在寻根吗?这个根可不敢断了。

是的,您说的非常好,赞同,祝王老师春安,新周快乐!
作者: 伊人轻舞    时间: 2017-4-18 20:39
看这“完灯”,我也是醉了。感谢王老师及各位楼主,为我答疑解惑。
常回家看看,联络亲情。赞!
作者: 青山多妩媚    时间: 2017-4-19 15:20
王根生 发表于 2017-4-18 06:09
感谢阅读,的确应该常回家看看。

              不客气啊朋友。下午好。




欢迎光临 四季歌文学社区 (http://shijiwenxue.top/) Powered by Discuz! X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