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楼主: 无数山楼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色空句断】连载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1#
    发表于 2018-12-7 15:49:33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0-28 22:37
    三、色空句在现实中呈现的张力

          1、色空句的在与不在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2#
    发表于 2018-12-7 15:50:10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7 13:44
    四、色空句所展示的

          1、色空构成我们的在

    顶起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3#
     楼主| 发表于 2018-12-12 23:29:31 | 只看该作者
          2、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

          世间诸现象,尤其是我们定义的实物,以参照物的形式,给了我们一种可以真实定位自己存在的感觉,即便凭借“我们的”检测工具予以确认——我们在自己给出的“实物”参照下相对存在。在这感觉里我们察觉作为参照的“实物”真的客观、与我们毫无关联地存在吗?试想:用一种无关的存在来作为参照来确定“我”的存在这显得格外荒谬,因为选择参照正是二者之间存在关联的表现。而我们确定的现象的在,是于其之表的“实在”,不过是色空表达的世界中“我”塑造的假象,这也正是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反映出来的,我们于色空句式结构撑起宽广下更清晰地看见一切相的显现,同时也看清这显现的诸相不过是一种假象罢了,包括这个色空句及色空演绎出的一切亦如是。

          细思,我们塑造了“物”牢固地“在”的这个假象,而此假象正是我与对象世界之间联系的纽带,是我在此世界存在的根,否则我即不在。所以,我们说一切现象于我的显现正是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同样“我”也位于诸现象呈出的假象中,也包含于“塑造”这个主观行为中。说“主观”,问题又回到现象中去,回到我们为自己定义世界的假象中。有时候,即使我们明知这假象的在,可还是免不了牢牢地握住,以期用这假象的在来证明我的存在——或许是对自我真实性的体验吧!

          当然,所谓假象也是色空形式呈现的相。否定过头,我们一旦纠结、陷入诸现象“假象”的思维陷阱,本身也就形成“以妄为真”的假象了,即构成对普遍意义存在的全面瓦解,从而导致坠入顽空,如此,与其说是否定假象,不如说是在肯定一切假象的存在。如:如果我们机械将现象定义为空,或用概念“空”去框定诸现象,无疑将“空”也拉入到形式的假象中来,将作为“空”的相对对立的“色”给抹去,而作为一组世界的构建材料“色”与“空”变成一个单一的“空”。为此,单一的“空”构建的世界无法表达自身的存在,一旦表达出来,“色”也就自动出现了。由此可见,根本讲我们无法在表达中抹去“色”,除非我们将这一组材料(色与空)放回到世界中,形式消散处,它们即无声回到世界本然呈现的现象里。

          表达在一个事件发生、发展到终结的过程中,唯有在其中,表达才更贴近事实。色空句对世界的表达也是这般,故而说我们在色空句式结构下,看见世界结构的在,看见世间诸现象的本来——一种假象。在文本中是一种假象,在文本之外同样是一种假象,文本本身作为工具并不是我们面向的对象,更像是“我”的一个形式版本。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表达的色空如此,扩至五蕴与空也这样,于中展开“我”塑造的种种假象,“我”及“色空”一道产生又一起消失于抓不住的色空中。

          注:2018.12.11-12

    点评

    顶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13 05:58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4#
    发表于 2018-12-13 05:58:54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12 23:29
    2、色空中,“我”塑造的假象

          世间诸现象,尤其是我们定义的实物,以参照物的形式,给了我 ...

    顶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5#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1 20:57:45 | 只看该作者
          3、无意义的意义

          顺着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支承的世界架构往里走、往深处看,我们越是往微细处瞧,就会发现事物表面的光滑、平整(“平整和光滑”是事物给我们一种基于曾经发生并获得类似体验以致成为经验的感觉,此感觉让我们产生了此“平整和光滑”表面“无”的错觉)似乎变了个样,眼前“事物”之表显出我们经验里的粗糙和凹凸不平,一下从形式上将“无”给擦去,随着事物之表冒出我们可见的“有”来而且越来越多,似乎意义也变得越来越丰富。这些越来越多的“有”,要把色空结构给撑破似的,因为世界作为被表达的对象始终都在那里,以我们认知的有意义的形态在那里。

          此时的世界是我们认识中的世界,而色空句式结构为我们支起、打开,使我们看见有意义的在——色与空平等的同在,其差别被赋予意义,或说其差别显示出供我们认识的意义,同时这种差别显示的意义回过头来又轻轻抹去我们认知里固有的差别。应注意到:这里的差别的多重意思。既有我们认识中的差别,也有认识对象与我之间产生的差别,对象的存在本身之于认识者也是差别性的存在。在认识中,越过“认识”这个事实形态的色空句,为我们超越认识差别和对象事实形态的差别给出一条通道。

          从外界事物给我们的“平整和光滑”感觉中,或说本质上是在我们思想内部的平坦里,忽略了这给予我们视觉印象的事物本身意义的存在,我们坠入形式的圈套,将感觉、印象、形式作为本质意义的替代品或说一种等价的在。比如色空句,我们总带着“色”、“空”或说我们定义、认为的有意义的“色”、“空”去看待事物、世界,致使我们看到的一切现象都是带着“色”、“空”意义的存在。跟我们重返现场,在色空句、色空句式结构支承的世界架构下看见的是不一样的。后者旨在打开遮蔽,让我们看见意义之下的在,或说为我们的意义遮蔽的在。在打开的过程中,伴随着事物、世界的展现,是色空句意及句式结构自身的解构,是“有”的意义瓦解。平常我们观念里那些贴着“意义”的“有”不在,出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事物、世界的呈现。当然,人们会说,哪有事物、世界的本身,对于认识者它们不过是形式意义的在。是的,我们触摸到的一切只是它们的投影,本身一词包含的意义即在其中,唯有通过外在形式的在,才能抵达色空形式表达的世界之内意义的存在。

          一切意义都是形式意义的在,而本质上的内在意义不过是一种相对性的在。色空句及色空句式结构展示了事物在“我们熟悉的差别性存在的意义”消失后无意义的存在,即:在“有与无”这组形式概念的表面之下,一切现象、事物、形态原本的样子,在其所在呈出一切无意义的意义。

          注:2018.12.21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6#
     楼主| 发表于 2018-12-22 20:45:12 | 只看该作者
          4、最后的回音

          一切相的呈现都是色空的美妙回忆,把属于我们的呈现给我们看。说是回忆,我更愿意用回音这个带有动态效果的词来表达内心所听见的事件——一切相的呈现。换句话说,一切现象的呈现都是色空之相的回音。回音如乐,色空中的美妙音乐,演示着这世界原本的在,回荡于“我”在其间的一个个事件中,使我能感受到自身内部的必然和世界普遍性存在的是,我内部的必然也包含于世界普遍性存在之是。这也是色空句及其句式结构要给我们揭示,并呈现于我们面前的。

          是否该用时空舞台背景来描绘呢?用上时间维度,使得这个演绎过程的流逝给透出,让我们感受“我”于此世间过程性的在。一个我完成自我的过程中,倾听着生命的回音和一个人历史的必然。这色空之乐,于世界的在一直回响着,回响着。回响在每一个具体的我的回忆中,回响在世界的宽广和无界的幻象中。好吧!不过是色空之相,尽皆色空之相,而色空之相的呈现,时间仿佛溶解于其中,我们认识里带有维度的空间也仿佛溶解于其中,为我们揭示、展现世界的色空句本身也溶解于其中。我们思维中习惯性的时空舞台背景,不过是我们解释世界、定位自己的工具,不是世界存在固有的,更不是一切相本身,虽然此舞台背景也属/也在色空之相。

          在色空句建构、支承的视界下,我们看见的一切现象都是色空之相的显现,我们听见的一切声音都是色空之相的回音。色空之相的回音——那些消失的事件在虚空泛起一阵阵涟漪,我之中响起最后的回音。

          注:2018.12.22

    点评

    顶来。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8-12-23 05:22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20 06:01
  • 签到天数: 126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47#
    发表于 2018-12-23 05:22:41 | 只看该作者
    无数山楼 发表于 2018-12-22 20:45
    4、最后的回音

          一切相的呈现都是色空的美妙回忆,把属于我们的呈现给我们看。说是回忆,我 ...

    顶来。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8#
     楼主| 发表于 2019-5-23 21:33:1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章 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

          上一章,我们对色空句进行了概略性的叙述,从基于历史存在的色空句、形式意义、当下现实的在及越过文本的色空句所展示宽广、形式意义外的意义等。其中,我们可以感受到五蕴之一的色及由此构成的色空句、句式结构的广阔意义指向,尤其是越过语言文字表达的色空句意指对象世界所传达出普遍意义的在。

          接下来,我们将在本章针对一般意义文本上的色空句进行分析,亦即针对具体文本的色空句作一般语意的探讨,放回到《心经》这段场景以及其作为一个事件的世界背景中去认识,包括佛学在内的由语言文字出发走进色空句文本、进而对色空句所指向的世界作出思考,从文本的具体延伸到对抽象思想、世界本身的思索。如此,我们在此考虑不再是单一的文字,而是在理解色空句这个文字事件现象,以越过文字载体去的承载去认识一切相。

          色空句的四句话阐释了“色”与“空”这组形式对立,而本质深处相互依存和一致性的概念,并推及受想行识,为此而有照见的“五蕴皆空”的结果推演。对色空句在文本方面演绎的诸模型、表达的形式意义,同样可套用于“受想行识”与“空”的关系。我们在文本上探究的意义虽只是对象世界在“我”之中的反映,但由是而建起的认识主体与对象之间一种基于语言、概念的映射,同样在起到连接作用的同时也把其在的世界表达,这也是我们究竟于色空句意的根本所在。

          为了理解色空句的至上意,我们还得从基本词意出发,去认识一般语意上的色空句表达的、所支起的事物表面烟雾后的见和所见。

          注:2019.5.23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49#
     楼主| 发表于 2019-6-17 22:20:21 | 只看该作者
          一、一般语意上的“色”与“空”

          1、“色”在:

          (1)色,广义地将是指有形的东西,即通常指物质空间形态的存在,它遵循着普遍的内在必然上演着生、住、灭,演化自身的历史的同时也演绎着普遍性关联的世界,或说世间一切事物都是色相的在及其所标向的与我们认识者相关联的意义,尤其是我们对事物的实在性的表达、描绘,如:实物、物质、事相等一切呈现形态之“有”的存在,或说所有我们可以感知的在,于我在的世界真实地存在并为我所认识,此感知、认识里也将我涵盖其间,它包括肉身和作为一个现象的我。如此,无论是作为认识主体的我还是作为对象的我均在其中。

          抑或,我们以其它分类方式对色进行分类,当这也含着一种对色的定义。如果我们集合其余四蕴来理解,五蕴只是从“我”出发认识、理解世界的分类罢了,表达了此分类下世界的形式意义的在。较之其它四蕴(色域其它四蕴的关系亦即物与心的关系),色是能见、听、触及的这样一些能真实感受到的存在,更多地表达了世界物质形态的一面,即实在。却非恒常的在,不过是因果性的物质现象显现。

          从色的构成元素来划分,地水火风四大元素(当然,这里的四大元素并非指物理上元素,它象征着人们认识物质世界的简单分类的四种属性,或说是以四种属性来对色所表征的物质世界来进行分类和定义,亦即人们描绘世界的概念工具),因缘和合而演绎出包括我们的色身在内的物质世界的在——随缘显现的物质现象,它为我们的语言所描绘使之成为诸现象现在的样子——难以置信地将物的实在呈于前,通常称之为物的概念实体化呈现。

          或指眼根所取之境。对于声、香等而言,色乃专指眼根所识别之对象,即,眼睛可见的形态、现象的在,包含了外在形状、形态及事物表现的现象,及可见的碍障之相。可略分为:形色、表色、显色三种:形色,长、短、方、圆、高、下、正、不正等八种;表色,凡吾人取、舍、屈、伸、行、住、坐、卧等动作形态,可表示于外,而令人目见者;显色,青、黄、赤、白、光、影、明、暗、云、烟、尘、雾、等十二种。(注:瑜伽师地论卷一)

          又,其它分类方式,如:《佛学常见辞汇》,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色可分为内色、外色、显色、表色、形色五种;其它:内色与外色;细色(无表色,或指色界之色)与粗色(由极微所成之色,或指欲界之色);定果色(由定所生之色)与业果色(由业所造之色);可见有对色(指狭义之色,即色境)、不可见有对色(指声、香、味、触、五根)与不可见无对色(指无表色)等三种。(注:杂阿含经、大般涅盘经、俱舍论、大乘阿毗达磨杂集论等 )

          通过以上各种分类、定义,我们可看出,色是具有可见的、可显示的物象的碍障,包含物及物的历史演绎过程中的形、色、态在内,是一种有形之在。

          注:2019.6.1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0#
     楼主| 发表于 2019-6-25 23:00:47 | 只看该作者
          (2)我们容易于“色”的思考中联想到我们自个色身之在。由是思之中色身之在的我,即:把“我”的物质、形态及其变化放置于对象位置,以希替换出我之外的有形的存在,即:用我作为认识者的特殊地位取代他者个体间相区别的在。这种替换看似平等地对待物我,显示出事物普遍意义上的一致性,物我之间基于这种普遍性也确实是一致地存在,这也是“色”不同的表现形式罢了,或说不过是形之所碍的显示。

          当然,这种朝向的转变意味着“我”的觉醒,开始思考我们认识者自身,也意味着开始反思对象呈出的“色”这种物质属性的在,即:物资显出的形与碍,既是对象内在特性的显现,同时也是一种随缘显现的现象,是针对我们认识者感受而言的现象。那么,事物朝向我们显示的所谓“物质空间形态和碍”的现象,不过是投影于同样具有“物质空间形态和碍”的我心里的印象与“我”内心原本的“有”相结合的产物。它们共同组成无差别的存在,亦即:一种从事物内部抽取出来的以个体体现的形式意义的在,说“抽取”只是于认识者而言主观行为罢了,也是对于“色”的表达的基本行为。

          且,这里面似乎有一种示现:色并不是独立于认识者的别处无关的存在,哪怕它显示了对象世界的所谓“色”的属性。我们谈论色,也是在谈论包含“我”在内的我之所见世界物质形态的在,我与物内在关联所展现的外部现象。

          但是,以上过程,由内及外似乎是一个认识的逆解过程,缺乏一种面对对象的直接性的印象,从而造成我不能直接面对对象。换句话说,这之于我可见的、可显示的“色”里,有“我”的色身的在;同时,也可说我们所见的“色”里有作为物象的碍障的“我”在,但我们容易忽略对色的感知、认识过程中“我”的参与,将面前的“色”当作与“我”相隔离,当作与我之间完全屏蔽的在。或说,强调“我”之色在,反过来形成识得碍障。应当注意,物质于空间中的碍也是“我”之中的碍,至少物质之色的形状显示于我眼中时既是对象识别标志,帮助认识者认识、了解、走进对象,亦即为认识对象的凭借或说中间媒介,是过渡性的、暂时的在;也是一种我们心中认识的碍障,阻止我们走进对象、抵达“色”的另一面“空”。

          所有色之所有的可见的、可显示的物象的碍障不过是一种假象,或说诸现象假有,暂时的物质存在的现象,尤其是“我”作为“色”的形态存在于对象中时。

          注:2019.6.2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9-3-4 04:05
  • 签到天数: 160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1#
    发表于 2019-6-26 10:58:27 | 只看该作者
    学习。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2#
     楼主| 发表于 2019-6-26 23:28:13 | 只看该作者
          (3)以上探讨的色为我们眼中的及部分思想中的,接下来我们试着探索一下作为表达工具的语言、文字等自身及于表达“色”的过程中的作用,当然语言、文字等本身及其呈现的一切“有”相之在即为色,包括名“空”的在亦也在这样的表达过程中,且同一对象的不同表达、表达过程其呈出的“色”的外在形态、碍的属性也可能不一样,那么也意味着不同的表达者所感受到的“色”也可能不一样,表达者于语言、文字等表现“色”也会有差异。这表明所谓色表达的物资实在并不是单纯的世界固有的东西。

          当我们提到色时,即包含着对象、表达者、表达工具、环境条件等,我们于此刻、“我”的现场,对对象的物质形态、碍的存在进行捕捉和描绘。比如,我们谈及色、色的属性——有形态和空间占有的碍——亦即:物质有形态的在。我们应当注意到,“色”、“形态”、“空间”、“物质”、“碍障”、“在”等等,这些描绘里面,既有对色的结构性、功用属性的描述,也有对“色”所关联的语言结构、语法、文字属性的展现,二者在表达“色”的过程中,也将自身“色”属性体现——给出一种有形、碍的特征的相。

          从前两节的分析,从语言表达角度分析“色”,应看到用“在”似乎比用“物质”更概念化地体现色的属性,而后者更直观、更具体地示意了色。注意,结合上一段,此“在”表达的不是一种固定属性,而是一种表达者、对象共同在场的某一时的现象特征。在纯粹语言方面,此“在”是一种含有表达特性的“在”,也许严格讲,它就是一种表达意义上的“在”。

          而本书着重探讨也是基于句式结构上色空句,解析色空句的句式结构及其指向的对象内在结构,从而拓展至“五蕴与空”描绘世界的结构的在——色空句以及扩展至五蕴与空句的句式结构支撑世界结构意义的在。

          注:2019.6.26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3#
     楼主| 发表于 2019-7-4 22:23:21 | 只看该作者
          2、“空”是:

          (1)空,一般地将“空”解释为虚空、真空,或说是对比于“色”的定义的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是存在的一种本然之相,或许用“相”这个词更能反映出空的“无常、无恒、无实体的在”的特征。反之,我们或会认为“空”是与色无关的另外形式实体,之于它所对应的色所描绘的对象而言的,其实不然,色与空共同指向同一对象——因缘和合而显现的一切事相的在。

          借助他者或与他者共同组成一组描绘对象的概念,这是一种表达方式,如色与空,通过对对象的形和空间的占有,或说一种实在性(一般指物质、实物)的不同面的定义,来体现色与空,五蕴与空亦然。空与色形成一组概念,等价地构成对世界的物质(或说实在)的描绘,而空与五蕴则构成对世界的完整描绘。空与色同在,它是与色相对应而非对立的另一种形式的存在,不是什么非存在,换句话说,空也是一种“存在”,与色关联地存在。为此我们说空与色互补,共同定义存在或说共同描绘存在,也只有在共同参与到描绘中,才显示出各自意义的在并一起表达出对象完整意义的存在。所谓色,即为显示于空的存在,在空中而非自己之中,色无法于自身说清自己,一切事物亦无法于自身说清事物自己;反之,空亦如此,它是附于色而在。也就是说没有色之外的空,也没有空之外的色,其各自的存在都建立在对方的在,通过反向定义、衬托而显现。

          应注意的是,如果我们抱住这个“空”相的话,那就并未真的理解空,并体会“空”之是或说一种本质意义上的空,只有越过这个有谓相的“空”才真正接近空;否则,我们只是在谈论我们脑袋里名为空的概念,并且这个占据我们脑袋的空更像一种“实在”对某个空间占有。进一步讲,如果真有谓我们可以抱住的“空”或“空相”的话,那么人称代词“我们”和动词“抱住”所指向的对象则如于一般意义上的实体,因为它有形(以空相)占据了“我们”的“抱住”所示意的空间。自此,这占据了空间的有形的空不正合于色的特征吗?当然,我们于空并无什么真的可以抱住的空相,哪怕它借助于所依的对象的实在显出一种相的在,而离于对象之色,空即不能于空自身显现所谓空相的属性,而是通过于空中的实在以显示空的特性——空及其对应定义的色形成一组概念所指向的一切事物的空性,究竟无实。

          又,空及其对应定义的色形成一组概念所指向的一切实在(一般指物质、实物)的空性,即为此实在“空”之所是。再进一步拓展、扩至空与五蕴,这种空性即为世界的“空”之所是,它表现世界朝向我们认识者的一种普遍意义的性质。

          注:2019.7.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4#
     楼主| 发表于 2019-7-10 21:56:01 | 只看该作者
          (2)我们再看看历史上那些佛教经典对空的定义,与对色的定义相似,从不同角度进行定义、诠释等,以达到充分说清“空”。从另一方面说明,很难从单一角度用语句完整定义“空”,故才会有如此多的说明、释义、描绘、分类等解释性的文章、句子。

          《佛学常见辞汇》“因缘和合而生的一切事物,究竟而无实体,叫做空,也是假和不实的意思”。又,《佛学大辞典》“因缘所生之法,究竟而无实体曰空。又谓理体之空寂”。二者均强调“因缘生”、“究竟无实体”两个特征,不同的是前者针对的是“事物”而后者指向的是“法”、“理体”。进一步分析,前者更多的是“色”(五蕴之一)的定义,一切因缘和合的事相与物的在,皆无实尽虚的一种假象的显现罢了,继而延伸及“法”、“理体”,一切因缘而起的存在,或说万有之本体,自然之在,它包含一切事物、物质、精神以及所有现象之存在。即后者范围更广,是将空与五蕴相对应,针对的是世界本身的描述。而色空句中的“空”则根据“色”的定义相应地限制在物质、实物,即占据空间的有形之在,色空句的“空”即是针对“色”所对应的部分的而构建一组结构性的在。当然,即便是色空句中“空”也并非仅限于“色”的对应的表达,否则就坠入“空而不空”的无尽色相中,即:将色空对立互补的一组表达直接变成单一的色的描绘,名色空,而“空”已经色化,其时只有色。由是,色空句的色空(或五蕴与空)均为一种相对性描绘。

          再回到概念“空”上来, 看看其它典籍对之定义、诠释,以得见概念“空”更丰满的义理。如:《维摩经》“诸法究竟无所有,是空义”,则越过因缘而起的形实之在。《维摩经注》: “肇曰:大乘在有不有,在空不空,理无不极,所以究竟空义也”,色空俱在的“空”方为形式意义上的空之所是,既越过眼前的存在,也越过“色空”这个表达,因为一个抵至对象的表达同样也包含着对表达本身的超越。

          《大乘义章》:“空者就理彰名,理寂名空”、“空者理之别目,绝众相故名为空”。前一句未越出“辞典”定义范畴,后一句有意思,直说空与理一体,此处关键是“绝众相故名为空”,众相即一切包含“空”在内的事物之在的显示,那么“绝众相”呢?不就是超越于色或更广的五蕴之名后一切的本然显现么?如果不能越过众相困于此,则与“空”相背了。这就从方法上释空。《万善同归集》:“教所明空,以不可得故,无实性故,是不断灭之无”,这里的“不可得”既指同一对象的“空”了无可得,同时使对象得以显现的“色”本质上与“空”一致,这种显示于因缘而现的“在”不可得。

          又,《瑜伽师地论》八十三卷:“空者,谓离一切烦恼等故”,则朝向认识者亦为观察者的“我”而言,谓空之功用,亦即我们抵达空之后,能产生的实际效用;反之,当我们远离一切烦恼,自然也就抵至“空”境,即空。又,瑜伽八十三卷:“所言空者,无常,无恒,无不变易真实法故”,也就是说,空者,没有常态,不会永恒不变,可以远离一切烦恼。

          万物从因缘生,没有固定的在,尽虚幻不实。我们也可说,一切形实究竟的在,本质上皆为色空结构之表的形式呈现,亦为色空之相或说一种普遍意义的假象的呈现,进一步扩至五蕴亦如此。我们说,此即为“空”之所是。

          注:2019.7.1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5#
    发表于 2019-7-10 22:13:39 | 只看该作者
    欣赏学习,祝您夏琪,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22-7-21 11:48
  • 签到天数: 222 天

    [LV.7]常住居民III

    56#
    发表于 2019-7-11 10:24:48 | 只看该作者
    先生一心专研佛学辛苦了。愿安!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7#
     楼主| 发表于 2019-7-14 16:05:51 | 只看该作者
          (3)谈到“空”时,我们认识者处于何处呢?这是一个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以“空”论空或以“色”论空?这里,我们事实上已经触及到“色”,或者说从“空”的一侧触及到“色”。于此思考作为认识主体的我,那么处于此思考位置的色身之我,在何种意义上得以真正抵及空呢?“色空”之空与“五蕴—空”之空(本质上,两处之空为一,只是作为概念对应的解释时加以分开处理罢了)?我们谈论“空”既指向对象,也指向认识者、思想者的“我”,如前所述,我自身也是我的认识对象。基于对我之色身的牢固认识,很难从这种认识里走出,那么为此而谈论“空”的意义何在?或者说于色身中的“我”能在多大程度上说清“空”而不至受困于“我”的局限?如果突破“我”的认识局限亦或方明白何者为空。换个说法,要想彻悟“空”之所是,终必得从对外界事相的认识、了悟转向对自我的认识,从“我”这个形式中解放出来,因为“我”也不过是一个形、碍的“在”罢了。突破我身形、碍的“在”也就抵及空。

          如何识破“我”这个形式意义的在或一种假象呢?或者说,为什么谈论“空”时要去识破“我”,识破“我”之假象于我们论及的“空”的有何意义?要知道,当我们讨论的“空”中不可避免地有“我”的加入,其中隐含“我”,因为我们论及的是基于“我”之存在的形式意义的东西,包括“空”,离开“我”,“空”在我们的表达之外,是我们无法言说的,即便在我们的语言中,我们也无法真正意义上完整地说清。也就是说,这里谈及的“空”是外在的为我们的空的概念所捕获得一切与“我”、“我之中原本的语言”相结合的产物。哪怕我们意识到“我”对我们谈论的问题的影响,且相互借鉴、修正,仍无法干净地滤去“我”之因素的影响。所谓我们的“相互借鉴、修正”,又何尝不是众多的“我”的带入并残留其间呢?当然,也存在这样一种可能,即:所谓“我”无有真实,与我们讨论的“空”一样都为因缘而生的显现罢了,或说“我”在本质上就是“空”。正因如前两节(1)、(2)所明确得那样:空是一切因缘而生的、无常、无恒、无实的在。此“在”于我们的每个具体的当下,因缘朝向我们显示着形、碍的特征。

          这里,我们看出:空不是一种与我们无关的在。它既是对象世界的属性,也是“我”的属性。与“色”一样,存在于我们与世界的联系中。空与色共同构成了一切因缘而生的形、碍的在,狭义地讲构成物质世界的在;而色空句及色、空概念存在于我之中,联系着我与世界并将我们涵盖于其中。我们谈论“空”更像对色空一体的在的描绘。而狭隘地执色、执空而求,何所有“空”?我们即陷入自己设置语言、概念的陷阱中。唯色空断处,空自显现。

          注:2019.7.14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6-9-24 16:42
  • 签到天数: 71 天

    [LV.6]常住居民II

    58#
    发表于 2019-7-14 21:58:49 | 只看该作者
    认识深刻,见解独到,欣赏学习,遥祝夏琪,创作愉快!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59#
     楼主| 发表于 2019-7-15 22:58:42 | 只看该作者
          (4)文字意义上的“空”及“空”之所是。要在语言、文字上充分表达“空”是件困难的事,既要在语言文字描述的这个“事”里说清“空”,又不能停留空。即:说清“空”的意义,“我”也不能停留于此“空的意义”,同时“说清空”这个事和“说”这个行为在表达完成或说随着表达意义的呈出,也自空去,才是完整意义上的对“空”的表达。此过程显示了,在表达“空”时,“我”、“表达工具”、“表达过程”及当下的环境等,与我们表达的对象在一起。“我”在我们表达的空里,如由此而觉知“我”与“空”的一致,那么“我”、“我的表达的行为事件”、“表达工具”、“表达过程”及所指向之“事”也就一同空去,与其说是“说清空”、“展现空”,倒不如说是“我”与 “对象空”一起越过形式意义上的“空”这种形、碍的在,呈露出“空”这种本然的、普遍的属性—— “空”是。

          又,除了上面论及的“空”与我说表达的在,它不是“无”的对照,而且更是基于表达的与“色”一体的在,进一步讲它是越过表达的普遍意义上的属性,将其表达上的自身也包含在其中。当然,此处的表达一词所表征的不过是形式的在,同时也在“空”中。 这种属性反映了色句式结构以及“五蕴与空”结构所构建、支撑的世界结构的特征与结构意义的在。

          注:2019.7.15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该用户从未签到

    60#
     楼主| 发表于 2019-7-20 17:38:38 | 只看该作者
          二、一般语意上的“色不异空”

          1、在色空句的起点处

         “色不异空”置于色空句之首,我们于自身所在,直接入眼入心的便是一切形碍的事物,先于此处着手,于我们身边、我们意识里习惯性的一切出发,解决“我”根深蒂固的物及物的观念或说解决“我”之依附的存在,使我们意识到这个“我”依存的在并不可靠,从而推及到“我”,也就看见“我”也同所依附的眼之所见的譬如物一样并不可靠。说“色”,亦即我们所谈论的“色不异空”的“色”,直观地出现在眼前的本然的在,我们沉溺于这种在的“熟悉”的幻觉中,仿佛由此“我”即有了依托而更真实。

          沿着我们的“习惯”的事实去认识世界,也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如果在此过程中,对我们眼前“习惯”的东西进行反思,思考其存在及所谓意义,正是我们朝向我、朝向我思的开始。如对“色”进行深入思考,色之为色的究竟何在?或说色之所“在”的到底在何处?我们得搬开遮眼的“色”之名相,在文字表达处解开“色”相,同时揭开文字“色”所指向的对象。唯是,才能发现被我们的习惯孤立的“色”在,进而思索“色不异空”的道理。换句话说,色空句的起点处,也是我们认识的起点,它们共同指向“色”这个形碍的存在;同样也是我们通过文本的色空句式结去构构建世界内在结构的基点,故得从“色”开始。

         “色不异空”,着重点是色,此句讲诸色皆幻,说是幻,容易给一种虚无甚至“无”、“不存在”的感觉,其实不然,如“一、1、色在”所述,色指一切有形象和占有空间的物质,多指物质意义上的东西,或说色所表现出来的物质性的一面:形体、实在、空间占有形成的碍障等,但究其所以,我们所或可触、见的一切境相、形态、空间所碍的在。而这种依何而显现呢?或色所显示的背景是什么呢?又或有单独的“色”的存在吗?我们说,色只是依空而起的在,是一种因缘的形态和碍相的显示,而这种“形态和碍相”无常、无恒、无实,这不正是“空”的属性么?所以,可说色空相依,是依空而起依空而现。

          为此,说“色”究竟意义上终非实有,其所呈现的为“空”是的一种偶然、一种概率的显现,而当我这个主体出现时诸幻色(将“幻”字加在色之前,似乎更有意思)的呈现、消失成其为带有因果意义的必然。揭开诸幻色之表,色的内核显漏出的仍然是空,或说这一切的显现都为“空”之所是,色和空一直在一起,从未稍离、从不相异。即:我们认定的“有形”、“相碍”的东西,在本质上讲皆“一无所有”,它只不过是我和它们之间的一场际遇,繁花落尽,终究是空。你可见、可触的“有”之于你起于因缘、终于因缘。即便是这作为文字的“色”、“空”之于我们亦复如是,一切本自空来,还归于空。究于来去,则一切无去无来、一切来去无踪,你可以在属于你的途中触见,但途中的这个你同样虚幻,进而一个虚幻你抓不住另一个虚幻的你、抓不住另一个虚幻的你面对的世界。此句说明色之所在即显空之所是,空之所是显于色之所在,且,“是”即为色,“在”亦为空。

          注:2019.7.20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6-26 15:30 , Processed in 0.082621 second(s), 19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