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研丹硃 (17 )1979年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SlZUdRos 高风 青年时期,血气方刚,内心每怀雄豪之念。但以斯情入画,则幅中时亦有见凛然壮阔之境。兹示所谓《高风》者,即称于此。画中设一突兀大崖,崖上荒台寥落,阒无人迹。而崖壁之下,修硕之树,俱似在飚风中晃荡呼啸。更为引人瞩目者,乃崖壁前那一大片云。其如山似海,几至漫无边际,却又无论或聚或散,远近高下,浓淡巨细,轻重厚薄,尽皆为形生动,翻滚宕跌,一若本身已具性灵。稍对翰墨丹青之道有所了解者,可知此必已不属传统国画之表现范畴。而当时吾之为此,实得力于对西画技法的探究。今观之,其层次、体积、色光之感及其与水、墨之结合,都庶可称之干净利落且是表现到位。当然,是否本国绘画须得如此,犹可商榷。不过至少在特定之情况下,偶一为此,终是可以的罢。借这小小之画,谈议及彼时吾人之心志与艺事追求,聊作观画之引言。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一个画者在自学翰墨艺过程中反复的蹉磨及困惑· (总 239 篇之第 31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感谢先生认可。问好!![]() |
有层次,意境高远。 |
自研丹硃 (16 )1979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Z3c9kKk7 断鸿声远长天暮 此题句出自柳永词,但画意并与原词无关。当时自己模模糊糊已然觉得,这水墨(或彩墨)山水,要想画出不同于古画的新感觉来,作画时水的运用,相当重要。大约这亦是日后自家“画须‘化开’”认识之发端罢。譬如这画,虽为方寸之作,画面物事也很简单,但就因笔墨与色彩在水分的作用下渗化得不错,所以亦形成了颇具变化的空间视象关系,有着吸引人的澹然清远空灵效果。而此则恰为彼时吾所理解的此词句意蕴。人皆知,同一诗词名句,倘入不同画者之画,必会幻化作绝然不一之视象及趣味。而彼时吾之画也,确实十分明显地带着自身之精神烙印。那份恬淡而灵秀之感固毋论矣。另请读者诸君注意:看在这通体显得高远旷达的“基调”(借助西画的说法)之外,是否亦透露着一种隐隐约约的索寞之感。而一目了然的物象,便是那一行“鸿”:众多的俱已远飞,却独拉下了一只,在后面的最惹眼处……言不尽意,只此似足以供观者联想。打住。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一个画者在自学翰墨艺过程中反复的蹉磨及困惑· (总 239 篇之第 30 篇) |
自研丹硃 (15 )1979年 古人诗意二帧
视频—— https://weixin.qq.com/sph/AqzrPULsN 此两画,皆得自古人诗词佳句,且俱与“春风”二字相关。其一曰《春风无限潇湘意》。此出自柳宗元诗,原诗本身,略去不述。唯画中取澹烟长拂下之溪山一带,水面群鹜翻飞;芳洲之上,稚柳一株,形态轻盈而枝条随风摇曳。扁舟放乎中流。舟上一披蓑戴笠之渔者,意态亦似逍遥自得。其二《春风自在梨花》,句撷自北宋王安国(王安石弟)词。此亦略去原词不述,单道由句所转生之画境:烟云缭绕的冈林前,溪滩平静。近景乃是几株横斜之树;画之主旨所关者梨,尤显倾欹有姿且是著花柔丽。花树之下,一牧童骑坐于水牛背,正将一支短笛,望远而吹。那牛亦似感知了音律,看它摇头摆尾慢踏其步的模样,恰如正在合韵而舞。两画幅面皆小,但内中已将自家闲适幽远的情怀尽作宣示。观斯画也,仿佛当时达某日子过得有似古之五柳先生或辋川山庄主人。其实不然。倘有得以一观吾辈《画中游附记·西画部分》之读者,乃知是时吾人身涯端是如何。或许,此正谓自身在困顿与奋斗中所祈愿的心灵憩所罢?抑或人心原本即有如此这般多面因素,也未可知。至若这画、尤其是画中题字本身之稚拙,不必论矣。饶有意味的是,这两幅画上的不同签名,也颇显吾人当时之多面性。呵呵。 附上两首此前尚在乡下困苦生活中吟成的小诗;其悠恬之感,亦能从旁彰示这厢自觅其乐的天性。 一 摇落杏花路, 春耕人行处。 猛闻飞翅响, 斑鸠上竹树。 二 新春风雨后, 山廓分外晴。 谁解杜鹃鸟, 爱上花树鸣。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总 239 篇之第 29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自研丹硃 (14 )1979年 《个人闲愁之作二帧》
https://weixin.qq.com/sph/AcM3WZsRE 自打调离农村后,那往日的乡居生活,也就成了自家心中一个永恒的情结。这种会存此情结的预感,其实远在乡居的当时,便已隐隐存在,只是那时为现实人生所困,一切皆须服从那“唯此为要”者,所以,还是真到后来,到了这种毕竟有着最基本生存保障的情形下,方才实实在在地顾得上去怀念那既逝的乡村岁月。此出示之画,其一《春到山乡》(寒塘孤鹅),便称是这种心境的真实写照。所画为本队一个与自己生存所需密切相关的院落(生产队长所居)。画中天色晦暗,寒湿之雾缭绕于院落周遭的竹树坡梁间。近前一泓淡白空明的塘水,略现环境倒影,却又静静地浮游着一只鹅。整个气氛索寞且觉压抑。咳,彼时彼地的早春,曾见过多少这等样的景象!这画儿本身,画技上并未见甚特出之处,已不消说了。唯它则有着一点可算是不凡的经历:方画出它时,恰值当时犹只因代课与这厢作过普通同事的荆妻,将正式调回重庆工作,在县城办理完相关手续后,来咱这儿道别,说是想要我一幅画做纪念,自己也就把它送给了她。数年后,一次她对我开玩笑说:你这事做得太划算,拿这画作钓饵,把人钓到了手,同时又把这画儿也一块儿娶回来了,最终它也就还是都归你管着……所示之画其二《愁山万叠》,或许亦无所谓具体的什么故事。青年时期,那尚犹不识愁滋味者,都要“为赋新词强说愁”,何况乎我辈,因种种原因,还真个是颇尝了些愁滋味呀!但象这种画,又如何能够说道出一些个中的原委来,所以倒是莫若就请倘有兴味的读者,自个去咀嚼或揣度,它还可能会蕴含着哪些意味罢。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总 239 篇之第 28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感谢称赞。当时也只尝试罢了。![]() |
诗意浓浓。 |
是的,先生。秋日好! |
岁月有痕。 |
自研丹硃 (10 )1978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高山流水 青年时期,纯真心性,对既往之传统,无论其是以优秀作品形式或者某种典故乃至说法的形式出现,皆是十分认真地加以接受。这所谓“高山流水”之说,自当是不消在下还在此饶舌矣。而如此单一、甚至已是过于大众化之理念意象,今者必已为吾辈画中所不取;然则当日,竟真就会以之为题,且是踏踏实实地付诸翰墨。坦言之:今观此画,自然一切深奥意蕴或高明技法,都确是完全说不上了。但似乎却又不能不承认,这画中真的又还是有着一种明显的诚挚及抑郁之热情,以及由此得来的反向效果:澹然与静漠。咳,谁能究明内中之含义?休道是旁人,就是今之自家,亦是难于真正予以厘清了。不过,作为绘画,其端是又何须乎如此这般,莫若且待它就这样以其实体存在于吾人画箧,并以其所暗示的精神状态,伴着一丝幽微的情愫,潜藏于吾辈心底罢…… 惊涛 有鉴于那些年辰自家生活中常是惊涛叠起,所以一次也就尝试在画中以这“惊涛”为题。如此示之画所见:海岸边绝壁矗立,崖缝间湿雾萦绕;其下则大涛澎湃,卷岸扑壁,而一叶小舟穿行浪中,驭舟少年紧把船舵却似又意态镇定自若焉。斯当称是一己彼时生存状态之略带夸张意味、或云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之真实写照。至今深心那份紧绷之感固然久已宁息。而甚觉可异者:海中那水浪,当时居然表现得何其真实且有力度!尤其是,整个画面,特别又还是这水,感觉是如此澄明洁净,无论浓淡墨彩及留白,尽皆不灰不腻,唯觉深沉与通透。个中体现出的,当然应该说是自己通过艰辛努力所取得的成效了。凡熟悉这宣纸性能之人俱知,要在它上面毫无涂改地一气画出这般视象感,真的还不是一件容易之事。即使今天,倘使自己也还愿追求这等效果的话,恐怕也不一定次次都能画得出来。当然,国画艺术(尤以其写意画为甚)终非是以追求这种逼真感觉为能事了。不过,偶然或特定之场合下,如此这般一下,似乎也并无什么大的不是。好罢,不再拉扯远了,但请读者诸君,静心观玩此画,且不妨可随意揣度揣度,当日达某生活中,究竟都会有哪般可比之为“惊涛”之事。呵呵。 《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总 239 篇之第 23、24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感谢先生的认可。问候夏安! |
悦目,悦心,充实的生活。 |
自研丹硃——《画中游》补遗·(远岁拾英 9 )1978年 江南达者 童山雷 雨余秋更清 这幅小小的画,即得自于平时个人的周日写生活动。当时,每次仍坚持上午一幅国画写生(因常有微雾,适合),下午一幅油画写生(一般光照较好,也适合)。至于这“雨余秋更清”之题,则熟知宋词之人皆晓,是得自于北宋万俟咏《长相思·山驿》之句。因自家彼时劲赏此语,总想要找机会画它一画。而这日终于如愿以偿。已若画中所见:秋江水退尤显清浅,晨雨初收雾霭还存。竹树萧疏的江岸边,石径曲回,泥土滋润。一牯静立于彼;牧童亦闲适地伫足那厢,权将手中的使牛条儿兼用作鱼竿,正自在垂钓。咳,当时一见这般景象,真的是心中好生欣喜!遂立刻摆开摊子,兴致勃勃地画了起来。移时间画成,乃便乘兴将其句题之。可惜那时虽是时亦练字,也极想写出点风格,但偏偏欲速不达,总是反要在画上留下点遗憾。不过这的确倒是没办法的事:要成完美之事,哪得那么简单哦。相信读者诸君都很是明白此理,不再多说甚,以干扰大家观玩此画并嘲笑这字了。呵呵。 同示当时所作中国画写生稿一组。并附己箧内相关之一诗二词—— 记写生事 乡郊景色自清幽, 童子闲暇独漫游。 白水干粮成一饭, 乐融风日艺兼收。 河渎神 春水碧连天, 长岛晴滩昼眠。 写生画稿立旁边, 二三鸥鹭窥看。 觉后微吟思沐浴, 平滑清波如玉。 却待晚霞新煜, 逸闲心志方足。 山花子·忆昔 碧水长依黛岭间, 黄花幽绽赤霞残。 共伴写生人憔悴, 独蹒跚。 夙志萦怀清梦远, 少年行事昧心难。 才把俗情新舍弃, 岂回看。 (总 239 篇之第 22 篇) (待续) ·精研艺术,细品人生· ·读千卷书,行万里路。体验万千风俗人情,乃得万千诗词文句、万千翰墨画图…… ·人生甚难者:尽历尘世辛苦、洞悉存世悲凉之后,依旧能够兴致勃勃且是诗意地对待生活· |
将咱的三个《画中游》(“童山雷中国画的故事”、“附记·西画部分”、“补遗·远岁拾英”) ,尝试着各做了个视频简介。受文件大小的限制,没法做得更清晰了(否则“剪映”软件导不出来 )。好在毕竟借此已可对这三个系列作个大体了解。这儿先就从最远期的《画中游补遗》简介开始 发布吧——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
GMT+8, 2025-2-17 00:10 , Processed in 0.092747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