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共产党来了,穷人翻了身。

查看数: 196 | 评论数: 14 | 收藏 0
关灯 | 提示:支持键盘翻页<-左 右->
    组图打开中,请稍候......
发布时间: 2023-11-10 16:33

正文摘要:

                庆祝建党100周年征文——共产党来了,穷人翻了身。                   &nb ...

回复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1:05:53
走马观花看芬兰十六 一份特殊的礼物


一份特殊的礼物



    7月 14日,我在即将回国之前再次去拜访亲家,这是第一次去临走时答应过亲家母的事。这天儿媳妇的妹妹一家和 78 岁高龄的姨妈也都来看我,他们各自都送了我礼物。  
   儿媳妇的妹妹送了我一件饰品后,又拿出三张 K4 纸,是她三个女儿送给我的礼物——各自画的画。我看到第三张时惊呆了:画上是芬兰和中国的国旗,旗下是黑头发的男孩和黄头发的女孩,这是还差几天才满 10岁的大女儿画的。一个 10 岁的外国女孩,不仅会画自己国家的国旗,还能画出外国的国旗,并以国旗作为礼物送给我,这意义非同寻常。  
   这个小女孩的知识面和有心让我叹服,联想到有一年青歌赛上,我们的选手竟然认不出自己国家的国旗,这岂不是鲜明的对比,这不能不引起我的感慨!归根结底还是教育的问题。  
   这是件特殊的礼物,我将这些画过塑后珍藏。  

                                         2008-07-21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1:02:22
走马观花看芬兰摘录
做客芬兰亲家家



亲家母养的花

                                                           (一)初到亲家家
       自从我520日来到芬兰奥卢儿子的家后,亲家母就一次次打电话来问我什么时候去他们家。儿子的安排是先让我休息2周,适应一下这里的生活,倒过时差,然后利用他的假期,开车全家去芬兰中、南部几个地方旅游度假,因为这个时候也正好是芬兰最美的季节。返回时去拜访亲家。
       亲家住在乡下,他们只有两个女儿,我儿媳是老大,我儿子的家在奥卢,离他们160多公里。小女儿家离他们家开车只需要一个多小时的。两位老人都已七十多岁,自然很希望女儿常回家看看。
         65日当地时间下午5点半,我们结束了4天的旅游度假来到了亲家家。几百米之外儿媳妇就指着远处树林中,灰色的房子说那是她们的家,车子进了院子,果然是一派典型的欧式美丽乡村景观。绿茵茵的草坪,白色的摇椅,树木花草掩映中的灰色木屋,令人向往不已。听到车声两位老人就急忙出来迎接我们,在长时间的拥抱后才拿下车上的行李进屋。这是我第一次走进外国人的家,我曾在电影、电视里看到过的大壁炉和墙上的油画,与中国人的家是迥然不同的风格。窗台上摆满了鲜花。木质地板上铺着地毯,窗明几净一尘不染(后来听说为接待我的到来还专门把地板刷了一遍)。放下东西后,参观了除他们卧室外的房间。我的房间床上用品全部是新的,他们的热情和诚恳打消了我的陌生感、距离感,还马上产生了一种亲切感。也感觉到了儿子已经融进了这个家,显然同他们相处得非常融洽。两位老人对小外孙女更是疼爱有加。
       我们进来时,餐桌上已经摆满了各种面包、蛋糕、煮好的咖啡、自制的草莓酱,为我准备的是茶。我知道这是我儿媳早就告诉了她母亲我的饮食习惯。
       用过晚餐,他们陪我出来到外面玩,这里这个时候正是极昼期,虽是晚上七八点钟太阳还依然高高挂在西边。出了门我就直奔那白色摇椅,摇椅旁有一张中间能插太阳伞的白色圆桌,周围放着椅子。这是我过去在书上、电视、电影里也看到的过的外国人生活,今天亲眼看到了,也坐上了。不一会亲家公从另一栋房子里出来,手里拿着几个坐垫一拐一拐地(他的腿有关节炎)朝我们走来。送过坐垫他又把池子喷水的管子接上电源,让那管子喷水。在外面聊了一会天后回到家里,亲家母又给我送来浴衣和一条毯子。这一切细微之处让我深深感受到了他们的热情和细心周到的关怀,心里有说不出的感动。尽管大家语言不同、国籍不同、肤色不同,但情感世界是相通的。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0:54:02
别有洞天——金棕榈的后花园


    漫步在三亚亚龙湾金棕榈酒店的后花园,有种欲醉欲仙的感觉。美景在目,心有感触,信笔直抒。
    酒店四坡顶建筑犹如一只蝴蝶的前翼,三面拥抱着后花园,将你的视野锁定在园中,另一面临湖正对绵延的群山。这里没有喧嚣的市声,青山绿水、湖光山色分外清新幽静。毋庸着意装扮,俨然就是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自然仙境”,令人心悦神静,飘然欲仙,美哉乐哉!
    横卧的游泳池是园中一景,酷似蝴蝶头部的服务台,将泳池切割成哑铃状。池水清彻透明,与池底的天蓝色交相辉映,夺人魂魄;白色躺椅摆放在池边太阳伞下,供游人赏景自娱;两个小篮球架和排球网分别立于左侧池边和右侧池中;三座亦古亦今的拱桥架于池上——这水、这桥倒让人油然生出几许怀古幽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马致远“枯滕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的诗句跃入脑海。不过,此一时彼一时了。天翻地覆今胜昔,如今这水、这桥是人们休闲享乐的地方,已非那桥那水了。
    游泳池周围的空间种植着各种热带植物、花草。高大挺拔的椰树、婷婷玉立的槟榔树、屏风似的美人蕉、修剪成蘑菇状的三角梅、鲜艳的紫荆花、翠绿欲滴的蒲葵、茵茵柔软如毡的草坪,绿意浓浓、芬芳袭人。有的椰树间系着吊床,有客人正悠闲的在上面休息。身着休闲彩色服装的保安和PA服务员各守其职,不时出现在园中。
    跨过拱桥来到湖边,但见湖水碧绿,湖光潋滟,湖那边山下的橡树林茂密葱郁,久远而神秘,展示着热带雨林的独特风韵。放眼望去,远处山上坐落着几栋别致的小楼,颇似仙山楼宇。
    整个园中就是一幅绚丽的画卷,一处“世外桃源”。环境清幽、和风宜人、池水娇艳、湖水碧绿、小桥典雅、吊床休闲、花香草芳、秀木葱茏、青山凝重、天趣旁流。我感悟到了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将现代人类营造的美与大自然的美巧妙地融合在一起,使人的情感与自然景物契合无间。漫步园中,留连忘返,意兴方酣,醉意正浓。
    我抵挡不住园中景色的诱惑,也怜惜如此美景,像“美女”般“养在深闺人未识”,便约来几位朋友一起游赏,拍了不少照片留念。洗照片的人似乎猜到了我的心思,将我倚坐在拱桥上的那张照片多加洗了几张。
    美景既能给人美的享受,也能延年益寿,更能陶冶人的情操,如果你有兴,不妨来这里领略一下这“世外桃源”的迷人景色。



post_newreply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 [url=]QQ空间[/url] [url=]腾讯微博[/url]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0:48:58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又到了桂花飘香的季节,我记忆中的那棵桂花树还在那里吗?还开花吗?他的主人今又在何方?这一切我都一无所知。
   四十多年前的9月16日,我来到我先生所在的单位报到,那是一所坐落在长江边、白沙镇最高山顶上、五机部办的高中专。迎接我的是一个操场,没有围墙,也没有校门。  
   到现在我也分不出那里的东南西北,只记得那操场上有篮球架;前面边上是约40公分高的石墩子,可以坐下休息、聊天、看球;背面是大会议室;左侧是职工食堂;右侧是平房,有单身男老师居住。平房外有一棵桂花树,桂花正在怒放,碧枝绿叶,苍翠之中细花点点,清香绝尘,芬芳四溢。那是我第一次看到桂花,认识桂花,住在这屋里屋外弥漫着桂花清香平房里的胡老师,总是戴着博士眼镜,着一身整洁考究的行头,或站在树下品茶赏花,或坐在石礅上看书,或戴上耳机听收音机。在这得天独厚,做梦都沉浸在悠悠一缕香之中,真是如醉如仙。
   胡老师少言寡语、抑郁沉默却难掩他的傲骨和儒雅风度。他和我先生是从同一单位调来的,也能谈得来,因此我们常去看他,也从我先生那里得知:他是位工程师,这所学校就是他设计的,因为施工中说不清的问题加上家庭地主成分,成了“文革”运动初期的重点对象。
   1970年上级派军宣队进驻学校,将学校的老师都按部队编制分成四个班,他和我分在一个班。搞“清理阶级队伍”运动,他再次成了重点对象。他的所谓罪行是:回湖南老家给父母立碑,是地主阶级孝子贤孙罪;戴耳机听收音机是收听敌台里通外国罪;工程设计上的失误是阶级敌人蓄意破坏罪。班上开会一次次逼他交代自己的“罪行”,全校开批斗会,而且挑唆他揭发别人立功赎罪。但胡老师始终坚持自己做人的原则,既不推诿自己的错误,也不违心地给自己无限上纲上线,更不会去陷害别人。这次清理阶级队伍运动,是我们单位的灾难、悲剧。在这个教职工仅有100人的学校里,有2位老师被逼走上了不归路,有一位家属神经失常了。而胡老师却经受住了考验,他挺过来了。
   1971年的秋天,因为这个部办学校要解散,也因为接连死了二个人,军宣队受了上级批评,极左思潮才有所收敛。政治上相对也宽松了,大家才能有闲情再次坐到操场边的石墩上聊天,来欣赏桂花的情韵,享受桂花的芳香。
   那尘封已久的“小资情调”也与桂花一齐绽放了。说来也奇怪,胡老师说今年的桂花开的比哪年都多。并让我们收集。我先生找了两张塑料布,到晚上就铺在桂花树下,早上起来就落下很多桂花,要是下雨就会落得更多,接连几天收集了不少,拿回家捡出树叶,再吹干,找了几个广口瓶子洗干净。将桂花与白糖一层一层装进瓶子,盖上瓶盖,外面用蜡密封,就这样做了好几瓶桂花酱。当年11月份我们离开这个单位时全部带走了。此后包糖包,包汤元,做醪糟都放,那可真叫香。每逢过节我们也给左邻右舍送一些去。记得我们吃了有好几年。
   后来胡老师也回到西安他的原单位,我还去看过他。多少年后,我又想起那棵桂花树,想起胡老师,想起我们曾经在一起说天道地的那段日子。如今我先生已过世35年,胡老师也不知在何方?在此,只能遥祝胡老师晚年健康幸福!
   白沙镇上的川南校留给我们的是累累伤痕、不堪回首,唯独这棵桂花树给过我们清香、温馨、友善、和谐,留给我美好的回忆。
   只有桂花香暗飘过……

                                             2009-08-16
post_newreply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0:39:39
参加2011凤凰网在广州举行的首届网友节

            
   2011-12- 18日 凤凰网在广州举办了首届网友节,我作为凤凰论坛十佳优秀版主中一员,参加了这次这次大会。我是参加这次大会网友中,年级最大的一位,发表获奖感言时,台下响起热烈的掌声。聚餐时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刘书来看我,她蹲下来和我说话,我急忙拉她出去在外面聊了一会,合影留念,窝送她一本我的专辑《临风回眸》。

         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刘书和凤凰网友节现场主持人大雪封山         

“凤凰来仪”2011凤凰网首届网友节,于12月18日在广州隆重举行。本次网友节汇集北京网络媒体协会、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网络新闻处的相关领导,国内著名媒体人,英国领事馆领事,网络名人、知名音乐人以及来自全国各地,各年龄段的500余位凤凰网友。一同在此共襄盛举,庆祝这个属于广大凤凰网友自己的节日。
凤凰新媒体总编辑刘书,在网友节的致辞中说,“凤凰网作为中国汇集最多高端用户的门户网站,其发展速度远远超过行业平均水平。正是源于广大网友的一路关注,一路监督,一路支持,一路信任,凤凰网才能够不断地蜕变涅槃”。而来自英国领事馆的政治经济领事朱莉则认为,中国网络媒体极为丰富,吸引力巨大,凤凰网是个很好的平台,希望未来能够在凤凰网上与中国网友进行更多的交流。
活动中,凤凰网为许多忠实网友颁发了包括“年度十佳版主”、“年度爱心志愿者”、“年度凤凰之星”、“年度十佳写手”与“凤凰网自律专员”在内的五大奖项。以表彰和肯定广大热心凤凰网友所作出的突出成绩,并回馈和感恩所有网友们对凤凰网始终如一的支持。
在本次网友节的舞台上,草根网友欢聚一堂。但同样不乏包括鄢烈山、余刘文、笑蜀、信力建、五岳散人在内,许多知名网友的全情参与。梁咏琪、邓飞、方舟子、王小山、十年砍柴等因故没能到场的凤凰网友,也通过视频向凤凰网友节的举办献出祝福。活动亮点频出、气氛热烈、幽默袭人。凤凰网网友们充分展现了他们多才多艺的一面。从舞蹈到演唱、从朗诵到合奏,精彩的表演令在场观众目不暇接。更有年仅十岁的小网友演唱了两首风格迥异的歌曲,引得全场掌声不断。凤凰网在此次网友节上,还为在场的网友、嘉宾派送了丰厚精美的礼品和奖品。在活动现场全程安排了抽奖环节,惊喜不断,奖品不断,让现场网友在一次又一次精神物质的双丰收后,将活动的气氛推向高潮。最终,本次凤凰网友节在著名音乐人杨海潮的引领下,全场合唱一曲《干杯,朋友》为本次网友节划下了圆满的句号。
这次网友节是凤凰网首届网友节,以丰富凤凰网友线下活动、回馈和感恩广大网友一路支持,拉近与普通网友的互动距离为宗旨。将以此为开端,努力将“凤凰网网友节”打造为一个活动品牌,更多更好地与网友互动交流。活动中,北京市网络媒体协会常务副秘书长杨苏女士也表示,首次参加这样的网友节活动,心情非常激动。我们都以网民的身份共同见证了中国互联网的发展,也一起见证了凤凰网的成长,与中国互联网一起走向自律诚信健康的发展道路。
(来源:凤凰网)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0:28:18

                                        为爱付出 无怨无悔
         



   有人说:未哭过长夜者,不足以语人生。而我这个哭过无数次长夜者,含泪来追忆我的深深浅浅、风风雨雨、坎坎坷坷的来时路。
   1961年暑假,当我拿到大学录取通知书时,就曾暗暗下过决心:为了完成学业,不在大学前三年(我们是五年制)谈男朋友。所以入学后对于无论是来自高年级同学、还是来自原来中学同学的追求,我都断然一律拒绝。然而他的出现却让我改变了初衷。
    那是在第一学期后的寒假里,我初中一位女同学约我去她家里玩,去了后才知道是她有意安排我和她堂兄认识的。其实,我虽然没见过她堂兄,却早已从她那里,知道了她堂兄及家里的一些情况。她的堂伯父、伯母早已过世,只有兄弟俩人,哥哥在外工作,嫂嫂在农村。我们同学都知道她堂兄是个大学生,是她崇拜的偶像。我考上大学那年,她堂兄也正好大学毕业,留校做助教。
   那天,他堂兄穿的一套蓝色中山装已经洗得发白,上衣的下摆已经发毛成索状,裤子的后面快要打上补丁,脚上的布鞋也快要露出大拇趾了。然而,这一套“寒酸”的行头却难以掩饰他的英气、他的豪气、他的正气、他的帅气。也正是他的不修边幅、他的“寒酸”让我对他有了好感,他没有因为来和我见面而刻意修饰,让我看到了他真诚、真实、朴实的一面。
    也正是因为他的“寒酸”让我对他产生了些许同情心,他没有母亲,没有姐妹,生活无人照料。我在想:我从小跟母亲学得一手针线活,如果我和他在一起,一定能够把他的生活打理得体体面面。这是令我改变初衷的理由之一。
    他不仅外表给人真诚、真实、朴实的印象,交谈中也坦言自己是个穷酸教师,一无所有,他说希望我慎重考虑,不要草率从事。这句话我至今仍觉就在耳边。他不似有些男士,初次见面那么过分的热情,过分的殷勤。甚至隐隐还能觉察出他的几许忧伤。也正是他的坦诚和这几许忧伤让我再次对他产生信任感、安全感,我相信他不会干扰我的学习,相信在我读书期间他不会向我提出结婚。就这样他改变了我在大学前三年不谈男朋友的自我约定,我们浪漫、纯真、清贫的爱情,就这样开始了。
    此后每个星期日,我都会早早赶到他的住处,我们先去他们学校旁边的苗圃里读一小时的外语,然后回来我就开始忙活了,我会将他所有的东西翻个底朝天,被子、衣服、袜子该洗的洗,该缝的缝。我从我们家里拿来布票给他买了一双鞋,买布给他做了一条裤子。他同学送给他的一件制服棉衣已经穿了好几年,脏的程度可想而知,我拆了洗干净,翻了面用手工一针一针缝起来。大年三十,我坐在我家的热炕上还给他补袜子,嫂子还拿我开玩笑开心。有一年暑假,就是送他棉衣这位同学,又给了他几卷纱布,我一夜没睡,做成一个蚊帐,他在日记里曾记下我当时做蚊帐的情景,那日记我一直保存着。
    我常常都会在他那里忙到很晚,吃过晚饭,他开始送我回学校。他的学校在东郊,我的学校在南郊,相距三十多里路,我们大多都是步行,再长的路在情人脚下都是短的,这句话我们体会得最深刻。在这段三十多里路程上,有我不尽的回忆……
    我不仅料理他的生活,有时也给他的同事帮忙缝被子,钉扣子,补袜子。自从我走进他的生活,他的一切就变了样,他说他不再是过去没人管的“野人”,而成了最幸福的人。他周围的同事、朋友都知道他找了位手巧的女朋友,都很羡慕他。
    1962年困难时期,西安大部分院校放假一年,他被下放到农场,在那里被传染上了急性黄疸型肝炎,由于治疗的不彻底,后来转为慢性肝炎,再后来又转为肝硬化。我们家里人知道后,全部反对我和他的婚事,而我却觉得自己是个学医的,我不照顾他谁照顾他,义无反顾地和他继续来往。我们的爱情也在我对他生病期间的关心和照顾中、在那些缝缝补补、洗洗涮涮中升温了,为了能让我能安心完成学业,1965年他毅然决定跟随单位部分老师去了四川。他人虽去了远方,心却还在我身边,在去四川的途中,他每到一个大站都会发一封信给我,第一封信中写到“我在这昏暗的灯光下给你写信,虽然才离开你几个小时,可还是牵肠挂肚,放心不下你……”他到新单位后再发一封电报报平安。接下来就是每周准时的两地书了。
    从1966年的“文化大革命”开始,我们的生活再也没有平静过,其间的煎熬,辛酸难以言说。起初是他被打成牛鬼蛇神关进牛棚,我留在学校搞所谓“革命”,直到1968年我才分配到了他的单位。那时他的慢性肝炎已经转为肝硬化,白细胞降低、肝脾肿大,每年一二次急性复发,1972年开始出现腹水。在那年月,他这样的身体状况,非但不能休息,反而还要参加那些超负荷的劳动,还要经受无数次的审查,没完没了地写检查。所有的家务、管孩子的担子我都一人扛。他不知道油盐酱醋米面多少钱一斤,也不知道自己的衣服放在何处,换洗时都是我拿出来给他。
    我在百忙中还挤时间给他做他喜欢穿的布鞋,做呢子大衣。而他的病情却复发的越来越频繁,也越来越严重。每次病情复发时,基本上都是在家里治疗。中午,我把孩子从幼儿园接回来往地板上一放,先给他输上液,再开始做饭。在我上班去之前,必须给他换上第二瓶液体,放好酒精棉球和痰盂,由他自己拔针。他不愿意去住院,说在家里舒服,他自我嘲讽说:“就是部长们生病也享受不到我这么好的待遇。”到后期,因严重的黄疸致皮肤瘙痒,彻夜难眠,为了保护肝脏又不能随便吃药,自己把皮肤抓得多处没皮了。到了晚上,为了让他入睡,也为了不让他再抓破皮,忙碌了一天的我,还会坐在他身旁,一边替他轻轻地抓,一边陪他说话,直到他睡着了,我再去休息。再后来他又合并末梢神经炎,下肢无力举步艰难,上下楼梯时几乎都是我架着他走,用自行车推他去看电影。由于他外出不方便,我买了一套理发工具,学会了理发,从此,他理发也就不用出门了。
    在精神上,我同样也承受着巨大的压力,他每次病情复发后,我去化验室取他的肝功化验单时,心情的沉重,犹如等待判决书,我本来就是个爱哭的人,每每此时我无法管住自己的眼泪。我同样也承受着政治上的巨大压力,1977年他还被隔离审查一年零三个月,这期间,我既要照顾他的生活,给他送饭、送药,也要作为知情人被审查、写揭发材料、参加学习班写检查,更重要的是我要给他信心,只有我相信他是一个好人,我是他生活下去的勇气和动力。即使在全厂几千人批判他的大会上,我也会让他衣着整洁、精神地走上批判台。
    无论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艰难,精神上的压力有多大,而我们爱的热度却依然如初,只要他病情稳定下来,我们会带着孩子去爬山,去散步。他能听出我上楼的声音,也常常会站在阳台上,在下班的人群中寻找我,希望早一眼看到我。有一次我出差送病人,他明明知道我不会回来,却天天吃过晚饭,带着儿子坐在我们医院前面的鹅卵石上等我,企盼我意外的回来。他在给我的信中说:“你走了后我学会了做饭,我把家里都收拾干净了等你回来。”
    1976年松潘、平武地震时,青川是靠近震区最近的地方,大家都住地震棚,每次回家取东西都是他抢着回去,他说他已是半条命了,我比他重要,孩子能离得开他而离不开我。他给儿子说妈妈是金不换,他说他这一生做的最正确的一件事,就是选择了我,虽然他大我5岁,他却说我就像他的姐姐、他的母亲。这是他对我所有付出的最好回报。
    由于政治上和疾病的双重折磨,他的病情不断恶化,我是无回天之力留住他了。他肝昏迷后,因为重度腹水必须半卧位,但他自己已经没有自制力了,身子总往下溜,即使这时候他不省人事,我还是尽量要让他舒服些,我坐在床上扶着他六天六夜,给昏迷中的他做着各种护理,他是在我怀中停止呼吸的……我亲自给他理发、洗澡、更衣,给他穿上我做的布鞋,我依然要让他体面的上路。当他真的离我而去时,对于他的后事,我没有向单位提任何要求,人已经没有了,那些丧葬费的多少对我已经不重要了。医院领导让我先去借公款,办理他的丧事,我没有去,我要用我的钱最后送他一程,给他买骨灰盒。他走后5个月,我从青川调回我的老家西安,他的骨灰盒一直在我房间放了三年,在他三周年忌日那天,才隆重送回他的老家,安葬在他的父母墓旁。
    送走他,我的心愿就是靠自己的能力,抚养大两个儿子,后来调动工作在选择单位时,为了照顾好儿子,我选择去了工作较轻松的工厂卫生所。当我的儿子一天天长大,大儿子已经工作,小儿子也在大学读书,我即将走出困境时,我却再次陷入了困境,企业不景气,我和大儿子在同一单位,都发不出工资,为了生计,也为了寻找我的价值,在我56岁时,孤身来到南国,开始了我的打工生涯。人生的各种滋味我都饱尝了。所幸,苦尽甘来,儿子都有了自己的事业,我终于可以松一口气了,也可以告慰逝者在天之灵了。
    我带着用自己家里布票给他买的鞋走进他的生活,在人生的风雨泥泞、坎坷荆棘中与他相知相守,相依相伴。临终,又让他穿着我亲自做的布鞋,和我道别,这不带金钱色 的爱情却让人生死相许,隔世相恋,近26年来,无论何时何地我都不曾忘记过他。
    为爱而付出,我无怨无悔。

附:李站点评

这是一篇很感动人心灵的文章,这是老一代中国人身上才有的闪光的地方,这是对爱情的一种诠释,展示人间爱情的真谛,独享老师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了一个大写的爱字,令人感佩,令人动容。推荐在这里请大家评赏。

方子的评语:
一篇用血和泪凝聚的文字,为我们诠释了人世间的爱,何为爱?
一篇冲击着我们视觉和心灵的文字,为我们诠释了文字的魅力,何为贵?
这样真挚的,热烈的爱,呈现在我们面前,我却从中找不出一个华丽的辞藻!
这就是朴实无华,这是一种用真材实料打造出来的精华;
没有真情实感,再美丽的文字,再华丽的辞藻也会黯然失色!
这篇文字是对我们情感的冲击吗?不如是对我们灵魂的
一次洗礼;更是一种对大家创作理念的冲击!
为爱而付出,无怨无悔。
                                                                                       2006-11-08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9 10:18:10


                                一缕抹不去的遗憾—忆父亲

    读高中时,我的一篇“我的父亲”作文,老师给了满分。此后在我这四十多年的风雨人生中,一直把它珍藏着,作为对父亲的纪念。父亲是一位普通的农民,一生辛劳,却不曾过过一天好日子,年青时给地主家扛长工,吃尽苦头,50岁过后,我那已成年的哥哥因病无钱医治英年早逝。致命的打击几乎使父亲绝望,那时我还不满3岁,可是父母的悲情却深深印在我幼小的心灵里。从此父亲非但要承受没有儿子矮人三分的精神压力,还要挑起全家人的生活重担。晚年又遇三年自然灾害,最后在饥饿和疾病的折磨中离开了人世。
    从我记事起,父亲终年都在外面干活,农忙季节常常出去打短工。麦收过后,父亲与人结伴到很远的深山里割一种能编“耙”(一种平整土地用的农具)的树条,总是天不亮就出门,天黑以后才回来。那些割回来的树条先要在火上烤一下,就可以从中间弯过来两头对齐,然后再将弯过来的树条按照编耙要求的尺寸剁成一样长短,按照一个耙的用量分别捆起来,等到赶集的日子,再一次一次挑到四十里以外的集市上去卖。这是家里日常生活来源之一。
    深秋时节,父亲还去山上割 一种筷子粗细的藤条回来,放在院子里晒到半干时,再用碾子碾扁,这种藤条压扁以后像麻一样,很结实。下雨天不能外出时,父亲就在家里,坐在一条长凳子上用这些藤条编出一双双草鞋。父亲编的草鞋很光滑,一点也不磨脚。他除了编够自己一年穿的外,多余的也会拿到集市上去卖。
     到了冬天,只要山上没有雪,父亲就天天上山割那些枯萎的蒿草回来当柴禾烧。父亲吃过早饭上山,日偏西后才能回来,家里人依太阳斜照在院子里的影子来估计父亲回来的时间,并为他烧好热水,做好饭等着他回来。父亲上山时,是用一条宽约七、八寸,长约2尺多的粗羊毛织成的毛毡包住脚,再穿上自己编的草鞋。每次从山上回来的第一件事就是坐在院子里的石头上脱他的草鞋,再解下缠在脚上的毛毡洗脸、洗脚,然后才吃饭。整个冬天父亲要割很多柴回来,在自家场里垒起很高的柴垛。差不多够家里大半年做饭用。到了腊月还会挑一些到集上卖了换年货回来。家里人过年要添的新衣服也靠父亲卖柴的钱来买。

    下雪天不能出去干活时,父亲也不会闲着,要么在家里修理农忙时用的农具,要么就同家里人一起坐在热坑上剥包谷,只有在这个时候,父亲才有时间跟我们说说话,偶尔也讲些他在地主家扛长工时的故事。我记得最清楚的是父亲说他白天给地主家干了一天活,晚上还要给地主家磨面。有时牵着牲口还在走路就睡着了,但迷迷糊糊闭着眼睛也能把牲口牵回圈里,拴在槽上。解放以后,我家分到了几亩地和一头牛,日子逐渐好过了,父亲也稍能缓口气了。1955年冬天,我们村办起了初级社,社员们选父亲去喂牛,父亲一生勤劳、为人厚道,把大家交给他的这份喂牛工作看得很神圣。从此一心扑在他的“牛”身上。吃住都在饲养室,大年三十晚上也不回家,饲养室里里外外什么时候都打扫得干干净净,牛一个个喂得圆溜溜,毛油光发亮。
    1956年夏天,父亲被乡里评上了劳动模范。发奖那天,我正好放假在家,就去看父亲领奖。领奖的地方设在我们山下那个大村子的小学里,坐北朝南是高高的戏台,对面是大殿,后来改为学校。领奖台就设在戏台上,父亲上去领奖时没有戴帽子,他先向乡长行了一个鞠躬礼,乡长戴着帽子还了一个军人礼,父亲以为自己行错了礼,赶忙又举起手学着乡长的样子又行了一个礼,惹得下面轰堂大笑。这当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过去站在台下看戏的父亲,这次却当着那么多人的面,走上高高在上的戏台,与被老百姓看作是“官”的乡长面对面平等的站着,并接受乡长发给他的奖品“一条毛巾,一把小镢头,一块香皂”。这是父亲过去做梦都不敢想的,也是父亲一生中的一次荣耀。我在台下为父亲鼓掌,为父亲高兴,为父亲自豪。
    父亲在饲养室一直干到1961年,由于自然灾害困难时期的饥饿,使年迈的父亲身体一天不如一天,父亲的气管炎病也越来越重,实在干不动了,才回到家里。这一年我考上了医学院。可是这一次父亲却不能来送我,他再也没有力气走完那来回100多里的路,更没有钱坐车。父亲一辈子没念过书,不识一个字,更不知城里的高等学府是什么样子。所以他一直想去我的学校看看。可是当父亲走完他人生的最后一步也未能如愿。他的气喘病越来越重,家里人连肚子都填不饱,那里还有钱治病。我从读高中起就享受助学金,上大学时助学金扣过伙食费外还剩5角零用钱,假期我也砸过那种铺铁路用的石子,为自己挣买书钱。有时星期日回家也是来回走100多里路,用省下的钱给父亲买点药,也会带几个我早点省下来的馒头,但这并不能留住父亲的生命。父亲最终未能挨过疾病和饥饿的折磨,在1963 年冬天离开了我们。
    父亲病重期间,母亲怕耽误我学习,没有告诉我,等到父亲弥留之际,才打发人来学校里找我。来人不知我在何处上课,就站在宿舍区门口一直等着我。当我上完下午最后一节课回来,看见来人,心里就有一种不祥之感,开口就问:“是不是我爸不行了?”眼泪也像开闸的水奔涌而出。我和来人赶到县城,天色已晚,已没有去我家方向的车,等我步行40多里路到家时,已入殓了。我未能见父亲最后一面,无论我怎么哭天撼地喊,父亲也听不见了,我的悲伤,我对父亲的依恋惟有天知……。
    父亲他就这样地走了,而未能见他最疼爱的小女儿最后一面,更未能等到我做了医生的那一天。我从事临床工作四十多年了,曾为无数患者解除过疾病痛苦,而我却不曾为我的父亲做过什么,也未能侍候过父亲一天。父亲到临终都不曾打过一针。每当我想起这一切愧疚和伤心之情就难以自抑,我真希望父亲能够复生,再给我一次尽孝心的机会,来报答他如“山”的父爱、如海的父恩。让我的父亲好好享几天福,也让我少一份遗憾!                                 
我的老父亲,这是女儿终生抹不去的遗憾!
                                                             2000年4月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1 19:19:40
母亲留给我的财富  

                                                                                                       
    母亲去世已经四十一年了,早就想写篇有关母亲的文章,可每每提笔写不了几个字又放下了,原因是写母亲实在是太伤感、太沉重、太追悔莫及了。最终选择了《母亲留给我的财富》这个话题来写母亲,因为这是母亲留给我的无价之宝,让我受益终生,对我的人生影响最大。
    在母亲节即将来临之际,将此文献给我天堂里的母亲。  
   


                      (一)母亲的格言“小洞不补,大了尺五。”  
     
    母亲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是“小洞不补,大了尺五。”,意思是说当衣服开始有个小洞时,补起来很容易,很简单,要是当时不补,会越来越大,到那时就得用一尺五布来补。母亲是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她无论看见谁的衣服破了,就会一边嘟囔着她的“小洞不补,大了尺五的经,一边拿起针线缝好。而且不光是衣服鞋类,家里所有东西如麻袋、菜篮、框子等等,只要能补的她都补。从我记事起,这句话就不断地灌进我的耳朵,也成为我后来经常向孩子唠叨的话。我自己也就养成了无论走到哪里,都会带一个针线包。似乎成了一种职业病,看见别人掉了一个扣子、衣服脱了线都会主动去帮别人缝。我出去旅游针线是必带的行李。现在还多了一把小小螺丝刀,是专门用来修眼镜的,因为眼镜上的小螺丝钉经常会松,眼镜腿就掉下来,那就什么都干不成了,临时到哪里找人去修啊!我还有一个铜顶针,是母亲留给我的纪念物,无论我  走到哪里都会随身带着,睹物思人会想起母亲。  
    受我的影响,我的小儿子小时候掉了扣子会捡起来装进口袋,回到家里自己缝上。上大学时自己还带一个针线包,一把小剪刀。我的大儿媳妇现在也养成一种习惯,叠洗好的衣服时,会把脱了线的地方缝好,掉了的扣子定好,冬天的厚袜子穿破了也一次次去补。
   母亲的这一“格言”,不但是节约的好方法,也为日常生活添了很多方便。现在想想母亲的这句“格言”,用现代的话说就是“防微杜渐”。在不良事物刚露头时就加以防止,杜绝其发展。我不知道目不识丁的母亲怎么会想出这么有哲理的精辟语言。  

                         (二)母亲的“育儿经”     
    我们小时候,穷人家的女孩是不能读书的。母亲常说的话是女子无才便是德。闺女要想嫁个好人家,首先要德性好、品行好;第二要会过日子、针线活要做得好;第三要爱干净。  
    她要求我们:对人要有礼貌,家里来人要打招呼,说话要慢声细语,不能高喉咙大嗓门。亲戚拿来的东西不能随便去翻,等亲戚走后大人给你什么你才能吃什么。长大了嫁出去要孝敬公婆,妯娌关系要搞好。我们家里连端起碗吃饭的顺序都是从长到幼的。要求我们坐要有坐相,站要有站相。走路要从人背后过。我记得我姐姐买绣花线不能与货郎担直接见面,由母亲从门缝递进去花线让我姐姐来挑。  
   母亲认为针线活做得好是女人的本钱,男人出门带着女人的手,女人嫁出去是否在婆家受气和针线活做得好坏很有关系。我大姐的裁剪绣花、针线活做得好是出了名的。因此她出嫁后,在婆家是颇受公、婆小姑、妯娌的爱戴和敬重。我六七岁时,母亲就教我做针线活、绣花就像现代人从小培养孩子弹琴、画画一样。我九岁上学前。就已经会做袜底、衣服、鞋帮等。  
   母亲很爱整洁,家里院子里有一块很光滑的石板,那是母亲专门槌衣服用的。母亲的棒槌有两个,一个是在槌衣石板上槌衣服用,又光又滑。另一个是在河里洗衣服用的。我们脱下的衣服马上就得拿到河里洗,决不允许堆在家里过夜。冬天河里结了冰,母亲也会用棒槌把冰砸开洗衣服。她说冰下的水不冷。洗好的衣服先要浆(就是把衣服放在像稀面 汤那样的汤里泡一会),晾的快干时再去槌平。我们没有多余的衣服换,常常等我们睡了后,母亲把我脱下的衣服拿到河里去洗,第二天我就可以穿上了。有时天气突然变冷或者变热,先一天还穿着的衣服,第二天早上就会神奇般的变薄或者加厚了。那一定是等你睡了母亲熬夜拆了、洗了、在锅台烤干,又重新缝好了。我们虽然家穷,但大人小孩出门走亲戚,衣服、鞋总穿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常常还会令别人羡慕。母亲说看谁家的媳妇好不好,先看她干净不干净。受母亲的影响,我的家也一直是被同事赞誉的。                        

                              三)母亲的勤劳和智慧     
   母亲还常念叨的一句话是:吃不穷穿不穷,计划不周一辈子穷。这是她过日子的法宝。最令我佩服的是她绝不放过每一个挣钱的机会。  
   春天打发我们孩子上山割野韭菜,除了自家吃外也会拿出去卖。夏天主要是拾麦子,过去有钱人家都是雇长工割麦子,到晚上有露水时再用大车拉回家,那些人家地里的麦子最好拾。母亲的消息最灵通,我家住在半山坡上,她早早就站在外面看谁家什么时候割麦子,晚上也睡得特别醒,远远的她也能听到谁家拉麦子马车的吆喝声。她会把睡得正香的我摇醒,
   我就一骨碌爬起来跨上篮子摸黑出门。到了地里也是摸着去捡,等到天亮别的孩子起来时,我已抱着一大捆麦子回来了。  
   麦收过后,我们那里农历六月初一有个庙会,传说那是邱处机创建全真教的地方。每年庙会很热闹,上山烧香的人人山人海,会上卖什么东西的都有。为这个庙会母亲早就开始做准备,她知道谁家种的是大麦(因为大麦产量低,种的人少,但成熟早,韧性好能编制工艺品),什么时候割。
   等割下来后她会去掐麦秆回来,再染成各种各样的颜色,第一节长的用来编扇子。下面短的、粗的用来做花篮。但要先用小剪刀划开,在手指上绕成像透明胶带那样,再轻轻取下撑起来像小塔一样,等晾干后再拍成平的。经过这样的加工,那一节节卷曲的麦秆就变成平的,用来做出各种各样漂亮的花篮。我们做的花篮、扇子,彩色线编出的各种虫、鸟,每年庙会能卖不少钱,差不多够我们一年买衣服了。后来解放了,合作化后没人种大麦,庙会也成了封建迷信,山上一百多座庙被毁了,庙会自然也没了。我们再没做过那些工艺品。我很留恋那段做花篮的日子,那麦秆染成各种颜色后很好看,特别鲜艳而且不褪色。做成花篮后就是精美的工艺品。后来我就没有在别的地方再看到过当年我做的那种花篮。  
   夏末秋初,我们上山采五味子、酸枣也能换回来钱。冬天我们坐在热 炕上,母亲和我们一起做很多袜底,由她拿到部队的营房里去卖。母亲能用石榴树叶子煮成水把哥哥的长衫染得乌黑乌黑。把从破烂市场买回的旧军衣,用草染成草绿色给我做绣花鞋。母亲她从来不会闲着没事干,也总会给每个人安排适合做的事。她能把一个穷家打理得有条有理。我就在母亲的潜移默化中成长着、长大着。  
                    
                                (四)母亲的远见     
   
   我们家乡是 1949年夏天解放的,女孩子可以读书了。1950年春天村子里办起了小学,母亲就早早催我去报名,在这里我只读了一年半,到了1951年暑假,母亲就对我说:去山下大村里学校念书吧!哪儿先生教得好。
等开学报名时才知道,那学校已改秋季生了,没有我这个春季生读的班。我领着新三册书回家了。母亲看我要重读三册书很生气,让我把书拿去找老师换,我只好回去找发书的老师说好话,最后我总算如愿以偿拿到了五册书。我上小学期间,母亲从未因家里事让我请过假,耽误我的学习。后来才明白,母亲让我换书,为我争取了人生宝贵而关键的一年。母亲,女儿感谢你!  
    小学毕业后我顺利考上三十多里外的一所中学,那年正赶上全国用布票买布,而母亲却早已为我准备好了被子、褥子、床单等一切东西。为供我上学,父亲把屋子周围的几棵树卖了,母亲把她的私房钱都花光了,初中毕业时我想报考中专,给家里减轻负担(那时读中专就等于有了铁饭碗)。我班主任老师让我考高中,回家和母亲商量,母亲说:听你老师的,上高中将来考大学。就这样,在母亲的支持下,我后来顺利地考上大学。成为我家也是我们那半山坡上第一个大学生。这让母亲眉开眼笑一回。  
   我能走过风风雨雨的岁月,拥有了今天的一切,都缘于母亲的教诲。母亲虽然没有财富留给我,女儿却感谢母亲给予了我一种勤俭持家的精神,一种自强不息的精神。这种精神是永恒的。是无价之宝。  
是这种精神鼓励着女儿为自己撑起一片天,自立于社会。女儿也以母亲的言传身教教育自己的孩子,使他们都已成材。
    妈妈:女儿感谢您!只是妈妈您没能等到女儿日子好过了的这一天,没能跟女儿享过一天福。这是女儿最大的遗憾!  
    妈妈:来世女儿好好报答你!  
                                              2022-05-08母亲节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1 19:18:38
                              
                                   童年我的家乡是幅画
     
    在八百秦川南端,蜿蜒秦岭的北山坡上,坐落着一户灰瓦白墙的人家,那就是我的家。
房子座西向东,太阳刚露出地平线,曙光就院墙,出了门下个小坡,就是一条从山上流下的小河,河水很清,供着洒进屋子里来。院子没有河两岸人家的吃用。我家里有个大水缸,家里人一大早起来,第一件事就是给水缸把水挑满,晚了怕上游的人洗衣服或者洗菜。院子里有三颗核桃树和一颗桐树,大门朝北,出大门后绕过照壁是一块菜地,过了菜地是一块场地,农忙时碾麦子,农闲时放柴火。场边有一棵桃树和两颗杏树。屋后是一条缓缓而上的大路,路的旁边是一垄一垄的梯田,正对我家房子那两垄地是我家的,父辈们终生在上面耕耘着。田坎和路边有很多柿子树,那是叔父一手种植和嫁接的。紧靠我家路边还有一颗香椿树和槐花树。
在我童年的记忆中,那黑漆大门的门楣上有一个门牌,写着湖庭口(号码我记不清了),这就意味着这里的地理位置,山下的人瞧不起我们,叫我们是“口上的”。现在想起来那是一个多么富于诗意的名字,然而,解放后改为新农村了,我多么希望能复原到原来的名字。
    春天来了,暖意融融,春雨滋润,自然界的精灵们自然也不甘寂寞,不知不觉中,树叶就长出来了,由嫩黄变成深绿。核桃树结出小絮,柿子树开出小黄花,场边的杏花开了、桃花开了,菜花黄了,菜地里的百合花、指甲花(风仙花)也开了,还有那鸡冠花也长出来了,红色的花、粉红色的花、黄色的花,白色的花五彩缤纷、香气扑鼻,蜂飞蝶舞其间。菜也长出来了,香椿树也长出芽了,地里的麦子也返青了,满眼都是绿色的世界,花的海洋,我们的家就被这花海和绿色包围着。
    五月槐花开了,那槐树枝上就像挂满了一串串百色的小凤玲,槐花那清醇特别的香味远远就能闻到,母亲和嫂子常会坐在槐树下做针线。路边、田埂上的柿子树也正枝繁叶茂,结上了小小的青果,这些青果有很多会落下来,我们会用一根细棍穿成一串串来玩。这个时候,场边树上的杏也快黄了,田野里也渐渐由绿色变为金色,麦子快成熟了,繁忙的收割就要开始。
    夏末秋初,女孩子常会用指甲花(凤仙花)来染指甲,我记得是先把那指甲花和少量的白矾放在一起捣碎,放在指甲上,用桐树叶子包住,再用线来捆好。染指甲都是在晚上睡觉前,所以睡觉的时候要小心翼翼,不然脱下来就染不上了。指甲花染出来的指甲颜色最鲜艳而自然,决不会脱色,一直到要等新指甲长上来把前面的顶替。
    秋天我最难忘的是,满院子树上的蝉叫声,要是再逮几个蚂蚱,放在笼里挂在门上,到晚来,那真是你方唱罢我登场的二重唱,悦耳动听。八月十五前后,柿子逐渐成熟,绿叶间悬挂着一个个橙黄色的柿子,远远望去,犹如挂满了小灯笼。小时候,吃糖是奢侈品,秋天不长玉米棒的玉米秆,就成了我们稀罕的东西。
    童年,我的家乡很美,俨然就是一幅绝美的水彩画。  
                                                                2006-07-14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0 16:52:38
                       
             我记忆中的春节——追忆我童年的春节


    我出生在旧社会,半山坡上一户贫穷人家里。小时候总盼着过年,能穿上新衣服,吃上白面馒头和肉。最高兴的是走亲戚,因为那年代几乎大多数人家里,都把最好吃的留着招待亲戚。而自己家也只是比平时稍微能吃的好一点。
    进入腊月,初五吃五豆;初八吃腊八,此后就开始搞卫生。我记得,离我家不远的地方,有一种特别的土,能把墙刷白一些,到了打扫卫生之前,父亲就去挖些回来,等把屋子打扫干净后就刷墙。
    有关祭灶的事,有句谚语:张王李赵二十四黑了祭灶。意思是说:张王李赵这四姓的人家,有在外面工作的人,二十四才能回来。祭灶这晚上是送灶王爷上天,把在厨房墙上贴的灶王爷像,和两边的对联都烧了。这天还要做很多叫“灶托”的芝麻坨坨馍,这种灶托可以放很长时间,听说小孩子吃了灶托不长虫牙(龋齿)。祭灶以后,开始办年货。
    一到腊月里,母亲早早就买好画窗花的各种颜料和纸,准备做窗花,窗花有画的也有剪的。我很小的时候,母亲先教我照着样子来描,然后上颜色。慢慢我就不用照着描了,能自己画出菊花、梅花、佛手等等。后来也学会了剪窗花。
    农村有个讲究,大年初一不烧干锅,因此,年三十之前,就要蒸很多馍。白面馍大多是招待亲戚和走亲戚拿的礼品,自己家里人,也只能在初五之前吃,以后就还是吃窝窝头和黑面馍了。
    三十这一天最忙的人是嫂子,她要把买回来的肉做好,要炸麻叶,准备初一来拜年人的四个喝酒凉菜。还要准备祭祖和拜神的供品,还要做年夜饭。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要在堂屋里供桌上摆好祖先的牌位或者照片(我家里人只有我奶奶有张放大的相片,是在城里开店的表叔请人画的),再摆好香炉和插蜡烛的烛台,最后在桌子前面绑好猩红色的桌裙,地上铺着麻袋,供拜祭磕头下跪用。这些都是由父亲一个人去摆放。香炉和烛台是铜做的,平时是放在简易楼上的一个藤条筐里,里三层外三层的用纸包裹着,用时才拿出来,这些祭祖的物件是祖传的,是父亲的宝物。堂屋的供桌也是父亲亲自来布置,祭拜时我叔父和堂兄都来拜。
    三十晚上吃年夜饭之前先供祖宗,在供桌上上香 点着蜡烛,摆上祭品:有点心 水果 米饭 茶 酒。这些事是父亲亲自去做。然后我和父亲去贴神像和对联,有财神、门神、灶王爷、天地爷、土地爷、龙王爷财神爷像。财神爷像是贴在供桌左上方墙上,也享受特殊待遇,点上香蜡,用碗供饭,上面放两炷香当筷子。灶王爷贴在厨房里,其他的都贴在外面适当而固定的神龛里,只在神龛里用筷子放一些饭,摆两根香。做好这一切,我叔父和堂兄就来了,按辈分都给祖先上香,磕头,起来后要鞠躬。
     祭祖和敬神后,我换上新衣服,一家人才吃年夜饭。这是一年中,难得的一次吃大米饭,菜是用炖过肉的汤煮的萝卜。吃完饭我和父亲母亲坐在厨房炕上守夜,嫂子还要继续忙活,给初一来拜年的人准备招待的菜。零点放完炮,父亲给我几毛压岁钱后,我就穿着衣服睡着了。
    我家堂屋里,有一张红枣木的八仙桌和两把太师椅,雕花很精致。平时靠墙放着,到三十晚上就放到屋子正中间,三边放长条凳子,一边放两把椅子,那是长辈或贵客坐的上席。大年初一一大早,嫂子就做好四碟凉菜摆在桌子上,我记得菠菜和红萝卜是一碟,红绿相间很好看,凉拌莲菜是一碟,炸花生米一碟,猪蹄做的冻肉一碟。酒是用一个小铝壶装,用时要在开水锅里转几下温温,让酒不要太凉。平时我父亲就是这样喝酒。其他还有柿饼、核桃、油炸的果子等等。做好一切准备,等待拜年的人来。
    很快,村里成群结队的男人(大人小孩都有)就来拜年,那是正儿八经作揖磕头,一边拜还一边喊着“三爷、三婆、三叔、三婶(我父亲排行老三):给你们拜年了”。磕完头有些人带些吃的就走了,有的会留下喝盅酒。整个上午拜年的人一拨接一拨,很是热闹。
    初二开始走亲戚,一般初四之前是女儿回娘家,外甥看舅舅或者是晚辈拜长辈。初五开始是娘家给女儿或者舅舅给外甥送灯笼。我最爱跟着母亲去走亲戚,吃好吃的。招待亲戚的菜,以家境情况不同而不同,有四个凉菜四个热菜叫八碗,也有五碗的,最好的叫十二件。
    打灯笼也是我们小时候很开心的一件事,一帮同龄人男男女女打着灯笼,比着谁的灯笼漂亮,谁的蜡烛燃的时间最长,有的男孩子还故意来吹女孩子的灯笼逗大家玩。
    正月里,我们山下大村子里经常唱戏,母亲带我去看戏。正月十五前后,还有耍社火,踩高跷,母亲也常常带我去。
    童年记忆里过年虽是简单朴素,但是是一年中最期盼的。长大了,工作了,条件好了!却再也找不回那份快乐,那份感觉了!



独享独行 发表于 2023-11-10 16:47:26
  、                       
                          四季歌十年店庆征文大赛——安家四季文学

   1996年,因我所在的企业发不出工资,经同学介绍,已55岁的我,来到天涯海角——三亚一家医院上班。那年代工厂职工看病是免费的,我们医生的职责是为职工服务,花最少的钱还要给大家把病看好。到了地方医院工作职责就完全不同了,那是盈利单位,我无法违心地给病人乱开药,乱开检查单,达不到医院的要求。
   医院附近有一家四星级酒店在招聘保健医生,就去应聘上了。酒店是与国际接轨的行业,使用的是新电子产品电脑,重视的是对客服务意识。员工看病免费,客人看病只收成本费。我在这里上了4年班,学会了打字和上网。后来又去一家五星酒店,员工看病只收成本费,也很适合我的要求。
   我在酒店上班到第十年(2006年),大年初一去上班的途中不慎被香蕉皮滑倒,致腰椎压缩性骨折,大儿子给我航空快递来笔记本电脑。我在床上放个小凳子,靠着被子坐起来上网。3月21日摸索着在博客网注册了自己的博客,
    那年我65岁,在论坛虽然年级最大,却很受年轻人欢迎,10天后就被管理任命为版主。3年后博客网就关闭了,此后在几家论坛都玩过,还和一些网友新建过中老年之家论坛。在凤凰论坛上班期间,2011年7月,凤凰网在广州希尔顿酒店召开的首届网友节,我作为凤凰论坛十佳优秀版主,参加了这次会议。奖品是一个奖杯和印有凤凰网字样的白色T恤衫。
    世事难料,凤凰论坛后来也关闭了,但论坛里还能进去。有一天,无意中在留言里,我看到一位李听圃先生给我留言6次,邀请我到四季歌文学社区来。于是, 5月30日我来四季歌注册,还带了十几位网友来。李站在迎宾大厅发的欢迎我来的帖子里,第一位回帖的是方子老师,接着还有暮梓 寄情 素魄清魂等人的回帖。这让初来乍到的我,感受到了四季歌文学社区的温暖,对会员的重视。  
   6月2日,我在散文版发了一篇旧作《母亲留给我的财富》。6月11日就被李站任命为散文版版主,我发表了一篇“鸭子上架——我的开场白”帖子。回帖的有清风 飞上枝头变蝴蝶  雨霁阳光 月亮的梦 黄牛要舞 等。我来之前玩的是综合版,而不是纯文学版。来到四季歌散文版后,跟着我来的部分网友不适应。我把情况反映给李站,11月13日(我来后5个多月),李站为留住这些网友新开《情感家园》版,还专门写了开版寄语:
“这里是人生的驿站,是探讨生活真谛和交流人生智慧的地方,有才,君可一浇胸中的块垒;有痛,您可一倾百转柔肠。版主们会以宽广的胸怀、热情的互动,回应您的交流和倾诉。这里是一方净土,更是一泓泉水,唯其净,才能为您抒解,给您慰籍,替您疗伤、为您加油!这里是我们崇尚的一块精神上的圣地,我们心灵的家园!”
    这件事对我震撼比较大,让我感受到了李站长在工作上,考虑问题灵活全面周到,也感受到了李站对我的信任以及所寄予的厚望。后来我还进了管委会,做了管委会副主任。近年来,因身体原因,自动退出来了。
    我来这里九年多了,工作上与李站交流过多次,他态度和蔼,平易近人,没有丝毫当领导的架子。我脾气急躁,有时候还发脾气,李站从不和我计较。他把社区的事看的比自己的孩子还重要,兢兢业业,亲力亲为,废寝忘食,做事公平,简直就是位事业狂!我被他所感动感染着……
    这些年来,社会上无数的论坛都关闭了,我们的社区却坚持下来了,其中主要的原因是李站把方向盘把握的好,始终坚持正能量,歪风邪气在我们这里没有立足之地。焦裕禄说过“干部不领,水牛掉井”。可见做领导的重要性。
    四季歌是纯文学论坛,我不是学文的,在别的论坛也是在《博客沙龙》《情感阵营》等综合版玩。来到四季歌后,方子老师主动提出给我改文章,让我的写作水平提高了不少;把酒横萧老师耐心教我做各种各样美术方面的知识和操作方法。更让我高兴的是:有人叫我老妈,有人叫我妈妈,有人叫我大姐,有人叫我姐姐,给于我《家》的温暖。我在这里衷心感谢这些文友们!
    我已是耄耋之人,多病缠身,行动不便,长期窝在家里。生活一半在现实,一半在网络。上网成了我生活的主旋律,四季歌成了我喜怒哀乐倾诉的平台。每天早上起来先打开电脑签到,然后看看社区首页,看有无广告或者违规的帖子;晚上睡前也要上来也要把首页浏览一遍。
    我人生最后的时段,就在四季歌安家了!

                                           2022-10-03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7 09:51 , Processed in 0.157460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