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蓝 发表于 2014-11-12 14:22 我的壹蓝大哥,你可以操作的,不用我帮忙的~~;P |
无水河 发表于 2014-11-12 14:08 分析的到位,慢慢品读,能帮俺更好的了解夫子老师的诗!你们是珠联璧合,高山流水式的友谊!:D |
好诗!厚重、大气!祝福老师! |
吾弟评出味来了,让大伙说说吧 |
支持精华,我认真看的。 |
本帖最后由 无水河 于 2014-11-12 14:27 编辑 把主观的感情溶化于客观的事物中,“七里海”俨然成了诗人的友人、情人、能够去敞开心肺的倾诉的“人”。“抑制少许的颤动,想平和地医治,哪隐忍的伤/心知。一切并不是遐想的/却捆不住想望的脚步/七里海,已是瑟瑟秋风,不见鹭鹤的踪影”。感伤主义不是不可恕的恶,起因于理想的幻灭,起因于对现状不满的感伤,用诗的形式在诗中表现出来,正是人的性情之挚所必有的真切的心灵之声,如必强作乐观,一味去歌诵,固足令人齿冷。一个以诗歌为精神追求的诗人的伤痛往往能够起到支撑起诗歌的力量,能够使诗人逼不得已说出的,往往与——小至个人现实生活和往事;大至民族及其诗歌的历史命运和现实际遇有关,包括个人隐痛、疾病、追求、困扰、思考、梦幻、哭泣和雄心。其中孤独又是众多诗人共同的精神状态和诗歌情感体现,一个优秀的诗人必定是寂寞的、孤标立异的、矛盾的、激烈的和悲怆的,这几乎可以囊括所有优秀诗人的集合,甚至可以延展到其他艺术领域内的各个层次。“苇丛深深地弯折着/摇曳的是秸秆,飘零着苍茫;那些野菊/匍匐在泥浆里,与风合唱着/晚秋最后的余韵。”孤独体现着一个诗人独立思想的自觉和拒绝媚俗合污的本能,体现着自身趋向精神极致的追求和凌驾于一切形下之上的神性承担。“我知道。都掩映在逶迤的苇丛里/它们去了,没有婉仪的身影和歌喉/我想象,那个夏天你,你们/在苇丛里做爱的情境,在水里刻写着众多的/豹纹;湖里倾泻软软的清脆/从这里传来。遥远的/古海之韵,我进入诗境中/考证着彼岸;那个伊人/是否还在?”夫子是孤独。孤独的诗人用“婉仪的身影和歌喉”做意象,略带晦涩性,略带朦胧性,绝无反对的余地,否则象说教一般,象写便条出布告一般,惟恐人们不一目了然,那么最好是改用散文了。我甚至猜想,面对“七里海”那一刻诗人会不有这样的一种想法:“我曾经爱过你 爱情,也许在我的心灵里还没有完全消亡,但愿它不会再打扰你,我也不想再使你难过悲伤。我曾经默默无语、毫无指望地爱过你,我既忍受着羞怯,又忍受着嫉妒的折磨,我曾经那样真诚、那样温柔地爱过你,但愿上帝保佑你,另一个人也会象我爱你一样。”(普希金)。来了,有调了。可还不急,这还只是一个念想,往下读:“我采集了一束,落寞的苇花,想一想/那个陶罐中的苇花,已凋落/成诵。留下不堪回首的/往事;黑色的纹花/刻着岁月的疤痕,残留的是精神,枯萎的是肉体/或许欲望,深深地埋在河流里/那些裸露的河床,几只残缺的贝壳/如爱情的遗骸,记录着/古海,曾经的风情万种。我采集的/却遗失了。或许冥冥中/那一缕夙愿,那些不该是我的或许有爱情”瞧来戏了!情绪越来越热烈,韵味越来越深长,像是无限的欢畅,像是艳丽的怨慕,又像是变调的悲哀。说某首诗属于某某派属于某某主义,这是批评家的事。写诗时不必先存此成见,因为拘牵于成见会妨害写作的自由,会使刹那的灵感一转眼化为乌有。夫子的有夫子的味,这已足够了!“我渴望的七里海,绿涔涔的水/如画,更渴望的情,如诗一样澄澈”这是这首诗的最后两行。理性激情和自我视角,以一种较为宁静平和的客观化的审美姿态,体现出主体抒情所特具的诗情色 。这两行激情在淡化,理性意图却得到了很好的强化。拜读学习。人无完人诗歌也一样,睱疵之处还是留给批评家吧,俺不想抢那牢什子饭碗。一笑。 |
七里海的景致,七里海的诗意,七里海的文化与人生的感悟!欣赏夫子老师佳作,问候!:handshake |
从这里传来。遥远的 古海之韵,我进入诗境中 考证着彼岸;那个伊人 是否还在?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
GMT+8, 2024-11-2 00:19 , Processed in 0.086271 second(s), 32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