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部歌王,永远在我们心中! |
永远的王洛宾,永远的西部情。 非常喜欢王洛宾的歌 百听不厌! |
王洛宾说:“说起《在那遥远的地方》是怎样写出来的,其实还有一个小秘密,那是与卓玛姑娘一起拍电影的时候不小心被卓玛姑娘在自己背上抽了一鞭子,产生了灵感,写出来的。自己今年75岁了,要是早20年说这段话,恐怕还要脸红呢!” 这次1988年青海“庆龙年联欢活动”时,当时的青海省文联领导藏族诗人格桑多杰也听到了王洛宾和萨耶卓玛这段凄迷美丽,动人肺腑,纯洁的爱情故事,格桑多杰于是为《在那遥远的地方》现场赋诗一首:《伊呀阿热罗》。歌词的大意是: “心中有一片多情的牧场,秋云间宽敞,春雨里花香。你是哪方的雪乡,你是哪方的湖光,岁月把你珍藏,去找春燕的梦乡——伊呀阿热口罗。 心中有一位尊爱的卓玛,朝云间牧羊,月光下吟唱。你是哪方的草原,你是哪方的姑娘,岁月把你珍藏,寻找遥远的帐房——伊呀阿热口罗。” 王洛宾先生则即兴为诗人的大作《伊呀阿热罗》谱曲。这首《伊呀阿热口罗》被大家称为是《在那遥远的地方》的姊妹篇,以后在民间广泛传唱。 在中国,多少年来,人们都把这首歌当成了新疆民歌或是青海民歌。 《在那遥远的地方》是王洛宾先生的代表作,是王洛宾先生采用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与藏族民歌《亚拉苏》的部分旋律,并且自己作词为藏族牧羊姑娘萨耶卓玛谱写的一首“草原情歌。”严格的讲这是一首创作歌曲。 王洛宾说,《在那遥远的地方》是他根据哈萨克族民歌《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改编的, 而这首民歌是他在甘肃省民乐县从流浪的哈萨克族人中搜集到的。根据哈萨克族民歌,这首民歌原来的名字并不是《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 其原名是《阿可芒黛》。 在哈语中“阿可”意为“洁白”,“芒黛”意为“前额”, 故可以译为《洁白的前额》, 是一首广为流传的哈萨克族民歌。这首歌和其他许多哈萨克族民歌一样, 分为主歌和副歌两个部分,主歌部分要反复一次。王洛宾说, 因他当时不懂哈萨克族语言, 而演唱者又不能把歌词准确地译成汉语, 所以歌词是“半编半译”的,和原歌词出入很大。 搜集了这首民歌后, 王洛宾应郑君里先生的邀请到青海藏族牧区去拍电影,并在那里结识了当地藏族千户的女儿卓玛, 美貌的卓玛和她在草原上跃马扬鞭的身影令王洛宾倾倒, 回西宁后, 他便根据《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的音调创作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歌词是王洛宾创作,是不可争辩的。镶金边的袍子是藏族贵族妇女的服饰, 而哈萨克女子并不穿这种衣服。王洛宾曾说,歌词中“每天看着她的笑脸和那美丽金边的衣裳”是他怀念卓玛心情的写照。这说明王洛宾是如何对《羊群里躺着想念你的人》进行改编的。王洛宾当时还提供给杜亚雄两个民间流传的曲调版本, 并对它们产生的经过作了说明。王洛宾把它作为插曲用在轻歌剧《沙漠之歌》中后, 成为群众在青海西宁一带口头传唱的版本。在流传过程中, 人们并没有按照他所写的歌谱唱, 而是对其歌名和词、曲都进行了改造。歌名被群众改为《草原情歌》许多民歌集中便采用了这个名称,歌词也有不少改动, 如第三段歌词中的“我愿流浪在草原, 给她去放羊”被改成“我愿抛弃了财产, 跟她去放羊”, 第四段的中“我愿每天她拿着皮鞭”被改成“我愿她拿着细细的皮鞭”。对于这些改动, 王洛宾根本不同意。关于歌名, 王洛宾认为:“还是叫《在那遥远的地方》好。”关于歌词, 王洛宾曾说:“选择细细的皮鞭的想法是多余的, 如果你能抛弃了财产跟她去放羊, 鞭子的粗细早已不是考虑的问题。”关于曲调, 他认为:“在调式上更接近原民歌, 更有民族风格,也更具美感。”《在那遥远的地方》的歌词部分应是王洛宾的作品, 不是民歌。它的曲调部分则属于民歌的范畴, 因为它源于民歌。曲调部分虽经王洛宾改编, 但改编本不流传, 流行的两种唱法曲调和歌词并不固定,它们主要靠群众口耳相传, 又经过群众用传统的作曲手法不断地加工而有所变化发展,所以应当视为民歌。 20世纪50年代,世界著名歌唱家罗伯逊将《在那遥远的地方》这首歌曲作为他的保留曲目,唱遍了全世界。 1988年,中国《歌曲》杂志,用五线谱的形式发表了《在那遥远的地方》,并在这首人人能唱的“名歌”上冠以了王洛宾的署名,就这样,传唱了半个世纪的歌曲终于回到了创作者的名下。 1992年,这首歌获得了国家“金唱片特别创作奖”。 1996年1月29日,中国音乐著作权协会致函王洛宾,明确:“关于民歌的著作权问题,我会认为,谁改编、整理的,版权就应归谁。” 王洛宾给一位友人的信中(青海省西宁市文联《河煌民间文学集》第一集、第29页《在那遥远的地方——歌的产生经过》1980年8月1日)写道: “四十年来我爱上了这个民族的乐天精神,我年青时向往着青海草原,向往着哈萨克。”并翔实地讲述了他记录《在那遥远的地方》等哈萨克民歌的真实经历。“1938年—1939年间新疆一部落哈萨克人由于和统治者闹矛盾,被赶到甘肃河西走廊,一部分留在祁连山北麓,一部分则越过祁连山到达青海海西地区”。“当时有三十余人,到西宁与统治者商谈‘归顺’事。这三十余人中有几个歌手、冬不拉手,当时通过关系,约请他们,每天去北门外公园弹唱半天,共用了三个半天的时间,记录下二十余首民歌。当时只请了一位维吾尔商人担任翻译,由于语言条件的局限,所以唱词不逐字译出,只能半编半译。比如:《在那遥远的地方》歌中唱道‘每天看到她粉红的笑脸和那金边闪动的衣裳’那时在藏族千户长家中看到他们的姑娘穿的是金边的衣裳,于是把这金边借用在哈族姑娘的衣服上,实际上哈族姑娘的衣服上就不镶金边。后来传唱开了,这个金边问题,也就不便再纠正了。总之,1939年春我从记录下的民歌中整理出十多首,流传抗战大后方。计有《在那遥远的地方》《都塔尔和玛丽亚》《欢迎歌》《流浪的哈萨克》《黄昏里的炊烟》《沿着天山》《暮色苍茫》《小马驹》《走不到天边》、《美丽的姑娘》等等。”尽管当时受历史条件及语言条件的限制,王洛宾还是忠实地记录并介绍了这些哈萨克歌曲。由他记谱、整理、介绍了大量的哈萨克歌曲和西北其他民族的民歌。 王洛宾一生就做了一件事,就是宏扬中国民族音乐,而且他做成了。 |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
GMT+8, 2025-2-24 02:02 , Processed in 0.105074 second(s), 28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