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文字祭奠那些逝去的岁月……
2017年的第33周已经过去。
立秋一过,夏天只剩个尾巴了。虽然知了还在无休止地聒噪,日头依然毒辣,但天气不再闷湿,浑身黏糊糊的感觉渐渐远去。
大连的夏天本就不热,前几周,在南方多个地方喜迎40度高温,马路上面煎鸡蛋的时候,这里只有32、3度,而这已是大连的极值。但是本地人依然觉得快要活不下去啦,身边很多人出门走一圈回来都吵吵要中暑了,或许这不是矫情,也不是娇贵,无非是“一方水土养一方毛病”罢了。
回想起在南方渡过的那几十年,从故乡的芜湖,念书的合肥再到漂泊的上海,辗转生活过的这几个城市,关于夏天的记忆都是凉水澡、光膀子、桌子抬到室外吃晚饭、冰镇啤酒小龙虾……空调那都是后来的事情。记得上大学的时候,宿舍要是热得实在没法睡觉,我们就会卷着凉席满校园地寻找安寝之地,操场花坛边、阶梯教室地上、甚至是教学楼的屋顶,那里地势高,没阻挡,有风,凉快,但是屋顶的黑色沥青经过一天的暴晒,都有些发软,摸上去依然发烫。铺上凉席,躺在上面,风吹得前胸很舒服,后背却烙得受不了,后半夜,上边凉得想盖被子,下面却热乎乎地像铺了电热毯。于是,那一宿就像摊煎饼一样,从A面到B面,不停地翻转……那感觉至今回忆起来依旧酸爽。
如今,在大连生活了十多年,只有最热的那么几天才能勾起我的些许关于夏天的回忆,这就好比历经磨难炼就了八两的酒量,可从此之后,再没碰上过半斤以上的酒局儿,多少有些失落。因为同样是冰镇啤酒配小龙虾,在30度的环境里享用,和在38度的环境里享用,那感觉绝对是不一样的。一口冰啤酒下肚的那种凉爽酣畅,也是有差异的。
当然,从生活的角度,夏天凉爽的大连更加宜居——如果忽视其它因素的话。
夏天让人慵懒,生活也变得闲散。
这个夏天,全家去了趟青海甘肃,算是儿子的假期旅行,回来之后再没有安排任何的活动,连海边都没去过,因为怕人太多,老婆总觉得市内的海滩水质不干净。
七八月间,是机关里休假比较集中的时段,从中央到地方,从领导到非领导。因为上半年的工作已经完成,年终还有好几个月,调整一下工作的节奏也是有益的。列宁同志也曾经教导我们,会休息的人才会工作!这段时间,倒不是说无事可做,只是很多工作不那么紧锣密鼓而已。
最近,单位里培训讲座特别多,我想全国上下应该也都是这样,不多多学习怎么能跟上这个深化改革转变思想的时代?本周就听了一场国学的讲座,从孟子到大学,从家国情怀到修身治国齐家平天下,可以清晰地辨别出于丹牌的心灵鸡汤味儿,听完也没有什么太多印象。但是关于孝的那部分我倒是记住了,她说,关心老人并不是给他们买好吃的好穿的,而是要让他们参与到你的生活当中,让他们感觉到一种双向的交流和沟通,而不是单向的给予。
母亲自从上个月从老家来大连避暑,每日帮我们买菜做饭洗衣,没有多少闲的时候,而我又成天忙于工作,周末有时还得陪孩子上课,并没有多少时间陪她,每日晚饭后,在小区里悠闲地散散步,享受一下不太热的夏夜微风,于她而言,已算是种放松啦!
儿子在家放暑假,没去上托管,每天按部就班地做作业,下围棋,学外语。虽说每天晚上可以在小区里放放风,但白天都圈养在家里,难免有腻烦的时候,心情不顺时还会发点小脾气。就是这个周末,一大早刚起床就在沙发上躺着,半天不挪地方,看着让人气不打一处来,恨不能冲上去揍一顿而后快。不明白,放暑假在家呆着的孩子都是这状态吗?
夏天,心难静,事儿也多,读书的时间少得可怜。几个月之前,同时开始看的三本书《人类简史》、《未来简史》、《结构思考力》,至今为止一本也没看完。的确,我看书经常是几本一道看,单位、家里、床头各放一本,有时间就翻几篇,只要不是小说都能接的上,碎片的时间,碎片的阅读,所以很多时候都是囫囵吞枣。
一年写十二篇的读书笔记,如此低的小目标,要实现恐怕还要等到秋天来了之后多多努力啦!
好在,一年之计不在于夏,而在于春。事儿多的时候,也不是夏天,而是秋天,因为“多事之秋”嘛。所以,等到夏天过完了,一些都还来得及,莫着急,勿上火,明天的事儿还是留到明天再去解决,今天的事儿解决不了也可以等到明天再去解决。没什么大不了的,天塌不下来。
所谓境由心造,只要心中有海,哪里都是马尔代夫。
祝,夏安!
语录时间
当我们正在为生活疲于奔命的时候,生活已经离我们而去。——约翰·列侬
本周大事
8.6 博尔特退役 8.8 九寨沟地震
原创文章推荐:
欢迎订阅,长按下图,可直接识别二维码。 码字是个辛苦活儿,如果本篇文章,或是其中的一句话,打动了你,请点赞示意,我将深感欣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