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425|回复: 0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陋室现象” 与 “陋室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4-15 15:44
  • 签到天数: 9 天

    [LV.3]偶尔看看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3-5-10 04:38:39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章关培(劳燕) 于 2013-5-10 06:34 编辑

                          “陋室现象”与“陋室铭”
                                     劳燕


         永贞革新失败后,二王死,八司马被贬外州。八司马之一的刘禹锡,公元824—826年贬谪和州,和州有陋室及其铭。
            为了诠释,需要《陋室铭》原文,好在不长,右录:

                             《陋室铭》
                                刘禹锡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水不在深,有龙则灵。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阶绿,草色入帘青。谈笑有鸿儒,往来无白丁。可以调素琴,阅金经。无丝竹之乱耳,无案牍之劳形。南阳诸葛庐,西蜀子云亭。孔子云:“何陋之有?”


             一、陋室现象
             居所,以其简约,称为陋室,古已有之。为陋室作铭,并非始于刘禹锡。《全唐文纪事》:崔沔在洛阳做分司闲官时,曾著“《陋室铭》以自广”,大历十一年(公元777年),其子崔祐甫将此铭文勒石于洛阳故第。
            有论者认为:现在传世的《陋室铭》不是刘禹锡作,而是崔沔,理由诸如:在对刘禹锡的各种史传记载中,说到刘的作文,只言《竹枝辞》及《玄都观》诗等,从未提及《陋室铭》;刘禹锡有《刘宾客文集》及《外集》亦未收载此文,等等。但刘禹锡在《上杜司徒书》中说:“小人祖先壤树在京、索间,瘠田可耕,陋室未毁。”可见,他家乡洛阳确有陋室(当然,这里的“陋室”是指老家的居所,《陋室铭》文中的“陋室”则不是指一己的居所,本文将会解读),《陋室铭》的碑文在刘禹锡家乡也确实存在。可能刘崔都有《陋室铭》之作吧。这不是本文要讨论的问题。
            刘禹锡的《陋室铭》,除了他的家乡洛阳有传文碑记,全国至少还有三处:一是和州——《历阳典录》:“陋室,在(和)州治内,唐和州刺史刘禹锡建,有铭,柳公权书碑。” 二是婺州——宋王象之《舆地碑记目》卷一《婺州碑记》详细记载了北宋政和年间郡民在**土城发现的《陋室铭》及其刻石经过,指出此铭为“唐刘禹锡文”。 三是定州——《直隷定州志》卷一《古迹陋室》:“三南三里庆南,唐刘禹锡筑,有铭。”

            刘禹锡公元824—826年贬谪和州,和州有陋室及其铭,可以理解,但定州、婺州非刘禹锡贬官之地,却也有陋室和铭文,如何理解呢?这就是“陋室现象” 。
            显然,“陋室现象”与作者是刘是崔已无关,本文要讨论的问题在于何以会有这么多的《陋室铭》?历代人们处心积虑设立刘禹锡及其《陋室铭》,是出于何种考虑?这就要涉及到刘禹锡本人,当然又要讨论文章的内容,对《陋室铭》作解读,问题在于《陋室铭》的主题思想。
           目前可见的文献资料乃至教科书中对作者刘禹锡及其《陋室铭》都有解释介绍。
           兹选一中学教科书上的“简介”和“译文”如下:


            简介
           《陋室铭》,唐代文学家刘禹锡著,文章表现了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译文
            山不在于高,有了仙人就出名了;水不在于深,有了龙就可以成为灵异。这是简陋的屋子,只是我的品德高尚(也就不感到简陋了)。苔藓痕迹碧绿,长到台阶上;草色青葱,映入竹帘里。到这里谈笑的都是渊博的大学者,交往的没有知识浅薄的人。可以弹奏不加装饰的古琴,阅读泥金书写的佛经。没有乐声使耳朵扰乱,也没有官府的公文来使身体劳累。南阳有诸葛亮的草庐,西蜀有扬子云的玄亭。孔子说:“(他们虽然都简陋,但因为居住的人很有名,所以受到人们的景仰)有什么简陋的呢?”


            这些简介、译文,在中学语文教科书上,出版物上到处可见,大同小异,在表述文章主题思想时,一概称“作者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的生活态度。表达了作者高洁傲岸的节操,流露出作者安贫乐道的隐逸情趣”。
            顺便指出,就《陋室铭》的语文教学而言,这样的简介和译文可算是“一贯制”,历来如此,但是,这些教材上的解释都是错误的。本文不是要讨论语文教材中《陋室铭》篇的教学问题,所以只在此点到为止。
           《陋室铭》的主题主旨不是这样的。


            二 、“陋室”之“陋”
              “陋室”之“陋”,出于《论语》,凡两见。

              一出《论语·子罕》:“子居九夷。或曰:‘陋,如之何?’子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九夷”即“淮夷”,战国属楚)。刘禹锡《答道州薛郎中论书仪书》:“及谪官十年,居僻陋,不闻世论。”“居僻陋”,就是指谪官十年所居住之地。宝历二年(826)冬,刘禹锡罢和州刺史,召还京师,路经扬州,与白居易相遇,白以诗《醉赠刘二十八使君》相赠,为刘的遭遇抱怨。诗云:“举眼风光长寂寞,满朝官职独蹉跎。亦知合被才名折,二十三年折太多!”刘作《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酬和,刘诗首联:“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于伤感凄婉之中可见沉雄苍劲,答白尾联。刘颈联:“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与白诗颈联相呼应,而格调显然高出白诗,展示诗人豁达的襟怀。刘禹锡“弃置身”于和州,筑陋室,刻陋室铭,生活在这“巴山楚水凄凉”之地,“君子居之,何陋之有”并不觉得“陋”。
               二见《论语·雍也》:“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刘禹锡在永贞革新失败之后,被贬到巴山楚水之地,“人不堪其忧”,而他却“不改其乐”。何以如此,可能他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是正确的,即使在贬谪之地,也希望革新能在一定程度上施行。这种“不改其乐”的品格,正如西汉韩婴《韩诗外传》所言:“彼大儒者,虽隐居穷巷陋室,无置坠之地,而王公不能与争名矣。”
            “陋”字,不能释为刘禹锡一己的居室简陋或刘刺史为官之地的凄凉与艰苦,而是特指刘禹锡在永贞改革失败后被贬谪和州,处身置地该时的处境(实质是指政治处境),所到和州府衙陈设的简单、“此山”的简陋。


            三、“德馨”之“德”
            唐代有一种时尚,不遇的士人常栖身名山,借以钓名沽誉。实是指望被人赏识、重用,图谋高就。刘禹锡《送曹璩归越中旧隐诗序》中说:士人曹璩求见,自称“山夫”。刘问他 ,为什么不与别人一样称“进士”? 曹璩说:“今方依名山以扬其声。”刘禹锡则说:“在己不在山。”“在己不在山”,即强调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而不是依傍名山,仰仗别人的权势去“扬其声"。表明刘禹锡不以这种时尚为然。“山不在高,有仙则名”。这里的“山”是指地方“此山”即和州。“有仙”是强调自身的内在道德修养。《尚书·周书·君陈》:“黍稷非馨,明德惟馨。”《论语·为政》:“为政以德。”《颜渊》:“君子之德风,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风,必偃。”“山不在高,有仙则名”的深层含义,是指“德馨”。刘禹锡在和州任刺史,是地方长官,显然,他说的“德”,是“为政以德”,指“德政”。
            刘禹锡上任时,和州正大旱,他在《历阳书事七十韵》中说:“比屋茕嫠辈,连年水旱并。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和州连年水旱灾害,人民凄苦无依,想到这些,就务必勤于政事,以救灾为重,把自己的享乐置之脑后。说他“不与世俗同流合污,洁身自好、不慕名利”,有“高洁傲岸,安贫乐道,隐逸情趣”。俨然是隐于世、所在不为,对连年水灾民生凄苦无依视而不见不管不顾的洁身自好者。显然是不符合历史事实的。刘禹锡任职期内,竭尽全力于和州旱涝灾害的救治,“遐思常后己,下令必先庚”。于灾难于民生,忧心忡忡,一点诗情画意都没有,何来的“高洁傲岸,安贫乐道,隐逸情趣”呢?
            然而,永贞革新失败,又处在贬谪之地,有些革新主张、做法是无法实现的。但刘禹锡坚信自己的政治主张,即使身处“贬谪“居陋”之地,也希望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实施。他在《和州谢上表》时就说:“伏以地在江淮,俗参吴楚,灾旱之后,绥抚诚难,谨当奉宣皇恩,慰彼黎庶。久于其道,冀使知方。伏乞圣慈,俯赐昭鉴。”“绥抚”、“慰彼黎庶”。用现代汉语说,就是施以德政,执政为民,为民办好事,办事实。这就是刘禹锡的德政。
             “德”字,是指“德政”,不是指个人的修养。


            四、无丝竹之乱耳
           《乐记》:“审声以知音,审音以知乐,审乐以知政,而治道备矣。”“是故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声音之道,与政通矣。”可见音乐与政治相通。
            吴文淇在《涵芬楼文谈》释此句:“此言无他乐以间之,独有琴在。比如孟子言夫貉五谷不生,惟黍生之。黍亦在五谷之内。” 其实,这里的“丝竹”是指声色犬马之音,而非一般清音乐。
            刘禹锡是一贯反对统治者奢侈之风的,深恶痛绝当官的沉湎于声色犬马中。刘禹锡有《金陵怀古》:“兴废由人事,山川空地形。《后庭花》一曲,幽怨不堪听。”说的是六朝皇帝以奢侈荒淫著称的陈后主。在“万户千门城野草”的困难时期,在台城营造了三座高数十丈的豪华楼阁,自谱新曲《后庭花》,填上淫词,让数以千计的美女边歌边舞。这里的“不堪听”,与“无丝竹之乱耳”的“乱耳”是相通的。“丝竹”犹如“后庭花”,实在是奢侈之声。刘禹锡在《聚蚊谣》中把腐败的权贵比作蚊虫:“嘈然歘起初骇听,喧腾鼓舞喜昏黑”。在《飞鸢操》中对奢侈荒淫的权贵不屑一顾:“忽闻饥鸟一噪聚”,“腾音砺吻相喧呼”。这些声音,不仅乱耳,而且乱政,乱国。
            所以,“无丝竹之乱耳”,是指没有那些奢靡之乐、靡靡之音来乱耳,荒废政事,增加老百姓的负担。


            五、无案牍之劳形
            刘禹锡《天论》:“今为室庐,而高厚之形藏于内也。”陋室之所以不陋,是因高厚的道德藏于内政。刘刺史为政上下协调,这个“可以调素琴”的“调”很重要,是指“要善于”“德政”。故政事清纯而百姓感德,以至于达到“无政事”的境界。无案牍之劳形,就是“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老子·第五十七章》),就是无为而治。这是德政的表现,也是德馨的结果。

       
            六、《陋室铭》的主题思想
           《陋室铭》的主旨,意在说官员要清贫廉政,居陋而不以为陋,一心为民,为民分忧,不做伤民害民之事,清静自律,无为而治,上下协调,就能永播馨名。即使“人或加讪”,但“心无疵兮”(《子刘子自传》)。

              韩国磐先生在《隋唐五代史纲》对永贞革新归纳了五点:
              一、加强中央集权,压制藩镇势力;
              二、是打击宦官势力,罢去宫市和五方小使;
              三、明赏罚,任人唯贤;
              四、停止苛政,缓和剥削;
              五、出宫女,放教坊女乐还家。
              《陋室铭》表达的是对永贞革新失败后的政治反思和某种经验教训。这就是永贞革新的基本精神之一,就是德馨。
            现在我们再来看全国何以会有如此多的《陋室铭》?
            对如此“陋室现象”的解释,可能要从《陋室铭》的主题思想的把握中来诠释。刘禹锡是永贞革新的八司马之一,虽贬谪在和州,仍身体力行于行政廉洁,是个清官。归根结蒂,陋室现象是人民纪念清廉的官和希望官清廉。这是一种历史堆积的“民心民愿民望”与“期盼”。

             人民希望当权者不要以所在、所处贫、“陋”而不为,要善“调”“上”与“下”,不为利欲所惑,不被腐败的“丝竹乱耳”,要无为而治,就能德馨而治平矣。

                                         

                                          清 黄应谌 陋室铭图 轴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22 01:13 , Processed in 0.077021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