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查看: 312|回复: 1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06号金秋诗文赛散文组:明褒实贬 居心叵测 (王绍龙)

 关闭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24-4-19 04:45
  • 签到天数: 832 天

    [LV.10]以坛为家III

    跳转到指定楼层
    楼主
    发表于 2018-11-13 07:22:10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欢迎你来注册,这里有更多的热心朋友期待你的加盟参与。

    您需要 登录 才可以下载或查看,没有帐号?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x
    本帖最后由 我就在水一方 于 2018-11-13 07:28 编辑

    明褒实贬  居心叵测

    盖棺定论宜中肯,信口雌黄即不伦。
    济困扶贫真侠士,捐资助学亦仁人。
    功名应与操行列,书印当同学识陈。
    青史垂名尘不掩,浮沤蜚语妄摇唇。

    人生在世,如白驹过隙,转瞬就是百年。处世属文,要襟怀坦荡,光明磊落。对人,要诚心诚意,言行一致;对事,要褒贬得当,功过分明!
    中国人重死后名,是“留芳百世”,还是“遗臭万年”,盖棺定论,要恰如其分。若信口雌黄,逝者无从辩解,世人要路见不平,仗义执言,不可熟视无睹,听之任之!
    《书法》杂志2005年笫3期,宫烨文先生《春风桃李怀先生—追念刘炳森》一文,名为缅怀,实为贬毁!在刘炳森先生尸骨未寒,刘氏亲友伤悲之际,宫烨文先生借追念为名,贬毁逝者,炒作自己,可谓匠心独运,前无古人!
    中国人宽厚,对故去之人,只要不是汉奸叛徒、乱臣贼子,在悼辞、墓志中皆抑恶扬善,只褒不贬。一是尊重逝者,二是倡导孝善。宫文《春风桃李怀先生—追念刘炳森》,却是诋毁、批判、指责逝者,与缅怀文体格格不入。实属落井下石,趁火打劫!
    看宫烨文先生《春风桃李怀先生—追念刘炳森》之前,笔者与刘炳森先生、宫烨文先生并无恩怨瓜葛。写此文,实属路见不平。刘炳森先生的一生,是致力学问的一生,认真写字的一生。刘先生的《隶书千字文字帖》,认真严谨,无明显误谬,在“无错不成书”的今天,已属凤毛麟角,不可多得!
    《弟子规》云:“道人善,即是善,人知之,愈思勉。”刘炳森先生一生谨慎,虽身居清要,未闻有不轨之行,且扶贫济困,奖掖后学。宫烨文先生撰文缅怀,应该多宣扬刘先生的道德文章,以激励活着的书法家,做有道德的中国人,写有来历的中国字,为中国书法增光添彩!而不是挖苦、贬低刘先生,把刘先生的书法说的一文不值,一塌糊涂。
    宫文一开头,就炫耀自己是“淡泊名利,既不攀附名人以自重,也不溜须拍马以邀宠……自费订阅书法报……”如果不往下看,宫烨文先生俨然是一个超凡脱俗,不食人间烟火的圣人。然而,读完宫文,就觉得宫文逻辑混乱,文理龃龉,似是而非,不能自圆。字里行间充斥着价位、职务,满纸都是银子、权力!
    ㈠ ”宫文自诩:“淡泊名利,既不攀附名人以自重,也不溜须拍马以邀宠。“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协助李正峰先生编辑《书法教育报》……每期报纸出版,给中国书协的主席团成员每人免费寄赠一份。诸葛武候曰:“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试问宫烨文先生,免费给中国书协主席团成员寄赠《书法教育报》,是不是溜须拍马、攀附名人?你们为什么不学学刘先生,资助热爱书法而又家境贫困的学生,免费给他们寄赠些《书法教育报》?
    ㈡ 宫文:“其实刘先生不光擅长隶书,也擅长楷书和行书。我见过先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给宝鸡炎帝陵书写的一通楷书碑文,完全没有从颜体楷书中蜕变出来,甚至将颜体楷书写得更板滞。他的行书,也是走的传统的路子,少自己的面目。”宫烨文先生作为哲学学士,应该知道,写文章要自圆其说,既言刘先生不光擅长隶书,也擅长楷书和行书。又把刘先生的隶书、楷书、行书说的一无是处,试问,世上有一无是处的擅长吗?
    ㈢ 宫文:“书界有句行话,一二天能学会隶书,但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世上没有这样蹂躏隶书的,就宫文介绍,汉隶分为八派。分清这八派风貌,也需三年两载。写好一撇一捺,也需半年六个月。一二天能学会隶书,痴人说梦!“但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试问,宫烨文先生推崇的龚望先生、陈泽秦先生是不是书法家?
    ㈣ 宫文:“就是传统的汉隶,也有:一.峻洁一派,如《礼器碑》、《韩仁铭》等;二.雍容一派,如《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等;三.劲直派,以《开通褒斜道刻石》为代表,还有《裴岑纪功碑》等:四.遒逸一派,以《石门颂》为代表、《杨淮表记》、《李寿墓志》等属此;五.闲畅一派,以《孔宙碑》为代表;六.丰媚一派,以《夏承碑》为代表;七.韶秀一派,以《曹全碑》为代表;八.凝重一派,以《张迁碑》为代表,《武荣碑》、《衡方碑》、《李孟初碑》俱属此。这么多风格各异,书体有别的隶书,若能选三两种与自己风格性格相近的,下功夫临习,融会贯通,自能名世。”宫烨文先生应该知道追思文章,不是探讨隶书流派,也不是探讨隶书风格!借缅怀逝者,炫耀自己一知半解的隶书知识。亦有浑水摸鱼,博取名利之嫌!宫文:“书界有句行话,一二天能学会隶书,但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又说:“这么多风格各异,书体有别的隶书,若能选三两种与自己风格性格相近的,下功夫临习,融会贯通,自能名世。”既然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又怎能通过“下功夫临习,融会贯通,自能名世?”宫烨文先生又在用自己的矛,戳自己的盾!
    ㈤ 宫文:“但我们依此比照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便觉其风格单一,对博大多彩的汉隶书体少贯通融会。这作为一位受过系统的艺术理论和笔墨技法训练的艺术家来说,是令人无法想象的。刘先生的隶书方正平板,四角突出,千字一面,『状如算子』,这都是中国书法理论中予以坚决摒弃且作为书法所忌讳的。”宫烨文先生这些自以为是、似是而非的悖论,应在刘炳森先生活着时讲,刘先生已作古,无法与其争辨,这样喋喋不休、不知天高地厚的教训逝者,似乎有些不近人情!
    ㈥ 宫文:“刘先生对此『不闻不问不辩』,『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褒贬任人,选择由己。而正是由于先生的隶书笔法简单,风格稳定,因而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近二十年左右,『炳森隶』风靡全国。据说北京的大街小巷,遍布『炳森隶』牌匾——那种单一和死板,造成北京『牌匾文化品位』的普遍下降、也是因为大众化和笔法简单的缘故,造假者也就容易得多了。”刘先生的书法,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说明有群众基础,有群众基础就是成功!比宫烨文先生学缶公未得皮毛,业内人不认可,群众不接收的字强的多!
    ㈦ 宫文:“但刘先生不是个爱钱的人,他的书法作品价格很好,很多靠『耳审』而不以《目鉴》的『准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刘先生把挣来的钱给他的故乡天津武清县捐款一百多万元,兴办教育,支持贫困学童。还拿出一百多万元设立书法教育基金『何二水奖学金』,以资助那些热爱书法而又家境贫困的学生。在中国书法界,以书法『发家致富』的人大有人在,但有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却是很少的。”宫烨文先生总算说了几句贴题的实话,洋洋几千字,只有这二百来个字与《春风桃李怀先生—追念刘炳森》沾边。值得称许。笔者认为,刘炳森先生资助热爱书法而又家境贫困的学生的义举,无疑是为中国书法立了一座丰碑。
    ㈧ 宫文:“刘炳森先生要说任下届全国书协主席的话,按他
    的德行和人品以及学历、职称,在全国的知名度等,那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按他的书艺水平和在书法界的争议以及他的书法理论上的『建树』来说,还是有点差强人意。”人已故去,还谈什么任下届书协主席。宫烨文先生的目的,还是在借题发挥,攻击逝者的书法水平“差强人意”。所谓“书艺水平”、“书法理论上的『建树』”,平头百姓不明白,宫烨文先生亦未必真明白。只有刘先生的兴办教育,奖掖后学,扶贫济困的高尚品德,才是有口皆碑的硬通货!
    ㈨ 宫文:“首先,他的隶书水平在当代不是最高的,更不要说和明清诸位大家比较。我知道,天津的龚望先生和陕西的陈泽秦先生的隶书在趣味、格调等方面高于刘先生。这两位先生都擅长用鸡毫作隶,但都能出神入化,自出机杼,熔冶篆隶于一炉,古朴茂密又千变万化。其次,刘先生的文化素养和字外功也没在书法中完全反映出来。这从他多年『一贯制』,把隶书写得毫无生气,刻板,教条,就可知了。第三,刘先生的隶书影响所以巨大,他的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头衔和北京美院国画专业的科班出身,以及后来的中国书协的副主席职务等有作用。很多人附庸风雅,盲目追捧,争相高价收藏其作品,也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平心而论,刘炳森先生的篆隶不是历史高峰,但很传统,平头百姓认可。如果要求刘先生成为颜鲁公那样有“建树”的大书法家,亦是强人所难!
    从网上搜到宫烨文先生的篆书,仔细推敲,有点象学吴缶庐先生写的石鼓文,然不知来历,乜斜造做,不知结构,有去无收,尚未入大雅之门。就宫烨文先生的书法水平,又有何资格借缅怀之际,把逝者刘炳森先生的隶书、楷书、行书贬得一无是处,一文不值?
    至于刘先生的书法水平,当代人说了不算。宫烨文先生一个人更不能给刘炳森先生、龚望先生、陈泽秦先生下定论。书法的评定,十分复杂,涉及到方方面面,要大浪淘沙,要经得起历史的考验。今人的书法作品,还是留给后人去评定吧!
    逝者为大。遍读古今缅怀文章,多是对逝者的赞颂褒奖,或偶有惋惜,但没有象宫烨文先生这样把逝者说的一无是处、一文不值的攻讦!宫先生对刘先生的穷追猛打,其目的也只有一个,就是通过批判已故名人,迎合某些活着的名人,提高自己的知名度,否则,凡是吃五谷杂粮的人,决不会借缅怀之名,诋毁逝者,彪炳自我!

    (此文发到宫烨文先生的博客上,未见回音。)

    附:春风挑李怀先生—追念刘炳森

    宫烨文

    笔者虽混迹于书法界,但由于淡泊名利,既不攀附名人以自重,也不溜须拍马以邀宠,因此对于书法界的信息比较闭塞。多年一直自费订阅书法报并担任好几年的书法报特邀评报员,但进入二○○五年后,不知何故,订阅的《书法报》一直没来,由于岁末年初,工作头绪纷乱,也顾不得查问。没想到昨下午看到人民网读书论坛上严学章先生的帖子,说刘炳森先生已驾鹤仙逝。看到这则消息后,立即在几个书法网站上查询刘炳森先生去世的准确时间和有关资料,遗憾的是一条也没有。实际年前就从一位自北京回来的朋友口中得知,刘炳森先生罹患癌症并到了晚期,心里就不免一阵唏嘘叹惋。不过在心里还是抱着一线希望——好人自有天佑’说不定会有奇迹发生的。没想到刘先生竟没有抗过癌魔的折磨,撒手人寰。
    刘炳森先生是书法界以隶书出名的书法大家,也是书法这个行当中少有的科班出身的书法家,他一九六二年自北京美术学院国画专业毕业后,就一直在故宫博物院从事美术书法的研究和复制工作,应该说,他见到的书画珍品要比同行的其他专家为多。近三十年来,刘炳森先生以其平实质朴的隶书享誉国内外书法界,他不张扬,不奢华,老实做人,俯首研艺。成了书法界不可多得的楷模。
    中国书法中,向来有草圣(如张芝、张旭、怀素)、书圣(如王羲之王献之父子),却自古至今没有篆圣、隶圣和楷圣。概因篆隶楷三体变化不多,难于出新。而其中又以隶书结体用笔最为简单。书界有句行话,一二天能学会隶书,但一辈子未必能成为书法家。纵观中国书法史,篆隶的发展和成熟期在秦汉,时隔近两千年,直到明清之际才迎来了篆隶的又一个高峰,这其中的代表人物’就是邓石如、伊秉绶、吴昌硕、金农诸家。他们都自成面目,卓立书坛,对当时和后世产生了很大影响。        
    刘炳森先生的隶书自问世至今, 一直是书法界倍受关注和争议的人物。爱之者,称其平稳工整,恪守传统,不激不厉,易于为大众所接受。贬之者·认为过于死板和单调,用笔、用墨、结字、章法无一可取,是当今『俗书』的代表作,是工艺美术体『隶书』。其实刘先生不光擅长隶书,也擅长楷书和行书。我见过先生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给宝鸡炎帝陵书写的一通楷书碑文,完全没有从颜体楷书中蜕变出来,甚至将颜体楷书写得更板滞°。他的行书,也是走的传统的路子,自己的面目。
    就是传统的汉隶,也有:一.峻洁一派,如《礼器碑》、《韩仁铭》等;二.雍容一派,如《西岳华山庙碑》、《乙瑛碑》、《史晨前后碑》等;三.劲直派,以《开通褒斜道刻石》为代表,还有《裴岑纪功碑》等;四.遒逸一派,以《石门颂》为代表, 《杨淮表记》、《李寿墓志》等属此;五.闲畅一派,以《孔宙碑》为代表;六.丰媚一派,以《夏承碑》为代表;七.韶秀一派,以《曹金碑》为代表;八.凝重一派,以《张迁碑》为代表,《武荣碑》、《衡方碑》、《李孟初碑》俱属此。这么多 风格各异,书体有别的隶书,若能选三两种与自己风格性格相近的,下功夫临习,融会贯通,自能名世。但我们依此比照刘炳森先生的隶书作品,便觉其风格单一,对博大多彩的汉隶书体少贯通融会。这作为一位受过系统的艺术理论和笔墨技法训练的艺术家来说.是令人无法想像的。刘先生的隶书方正平板,四角突出,千字一面,『状如算子』,这都是中国书法理论中予以坚决摒弃且作为书法所忌讳的。刘先生对此『不闻不问不辩』,『独持己见,一意孤行』,褒贬任人,选择由己。而正是由于先生的隶书笔法简单,风格稳定,因而能被广大群众所接受。近二十年左右,『炳森隶』风靡全国。据说北京的大街小巷,遍布『炳森隶』牌匾——那种单一和死板,造成北京『牌匾文化品位』的普遍下降、也是因为大众化和笔法简单的缘故,造假者也就容易得多了。
    但刘先生不是个爱钱的人,他的书法作品价格很好,很多靠『耳审』而不以《目鉴》的『准收藏家』们对他的作品趋之若鹜。刘先生把挣来的钱给他的故乡天津武清县捐款一百多万元,兴办教育,支持贫困学童。还拿出一百多万元设立书法教育基金——『何二水奖学金』,以资助那些热爱书法而又家境贫困的学生。在中国书法界,以书法『发家致富』的人大有人在,但有他这种精神境界的’却是很少的。
    刘炳森先生要说任下届全国书协主席的话,按他的德行和人品以及学历、职称,在全国的知名度等,那是绰绰有余的。但要按他的书艺水准和在书法界的争议以及他的书法理论上的《建树》来说,还是有点差强人意。
      一位书法家能否在书史留名,取决于很多因素。我想大概不外乎这几点:
    书法家的书艺水平。这种书艺水平的高低不仅要和当代人比,即他是否达到当代人同种书艺的最高水平;也要和古代人比,即他是否有自己的特点和新意。书法家的社会地位和对当代的影响。书法家的文化素养,也即字外功,包括它的书法理论水平和建树。若以这几点衡量,刘先生有很多不足到处。首先,他的隶书水平在当代不是最高的,更不要说和明清诸位大家比较。我知道,天津的龚望先生和陕西的陈泽秦先生的隶书在趣味、格调等方面高于刘先生。这两位先生都擅长用鸡毫作隶,但都能出神入化,自出机杼,熔冶篆隶于一炉,古朴茂密又千变万化。其次,刘先生的文化素养和字外功也没在书法中完全反映出来。这从他多年『一贯制』,把隶书写得毫无生气,刻板,教条,就可知了。
    第三,刘先生的隶书影响所以巨大,他的故宫博物院的研究员头衔和北京美院国画专业的科班出身,以及后来的中国书协的副主席职务等也有作用。很多人附庸风雅,盲目追捧,争相高价收藏其作品,也是造成今天这种局面的重要原因。
    上世纪九十年代,我协助李正峰先生编辑《书法教育报》,当时我们的办报宗旨是把这张小报办成『教育界的书法报’书法界的教育报』,每期报纸出版,给中国书协的主席团成员每人免费寄赠一份。刘炳森先生当然也在寄赠之列。所刊的『当代书法家批评』系列文章.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其中有一篇文章就是专评刘先生的隶书的.文中认为刘先生的隶书是当代的『隶书美术字』.板滞到无以复加的地步了。他甚至对中国书法产生了不小的负面影响,我们当时想.刘先生看到这篇文章, 一定很不高兴。没想到九十年代末,这张小报因种种原因停办,最后一期刊发了《告读者》,时隔不久,就收到来自全国很多读者的来信,对报纸的停办表示深深地遗憾。这很多来信中,就有一封是时任中国书协副主席的刘炳森先生写来的.刘先生信中说.虽然全国书法类报刊不少,但他很注意阅读的就有这张小报。报纸上对他书法的批评,引起了他的《深入思考》,也给了他不少有益的启示。他对报纸的停办也表示惋惜。
    读了先生的亲笔来信,我和李正峰先生都感动得几乎流泪。我对李先生说,就凭这一点,刘先生就永远是我尊重的书法前辈。后来这些年,知道刘先生因评选八届全国展来过西安多次,但因为我的个性使然,没有想着去拜访一下先生。尽管如此,我一直注意先生的新作和为书法界做出的每一项贡献。没想到先生以六十八岁的年龄辞别人世。六十八岁,对一位艺术家来说,正是人生的黄金时代,现当代书法界的很多前辈,包括林散之和卫俊秀二位草书大家,六十八岁时还不为世人所识,他们出道都在七十岁以后。从这一点来说,刘先生的辞世,无疑是一件憾事。


    分享到:  QQ好友和群QQ好友和群 QQ空间QQ空间 腾讯微博腾讯微博 腾讯朋友腾讯朋友
    收藏收藏 转播转播 分享分享 分享淘帖 支持支持 反对反对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8-3-6 16:44
  • 签到天数: 138 天

    [LV.7]常住居民III

    沙发
    发表于 2018-11-13 17:40:22 | 只看该作者
    回复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1-25 06:50 , Processed in 0.120111 second(s), 24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