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为首页收藏本站

四季歌文学社区

 找回密码
 立即注册(鼓励中文名字)

QQ登录

只需一步,快速开始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yitiao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原创] 条条岭煤矿的传说

[复制链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1#
     楼主| 发表于 2019-5-30 10:47:41 | 只看该作者


        大老李的故事

       大老李,有三十来岁来自河南农村,也是自流来的.,他有点文化是初中生吧.旧中国的农村人民生活贫困,一般农民是上不起学的.只有家境比较好的,富农地主家的孩子才有可能上学.大老李家就是富农.
       
        仓库管理要有一定的文化,要能记录他所管理的物资的数量,能记录入库出库的物资的品名,规格与数量.所以,老李就被任命为仓库保管员了.老李很能谝,装卸工很愿意与他在一起闹嗑.

        老李说他有二个老婆.大家就围着他问,他怎么会有二个老婆的,又怎么与二个老婆睡觉的..
           大老李有二个老婆,那自然地是解放前的事了,解放后是不允许他会有二个老婆的。

       老李说,1947年他17岁的时候,他父母给他娶了一房老婆,1948年他姑姑又给他娶了一房老婆。我姑姑家没有男孩,姑姑给我娶的老婆住在姑姑家,以后生的孩子跟姑姑家姓,算是姑姑家的人,也就是让我们为他家传种接代。我呢,就是二头跑。一个月在我家,一个月在我姑姑家。好在我们二个村子不远,也就是二十来里地吧。

        有人插话说,二个娘们一样不一样,屁股、奶子--?
      
        “哈哈”为满足小伙子的好奇性,老李开心的说:“大老婆奶子大一点,小老婆的奶子小一点”

       老李接着逗大家说,我的小老婆臊情的很,我要离开她到回家,她总是依依不舍。我于是经常把我的小老婆带到我家,晚上与大老婆一起同我睡觉。晚上我睡在他们二个人的当中,一边抱着一个。
         “一边抱着一个怎么抱啊”有人问。

        “傻孩子,不明白吧。”老李调侃的说:“我呢,先让他们二个脱光了衣服,我坐在炕沿边,让他们俩分别坐在我的二条大腿上。我呢,二个手分别搂着他们二个人的腰、屁股。他们二个人四个奶子,我的脑袋就埋在他们的奶子当中、一边二个奶子贴在我脸蛋上,舒服极了。”

        老李接着说,"我那玩意硬了,我就让先让大老婆仰躺在炕上,让小老婆把大老婆的腿举起来,我就抬大老婆,手捏着小老婆的奶子。玩一会,再让他们俩换一下。让小老婆躺下.---"老李接着说:“怎么样听的过瘾吧。”

        “你就吹吧”有一个小伙说;“解放了,怎么没有把你的老婆分了呢?”

        “不要听那些共产共妻的胡言乱语”老李说:“1950年左右土改,把我家定为富农,也就是分出去了几亩地”

           “那婚姻法颁布以后呢?”又有人问。

        “我又没有违反婚姻法”老李狡辩的说:“我也没有二个老婆,在我家,我就只有一个老婆。”

       事实上也是这样,婚姻法在农村实际上并没有真正实施。买卖婚姻,婚姻不自由的现象还很普遍。老李的二个老婆分别在二个村里,相距有二三十里,也没有人去追究。老李还是经常二头跑,不过,再也不敢明目张胆的把小老婆带到自己的村里来了。
       
        一年以后,大老李的家眷也到矿区了.不过,我们看到的只有一个老婆,是一个不到四十岁的小脚女人.一点也不好看.有个孩子却非常可爱,有时候老李把孩子带到班上来,.

      那孩子大约有五六岁吧,有一次我拿着一把西餐叉子问他,:"这是什么啊"? 那孩子昂着头想了一会说;“叉子”。我大吃一惊,说:"你以前见过"。

      那孩子回答说:“没有,我看与我家的粪叉一样”。

      哦,GoODE,西餐的刀叉与中国的粪叉一样,这是一个惊人的发现啊。

          我们逗那孩子问:“这里好还是你们老家好?”。 那孩子说:“这里好,这里有馍馍吃”
         孩子告诉我们,他们捉老鼠,老鼠洞里有许多粮食。

          我没有听明白孩子是说,吃老鼠呢还是吃老鼠洞里的粮食。不过,农村里那几年粮食特别少是真的。1970年以后,我结婚了,我的老婆也是农村人,他告诉我那几年他们家是天天吃胡萝卜,把带着叶子的胡萝卜剁碎,里面只有很少的几颗米,煮一大锅,人吃完了猪吃。我老伴以后是看到胡萝卜就恶心。

      我们矿区,虽然粮食也很紧张,但有粮食定量保证,只是由于没有副食品,一个人四十多斤怎么也感到吃不饱,总有饥饿感。1962年以后副食品虽然依然紧张但比以前好多了,从而,人也没有饥饿感了.

       大老李的孩子活泼可爱。圆圆的脸,尽管不是很胖,但很结实。一点也没有面黄饥瘦的样子。更没有非洲黑人与我们解放前皮包骨头的饥民的形态。联想起我们的千年历史,人民总在饥饿之中,但我们总是生存下来,中国人真是一个能吃苦耐劳的民族。
       

    点评

    讲述了一段历史,忆苦思甜!精彩。不过文中有些文字描写需要编辑一下。  详情 回复 发表于 2019-5-31 21:47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2#
     楼主| 发表于 2019-5-31 10:55:32 | 只看该作者


          小丁 的故事


       小丁是露天筹备处汽车队的汽车司机学徒,有20来岁了,他与我曾经住在一个宿舍里,那一年他回家结婚,回来后,晚上睡不着觉 死劲的对我讲他的老婆于他和老婆睡觉的情况.----与其是对我讲,还不如说是他的念念不忘的甜蜜的回忆.

           小丁是浙江人,他说,他的老婆叫苏小红,年轻漂亮,柳条细腰 ,鹅蛋脸 洁白粉嫩的皮肤看上去就好像要出水 一碰就要破的样子,那个奶子摸上去太舒服了,我把它含在嘴里,真正能醉人.


          小丁说,  我第一次抬她的时候,双手抱着她的屁股,我那家伙一下子,狠劲的插到她的肚子里,我老婆疼的叫起来.我听着她的呻吟的声音,用手又去捏她的奶子,又去亲她嘴.---哈哈太过瘾了.

         小丁说,他头一夜,他进新房的时候,老婆坐在床沿等着他。见了他进屋后,就转过身去脱衣服,脱得只剩下裤衩与胸罩时就要上床。小丁这时就突然抱着了她,说:“把胸罩与裤衩脱了吧”。

        她老婆满脸通红,但还是乖乖的脱光了衣裤。小丁说,他不断的用手去摸捏他那老婆的白屁股与高高的奶子.
      
         小丁说,那一夜,他抬了他老婆10次。
    小丁是个非常抠门的人,是一个连一分钱也不舍得花的人.他好像永远穿着工作服.自己好像就没有一件好衣服似的.我见过他穿过的一条棉裤,那真是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好像只有他回家探亲的时候才有一件干净整齐的衣服.他的被子床单也是缝缝补补的用了不知道多少年..

       小丁的生活饮食业是非常节省的.那时我们单身一般都是吃食堂,一个月要花20元左右.小丁嫌太贵,他是自己做饭吃.打点面疙瘩吃.他几乎不吃菜.

        他们车队经常要出差,小丁着他师傅出差,小丁为人勤快,他师傅很喜欢他,在外出差,吃饭基本上都是师傅掏钱.小丁的出差费也就省下了.小丁是死命攒钱,为的就是老婆子.

       一年过去了,小丁又回家探亲了。他总算穿了一身新衣服,还带了一提包毛线回家了。一个月以后回矿区以后,我问他:“怎么样,你把你的老婆抬舒坦了吧。”

       小丁告诉我,他与他的原来的老婆离婚了,又找了一个。

      小丁一回到家,在村口的小店就被人喊住了:“ 小丁,你回家了,回来看你那个漂亮的娘子了吧。你家苏小红在我们村里可是出名的美人啊,人见人爱啊?”。

      “又带什么好东西给你的娘子啊?”老板娘阴阳怪气的说。

      “ 没有什么”小丁停了下来回答道,同时又问:“苏小红在家吗?”。

      “这不好说”老板娘诡秘的说:“你家苏小红有个相好呢,你赶紧回去看看吧。”

      小丁赶紧回家,见到了他的父母就问,小红在家吗?

      “你回来了”小丁父母说:“你先洗洗,休息一下,苏小红的事我们慢慢的的讲”

      小丁父母告诉小丁,苏小红从他回新疆以后,和原来的同学严氏非好上了,起初是偷偷的,现在是全村人都知道了。

         小丁的父母,对小丁说,你不用生气,村里的人都知道你人好,要嫁给你的人很多,我们再挑一个就行了。

        苏小红果然没有在家。

        苏小红是村里的美人,他嫁给小丁,是他父母做的主。因为小丁是工人,收入多。

      苏小红原来在村里有个恋人叫万事才,当然还不到爱的死来活去的程度。

      苏小红对万世才说:“我爸妈要我嫁给丁家。”

      万世才说:“那我们俩就完了”。

      “我们还是朋友嘛”苏小红说:“谁叫你父母不到我家提亲的”

      万世才说:“提了,你父母不答应,嫌我家穷。”

      “那就对了嘛”苏小红说:“结婚以后要过日子的,你家那么穷我们怎么过日子”。

       以后,苏小红就嫁给了小丁。

           小丁与苏小红结婚过了一个月夫妻生活以后,小丁走了,回新疆工作去了。苏小红开始寂寞起来。

      万世才又与苏小红常常见面了。

      有一次在僻静的没有人来往的地方,万世才问苏小红:“你,男人走了”。

      “哦,走了”苏小红回答说:“你怎么还没有结婚”

      “穷嘛,没有人肯嫁给我”万世才又问苏小红:“结婚与不结婚有什么不一样”

      “当然不一样了,我原来是大姑娘,现在是人家的媳妇了”苏小红又神秘的对万世才说:“你还没有碰过女人吧!你结婚以后就知道了。”

        “我家那么穷,猴年马月才能结婚啊” 万世才可怜巴巴的说:“我们好了那么长时间,你也没有让我碰碰你,你现在能不能让我碰碰”

       “我那时候是大姑娘,怎么能让你碰呢,被你碰了我怎么嫁人啊啊”苏小红说:“不过--”

       “不过什么啊?”

       苏小红看着万世才那个可怜样、想到他们那个相好的日子,心里软了下来就说:“这样吧,我反正已经不是大姑娘了,就让你碰一次。就算我对你我相好一段时间的回报。不过,就一次噢”

      万世才开心的马上抱住了苏小红说:“行,你看就现在行嘛。”

      “不行,我们得找个时间,找一个隐蔽的地方,千万不能让别人知道”苏小红说:“被别人知道,我就完了。我会被婆家赶出门的”

       万世才说:“知道,知道”。

       以后,他们还真找了个时间,苏小红让万世才碰了自己。苏小红将小丁在她身上的作为教给了万世才。教他怎么抓住自己的乳房,抱着自己的屁股,怎么压在自己的身上。

       
    苏小红原来只答应万世才碰他一次。但事情的发展是不以她的想象决定的。他们俩本来就有感情何况一日夫妻百日恩。万世才,以后又希望与苏小红干一次。苏的男人又不在家,本身也忍不住寂寞,又答应了。

      有一次就有二次,有了恩爱、以后就没有完了。时间一长,所谓纸包不住火,没有不透风的墙。村里的人都知道了。更严重的是,苏小红发现她怀孕了。随着小丁的一年一度的探亲假的到来,这么处理呢?怎么办呢?这是摆在苏小红与万世才面前的问题。
      
       打掉,在六七十年代的农村里是不可能的。摆在苏小红的面前有几个选择。

      一,与小丁离婚,嫁给万世才。然而、这就意味着苏小红要跟万世才一起过苦日子,这是苏小红很不愿意的事;

      二,希望得到小丁的原谅,等小丁回来后,满足小丁要求她去新疆的要求,与万世才断绝关系。

      苏小红实在不愿意过苦日子,希望得到小丁的谅解。苏小红听到小丁回家的消息后就立即回家了。

        苏小红回到家里、看到小丁已经在堂屋与父母说活了。赶忙走到小丁跟前说:“你回来了”。

       “你去哪里了?”小丁看着苏小红的脸,好像比以前更好看了。

        苏小红说:“我在村头玩呢,听说你回来了,我就赶紧回家了”。

        “几点了,你没有看到天都快黑了”小丁父母没好气的说:“还不赶紧做饭去”。

        晚饭后,小丁与父母又说了一会话,就与苏小红一起回到自己的屋里去了。

       他们回到自己的屋里后,小丁看着苏小红说:“你比以前更漂亮了,把衣服脱了,让我好好看看吧”。

       苏小红为了讨好小丁,希望小丁能谅解她,她就乖乖的脱光了衣服让小丁看个够。小丁看着苏小红的玉体,乳房好像比以前大了、屁股也更圆了。忍不住一下子把苏小红按在床沿上,让苏小红把脚叉开,他狠劲的抬着苏小红,压在苏小红的身上,也不管苏小红的肚子是否有点隆起。

      小丁对我说,我连续抬了她十几天,直到我与她离婚。
      小丁告诉我,其实苏小红的事,他的父母早知道,就等着小丁回来与苏小红离婚,他父母还找了一位姑娘等他们离婚后就嫁给小丁..

       小丁心里想不离婚也不行,不过,小丁一看见苏小红娇嫩的样子又忍不住不去抱住她.所以也一直没有开口..但探亲假的时间是有限的.眼看就要到期了.何况小丁要再结婚也要有时间..终于有一天清晨与苏小红提出离婚.

      那是清晨四五点种的时候,小丁刚从苏小红的身上下来.小丁的手还在苏小红的乳房上.小丁说:“我们离婚吧”

       苏小红大吃一惊说:“为啥,这几天你不是对我很好的吗?没有嫌弃我吗?”

       “其实,我也不想与你离婚,”小丁的手在苏小红的乳房上摸着,一边说、同时手一边往苏小红的肚子上移“我也舍不得你,可你这个地方怎么办,你不觉得你的肚子都已经有点显形了吗?”

        苏小红实在想不出应该怎么回答。就说:“我跟你去新疆不行吗?在那里没有人知道”

       “我父母怎么办,村里的人会怎么说”小丁说:“难道我们不回来了吗?”

       “实在不行,打掉行不行”苏小红吞吞吐吐的有点勉强的说。

         “你不要胡思乱想了,这是一条生命,是你与万世才的爱情结晶” 小丁手继伸向苏小红的二条大腿之间,一面说:“谁叫你这个地方忍不住寂寞呢?,再说了,你与万世才有感情,应该在一起。我们新疆工资看起来比你们这里的的日拿的多,但新疆工作是很艰苦的。那里风沙大,一片荒凉,你也不一定能吃得了那里的苦”。

         苏小红把小丁的手推开;“一点商量的余地一没有了”
       
       “离了吧,我们俩在一起的时间也不长,前后加起来也不到一个月,你还是好好跟万世才过吧”小丁说:“我以前送给你的东西,你都拿走。我这次还带回来一些毛线也给你分点,总算是我们好过一场吧。”

       小丁告诉我,他与苏小红终于离婚了。他父母又给他找了一个姑娘,那个姑娘虽然没有苏小红漂亮,也长的不错,就是身体没有苏小红健壮。

       我对小丁说:“你不怕她在你不在家的时候去找别的男人”。

      "不会的,她没有苏小红风流,再说,她马上就要来了。"小丁说:“我先回来,是为了把我的房子收拾好,不要让她到这里乱七八糟的什么也没有”

      是的小丁的房屋里也太乱了,什么也没有,连一条好的被褥都没有,是该收拾收拾。

       过了不久,小丁的爱人就来到条条岭了。长的的确不错,就是好像弱不禁风的样子。据说病态也是一种美,我算领教了。

      以后呢,自然是成家以后过日子,生了好多孩子。成了条条岭的家属。条条岭的人口是越来越多了。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18:53
  • 签到天数: 20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3#
    发表于 2019-5-31 21:47:49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yitiao 发表于 2019-5-30 10:47
    大老李的故事

       大老李,有三十来岁来自河南农村,也是自流来的.,他有点文化是初中生吧.旧中国的 ...

    讲述了一段历史,忆苦思甜!精彩。不过文中有些文字描写需要编辑一下。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4#
     楼主| 发表于 2019-6-3 10:36:37 | 只看该作者
    半边天的故事

       地处戈壁荒无人烟的条条岭矿区,自从1958年建设以来各地的建设者来到这里,随后家属越来越多,到七十年代人口将近10000人了,人们的吃住的需求越来越大。
     
       1966年5月7日,在《五七指示》的号召下,条条岭矿区开始开始把家属组织起来办起了农场,办起了副业队.规模越来越大,成为矿区一支强大的生力军.对矿区早年的建设起来巨大的作用.


      起初是办农场,解决的是吃的问题,希望解决一些粮食与素菜,同时搞点副业.但实际的发展,副业的规模越来越大,成了矿区建设的又一支生力军.

      矿区处于戈壁可种土地极少,没有什么发展,而且随着生活的好转,哈密地区的供应的好转,农场就越来越没有办头,而副业从开始给煤矿打零工发展到搞建筑,盖房子自己烧砖办砖厂.副业队发展成劳动服务公司----.在为矿区建设的同时,也在解决矿区人口的就业问题.(孩子都长大了需要工作).

      矿区的发展需要劳动力,家属们参与了许多技术比较低的,但劳动强度却很大的工作。例如:推煤车,给车皮装煤,卸煤,挖沟--按电线杆---这些活都是又脏又累。

      拉电缆的工作。 露天矿用电镐挖煤,电搞的电源是通过一根很长很粗、每一米就有几十公斤重的电缆输入的。电搞是需要不断的移动。每移动一次,电缆就需要倒腾一次。一根几十米的电缆需要一二十人用肩扛着,一步一步的往前移。

      修铁路。那时候条条岭的露天矿是用铁路开采的。露天矿铁路与铁路局的铁路不同、是要经常移动的。每移动一次会有许多工作要做,要填道渣捣固,要摇道、要保持铁路的水平与直线。
      ----这些都需要大量的劳动力。大量的家属工参与了这些工作.


      现代工业社会的发展是建立在资本的操作上的.马克思指出资本有一个积累的过程.在资本论一书中马克思有对西方原始积累的描述.

      我们中国要从农业国转变成工业国,也离不开资本的运作与发展.我国工业发展的资本积累则完全来自于我们劳动人民的艰苦劳动..


      农场 副业队,劳动公司是不给家属工当月发工资的.实行的是与农村一样的工分制.---每日记工分.每月借支十几元.年底再按工分结帐. 七 八十年代我爱人上班一年到头从来不敢休息一天. 记得有一年,到年底也就是给开了400元左右..

      副业队,劳动公司从承包工程,的到的收入大概只有20%支付给家属工,其余的就投入添加设备扩大再生产,从而规模也就越来越大..

      建筑队。
       随着矿区的人口增加,住房的问题越来越迫切,我们矿区八十年代前的大量住房都是我们矿区妇女建造的.彻底打破了封建社会女人不能上房的传统.

      我们妇女造的住房以及不是建矿初期的土块房了,而是砖房,是砖 水泥 钢筋机构的楼房.我们的建筑队,除了队长,技术员,与少量的男工以外,不论大工,小工,钢筋工,电焊工---基本上都是妇女,


      砖厂.

      建筑需要大量的砖.起初砖是从哈密运来的,路程远,成本高,而且那些土砖质量也不好,我们有了一定的积累以后 自己就搞起了砖厂.

      煤矿在开采过程中会出现大量的矸子石.所谓矸子石是石头里含有一定的煤,但又不是煤的石块.这种矸子石可以燃烧但火头极小,不能用于民用.并且燃烧后不像煤块成了一把灰,而是原来多大.还是多大.。

      于是我们就把它用来做砖.

      搞一条专用线把矸子石运到砖厂,卸下后粉碎,用水搅拌成泥状再制成泥砖,晾干,然后运入窑内烧制成砖.

      我们的砖窑,由于这种矸子泥砖本身会燃烧,所以只要一次点火后,就不用再用煤去燃烧了.一炉一炉的砖是相连的,并且首尾相连是一个很大的圆圈,故曰转窑..

      不用煤燃烧,矸子石也没有费用,所以成本极低.并且硬度极高,质量是哈密地区的土砖无法相比的..

      我们砖厂里除了领导、几个老师傅外基本上都是家属工。运矸子石的、开粉碎机的、搅拌机的、以及那些来回搬运的小工基本上都是家属工。

      矿区所有的用砖都是矿区的砖厂供应的,并且还有外销。



      水泥预制厂与钢筋工

      矿区的最早的住宅建筑只不过是一些土木建筑,而且砖房很少,基本上是土块房,平房.随着砖瓦的大量供应,我们盖起了砖房,楼房,-----从二层盖到五六层高的楼房.

      楼房不像平房,房顶可以用棂条荆笆上面压上土就行 而是需要水泥钢筋预制成空心板做房顶,做层与层之间的天花板..门窗的框架也不是用木头,而是要用水泥预制.矿区就有了自己的水泥预制厂.--先用钢筋做好框架与内部拉条再浇水用水泥制成的混凝土.

      在这里,搅拌混凝土的工人与绑钢筋的钢结工基本上都是我们的家属工,矿区的妇女..

      我们矿区的楼房是一开始就是属于框架结构的那一种.先用水泥钢筋打好框架,然后在框架之间砌砖,然后再在上面铺上空心板,然后再盖上面一层.房屋是越盖越高,我们的家属-----瓦工(大工 小工 )钢筋工、电工、钳工、电焊工---也是越爬越高.男人干的活,她们全干了.

      中国的劳动人民由于封建统治一般没有多大的文化,特别是妇女几乎多半不识字,.但非常的聪明,什么工作一干就会,

      中国在几千年的发展中劳动人民有很多的发明创造,这些发明创造都是工作中的经验总结.但由于不掌握文字,没有记载,也没有理论研究 所以很多都失传了.但这种聪明劲 聪明基因存在于我们的劳动人民之中,这大概就是所谓的东方智慧吧.

      我们的矿区的妇女真正显示了这种智慧.她们没有经过什么技工学校,也没有上过什么培训班,她们就是跟着干,很快的掌握了各种技能.到了九十年代,她们不但能的盖楼房,还能盖厂房,矿区的棉纺厂,水泥厂都是她们盖的.那么高大的烟囱都是她们盖的.的确了不起.

       从七十年代到2000年以前建筑队里70%以上都是妇女,这是条条岭的一个特色。是条条岭矿区妇女对矿区建设的伟大贡献。

      中午北京时间13:30到15:00(新疆时间11:30---13:00)是休息时间,家属工们生上火堆在上面烧水,热饭。吃完自己带的饭后,有的就躺在地上睡一会,更多的是纳鞋底、打毛衣和打扑克。

      那个年代,人们生活不是很好,也就是能吃饱而已,但人们的精力好像永远用不完。妇女们只要一停下来就纳鞋底、打毛衣或者打扑克---总之闲不住。

      妇女纳鞋底是中国农民的传统---那时候,大人、小孩的鞋是自己做的。鞋底是用一层一层的布垒叠在一起,然后用针线一针一针的纳上,要纳的越紧越好。

      打毛衣是进入到城镇阶段、有工资收入后的表现。不过,当时的矿区的毛线不是上海大城市的毛线,而是手套线。我们那时有劳动保护,手套是其中的一种。当时有不少人不舍得用手套,把手套省下来,家属们把手套线拆下打成线衣线裤。


      三个妇女一台戏,一面干活,一面闹嗑;嘴不闲着、手也不停,这是我们中国农村妇女的传统..矿区的家属来自农村,他们也带来了这个优良传统.

      当然,工业与农业是不一样的.真正干活的时候是不能闹嗑的.这是在午休的时候。

      吴玉兰说,他们家搬楼房了,是西河霸路的二层楼,他们楼对面的一家的娘们在楼底的院子里做豆腐..那娘们请了一个男帮工..那娘们每天都钻到那个帮工床上---.那娘们没有男人吗?

      “你不知道那个娘们吗?她叫王秀丽,有男人,是个开车的,他们有8个孩子”一个叫粟晓南的妇女说。

      “哦,生了8个孩子”吴玉兰说:“那他男人不管她吗?”

      “他们离婚了”又有一位叫蒙新品的妇女说:“那一年,她男人开车回家看到王秀丽睡在帮工床上,就和她离婚了”

      吴玉兰说:“我看那个娘们岁数也不小了吧,快六十了吧,长的又瘦又小,一脸皱纹,那个男人要她啊”。

      “哈哈,又瘦又小,但屁股还是很白的”蒙新品说:“帮工嘛,老婆不在,什么屁股不一样,有得抬就舒服。拿着工资,还有奶子摸,有什么不好啊。”

      吴玉兰说:“这娘们瘾头不小啊!”

      “我们矿区瘾头大娘们有的是”粟晓南说:“你看,我们的组长又去塔拉奇找她相好的去了”

      吴玉兰他们的组长是一个三十来岁的妇女,也有4个孩子了。她的胆子很大,也毫不顾忌。她和一位在塔拉奇生活区卖羊肉的维族拉上关系了,她经常中午休息的时候去塔拉奇拿点羊肉回来,并且宣扬那个维族的家伙又粗又大又硬,干起来舒服的很。

      吴玉兰说:“她男的怎么也不管管他”


      “不是不管,是管不了”粟晓南说:“不过,我看早晚是要出事的”

      这时蒙新品又插嘴说:”你们知道,西工地,有个女的死了吗?”

      "哪个女的啊?"吴玉兰问。

      “ 就是卖菜的,倒腾菜卖的那个女的”蒙新品说:“她和男人是卖菜的,她跟车到哈密拿菜与开车的挂上钩了”

      粟晓南说,这事,她知道。

      粟晓南说,那个女的也有二个孩子,她与开车的好上了以后,她男人就与她离了,还把她送回家。可是不久她又回矿区了,自己没有生活来源,就和男人睡觉。

      吴玉兰说:“那不是在卖自己嘛”

      “是这样,卖来卖去,得病了,”粟晓南说:“不过,我还不知道她死了”

      蒙新品说:“就前天,她死了。我看我们的组长也不会有好下场”。

      他们的组长的确没有好下场,以后她的男人把她赶出了家门----不过,这是后话了。



      男女搭配干活不累,

      建筑队里也有一些男的,特别是架子工,多半是男的.有一个架子工,小贾,个子不高嘴非常能说,他的老婆长的不好看,他说,他的老婆是三心老婆,提起伤心,看着恶心,放在家里放心.

      米时英说小贾:"那你也没有少抬她,你的三个孩子是谁的?"

      小贾说:"我晚上上床的时候让她脱光了衣服躺在床上,然后用手拍盖住她的脸----".

      "你放屁吧"那帮娘们边笑着,边骂着.



      有一天,小贾给娘们带来一个消息,说莫三娃被劳教了,要到我们农场来.

      米时英问:"定的什么罪?"

      "破坏上山下乡"

      吴玉兰问:"怎么回事,莫三娃是谁?"

      蒙新品说:"你是什么也不知道啊,光守着男人过日子阿".

      蒙新品告诉吴玉兰 莫三娃是机厂的工人.住在西工地的那片自建房里,老婆没有来. 经常到那一片的汪家串门,莫三娃这个人能说会道不知不觉的把汪家的娘们与汪家的大女儿都迷住了.

      汪家的娘们经常偷偷的到莫三娃家与莫三娃睡觉.有一次老汪上夜班, 老汪的娘们又偷偷的跑到了莫三娃家,看见莫三娃家的门半开着,她就进去了.

      老汪的娘们进门以后,拉开灯,没有看见莫三娃的人,心想莫三娃可能到外面方便去了,于是也不管三七二十一就把自己脱光了往被窝里钻,可是一掀被子发现了里面还有一个人---一个脱光了衣服、裸体的女人.

      老汪的娘们大吃一惊,让她吃惊的,这个女孩不是别人正是她的大闺女..

      二个人四个眼睛对视着. 老汪的娘们说:"你怎么在这里,你不是下乡了吗?大姑娘家,怎么能这么不要脸呢?"

      "你要脸!你背着我爸偷人还好意思说别人"她女儿没有好气的回答说.。

      这时莫三娃回来了,见到这个场面哭笑不得.就一把抱着老汪娘们,捏着她的乳房说“不要生气,小汪不愿意下乡在我家住几天”

      老汪娘们,推开了莫的手,说:“你不要得了便宜还卖乖,占了老娘的便宜还祸害我的孩子”

      老汪娘们,愤愤的穿上衣服就要走。莫三娃劝她说:“既然来了,我们就玩一回吧。”

      老汪家的丫头在被窝里说:“不要管他,让她走”

       老汪娘们气呼呼的走了。回到家里越想越生气,就告到革委会了,说莫三娃诱奸他闺女.。.革委会把莫三娃抓起来了,被判了个 "破坏上山下乡"罪,在我们农场监督劳动。

      吴玉兰问:“怎么就判个监督劳动呢?”


      “汪家母女俩都是自愿的,怎么说也不能是强奸嘛。”米时英说:“不过,莫三娃这么有本领把人家母女俩都哄住了。”。

      老娘们对莫三娃都很好奇,想会会莫三娃。有一天他们终于遇见了莫三娃了。

      那是一个天高气爽的日子。午休的时候娘们与往常一样,抐着鞋底说着话,莫三娃从她们面前走过。小贾高喊着,老莫---。

      莫三娃本来就是一个爱往女人跟前凑的人,听见小贾在女人堆里叫他,他就过来了。

      那些娘们见莫三娃过来了都很客气、纷纷的说,莫师傅过来了,来坐一会。很快在靠墙阴凉的地方给莫让了个地方。

      莫三娃坐下以后,就天南地北的谝开了。

      米时英问:“看你长的也不是很漂亮,眼睛上还有个疤,你怎么把人家母女给勾引上的,就是靠你的这张嘴吗?”

      莫三娃说:“那到不全是”

      米时英;“那是什么呢?能不能讲给我们听听”

      “这个嘛,不能言传只能身教”莫三娃狡诘的说:“你真想知道,晚上到我家来,我告诉你”

      “咦-,还占老娘的便宜了啊。”米时英一边说一边站了起来:“老娘们,我们是不是应该教训一下这个色鬼。来,我们把他按住”

      话还没有说完,一帮娘们就把莫给按住了。

      “把他的裤子扒了”米时英继续说:“我们看看他的那个玩意到底有多厉害”

      一帮娘们有的按住了老莫的腿;有的抓住了老莫的双手;有的撳住了老莫的头---老莫动弹不得只得听任那帮娘们解开了他的裤腰带,裤子被退下露出了光屁股。

      以后,那帮娘们又把他拽起起来,米时英抓着他的男人的玩意往前走,后边一帮娘们用鞋底边打着他的屁股,边喊道,叫你厉害,叫你想站女人的便宜----。

      围观的人在起哄----这时组长回来了,组长说,干活了,干活了--这才解了莫三娃的围。


      往事如烟,这些都是几十年前的事了,那些工作的家属如果没有ta xi nang(维语,死了)的话,现在多半都在七十岁左右了。

        那是一个极其艰苦的时代,人们的衣服上打有补订是常见的事。女人们没有那么多的衣着,穿着单位给男人发的工作服来上班是经常的事。

      生活上也非常艰苦。什么都要票,粮票、肉票、布票、糖票、自行车票、缝纫机票----。

      素菜也很少。八十年代以前不让有个体经营,只有一个素菜门市部。从哈密拉来的一点菜,那些卖菜的娘们把好的留下给自己的朋友,关系户。大宗的在小窗口卖。买菜的人挤成一团。有一次我去买菜,差点没有把自己的肋骨挤断。

      有一年,我在农场买了200斤萝卜、回来腌成萝卜干吃了半年。还有就是豆腐卤,我一买就是一坛子。经常是几根萝卜干,一块豆腐卤二个馍馍一扽饭。

      就是在一个艰苦的年代,我们的劳动人民,我们的家属与自己的男人一样,充满着自信,开放、乐观的精神为社会主义建设努力工作。人们身上总好像有一股使不完的劲。

      那个时代的妇女对社会主义建设的贡献我们永远不能忘记。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前天 18:53
  • 签到天数: 2001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25#
    发表于 2019-6-3 21:30:00 来自手机 | 只看该作者
    精彩!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6#
     楼主| 发表于 2019-6-5 09:46:36 | 只看该作者
    维族。

             新疆自古以来就是祖国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新疆(西域)最早的居民是塞种,在秦汉之际 月氏(音:肉支)、乌孙、羌、匈奴和汉人。先后进入新疆(西域)

             汉文化与当地文化融合。而“维吾尔族”是以后进入新疆的。公元743年,铁勒回纥,在唐朝的帮助下,灭掉突厥残余势力,强大起来,并且亲唐汉化,“改名回鹘,取义为“回旋轻捷如鹘”——建立回鹘汗国。这时候的回鹘是现在“维吾尔族”的直系祖先。
                 蒙古高原的回鹘汗国灭亡,一部分回鹘人进入到甘肃一带,成为后来的裕固族,一部分与汉人融合,剩下的回鹘人进入西域。进入9世纪,西域有三个王国:汉人居多的高昌回鹘、葛逻禄部落与回鹘建立的喀喇汗王国与在于阗的最后的古塞种人的于阗王国。
               十世纪中叶,信仰伊斯兰教的喀喇汗王朝发动了对于阗佛教王国历时四十余年的宗教战争,于十一世纪初灭亡于阗。喀喇汗王朝的统治者就自称“桃花石汗”,意即“中国之汗”。1063年,北宋册封喀喇汗王朝可汗为“归忠保顺砳鳞黑韩王”。以后喀喇汗王朝先后被西辽与蒙古人征服。
               明朝中叶,东察合台汗国演变为叶尔羌汗国。由蒙古王朝演变了维族王朝。维持对天山以南的统治。民众主要由回纥、汉人、塞种人、与突厥等民族融合而成的现代维族。清朝打败准格尔后将大批南疆的维族移民到北疆,从而形成了维族在新疆成为少数民族中人数最多的民族。

           总结一下,一,新疆的历史从来就是一个多民族不断融合的历史:二,维族不是本地民族,他们进入新疆的历史要比汉人晚的多。条条岭地区也一样。     条条岭地处戈壁原本就没有本地居民。1958年开矿以后来到这里,来自我国各地的开拓者主要是汉族,没有新疆的维族。1964年根据自治区的要求,从南疆招来了一批工人、他们是继汉族以后进入条条岭地区的维族。这是一批从南疆贫困地区来的人,基本上在20岁以下、最小的有16岁.带队的干部被任命为副局长.其他的人都被分配到矿区的各个生产部门----他们在工作一段时间后,各部门都产生了一位副队长.
               维族人其实长的与汉人差不多,黑眼睛,黑头发.不过他们的鼻子要比汉人高,没有汉人那种塌鼻子现象.眼框有的也有点眍.,男的皮肤好像比汉人还要黑一点,决没有西方那种白皮肤.但是有些姑娘很好看,有点外国人的样子..当然,他们来的时候都是男的,姑娘那是后话.维族与汉族的最大的区别,我看就是他们都爱戴一个小花帽.在服饰上尤其是女孩与汉人完全不一样.(我以前以为哈萨克长是白种人,其实我见到的哈萨克和汉人长得可以说完全一样.哈萨克比维族更像汉人).

             我那时候在露天排土队上班..露天矿采用火车运输,先是在露天大坑里把煤层上面的土与煤层剥离开来,剥离开来的土(挖出来的土)要运到排土场倒掉掉. 排土队的工作就是管理排土场里的线路(铁路).让火车(自翻车)进入后把土翻掉.土是向南侧翻.,由于.坡度大,越向南越低.所以翻出去的土不会形成山包.上面是平的,而南侧的斜坡会越来越高.。等一条排土线的的一侧、土翻满的后,我们就将其平整出一条道来,再把铁道移过去.
                 铁道线很长,所以在移动的时候是要拆开一节一节移的.然后再在新的线路上接上,以后还要进行捣固,找准水平与线路的平直与曲线.民族同志来了以后,首先要教会他们的是如何填土,如何平整线路,如何捣固,如何摇道.。摇道是在铁道接好以后,水平基本找平以后 将铁道按要求捋成直线..这个工作是由几十个人拿着摇杠插到铁道下 在一个看道人的指挥下进行的.,有人喊号子.行动要划一.。民族同志很聪明,没有多久这一切就掌握了..
                 维族人爱唱歌,他们在工作的时候常常集体的唱歌,用维语唱他们的维族歌.维族歌,只要听过新疆歌的人都知道 总是那么欢乐动听.对我来说,也是一种享受吧

                  民族同志来了以后,首先要解决的是语言问题.语言的学习是在一定的环境里熏陶出来的,不是学校里教出来的.这些民族同志在家乡没有接受过汉语培训,他们是来到矿区以后 在与汉族人接触以后学的.民族同志们都非常努力,在努力工作的同时努力学汉语,他们没有多久就掌握了.汉语.能听懂老师傅的指挥,能与汉人交流了..
                  有一个叫艾买提的小伙子,有一天我看见他一个人坐在一个大石块边哭泣.我问他:“艾买提,你怎么啦”。“他们学我说话”艾买提边哭边说:“他们笑话我 说我汉话说得不好”
                艾买提这个小伙平时反应比较慢,学什么都比别人慢三拍。别人老欺负他。他说得汉语怪里怪气的,有些人就学他说话,拿他开心。
                “不要哭嘛”我对艾买提说:“学不好,慢慢学。别人笑话,让他们笑话去,你能学好的。来,我教你。”
                维族同志的名字与汉族不同,一听他们的名字就知道他们是维族.。维族姓名应该是有姓有名的.汉人一般连姓带名是二三个音节,不超过四个.而维族的姓名如果要连起来读的话可能很长,我们一般就叫个名.。例如: 买买提. 艾买提 伊不拉音 库尔班 肉孜 卡德尔 古丽  阿拉尔汗------。
             
               这些民族同志来自南疆的边缘地区,来自农村.就好比当年土八路进城一样对很多事情都不明白,为此当年还发生过一件惨案.。那时我们的单身宿舍一间屋住12个人,六个床位,一个床上下铺..屋高大约3米多。.在屋檐的边上有一排电线从室外通向室内是用来供应电灯照明用的.。有一个民族他看见那二根并排的电线,说,这儿根绳子很不错,他要取下来用,于是就用剪刀去剪那那二根并排的电线,结果就被电打死了.

               从什么都不懂到慢慢的成为矿山上熟练的工人,从1964年到七十年代八十年代,他们与汉人一样扎根在矿区,他们从老家娶来老婆,在矿区生儿育女,他们的孩子在矿区长大成人都成了真正的条条岭矿区的人.他们与汉族一起共同成长为社会主义建设而努力工作.。中华民族是几千年来不断融合而成的.条条岭矿区的历史又一次证明了这一点.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7#
     楼主| 发表于 2019-6-8 09:55:37 | 只看该作者
    十四,一个支边青年的回忆

       
         到边疆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

         1958年是个疯狂的年代,大跃进,大练钢铁,那些刚从封建社会摆脱出来的人们带着美丽的幻想,带着盲目的自信,声言要跑步进入共产主义,要赶英超美。到处都是狂热兴奋的情绪。然而我怎么也兴奋不起来。 那年,我17岁、高中毕业。那个时代不象现在,就全国来说高中生相对来说是很少,进入大学不象如今这样难,基本上全部能进入大学,不能进的只是少数政审不合格的人。我们全班45名学生只有六七个没有进入大学的门,而我就是其中的一员。
         我在学校里是三好学生,学习成绩优良。有一学期我的成绩全班第一,9门功课7门100。可是我的政审居然不合格,原由就在我的父亲。我父亲在1957年的反右斗争中先是被打成右派,后来有被作为历史反革命被逮捕.(1978年 平反) 。  当时那个年月虽然人们自以为是进入了社会主义社会,实际上离开被推翻的封建社会也只有八九年,封建意识普遍存在于社会之中。我们的革命虽说是无产阶级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但其主体是广大苦大仇深的农民。在农民的心中就是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个儿子打地洞。我们的老干部老革命仇视反革命,不允许培养反革命的子女也是可以理解的,不过我就倒了八辈子霉了。

      虽然我明知道我是上不成大学,我依然用心的复习了功课参加了高考。这要感谢当时的宣传口号----“一棵红心多种准备,任祖国挑选”。我爱读书,我爱学习,我深信今后我无论干什么都离不了知识,不管我上不上大学。我要做我国第一代的“一个有文化,有社会主义觉悟的劳动者”。这些事现在的高中生或许不能理解,有一位学生在与我的讨论中说:“减负,减负后果自负”,为有一个好前程而陷入题海中不能自拔。还有一位学生在与我的讨论中说:“现在大学生找不到工作,读书也没有用,我不读书行不行?”,看来现在的人读书的目的与我那时差距很大啊。。

      当时我可以说是一个只知道读书玩耍的少年,猛一下被抛入社会,大概只能用迷茫,不知所措来形容我的心情吧。父亲被逮捕了,母亲大概也在迷茫与不知所措的状态,总之没有人指导我告诉我今后的路应该如何走。现在想起来我那时怎么那么糊涂,应该找居委,找街道办事处找工作啊,而我只会在大街上毫无目的的游逛。应该说当时上海的工作还不是很难找的,我在大街上就看见过一个上海钢铁厂的告示说要找学徒工。

      有人说,人要认命,人的一生是有命运来支配的。我以为人的一生有许多因素是自己不能支配的,但人的一生还是有许多自行选择的机会,而这种选择往往决定了自己的一生。如果当时我选择了到上海钢铁厂当学徒工,那么我的一生就完全不是现在这样了。

      秋风萧杀兮,我在迷途中徘徊兮。然而一张告示决定了我的一生。

      1958年、十月的上海,街道上布满了梧桐树的落叶,然而、一张告示吸引了我的眼球。告示说全国十二省市在上海招工,号召有志青年到边疆去参加社会主义建设。这很符合我的心意,我毫不犹豫也没和任何人商量自己就去报名了。我记得那是在提蓝桥一幢很有点历史的老式楼房,给我的感觉好象全是木制的。悬挂着“好儿女志在四方”,“到边疆去,到农村去,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的大幅标语。我刚从狭窄的楼道、一转到二楼迎面就看到一幅巨大的宣传画-----一个女孩用手指着我说:“你为祖国做了些什么?”。我的心在跳动,我带着一棵万分激动的心情,非常麻利的办完了报名手续。

      我的母亲当时她的思想或许完全是一片空白,对我的决定没有说一句话。我想、大概是 我的父母他们也都是年纪轻轻的时候就离开家庭参加了艰苦卓越的抗日战争的缘故吧。很快录取通知书寄来了。我的母亲和我一起到虬江路旧货市场买了一个外面包着皮的里面是薄板子的老式箱子。默默的帮我收拾行李,临上火车时还给我拿了一个暖瓶。

      我是被新疆劳动局录取的,由于车皮的原因我们实际上是1959年元月才登车离上海。上车的时候站台上挤满了送站的人,没有鲜花、也没有眼泪、只有匆匆忙忙的告别声。记得有位母亲对我说:“小伙子,我的女儿岁数小,腿脚有点不便你们今后要帮助点。
      我的妹妹今年也快七十岁了,她回忆起当时的情况说:“我哥兴奋的一头钻进车厢再也没露面。”确实的,一车厢的年轻人找座位,放行李(大件已托运)几几喳喳吵吵闹闹中火车就开动了。我至今都不理解数年后上山下乡时怎么会有那种哭声冲天的离别镜头。

      听吧
      战斗的号角发出警报
      穿上军装 拿器武器
      青年团员集合起来
      跨上征途
      万众一心
      保卫国家
      我们再见了亲爱的妈妈
      请你吻别你的孩子吧
      再见了 妈妈
      千万莫悲伤
      祝福我们一路平安吧
      再见吧 亲爱的故乡
      胜利的星会照耀我们
      ------------
      这是一首苏联歌曲,本来我是想唱这首歌与母亲告别的。实际上一进车厢后忙着给大家安排座位,帮助放行李就把这茬事忘了。不过,这首歌永远记在我的心中。

      上个世纪五十年代,火车还没有通到新疆,也走的很慢。到了兰州就得停下倒车,一时还没有车皮,我们在兰州就住了几天。

      兰州是个古老的城市,然而在那个年代还十分简陋,在上海人眼里简直可以说是十分的荒凉。我们一伙上海鸭子肆无忌惮的在大路上走着,眼里就好象看不到车辆与房子。只是在一个十字路口看到几个精干漂亮的女民警,我操着我的上海普通话问道:“请问,兰州有什么好玩的地方?”可是对于微笑的回答,当时的我是一头雾水,一点也听不懂。傻呼呼的看着她。那几位民警都笑了,他们用手指了指,我们就顺着手指的方向走去。(当时普通话并不流行,兰州民警也不会说普通话)

      走了不远我们就看到一个公园------五泉山公园。或许是冬天的缘故,公园里游客不多,树木也没什么感觉,感觉最深的就是山。这里的山可是真真的山,不象上海公园里的假山。五泉山的山虽说并不十分高大,但对我们这些在上海小土堆上爬来爬去的人来说确实让我们体会到爬山的乐趣。我们在亭子里拍照留念,永远的留下了那稚嫩的瞬间。


      在兰州呆了几天,我们又坐上了火车,车到了一个叫红柳河的地方就停下了。一下车满目荒凉不见人烟,只见到一些帐篷。好象那里也没有什么站台,只见有七八辆带蓬的大卡车在等着我们。我们上了大卡车七颠八颠的,给人的印象是一路灰土,也不知道颠了几天,终于来到了一座城市,那就是乌鲁木齐。

      乌鲁木齐客运站在碾子沟,周围有个旅社,当然都是砖木结构的平房,我们就住在那里等分配。当时的碾子沟与市区并不相连。离市区还很远,冬天一路全是冰雪,给我们的感觉也是高高低底的,走不好就摔一交。当地人戏称为玻璃马路。商业区也就是所谓的大十字与小十字(就是指十字路口的商店),或许还有个南门吧。商店没有上海那种橱窗,门前无一例外的都挂着个棉门帘,给我的感觉里面黑洞洞的就如防空洞。没有高楼大厦,最多也就是个二三层楼吧。最雄伟的大概是兵团司令部,好象也不过是三层吧。

      在旅社里等了一个星期左右,我们终于分配了。分到阿尔泰的人,兴高采烈的拿上了皮大衣与毡筒,他们不知道冰天雪地的艰难奋斗在等着他们。他们拿着笨重的毡筒左看右看不知怎么穿,有点人干脆想把它扔掉。

      我被分到新疆煤炭厅,当时煤炭厅要办一个煤校(中专)管人事的同志对我说:“你去煤校上学吧。”我当时竟然愣了吧唧的说:“我是来工作的,不是来上学的。”这一句话就决定了我一生,从此我就成了矿区的人,我就在这个后来成为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工作生活了整整四十年。   我们一群无知的少年在极其艰苦的岁月里与天斗,与地斗,与人斗,与自己斗。改造了大自然也改造了自己。可以自豪的说,我们没有虚度年华也没有碌碌无为,不敢说是为了人类的解放事业,但完全可以说,为了我们祖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献出了自己的青春年华。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8#
     楼主| 发表于 2019-6-11 10:54:43 | 只看该作者
    全文完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29#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09:43:29 | 只看该作者
    在新疆我工作生活了四十多年,2014年回上海,定居在四团镇,过着幸福的生活。

    下图是我家的客厅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 TA的每日心情

    2017-10-21 09:36
  • 签到天数: 4 天

    [LV.2]偶尔看看I

    30#
     楼主| 发表于 2019-8-23 09:45:09 | 只看该作者

    我家的书房
    回复 支持 反对

    使用道具 举报

    本版积分规则

    QQ|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四季歌文学社区 ( 京ICP备14012862号-2  

    GMT+8, 2024-12-4 02:54 , Processed in 0.659432 second(s), 27 queries .

    Powered by Discuz! X3.1

    © 2001-2013 Comsenz Inc.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