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棍儿网 一大地人
家住在近海的大沽,上世纪六十年代曾与友均弟去海边拉过“棍儿网”。长约半尺的小竹棍隔二尺多一根一根地系在长六丈的两根网弦上,弦下的网宽有尺三或五尺的,分为浅水网和深水网。上网边系在上网弦上,下网边上隔二尺一个,一个一个地系着长一寸的小铅坠。棍儿网撒在海水里,小竹棍浮在水面上,鱼网在铅坠的重力下沉在海底,棍儿网两头各系一根六丈以上的拉绳,二人分别在两边使劲地拉网绳,渔网被拉成一个半园形,网圈内游动的梭鱼撞缠在渔网上,这样的捕鱼便称为“拉棍儿网”。
夏伏日的一天清晨,我们二人骑着自行车驮着鱼网具和食物、水等,去海边赶潮拉网。所谓的赶潮就是根据渤海湾的海水潮汐的情况推算出什么时落潮,即退潮,什么时候涨潮。靠海的渔民都已熟系了海水潮落的情况,已形成了经验性的俗语,【初一,十五晌午潮】,【潮五,落六】,就是在农历初一或者十五这两天潮水在正午时开始涨潮,涨潮的时间为五小时,落潮的时间为六小时。我们就根据以上的情况推算出当天的涨潮时间,在涨潮时赶到海水边随着潮水的上涨去拉网。
在海边上锁好了自行车,二人戴着草帽背着渔网具等,光着脚下海了。我们沿着一条小泥板路【下海的人们走出来的,两边都是软泥滩很是难走】向着海里走去。走出泥板路前面是广阔的、平平的沙泥滩地,脚踩着软软滑滑的沙泥滩地向着远远的退潮水赶去。走了约两个小时才赶到海水边,退潮的水势开始缓慢了,一会就要平潮了。我们放下了渔网具望着广大的、平平的海面,吃着带来的馒头就咸菜喝足了水,准备好充足的体力去迎接激战。平潮了海水不再向海里退去,远远望去一望无迹的海面一动也了不动,平静极了,这段时间约二十分钟。我们脱去了汗衫、裤子绑在草帽上,只穿着短裤整好了渔网具准备下海了。
当时的那个年代里,渤海湾的海滩上还没有什么化学污染,流入渤海湾的海河与其它河流的河水,从上游为海里的鱼虾带来了丰富的食物和多种微生物等沉积在渤海湾。那真是吃了海边滩泥的鱼虾都长得肥肥胖胖的。因此,渤海湾盛产的鱼、虾、螃蟹都是长得个大、肥硕,肉质鲜美,远近闻名。
一时,远远的海面上一条白色的海浪线由远即近地向我们涌来,海水开始涨潮了,大片大片的海水从广阔的大海里一齐向海滩涌去。随着潮水的上涨成群的梭鱼前窜后追地而上,在海滩水中尽情地畅游,寻找着可口的美食。这时我们已无暇观望这壮观、美妙、奇特的景象,把棍儿网撒在海水里,二人急急地追赶鱼儿向上拉去。一边拉一边大声喊叫着,啊、呜、啊呜 ,轰赶鱼儿进入我们二人之间的网圈内,看着欢快的鱼儿撞向渔网,心里真是兴奋不己。
今天拉的水深在膝盖左右的浅水网,使用的是小网眼的渔网,拉的都是七八寸的小梭鱼,看 这些小梭鱼蜂蜂蛹蛹、密密麻麻地撞缠在渔网上心情激动,但在这样的浅水中拉网双腿一走一趟水很是费力。后来我们也曾拉过水深在齐腰以上时,使用的是大网眼的渔网,拉得全是一尺多长的大梭鱼,拉网时看到这些大梭鱼飞快地在水面上嗖嗖地跳动,像似在水面上飞舞的飞鱼,真是太爽了。因为因为海水浮力的作用我们的身体可以在水中漂漂浮浮地向前行走,所以深水中拉网比浅水拉网要轻快【比浅水拉鱼要少】。
潮水渐渐地向上涨,我们是边拉、边追、边喊不停地向上拉,中途不能停,停了网圈就会散,鱼就会跑了,因此必须得一直地往前拉。确实是很累很累的,但因为一是我们二十来岁的大小伙子还是有一定的体力,另则是看到网圈内那欢窜乱跳的鱼群劲头更大了,还是能坚持往上拉,不停地往上拉。就是这样地往上拉呀拉,还是拉呀拉,一直拉到了潮水的尽头。这时潮水已经不在往上涨了,满潮了,海水又逐渐地恢复一动不动的平静了。这个时侯我是累得筋疲力尽了,可是回头一看棍儿网上已经沾满了欢活乱动的梭鱼,劲头又上来了。我们二人迅速地收拉网绳,收拉一根根小竹棍和渔网,把整个渔网合拢地拉出水来,拉到了滩地上。只见均弟敏捷地用双手分网摘鱼,一条又一条活蹦乱跳的梭鱼在滩地上翻动着。
我也试着从网上 摘鱼,好半天才从网上拽下一条来。均弟他小我一岁,可他下海捕鱼是个能手,拉网是两个人合力拉,抢网是他一个人自己推网,干“下海”的活他样样精通,干活利索、收益丰盛。所以他从网上摘鱼,我就搭个下手从滩地上拾鱼装在网袋里。啊,装呀装,装了满满的两大篼足有一百五、六十斤哪。收拾好了,我们抬着鱼沿着小泥板路上岸了,骑着自行车驮着鱼说说笑笑地回家了。
回家后,把一部分鱼送给亲朋邻居们,自家熬鱼吃,剩下的煮梭鱼酱。煮锅里水加盐花椒等熬成卤,把洗净的鱼下入煮锅内煮熟后,凉了以后才可以装在坛中,封好盖。吃时一打开鱼坛鱼香四溢,梭鱼酱上漂浮着一层黄油,吃起来那真是鲜香、味美、可口啊。但是现在的河水、海水多被污染,海鱼的味道变了,还有的鱼虾中有汽油味不好吃。所以,现在再也吃不到当时那样真正海味的梭鱼酱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