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帖最后由 一大地人 于 2013-5-23 20:15 编辑
阅读海河边的文化墙 【二】 一大地人 中华汉字世界的瑰宝
追寻中华汉字的形成,从上古时期简单的符号、象形图画,用锐器把它刻在石头上、骨片上、陶器上记录了人们在生活中和社会上的事情。随着社会生产力的进步,这些简单的符号和图形已不适应当时社会发展的需要,就必须形成文字来记载有关的生活事物和历史事件。仓颉造字也只是个传说,还有一种说法是卜史、巫祝这些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人,一代一代地创造出来的。但是,终究还是上古人在长期的劳动生活中,先用绳结记事,在竹木上刻划、在石壁上、骨片上刻符号等,来记载当时的劳动生活、果实、分配等情况,这些简单的行为它们就是形成中华汉字的雏形。以后再由从事精神生产活动的人进行了收集、整理、创制因而形成了最初的汉字。
汉字源流的情况是,陶器刻符、甲骨文、石鼓文等,【有的文物保留至今很不容易】,后来就是传承有序的发展,金文大篆是铸造在鈡彝爵鼎上礼祭的文字,大篆又称籀文。至秦朝统一中国后“书同文”由李斯创制小篆,字形省简而字増。隶书,有秦隶又称古文,汉隶为八分,变圆曲为方直,结构宽扁、逆笔突进、波磔呈露。草书,则如龙蛇飞舞,一笔而成,偶有断而还连,血脉不断。楷书,即正书、真书。行书,书写简便,形如流水,非草非真不拘不放,易认好写最为实用。
在此段文化墙中,我们可以看到:
大孟鼎上的金文,结构散漫、古拙朴素;西周散氏盘上的文字结体宽博疏阔、布局严整;张芝的书法潇洒酣畅、龙飞凤舞;鈡繇的笔法质朴浑厚、雍容自然;王献之的字是华韵丰饶、秀美传神。 其中王羲之的“兰亭序”为书坛神品随唐太宗葬之,冯承素的摹本为“神龙兰亭”珍藏至今。
还有晋陆机人称章草奇古;王珣字法潇洒古度、唐太宗的“晋祠铭”是雄浑苍茫、张旭的狂草挥毫落纸如烟云、怀素则是笔势逶迤神韵,孙过庭撰文“书谱”有极高的书法艺术理论,为后人学习的范本,欧阳询、虞世南、褚遂良、柳公权、颜真卿也留下各自风采的文字。
文化墙上有40米长的和20米长的“松风阁”又大、又长、又狂的两幅草书,那真是龙飞凤舞、行云流水的墨迹,分别盖有乾隆、嘉庆、宣统御览之宝、御书房鉴藏宝、三希堂精鉴玺等篆刻印记,有90多和70多枚,大多是红文,它们使人驻足欣赏。
宋代文人苏轼、米芾、蔡襄也写有好字,就是为人奸佞的蔡京也有一笔好书法。
元代赵孟俯的小楷、鲜于樞的草书、明朝宋克、还有当时草书第一人祝允明和文征明、王宠、徐渭、董其昌等人也留下了宝贵的墨迹。
清代的王鐸、傅山、郑燮、郑板桥、刘墉、邓石如、伊秉绶、何绍基、曾国藩、赵之谦、沈增值、康有为、于右任、李叔同、沈尹墨、吴玉如、华世奎、邓散木、林散之等人也留下了墨宝。这些文字书法使人观赏不己,流连忘返。
至今全世界唯一的集创造、传承、保留、最为完整的就是我们方框型的中华文字。现在我们常用的九体字书字典包括:楷书、行书、草书、章草、隶书、简帛、小篆、大篆和繁体字。
世界历史上,各民族创造过各种各样的文字,如:古埃及音图形符号和圣字经历3500年消亡了,古赫梯文字、古印度文字都已湮灭在历史的尘封中。只有我们中华民族的汉字完整地保留了下来。它是全世界的宝贵遗产,我们要发扬和传承它,这是全世界人类赋予中华民族的伟大的历史使命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