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A的每日心情 | 5 小时前 |
---|
签到天数: 2172 天 [LV.Master]伴坛终老1
|
高元祥 苗洪
高元祥教授的自传体诗文集《追逐太阳》,大约48万字,共收录高元祥在不同历史时期所创作的430首韵律诗。作品从不同侧面追溯总结了一个当代知识分子六十多年来波澜起伏的生命历程。让读者在带有时代特色的,有血有肉的个人经历追忆中,从侧面了解了作者所经历的时代所曾经发生的伟大的时代变革,以及作者在这个大时代里面对具有时代特点的,个人经历的个人性格,个人的生活境遇,个人的思想转变,个人的职业选择和个人的人生体验等一个老五届大学毕业生的人生轨迹,体现了人生,诗歌及远方的立体世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活泼的,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职业和生活轨迹的红线和链条。这不仅仅是一个人独特的成长历史,也是一个关于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老五届全体大学生的成长缩影。本文由高元祥,苗洪联合撰写。该作品集属于写实主义风格的作品,既尊重客观事实,又辩证统一的思考了人生及其他们生活的时代,社会。讴歌了祖国美好的社会现实。
高元祥他们老五届一代人,是“生在旧社会、长在红旗下、闯在改革中”的一代人。阅读高老师的自传体诗文集,宛如游览共和国发展简史。他所记录下的,个人成长史中的每一个精彩的故事,处处都折射着共和国发展的大背景,处处都可以联想到他们那一代人与共和国发展脚步同步成长的清晰的脉络。下面是我阅读《追逐太阳》全书的粗浅体会。不足之处请提出宝贵意见。
《追逐太阳》由上部和下部构成。分成十个独立的篇章。上部《历练与成长》(1945-1978)时间跨度大,叙述方面比较详细。是寄托作者浓重家国情怀的主体。涉及内容宽泛,包括作者从幼年、小学、中学、大学的经历为主线,延续到经历“文革”、农场锻炼、野战当兵、深圳戍边,直至高元祥1978年转业到地方的丰富和艰苦的社会历练阶段。达到32年之久,用诗词浓缩为八篇、二十三章的二三九个故事。
下部《转型与创业》(1978-2008)分为两篇。第九篇《专业转型三十年》简要记录了高元祥转业地方,重新选择教育与科研领域的艰苦的专业开拓过程。第十篇《人口研究诗抄》则汇集了随感诗篇也涵盖了33年的职业经历。精炼归纳为一九一首诗。明显,这两部分的写作手法和风格迥然不同,形成鲜明对比。
上部:《历练与成长》。
第一篇《学前记忆》(1945-1950)(1-24)。本篇分为三章。用三个章节,简洁地素描了作者在幼儿启蒙阶段的家庭遭遇。简单表述了作者在从北平回归到农村前的特殊成长环境。
第一章《孤苦寻亲》(1-16)。记录高元祥“家族出身”、“父母亲情”、“离散周折”以及“寻亲经历”等与生父母悲欢离散和小姨命运周折的系列故事。素描了姥姥家的满族“八旗后裔”血统、“出生武汉”、“家庭散落北平”、“生母病故”、“流浪长辛店街头”等悲惨境地。又有“小姨参军”、“重逢团聚”以及“榆林探亲”、“西安安家”等情节赋予了作者经历的故事集锦颇具典型传奇色彩。
第二章《关家情深》(17-21)。记录高元祥被临时收养后的关家夫妇参加南下工作团、驻守广东佛山深圳一线边防和转业石家庄重逢的传奇经历。
第三章《高家扎根》(22-24)。记录高元祥被送到高家收养及在北平的短暂的幼年启蒙记忆;在启蒙时期,在幼小的心灵里留下了朴素的,朦胧的,北平在解放之初鲜活的城市生活的印象。诸如,“北海摘海棠”、在家门口观看“开国大典”游行记忆、观看第一部国产影片《翠岗红旗》的一生军旅情结等。时间虽短,带有京腔京味。
第二篇《农村成长》(1951-1957)。本篇的四个章节详细记录了作者从一个正待启蒙的城市孤儿成为农村土生土长的孩子的体验。是重新打上“农村男孩”标签的厚重文化记忆。是作者生存环境彻底农民化,习俗农村化,农耕合作化的过程。培养朴素的农民子弟的情感、思维和生活方式的过程;
第四章《学童记忆》(26-29)。描绘了高元祥小学和家庭启蒙教育的起步经历。对农村田园的向往,错将兔子叫小猪,看见麦苗当韭菜的笑话。苦练珠算毛笔字、绿心萝卜躯困魔。扎实的启蒙基础教育使学习习惯有良好养成。
第五章《农俗学习》(30-35)。收录了《农忙四季》、《敢尝百草》、《场院收获》,乡土味极浓的《田园生活》和在养父母跟前享受《童话童年》,追寻《火烧云梦》的启蒙教育及难忘岁月。
第六章《年节印象》(36-39)简介了当地农村过年的祭祖拜年,又正是孩童天真浪漫、年节风俗张扬、启蒙临帖书法和尽享年节美食的幼年记忆中的期待场景。风土习俗应有尽有。
第七章《农耕体验》(40-48)是在高元祥农村经历到高中离家求学之前,积累的农耕生活体验。从九个方面描述了春播、夏锄、秋收、冬藏的时令劳动的精细与甘苦。这种环境所培养起艰苦奋斗和朴素低调生活态度令人受益终生。
第三篇《风雨中学》(1957-1963)。这一篇记录了高元祥在解放后的从中学生活中,开始接受国家政治变革洗礼的边际影响的具体体验。从大跃进背景下的勤工俭学,到重点高中的突击学习。激发出考上大学、报效祖国的学习热情。令人难忘。
第八章《初中经历》(1957-1960)(49-58),诸如《卫星麦田》、《钢铁搬家》、《大队食堂》等从侧面记录了农村大跃进、吃食堂、大炼钢铁以及学校勤工俭学、参加丰产方建设、“放卫星”的外围农村实践印象。生动记录,粗线条地反映了当时的农村改革实况。
第九章《高中转折》(1960-1963) (59-61)用三个故事简单记录了高元祥在三年自然灾害期间中学的艰苦求学经历与感受。其中用十小节(62-71)记录了高元祥重点杨村高中的积极补课与发奋读书的师生情结。记录《师生发奋》、《教师群秀》、《六三高考》和《职业定位》等的刻苦攻关时的高三埋头拼搏,为考上重点大学而紧张苦熬的关键阶段。
第四篇《大学青春》(1963-1968)(72-103)。这是作者人生走向成熟的前期准备。
第十章《南开之恋》(1963-1965)(72-80)记录了青年学子边学习俄语专业,边积极参与了63抗洪、下厂掏粪、参与四清和“学习雷锋”等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展现了新时代大学生社会担当的精神风貌。
第十一章《北外青春》(1965-1968)(81-103),先以9个环节(81-89)记录了北外学府良好的学习氛围,高元祥和同学刻苦向外教学习地道的法兰西语言的精彩故事。那是作者一生中难得的性格张扬、理想放飞的阶段。是奠定外语基本功的关键时期。特别是他们一批幸运儿,能在那个年代的大学期间,有机会正规学习两个世界语系的代表性语言俄语和法语,实现了由斯拉夫语系(俄语等)向拉丁语系(法德英等)的转换与跨越。为后来的职业选择与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和语言习惯。他们是幸运的。
第十二章《文革蹉跎》(1966-1968)(90-103)的主要篇幅穿插记录了文革中高校听课、被卷入文革、记录了陈毅视察、步行串联、夜宿大寨和复课革命等学习社会的宝贵实践。抵制了某些无政府主义思潮的干扰。直到中联部决定调动学员集中军垦锻炼之时,告别了大学校园,走上了新的生命征程的片段。是复杂的社会思潮与未来前途激烈斗争的思想阶段。
第五篇《水火南疆》(1968-1970)(104-147)。这部分是本书的又一个份量极其重要的,关于高元祥人生特殊的人生经历,奠定了作者走向人生成熟的关键阶段,称为“凤凰涅槃”、“水火重生”一点也不过分。而且福报一生。
第十三章《南疆扎营》(104-111)用了八段观察,记录了一个普通大学生认真学习社会的积极心态。记录了沿途跨过长江,体味毛主席游泳的革命情怀、湖南橘子洲头,路过雷锋家乡、欧阳海牺牲之地的英雄精神感召。初到广州的水土不服,和偶遇欧阳海哥哥带队迎接的事件等。给农场锻炼、南海扎营涂上了一层新鲜的英雄主义色彩。迈出了乐观的一步。
第十四章《农场磨练》(112-122)。详实记录了全国各地聚集在牛田洋的大学生认真走与工农相结合道路的生动事迹。生海耕耘、男女同工、切肤之痛、农活集锦、野味很香等片段洋溢着以苦为乐、思想炼狱的浪漫情怀。
第十五章《民俗点滴》123-129)。记载了作者在锻炼中了解的海陆丰和潮汕人民淳朴的民俗生活、军民关系、精细生产、婚嫁传统等故事。哭嫁婚俗、韩江渡船、渔工水布、舞蹈腰身、茶饭习俗、农家勤劳、潮汕话难等都具体记录了潮汕地区历来习俗。被人类学家评价为这部分鲜活的故事是具有人类学调查意义的野蛮调查的价值。
第十六章《台风洗礼》(130-147)。是本书体现灵魂的篇章。突如其来的特大台风袭击农场。牛田洋的官兵在基地统一指挥下,为保护民众和军垦基地英勇拼搏,不怕牺牲。付出了470名官兵的惨痛代价。大学生也牺牲了83名。作者亲自参与了这些烈士的埋葬工作,促使在个人价值观方面也产生了根本的转变。所以作者在这一章的写作上倾诉了极大的英雄主义情感。这种为牛友共担使命的思想一直贯穿在高元祥后来的职业生涯始终。
第六篇《野战之旅》(1970-1972)(148-163)。
第十七章《翠微峰连》(148-155)。高元祥自述:我入伍就在儿时就看过的电影《翠岗红旗》的英雄连队《翠微峰英雄连》任排长。历练时间虽仅有两年,但是却让一个大学生经历了军旅生涯的真实磨练。本章记录了英雄师团、英雄连队、野营训练、驻防农家、联军演习和一线入党的丰富的连队记忆。为后来的职业生涯发展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第十八章《野营见闻》(156-163)。高元祥自述:记述了意外与林彪集团染指军队建设事件擦肩而过,促成军区调查组顺便北上调查我的复杂身世,促成我在部队光荣入党。成为作者成长中的关键机遇。可以称之为“短平快的苦练”和“意外收获的财富”
言外之话:《翠微峰英雄连》在1979年我对越南自卫反击战时又立战功。荣获《攻坚英雄连》的光荣称号。捷报传来,对我更是莫大的鼓舞。
第七篇《深圳边检》(1972-1978)(104-210)。高元祥自述:这是我职业生涯中从军从警的最重要时期.是塑造和丰富我的职业个性的重要时期。放眼国际风云,感受边境生活,体察外交动态,俯视海关职责,识别经济犯罪和开展隐蔽斗争的经历,丰富了人生阅历,更加明确了个人的职业定向定位。分为三章即:
第十九章《奋战边检》(164-185)用了很大篇幅记录了关于我军官兵国门第一关的守卫职责、尖锐的边防斗争、敌特的爆破渗透、统战的灵活策略、旅客的复杂成分、港英军警的对峙和走私的形形色色等等,天天都在历练着边境干警的睿智和敏锐,干练与果断、勇敢与执着的职业个性。
第二十章《边境见闻》(186-199)生动的记录了高元祥及其战友们丰富的边境生活。春节加班时的忘形加餐,边防哨所的反偷渡合作,边民劳动的过境走私,人货通行的独特文锦渡大桥,边境一街两治小镇沙头角等独特的风景,以及明里暗里的边防斗争,如实地记录了香港回归前的自然与人文生态状况;
第二十一章《经历大事》(200-210)着重记录了一年中我国连续失去周恩来、朱德和毛泽东主席三位领袖、唐山大地震的那个特定的年代,和粉碎“四人帮”大转折年代在边境深圳的特定反应。以及边防第一线洞察国际风云变化的对策,都具有浓重的油画般的独特年代的色彩。正因为这些积淀,为作者下一阶段的职业转身做了浓墨重彩的铺垫。
第八篇《世纪回眸》(1978-2012)。本篇是本书第一部分的收官之作。是跨时空的,立体交叉的历史回眸。
展现了一个孤儿经过1945-1978年三十多年《历练与成长》的社会经历和1978-2012的从边防警官转业近三十年的《转型与创业》的艰苦历练形成的,对跨世纪香港澳门终于回归祖国大事的基本冷静的判断与看法。
这是站在新世纪初,以一个转业到地方,经过职业转型的35年的地方老乡,有机会到深圳和港澳旅游,以一个老边检的冷峻但生疏的眼光,跨过深圳河,踏过边境线,从皇岗检查站过境到香港、澳门和珠海观光旅游的复杂的观感和新奇的心情。
第二十二章《港澳之旅》(211-233)分为《背景准备》、《走进香港》、《澳门短游》和《珠海奇遇》几个环节。记录了一个老边检人,以历史冷峻的目光和感受,居高临下地俯视这两个历经百年离散才回归祖国的殖民宿地的一举一动、一景一物。。“金莲花广场的国旗与区旗”、“妈祖庙澳人认宗香火”、“大三巴牌坊殖民遗存”、“国际赌城彻夜疯狂”、“会展中心风光无限”、“旅游导游强制购物”、“法轮功雇佣疯狂”等复杂社会乱象感受集于一堂的特别一章,隐藏了一个清醒的边检干警的隐忧与警惕。
第二十三章《国门记忆》(234-239)最后以简短的六首诗,作为第一部的终结之作。表达了作者不忘国耻、庆祝新生、历经风雨、旧貌新颜、和对改革的信心和对未来的期盼的复杂心情。寄托了半世纪复杂的职业情感。诗文虽简约,情感却凝重。
到此,本书的第一部,以八篇、二十三章、二三九个单元的诗歌和文字素描了作者跨世纪的六十多年的经历与成长。应该说是独具匠心的设计与描述。下部《转型与创业》(1978-2012)
下部《转型与创业》(1978-2012)
本书下部以轻快的风格,长焦距的视角,速写的风格和简约的文字记录了作者,在大学毕业十年之久,趁着改革开放的春风,又得以有机会在理想追求的新的陌生行业《转型与创业》(1978-2012)的步履匆匆的苦行僧似的奔忙情景。
第九篇《专业转型三十年》(1978-2008)(240-262)是记录我国学术回归人口学专业发展的足迹。这里特别需要强调的一点是,经过大学毕业十年参与社会锻炼的风风雨雨,高元祥彻底认清了自己的职业个性。是属于专业开拓性人才类型,而不适宜长期从事行政管理事务型工作。所以在从军警转业至地方安置期间,他不被机关优厚待遇所吸引,也不受社会风气就业潮流所鼓动,刻意经历了艰难的思索,抛弃了边防十年的职业资格积累,最后决断选择了从零开始,钻到高校研究机构坐冷板凳。
期间,高元祥以外语翻译及理论研究为新起点,在《人口翻译艰难起步》、《“人口学”专业探索与职业转型》、《人口学系的筹建与跨越》、《合并组建“资源环境科学学院”》、《新世纪专业建设拓展》和《职业后生涯理论》等六个方面做出了自己的贡献。这些实践被浓缩在223首直白简洁的诗文中。可谓步步为营,时时艰险;点点开拓、处处创新。内行明白,外行知音。在计划生育新领域、人口学科新学科、人口理论新理论面前,大胆独辟蹊径,卧薪尝胆近三十年,终于做出了独具个性的研究成果和显著成绩。令人欣慰。
第十篇《人口研究诗抄》(1978-2018)(263-417)。从1982年的初登泰山开始。作者就结合到全省、全国学习、讲课、参会、调研的机会,就近浏览祖国的山山水水。留下了的150余篇小诗。构成了赞颂祖国美好生活的一组绚烂多彩的百花篮,表现了作者对国家改革开放进程中,涌现出来的美好事物的无限赞美与歌颂情怀。是作者最放松心情,包揽祖国大好河山之美的轻松之作。以此作为全书职业生涯回顾的收官之笔,极为恰当。
最后,作者深情回忆与结发之妻一路走来的陪伴与成长经历。以一组悲怆的,泳叹的十二首诗词,作为纪念妻子仙逝五周年,缅怀与妻子相濡以沫成长的挽诗。给全书制造了一副苍芒无尽的收官之笔。甚为凝重。为作者在退休五年之际,保持对人生的涅槃与新生的执着信念,提出了严峻的时代课题。如此,作为全书的结尾,给人留下了无尽的思索与遐想、信念与期望。
结 尾
正如高元祥的老五届大学好友宋德利的评价那样,《追逐太阳》忠实记录了一位老五届大学生群体中的一员,五十年来,为了实现好好学习报效祖国的淳朴理想,坚守个人职业目标所做的努力,犹如新时代的《夸父追日》中的夸父一样的坚毅、执着和锲而不舍。为了追日、奋力前行、披荆斩棘,矢志不移、也要终身奋斗的高贵品德。他们是我国改革开放中的知识分子队伍中的脊梁。这一切历史不会忘记,人民不会忘记,母校南开不会忘记。
高元祥 苗洪于2019、9、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