捉蝉是我儿时的一大爱好,它不仅给梦幻般的童年岁月平添了无穷乐趣,而且捉到蝉还可以打牙祭,所以捉蝉就成了我儿时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蝉未脱外壳之前称为蝉蛹,只会爬不会飞,脱去外壳之后就变成了飞蝉。捉蝉蛹与捉飞蝉的方法是大不相同的。 蝉蛹出自地下,它有一对坚硬的前爪,用来刨土,如同小小的“挖掘机”,正是靠了这“挖掘机”,它才能破土而出。蝉有天然的自我保护本能,蝉蛹在白天是不会出土的,总是在夜里出土,并在夜里完成蜕变,爬上高高的树枝,白天就隐藏在枝叶间呜叫不停。但蝉蛹在地下时并不知道地上何时是白天或夜晚,所以它总是先扒开一个小洞,大小如豆粒,一看是白天,它就猫在里边不出来,待天黑了才出来。当黄昏来临之际,如果你在树下寻找到豆粒大小的小洞,用手指轻轻一戳,豆粒大的小洞如变成枣子般大的洞,那肯定就是蝉蛹的洞了。然后你将手指伸进洞里,蝉蛹就会用一对前爪挟住你的手指,这时你将手指提起,蝉蛹就被带出洞来。要是遇上深一点的洞,手指够不着蝉蛹,就用细小的树枝伸进洞里,待蝉蛹挟往树枝,轻轻往上一提,蝉蛹就出来了。 夜幕降临之后,蝉蛹便纷纷破土而出,爬上树干。这时你走进树林,就会隐隐约约听到一种沙沙的声响,那是蝉蛹爬树发出的声音。借着月光,遁声仔细搜寻,必有发现。如果带上手电筒,从树杆上捕捉蝉蛹,那就手到擒拿,易如反掌了。 整个夏季和秋季,我几乎天天捉蝉蛹,风雨无阻,每天必有收获,少则捉三、五个,多则捉十多个,足够我美餐一顿了。
蝉蛹富含高蛋白,肉质细腻,带有泥土的芳香,蝉壳可明目,是一种难得的天然美食。我小时侯,除了逢年过节,难得吃上家禽家畜肉,但食蝉肉却是家常便饭。食蝉方式多种多样,可以煎、烤、蒸、煮。最简便易行的方法是烧烤,将蝉蛹用铁丝串起来,放在火上烤,烤熟后剥去烧焦的外壳,里面全是鲜红的嫩肉了,味道极为鲜美。如果捉了蝉蛹当天不吃,就需将蝉蛹洗净放入盐水里腌上,以防止它蜕变和变质。 如果不腌制,蝉就要脱壳了。蝉脱壳是一个漫长而痛苦的过程,它必须用尽全力从背部将壳撑开一条裂缝,先拱出脊背,然后抽出脑袋,最后拖出尾部,才最终完成了蜕变。 捉飞蝉的方法有多种,各有各的风趣。遇有夜里下雨,第二天一早是捉幼蝉的最好时机。幼蝉因为刚出壳,身体柔软,体弱无力,翅膀又经雨水浸湿,它就飞不动了。这时到树下或树干上捉幼蝉也就手到擒拿,必有收获。同时还可以拾到大量蝉壳,因为蝉壳经风吹雨打,多从树上掉到地上。蝉壳是一种名贵中药材,各中药店均收购。 捉飞蝉常用的方法之一是黏。黏的材料是面筋。面筋制作方法很简单,将小麦放在嘴里反复咀嚼,几分钟就有粘性了。将面筋放在一个很细的长约一尺的树枝尖端,将树枝插到长长的竹杆上,于是黏飞蝉的工具就做成了。黏飞蝉最好时机是刮微风和蝉鸣之时,刮风可转移蝉的注意力。蝉鸣是蝉最得意之时,它只管叫个不停,失去了警惕性。这时你悄悄地将竹杆从下面慢慢伸向它,不易被发觉。一旦面筋接触到蝉的长长的羽冀,蝉就被面筋牢牢黏住。但多数蝉警惕性很高,稍有动静便发出一声怪叫飞走了。飞走倒也无所谓,反正蝉多得很,晦气的是随着怪叫声,它必撒下一泡尿,稍不留神,尿就落到你的头上脸上。所以捉飞蝉时要聚精会神,尤其要闭上嘴巴。 捉飞蝉的第二种方法是用马尾鬃套蝉。工具与黏蝉工具相仿,竹杆上接一根细长树枝,只是将面筋换成马尾鬃,将马尾鬃做成一个鸡蛋大小的活扣。捉蝉时将马尾鬃活扣置于蝉的头上位置,蝉看到马尾鬃,便用两个前爪去抓它,一旦蝉的两个前爪进入马尾鬃活扣里,及时往下一拽,蝉就牢牢地被马尾鬃套住了。用这种方法捉飞蝉,成功率比用面筋黏要高一些。 捉飞蝉的第三种方法是在夜里点燃一堆火,然后爬上树去用力摇动树枝,飞蝉就纷纷飞向火光,有的落在地上,有的直扑火焰自取灭亡。这种方法效率很高,但一个人是难以胜任的,往往是三、五个小伙伴相约而行,分工合作,有人负责备柴点火,有人爬上树去摇树枝,有人专捉落地的飞蝉。每次集体行动,收获颇丰,一次可捉数十只甚至上百只,就着火烤熟,空气中弥漫着诱人的蝉香,于是小伙伴们集体美餐一顿,甭提多高兴了。抓食烧烤的飞蝉,手上、嘴上及至脸上免不了抹上黑灰,小嘴周围像长了黑胡子,于是大家彼此取笑,一片欢声笑语,其乐融融。 捉飞蝉不只是为了食肉,还为了听声。将捉来的飞蝉装在笼子里,就可以近距离听蝉鸣了。蝉有三种,其声各不相同。其一,当地称之为“麦哨子”,大概是因为声音像吹哨子,出土早,麦收季节就开始叫了,故称之为“麦哨子”。它个头小,颜色灰不溜秋的。其声细小、嘶哑,声调平直单一,很不中听,久听令人生厌。其二,当地称之为“戒溜”,大概是因为它警惕性很高,稍有动静就溜之大吉了,故得其名。其个头比“麦哨子”大一倍,颜色发黑,其声高亢、嘹亮,震耳欲聋,百米之外听得分明。声调亦平直单一,久听如噪音,令人承受不了。其三,当地称之为“知了”,个头介于“麦哨子”与“戒溜”之间,体型细长,颜色呈墨绿色。其声调柔和,有轻重缓急之变化,富有节奏感,清脆悦耳,百听不厌。捉蝉听声,主要是指捉“知了”。它在伏天才出现,人们模仿其叫声,就成了“伏里,伏里…”好像它提醒人们,伏天到了,要注意防暑降温。
[url] http://www.138109.com | | ┥ | ┥注| : ┥ ] |